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略修法
道次金曼顶受持,
菩提妙华遍庄严;
为令暇身不空过,
实修道次最应理。
三十、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略修法
前行:
观想在自前虚空,真实明现着极为庄严、宽广之莲座,其上端坐着体性是具恩上师,外相现为释迦世尊,世尊相好庄严、身色金澄,身着比丘三衣,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结等持印,左手持钵,钵中甘露满盈,在无漏智慧光蕴中结跏趺坐,普放佛光遍照有情,忆念着世尊真实圆满具足佛身、佛语、佛意及利他事业功德。
观想世尊正以慈眼垂顾着我与众生,并以圆满的身口意功德,在十方刹土度化无量众生;世尊的周遭则环绕着无量无数的菩萨海众,及一切清净传承的具相祖师,为大乘僧宝;在诸佛菩萨及祖师心中,皆具足灭道二谛之大乘法宝。前方真实明现着大乘三皈依境,内心由衷忆念着佛是皈依导师,法是正皈依处、僧是皈依助伴而生起皈依心。
接着请观想在自己的后方,则有今生、累世的具恩父母、冤亲债主、六亲眷属以及无量无数的轮回有情,有情心中具有无量的苦集二谛,忆念其情况心生不忍,内心由衷生起欲求救拔的慈悲心。现在以上信三宝、下悲有情的意乐,在尊贵的三宝前,至诚发愿:得暇身必须利他,为能圆满利他必须成佛,因此刻意造作修学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为动机,带领众生一起来净除罪障、集聚资粮,学习与略修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祈能如理思维,真实修行,得到相应,并成就三士道的功德。
首先带领众生,至诚向前方三宝皈依发心:
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修行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
自系不净牢狱中,应知有情亦如是,
缘诸众生起悲悯,勤修无上菩提道。
胜菩提心珍贵宝,未发起者令发起,
已发起者不衰退,祈愿辗转得增上。
正行:
一切诸佛教说的心要、精花或精髓,含摄于大乘菩提道次第。不论修学禅、净、律、密等,都应结合道次第而修。此中,乃是为了饶益法界有情,真实安置有情于佛果位,必须先行成就无上菩提果;为了成就无上菩提果,必须实修相应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
因此,首先应知一切佛道的根本在于如理依止善知识,忆念所依止善知识的十种德相 ―― 具足戒定慧、多闻、通达实性、功德胜己、善巧说法、具悲愍心、具勇猛心、以及没有疲厌宣说正法的德相;接着思想能依止的我,则须具足正住、具慧、希求、恭敬法及法师与善摄心听等五种弟子相;师徒两造皆具足德相,即应善为依止。进而,应知依止上师的八种功德,及不依止上师的八种过患,由功过对比而生起我决定依师;再者思维,若不如理依师有八种过患,故生起我决定如理依师。
那么,怎样才算如理依师呢?
如理依师,主要是具足清净意乐与圆满加行,即心行二法。清净意乐是以总的华严九心为依止,个别上则依着根本净信 ―― 信师如佛,见功德生信心及念恩泽生恭敬。依止上师,不但清净意乐,亦须圆满加行,所以应行令师欢喜的三法行,即内外财供、身口承事以及依教奉行。如此依止上师,任运地观师即佛、观佛即师,生起师佛无二无别的证量,并且依师教诫,如法修行。
既然外缘已有师长的摄受与教化,进而应自觉所得的堪能修学正法的身心 ―― 具足十八种要件的暇满人身极为珍贵、义大,应自随喜,产生决定修法及堪能修法。思维我所获得的离八无暇、得十圆满的暇身,难得易失,故不应随意浪费,产生决定立即修法。所谓思暇满不浪费,即应把握暇身投入修学菩提道次第教授,劝取心要。
依暇身劝取心要,主要是修学三士道教授。首先共下士道修心,即是从修习念死无常开始。
思维我的暇身无常、不久住 ―― 当死主来临时,任谁也无力抵挡;寿期唯是有减无增;存活之际也无暇修行,故决定必死。由此思维,决定修法。
进而思维死无定期 ―― 我这一期生命何时结束,无法预知,因为南瞻部洲有情的寿量无定;又死缘多活缘少,活缘亦可成为死缘;身心极为危脆。由此思维,决定现即修法。
最后思维临命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 ―― 既使亲人围绕助念,也不可能共赴黄泉(独生独死);包括我生平辛苦累积的财富,分毛也带不走(唯有业随身);与生俱有的身躯亦当弃舍,烧尽成灰,深刻地确认唯有正法习气、善业种子对来世有益。由此思维,决定唯一修法。
由思维暇满人身无常迅速,即应准备来世远行的道粮,推动自心趋入正法的修习。
既然生命无常,且死无定期,何时死?以何方式而死?自已根本无法做主,死后也不会一了百了,仍依业力继续轮回投生;而我无始以来所积造的业却是善少恶多,极可能堕入三恶道,故应思维我来世将蒙受无量无边的三恶道苦。
若堕地狱,则须蒙受八热、近边、八寒、孤独地狱等众苦;若投生饿鬼道,则有内障、外障与内外障之苦;若投生可现见的畜生道,或住于大海或人天杂居,其蒙受身心折磨之苦无量无边;一旦投取三恶道,即远离了修学佛法的所依身,不闻三宝名。由此思维,怖畏三恶道苦,力求救护而真实皈依三宝。
那么,应该如何皈依三宝呢?
皈依三宝,意乐上须信三宝皈依境(佛法僧)具有能力救护我及堪能为我的皈依处,进而了知三宝的差别功德,承许以三宝为究竟皈依处,心心念念生起皈依心,不再忆念、宣说外道三宝。既皈依已,于加行上,常行供养三宝、任有何事皆须先向三宝启白、每天应作六次皈依、一切时处认定有三宝是究竟清净的依怙处、以及不论遭受任何苦乐得失,乃至戏笑命难也都不舍三宝,且能任运地忆持三宝功德,生起净信皈依心。
为了圆满皈依学处,须奉行业果。在奉行业果之前,必先深信业果,了知业果之理 ―― 即思维业的总的建立,所谓业决定一切、业增长广大、业不作不受、业作已不失的真理。个别上,业虽有千差万别,主要则是断十恶业道、行十善业道,亦可集摄为身三、语四、意三,应如理了知而遮止。
如是认识十恶业道后,接着思维业有所谓的轻重差别 ―― 即依个人的意乐、造业的对象、常作、未予对治以及业行本身而有种种的差别;进而思维由于往昔所造的善恶业因,一旦因缘具足,必将感招三种果报 ―― 即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同时,应知引业与满业的差别,以及何种业决定受报、何种业不决定受报;临命终时,则是依着重、近、串习、先的感果方式而受报。
更进一步,思维我最初原是为了利他成佛而修道,而能持续修学佛道应具有异熟八果之身为佳。因此,从今以后,应尽可能的密护三门断恶修善,特应修学能感得异熟八果的八因三缘。
不仅如此,深信只要因缘成熟业必感果之理,故除了造作新善业因外,往昔已造的恶业尤须忏悔清净。常于三宝前将往昔迄今所造的一切恶业,以四力忏悔 ―― 即追悔力、依止力、对治力、防护力而净除。如是必能感得现前人天增上生的安乐与果报。
但是,就佛道的究竟利益而言,感得人天果报仍是苦多乐少,实非究竟,等同今生一样的情况,不出轮回。事实上,我的烦恼未断,只要有烦恼即易造业,造业就轮回;最初发心学佛的目的并非为了人天果报而学,这只是过程,不是究竟意趣,目的是为了利他成佛,故不应以此为足,应进一步忆持我的共中士道。
那么,共中士道修心主要是什么呢?
主要是策发出离心,实修解脱道。那么,如何策发出离心呢?
主要是在于思维我已有的苦集二谛的过患而生起厌离,以及由思维我将得到的灭道二谛的功德而生起欲求 ―― 生起厌背三有苦、希求解脱乐的出离心。
首先,是思维我的苦谛,有轮回的总苦及别苦。所谓总苦是指六道有情共同蒙受的痛苦,如八苦、六苦、五苦、三苦等;个别上,有六道各别各别的痛苦。所以由思苦谛,知苦为苦,见过患而生起欲求离苦之心。
其次,思维苦果必有苦因,苦因不在于外,而是在于自身所具足的烦恼与业的集谛。清楚认识我的烦恼集 ―― 六根本烦恼及二十随烦恼的行相、生起次第、生起之因及过患。再者,业集谛 ―― 就是依于身口意三门所造之业,此分思业 ―― 即意业,思已业 ―― 即身口二业,二者都是由烦恼推动而有的业行。此中,包括了善性、恶性、无记性,或者轮回引业(牵引投生六道随一的业)与满业(投生六道随一感得圆不圆满的业)。凡是不具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以及特别福田力摄持,所造作的所有善恶业,都属于轮回的真实集谛。
而事实上,只有策发出离心是不够的,必须进而依出离心摄持而修解脱道。
那么,应该如何修习解脱道呢?
解脱道乃以道谛为主,广义的道谛就是戒、定、慧三学,依戒除恶,依定明心,依慧断惑。应依出离心摄持修习解脱道,故于灭道二谛的法宝,未生令生起,已生令增长。一旦渐由凡夫道转成圣者道时,即有力断障,也就是依于圣道而得灭谛了。如是,依着出离心勤修增上三学道,福慧双修,终能圆满自身解脱果位。
但是,若以究竟成就而言,共中士道虽然主修出离心与解脱道,能有力断尽烦恼障,但却无力断尽烦恼习气的所知障,自利不圆满,利他也只是少分。因此只得个人解脱显然不足,唯有成佛才能圆满利他;况且,当初我修学正法的目的也并不仅仅是为了个人解脱,而是为了安置一切众生于佛果,所以,我不能以此为足,必须进而趣入大乘不共道 ―― 即依次发大悲心、增上心、菩提心而修学大乘道。
大乘道主要的内容是什么呢?
大乘道主要的内容在于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学菩萨行、证菩提果。或也可说,大乘道的因道果三位皆为妙善,因位善,以具菩提心;道位善,以具六度行;果位善,以具佛智果。
首先,即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入大乘道的门径,有情有菩提心,则有大乘佛法;无菩提心,则无大乘佛法。那么,如何真实发起菩提心呢?
发菩提心的教法,主要法源有三:
其一是《般若经》说,由无著菩萨传持的‘因果七教诫’。
其二是《华严经》说,由寂天菩萨传持的‘自他相换法’。
其三是含摄于祖师的宗规里,将两种发心法合修的教授。
这三种教授都是具相的发心之理,应依此诸教授真实发心。
菩提心是十方诸佛教法心要中的心要、精华中的精华,非常珍贵,极为殊胜,故应善为守护,未生令生起,已生令增长。此中,修学令今生不退菩提心之因有四,即:常忆念菩提心功德、每天六次发心、不舍众生、为发心而净罪集资。同时也应修学令来世不退菩提心之因,即断除四黑法 ―― 欺诳师长及具德者、令众生造善业而后悔、嗔心毁谤菩萨、心思不正等;进而,依止背反于四黑法的白四法,守护菩提心。
当具有菩提心的真实觉受,并且生起猛利欲求修学菩萨戒学处的心思时,就可受持菩萨净戒了。菩萨净戒主要是什么呢?就是奉行学处以及遮止学处。若以藏传而言,遮止学处是不违犯十八条根本堕及四十六条恶作,奉行学处则是守护菩萨戒学处。
如海深广无边的菩萨戒学处是成办众生短暂、究竟二利的最佳方便,其主要是修学成熟自心续的六度行,以及成熟他方有情心续的四摄法。
六度行主要是依于悲智双运 ―― 即方便摄智慧、智慧摄方便、方便与智慧互不分离而修行。或者,等持时由菩提心、清净回向摄持而修习‘等持观法如虚空’之理的空性义,由此累积智慧资粮;后得时亦由菩提心、清净回向摄持,以‘后得观法如幻术’而修前五度,由此累积福德资粮。例如:布施是属于方便分的福德资粮,必须具有证得或作意三轮体空的智慧摄持,亦即通达能布施的我、所布施的对象以及所布施的法行皆无自性而行布施,如此即是悲智双运、福慧双修,余法亦应如是类推。
修学布施度应具施舍心,包括财施、法施以及无畏施;修学持戒度应断损恼心,包括断一切恶的摄律仪戒、修一切善的摄善法戒及利一切众的饶益有情戒:修学忍辱度,主要是安忍不嗔、断嗔生忍,包括耐怨害忍、安受苦忍及谛察法忍;修学精进度,是一心好乐行持善法,完全去除懈怠过失,主要是修学擐甲精进、摄善法精进及饶益有情精进;静处即禅定,当下是属于菩萨道为本质的禅定,故须由菩提心或证空性的智慧摄持,主要是能除散乱与沉掉,专注行善,所须修学的是现法乐住静处、引发现证功德静处及饶益有情静处;智慧是如实观择诸法实相之心,主要是修习通达世俗慧、通达胜义慧及通达饶益有情慧。如此,依于修学六度,即可圆满福慧资粮,调伏自心。
依此,进而必须直接利他;为了生起直接利他的方便,即须勤修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四摄法。也就是说,先以布施与众生广结善缘,再以爱语令诸众生了知正道,继以利行令诸众生依教奉行,后以同事令自应先依教奉行,令诸众生得以真心、自愿随行安住于依教奉行。如是,以六度法行圆满自利,以四摄善法圆满利他。
要之,佛果乃是依着修习大乘法而有,即以大悲心为根本,菩提心为因,由方便而究竟圆满;方便是指六度行,主要是智慧度,必须双运而行。因此,修习以六度四摄为主的菩萨学处,乃是以方便摄智慧、智慧摄方便、悲智双运而福慧双修,如此便能渐次地断除障碍,最后圆满佛果 ―― 成就自性法身、智慧法身、圆满报身及应化身的四身果位。
就显乘而言,即依如是道次教授在三大阿僧祗劫中实修相应,历经五道十地而成佛;就密乘而言,则认为整个佛道乃由所净事、能净法与所净果所集摄,并在具足显乘共道基础之上,最初如理依止金刚阿奢黎,入坛城受灌顶,尔后如理守护灌顶中所承许的誓言与律仪,进而实修密宗道或相应密乘瑜伽 ―― 例如下三续部是实修有相瑜伽、无相瑜伽而生起深明不二道,无上瑜伽续部则是实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而生起乐空无别智,如是修至究竟,最后证得密乘的金刚持佛果位。
总而言之,修学佛道最初所应具足的意乐,唯一就是为了究竟利他,故须圆满佛果;为此,最开始外缘是如理依止善知识,内缘是充分自觉运用自所得的暇身投入修学正法,自身具有的如来藏则是主因,在具足三缘之上实修正法的精要 ―― 菩提道次第教授。
此中,从依师之理至增上心所有法类皆是菩提心的前行,菩提心是佛道的根本,大乘显密所摄一切菩萨行则是菩提心学处,如是予以集摄。如其次第,便是共下士道修心 ―― 即修习无常、三涂苦、皈依三宝、奉行业果而舍下现世贪着,暂时感得人天果报。接着依着共中士道修心 ―― 即思维四圣谛、十二因缘等而策发出离心,并且实修解脱道,如此舍下来世贪着,建立趣行大乘道的基础。但是,并不能以此为足,为报众生恩,自须先行成佛,因此必须趋入大乘不共上士道修心 ―― 即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修菩萨行,善为实修大乘显密双运的圆满教法,即可依次辗转成就无上佛果;一旦成佛,也就真实的具足圆满能力得以任运无间的利他了。
为了使自己今生所得的暇身日日皆得利益与广增,最佳的方便就是每日观修一座‘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略修法’依此安立无误圆满的道体习气。如是,即得如实了知释迦世尊宣说正法的真正意趣为何,以及依着前前引后后,后后依前前的前后次第引导之理而修,便不会随意宣说或修行相似法,不会得少为足,不会闻一谤百,不会闭门造车,而能定解一切佛说都是修行的指导教授,都是依着前后次第,依着主要与支分而作不同的次第安立罢了。
若能依此菩提道次第的内容和意乐而趣行念佛、参禅、学教、持戒、修密等皆极合宜;设不如此,修习禅净律密也都难有成就。这也就是圣教无违、圣言现为教授、互相助行、互相增上的意趣。
噶当派祖师种敦巴尊者曾说:
[ 奇妙圣教彼三藏,教授现为三士道;噶当法流如金曼,任谁趣入皆欢喜。]
祖师也说:
[ 道次金曼顶受持,菩提妙华遍庄严;为令暇身不空过,实修道次最应理。]
惟愿自他一切众生皆能因此而真实信解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精勤于闻思修证,渐得调心相应,终成正觉。
后行:
观想前方明现着大乘三宝皈依境,后方是一切具恩如母有情,以此略修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的功德,回向自他众生成佛,尤其自他心续得生修习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的证量,成就三士道功德。并将此学习道次第教法的殊胜功德,以清净动机广大回向:
回向具恩上师、南传、藏传、汉传的师长都身心安康、常转*轮。
回向南传、藏传、汉传的圣教,久住世间。
回向不同道场、团体、寺院法务兴隆,以法摄众。
回向三宝慈光遍入众生心海中。
回向在不同道场修学不同法门的佛弟子,皆能依法调心。
至诚回向遍虚空、尽法界一切有情离苦得乐。
回向我等能早日发起爱他胜自的菩提心。
回向我等生生世世依止大乘善知识,圆满大乘佛道,成佛利他没有障碍。
一切诸佛菩萨的回向,即是我的回向。
至诚感恩上师、三宝、众生的恩泽。
观想这一切都是唯名假立,无微尘许的自性。
惟愿父母众生具安乐 惟愿一切恶趣恒为空
任彼菩萨于何地安住 惟愿彼等诸愿皆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