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共同加行
本论是对《正修生起本尊中围成就出现明显释》的注解,一切佛教的经,论,注疏皆各有其名,而书名的每一字都是对书中内容的表诠。依佛教经论的写作体裁,于书名之后便是皈敬,于密续内续之传统,造论者所要皈敬的乃是传承上师,接下来便是“承许造论”,这是指作者因何发心而造论及承诺造论所欲成办的事情。本论的造论者承诺如下:
一切有情心要为佛性本尊印契自然作表征
由修生次金刚持佛道一切庸常俗相皆尽摄
知为本尊天众之印契凡常居处皆成越量宫
器界见为诸尊曼陀罗有情悉成本尊幻化身
由舍自性实有执著念行者即于诸法得解脱
得见诸法实相如幻化由修密续证得此慧时
彼为真俗二谛之双运智慧乃是二谛之证悟
内密续中无上瑜伽续意即无有等伦相应法
行者各自依止其本尊速疾证取世出世悉地
本论是由噶陀寺的大论师且旺卓珠所造,论中是依行者生起本尊之要点作微细解释,由于其以最精简的语言开示,故能易于了解其中要义。但他指出行者若欲更深入的学习玛哈瑜伽,则可于无数的教传及伏藏经教或过去诸高僧大德所造的论释中得知要义,而他在这本简论中,仅涉及到玛哈瑜伽的数个要点,并不包含对玛哈瑜伽的全面论述。
修持此法之果乃是任运证悟圆满清净究竟真实之心性。达此果位时,行者即认知此圆满本性,且自然安住于此境中,此时你便会觉悟到已将矿石中炼出的黄金握于手中,能远离一切障碍清楚地看见空中的太阳。有人也许会问:“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习这些净治之道?既然究竟的根本和果位是本来清净圆满的,又何需种种方便修法?”这问题本身已提出了答案。假如你在今天或某一时间己经通达圆满实相,便不必理会要净治的事情及净治的方便,也不必学习净治四法,因为你己达至清净本觉之境。但在达到此位前,你仍然具有妄想分别,在这些妄念平伏前,你仍要倚重这四种净治修法,通过修持寻找要清净的对象及证得清净之果。
有人可能会怀疑:“这一见地超越因果,是否与大乘佛法相违?”不是的。因为大乘道由根,道,果三支构成,若有志修密者在修持生起次第前,对根,道,果未作过闻思,没有认识便难以成就,故并无矛盾存在。于能净之法,所净之事及净治之果有正确的理解极为必要,这是随顺生起次第修法的根本要旨。生起次第的修法分为三门:一加行二正行三结行加行又可分为二支,即共同加行和不共加行。
行者凭借长养大乘愿心及趣修菩萨行而得成办,欲趣修密续法门者必须成熟具足究竟大悲心的菩萨愿行。行者由忆念过去无数生中,一切众生曾先后多次成为自己的大恩父母,他们对自己的大恩及为成就自己的利乐而历尽艰辛,故为了他们的利益你也应该如此,由思维此理行者可发起慈悲菩提心;此发心绝非仅为思维或口边空言,你必须对这些有情真正生起极猛烈的慈心和悲心,就像能摧毁世界的坏劫烈火一般。设想自身是父母而将他们看作子女,并念父母于其子女的种种关爱,以此思维即能了知一切有情曾于过去对你有过何等大恩,并将于未来世继续饶益于你。慈心的感觉就如烈火燃烧,令你生起不断为他人的利益而工作的愿欲,这才是你修持的唯一动机,故永远也不要忘失这种心愿,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将帮助他人,离苦得乐视为己任。
举例说明,如果缺乏药物,那即使再好的良医也无法治愈病患;同样,如果没有慈悲心为良药,修持多高深的法门也不能生出任何利益。正如对闹饥荒的国家来说,拥有再先进的战争武器也没有助益,能保护这个国家的最有力武器是粮食和清水。同理,若你们的志愿是要追求解脱成佛的真实无上安乐,便要将这种快乐与他人分享而行利他,否则便绝不可能单凭修持密法而达此成就。
若没有大慈大悲的菩提心而去修持生起次第或其他禅修法门,那便只会令你产生厌烦,而且最后将会一无所获,更不要说获得解脱。就如食物能供给人们工作的体力一般,慈悲心也能够为修行提供力量,此外没有余者能与慈悲心相比,能比慈悲心更有作用。
没有一个有情不愿求乐,但是他们所作的一切却不断地令自己受苦。虽然生起次第等密法是迅速可行的方便道,但唯有凭借趣修大乘的菩提心才能有成就。大乘的发心是金刚乘悉地的根本,所以必须对一切有情生起慈悲菩提心。若无菩提心,那倒不如修持愿力较低下的小乘道,不必成办他人的需要,虽然你无法获得究竟解脱,但也能获得某些果德。当修持了无数劫后,便终会积集到足够的功德来发起慈悲心。只有在这种悟境下,才能得到解脱。小乘的修法必须花费多劫的时间,最终成就慈悲心。
引生无上不变乐境并能以此利他的圆满正觉便是发慈悲心,同样,纯为自己追求证悟的自利心却是导致苦恼之因。若欠此不可或缺的慈悲心而修持生起次第,那此人绝对不是一个金刚乘的弟子,哪怕是大乘或小乘的行者甚至连一个合格的佛教徒都算不上。
在行者发起慈悲心及持菩萨戒前,金刚乘的修持将会完全白费,对于这种人而言,要依大乘为根基,金刚乘才能圆满成长。行者具足根器能力,便可以趣入任何不共殊胜的曼陀罗,接受种种金刚乘的灌顶;可依止上师传授认为与他相应的本尊来修持,并能无难守持三种戒律。这样的具量法器才能获得金刚乘修法的妙果。
四种思维
有些弟子会问:“我们在灌顶时要受持大乘菩萨戒律及金刚乘的戒律,但是否也要受持小乘的戒律?”小乘的戒律是指由观察人身难得,人与一切法悉皆无常,因果决定不坏,轮回之苦这(转心四思维)而生起的出离心。这些出离俗世的心愿便是小乘戒律的根本,它们是大乘及金刚乘戒律的先决条件和基础。修持生起次第者更必须清净守持根本及支分的续部誓言(即三昧耶戒一金刚乘的誓约与戒律,使上师与弟子,教徒与修法之间所有重要关联得以确立),以此作为自身行为的准则,若能依此而行,便能够运用对这些戒律的认识来修持生起次第,以至获得成就。
当行者修持生起次第时,应把以下三件事情牢记于心:出离痛苦及耗费时光的世间欲求,一切佛法修持根本的皈依及誓要成佛的菩提心,要明了此三者皆为不可或缺的要素。
出离心是由观照四思维而获得,首先应思维能得此暇满人身的机会是稀有难得的,若能把握加以利用则将成为解脱之因。然后要认识此身无常,犹如闪电瞬间即逝。再思维因果决定,对因果不坏之理具足信心,明白到在你的亚力影响下,不论出生的环境是好是坏,于现在或未来你也只会在痛苦中挣扎生活,你们所能经历到的只有这份痛苦。
有人认为在轮回中也有快乐存在,不单是人,就连一条狗也会有开心快乐的时候。当然这种时候是确实存在的,但却是短暂的,无法把握的,往往在快乐流逝时,由于想要将它留住而又无能为力时,你会更加痛苦。正如在天空晴朗,万里无云时,日光普照大地,你觉得心情舒畅,轻松愉快,但是这种情况当有云雾遮蔽太阳时便会改变。
有情众生在轮回中是永远无法找到永恒真实的快乐的,任何快乐的感受皆不长久,苦乐互相更替。成败得失同样是短暂常变的,轮回中的一切事物皆如齿轮般流转不息数数变改。在这种状态中并没有恒久不变之事,若你们能够经常深入地思维这一道理,便能当下认识到这一期生命中的实相。
通过思维观照的力量,我们便会感到多一秒也不愿再留在这种境况中。由于我们身处轮回之中,所以得不到真实的快乐,但是只要我们能远离轮回,就一定能得到真实无上的解脱和快乐。我们唯有通过修持佛法而通达实相才能改变现在的环境,所以我们必须认真观修四思维来引生这种见解。
在任何一种密法的仪轨中均具有导引行者作这些观修的偈颂,不管你是否念诵这些文句,但在开始修持仪轨的正行前一定要作这种思维。大家可以在专门教授加行修法的其他论典中发现大量详尽的有关四思维的教法(如华智仁波切所著《普贤上师言教》),重视并认真观修四思维能令你成为真正适合修持佛法的法器。就是自心欺妄不诚,这些思维也会帮助你变得真诚正直,透过对这些实相的思维,不需要上师从旁指导,任何障碍也会被清除。只要观修这四思维,行者自身便会出现趋向佛道的改变。
不管行者是修持小乘,大乘,显宗或密法金刚乘,都要从皈依起修,皈依是佛法修持的基石。
首先要忆念那些过去世曾一次或多次作你的父母,于你有大恩的赢弱如母众生,正迷途于轮回苦海中受苦;然后发起大乘的殊胜菩提心,生出解脱一切有情痛苦的愿欲;最后要为利益一切于轮回中欲离苦得乐的如母众生而作皈依。
行者只可以皈依一究竟的依处,不可被不究竟的皈依处所吸引。世间的权力及鬼神等虽有吸引力或具有某些有漏神通,但却不是究竟的导师,因为他们自己仍然具有无明习气,自身都尚未从轮回中解脱,所以他们皆为不究竟的皈依处,并不能给你解脱的力量和方法。不究竟的导师会引导你走上错误的道路,令你远离解脱正道,他只能教给你带来世间力量的道路。
由于追随这种错误的道路,你便会落入常见(认为现象含有某种永恒的本质,物有生灭,但本质不灭,因此永恒存在的本质必须有所依附,所以必有一真实万能的造物主如上帝,梵天等,世间一切有神论宗教基本都持此见)或断见(主张一切事物皆出自奥秘之“无”,事物都只是自然而生,自然而灭,根本没有合理的解释和规律,我们通常所说的宿命论即此见)这二边错见(因密法持中观正见,中者不落两边)之中,这种道轨佛法驳斥为外道邪见,它绝不会令你获得究竟解脱,所以要完全舍弃皈依不究竟导师的想法,而寻求已自轮回的一切限制中解脱出来,圆满究竟证悟无上正等正觉,拥有无限慈悲心可以满足一切众生所需并可以引导他们直至解脱的究竟皈依处——佛陀。
对佛教徒而言,究竟的皈依处乃是佛,法,僧三宝,行者要认知佛宝为导师,法宝为解脱道,是佛陀证悟和传授的法教,僧宝为修行路上的真实助缘及友伴,是了悟法义并终证佛果者,这三种依处是能入解脱之门,所以要认知此理而作皈依三宝。皈依是佛教徒和非佛教徒;究竟解脱道与外道的分别,行者应认识到佛,法,僧三宝为永恒不变之依怙,从而生起坚定不变的信心。皈依佛宝意为皈依已完全解脱轮回,并可以为你开示正道的导师;皈依法宝意为皈依一条能够达至圆满成就的道路:皈依僧宝意为皈依追求解脱正道,远离邪道的法侣。
金刚乘则以不共的方法作皈依,行者是皈依:上师,本尊,空行及护法(统称三根本)。上师的本性为三宝总集;本尊为佛宝;空行及护法为僧宝。金刚乘的广大中围修持是以下列的方法来总摄三种皈依处:本尊被视为佛陀,他是以「中围印契」(即幻化显现的本尊相及清净刹土)来展示「显,空之道」的导师。正法便是「中围印契」的开示。僧宝则是组成本尊眷属的勇士,空行。
三宝及三根本皆被视为与上师同一体性,行者应以这种方法来认识上师,要将上师胜解为如意宝珠般的唯一依处。正如诸密续所说:上师即是佛法僧,师为世尊金刚持。
行者应在面前虚空中,观想一个由八狮所抬的广大宝座,中央是行者的根本上师,他显现为本初佛金刚总持。观想表征根本上师一切功德的金刚持被心印传承,表示传承,口耳传承三支传承的上师所围绕。
在行者面前及诸圣众的前方,应观想自身所修的出世间主尊,其身旁为续部的本尊天众所围绕。观想世尊金刚持的右方有三世诸佛,在这「普光明劫」(即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一劫又称贤劫)中,将有一千零二位佛陀出世,他们均现为佛宝之相。在金刚持之后应观想一切以梵文声母,韵母为庄严的三藏经典。行者要观想所有声母及韵母自出音声,互相共鸣。金刚持的左方站着诸大法子,大阿罗汉,大乘的殊胜僧众,八大菩萨及十六罗汉等无量圣众。围绕在他们四周的是大乘资粮道,加行道的僧众及小乘的声闻与缘觉的行者。
再观想无量空行,护法犹如厚云密聚,重重围绕于一切圣众的四周。在此广大的观想中,一切皈依境均具足一切智,大悲心,方便力及无尽的功德,行者要把他们视为引领自身前往究竟解脱处的向导,应该清楚的观想他们真实出现于面前虚空中。
然后,行者即观想世间的父母坐在身旁,前方有各种真实及无形的怨敌(如非人魔众及怨亲债主等)。最后再观想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众生遍满十方大地,行者此时与所有众生一起合掌皈依,并念诵皈依文:
自今以为始,乃至得成就;
菩提藏要间,我向尊皈依。
身语意三门,悉皆作供养;
我所皈依处,除汝别无余。
行者应以强烈胜解及坚固的观想作此思维,并依自身所修的仪轨文句念诵三遍,或念到感觉祈请已得圆满为止。
当行者自觉圆足后,便要开始圆满次第的收摄观想。先观一切有情众生融入皈依境;皈依境的广大中围坛城又从外围渐次向内融入中央主尊金刚持身体,此时即安住于与金刚持无别之境中,要住于连无分别的念头都不要生起的境界中,当下自身就是金刚持,不必向外寻求,要依本性安住于胜义实相的定境中。
由于本论文句非常精简,所以并未要求行者先观想诸尊是坐于五枝的如意宝树上,若有可能行者当先观想此皈依宝树。行者在修持加行时,可完全以相同的方法来进行皈依的观想。
若因难度过大或某些理由而无法作此广大观想,行者可尝试先把所有在皈依境中的不同圣众逐步分别观想,然后在开始礼拜或念诵皈依文时,再将现时的上师观想为金刚持,这样便易于完成。
为了重复计数我们必须完成每部分的加行,但是行者可以在修持大礼拜的同时念诵皈依文及发菩提心的偈颂,不过只有简短的偈颂才能与大礼拜合修。这样当行者圆满十万次大礼拜时,便能够同时圆满十万次皈依文及发心偈,用这种方法行者可以同时完成三种加行的修持。
皈依是未来一切佛法修持的根本,也是一切戒律的所依基础,就如人们入学一般,皈依是通向解脱之门,是修持佛法的圆满方便,其功德实在不可思议。行者基本上应在每天的上午,中午及晚上,各念诵皈依文三遍。
在皈依时还要承诺守持数种誓约,行者要誓愿不论在任何时候均要完全信任三宝;舍弃一切怀疑及对于是否真实信仰三宝犹豫不决的念头;还要必须时刻礼敬佛像,不论其体积大小或造型容貌;尊敬一切法宝经典及一切内含佛法内容的印刷品;更应尊敬供养所有真实的皈依境(僧众),要舍弃任何对皈依处的不敬行为。
行者皈依上师后,便要依从从上师所教无谬奉行。既皈依佛,便不可再皈敬礼拜世间的天神;既皈依僧,便不可再与那些轻视佛法,上师及毁谤佛法正见之辈为伍。若明了皈依的意义,此处所讲的戒律教诫便很容易理解和守持,能理解皈依处所表征的功德,便易于皈依,具足敬意受持誓戒,继续进行其他一切所需的修持。能深入如理尊重阪依处,自然能容易守持誓约戒律。若行者不明了皈依的真实意义,守持誓约便会非常困难。
如有人怂恿你去皈依,受戒或修法,而你并无此发心,也不了解自己所作的一切是出于什么目的,日后在修行过程中信心便很容易退转,所以盲从附和绝不可行。我们若能圆满如理如法地思维皈依的功德,则一定会获得无尽的智慧与帮助。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人生的短促和无常,就算我们能活上一千年,我们亦不能学尽佛陀的教法,这些教法与证悟只会越来越深入。假如我们能不断研习,佛法所能赋予我们的财富和帮助便如同海洋一般取之不尽,愿众行者都能抓紧时间,努力修持,于佛法中获得最大最多的助益。
菩提心
下一加行是成就引生真实悲心及觉悟心的菩提心修持,菩提心可分理趣及正修二部分解说。
众生无始以来即本自具足佛性,但因无明令他们不知此真实本性,无明造作幻现能、所的假象,生起无尽的烦恼迷惑,犹如轮轴回转不息,无量如母众生皆迷失漂流于此全无片刻安乐的迷乱轮回苦境中。可惜众生仅能作出更多的苦因,而使他们在轮回苦海中越陷越深,众生在此境地中有若癫狂,根本不知自己在作什么,应该作什么。故此我们在受持佛法后,必须对他们生起大慈悲心,发愿誓要帮助他们脱离苦海,获得恒常的无上安乐。这种悲心便是发菩提心。
众生皆是迷乱疯狂,我们既是众生中的一份子,当然也无法摆脱这种困境。但我们虽不明了苦乐之因,却可通过修持佛法,了解我们为何会身陷痛苦之中及如何可获得快乐解脱。我们知道生命为何物,应该舍弃什么及应该追求的恒常安乐又是什么。
仅空想我们身处的困境远远不够,想要安置一切有情于解脱之境,自身必须先获得解脱。除非我们已经具有这种证悟和能力,否则我们无法帮助任何众生。我们的愿力必须足够深切,藉由将自己献身而使他人得解脱的慈悲心,我们便会生起缘其他有情而求解脱的悲愿(愿菩提心)。
当我们实践这种意愿时,便名为「行」(行菩提心)。这种行心是藉成办生起次第自成本尊的修持而得圆熟,修持仪轨便是圆满此行愿的甚深方便法门。由运用愿,行二种殊胜法门,便能够在心中生起圆满清净的菩提心。行者要依仪轨念诵这发心的偈颂三遍或多遍,直至感到菩提心己经生起为止。
在我们刹那生起这种悲心时即成佛子(菩萨),过去所作的大小善行皆会无量增长;往昔所造的恶业则当下消除;一切寿障,病障等身体上的障碍及修法上的障碍都会获得净除。
当我们生起菩提心时,便开始步上解脱大道。我们为了自身及他人走上这条道路,其利益和功德实在是无量无边。《善逝藏经》中讲到:
发菩提心的功德无法估量,菩提心若有形相,尽虚空际亦难以容纳。
己受菩萨戒者绝不要舍弃利他的心愿,不要因为人们对你的损恼,便生起厌倦停止修持,绝不要舍弃这些如母众生。我们若失去了菩提心便必会失去愿行,斩断行心的根便会损坏了根本,破坏了大乘的命根便无法成佛,所以要极力认识菩提心的重要,小心维护,永不忘失。
小乘的行者将戒律看得非常重要,这里我们必须明了到在金刚乘中,最重要的戒律是要长养菩提心,勿忘勿失。
共同加行的教授到此圆满,这些加行在所有的金刚乘仪轨中都必须完成,下面我们将从不共加行来继续解释修法的真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