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五集
 
{返回 慈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657

第五集

内容提示

十重义第二义起观生信

此分中二重:一者示五念力,二者出五念门

示五念力者

五念门者: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

本集讲解:礼拜门赞叹门

原文:

起观生信者
  此分中又有二重:一者示五念力,二者出五念门。
  示五念力者:
  〖云何观?云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
出五念门者
  〖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
者,入出义也。如人得门,则入出无碍。前四念,是入安乐净土门。后一念,是出慈悲教化门。
  〖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
  诸佛如来,德有无量。德无量故,德号亦无量。若欲具谈,纸笔不能载也。是以诸经或举十名,或腾三号。盖存至宗而已,岂此尽耶?所言三号,即此如来正遍知也。
如来者,如法相解,如法相说。如诸佛安隐道来,此佛亦如是来。更不去后有中。故名如来
者,应供也。佛结使除尽,得一切智慧,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故曰也。
正遍知者,知一切诸法实不坏相,不增不减。云何不坏?心行处灭,言语道过。诸法如涅槃相不动。故名正遍知
  无碍光义,如前偈中解。
  〖为生彼国意故。〗
  何故言此?菩萨之法,常以昼三时、夜三时,礼十方一切诸佛,不必有愿生意。今应常作愿生意,故礼阿弥陀如来也。
  〖云何赞叹?口业赞叹。〗
者,赞扬也。者,歌叹也。赞叹非口不宣,故曰口业也。
  〖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称彼如来名者,谓称无碍光如来名也。
如彼如来光明智相者,佛光明是智慧相也。此光明照十方世界无有障碍,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闇。非如日、月、珠光,但破空穴中闇也。
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者,彼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然有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在,而不满所愿者。何者?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云何为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又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故。此三句,展转相成。以信心不淳,故无决定;无决定,故念不相续。亦可念不相续,故不得决定信;不得决定信,故心不淳。与此相违,名与实修行相应。是故论主建言:我一心
  问曰:名为法指,如指指月。若称佛名号,便得满愿者。指月之指,应能破闇。若指月之指,不能破闇。称佛名号,亦何能满愿耶?
  答曰:诸法万差,不可一概。有名即法,有名异法。名即法者,诸佛菩萨名号、般若波罗蜜及陀罗尼章句、禁咒音辞等是也。如《禁肿辞》云日出东方,乍赤乍黄等句。假使酉、亥行禁,不关日出,而肿得瘥。亦如行师对阵,但一切齿中诵:临兵斗者皆陈列在前。行诵此九字,五兵之所不中。《抱朴子》谓之要道者也。又苦转筋者,以木瓜对火熨之则愈。复有人但呼木瓜名亦愈。吾身得其效也。如斯近事,世间共知。况不可思议境界者乎?灭除药涂鼓之喻,复是一事。此喻已彰于前,故不重引。有名异法者,如指指月等名也。

讲解:
《往生论》的文字学习我们继续进行。

昨天我们把《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长行解义分,我们从解义分开始学习。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根据我们现在人的这种思想状态来作一个分析,我们从解义下手,再来实践观察就比较方便。那么这个文字,有书的可以翻到《往生论注》下半卷,卷下的文字解释。

昨天我们把愿生偈大意……他分成十重,这十重的第一重就是愿生偈大意。(有声音吗?好,有声音就行。听得到吧?听得到就行。)愿生偈大意,这是解义分的十重,义分有十重,它这样一个科判,就是说层次分明的把这个解义分,也就是长行的文字判成了十个部分。我们先学它第一个部分,也就是愿生偈大意。

昨天我们读到“此愿偈明何义?示现观彼安乐世界,见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国故”。学了这个地方的文字,下面我们接着这个文字学习,逐渐给我们有一个深入的机会。那么下面让维那师给大家读,把这一段文字读了,我给大家作个提示。

起观生信者
  此分中又有二重:一者示五念力,二者出五念门。
  示五念力者:
  〖云何观?云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
出五念门者
  〖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
者,入出义也。如人得门,则入出无碍。前四念,是入安乐净土门。后一念,是出慈悲教化门。

二、起观生信

(起观生信者,此分中又有二重:)

这一段文字,所谓的起观生信,在这十重义中,起观生信是第二个,所谓的二重义,因为愿生彼国,那么愿偈大义:观彼世界相,见阿弥陀佛,愿生彼国。他没有作什么文词的解释,就直接地以原文来作解释了。那么最主要的是要生信。虽有此愿,若无正信,那么此愿难立。所以他就从起观生信这第二个方面来作提示。这是第二重义起观生信。

那么起观生信它又分作二重,二重义,我们看这二重。

一者示五念力

我们平时,昨天我们提到这个事情说,刚刚把这个理出来个头绪,又结束了这一堂课,能不能把一堂课延长两个小时呢?那么这个就是念力的问题,或者就是我们意念力的散慢、不条理性,或者是需要有一个大家回观的过程,需要一个回观的过程。那么这个念力,对凡夫有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串习,或者薰习的这么样一个要求。

二者出五念门。

这个念力与念门,他是这样作了一个评判。

示五念力

示五念力者:云何观,云何生信心?

产生这种念力,引导我们愿力的抉择。“云何观,云何生信心?”

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

因为我们都知道净土教门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有这么样一个框框,也是这样一个教导。若不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那不能说是所谓的行成就,只能说是因,在因地作一个这么样的见习,经过久久修持,得以成就。那么五念门的成就,就是以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在随顺分中建立,所以说“行成就”。就我们好比到这个大殿里来,我们在这个殿堂护佑下,太阳不能直接照射我们,风啊雨啊它不能直接来侵蚀我们,那么这就起到一个成就的保护。五念门亦复如是。

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

法身报身化身

因为阿弥陀佛的国土十劫前已建立,阿弥陀佛的大愿十劫前已圆满,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功德力十劫前已成就,所以我们能得闻、听闻这个法则,随顺之时,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三身。像我们说见佛,一般我们谈到法、报、化(身)。象这个藏传佛教,他们判得就比较多一些,有五种身。那我们就说法、报、化三身阿弥陀佛。

象《金刚经》讲“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是说的法身分,就是所谓的清净法身。此色身,无色无相,威德利益十方,不动法座。《大方广佛华严经》,那四句偈子讲的就是这种法身方便。“随机感应弥不周,恒常坐此菩提座。”(编注:《华严经》说:‘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就是广利有情,不动法座。

那么我们讲阿弥陀佛名号功德,普利十方,令众生无碍,圆满心智一时得见,就是圆满报身威德摄化。那你在这地方能运用得起来,就是为报身所摄,那见报身功德。我们称为光明遍照,是为报身佛——卢舍那佛。

那应化身,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顺应现缘,各有所获,若求善法,若求人天福报,若求出离生死,若求了解自性,各个安立,这是应化所得,应化身分。

那我们能不能运用这种利益呢?运用得起,那就是得见彼佛。我们行般舟这种行法,无有断欲而证得十方诸佛悉皆现前立。这种行持是证念佛三昧——般舟三昧而亲见阿弥陀佛,问法无碍,亲临教诲。那这样的修持,是三昧力所得见。这不是道理,这应该有所解、有所行的一个法则。解行并举,是为佛法真实的功德。那我们为什么学解义分?就是为了使大家有正解正见,对这个法的机制,有正解正见,产生正行之正机,不至于走弯路啊,这样子。

出五念门

出五念门者

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

前面是念力,这念力以阿弥陀佛果地觉来加持凡夫有情,令持得到这样的力,什么力?五种念力,得见阿弥陀佛。

这个五念门:

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

这是古来以久对净土法门特定的一个名词,称为往向与返向往生的这样的五门机制。

前四门是往向往生,就是所谓的我们现在常谈的往生彼国,这样的一个心愿,就是自利入功德修持。前四门是自利入功德修持,也就是往生修持。因惧怕生死轮回故,因惧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修法不易故,不能亲聆世尊教诲故,多遇恶缘故,有这样的因缘,所以欲成佛,欲度众生故,欲得无上大利故,愿往生彼国,修前四念门,以往生彼国,得见阿弥陀佛,加持授记,乃至于法得以亲证,返回娑婆世界,普利有情。这是通常往生知见,也就是所谓的入功德自利知见,也就是愿往生的往向往生的常规的一个教言说法。这个我们要有善思维观察的一个机制。

五者回向门,第五门就是所谓的返向往生。虽居凡位,依佛威德,仗佛威德,传达佛法,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愿力,令有缘得遇者咸得往生度脱,咸得成就菩提,于一切众生,作法传布者,所以就称为返向往生,以利他为自利善巧。

那么第一个法则就是以自利往生,纯熟之后,普利有情;这一个法则是以利他,回向利他有情,而得到往生的大利,所以是返向往生修持。出功德不为自求,为饶益一切有缘故而念佛,传播阿弥陀佛殊胜愿力,这样的一个一门修法,称为回向门,也就是返向往生的一个修持方法。他所言说就是不舍一切苦恼有缘,爱乐一切现缘有情,于一切有情作法则之抉择,令一切众生随顺阿弥陀佛的愿望,得生彼国之抉择,无疑无虑。这样是不求自利而利他的一种利他功德的修持,也就是大悲心的修持。这是净土一法的一个特定的修法。前四门可以说是自利门,也可以说是入功德门,也可以说是往生门;第五门是返向往生。

门者,入出义也。如人得门,则入出无碍。前四念,是入安乐净土门。(后一念,是出慈悲教化门。)

就是所谓的往生门,往向往生。就是说愿生彼国,得生彼国后,得无量三昧,种种自在神通方便力,回施娑婆,饶益有情。这样誓愿是一个人修持的法则。若发这样的心,如是修持,是为方便。就是前四门的修持——礼拜、赞叹、作愿、观察,以达到往生的殊胜的目的。真正地得见阿弥陀佛,得生彼国,具足无量三昧善巧,回入娑婆,普利众生。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净土法门的教言与传播。就是前四门的修持——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前四门的修持,就是入功德,所谓入功德就是往生彼国,也就是自利安乐住。那么后一门是慈悲教化门,此门修持的就是以大慈悲为方便,不为自求,但为饶益一切有缘,令其无畏往生,令其无畏抉择于往生,这样的修持法门,所以称为返向往生。

我不是故意要举这样一个往向与返向。因为在现世中的修持,愿我往生的教化早已普及,就是前四门自利入功德修持——往向往生修持,大家基本上都是有观察、有耳闻,唯有返向往生之教言,缺于传播,更少于修持,这是以利他为自利。畅谈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愿力,令众生听闻而得度脱,随顺佛的愿力,任运往生彼国无疑无虑,这样的心智。

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一个法则宣化。因为在净土法门的传播中,自利修持的教言大家就十分的纯熟,在返向往生这个教言中就比较弱。这个事以及这种修持的方法与传播,在我们中国就比较弱。所以象一些特定教言中说,我们学习佛法,慈悲心是不是强了?烦恼业习是不是弱了?淡化了?这是如法行的一个特殊标志。但在我们汉地教言中的机制,表达最多是自私的教言,就是所谓的“我往生,我怎么样”的利益比较多一些,结果造成了许多不学佛的人看到学佛的人,认为学佛的人比较自私,甚至比较狭隘、闭塞那种样子。

那要是我们兼修于自他二利,往返二种往生,出入功德皆自由的修持、对照的修持,这样就很容易了解净土法门的整体教化机制。而不是片面的在智法上,或者在悲法上,偏颇于某一法则,那我们能悲智双修,就会可以很容易完整地了解净土法门。

(今天缺这么多人?看来平时诵经是没有人诵啊,这个寺院里安居这些沙弥他们这种自觉的意识匮乏得很。

那么这个是应该注重地观察。我们在学教的过程中,尤其是净土法门,这个地方要深深地思维,因为学佛的确是我们自己的事情,象现在在学佛的机制上,不珍惜自己的机会,学得圆滑,或者说自己的业习蔽障比较重,这都可以理解。但有一点,我们珍惜自己的机会就很好。)

那么往返二种往生的修持,在净土法门的完整教化机制中,尤其我们现在学佛的、学习净土法门的人应该注意观察,不可草率。

好,我们看看下面的文字。

1、礼拜门

〖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
  诸佛如来,德有无量。德无量故,德号亦无量。若欲具谈,纸笔不能载也。是以诸经或举十名,或腾三号。盖存至宗而已,岂此尽耶?所言三号,即此如来正遍知也。
如来者,如法相解,如法相说。如诸佛安隐道来,此佛亦如是来。更不去后有中。故名如来
者,应供也。佛结使除尽,得一切智慧,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故曰也。
正遍知者,知一切诸法实不坏相,不增不减。云何不坏?心行处灭,言语道过。诸法如涅槃相不动。故名正遍知
  无碍光义,如前偈中解。

〖为生彼国意故。〗
  何故言此?菩萨之法,常以昼三时、夜三时,礼十方一切诸佛,不必有愿生意。今应常作愿生意,故礼阿弥陀如来也。

身业礼拜,礼拜门我们大概会出现一个比较直接的意识概念,可能会一听到礼拜,就想到深夜在佛前、经像前来五体投地的这样来礼赞佛陀。他作了一个解释。

〖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

这个“应正遍知”,后面解释:知一切诸佛实不坏相,不增不减,心行处灭,言语道断,诸法不动,故云正遍知。

我们礼正遍知是个什么?就是意不动、身不动、不增减、无有好恶、无有浊染、无有凡圣,一切对待消融之时,正是礼佛。所以在文殊七种礼佛法中,就是礼法界佛。就是心智不晃不动、不动不摇、远离对待、远离善恶、,远离心行言说,但以清净无挂碍、明了心智来礼敬,所谓的守护就是礼敬。

……

应正遍知。实际我们真如心智的现前是真正的礼佛,礼敬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就是我们的真如心性。这么说容易混淆,干脆我们就换种说法。

诸佛如来,德亦无量,德无量故,德号亦无量

说阿弥陀佛名号无量,实际说一切诸佛的名号都是无量的。

若欲具谈,纸笔不能载也。

磬竹难书,那是无以载的。

是以诸经或举十名

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世、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我们称为如来十号。

或腾三号

这三号就是把前面的三号来作一个提示。

盖存至宗而已,岂此尽耶所言三号

他是这样说。

即此“如来”、“应”、“正遍知”也。

如来者,如法相解,如法相说。如诸佛安隐道来,此佛亦如是来。更不去后有中。故名如来

“如来”的解法很多,最主要是所谓的不于后有中安住,但表现真实功德心智,那么如来的名号就比较好了解一些。随其现前心智,清净现前,是为如来。如是守护故。

“应”者,“应供”也佛结使除尽,得一切智慧,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故曰也。
象我们一般说阿罗汉是应供者,一般凡夫僧不这样说,象凡夫僧依法修持,守护道场,守护教法,信顺守护故,而得到消受信施,但凡夫的这种业习中,多行忏悔,所以可以消受信施。那么圣者入圣位之身,他是应供之位,所以受三界之应供,阿罗汉是三界之应供,佛世尊当然如是,受一切人天之供养,是人天出世入世之福田。是这么个名词。

正遍知。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这个应正遍知,是很重要的,往往我们会带过去了,这个地方把它一带就过去了,那么带过去一读那就滑口。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这一段文字,要是读的熟了,运用得及了,那我们就真正会礼拜。

礼拜是不是五体投体是为礼拜?这也是一种礼拜。下去了,我可以把它查一下,文殊礼敬方法的七种法。像我们说五体投地是一种方法,顶足礼是一种方法,象大礼拜,现在我们看到藏族的大礼拜也是一种方法,半蹲是一种礼拜,合掌是一种礼拜,一鞠躬是一种礼拜,最尊贵的礼拜或者是具足礼的礼拜也就是礼拜应正遍知,照见自心,如实相应,无增无减,是礼法界佛。有文殊菩萨的礼拜的一些文句,对这个地方有解释。以后我们查一查。

那么这一段文字,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

这个文字它解释

“正遍知”者知一切诸法实不坏相,不增不减。云何不坏?心行处灭,

我们已经养成习惯,什么都用理解的方法,那么有没有不理解的方法?不思议智中安立。所以你那个心行处,见闻觉知所涉足之处,不可留恋,不可以为实,实无所得,那么这样就是智慧的修持,这个智慧修持就会“心行处灭”,人就会得清净安乐住。

言语道过。

就是言语道断之意。

诸法如涅槃相不动。故名正遍知无碍光义,如前偈中解。

他们前面有解释,我们现在回头再看。

为生彼国意故

这段话就十分重要了,“为生彼国意”。“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这是话句上连接的,“为生彼国意故”。那么应正遍知与彼国意,怎么来契合?彼国究竟是什么安立的?阿弥陀佛无量兆载永劫的修持,顺性发起大愿,以普利十方有情,建立清净刹土,那么这个彼国就是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也就是无量光佛刹。这无量光佛刹言不可及,此光照无量无尽刹土,皆无所障碍,众生若有闻晓者,皆能顺性得入。那么得入是以阿弥陀佛的光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一切众生本源心智亦复如是,若是我们远离造作虚妄,远离对待虚妄、烦恼虚妄的蒙蔽,那我们的心智亦复如是。

所以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愿力就能使我们本具的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本心,一时畅明。那么这个意就会得到契合意、相应意、不动摇意、无疑无虑意,就是愿生意、意乐意、感激意、随顺意、确实意、不可毁坏意,也就是所谓的顺性安立。这个意是十分重要的,往往这个地方会忽略这个意。那说八地菩萨不用作意了,七地以下的菩萨都要作意的,况且凡夫,所以说作意十分重要。随顺意、安住意、相应意、无疑意,意乐的这个意愿能使我们在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愿力下,得见自心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为礼拜归命。

礼拜有归命意、相应意、礼赞意、如实意、具足意、起用意、降伏意,不管是哪一个意,所谓的南无,我们称为南无,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来用阿弥陀佛的无碍的愿力来印契我们不定意、颠倒意、迷失意、贪嗔痴慢意、不正见意,使他的本性彻底彰显,他的本性就是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何以故?本性一如故,在凡圣不增减故,是为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所以我们就会生起契合意、相应意、意乐意、感恩意、赞叹意、归命意、具足意、降伏烦恼意。这样以南无阿弥陀佛殊胜功德名号,身业礼拜,投入此大海之中,所以入弥陀愿海,众罪消灭,善根增长,得生无畏,如实印契自心。这个第一门修持是十分重要的,往往我们第一门不得入,后面的门、法则就很难相应,十分难以相应。

那怎么来如实呢?为生彼国意,把这个意思抉择呢?就是我们要反复地、如实地、清晰地来薰习、了解、认知它,一定不可草率、笼统,更不可把疑惑孕育在自己的心中,就是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蒙蔽阿弥陀佛的殊胜功德,你蒙蔽也蒙蔽不了,你要不信顺就是蒙蔽,不礼拜、不赞叹那你就会蒙蔽。所以我们放下,统身放下,礼敬阿弥陀佛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此意者,随顺意、相应意、如实意、归命意、意乐意、远除一切疑虑之意,这个意,就是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之本意,也就是果地觉为因地心意,此意甚为重要。

诸位善知识,在净土修法中,一定不可草率于此门修持,若草率于修持,那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不亲切、不意乐、不相应、不抉择,多产生疑虑,就会产生所谓的念佛不能相应,不能往生,乃至说种种不相应疑悔的说法、不正见的说法,远离了净土法门的教义真实功德、住持真实功德,净土法门就被你现下的虚妄知见所蒙蔽拒绝,不能入弥陀誓愿海,一生欲出生死苦海,那机会可能有远因,无有近缘,那种一个很远的因缘,现下的利益实难畅明,所以多遇无上法而不得无上大利,实在是令人遗憾。

这个是果地觉因地心的修持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点眼。这个点眼不可蒙蔽,一旦蒙蔽这个了,我们就很难看到前面的光明前景,就是无量光佛刹。那就是我们的本家本国,就是一切众生心愿,亦是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一切众生境智之中随顺佛的果地觉意愿之中、意乐之中,亦是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亦是无量光,亦是无量寿,其同源故。

所以性德无二,修德各异。随顺弥陀修德,一时见本心性德清净安住,此谓往生彼国意。如此抉择,我们再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就会产生感恩的心、赞美的心、随顺的心、相应的心、降伏烦恼的心、逾越生死困惑的心、消除对待的心,此心是真心,也就是所谓的觉悟心、佛心。所以佛佛相念,无有隔离。这样我们真正作为一个念佛人、知恩人,来报佛恩,广利有情。

……

那么这一段文字是十分有份量的,我们假设把它读得懂,你学阿弥陀佛教言的疑虑会荡涤一尽的,一定会荡涤一尽的,所有的疑惑与彷徨就会一时消融。所以“为生彼国意故”。

何故言此?菩萨之法,常以昼三时、夜三时,礼十方一切诸佛,不必有愿生意。

就说这个不作意,就是无上清净心智,不假造作,清净安住。这个是八地以上菩萨所摄,也是不动心缘所表达。

我们都知道,无上菩提心非有来去、设置,非有善恶造作,一切有为设置是不可立的。那我们现在讲这个为生彼国意,何以建立?那就是我们说的造作菩提心分,在凡夫类有情,仗借佛殊胜功德愿力,就是果地觉心智,来随顺彼愿,往生彼国。这样的净作意,随顺作意,意乐彼国故,愿生彼国。所以誓愿往生彼国,作意往生彼国,咸得安乐清净住。

这个住就是昼夜六时,礼敬诸佛。这个昼夜六时礼敬诸佛如实实践佛法,礼敬十方佛不需要愿生某一国,所以无方净土一时现前。这是过去人,尤其象宗下教下的善知识就会引发大家这样的修持。那么在弥陀教言中,对倒见有情,乃至说贤圣有情,皆可共摄。倒见有情,以为有方,有方可摄,因为十方无方净土,愿生彼国,亦可设置。他知道本无方所,即为西方。那么亲证诸相无相,清净法益,一样可以抉择。那么没有这样的抉择之心智,亲证法性,他要随顺标方立相,令众生除疑除惑。虽有方向,亦是令众生安乐住,所以,标为西方。

这个昼三时、夜三时,昼三时就是所谓的白天、晚上三个时,初夜、中夜、后夜,平旦、中日、日末,这是昼夜六时。印度人说法跟我们中国人的说法有一定的差异。他这个六时,四六二十四,每一个时是四个小时。不必有愿生意。

今应常作愿生意,故礼阿弥陀如来也。

常作愿生意,是第三门的修持了,就是作愿门的修持,此门修持是甚为重要的。也就是说在龙树菩萨的教言中,称为意乐菩提心。你要在这个地方欢欢喜喜地念佛,欢欢喜喜地念自己的本家本国殊胜庄严,如数家珍,了解极乐世界的一切庄严殊胜功德,皆是我等之家珍,非是他之拥有,这样会生起喜悦。(这马来听法,真好。)这样就能令我们在现缘中,安住这种修法之意乐。

学净土法门的人,有的人真是很苦,昼夜六时礼拜阿弥陀佛,他苦在什么地方?他不能正信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不能生随顺意、相应意、降伏烦恼或者说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意,意乐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意他不能生起,具足意不能生起,随顺意不能生起,感恩意不能生起,他就会生苦意、颠倒意、疑虑意、排斥意、不能往生意,甚至说种种其它的颠倒意。

心常作愿生彼国意,愿生意,以意乐相应,感恩喜悦的心智来礼拜阿弥陀佛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培养这样的愿、这样的喜悦、这样的相应、这样无所障碍的心智,就是所谓的正修行路、念佛正修行路,就是礼拜正修行。这个礼拜正修行是十分重要。

================================================================

休息时间,法师随缘开示与答居士问。

好,休息十分钟,我们再来看下面的文字。

他要有那文字十分方便,你们每个人可以拿一本,为他们服务一下就对了。能不能把书放好?大本放在小本上看着不安稳。现在这个书,真是法宝,人多不生恭敬,来得太易了,太易得了。先贤们为了译经啊、取经啊,不惜生命,百去还者无一二,去印度取经,象我们这些法宝,他们送来送去的,去的多,返的少啊!我们能看的这些经教,实在是不易。

(平日诵经他们都不来,对吗?还是需要教诲啊。他们沙弥初发心,业习比较重,中午会困啊,会喜欢睡觉,睡觉也是好事情,尤其初发心的沙弥他基本的自制力还没有,最好选个僧值去督促他们一下,要不然养成他认为这样可以,他不懂得这个戒法,督促一下,督促督促他们学习,要不然他们在房间就睡觉。主要沙弥是受教对象,比丘应该施教。你要说他们怎么不来,他们怎么不学习呀?实际他不懂法,不知道这个因缘。他们认为中午睡觉挺好的,学佛的这个自觉性在初发心中是很难主动建立的。一般你看一个人对一个法则想进趣,机遇善根的成熟十分重要,所以要督促他们,不是为一个……我们做了就行了,比丘有这个责任。你看现在这里面没有沙弥,虽然沙弥还是忙一些,照顾电话,照顾这个照顾那个,有的在房间睡觉,这样养成坏习惯以后,他们道德退失了,我们后续无人,慢慢进趣比丘的人就没有,所以还要施教。

出家人要敢于担责任,敢于利乐他人,尤其在戒法上,敢于利乐别人是无畏的。现在一般情况下,会感觉不管闲事最好的,利人不利人我不管,自己照顾自己就对了,事实上比较狭隘,容易走到一个比较狭隘思路中。

……)

在一切法中,他有六种分析方法,要善于分别,称为六相分析,可以处理一切法则:一个是总相,再一个是别相,一个是同相,一个是异相,再一个是成相,坏相,这六相可以分析一切法,要是我们善于分别了就好解决了。好比我遇到一个字了,这一句话我出现有困难,我不管它,我从总相上解决,就好解决了。

分析一切法有六相方便,这是华严宗二祖——智俨大师,他建立的一切法分析的六种方法,就是六相的辨识方法,总相、别相、同相、异相、坏相、成相,他这是三对六相,就可以分别对待、无分别对待两种法则,就是可以评判一切法则。有时候遇到一个法会迷惑,一迷惑就阻碍在这个地方,那我可以通过总相来看,先放下不管,从总相上观察,这一篇文章究竟写的什么,就好了。

……

实践法则之世法、善法、出世间法,在佛教出世入世二种法则中,称为真俗二谛:真谛无假造作;俗谛因果而现,因缘而现。缘生缘灭之法多谈于因果;真如之法无生无灭,无有对待,谈于出世之善巧。这样子就比较好看了。

我们还继续下面的学习。第一门——礼拜门,我们作了一个叙述,看看第二门。要是有疑虑,可以及时提出来,因为我们大家是共同来学习的。这个法我也没有好好去实践学习过,只是在无碍心智中产生了喜悦,就是对这个文字,乃至思维是没有障碍的,但是修证说实话还实在是没有相应的修证,我们大家共同学习,要是真正有疑难不妨提出。我们继续读。

2、赞叹门

〖云何赞叹?口业赞叹。〗
者,赞扬也。者,歌叹也。赞叹非口不宣,故曰口业也。
  〖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称彼如来名者,谓称无碍光如来名也。
如彼如来光明智相者,佛光明是智慧相也。此光明照十方世界无有障碍,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闇。非如日、月、珠光,但破空穴中闇也。
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者,彼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然有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在,而不满所愿者。何者?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云何为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又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故。此三句,展转相成。以信心不淳,故无决定;无决定,故念不相续。亦可念不相续,故不得决定信;不得决定信,故心不淳。与此相违,名与实修行相应。是故论主建言:我一心
  问曰:名为法指,如指指月。若称佛名号,便得满愿者。指月之指,应能破闇。若指月之指,不能破闇。称佛名号,亦何能满愿耶?
  答曰:诸法万差,不可一概。有名即法,有名异法。名即法者,诸佛菩萨名号、般若波罗蜜及陀罗尼章句、禁咒音辞等是也。如《禁肿辞》云日出东方,乍赤乍黄等句。假使酉、亥行禁,不关日出,而肿得瘥。亦如行师对阵,但一切齿中诵:临兵斗者皆陈列在前。行诵此九字,五兵之所不中。《抱朴子》谓之要道者也。又苦转筋者,以木瓜对火熨之则愈。复有人但呼木瓜名亦愈。吾身得其效也。如斯近事,世间共知。况不可思议境界者乎?灭除药涂鼓之喻,复是一事。此喻已彰于前,故不重引。有名异法者,如指指月等名也。

我们看看口业赞叹门。说这五门,礼拜门、赞叹门,这是赞叹门,第二重义,起观生信中的第二重中的五念门的第二门,口业赞叹。

〖云何赞叹?口业赞叹。〗
者,赞扬也。者,歌叹也。赞叹非口不宣,故曰口业也。

称名

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那么欲如实修行相应最为重要。口业何以宣化?进大会众,得见阿弥陀佛殊胜功德,如实赞叹,得知心智无所障碍,阿弥陀佛果德亦无所障碍,一时欢喜赞叹,善哉稀有世尊,照亮心智,无二无别,一时感激,那你一样可以赞叹阿弥陀佛名。

所以知阿弥陀佛名,以明自心。何以故?以名昭德,以德显心故,自心万德,一时具足,所以心生感激,赞扬歌颂,其心真实,无所障碍。那我们这样如实地赞叹彼佛名,如实修行,彼心与佛功德一时相应,所以无所挂碍。阿弥陀佛的果德跟我们的心能不能相应呢?这是修法十分重要的一环。

有人说我念佛,我的烦恼业习妄想炽盛,不能自制,那是怎么回事?那就是所谓的口念彼佛无所障碍名,心智障碍不相应故,所以多种远因,而不能当下取利益,无所障碍。因为我们念阿弥陀佛无所障碍名,以明自心,心智相应,就会生极大喜悦,所以喜悦念佛、相应念佛、感恩念佛,一时会赞叹念佛。所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即为口业赞叹,如实修行。那么如实修行就是心与名号相应,心与佛果德相应,如此相应,如实相应故,而得欢喜。这样能消除我们心中的疑虑障碍,使我们如法行持,所以一时抉择,其心佛心心心相印,来念阿弥陀佛无碍名,心智无碍,一时相应故,而产生喜悦,来赞叹佛名,称扬佛名,这样的是为无碍光如来。

称彼如来名者,谓称无碍光如来名也。

这个如来名,以明自心。古来以久,赞叹净土法门的教言者,莫不如是宣化。所以,以名昭德者、以德显心者、以德显心、以心自用者,莫过于念佛人。

所以念佛者,当下启于大用,无假修持,直指人心之真实,非于修持增减而得,以佛报德而印契故,所以,以名昭德,以德显心,直指本性,无有障碍。这样来抉择于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的心智根本,就是无量光无量寿,也就是无碍光如来。心智抉择是为称赞阿弥陀佛,所以口业赞叹。

如彼如来光明智相者,

那我们的心智与阿弥陀佛光明智相何差何异?差异者在于凡夫,其本质绝无差异。诸佛亲证,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心智皆如如来世尊。我们倡印了许多《大方广如来藏经》,就是如来如实宣化之真实功德,就是一切众生心源与诸佛心源,本无差别,但是取用有别故,显现凡愚倒见有情,轮回六道。诸佛如来安住这种本来心智中,得大自在,光明普照十方,利益一切有情,无畏无惧,无有增减。如来无碍光与光明智相是什么?

佛光明是智慧相也。

我们一切有情的这种本具功德中,所谓的俱生智中,就是法界体性智、平等智、妙观察智、大圆满镜智是绝非造作而来的,若是了解佛的果德的印取,就是偿还众生最公道的心智,在刹那间就是印契我们。像释迦佛的出世,善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来印契一切众生如是。那我们来称念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无碍名号之时,以名昭德,以德显自心之刹那,真正来称扬赞叹如是功德,了解自心,那你会如实地感恩戴德地赞叹佛的功德、佛的果地觉,来印契我们凡夫的因地心。

此心虽被蒙蔽,实无蒙蔽者,但是虚妄业缘,一时假设蒙蔽,无有实质可以蒙蔽。所以知法性无增减故,不可毁灭故,是为无所障碍,是为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为无碍光,又是智慧光、不可思议光,超日月光,乃至无尽光明名号,亦复如是。

此光明照十方世界无有障碍,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闇。

所谓无明黑暗者,就是以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覆蔽心智,覆蔽无量光心智、覆蔽无量寿心智、覆蔽无碍心智,覆蔽故,所以是为无明黑暗。

阿弥陀佛以其无碍心智,抉择印取,令众生了知自心即是无碍光,了解自心真实即是无碍光,即是无边光、无等光、智慧光、焰王光、不思议光,如此了解是为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暗,一时与光明智相相应故,而得安乐住。如此之住,是无来无去之住,所以是为往生大利,一时现前。何以故?一切疑虑消除故,一切障碍消除故。这样我们就能清晰地抉择阿弥陀佛殊胜名号功德,就是所谓的摩尼宝号,照耀十方有情,无所障碍。

那么这一段文字是在五念门中,自利分所建立,我们身业礼拜阿弥陀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此意实际是无碍意、平等意、真实意,这个意是意乐往生彼国意。这个意乐是没有障碍的,没有障碍的情况下会产生意乐与誓愿的守护,了解阿弥陀佛无碍名号故,礼敬彼国,愿生彼国意,清净守护自心。那么这个赞叹是因为得见彼国阿弥陀佛殊胜功德,口业赞叹,实际这个赞叹就是知阿弥陀佛成佛,知阿弥陀佛无所障碍。

这个知,象为什么说起观生信?就是这个知,是随顺故而安立,后面《往生论》中的天亲菩萨有很亲切的讲解。

因为净土一法非悟后起修,也非圆解起修。圆解也可以起修,证悟也可以起修,相应也可以起修,但这不是唯一的路子。我们知道与阿弥陀佛相应,你可以来念佛;不相应呢,信顺亦可以相应念佛。所以净土一法是随顺修持,这是一个纲领性的机制。

净土法门的传播它多了一个善巧,多了一个什么善巧呢?没有证悟,没有开圆解,也没有与本尊上师善巧者相应,但是一时信顺故,而得安乐住。信顺得入,入佛愿海,如滴水还海之善巧。滴水迎海,刹那之间不可回收。就是你了解自性与佛果德无二无别,即滴水还海,如空汇空,你再无有退堕之心。所以闻说阿弥陀佛无碍名号即住不退转,如此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十方诸佛所赞叹,此教言甚为难得、难闻、稀有。因为这样的教言与一切修行有情别开一个通途:摄凡夫有情,成就菩提的一个通途。

我们都知道证悟以后是圣者了,所以悟后起修是圣者,或者说是有善巧者;开圆解是通达教戒,得以无碍力者,那也是不可思议的因缘成熟;那么与上师善知识相应,与本尊相应的这种修法、三昧相应修法也是不可思议的善根成熟。那要是没有这样的机制的人,怎么来度生死?阿弥陀佛乃至十方诸佛,乃至净土一法别开善巧,信顺得入。就是给你信顺一把推进去了,多开了一条通途,所以一切凡圣,若有信顺,皆得趣入。所以信愿行是净土一法的亲切教言,但信必能趣入,若带业、若圣者、若智者、若开悟者、若开圆解者、若相应者、不相应者,若能生起刹那之信心,一时得以趣入,这是不可思议的。

此光明照十方世界无有障碍,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闇。非如日、月、珠光,但破空穴中闇也。

破暗满愿

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者,彼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

你所有的无明生起之时,你就念阿弥陀佛报德名号无所障碍;无所障碍,心智一时现前,印契自心故,所以“能破众生一切无明”。

能满众生一切智愿。然有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在,而不满所愿者。何者?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

为什么有的人念无碍的名号,心智有碍呢?这是一个设问。现在我们都知道修净土法门的人,我这两天就遇到几个人跟我这么讲,说:“唉呀,法师,我们以前听人讲,说净土法门修行的多,往生的少。”我说起码这样的人与阿弥陀佛无碍名号不相应故,与净土教言不相应故,与阿弥陀佛誓愿不相应故,与你发心不相应故,这是不正见所产生的事实。所谓不正见产生的事实,那我们应该校正它,怎么来校正呢?所以“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

二身

云何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

阿弥陀佛以顺性修持而建立的殊胜功德,以印契一切众生本源心智无二无别,所以称为实相身。

是为物身

就是以修德安立,亦入我身。我们执着此身之时,弥陀报德之身亦无所障碍,摄化十方众生,信任此报德之身亦可得无上大利,这是十分重要的。

你此身有有碍力,诸佛必有无碍力。有碍力无碍力,皆是方便力,此力正是究竟之力、清净法身之力,那我们在这个法身分上,稍有得见与信顺,那一切无碍。所以碍与无碍,皆得无碍之中,那么毕竟得以解脱。这正是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甚深功德名号之真意、之密意、之殊胜意,令众生了解此意、喜乐此意、成就此意。这个意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凡夫作意,就叫你思维,就如是意维、相应思维、真实思维、清净思维,不要倒见思维,所以是为意乐思维、正见思维、顺应菩提心之思维,非是倒见迷失之思维。倒见迷失思维,正是苦海无边啊;正思维、如法思维、信顺思维,正是出离苦海。

今天讲的大家就比较容易感知到了。实际这感知没有什么,就是我们久久地薰习,一定会在净土一法中,得到清净抉择的机会。我们不能单单这样学习学习就罢,一定要下去如实的这样去称念、思维,相应地去做、来实践这个法则。若不然就泛于空解,不能相应,就是实利不现前。所以希望在座的善知识们,如实修持。

三信

又有三种不相应:

他又列出了三种不相应。

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

信心不淳者我们是知道的,又信佛又信自己,又信业力又信佛力,一会儿想着我能怎么样,一会儿想着佛又怎么样,不淳。又信心不一,就说次序性了,他表现不出来这种淳信。天亲菩萨一开章就说世尊我一心,这个一心是不增减心、随顺心、安住心、不造作的心,就是说依教奉行之心。那么这个心,信心不一,要是信心一者,非假造作,闻佛教言,信顺得入这样的一心。

无决定故;

我们都知道遇法不决定,往往我们会徘徊。为什么现在修行人多不得利于一法?就是信心不一,无有决定。我遇到一些人将亡之时,一般让我助念,我都是说一句话、二句话就走了,我很少多说。但他们往生的抉择表现得都是十分的清晰,包括我的亲人,世俗的亲属的这些人,或者是一些居士,不是世俗的亲属,一般都是十分钟八分钟我讲讲就走了,很少去助念。助念我不反对,但要是他的平时粗糙的心智已经清晰了,了解自心与佛心无二无别,了解彼国土即是我们自性之国土,那么在临终稍一提醒,人就会很轻松就撒手了,很轻松地就会安住在清净无所障碍的光明之中,不畏惧光明了,就很容易破除生死怖畏,很容易得生阿弥陀佛清净国土。

何以故?现下心智清净抉择过故,不迷失故,已经思维串习成熟故,那么现下利益已经抉择了,你稍微一启发,他就会回入这种已经纯熟的法则中。

世尊举了个例子,象一棵大树平时已经倾倒了,已经顷向西方了,再一刮大风,它马上就倒下了,风越大,它倒的越快。那我们平时已经把我们的心与弥陀的心完整地了解了,无二无别地抉择了,极乐国土是我的国土,就是舍报之后的必然国土,已经没有迷失了,已经不彷徨不徘徊了,已经生起喜悦了,已经如数家珍地了解了彼国即是我的国土,即是一切众生必归之国土,即是一切众生究竟之国土,安住无疑了,那么我们遇到大难,必然信顺往生彼国。

何以故?你别无选择故!你再有选择就是妄想颠倒故,就是迟疑迷惑故,所以这个决定十分重要。我们平时要予人真正的佛法利益,就要予人抉择往生的真实信心,就所谓的仗借佛力,印契自心,以佛名号,印契自心,了解彼土即是我决定果报之归向,就是真正果报之归向,虚妄果报一时酬还,酬还什么呢?一旦成佛就酬还一切众生之业债。无始以来我们造一切善一切恶,因为愿生彼国故,愿意成佛能度尽众生,度尽无始以来一切造善造恶造无记之业缘,一时度尽。

何以故?佛度尽无量众生,实无得度者,令无量众生取灭,而实无一得以取灭。何以故?一切众生皆以虚假执着而延续故,我们无始以来的业,善恶业、无记业,亦复如是。虽然无始以来,多造善恶无记业,充塞于法界,实无真实。但以阿弥陀佛无碍光明印契自心,此心光明无碍,即照十方一切有情,一时令其度脱,而实无得度脱,平等心智一时现前,清净平等,究竟安住,是为决定。我们愿人人决定,你真这样决定,你心智、疑虑之心一时会荡尽,疑虑与障碍的心会荡尽。

要不然实在是我们学佛,就多生疑惑,贪嗔痴慢疑这个疑,疑的心就会生邪见、不正见。不正见,我们的见思二惑就会炽盛,薰烧我们的生命,缠缚、浪费我们的生命,所以正见是十分重要的,消除疑虑是十分重要的。

三者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故。

“间”者间断。所以天亲菩萨在净土法门的修持中提出四修:恭敬修、无间修、毕命修、长时修、无杂修,这个无杂修就是不间断地修持,我们怎么来修持?所以这个不相续心,那我们这个心一旦决定,心必相续。这实在是应该我们深深地思维,观察注意的重要的一环。

此三句,展转相成

因为不淳故、不一故、不相续故,那么展转会产生不决定信心。展转相成。

以信心不淳,故无决定;无决定,故念不相续。亦可念不相续,故不得决定信;不得决定信,故心不淳。与此相违,名与实修行不相应。是故论主建言:我一心


问曰:名为法指,

名,张三李四,这名代表不了这个人哪,他举了这个例子。若如是,

如指指月。若称佛名号,便得满愿者。指月之指,应能破闇

就说你说这灯,那你这手就可以放光了,不要灯就行了,那这手可以放光吗?他是这样说的。

若指月之指,不能破闇。称佛名号,亦何能满愿耶?

他这是设个难。

答曰:诸法万差,不可一概。

虽然是有指之月,但也有如实之法。

有名即法,有名异法。

名即法

名即法者,诸佛菩萨名号、般若波罗蜜

我们举个般若波罗蜜名号,经典有记载一个称呼,举个目键连的一个说法。在经典上有这样两个记载。有个经典记载是这样的,忉利天王因为苦于阿修罗经常来夺他的地位,阿修罗嫉妒心强,不安份于自己的福报,经常去争斗,去跟忉利天打仗,忉利天因为耽于五欲之乐之心智,所以心智羸弱,不能像阿修罗那样好斗,所以在天人与修罗的战争中经常打败仗,打败仗天人就会减少,地盘也会减少。他就发愁了,他就问世尊去了,他说:“世尊,修罗经常来与我争地位,我很烦恼,怎么办?”世尊说,你又不能杀他,你持五戒,行十善,你就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吧,摩诃般若波罗蜜就是“名即是法”。修罗又来跟他争斗了,他就让他的士兵都来念摩诃般若波罗蜜,然后去打修罗,把修罗打得没地方逃藏,最后逃到阿耨池的莲藕的藕丝里面去了。阿修罗都会变化,把自己的兵马变到藕丝里去了,藏到里面,这时帝释天找不到了,所以就打胜了,再跟阿修罗打仗就让自己的士兵念摩诃般若波罗蜜。

我们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就是会产生无碍的力量。就是名即是法,法即是名,这样一个真实功德者。你要是相应了,真言也就是名,好比说我们迷失的时候,你念一个“嗡阿惹巴札那德”,(文殊真言)你智慧心就会现前。你染着的心、迷失的心,好比说我们心中有碍的时候,我们念南无无碍光如来,你心智中顿时就破除了无明。好比说我们看到黑暗的时候,拿着手电去照,一推电门,那黑暗就破了,就看到路了,是一样的。这就是“名即是法”。

目犍连也有一次,有神通的人他就好奇,好奇什么?释迦佛在法座上讲法,他就跑很远的地方听,像释迦佛在面前讲法一样,他就说我以我的通力,到极远处看是什么样子,他就以自己的神通力跑啊跑,跑到一个国土一个国土……,不知道有多少无尽的国土,跑到无尽的国土以外了一听,释迦佛说法还是一样的。他就尽自己的通力跑到边缘地带,什么边缘地带了?他就看有个世尊很高很大,菩萨也很高很大,他就站到人家钵上,这个菩萨说:“世尊,这是哪方人虫?”这是什么人虫?是个小虫子嘛,但象个人一样的。世尊说:你不要小看他,他是极远极远刹土之外,有释迦牟尼佛世尊,座下的神通第一的大弟子。他说目连,现大身,目连身子一拱,跟他们身子一样大,就来顶礼世尊足,说:“世尊少病少恼否?” 世尊说:“ 目连你来干什么?”“我本师在讲法,我听到音声,梵声悟深远,没有远没有近的,我跑这么远,还是听着一样的。怎么现在突然听不到了?因为什么?二世尊不能相违。这个世尊一说话,释迦佛世尊的声音就小了,就没了。他不是说你这个佛讲法,那个佛讲法,这个声音相违背也不行的。

这时目犍连就想我赶快回去,还要听法的,他就以自己通力跑跑跑,一跑,到处看看,不知哪是释迦牟尼佛的本土了,娑婆世界找不到了,到处找也找不到,赶紧回那个国土了,念那个国土世尊的形象就跑回去了,那还近嘛。他说:”我怎么办?我回不去了。”这个世尊就告诉他:“你称念本师名号,即回本土。”他就赶急合掌称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就是法,一称念,噢,就到了释迦牟尼佛的座下,不动本座听释迦佛在宣化,这是有记载的。我们的本师就是阿弥陀佛,我们现在迷失了嘛,对不对?我们迷失了,到急眼的时候就合掌称“南无本师阿弥陀佛”就回去了,这没有什么,如母忆子嘛,我们都知道我们要有孩子的人,孩子离开了家,出去了,母亲就操心,想要寻找他,他要叫妈妈,妈妈肯定会找到他。

况且佛无碍力、无碍心智、禅定力、光明力,以一切自在力,可摄一切机缘成熟众生,若有愿生者,即摄取令生。所以你不要挂碍,菩萨,没有什么可挂碍的。这个地方就是诸佛菩萨名号、般若波罗蜜。

及陀罗尼章句

好比我们刚才说的那个陀罗尼章句,有的人念他方佛名可以得见的,这个我是深信不疑的。我以前在放光寺,有人就呵斥我,说你这个法师不好,说怎么不好?你心中念着药师佛,你给大家讲阿弥陀佛,你这骗人,你这叫挂羊头卖狗肉……我心中很痛苦,我没有吧,我没有这么做的,但是有时静下来会念药师佛,也不是故意的,心里就会念“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的这个名号,习惯了,这个习惯还不是养出来的,是不知不觉地做出来的。别人这么说了以后,我就发了个愿,我说我再念一百万药师真言,我就算报药师佛的恩德了,我再也不理你了,我就念阿弥陀佛了,给大家讲阿弥陀佛,我也念阿弥陀佛,也传播阿弥陀佛,再不理你了。

当时的这七个像中,不是八个像,就有释迦佛像,其他六尊药师佛像,就没有药师本尊的像,当时就身体也不行了,就念念念……,念了药师佛就表现出来了,就从西方过来了。我那不是捉鬼的,也不是装神弄鬼的,跟大家就这么说,好几年的事情了。那么现的药师佛像,从西方过来了,后来我就去……药师佛的圣诞日,张居士,我在正定的时间,就是在石家庄的时间,我心里挺不好受的,眼看药师佛的圣诞九月三十号,他就说我们去正定大佛寺吧,我说我不去,他说今天是药师佛圣诞,我一听说行,我们就去了,拜拜拜,看到一个药师佛阿弥陀佛,一个身体两个像,面东的是阿弥陀佛,面西的是药师佛,就是一个身体两个像。我就很……当时激动得什么,就是不知道说什么了。

就是说东方道西方,总是自己心中生一方。所谓诸佛无方,但是顺应众生,现西方、现东方,只是为了利益我们,除我们的疑惑罢了。所以那次念了以后就不再疑惑阿弥陀佛、药师佛了。说念药师佛也行了,念阿弥陀佛也行,心里没有障碍了。说东方、西方实在是报德之差异,凡夫分别之差异,诸佛如来智海之中是了无差异的,都是无所障碍。

所以药师佛发这样的愿,说设我来世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光明照无量无边无穷刹土,令一切众生如我无异。这跟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有什么差别啊?只是说,好东方者聚于东方,好西方者聚于西方。(编注:《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所以因地有别,法身无别,所以但选择方便,我们选择东方西方只是选择的方便了,这个地方我们提示提示。

陀罗尼章句。禁咒

那当时我念的就是药师真言,就是我们汉地的传的这个,他们念的“唵。鞞杀逝。鞞杀逝。鞞杀社。三没揭帝莎诃。”我念到一百万的时候,念到七十万的时候,就是从西方,阿弥陀佛以药师身来照耀我,我当时想怎么回事?念药师佛,他怎么从西方过来了?对不对?怎么现药师身?我感觉人颠倒,就是自我迷惑,非相迷惑众生;众生但是自心迷,相不迷惑我们的;所以相无佛魔,但自心作迷,自因作净;净者是诸佛相,迷者是魔相;染着了就是魔相,不染着就是佛相。这一点希望诸位善知识要生起无畏的心,以自己清净心智,了解咒章,诸佛名号直接就是法则。

禁咒。音辞等是也。

我们中国人,就喜欢禁咒。

如《禁肿辞》云日出东方,乍赤乍黄等句。假使酉、亥行禁

禁就是行诅咒法。我们中国有诅咒术,叫祝由科什么的。

不关日出,而肿得瘥。

就是太阳出来不出来,他这样说,这个肿、臃肿可以消除。我见过行禁的人,的确很厉害,不要药,就这么说一说就结束了,很厉害。

亦如行师对阵

行师对阵,就是打仗的意思。因为这个菩萨,昙鸾法师不是现在的人,是很古很古代的人了,他们称为南北朝,或者说是后魏,称法很多,后魏时期的人。所以他这个说如行师对阵,就是两军对垒之时。

但一切齿中诵:临兵斗者皆陈列在前。行诵此九字。

这九个字在齿中诵,现在人还会齿中诵吗?我记得他们很多修密法的人就齿中诵,诵的时候舌尖顶齿,在齿中晃,那个舌尖在动。诵这个,在军中不会被伤害。你说行不行?我试一试。我感觉最好不要发这个心,你试这干什么?不过这也是个方法。

齿中诵者,临兵斗者皆陈列在前,“皆陈列在前”是五个字,“临兵斗者”是四个字,临兵斗者皆陈列在前,实际这不算什么,就是一句话呗,对不对?但你要这样念的时候就成法了,四个字,临兵斗者,皆陈列在前,在齿中念。那么这个诵此九字。

五兵之所不中

“五兵”过去什么步兵、马兵、什么兵……跟现在肯定不是一样,现在有空军、航空部队、导弹部队,肯定不会有这个,这是象兵、马兵、车兵、骑兵、步兵,可能就是这些兵。说五兵,五兵之所不中。

抱朴子》谓之要道者也。

因为在冷兵器时代,这不失为一个要法。我在南传接触僧人的时候,他们有一个真言,也是刀枪不入。就是冷兵器刀枪不入,但是热兵器不敢讲,我告诉你。特别是到热兵器时代,就象我们中国人以前会一些咒术,刀枪不入, “嘭嘭嘭”打死了,义和团,对不对?那很愚痴的。像以前藏地他们也有这个,他们给我也吃过药,这丸药说吃过以后刀枪不入,我说算了吧算了吧,我信不信都不用它,我不能没事吃了去杀两个,那个冷兵器时代和热兵器时代是不一样的,业报不一样。

因为象这样的真言,在冷兵器时代可用,但在热兵器时代,你反应不过来,菩萨!你还没有念完,这一枪就穿透了。但在冷兵器时代,我给大家讲,不要开玩笑,我给你们讲这实在是个大事情,有人会说佛法不顶用,或者这咒法不起作用,不是,你还没念这一枪穿透了,你念完了,已经是个洞了,已经死掉了。但冷兵器时代,他准备拉弓的时候,你念出来了,他射到钢板上、铁板上了。那个思维过程就产生事实力量了,我拿个盾牌就可以防着刀枪了,对吗?但你还没有拿的时候就已经炸飞了,这个就是殊、及与不及、成与不成的问题了。所以说我们不要混淆,不要认为不可运用,冷兵器时代可以用的,当然我们现在不能倒回到冷兵器时代说这个法。象这些,就是“即言即法”。

又苦转筋者,以木瓜对火熨之则愈。复有人但呼木瓜名亦愈。吾身得其效也。

就是昙鸾法师,崴着脚脖子,这有过记载的,他崴着脚脖子了,他没有木瓜,他怎么办?他就把他的手,我们那有个木瓜树,就把手搓搓搓……搓热了,木瓜木瓜木瓜……哎,站起来可以走路了,就是说我身得其利。我们这有木瓜,那是中药,它一烤热以后,人脚扭伤了,一抹就好了,治跌打损伤。

我也得过这样的利益,前一段我们去木香坪,我被摔的很远的,我站起来就走了。因为什么?因为知道这个木瓜呗,真是我这都血淋淋的,我有很长时间没看,后来长好了我才看,因为什么?怕看了就成事实。

有一回,他们一木棒子把我胳膊打断了,就是用木棒子打的,我说你打我吧,我这胳膊是骨头,他不知道,说这家伙是神人,一下把我骨头打断了,但我当时不敢言断了,我就不管它,反正我该干什么干什么,第二天就忘了,就过来了,但后来一想,自己一看还是断了,断了它长出来,有个茬子,被人打过。

但你要是这概念上没有,它不会产生事实。有时我们会产生事实概念,这个念很厉害的。不要像我那样,不要去乱试,这个有时试不好会出麻烦。那么这个语言就是事实了。

如斯近事,世间共知。况不可思议境界者乎?灭除药涂鼓之喻。

《楞严经》上我记得有涂鼓之药,过去两兵对垒之时,这个箭伤,被人射伤了,你要拔是很痛苦的,那怎么办?他就有一种药,涂在鼓面上,一击鼓这个箭就拔出来了。是这样的,涂鼓之喻。

复是一事。此喻已彰于前,故不重引。

那么涂鼓之喻在他前面九十六句偈子里讲的,是有的。

有名异法者,如指指月等名也。

这个一段文字,希望诸位善知识要知道。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法,就是心,就是印自心,就是明自心,用自心,如实的了解自心的一个法则。所以念即是心,心即是念,心念相应,即是无所障碍。无所障碍即是名号显自心,自心念名号。名号相应,即得欢喜。那么我们就会所谓的如实修行,口业赞叹阿弥陀佛无碍名号,心业相应故,而产生如实修行相应,赞叹阿弥陀佛殊胜功德。

文字今天我们就提示到这个地方,明天接着继续学习,谢谢大家!

录音记录:弘愿


{返回 慈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往生论注讲解 第六集
下一篇:往生论注讲解 第四集
 药师佛十二大愿开示 四、要作丈夫要作佛陀世尊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目录 缘起 经题
 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二十八集
 五种功德正行十念
 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九集
 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八集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授记品第十一
 念佛的三种根性
 慈法法师开示:净土法门之大手印
 慈法法师答疑——初学佛人关于极乐世界的疑问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助念过程中是否需要洒净?是在断气前,还是在断气后最理想?[栏目:临终助念问答·净空法师]
 略说菩提心[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善生经[栏目:重要经论]
 如何面对临终那一刻[栏目:修行笔记]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八二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六集]
 楞严说通卷四(刘道开)[栏目:明清居士名家文集]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六(一○○四)[栏目:杂阿含经]
 人间佛教的蓝图(下)[栏目:星云法师]
 5.升天的父亲——两世开导儿子,起信出家证果[栏目:藏传百业经故事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七六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四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