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九集
 
{返回 慈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57

第二十九集

内容提示:

庄严心业功德成就

庄严大众功德成就

庄严上首功德成就

原文:

〖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
  此二句,名庄严心业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庄严?见有如来说法云:“此黑此白,此不黑不白,下法、中法、上法、上上法。”有如是等无量差别品,似有分别。是故愿言:“使我成佛,如地荷负,无轻重之殊。如水润长,无莦(恶草)葀(瑞草)之异。如火成熟,无芳臭之别。如风起发,无眠寤之差。如空苞受,无开塞之念。得之于内,物安于外。虚往实归,于是乎息。”是故言:“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
  〖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
  此二句,名庄严大众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如来说*轮下,所有大众,诸根性欲种种不同。于佛智慧,若退若没,以不等故,众不纯净。所以兴愿:“愿我成佛,所有天人,皆从如来智慧清净海生。”
  “海”者,言佛一切种智深广无涯,不宿二乘杂善中下死尸,喻之如海。是故言:“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不动”者,言彼天人成就大乘根,不可倾动也。
  〖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
  此二句,名庄严上首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愿?见有如来众中,或有强梁者,如提婆达多流比。或有国王与佛并治,不知甚推佛。或有请佛,以他缘废忘。有如是等,似上首力不成就。是故愿言:“我为佛时,愿一切大众,无能生心敢与我等。唯一法王,更无俗王。”是故言:“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


讲解(6月16日)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论注的学习我们继续进行。

因为《往生论注》的作者昙鸾法师是我们中国净土法门的一个创世纪的人物,他把他的思想缘着《往生论》彻底地纯熟地表达出来,以令后学有情在这个法门中学有所成,把这一个法门的整个教言机制用这一本上下卷的文字,通过这个学习能让学者真正地了解这个机制。

净土法门看似简单,但若是没有整个机制的学习,往往也容易迷失。修行的有情有千千万万个众生,就象我到云南以后,接触各方面参学的善知识,出家在家的、国内外的学佛者许多许多,但就一个法门的认识,大家在谈论、交流,认识它的教言或者它的修行机制,乃至修行机制成就的内涵的时间,往往教言机制的整体性都不是十分清晰。

因为在这个时代,人类各方面的因缘比较复杂或者说学习东西就比较方便,包括涉足一些教言,接触一些善知识,也都比较方便。交通的方便、书籍的方便、学习的许多方便给我们大家带来……有时间反而是更多的筛选与选择的杂乱的机制多一些。许多人在世俗中无所抉择,学习佛法在佛法中无所抉择,我们在这净土一法中,能不能真正地抉择实践这个法则?那就看对这个法的教义、教理、实践的方法有没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那么下面实践就变得方便,变得容易相应或者说有所成就。

我们还接着昨天的文字学习,昨天把“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这篇文字作了一个提示,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4、庄严心业功德成就

〖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
  此二句,名庄严心业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庄严?见有如来说法云:“此黑此白,此不黑不白,下法、中法、上法、上上法。”有如是等无量差别品,似有分别。是故愿言:“使我成佛,如地荷负,无轻重之殊。如水润长,无莦(恶草)葀(瑞草)之异。如火成熟,无芳臭之别。如风起发,无眠寤之差。如空苞受,无开塞之念。得之于内,物安于外。虚往实归,于是乎息。”是故言:“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

我们前面学这个长行他这个解释中,这是地、水、火、风,种种物庄严的一段文字。

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

此二句,名庄严心业功德成就。
 心业,我们一般谈身口意三业,大家对身业感触是很深的,口业也能体会得到,但对意业的这个说法往往并不是十分地清晰。就会埋伏下许多未来身口业的无明的种子,不断地催熟自己的身业与口业。意业的确是主导性的一个潜伏性的一种力量,这个力量要么是智慧之力、正见之力、慈悲饶益有情的这样的力量,要么就是无明力、嗔恨、颠倒、愚痴、扰乱世间的力。这两种力可以在我们同一意识中,分别表达出来。

就象我们到这个房间,今天有点热,有时间天十分冷,人坐在这个房间很精神,今天天很热很闷,那么就会有困的感觉。那么同一个房间,同一个人,但是时间有异,感觉就不一样了,这是感觉之异,还是时间之异?往往意业、心业对我们凡夫有情来说不易觉察,不易自觉。

举这个例子“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言心业庄严。那我们自身的心业意识、举心动念,能不能象地一样载负,象水一样洗涤世间尘垢?象火一样于世间带来温暖生机?象风一样使大地回春,平等回施,来去无影?

那我们这个心智究竟是怎么来认识它?意业怎么来运用它?往往我们最不自主的就是这个意业,意业的不自主的长时间的串习,就会造成身业口业的不能自制。一般我们比较强制的这个身业,还是比较好调整的;口业若是经过一定的责任的训练,意识、场合的训练,那一般对自己的口业也是比较好把握的;但这个意业就十分的……这个意业,意业的驰骋就象一个野马一样,很难使它调服的。那么要是真正意业调柔之有情,充满了善良、智慧、慈悲,远离了那种愚痴、颠倒、乖戾、伤害有情的那种心智,不生嗔觉、欲觉、害觉,不生嗔相、害相、欲相,这样的清净意业、正见心智若是纯熟了,那你就是一个智慧的人。

你现在可以观察观察你的意业,我们每个有情现在就可以观察观察自己的意业。你的意识在作用,你的意识在让你昏沉,在让你清醒,在让你学习,在让你欢喜,也在让你忧伤,在让你排斥,在让你广大,在让你狭隘……那么这个意业谁来运用它?我们整个的生命的依正二报在用它。说能所,你能观察得到;不说能所,我们观察的机会都没有。那么这样提示提示,你知道你的意识在用功,你的意识在作用,你的意识你作意不作意它都在作用,你自主不自主它都在作用,要么昏睡,要么清晰;要么条理,要么纷攘;要么就很智慧,要么就很闭塞。

那么这个意业,究竟它的根本利益状态是什么样子呢?佛菩萨在这举了一个例子,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佛本何故兴此庄严?见有如来说法云:“此黑此白,此不黑不白,下法、中法、上法、上上法。”有如是等无量差别品,似有分别。

所以一切诸佛菩萨皆以无差别法中善分别说法。那么这个就是所谓的三乘五乘教言,对机施教方便,权说,就是所谓的对机施教,皆是权说。我们说但畅佛本怀,说于一乘那是不假方便的,直指究竟,发起无上佛法大用,那就舍弃一切众生杂缘那种机制了,但与成熟善根众生说,那么与诸佛相应。就如《法华经》所宣化:如是醍醐教,增上慢有情,不闻不知不见;少欲知足有情,不知不见不闻。所以五千退席,就是如实表达。这五千个退席退到什么地方呢?实在就退在自己的未得言得、未证言证,或者说少得为足,乃至种种增上慢中。所以佛法无边,习法无尽,欲得一切道种智,你是恒河沙劫多劫串习,那不可以少得知足的,所以这是分别说。

是故愿言:使我成佛,如地荷负,无轻重之殊。

那么这个比喻就是说是总持教言一时回施,不作分别之说,但取众生分别之用,这样就是一举全体,大用现前,令众生各个取用。这样以总持教言来饶益有情,所谓的总相别相之说,下法、中法、上法、上上法之类,对对机有情说种种机类教言,那么世尊有“呵”。

象在我们这个五浊恶世中,因为众生机类差别,千差万别的表现中,多有有情闻大乘者,因根性不纯熟故,所以多有谤疑;闻声闻乘者,善根未成熟,多生谤疑;闻人天乘者,善根若未成熟,多生谤疑。

若与人天乘善根成熟者,说于人天之教,劝其离杂乱无谓自执之苦,趣向于善法之乐,令其在轮回业中有善法依止,乃至有善法果报;若声闻乘善根成熟者,即与说四谛法,令其了解苦集灭道,是因是果,来成就声闻之四向四果;那么若是大乘心性成熟者、善根成熟者,即与说种种波罗密乘教,入空、无相、无愿,入智慧门,用种种慈悲方便、六度万行饶益世间;若有众生于无上乘心智成熟者,即说一乘教言,令一切众生皆知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动法位,就路还家,以即生出离生死苦海,成就无上道业。这皆是种种机制成熟,世尊对机宣化,这种对机宣化实在是在这个娑婆世界十分有意义的事情,这个意义就是来自于我们所谓有种种差别说法,就是三乘五乘之说。

世尊的出世虽是一乘,但为了蔽护此类有情故,摄化此类有情,纯熟此类增上善根故。所以说人天乘、声闻乘、菩萨乘、乃至无上乘教言,欲令众生各个得以不失时机的受教,成就佛法善巧。

那么后面讲这个,犹如大地,无有轻重之殊。那就是以一法清净宣化,犹如……净土教言亦如是,但说诸佛出世本怀,与一切众生成就无上菩提,别无用心。若赞者、谤者、疑者,还摄令归,若持戒精进者,若败坏戒法者,败者令忏,持者令安住无疑,进趣增上。

他这个摄化机制呢,实在是广大平等一味,犹如大地载负智者、愚者、南者、北者、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种种种性族类,平等载负,无二无殊。此平等心智是清净平等心智,那么上上说、下法、中法、上法、上上法之类的教言,实在是诸佛随机施教,不失时机令众生就现缘从乐入乐,次第增上。那么这个是总持回施,圆满普摄,那么你说这个有什么差别?

有几类说法,就是说时间宽裕,佛在世的时间来给大家说下法、中法、上法、上上法,那么对大家是有意义的、有善巧的。有成就的善知识、有大祖师、有成就者来摄化,说下法、中法、上法、上上法,是有意义的。何以故?他能以自己的这种善巧摄化众生,次第增上,无有弃舍者。若是佛不在世,无有大善巧者,此类教化多令众生迷失。何以故呢?次第不能自己清晰故,不能次第建立故,多在途中迷失故。

象这样的因缘,诸佛如来亦教以总持之法,与一切众生印契,一名号一法则,令众生闻而得以度脱,归于无上道,那么这就象大地一样载负。这样一切有情无所迷失故,信顺皆能度脱故,谤疑亦能结圣缘故。往往我们会有疑虑,说,那你这个总持法说有谤疑,那不是让人诽谤三宝,那不是罪恶无量吗?不是。世尊在总持教言中有比喻说,若有众生闻此无上教言,生起疑谤结以圣缘,何以故?犹如人入旃檀林,若打若拜咸得香气。

诸位菩萨在此处不要生畏惧,诸佛如来有遗教方便,但摄令众生结以圣缘,但纯熟众生,一时得以成就。心智莫疑,有时候我们会在这地方生起疑虑,说这个谤三宝、谤法则会不会受大恶性果报呢?所以世尊举旃檀林之说,就是我们触香木,香木的树林很大,你是打也好,你是拜也好,香气薰染,皆得利益的。

那就我们人情来说,还是希望他去拜啊、去赞顺,那么打者亦结圣缘,犹如净土。象我们现在学习净土就是这样的机制,很多人他在宣扬阿弥陀佛殊胜教言广大摄化之时,令有情谤疑,何以果报?甚至滥用诋毁何以果报?如世尊喻说,此类赞信疑谤之机类有情,在阿弥陀佛无碍光明、清净光明、平等光明、智慧光明、不舍之光明、无对待光明无间断的照射下、回施下、温养下,必然令其法身慧命得以成熟、健康,乃至说免去诸恶之难。所以阿弥陀佛光明照触此人身心柔软,自然向善,三垢消除。那你说我对阿弥陀佛又打、又骂、又谤、又疑,他怎么能给你带来身心的柔软?你只要不舍,不怕你谤、不怕你疑、不怕你赞、不怕你信、也不怕你顺,只是说不要舍,不要舍这个法则。若不舍之时,自然照触,身心柔软,自然向善。犹如前喻,旃檀林之说,打拜同得香气。这就是所谓的如地荷负,无轻重之殊。

这两类法则往往我们处理不干净就混淆这两类的机制,若在下法、中法、上法、上上法之类说法中,一乱次第,一有谤疑就散坏掉了。何以故?它次第回归到究竟法则中来。若是与一切有情说最上乘教言,令一切众生摄其令归,若谤若疑者,皆结最圣因缘;若成熟者,即下即得广大究竟利益,是为具足无上善巧。

那么这一类的教言机制就是果地教言机制、总持教言机制,也就是顿出圆成之教。那么渐次教言、次第教言,就是分别说法、次第说法,欲令众生各个对机而得,善巧切入。这两类机制,往往下法、中法、上法、上上法之类的说法,我们大家是比较接受的,比较容易接受的。

今天有一个小伙子问我这个事情,一个部队的,刚刚走,问我:“佛说法是对机说法的,你给我对机说法。”我说:“对机说法,你要什么机?你有什么机?”对机说法有对机之说、对机之愿、对机之缘。那么这是谈了两类法则。

果地教与因地教差异是十分大的,象我们这样说,我们用大的水果盘子,把种种水果摆满了,拿一盘托出来,说你愿意吃什么都可以,但全在这一个盘子里面,有桃子、有苹果、有梨,有什么什么很多很多的水果,种种种类,甜的、酸的、涩的都有的,你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这和盘托出就是总持法、果地法。

那有人说,我要吃桔子,他说那你去桔子林里摘去吧;有的人说我想吃香蕉,那你去香蕉林里去摘吧;有的人说我想吃苹果,好啊,你就种苹果树吧,慢慢地苹果树开花结果,你就在那吃吧;有的人说我就是要吃甘蔗,你就去耕地去吧,你就去插甘蔗苗,你通过辛勤的一个季节,那你就可以吃到甘蔗。

那么这种种的教化机制,有的就果取果,有的就路取果,那么有的就因地引发,渐次成就,最后结到果子可以吃到果子。所以有渐次者,有取果者,那么有的就是和盘托出者。这和盘托出是不相违背你种苹果树,你种香蕉树、梨子树……不相违背。但是那它必然是有种者,这种树者就是诸佛菩萨,他要把他的果德和盘集中在一个教言机制中,令众生取用,这就是所谓的果地教。

我们已经习惯了一个什么样的感知了?凡夫的心智中有个什么样的感知?你要吃苹果,你要种苹果树;你要吃馒头,你要种麦子;你吃香蕉,必然要去种香蕉,要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啊,要有一个开花结果的过程,还要一个成熟的过程,才能尝到成熟的香蕉,你不能不劳而食。那有时我们招待客人就不用这样的想法,我们招待客人、尊贵的客人,你会买到最好的水果,然后把它洗干净处理好,来一盘子托出来,让你尊贵的客人来取用自己喜爱的水果,令他满意喜悦,那么这是果地教的。

那我们一般常规的心情是不许这样子的,那你要吃要种的,你不这样做你怎么能有成果呢?你不辛勤修持你怎么能证道呢?你不耕作你不种地,你怎么能吃到馒头呢?那么这就是渐次教。二教不相妨,二教不相违,一相违了就是自己制造的矛盾。那么现在的说法容易使二法相违,就是他拿这个渐次教的法则去攻击或者去诋毁或者疑惑这个和盘托出的教言,就是果地教的教言;或者用果地教言去诋毁别人的稻田,别人的麦地,或者去伐别人的果树,说这不行,这太啰嗦太累,我不要这果树就可以吃到果子,那他就吃不成的。那你不行的,说二法各有其途径,各有摄化方便,各有其机制,各有所摄。

诸位善知识在这个地方,一定不要模糊。一旦模糊往往学法的过程中,会说怎么这个法这样讲呢?所以昙鸾法师在这个地方举了这两种例子。

如水润长,无莦(恶草)葀(瑞草)之异。

那么象我们一般好的稻田中,杂草之类的东西,要是人很条理,把它整理很好的,它都一样成长的;你这人荒废这东西,象一个荒废的田地一样,什么东西恶草都长在一起了,所以它这“莦”是恶草之意,“葀”是瑞草之意,瑞草你愿意种的东西,你喜意种的东西,你要求种的东西,那么都是一样的,那么长得很整齐,象我们看到的稻田一样,无杂草的稻田一样的。

如火成熟,无芳臭之别。

象我们做饭一样,做饭时,火来处理这问题。

如风起发,无眠寤之差。

那么火也好,风也好,水也好,地也好,给人的这种清净平等一味的给予是没有差别的。他举了这些对待的例子。“无眠寤之差”。

如空苞受,无开塞之念。

举这些例子,象“如空苞受”,“开塞”是一对,“眠寤”是一对,“芳臭”是一对,他来比喻平等无有对待,总持托出的这个教言机制,直接就是清净平等的心智,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远离分别对待的总持教言,说一举法界。因为在净土教言自始至终就沉浸在果地觉为因地心,如来随顺觉性中的这种觉性观察之中,或者说果地心的这种回施之中,或者果地愿普摄之中,普利之中,无取无舍,平等对待。

因为我们来接受这个平等教言、清净平等教言,这种觉悟的教言,作为凡夫要是能接受,那就是南无者;不愿意接受就是疑虑者。我们平时在这个善恶是非得失之中,已经取舍惯了。一说平等,人多生不平等的回馈与感知,多不愿意如实平等清净觉,不愿意这样子。所以昙鸾法师在这个地方借用天亲菩萨的文字,天亲菩萨借用《无量寿经》阿弥陀佛清净平等的誓愿,欲令一切众生得见自性清净平等,来给我们这样提示。

得之于内,物安于外。

人的心智的自我感知,说内;经历,说外。实际内外之设实在是没有离开平等心业。平等心业者,无内无外,内外假设,皆是方便,所以是为通达之意。我们要是在清净平等智中稍作方便就知道内外之说,但是假言。我们平时不只说内说外,还说善说恶,说开说闭,说香说臭,乃至说种种差别,我们都会去无量地对待,在这世间一时成熟,就是这个娑婆世界,也就是我们这个对待世界。我们能正常地思维了,我们这个无量劫以来所累积的,在这六道轮回中所有累积都是对待。象我们点蜡烛要点一对,因为什么?要点一个不舒服;建房子要建东西厢房;走路要有两条腿;看东西你要有两个眼睛,你一个眼睛那是独眼不好看;有天有地;说左说右;说东说西;道南道北;总是相对的。你要能找出一个无对的东西,那就是圆满的心,那就是无分别的心。所以我们知道一举就是有对,那我们这个世界尘海、刹海、种种海中就是有对世界,说净说浊、说善说恶、说好说坏,没有不是对待的。我们所有举心动念,皆是业,皆是恶,这个业就是对待而生。

诸位善知识可以找一找无对的东西,无对的知见、无对的观察、无对的安乐,那就是清净平等的发起啊,也就是自性的安住啊,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心业庄严。那么这段文字也就是天亲菩萨依止《无量寿经》来展现阿弥陀佛清净平等的回施,就是清净平等觉的回施。昙鸾法师亦复如是,相续地给我们教诲,引导我们这样地来回归自心。

虚往实归,于是乎息。是故言:“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

那我们的心业功德成就是不是如是安立呢?南传佛教有些业处修持很有意思。我第一次接触他们的时候我就有个感觉,我说人在干什么?他这个四业处的修持。我接触不多,一堂课。我听了感觉说这真是很直接,说抬起脚了,就说地大水大减弱,火大风大增强,抬起脚了,要迈步了;要落下的时候说地大水大增大,火大风大减弱,哎,落下去了;然后又抬起来了,地大水大减弱,火大风大增加,他就这样的;然后地大水大增大,风大火大减弱;他这样子念念念,每个动作都在这四大中念,念念就证阿罗汉果了。那么这个就是平等心智,他不用分别,他只是说你动了,你一动就是风大火大增大;你落下去了,就是地大水大增大,他就这样念啊念,念久了……

他们说近代有个阿罗汉,他经常会……别人看他退回去了,别人就问尊者你怎么退回来了?他说我失了业处,就是我丢失业处了。因为这几步,失念了,跑了,就是被一个东西牵制了,把这个业处丢了,就是退回来了。重新地大水大减弱,火大风大增加,就这样……在这个四大处修持。一直到证阿罗汉果为止,这很有意思,修法真是难与不难。

实际这就是清净平等的一个业处守护罢了,他是通过业处守护而证得了寂灭的心,就是心业寂灭,他心业这个地方没有造作,一抬脚地大水大减弱了,火大风大增加了,不是其他抬的,不是你的意识抬的。这样,他就把意业放到平等的四大中去观察了,就进趣于寂灭心智。所以这个地方,昙鸾法师给我们这样一个机制,来引导大家庄严心业,无造无作,清净平等。

5、庄严大众功德成就

〖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
  此二句,名庄严大众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如来说轮下,所有大众,诸根性欲种种不同。于佛智慧,若退若没,以不等故,众不纯净。所以兴愿:“愿我成佛,所有天人,皆从如来智慧清净海生。”
  “海”者,言佛一切种智深广无涯,不宿二乘杂善中下死尸,喻之如海。是故言:“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不动”者,言彼天人成就大乘根,不可倾动也。

这段文字出现了两个字“天人”。我们前面听到文字中说,“彼国无有二乘、声闻、女人、根缺,乃至无有此名。”那声闻跟天人,按说这天人怎么的……声闻是超越三界之人,那这怎么讲天人?在佛陀的《无量寿经》教言机制中他有举例说,为了顺应他方异类有情方便接受故,设立人天、声闻、菩萨,设立这样的名字。往生彼国的皆是阿毗跋致,皆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量神通自在善巧,皆是无极之身、太虚之体,各个无以言名,你用天人不合适的,用声闻缘觉不合适的,但是若无类比之说,有情心智迷闷。就是他说的是什么啊?说往生彼国的有情皆是无极之身太虚之体,那是个什么东西?啊?他会问那是个什么样子?无极之身、太虚之体是什么样子?他就没有类比。没有类比他就会失心,他就会疑虑:哎呀,那我不能生了。因为疑虑故,他就造成心理障碍。

所以世尊就给我们说天人,说天说人说阿罗汉,说声闻缘觉之类的,以令众生有所依从。因为在印度崇尚于天,所以此处说天,彼国的天人。我们到印度看他的文字,他称为梵文,就是大梵所立的文字。他四种民族,四个族姓就是从大梵的这儿生那儿生的,顶上生就贵,口中生,胸中生,下面又腿什么生,所以它四个族姓各有它的区分,可以查一查这个典故,就是皆是从大梵所生。象我们中国人说天子是真龙天子,说这个人是真龙天子。所以说到皇宫一看,画龙的柱子、雕龙的梁子,都是这个龙。那他比较尊贵天。

〖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

在佛教,这个“不动”二字是十分尊贵的。象我们一切有情,所有的自性,是不动的。昨天我们念到“妙湛总持不动尊”,欲说总持者,先知不动;若不知不动,何言总持?我们每天早晨上功课就会念《楞严咒》念阿难这段偈子,“妙湛总持不动尊”,撞钟也有这样的赞子,大家都会去了解总持不动。

“天人不动众”,此不动是不退转于无上菩提之教言守护者,就是阿毗跋致的成就者、一生补处的成就者。所以他这个“不动”二字,弥补了我们对天人的一个认知,就是总持守护众。

“清净智海生”——这个言词不需要解释,后面昙鸾法师给我们一个清晰的交待。

此二句,名庄严大众功德成就。

大众功德。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

他为什么这样发心?实际我们每一时刻的心也可以这样发心,也可以不这样发心。所以众生心中,念念有诸佛如来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念念有诸佛转妙*轮,念念也有诸佛趣于涅槃,这一念念从什么地方来呢?说佛本何故起此庄严?那我们做什么事情,你知不知道你为什么要起这样的誓愿、这样的想法、这样的作为呢?不失念地去思维、观察、运用自己的道德心智呢?诸位善知识不要失心,不要失念,不要失自己的业缘,不要失于自己珍贵的当下。那这样我们就了解了其何等的庄严。

见有如来说轮下,所有大众,诸根性欲种种不同。

“诸根性欲”,这个言词可以劈开说:“诸根”好理解些,男女性、欲望、愿望不同,种种不同,那就好理解一些了。

于佛智慧,若退若没,

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本具如来慈悲,本具如来方便,本具如来一切功德,本具如来一切亲证真实利益,那这个“本具”是个什么?所以他在凡夫的心智虚妄业流的蒙蔽下,若退若没。

以不等故,众不纯净。

象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讲《般舟三昧经》时,从菩萨、声闻、缘觉、长者、国王、大臣、小王、龙天、鬼神、他方菩萨,种种无量无边的有情一时杂聚,都来参加来了。尔时阿阇世率其眷属十万众赴竹林精舍,闻世尊说《般舟三昧经》,那天人都是千百万亿的来听。

我们去竹林精舍看一看,那个园子围得太小了,想把那围墙扒掉,说这么多人往哪放?不是!诸天菩萨不需空间。何以故呢?一毛尘之中可以载负无量有情,他不需要量大量小,我们这个粗重色身才需要地方,我们一想就想扒他的围墙,为什么?太小了,我一看走一圈也不算大,大雄走了一圈不算大,我在那走一走,我说墙应该扒掉。因为一读那经典说这么多人,怎么办?由于我们这个人的身体是粗重身,不能自在消融,不能自在安住,不能自在地居住在每一个善巧的地方。所以我们一读经典,很多人一读经典说:“哎呀,佛经都是迷信。”我说:“为什么?你给我讲讲。”你说:“那又是多少亿多少亿往哪儿装?”我说:“是,砖头里面放呗。”他不相信,我也不相信,但我是佛教徒不得不相信,你不相信没办法,谁让你是佛教徒了?那你要是有变化身,你不得不相信了,你不相信也得相信,因为他感知相应故,他就相信了。所以被见闻觉知性迷惑了,对不对?

我们看到的地方就那么大一点,实际他们看到的地方不是那么大的一点。我在那个耆闍崛山祈祷的时候,我是第一次受到那么大的震撼。我以前打七的时候,在一个地方打七的时候受过一次震撼。因为有人给我惹麻烦,造成这个法会的一些不相应的因缘。我就祈祷,说:“佛啊菩萨啊,我真没有任何的想法,只是让大家念佛,让大家于阿弥陀佛生起信心,他们这样不合适,你要是真慈悲了,菩萨得派一点来,要不然我心里就有点支撑不住了。”下午来了很多人,我认为他就是佛菩萨,也可能碰巧了。但我认为是祈祷的力量,我不是迷信,也不是说想欺骗大家,祈祷很起作用的。

我在灵鹫山上祈祷的时候真起作用了,就看到很多很多有情,那时候再看到经典上描写那个文字我真深信不疑了,的确是深信不疑了!那么多人,太多太多人了,又不敢说,太多太多人了,那我们要是用我们这个色身、我们的心理感知来观察这个世间,那我们永远就在这一类不净的众生群里来观察这个世间。

我们说佛教所讲五眼,讲五眼六通,什么五眼?有佛眼、有法眼、有慧眼,有天眼、有肉眼。肉眼是很简洁 的,天眼是很远视的,慧眼是通达的,法眼是清净的,佛眼是具足的。我们什么眼啊?肉眼。我不知道大家长了几个眼?那么佛教讲这五眼不是虚设的,就是真正地来告诉我们,佛、智慧者证大方便,那你证不证方便呢?我们凡夫有情可以祈祷的,我们祈祷真是不可思议,他可以使你那个心情,好比说你心特别衰弱的时候,感觉支持不了的时候,一祈祷,佛就会来安慰你,当然你要十分虔诚的。

就象《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讲一样,说婆罗门女塑个佛像,就是称赞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名号,她要见她母亲,就把她领到地狱里去看她母亲。你不相信那咋办?你不相信你永远都没有这个机会,你就不能见你妈妈了,那你就没有这个机会了。这样的经典很多,祈祷的力量,象世尊说“阿难,你来起座,向西方阿弥陀佛要顶礼的”,阿难就整衣服合掌向西方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然后说“世尊,我们愿意见你……”阿弥陀佛就放金色的光明,遮蔽一切其他的光明犹如墨聚,唯显阿弥陀佛大光,犹如金山。

那你要是不信,那你就永远不要见阿弥陀佛。你说我才不信,那是迷信。凡夫的这个……我们看过远公大师请教罗什大师这段故事说:“未断欲有情,怎么能见佛呢?”罗什大师说:“善知识,是有这样说的,有人未证天眼,以佛力加持故,而得见诸佛刹土;有人是因为净欲故,而得神足方便而涉足到于他方佛国;有人因为神通方便得以天眼净能得见他方佛国。”那你说我全都不信,你慢慢来,我也不信,要一个都不信,那你就信你自己那个蒙蔽的心就对了。那你咋办?

所以罗什大师这段文字,是十分精彩的,你要好好地看一看的。很多我们末世修法者,往往要么高推圣经,要么低就于佛法。说佛法就是这一点东西,这就坏了,完了,出大问题了,生邪慢了!因为未得谓得,少得为足,自以为是,出事情出大了。所以我们学佛一定要知道佛法这个广大机制。

再有人说“我们凡夫……”,我遇到一个法师跟我这样说,说“慈法师,你灭佛法”。我说我忏悔。他说你灭佛法,我说我忏悔。他说你知道般舟是谁走的?我说:“我知道,是智者、圣者、善巧者、善根成熟者。”他说:“知道你还破灭佛法?一般人怎么能走般舟?”我说:“经典上写的,对不起,我眼花了。”但经典真那样写,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优婆塞、优婆夷、比丘、比丘尼,闻此法不行者,是为什么……”那说了很多。我说是骂你的还是骂我的?你骂我,佛骂你。我这个话不好听。

所以我们要依止经典来学佛,不依止经典学佛就像世尊说,末世恶有情说,此经非佛说,是什么人所制……哎呀,我们要不依经典来施教,不依经典来修法,不依经典来交流,我们一张嘴就出问题。我们看这个见佛三昧的真实功德、诸佛悉皆现前的真实功德,说三昧外加故,佛力也好,行法功德也好,什么三昧力也好,种种是来引发你的一个佐缘,那么你这个地方就会得见他方诸佛净土。要不然,你说我心里还那么多疑虑烦恼,没有净欲,我怎么能见到阿弥陀佛呢?是不是魔鬼?是不是阴魔?那你就看看罗什大师的文字,你心里就没有疑虑了。

以前我在境界中见过药师佛,药师佛是绿色的,我说这佛像怎么能是黑色的?佛怎么能是黑的,对不对?因为那个绿色……这是什么?是不是鬼?后来又查经典,查来查去,最后看到不是鬼,就是这样的身像。那你得依止经典,对不对?你也搞不懂,你能推测乱想?不行!你不要推也不要想,你去找一找比一比。你要不比一比,你就乱想乱说,那就犯过失了,犯妄想乱语的过失了。

那么这个地方就是,我们这个众生的种类与佛的智慧,若退若没,以不等故,众不纯净。所以我们这个杂居众生心智杂乱,你不要受杂乱的影响,杂乱影响千说万说,你不会清晰的。

所以很多人听这个人说、那个人说,我说你谁也不要听说,先要看经典。他说的什么,先要看传承,看传承有没有亲证者,亲证者是凡是圣,圣者可依,凡者可以观察,但你不要轻易……。你要依经典,依传承,你不要轻说轻想,你不要东说东想,西说西想。这杂居众生各个随类说,各个随类解,各个随类建立种种思想、种种行为、种种取舍,你要是这样听了,你思想乱了就不能自制,太乱了。所以我们末世之人,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依、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这“四依”一定要纯熟。这四依法十分重要,要不然交流佛法难,修证佛法难,学习佛法还是难!所以这个“众不纯净”故。

很多人要求别人要求得比较高,说环境怎么这么不好?道场怎么这么不如法?这样,那就造成了更多不纯净的道场了。那我们怎么来使这个道场、心、业缘纯净?先要纯净自己的心智,纯净自己所守护的法则,以自他二利,令道场安乐,道场清净,来接纳更多的杂缘有情、过失有情,令其得到佛法智慧、慈悲的摄化,令其成就道业,这是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昙鸾法师举这个例子。

所以兴愿:“愿我成佛,所有天人,皆从如来智慧清净海生。”

这文字太重要了,这里面告诉我们的很清晰了。所有出生者皆依止如来智慧清净海所生,正觉华化生,以佛智慧生。我们现在人学佛以什么生?以自己的想法?以自己的设计,有的人以三年计划,有的人以五年计划,有的以两年计划,有的有一段计划,打种种妄想,这个你上哪儿智生、海生?什么生?妄想生!妄想生怎么能成就菩提啊?你依你的妄想怎么能成就?那可以有成就,妄想成就妄想了。虽然嘴上满嘴是佛法,但结果是妄想,妄想的结果。所以这个地方给我们作了一个清晰的阐述,你怎么来取这一个法则。怎么取?皆从如来智慧清净海生,不允许你从其他地方生了,要从其他因缘中生,那就是杂居众生,不净众生。

这个诸位善知识,应该引起重视。你不重视,这样的言词一带而过就过去了。我们这时候再读“以佛愿为我命,岂可思议乎?”我们都会知道,但讲“佛心是众生,众生即佛体”,“以我愿为命,即是我身。”(编注:文殊菩萨十大愿:十者大愿若有众生当于我法。若我有缘若我无缘。同我大愿则是我身共我无别。行四无量心心等虚空。广度有情无有休歇。愿达菩提登正觉路。)你都能知道这些话真实不虚,诚实之言!佛这样说,菩萨这样说,祖师们也这样说,那我们怎么来运用?你怎么来运用?最主要是用了。学是个接受的关键,用是一个成就的关键。你只接受了,拿回去往那房间一撂就结束了,你该干什么干什么,那成就不了你的生命业缘。所以我们要实践的,要实践这样的教诲。

所以:“愿我成佛,所有天人,皆从如来智慧清净海生。”这个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法的实践的一个缘起,要实践这个法,要守护这个缘起,也就是发心。发心佛即成、发心佛即成、发心佛即成……后四十一位菩萨如梦如幻。发心佛即成,那么这就是发心。皆从如来清净智慧海生,那就是发心,无上菩提心。随顺佛愿为自心,以佛国土庄严功德为自心,以佛饶益世间有情威德善巧为自心,以随顺佛力这样的知见为自心,所以自他不相割据的,犹如滴水还海,你说哪是滴水,哪是大海?无以分别,如空回空,无以隔离。

往往我们一说到佛力、佛愿,哎呀,这是他的不是我的,哪是你的?你找一找,烦恼业海是你的?不是吧!正遍知海是佛的?不是吧!所以皆无自性性,取用者各以见之。你用什么就会表达什么,随顺什么就会展现什么,归命什么就会延续什么。

海喻不动

“海”者,言佛一切种智深广无涯,不宿二乘杂善中下死尸,

这个地方给我们讲得就太重了,“二乘杂善”,我们这个人天福报、自我妄想、三界之心是什么善?所以善导大师就借用这样一句话,说的很威猛的,说:“若有人日夜行走,疾走疾行,日夜六时,如救头燃,此不能成就往生正因。因为是杂毒之善故。”哎呀,猛一读很不舒服,我这个日夜六时精进行道怎么是杂毒呢?对不对?中间的确夹杂了许多自利的染污,妄想的、颠倒的染污,有杂毒。这二乘尚是杂毒,象我们这个还说善说恶说是说非的心,是不是杂毒呢?诸位善知识会思维的,会正思维观察,正思维观察很有力量的,这个力量很蒙、很条理、很有延续性,要是没有正思维容易一带过去了。

喻之如海。是故言:“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不动”者,言彼天人成就大乘根,不可倾动也。

彼天人就是生彼国天人,我不知道谁能给我形容形容这个无极之身太虚之体?讲讲有多大,无极之身有多大?往生彼国的有情是无极之身,怎么形容?(有人答:跟法界一样大。)太虚之体怎么形容?跟法界一样大,你太大了,自大。那讲的是无极,就是不可称说呗,你为什么要称说?跟法界大也是有称说,对不对?(有人问:阿弥陀佛还有个量,他这个没有量?)所以说你这个大小心眼没有泯灭,这个不可思议中无极之身你不可以表述,无以表述。说彼国人民无以表述,就是无以言述,你描述不出来,强名曰天人,强名曰声闻,强名。(有人说:阿弥陀佛还要限制数量呢……)那还是对你这个分别的心说的。

他这个就是无极之身、太虚之体,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或者说具足八万四千微妙色相,实际这都是以我们娑婆世界人的心理已经不可及了。象阿弥陀佛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这样的身体,你给我说说有多大?你不是刚才说还有量吗,你量一量?(有人答:不是说有百亿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大?)那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你给我说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是有多大?说吧,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多大?说,几亩?(有人答:就那么大。笑)对啊,肯定是就那么大,因为什么?你无以言述了,所以你说就那么大。所以说不可说,不可说。就是凡夫不可说,找不到恰当的语言了跟我们说,在我们这个思想意识这个量中,是不可言说了,并不是没有量,跟你说也没有用,跟你说你也不知道,没有类似的东西。

我们举个例子可能是比较简单:我们在一个城市里、一个小区里生活,忙道忙道十年二十年的熟悉了,一睁开眼睛就认为全世界就这么大,但是你要到很远处一看,这城市象蚂蚁窝一样,说这个小区在哪儿?你找不到了。但你要给天天生活在小区里的、生活在房间里的人说,他都没有出过这个房间的小孩子,你说哎呀,我们这个城市象个蚂蚁窝一样,他就会说你胡说八道。因为什么?他没有看到,他没有这样对比的心智,没法对比。他从来都没有那样的感受。你是有那样的感受你才那样说,没那样的感受真是没法说。

所以不可思、不可量,德圆师还敢说敢量。有时我们就是不敢冒失,我的确是说不来的,没有相应的言词,无以言表。佛经常在经典上说不可思议、不可称量、不可言及,他不是故意的,是他跟你说没有用。这么说,好比我们的身体现在五十六亿什么什么世界,象阿弥陀佛一样,圆光能照百亿三千大千世界,我们有那样的身量,看这个世界,再回来给大家交待,都没法交待了。他又在想象,身体小小的,然后再看到你看什么了,再给你作比喻。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作比喻,很困难。为什么?他要先回到舍兜率,降王宫,然右胁降生,弃位出家,给我们做了一遍才能给我们说,要不然没法给我们说。

很多人就说为什么世尊要示现八相成道?一个制止恶性妄语,什么恶性妄语?你看现在遍地都是佛,比佛大的。我接触过他们说比佛大的,一群一群的,我说就你们这样子比佛大?制止恶性之语。它是自我标榜,说比佛大……制止这个的,所以示现八相成道。你没有这八相成道你就不是佛如来世尊,十号不具足,你就不能称佛。妄自称佛,就是妄语的。这样为了遮护这一类的人,示现八相成道。

再一类,为了顺应人类的正常生存机制所涉足的因果、感知,方便说法故,示现八相成道。要不然跟我们怎么说呢。别人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道后,“啪!”出现光环了,走到哪个地方都带着光环。外道就攻击他,此是化人,无父无母,就说他是瞿昙。世尊说我有父、我有母,迦毗罗卫国是我出生地,是我父母所在,他就回自己国土,然后让他的国土的人民去建的,我们去看过那个地方,很高的台子,是世尊最初回国处,大家就把五尺以下的净土和檀香然后铺路、洒水、设香案、散花,迎接世尊回来。你说我没父没母,那不行。但要是他突然出来了,“嘣!”带个大光环出来了。别人说:“这是化人,你不要听他说法。”完了,大家都害怕他,说是呀,他真是化人。

在我们这个阎浮提心智羸弱有情面前,出现这样的佛,得晕倒一片,而不是度脱一片。因为什么?大家心力不及。就是你天天看着他说,我信任不信任他?还得慢慢来的,况且他“嘣”,蹦出个佛。主要是怕我们心智跟不上,你突然出个佛怎么办?现在突然出来的佛太多了。为了遮护这一类的有情除妄语,所以就说八相成佛。就是这样的,要不然现在这一群佛怎么处理?没地方送。所以每个佛出世都有自己成就的道树,现在在南传有十八种,过去十八个佛出世的,每棵树都有记载。什么什么佛坐什么树下成佛,我们也可以多栽点佛成道的树,每一个佛都有成道的树,弥勒佛龙华树下成佛,释迦佛菩提树下成佛,后面一个一个都有自己的树,德圆到时找找自己的树,都有自己的树的。

为什么?就是不让乱说,现在的人不是树下成佛,是嘴下成佛。所以我们学佛要是没有健康的机制、稳定的传承、经典的依止、八相成道安稳的守护与辨识,佛就乱飞起来了,那就乱了,世界就乱了。对不对?所以这个地方也是来教导我们成佛的机制、大乘的善根,何以引发?何以观察?何以成就?何以运用?你看我们运用果地觉为因地心,你说你就成佛了吗?这个地方一定要小心。

《般舟三昧经》上讲了很多这样的话,“心作佛,心是佛,心是佛心”。但是这个地方要小心的,一不小心就出问题。所以我们这个佛是知本来是佛,被业习烦恼所蒙蔽故,不能自称为佛。若是圆满之时,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八相成道,得以安立自在,那你也会示现八相成道的。所以不要轻说是佛,要不然犯大妄语。

像近代许多大成就者,没人敢自说是佛的。现在失心的人,心被狗吃了,说自己是佛的人还很多的,胡说八道真是很多。很多人很可怜很可怜的,因为这是大妄语,它遮闭自己的心智,妄生狂妄之心,后面怎么能成就?轮回很苦啊!

这一段文字给我们提示庄严大众功德成就,那我们大众在接受阿弥陀佛果地觉为因地心之时,就是佛的果地觉加持我们得见自性清净与安乐,来消除我们无始以来生死轮回的妄想知见,使我们进趣无上菩提。所谓进趣就是消除烦恼,消除业习的过程罢了。实际说这个消除实在没有消除,正是在消除自已上来运用这个法则的,实在无佛可成,我们了解了自心与佛本来不二的心智,所以消除一切无始以来的虚妄习气,彻底的坦露自性。这个地方真是不可思议的修持,也就是说不可思议的法则守护,不可思议的道德增长。他两个不相矛盾。

净土法门可以成就大众功德成就,令众生清净智海中出生自己的无上道业。

好,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6、庄严上首功德成就

〖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
  此二句,名庄严上首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愿?见有如来众中,或有强梁者,如提婆达多流比。或有国王与佛并治,不知甚推佛。或有请佛,以他缘废忘。有如是等,似上首力不成就。是故愿言:“我为佛时,愿一切大众,无能生心敢与我等。唯一法王,更无俗王。”是故言:“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

昙鸾法师这一段文字解释上首功德成就。一般我们在经典上称上首,就是称观音势至为上首菩萨,这个地方昙鸾法师把上首放在佛、阿弥陀佛的因缘。因为什么?

〖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

就是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之尊,以此因缘,安立这样的所谓上首功德,实际二种功德中,以佛来说,就是佛为上首,一切大众尊为上首。

〖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
  此二句,名庄严上首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愿?见有如来众中,或有强梁者,

就是争强好胜跟佛来比胜,那在他方世界真还没有这个事情,太难了。在弥勒佛降世的时候就很难,因为啥呢?弥勒世尊的身高倍高于人,这个倍高大家是知道的,就是一般人二十四米,他四十八米,倍高于人。普通人二十四米高,那时的人民二十四米高,二十四米有多高?我们这个有多高?四米,那么再加二十米,就是再加这个五倍,人那么高,那是平常人,佛比这个平常人又高一倍。所以你没法比他高,他也不跟你比了,你也不要跟他比了,他比你高一倍就对了,这样他就折服了那些骄慢与不受教者。有时这个骄慢,尤其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方能于此堪忍界成就无上菩提;若不如是,人寿五百岁无有堪能者,到这个地方,人都倒退到什么程度了?

像他方的早已不退转的法身大士,来到我们这个地方,最多作我这样的一个光光头,声闻相,就了不起了;他方早已成就的大阿罗汉,乘着大威神善巧力,来到这个娑婆世界,最多是什么?大爱道比丘尼来了,最大最大的,最了不起了,怎么护持就最大的力量了,他再守护,再守护没有力量了;他方的如来,如妙相云如来,就是那个龙树菩萨,一来就是个外道,后来出家,梵志出家,证得欢喜地菩萨,那是他方世尊乘誓愿轮,来到我们这个阎浮提,说以令释迦佛教法二次复兴,广传世间,他立这样的愿。释迦牟尼佛快取灭的时候,他这样说——娑婆世尊,汝取灭后我分身去你国土,助汝教化——他这样的誓愿。结果他一来了投胎就投到一个凡夫家去了,一出来就好做些叮叮当当的事情,虽然很有智慧,但是颠颠倒倒的,后来证得欢喜地菩萨。因为什么?他怎么不八相成道?他也示现佛愿,他是佛——他方世界的佛。但他没有这五百大愿摄化故,来到证个欢喜地就了不起了,因为啥呢?甚为混浊之世间,遮闭一切众生福德善巧,我们也都有福德善巧,因为太混浊了,被遮闭了。不要哪个站起来说“我是哪方的菩萨”,小心,这可不要说妄语。

因为末世之人,他方菩萨来也都混同世俗,不可舍离方便,一舍离方便出问题了。好比现在我们这里有个菩萨头上带个光出来了,今天晚上我们这寺院就出事,国家得把他包围起来,先把这人带走,说看看他是什么人,他为什么有光,对不对?你放心,我这个庙子不安稳了,那就出事了。现在人的好奇心已经不行了,国家不保护起来,世界大战开始了,来争夺这个人。你不相信美国就派飞机,什么突击队就来了,你不拿走我拿走,你放心。保证比罗什大师那时候要隆重得多(编注:罗什大师为二十万大军迎回中国)。不相信你试一试,谁有光你放出来,不是这样说的。实际说他方真正智慧者,隐没功德与世俗等,以种种善巧、智慧慈悲,令众生证趣佛法利益。过去说润物无声,那就是悄悄的来作的,我们这个时代的机制是这样的。所以这个世界,释迦牟尼佛说五恶、五痛、五烧,五浊恶世,我们一瞧这个名词,往往感觉跟我们没有关系,关系不大。有很多人逼的狠了,昨天晚上有人给我打电话,我说这真是五浊恶世,两点半钟打电话我就这样说的,我说太苦了,唯一的路子就是念佛,没有其他路子,这五浊恶世嘛,就是五浊恶世啊!

真正你能感觉到什么?我听到的东西都是五浊恶世的东西,大家现在还不在五浊恶世,我们称为这个地方——鸡足山是弥勒的道场,这地方弥勒的小内院。这个世界是够五浊恶世的了,因为这个世界真是太多颠倒的事、颠倒的人、颠倒的业、颠倒的因缘,混乱的事、混乱的业、混乱的因缘,太混乱了。我们不念佛是决定没有地方去了,你没有其他地方去,不念佛没地方去了,你再找不到地方,你一找就迷茫了,就迷失了。

这个地方“佛本何故起此愿?见有如来众中,或有强梁者”。强梁,现在的人不太用这个词了,古人比较用这个词,现在不太用了。

如提婆达多流比。或有国王与佛并治,

提婆达多大家是知道的。说这个流,因为提婆达多经常摄眷,摄五个比丘、摄一群初发心,说我比释迦牟尼佛高明,我不吃盐,我不吃鱼,我不吃肉,我一餐,我树下一宿,我是粪扫衣,我比释迦牟尼佛厉害。很多新戒比丘就找他去了,新出家比丘就随着提娑达多跑了,五百新戒新比丘。因为什么?刚学佛的人就希望越厉害越好,越怪越好,越高越大越好。那么提娑达多掌握了这个机制了,领着五百比丘就……释迦牟尼佛说,佛在这坐着都不跟了,跟着提婆达多颠颠倒倒地跑了,没多大的功夫,舍利弗、目犍连就把他们带回来了。

提婆达多流,这个“流”就是他摄化了一批人。提婆达多流派现在在南传还有,我听他们讲是这样的,还是不吃肉、乳,穿破衣服,不能穿新衣服——粪扫衣嘛。还是那五戒,还延续着。

他为什么能延续下来呢?这真是特定的机制,像释迦牟尼佛在《法华经》上授记,说天王如来嘛,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他住世很长的,比释迦牟尼佛住世时间还长,教化世间有情。现在地狱中受六欲天乐,授过记。那提婆达多这一个流派。某某他们去版纳的时候,要回来,去了有两个月吧,打电话要回来,不是某某打电话,是那个谁打电话要回来,我说怎么了?他说我们是提婆达多的眷属,不是某某吧?不知道是谁,打电话告诉我,我说没有事情,提婆达多不要紧,你又不是提婆达多。他可能是一个机制问题,我们听提婆达多的故事最多的。

但要是没有提婆达多善知识,释迦佛于此堪忍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不完美,就是于违缘中不得尊胜,实际说提婆达多是释迦牟尼佛多世的导师。因为什么?恶缘导师,令他在逆法中得以圆满清净,要没有逆法不得清净圆满的。

我们现在学佛的菩萨们在逆法中一定要称对方导师,你不要生烦恼;要不然我们在这个五浊恶世逆缘炽胜的时候,你处处本来得遇的是善知识,结果你生烦恼了,那就不方便了。这个我们要感谢提婆达多善知识。

或有国王与佛并治。不知甚推佛。

佛在世的时候也是有这样的因缘,反而也有比较尊崇释迦佛的国王,这样国王是比较多的,但也有国王对释迦佛就有所阻碍。

或有请佛,以他缘废忘。

释迦牟尼佛被搞过三月马麦,就是这个机制。世尊,有人答应他说,三个月安居给他提供房舍什么的,后来就因为自己放逸忘了。一忘就是三个月,这个商队就用马麦来供养世尊。

有如是等,似上首力不成就。

就是说不是超出常伦,不是这个绝待的优势,总是有一些差——似是而非的东西,那这样不能给人带来绝待的信任与依靠,所以以此因缘。

是故愿言:“我为佛时,愿一切大众,无能生心敢与我等。

这话说的有点霸道了,但是阿弥陀佛的教言中说,我为法王超于世间最为尊贵,以饶益有情故而建立。那么他这个说法有前后教言机制的,单说这一句话就感觉有些不好听了,那么无能敢与我等。阿弥陀佛的百亿三千大千世界光相身相,这是报德身相对我们凡夫的一个描述罢了,实际你思考百亿大千世界也没有什么意义。谁能把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能描述出来?也不好描述。你只能推导说一个中千世界有多少个小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有多少个中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少个大千世界,如此而已。你只能说个名字,只能说个概念,你不知道有多大。

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好比金翅鸟展翅,人不得见。过去中国有句话说大鹏展翅九万里,这是一个说法的。九万里,你眼睛看到几万里,告诉我?我们的眼睛能看几万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能看多远?我们站在山梁我可以看到苍山,看到玉龙雪山,你再往前看你还能看多远?你说我拿射天望远镜看到银河系外了,那不顶用,我告诉你,你还是不知道一个小世界有多大,我们不知道,我们也很难描述这个。他这个禅定的世界跟我们这个直观世界差异很大,我看很多人在推测说这个须弥山就是喜玛拉雅山,我说胡说八道,你没事找事,就是胡推导,对不对?那忉利天就住在那个雪峰上?那你爬上雪山就成忉利天王了,不是这回事,这种说法不相应,对不对?有时候你感觉太强制了,它不是一回事情。

就是你禅定的境界跟我们眼感知到的世界它不是一个方法,他不是用一种方法感知的,所以它不一样。要我们强制这么说,非得用这文章说,就是那个地方,要不然上哪儿找?就没办法解释,对不对?跟这样的人不要解释,合合掌,阿弥陀佛。这个就是这样说。

“无能生心敢与我等”,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说,愿我国土最为尊胜、最为第一,他不是为了拔高自己,是为了令一切众生归依得以究竟圆满,无有亏欠之心,无有对待之心,所以夺一切众生对待之心,令众生趣于清净平等。

他不这样说,你总有对待的,说可能再找一个比阿弥陀佛再大一点的佛,所以十方诸佛都说阿弥陀佛最大了,你就不要再往下找了。说你都生入极乐世界去吧,佛在《无量寿经》说这个国土那个国土,世尊告诉阿难,说不光我国土的菩萨往生彼国,他方一二三四说了十四个国土,我说这样的国土的名字不可穷尽的,一劫二劫说不完的,往生彼国这个世界不退转的菩萨六十亿往生彼国,那要是小行菩萨(编注:不退菩萨名为大行菩萨,十信称为小行菩萨,以升沉不定也。)及发心往生的有情,无量无边不可称计,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往生彼国不可称计的,世尊给我们授的记。世尊怎么劝化我们往生的?是不可称计,你就去吧!但也有人给你授什么记?——万人无一二。你不要听他的,你要听他的,你去不了。虽然无所去无所来,但你一定要愿意往生的,说愿往生十分重要,这是意乐清净守护、意乐平等守护、意乐安稳守护、意乐不再造作的一个意乐罢了,就是决定往生就不再造作了,就不再徘徊了,不再对待了,不再择取了,就休息下来了,休息真安心!平等真安心!各个往生真安心!要不然你安不得心。是这样的文字,所以“无能生心敢与我等”。

唯一法王,更无俗王。

极乐世界看来就阿弥陀佛,人王是没有了,天王也没了,就这一个法王,更无世俗王。

是故言:“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

在这个地方我们唯一的归向一旦抉择,阿弥陀佛如须弥山住持法界,令一切众生咸有所依,咸有所归,那么这个法则的修持就明了了,我们未来是一片光明,我们未来的成就是一片光明,守护抉择亦复如是。

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明天继续学习!

录音记录:明璃


{返回 慈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集
下一篇: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八集
 往生极乐之三种必生(二零零九年结夏安居佛七开示)
 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二十八集
 药师佛十二大愿开示 九、把佛法真正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一集
 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四集
 药师佛十二大愿开示 目录 附:十二大愿
 不要混淆了出离心和怨恨逃避心
 佛法的守护与择取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三集
 药师佛十二大愿开示 七、声闻教成就与大乘化教威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因明与中国文化(王克喜)[栏目:因明学参考资料]
 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四讲:觉知与觉醒[栏目:黄国达居士]
 四正勤[栏目:佛教词汇小百科]
 第一篇 理论 1.3 三十七道品[栏目:阿姜念·身念处禅观修法]
 拥有喜悦[栏目:益西彭措堪布·微教言]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