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三章 唯识相 第八节 唯识与三性
 
{返回 成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965

第八节 唯识与三性

若唯有识,何故世尊处处经中说有三性?应知三性亦不识。所以者何?颂曰:

论颂

由彼彼计 计种种物

此计所执 自性无所有

依他起自性 分别缘所生

圆成实于彼 常远前性

故此与依他 非异非不异

如无常等性 非不见此彼

注 释

若唯有识,何故世尊处处经中说有三性?:如果一切并没有外境,唯有内识,则应唯有一性

亦即:只有唯识性;而为何世尊在处处经中都说有三性呢?三性是:依他起性、计所执性、圆成实性。

应知三性亦不离识:须知所说的三性亦不是离识而别有:并非经上说有三种性而非只有一性,就表示此三性不是唯识所生。

由彼彼计:彼彼,即彼等,众多之意。计,周计度,或周计着。因为计心的品类,或二或三,众多不一,故称为彼彼。又,以计的性质来分析诸识,则诸识共有四类:

1.而非计── 例如圣人的无漏识以及有漏善识,皆而非计,因此这类识便不是计性。

2.计而非── 如有漏的第七末那识,即是计而非,因此末那识也不是计性。

3.非非计── 如前五识及第八识都是非也非计,故前五识与第八识也不是计性。

4.亦亦计── 唯有有漏染污的第六识,才是既周、又计度,故称第六识之性为计性。

由于第六识有计性,故能虚妄分别。故成唯识论云:谓能计虚妄分别。

计种种物:种种物,即虚妄计执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我、法的自性差别。成唯识论云:即由第六识的彼彼众多虚妄分别,而周计度种种其所计之物;谓对于其所妄执的蕴处界等法,都有若法若我的自性差别。此种纯由第六识所妄执的自性之差别,总名为计所执自性简称为计性。

此计所执,自性无所有:这由第六识计所执的法、我之自性,都如龟毛兔角,实一无所有。为何得知为如是?因为以正理之教推征之,彼我、法之自性皆不可得。故成唯识论云:如是自性,都无所有。若以理教去推征彼等计之性,皆不可得故不能找到有那些性。

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起,即是生;依他起,即依众缘所生。此谓依他起性之法,即包含了一切由虚妄分别的众缘所生之法,如心、心所法及其相见二分、及其有漏及无漏法,皆是依他起性。故成唯识论云:由于斯这个理趣,便可知:一切从众缘和合所生的心法、心所法之体以及相见二分,及其有漏、及无漏法,皆是依他起性。分别缘所生,是指染分的依他起,而非净分;因为净分的依他起性,也通于圆成实性的缘故。成唯识论云:分别缘所生者,应知且说染分依他;净分依他,亦圆成故。

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何谓圆成实性?成唯识论云:二空所显的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二空指人空智与法空智。此谓依人、法二空所显的真如,具有圆满圆、成就成、诸法实性实三义,故称为圆成实性。为何真如有圆、成、实三义呢?因为:

一、圆──真如体一切处有,故显示真如圆满境界。

二、成──真如体常,非生灭法,故一切皆悉成就。

三、实──真如体实,并非虚谬,故是诸法实性。

又,成唯识论云:显此、常、体非虚谬;简自、共相、虚空、我等。这普遍、真常、非虚谬的真如性体,又显示了什么?其所显示为:

1.──这是简别真如之性与诸法的自相不同;因为诸法的自相,系局限于它自己的法体,不能通于他法;唯有真如的体性是通于他法的,故说真如体。

2.常──这是简别真如之性与诸法的共相不同;因为诸法的共相是无常迁变的;唯有真如的体性,常无改易,故说真如体常。

3.非虚谬──这是简别真如之性与虚空、神我等不同。因为小乘所执的虚空、及外道所执的常我、神我等,都是虚谬之性,非是法之实性;唯有真如之性非是虚谬,而是诸法实性。又,圆成实性与依他起性、计所执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圆成实性与依他起性,不即不离,故颂文说:圆成实于彼。而圆成实性与计性则是常相远离的,故颂文曰:常远离前性。成唯识论云:说于彼这个言词,是要显示圆成实性与依他起性为不即不离之意。而常远离这言词,则是为了显示虚妄所执的能取与所取之性,于理上恒非实有。又云:前言义显不空依他;性显二空非圆成实,真如离有离无性故。此谓:颂文中的前这个字,显示空并非依他起亦即,依他起性,其性非空,以依他起性乃从缘而有,以有故非空。真正是空的,是前面的计所执性,以计故,其性非有,非有故是空。而性这个字,则显示:圆成实虽是二空所显的真如,但二空并非就是圆成实。因为空性是无,而真如是离于有无之性。如果说二空就是圆成实,则真如虽是离于有,却尚未离于无,以尚未离于二空故。因此不可说:真如等于二空,或圆成实等于二空。

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此,即圆成实。谓圆成实性与依他起性,非异非不异。为什么呢?

1.非异──因为真如是依他起的实性究竟之性,如果说两者相异,则真如就不应是依他起之实性。故成唯识论云:若两者相异,应真如非彼依他起之实性。

2.非不异──既言真如与依他起非异,为何又说两者是非不异呢?因为真如性是常,而依他起之性则是无常,故是不同,所以说非不异。如果在这点上,说真如与依他起是不异,则真如就应与依他起一样,同属无常,然而事实不然,故说二者非不异。故成唯识论云:若两者不异,则此圆成实之性应是无常。再者,圆成实性是清净的根本智之境界,而依他起性则是通于净与非净的后得智之境界;假使圆成实与依他起之体,两者是一,则圆成实与依他起应该都是通于净与非净,如此一来,则根本智与后得智之照用,便应没有差别了;而事实不然,根本智与后得智是有差别的,因此,圆成实性与依他起性虽非是一体,亦非不异。

*附注:根本智:又称根本无分别智,或如理智、实智、真智。为无分别智之一;系相对于后得智。此智乃诸智之根本,以其能令人契证真如之妙理,平等如实,无有差别,故亦称无分别智。此智乃智之正体,当十般罗蜜之般若波罗蜜。

*附注二:后得智:又称后得无分别智,亦为无分别智之一,与根本无分别智相对。前面的根本无分别智又称为根本智。此后得智之所以称为后得,因为此智系于根本智发起之后所得的,故称为后得。又此智乃﹁根本智所引发者,能令人了达依他如幻之境,故

又称为如量智、权智、俗智;以依此智故,菩萨乃能通达一切世间、摄化一切有情,是故于十波罗蜜中,与方便、愿、力、智四波罗蜜相配合,而令菩萨能于世间,起无量智慧方便,度脱众生。据无性菩萨摄大乘论释所说,后得智可分为五种:

一、通达思择

二、随念思择

三、安立思择

四、和合思择

五、如意思择

又据瑜伽师地论云:以后得智思惟所缘故,令彼根本智所修断者,更不复起。又前智根本智能进趣修道位中之出世断道,而第二智后得智,则能进趣世与出世断道亦即:世出世皆悉通达,无复有纯世间道能永害随眠烦恼。

附及,随眠:依俱舍论等,即烦恼之异名,然依唯识宗言,随眠并非只是与通称的烦恼完全相同,而是指烦恼之习气,或烦恼种子;以此烦恼种子随逐有情,眠伏潜藏于阿赖耶识中,其体相幽微难知,故称为随眠。随眠有多种:

1.六随眠──即六根本烦恼种子:贪、瞋、无明、慢、疑、恶见之种子。

2.七随眠──即上之六随眠中,将贪随眠再开为:欲贪与有贪,成为七随眠七____烦恼种子。

3.十随眠──再就七随眠中之恶见随眠开为五见,成为十随眠十烦恼种子。五见为:

①身见、

②边执见亦即二边之见,也就是趋于两端的极端之见,例如断见─常见、有见─无见、一见─异见等,都叫作边执见或边见、

③邪见、

④见取见第一个见字是指邪见或妄见。此义为:对于种种邪见而认为是正确的见解,称为见取见、

⑤戒禁取见戒指佛戒;禁指禁止或禁制。取,采取或实行之义。此义为:对于佛戒中所禁止的事,佛弟子若加以实行,且认为是对的,这种见解便称为戒禁取见。

4.九十八随眠──又称九十八使,即俱舍宗所立三界见、思二惑之总数。其中见所断惑有八十八随眠八十八使,修所断惑有十随眠十使,共九十八使。这九十八使为以十随眠贪、瞋、痴、慢、疑、身、边、邪、见、戒配于三界五部而成。

五部之义为:初果修四谛观行时,于欲界及色无色界之见苦所断惑、见集所断惑、见灭所断惑、见道所断惑以上为见所断四部,以及修所断惑修所断一部,合称五部;换言之,亦即初果五部之修断。详见俱舍论、发智论、大毘婆娑论。

如无常等性:这是继续发挥前说:为何圆成实性与依他起性,非异非不异呢?在此更举例而证:例如无常、无我等性与行等诸法一样,非一非异:

1.非异──若说无常、无我等性与行等诸法是异,则行等诸法就不应是无常性;然而行等诸法实是生灭无常,故行等诸法与无常等性并非异。

2.非一──若说无常等性与行等诸法是一,则无常就不应是彼行等诸法的共相。然而无常等性却是行等诸法的共相,而与诸法各别的自相不同,所以说无常性与行等诸法非一。

故成唯识论云:云何圆成实与依他起二性非异非一?譬如彼无常、无我等性:若无常等性与行等法异,则应彼行等法非为无常等性;若言二者不异,则此无常性应非为彼行等诸法之共相。由斯譬喻而显示此圆成实与彼依他起,非一非异。诸法与法性,于道理上必应然,以胜义谛与世俗谛是相待而有的缘故─俗谛待真谛而有其体,真谛待俗谛而显其用。

非不见此彼:此,指圆成实。彼,指依他起。此意谓:并非没有证得圆成实性,而能真正证见依他起性。这是在说明证见依他起性的次第是:必须先以无漏圣慧证见了圆成实性,然后才能了达依他起性。然而,在此之前,若尚未了达计所执性空,也还不能如实知见依他起性。所以综而言之,要证见依他起性,第一,即须先了达计所执性空,然后才能证圆成实性之根本智。最后再以此真如的根本智,起后得智,而了达依他起性。此为入地以上大菩萨所行境界。故成唯识论云:非不证见此圆成实,而能见彼依他起性。且若未了达计所执性空,即不能如实知一切法乃依他有之性故。故五地以上菩萨以根本无分别智证得真如已,其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乃如幻事等,离于有无:幻非有体,托缘妄现。

义 贯

若一切法唯有识,以何缘故世尊于处处在经中说有三性呢?答:应知所说的三性亦不是离而能有,所以者何为什么呢?以颂答曰:由彼彼种种虚妄分别、周计着之心,去计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种种物为有为无、为有边为无边、为一元为二元等,然此周计着所执之性,其自性实一无所有。至于一切依他起法之自性,其范围乃包含由虚妄分别的众缘所生之心心所自体及其相见二分、有漏无漏等,凡此皆是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对于彼依他起性而言,是不即不离的,但圆成实性却常远离于前面所说的计所执性。故此圆成实与依他起,二者之体、性虽非异不能说完全不一样,然亦非不异但也不能说两者完全一样,正如无常、无我等法之性与诸行等法一样,是非异、非不异的。而且,瑜伽行者并非不先证见此圆成实性,而得如实证见彼依他起性亦即:欲证依他起性,须先证得圆成实性。

 


{返回 成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三章 唯识相 第九节 唯识与三无性
下一篇: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三章 唯识相 第七节 唯识与生死相续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三章 唯识相 第八节 唯识与三性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四
 修福、惜福与擅波罗蜜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附录二:宋·苏东坡序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三章 唯识相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六、色法(十一种)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四、心法(八种)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二章 译主引文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四
 禅之甘露 第一章 禅坐精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如果您观修四厌离法后,相续中仍然生不起出离心,该如何调整?[栏目:柯日密咒洲·佛法答疑]
 一切顺其自然,结果就不会差[栏目:听李叔同讲禅]
 请问尊者您到马祖道场弘扬上座部禅法有什么感想?[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身心安住[栏目:星云大师·迷悟之间]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水供法[栏目:梭巴仁波切]
 《林间录》蠡测[栏目:陈士强教授]
 执着人生[栏目:达亮文集]
 对于一个生病的人,可以鼓励他念些什么经咒?[栏目:问星云大师]
 杂阿含经卷第四(九七)[栏目:杂阿含经]
 我是灯师父的妈妈[栏目:禅门一念·传灯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