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僧格的养成与完善 下
 
{返回 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62

僧格的养成与完善 (下) 
——纪念弘一大师诞辰130周年(下篇)

学诚

三、 践行:僧格的养成与完善

  玉不琢,不成器。纵然是精金美玉之质,也须经一番锤炼与雕琢方堪为大器。大师的教诲和示现,为我们指出了培养高贵僧格的几个方向。

(一) 树立信仰

  信仰对于僧格的重要性前文已述。欲成就高贵的僧格,必须从培养和树立对三宝、因果的信仰入手。大师亲手创办的佛教养正院,其教育宗旨即为“深信佛菩萨灵感之事,深信善恶报应不爽,深知为何出家与出家后应作何事等等”。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把六道轮回视为迷信,把因果报应当作传说,把佛菩萨等同于神灵,认为信佛就是为了求平安、求发财、求富贵等。在这种大环境下,不少人在出家之前就没有受过良好的熏陶,对三宝和业果缺少纯正的信仰,对出家的意义模棱两可,这造成了僧众信仰薄弱的问题。鉴于此,寺院应开设因果方面的教育课程,以提升僧人整体的信仰层次。

  此外,若能加强对居士的因果教育,打好基础,则更为理想。有条件的寺院,可以把有出家意向的居士集中起来,成立出家预备班,引导居士建立对佛教的正信。预备班是进入僧团、成为净人之前的准备阶段。平时可以护持常住,寺院可以安排法师定期或不定期地教授相关课程,使居士在一定时间内,逐步建立起对三宝、业果的基本信心,了解最基本的佛法概念。

(二) 建立信解

  出家修行是一条漫长艰苦的道路,没有高尚宏伟的志愿和坚固不退的道心,很难坚持下去。如何帮助出家人建立志愿、培育道心,不至于半途而废甚至自甘堕落呢?这可以通过次第善巧的修学安排来实现。

  首先,有必要对真正发心出家之人进行一段时间的考察,时间不宜太短,最好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刚开始发心出家的人,往往对自己的动机认识不甚清楚,对僧团生活存有很多想像。因此在这个阶段内,需帮助他们逐步明确和端正出家动机,参与并适应僧团的生活,以树立对出家道路的坚定信念。

  出家之后,则首先应建立对修学次第的正确认知。很多出家人刚出家时,非常精进,冲劲很足,但由于往往只注重短期效果,忽视长远规划,不谙次第,仅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修习,形成了很多固执偏颇的见解,并出现舍本逐末、急于求成、好高骛远等诸多问题。时间一久,看不到自己的进步,便对未来产生疑惑,无法坚持走下去,不仅白白吃了很多冤枉苦头,还浪费了宝贵的韶华青春。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修学的道路缺少清晰的规划和坚定的信解。学习佛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经相当长的时间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努力学习之后才能有所成效,寄希望于短时间内速成,很不切实际。因此,一个完整清晰的学习规划就显得十分重要。

  佛法内容广博,须建立一套完整的修学理路,能够涵盖所有的佛教内容;然后要进一步考虑如何安排学习的先后次序,如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特点,在学习的大方向上做出取舍;最后明确自身主要的用功方向。这些问题考虑清楚之后,就容易对未来的学习做到胸中有数,修学目标就会比较明确,不会随外界的影响而见异思迁,最终能够学有所成。大师曾说:“修持当一门深入,久久专修,方有成就希望。若心无主宰,见异思迁,正修净土,又欲修禅,旋思学密等,一向混合乱参,志向不一,纷纷无绪,何由成功?”

  还有的人不明白多少道理,觉得文字理论没有用处,急急忙忙地修行。殊不知这种做法非常偏颇,不可提倡。大师说:“解如目,行如足。行持固重,而不知解义为尤要焉!若于律义未能十分了解,而以臆见率尔行之,执非为是,谤是为非,他人不知,群起效仿,坏乱正法,其罪极大。古人谓恶紫夺朱,即此意也。若于律义果能十分了解,虽行不足,亦可对众宣扬,续佛慧命,以正知正见接引后学。彼虽不行,而其学者或能行也。……解义而行持不足,犹可弘护正法。虽行而解义未彻,不免误入歧途。故曰解义为尤要也。”

  同时也要避免仅将佛教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佛教本身是一个完整、丰富的信仰体系,不同于一般的哲学理论。如果单纯以世间学术的角度研究,则只得其表,不得其实。“现在有志僧青年,多趋求文字,学习外典,尽弃己业,佛门前途,深可悲也。而不知国文与佛经,不相关用。假如大学毕业之才学,欲研佛经,依旧门外汉。论文法,则经文尚有超过国文多多。”如果随顺世俗的知见,就很容易导致信仰的退失,甚至退化为普通的世间学者研究佛教,枉负了出家之初衷。

  综上所述,若对修行缺乏应有的信解,不依正确的方法进行,则出家之路很容易走得辛苦不堪,甚至于走偏,走错,产生迷惘、动摇、退缩之心以及种种烦恼困惑,削弱初发心时的高远大志,退失继续向前的勇气决心,经不起五欲六尘的考验,最后败倒于无始以来的强大习气!而倘若能依照次第,善巧规划学修道路,建立正确信解,就能帮助僧人认清修行的整体道路及自身缘起,踏实修持、步步提升,常得受用,心力才会越来越强大,从而志向愈发坚定、道心越发稳固。

(三) 亲近师友

  学修佛法需要积极亲近良师益友,如《蕅益大师警训略录(寒笳集)》中说:“奋发之心,人皆有之,不能不藉于外缘。……不能亲明师良友、受恶辣钳锤,徒觅几部好佛法,静静闲坐,烧香啜茗而披阅之,此措大学问,尚不可为世间圣贤,况佛祖哉!佛祖可如此悠悠而得,善财、常啼真千古极拙人矣!何为《华严》、《般若》之榜样也?”

  亲近善知识是学佛修道的根本,大师曾劝勉律华法师说:“朽人与仁者多生有缘,故能长久同住,彼此均获利益。……今朽人已西归矣,心中尚有悬念者,以仁者年龄太幼,若非亲近老成有德之善知识,恐致退惰。故敢竭其愚诚,殷勤请于仁者,乞自今以后,与妙莲法师同住,且发尽形寿承侍之心,奉之如师,自称弟子,并乞彼时赐教诲。虽受恶辣之钳锤,亦应如饮甘露,万勿弃舍!”大师自身更是对善知识志力希求,犹如常啼菩萨。他极仰慕印光大师,多次恳请其收自己为徒,曾燃臂以示诚意,最后终于以诚心感动了印光大师。他在《复王心湛居士书》中讲述自己拜师的经过云:“朽人于当代善知识中最服膺者惟光法师。前年,尝致书陈情,愿侧弟子之列,法师未许。去岁阿弥陀佛诞,于佛前燃臂香,乞三宝慈力加被,复上书陈情,师又逊谢。逮及岁晚,乃再竭诚哀恳,方承慈悲摄受。欢喜庆幸,得未曾有矣。”

  善知识是我们法身慧命的根本,离师无法,离法无成,真正修行必须深切认识这一点。然而,当今时代普遍缺乏尊师重道的风气,不少人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陷入种种误区。一是对师长不尊重。有的人对师长讲的佛法不以为然,觉得这些我也听过,我自己也会讲,这是非常大的毛病、非常大的邪见,以这样的心态来学佛,不可能学得进去。二是对善知识观过。有的人学了一些佛法,就拿着法观察周围的人,没有一个清净如法的,没有一个值得自己尊重求学的。看见师长一个过失,乃至一次过失,就耿耿于怀,从此不再信敬,即使他讲佛法正理,自己也认为他是说教、言行不一等等,不愿听受。有人认为这是依法不依人,认为他言行不如法,即使他是大德、老和尚,我也不听他的。这其实是倒执经义,因为“依法不依人”重点是自己要全心求法、依法,不是求全责备别人依法。对方讲说佛法道理,我们就要敬重听受,如释迦牟尼佛过去生还从外道、罗刹舍身求法。当然,如果是大德高僧,所说有不如理处,我们可以不接受,或暂且存疑,但不应以瑕掩瑜、因噎废食,更不可轻毁、不敬。三是乱参学。有的人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例子作为自己的借口,随便参学,盲目参学,这怎么能叫参访呢?这是乱跑。须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下一位的善知识要由上一位善知识作介绍,是次第参访出来的,不是自己随便乱找的。乱跑的过患,首先就是心不能够安住,心不安的话,想要修学佛法是不可能的事情,最后白白地把时间浪费掉。其次,盲目跑了很多地方,好的东西不一定看得到,垃圾倒很可能捡了一大堆回来,到处品头论足、谈论是非,造下很多的恶业。正确的做法是,一旦选择好了善知识,就要长期依止,不宜动辄离开。

  僧格的培养也离不开师法友环境的保护和熏陶,这一点对于当代出家人尤为重要。当前,不少人对师法友团体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不能安住道场。离开师友团体,个人则如无根之木,怎能成长为栋梁之才?不安住道场有几种典型的表现。一是跑道场,表现为对自己所在的道场不满意,总想到其他道场看看。结果跑了很多道场,都看出一大堆毛病,认为都不符合自己的理想,导致对前途一片茫然。如出现这种情况,可以断定:不是道场有问题,是自己有问题。当我们判断一个道场时,其中有多少是智慧的抉择,又有多少是情绪在作怪?往往一时遇到不顺心的境界心里过不去,或者自身持有一套成见而现实生活不能如己所愿,便把对外界环境的苛求误植于内心对佛法的体会中。二是自由散漫、脱离集体,身安住而心不安住。主要表现为没有集体观念和公共观念,喜好单独行动,我行我素,不服管理,不随大众,认为自己跟别人没有什么关系。缺乏集体观念和公共意识,是僧团涣散的主要原因。

  这些不好的习气对个人修行是极大的障缘,当切戒之!

  另一方面,当良师益友的条件不具足时,还要有勇往直前、特立独行的精神,不要责求他人而荒废自己。例如大师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自行钞凡例》中说:“有四清净比丘共住,同学同见,即可羯磨结界行众僧事。若胜缘不具,僧事莫办者,亦应随分随力,依律行持。毋待他人,独修胜行。是编之作,意在于斯。”(《南山律苑文集》)

  对寺院而言,在维持寺院正常生活条件的基础上,应把更多的力量投入在僧团的教育上,为广大僧众营造良好的学习、修道环境,以培养僧才、陶冶僧格。

(四) 净罪集资

  无始以来,我们习气业障深重,欲成就清净高贵的僧格,务要痛下决心,以苦为师、甘受锤炼、勤改恶习。唯如此才能净除罪障、积聚资粮,才能真正超越自我、深进佛道。

  《蕅益大师警训略录(寒笳集)》中说:“岂有粥饭习气,暖软形态,可坐进此道者?夫小小境缘,便成事障,因平日无分毫契心恰意处耳。果达妙理,则现前极恶逆事,第一玄妙,为第一明师良友。……颠沛患难,是煅炼佛祖英灵汉一大炉鞴。能受煅炼,便如松柏历岁寒而逾坚。不受则如夏草春花,甫遇风霜,颓靡无似矣。”大师给弘伞法师写信说:“近来备受痛苦,而道念亦因之增进。佛称八苦为八师,诚确论也!”给李芳远居士写信说:“世出世事,非一番苦心经营,其成就必不惊人。若欲超脱尘障,更须一番风霜磨砺。”面对困难苦受,不退缩、不躲避,视其为净除罪障、考验提升的机会而迎难而上、甘之如饴,这是铸就高贵僧格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修行不仅要克服外境的苦难,更重要的是战胜内心的习气,这也是学佛的根本。《蕅益大师警训略录(寒笳集)》中说:“习气不除,无出生死分。……千经万论,皆磨砻习气之具,习气不除,学问何益?”大师更是用自身言行给我们做出了最好的表率。大师在《改习惯》的开示中说:“在家人之教育,以矫正习惯为主。出家人亦尔。但近世出家人,唯尚谈玄说妙。于自己微细之习惯,固置之不问。即自己一言一动,极粗显易知之习惯,亦罕有加以注意者。可痛叹也!余于三十岁时,即觉知自己恶习惯太重,颇思尽力对治。出家以来,恒战战兢兢,不敢任情适意。但自愧恶习太重,二十年来,所矫正者百无一二。自今以后,愿努力痛改。更愿有缘诸道侣,亦皆奋袂兴起,同致力于此也。”大师还在《改过实验谈》的开示中教导了改过的次第方法:“一、学。须先多读佛书、儒书,详知善恶之区别及改过迁善之法。……二、省。既已学矣,即须常常自己省察,所有一言一动,为善欤?为恶欤?若为恶者,即当痛改。除时时注意改过之外,又于每日临睡时,再将一日所行之事,详细思之。能每日写录日记,尤善。三、改。省察以后,若知是过,即力改之。诸君应知改过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伟大之人格。故子贡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又古人云:‘过而能知,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诸君可不勉乎!”

  出家修行,积累福德也非常重要。如福报不够,出家都会发生障难,出家后修行也难获进益。惜福和习劳都是积福、培福的很好方式。大师特别把惜福和习劳列为“是青年佛徒应该注意的。”

  惜福而节俭爱惜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僧人身上得到了最集中的展现。历代祖师都非常注重节俭。大师曾这样说过:“我们出家人用的东西都是十方施主的,甚么东西都要节俭的,爱惜的。住的地方只要有空气,干净,就好,用的东西只要可以用,不必甚么精巧华丽,这是太贵族化,我们出家人不应该有的,要受人家的批评。我住的地方也只求简洁清净而已,用不着高楼大厦。”大师还以身作则,树立了榜样。他自己说:“我所穿的小衫裤和罗汉草鞋一类的东西,却须五六年一换,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候或是初出家时候制的。从前常有人送我好的衣服或别的珍贵之物,但我大半都转送别人。因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东西是没有胆量受用的。”大师在温陵养老院五个月,院供火柴二匣,不曾动用一枝,由莲师返交院董。当今物质生活显著得以改善,然而铺张浪费的现象也开始在佛门出现。以大师之身份,尚如此惜福节俭,这难道不足以令我们深深警醒吗?

  习劳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寺院里就是参加寺院日常安排的各项劳动,护持道场。大师在设置佛教养正院的课程时,“更加习劳一科。院中不用使役。凡挑水、挑饭、扫地等,一切事务皆由学僧任之。”通过护持僧团、为众服劳,可以快速培植福报、滋长道业。

(五) 精进不懈

  发起忘我乃至无我的大精进,难舍能舍,难行能行,才是真正的出世丈夫。圆满的僧格非经大精进不能造就与展现。

  大师在《<八大人觉经>释要》的开示中说:“听众或应于前所云‘空’、‘无我’等而怀疑问。谓既一切皆空,则不须认真做事。何以今见学佛法者,于保护国土、利益众生等事,犹十分努力、认真苦干耶?今于此略解释之。佛法所以云‘空’、‘无我’者,意在破除常人所执之小我,将其多生以来自私自利之卑劣丑陋之恶习惯彻底消灭。然后以真实光明之态度,于世间一切之事,皆认真实行。勇猛精进,决无倦怠,虽丧身命,亦不顾惜。”

  在《佛法十疑略释》的开示中又说:“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切实作种种之事业。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之建设乃得实现。信能如此,若云牺牲,必定真能牺牲;若云救世,必定真能救世。由是坚坚实实,勇猛精进而作去,乃可谓伟大,乃可谓彻底。”

  大师自身的行谊即展现出舍生忘死、锲而不舍的大精进精神。大师在得重病时曾对前来探视的广洽法师说:“你不要问我病好没有,你要问我有念佛没有念佛?这是南山律师的警策,向后当拒绝一切,闭户编述南山律书,以至成功。”大师在《含注戒本随讲别录》中说:“欲得数人发弘律之大愿,肩荷南山之道统,以此为毕生之事业者。余将尽其绵力,誓舍身命而启导之。”

  在出家办道的过程中,怎样做到精进不懈呢?首先要思维生命无常,远离懈怠。我们的一生是非常短暂的,哪一天死谁也不知道,佛陀教诫我们“生命就在呼吸间”,常常思维生死事大,自有强大的推动力督促我们珍惜时光,不会悠悠放任、空度时日。其次要对佛法的胜利发起定解,深生好乐,希求证得。所谓“信为欲依,欲为勤依”,随着修行的深入,对三宝、业果信心增长,见到修行佛法的殊胜利益,生起踊跃欢喜之心,时时策励自己用功向上。第三要发长远心,坚持不懈。修行就像烧开水一样,要一直烧下去,水才会开;也如同挖井一样,要一直不停地挖下去,才有可能挖到水。刚开始学佛、修行的时候,心气都会很高,如果一天两天三天、一年两年三年下来,修得没有味道,就不想修了,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肯定是要不得的。作为一个出家人,随众就是最好的修行,出家众若能够坚持每天随众上殿、过堂、出坡、诵经、学习等,是很了不起的,这就是精进,长此以往,必有成就。第四要有做“常败将军”的勇气和精神。我们无始劫以来的习气非常深重,在修行过程中肯定会常常被习气打败,若没有“屡败屡战”的决心和勇气,受过几次挫折以后,便容易丧失继续努力的信心。事先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无论失败多少次,都要咬紧牙关继续战斗,这便是大勇悍、大精进。第五,要有广大的承担心。修行不光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佛教、为了众生,出家人肩负着住持圣教、利益众生的责任,必须要有荷担如来家业的承担心,广发大愿,甘做众生牛马。有了这样的发心与愿力,定能得三宝加持,勇猛精进,逐渐圆满福慧资粮。

  要注意的是,精进并不等于一昧苦行,不依次第、不听师教、无视自己的条件,在形式上盲目攀比、追求。忽视自身缘起,过于激进的用功容易会有反面的作用,影响日后对修行的欲乐心,所谓“欲速则不达”。比如有人模仿祖师打不倒单,结果晚上不睡觉,白天昏昏沉沉,修行、做事都提不起力。再比如有人一心想闭关、住茅棚,不学教理、不调烦恼,结果闭关一段时间后便难以为继,好一点的整日昏睡,差一点的走火入魔,令人叹息!学习佛法需要很长的时间,必须依照正确的次第和方法,按部就班,不能过缓,也不能过急。

  僧格的培养,亲近良师益友是关键。在师长的引导下树立信仰、建立信解,以净罪集资为手段,精进不懈为助力,定能塑造高贵圆满的僧格!每一位出家人都应以大师为榜样,以弘扬佛法为己任,自勉自励、自强不息、勇猛精进,方不负自己出家之志,不负三宝、国家、父母和师长之深恩,铸就圆满僧格,成为人天师表!


——————————

《弘一大师全集·序》,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

《弘一大师法集·晚晴山房书简·书后》,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第2006页

《弘一大师永怀录·赞诔》,上海佛学书局,2005年,第294页

《弘一大师法集·弘一大师讲演续录·附录》,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第1734页

《弘一大师永怀录·挽联》,上海佛学书局,2005年,第332页

《弘一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286页

《弘一大师永怀录》,上海佛学书局,2005年,10页

《弘一大师永怀录》,上海佛学书局,2005年,100页

《弘一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234页

《弘一大师永怀录·悼弘一大师》,上海佛学书局,2005年,第116页

《弘一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302页

《弘一大师永怀录》,上海佛学书局,2005年,230页

《弘一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251,260页

《弘一大师永怀录》,上海佛学书局,2005年,231页

《弘一大师永怀录》,上海佛学书局,2005年,148页

《弘一大师法集·晚晴山房书简》,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第1856页

《弘一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221页

《弘一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299页

《弘一大师法集》,新文丰出版公司,1118页

《弘一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252页

《弘一大师法集·晚晴山房书简》,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第1872页

《弘一大师法集·晚晴山房书简》,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第1865页

《弘一大师法集·晚晴山房书简》,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第1807页

《弘一大师法集》,新文丰出版公司,1609页

《弘一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291页

《弘一大师法集》,新文丰出版公司,1611页

《弘一大师永怀录》,上海佛学书局,2005年,233页

《弘一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221页

《弘一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234页

 


{返回 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一讲
下一篇:僧格的养成与完善 上
 感悟人生 第六讲 如何分享同行善友的功德与经验 一、生命,一道深奥的命..
 为人处世之道
 佛法与现代生活
 怖畏轮回恶趣苦 皈依三宝求庇护
 学佛很久却学不好的原因
 感悟人生 第九讲 寻找生命中的贵人 一、修行菩萨道
 我国宗教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学诚法师与北大同学的对话
 感悟人生 第一讲 感悟人生 七、超越自我
 感悟人生 第四讲 欲乐与法乐的省思 二、欲乐与法乐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意中玄[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禅法]
 宝积经讲记 退失智慧的邪行[栏目:普献法师]
 迈向佛陀的境界 华严禅前行概论 壹 初禅定——观照的基础[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佛学问答 佛宝与法宝[栏目:海涛法师]
 摄大乘论 总标纲要分第一[栏目:摄大乘论·白话文]
 第二篇:心法要义 贰、辨类析微 二、光明现量[栏目:智敏慧华上师开示录·圆觉心法指归]
 怎样的回向才是如理如法的?(达真堪布)[栏目:回向]
 阿毗达摩 第三十七讲 道与果的心路过程,不同众生所体验的心[栏目:阿毗达摩讲记]
 调伏众生须知理[栏目:宣化上人]
 结课致辞[栏目:法宝论·明贤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