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短信善护念
华莲
随着手机的普遍使用,绝大多数人都会用到手机的短信收发功能。作为一个佛教徒,特别是已受三皈五戒的佛弟子,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如理如法地使用短信功能,也可以衡量我们身口意三业的修持程度。
这是由前不久遇到的一件事启发我的。一天晚饭后,同屋五六个人正做着各自的事情,其中一位大姐的手机铃声响起来,她看后哈哈大笑不已,原来是收到了一则讽刺医疗行业的幽默短信,她说:“太有意思了,我给你们读一段呵……”于是,她便津津有味地读起来。
这则短信还编得挺长。刚开始听时,确实被它尖锐的讽刺触动,但随即便有种不对劲的感觉。因为这些言辞真的令听者开始对这个行业的种种人事抱怨和不满起来,而且相互间越说越激动,颇有同感,继而又推及更多的行业。随后,有两人就说:“来来,现在就发给我吧,我也要转发给几位朋友,她们看了一定也会大笑的。”
那一刻,我真的很想说:“不要这样,我们没必要传播这样的短信。曾经我也收到过类似的短信,也曾因觉得好玩而转发过。但某一天,当我猛然意识到传播这类短信的弊端时,再也不以此为乐。这些短信一时看似辛辣讽刺,但结果只能引起他人更多的抱怨、讽刺、牢骚、甚至是愤慨的情绪。在传播的那一刻,我们肯定已忘失了原有的宽容和慈悲。我们应当常观自心的慈悲喜舍,忏悔往昔业障尚且不及,何况更造口业呢?如果我们传播的短信有助于自律与廉洁,使得人心向善,或者能让更多人提出合理化建议,进而改善风气,振奋人心,这才是值得我们用心的地方。善护口业,保持清净心,这是佛子的本分。”
然而,话在嘴边,当时却没有勇气说出来,事后自觉非常惭愧。
曾经在我迷茫困惑、失落无助时,我遇到法师及善知识发来的智慧语录,不仅令我心开意解,烦恼顿消,还一直成为鼓舞我坚持不懈的动力。我觉得,在佛法的修学路上多给周围人一些善缘,这样也会令自己感得更多善缘。所以在犹豫之后,我决定把自己的感悟写下来,希望能和更多的佛子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提醒自己、引导他人,时时不忘身、口、意三业的清净。
在此我也诚意转载我曾收到的短信,愿所有见闻者能心生欢喜,自利利他——
※我们见到的世界只是自己内心的反映;在心情开朗时,见到的人都友善亲切;在心情烦躁时,碰上的人仿佛都面目可憎。当你的心充满祥和,到哪里都一样欢喜自在;当你的心充满智慧,一花一草都令你见到真理。每一个人都是你的导师。慈悲的人教授慈悲之道;横蛮的人教授忍辱之道。在你的心开始懂得以智慧去观察时,生命的真谛便会在每一刻、每一地方、每一事物中向你展现。
※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非我所属。当你明天开始生活的时候,有人跟你争执,你就让他赢,这个赢跟输,都只是文字的观念罢了。当你让对方赢,你并没有损失什么。所谓的赢,他赢了什么?得到什么?所谓的输,你又输了什么?失去什么?活着一天,就是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为什么我们会在与横蛮的人相处时生气呢?因为他的嗔心唤醒了我们本身之嗔恨。当你心中再无嗔恨时,面对恶人并非什么受不了的事;事实上,你根本不再会觉得世上有任何恶人。每个人都喜欢自主。但如果你在他人对你说了句什么后就大发脾气,你就是正在把自主权付托给了他;慢慢地,除了你自己外,每一个人都成为你心的主人。如果你向往自主的话,先学会主宰自己的心。
※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多得是。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不是某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你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委屈,你应该要想,他对我这样已经很好了,这就是修行的功夫。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安祥的精神境界——就是以豁达淡泊、顺应自然的心态,来面对人生的种种无常变化,将痛苦忧伤的情绪降伏到最低点,于每一分,每一秒中都具足喜悦、满足,内心一片安宁,没有任何不满、怀疑、抱怨在心头。最微小的小草,也会与旁边的花朵分享满杯的露珠。一切美的基础在于一颗和善而乐于助人的心,这种善良的心理,使你的容貌显示出来,就是如此美丽。
※人生有百分之十是看你的行为,而其余的百分之九十,则看你如何接受。如果我们不去为别人的说法和做法而忙乱,心中必会安祥得多。人生并不是受环境的支配,而是受你自己的习惯思想的摆布。智者,不会坐着为他的损失垂泪,而会愉快地起立,寻找减少损失的对策。以温和的态度对待毁谤你的人,其实对方已被你征服。能克服自己的暴怒,便能克服最强的敌人。
※若是无法成就伟大的事,就用伟大的方法,去做微小的事。在你的内心,有一块磁铁,可以吸引真正的朋友,那块磁铁就是“无私”,也就是处处先为别人着想。尺有不能量短的时候,寸有不能量长的时候,每样事物都有它的缺陷,所以再高的才智也会有所蒙蔽。你应该满足自己的命运,任何人都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永远超人一等。
一则短信,一句法语,一种智慧,一份善缘。让我们在短信中不失实践善护口业、善护自心的修学之道。
禅刊 2010年度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