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关于“构建‘人文佛教’平台”的理论与实践——现代寺院管理模式探索
 
{返回 深圳弘法寺·印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885
关于“构建‘人文佛教’平台”的理论与实践——现代寺院管理模式探索

  印 顺

  中国佛教历史悠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寺院管理制度。唐代以来,中国寺院沿用的《百丈清规》管理制度,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这个制度的特点是“非异大小乘,当博约折中,设于制范,务其宜也。”也就是说,这是一个通行的规则,将各个派别的特点都吸收进去,它重视防犯性。20世纪以后,中国佛教开始发生变化,佛教制度也开始出现要求改革的呼声,当代中国佛教的巨擘——太虚大师,一生都以“志在整理僧伽制度,行在瑜伽菩萨戒本”为目的,认为“想复兴中国的佛教,树立现代的中国佛教,就得实现整兴僧寺,服务人群的今菩萨行。”新中国建立后,著名的僧人巨赞法师也提出“改革佛教教务非但是佛教界的当务之急,并且也是一般社会认为问题甚大,而且非常需要的。”但是太虚和巨赞等人的改革佛教的理想当时没有实现,其所看到的一些深层次和制度上的问题,至今仍然表现明显,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这些深层次的问题牵制了佛教现代化的发展,其中寺院的管理更是佛教发展的瓶颈,只有解决这个问题,佛教才能顺利进入现代化的进程,所以探索现代寺院管理模式是佛教未来发展的重要环节,并且成为我国佛教界的当务之急。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国僧人和信众的人员构成、知识结构、信息占有、生活水平、心理状态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到了现在,旧的管理制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寺院管理的要求,探索现代寺院管理模式正成为佛教界的重要课题。

  理念的提出

  中国佛教制度改革是一个续佛慧命的大问题,关系到佛教未来的发展。从历史上看,任何改革都有一个理念性的问题,即用什么态度和什么指导思想去进行改革。现代中国佛教制度的改革经几代人提倡,到了现在,其发展趋势已经不可避免。怎样去改,如何去做,是摆在佛教界每个人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引起佛教界和学术界的重视,并加以深入的研究,在理论方面尤要有所建树,以便更好地指导未来的佛教制度改革。

  在这方面,太虚曾经提出了佛教的“教制革命、教理革命和教产革命”三大革命的思想,巨赞提出了“佛教教务的改革是必然的,但必须吸收佛教界优秀的素质,作为基本精神。像印光老人的‘真诚’,弘一大师的‘清逸’,虚云和尚、寂云和尚的‘克苦’,太虚法师的‘念念不忘佛教’,以及欧阳竟无居士的‘赤怛热烈,愿力庄严’,都是值得取法并加以发扬的。”赵朴初提出了:“佛教自身建设的好坏是决定中国佛教兴衰存亡的根本内因”,而“加强佛教自身建设,就是加强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组织建设”,在这“五大建设”中,“信仰建设是核心,道风建设是根本,人才建设是关键,教制建设是基础,组织建设是保证”。高僧大德都对佛教改革的问题提出了非常切实的意见与想法,对我们今天如何进一步去改革佛教的制度,特别是对寺院管理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鉴于当前佛教发展的蓬勃形势与改革佛教的呼声日益高涨,弘法寺处在这个高潮下,不能不参与其中,我们认为,当代中国佛教寺院管理制度改革,首先是理念方面应该得到重视这些理念,阐述如下:

  一、坚定拥护党和政府的领导,走爱国爱教的道路。现代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时期,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党和国家对宗教界提出的要求。如何探索佛教界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未来的佛教找出一条稳妥的发展道路,是佛教界正在做的工作。中国的佛教界历来主张圆融的思想,始终接受政府的领导,同时又按照不同社会时期的变化,做出自己的调适,使佛教始终与社会相融合。现在的佛教界仍然坚持这种做法,在坚持爱国思想的同时,将佛教的事业做好,使爱国爱教的工作落实到实处,为国家和佛教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严格遵照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管理寺庙。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曾经颁布了不少关于宗教管理的规定,例如国家宗教局的《宗教事务条例》、 《广东省宗教事务管理条例》、 《深圳经济特区宗教事务条例》和《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 《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共住规约通则》、 《广东省佛教寺庵管理规定》以及上级佛教协会的其它相关规定等等,这些法规对中国佛教界的活动与权益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是寺院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保证了寺院能够正常发展。

  三、佛教寺院管理制度改革应将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佛教的寺院管理制度改革不是打破过去所有的传统,而是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即应该在过去已有的传统上,坚持一直流传下来的优良传统,改革不合于时代发展的一些弊端。其中,改革的重点是在佛教界内部,亦即“加强佛教自身建设”。这主要反映在寺院管理制度这一方面的内容,因为所有的问题都与寺院的管理有关,寺院是佛教的基础,也是出家人与信徒的根本所依,一个寺院没有生气,弊端层出,则不可能引导广大信徒过好健康的宗教生活,续佛慧命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四、坚持用与时俱进的思想来指导佛教管理制度的改革。与时俱进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中国佛教之所以能够长期发展,就是它具有随顺世间的与时俱进之品格。历史上,中国僧人一直在这个指导思想下将中国佛教一步步推向深入,始终让佛教与世间发生相适应的活动,由此才保证了佛教能够在世间长存。宗教将在社会主义社会长期存在,如何走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解决它迫在瞩睫。以往的佛教寺院管理制度是在封建社会体制下而形成的,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人治的思想,寺院类似于宗族大家庭的管理,等级森严;现代的社会是一个法治的社会,佛教寺院的管理体现在制度方面就要以法治寺,用制度来管理寺院的人与事,体现在制度方面即人人享有平等的权利,恢复佛教提倡的真正的平等精神,真正地赋于制度性宗教之现代特征。

  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佛教清规的根本目的,就是用来管理出家众的,要体现这一宗旨,就必须要以人为中心。佛教讲平等,寺院就是要体现平等精神。在封建社会里面,宗教以神为本,人间等级森严的世界反映在神的等级森严的世界里。神是高高在上的,人是为神服务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缺少亲情而淡漠。现代社会强调以人为本,将人放在第一位,佛教虽是无神论,心造诸如来,神在佛教里仍然处于一定的位置,但是这里的神与人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寺院遵神,但更多的是要为现实中的人来服务,因此为人服务是寺院的现代性宗旨,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

  六、借鉴现代管理思想,引进现代管理机制。现代

  按照本地的实际情况,建立特色的管理体系

  在中国佛教的历史上,佛教一直是以割据的形式而呈现出山头佛教林立的情形。由于朝廷的特殊属地管理体制,中国佛教更多的只是在地域性里发展自己的宗教作用,因此根据本地的情况,建立属于自己寺院的管理制度与管理体系,是中国佛教寺院管理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虽然中国佛教界有通行的《百丈清规》,但是这只是一个具有指导性的纲领性的文本,在这个基础上,每个寺院都制订了自己寺院的一套清规;现在中国佛教协会也颁布了一系列寺庙管理办法与通则,但是对每个寺院来讲,建立属于自己的一套清规就应该考虑如何领会国家的政策,消化中国佛教协会的精神,按照本寺的特点,建立自己的一套管理制度,这对每个寺院来说,却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深圳弘法寺是深圳市目前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佛教寺庙,现已建成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卧佛殿、禅堂、弘法大楼和相关配套用房,总占地面积为3761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37000平方米。从1983年筹建之日起,特别是1992年完成主体建筑并举行开光大典之后,寺院开山方丈、佛门泰斗、禅门临济宗四十四代传人本焕长老就告诫寺僧,弘法寺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市,毗邻港澳地区,与全国各地和东南亚佛教联系密切,探索以现代理念管理寺庙的做法,在中国佛教界意义重大。

  弘法寺的特点是显而易见的。弘法寺开光到现在只有不到20年的历史,没有历史包袱,当然也就没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说它是一张白纸,我们就可以为他描绘最好的图案。

  弘法寺是一座城市寺院,这是我们给弘法寺的定位。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弘法寺属于我国广东地区,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市,这里与香港毗邻,离澳门很近,与台湾和东南亚地区联系方便,很多国家与国际大公司都在这里建厂投资,全国各地的人都来这里创基立业,而且来这里的大部分人都是年轻人,学历高,文化素质好,是深圳人的一大特色。现在深圳已经成为国际大都市,在世界上拥有重要的影响,这些条件是其它地方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弘法寺的发展,势必要参考这些历史地理与文化的因素,在寺院管理工作中要尽可能体现这些外在环境与条件的要求,并以此来作为弘法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之一。

  将弘法寺定位为城市寺院,就决定了弘法寺的性质,即它主要是为深圳城市居民服务的一所宗教场所,其信徒绝大部分来自城市,弘法寺的所有工作与寺院管理要按照城市佛教的特点来进行,围绕如何服务深圳市的经济文化发展,如何为城镇的居民的宗教信仰服务,提升信徒的佛学水平,让他们在城市中找到自己心中的净土,得到精神的慰藉。

  现已103岁的本焕长老是弘法寺的一面旗帜,也是弘法寺的又一特色。本焕长老出家81年,阅人无数,一生曲折,既具有深厚的理论,又有长期丰富的实践,是我国佛教界屈指可数的禅宗宗宿和佛门泰斗。长老佛学素养高,熟识经论,悲心广大,正信正行,一生奉行普贤菩萨大愿,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为座右铭,为广大众生与信徒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得到了信徒的爱戴,也受到党和政府的肯定,是佛教徒永远学习的楷模。长老长期生活在寺院,管理寺院长达数十年,对寺院的管理与发展有深深的体会与心得。弘法寺在长老的管理下,寺内工作井井有条,僧俗心情舒畅,安于修行,严格持律,解行双修,使弘法寺一直走在佛教界的前面,受到佛教界的颂扬,党和政府也给予高度的评价。

  禅宗是中国佛教民族化的佛教宗派之一,也是中国佛教在明清以后发展的主流,现在我国的佛教几乎是禅宗一统天下,所有的出家人都是禅宗的后裔。本焕长老是当今佛教界的禅门尊宿,禅宗临济宗第四十四代传人。他所主持的弘法寺是禅宗的寺院,这就决定了弘法寺要按照古规,以禅宗的法门为本寺的宗风,以禅宗宗风来显示弘法寺的佛教特点,禅宗的修行与文化是未来弘法寺的发展所要主打的文化品牌。

  现在弘法寺所面对的环境是——作为一个新移民的城市,深圳是多种文化荟萃之地,外来的西方文化多年来在香港地区已经产生了影响,现在也正在影响到深圳。随着西北地区的移民来深圳定居,伊斯兰教也在深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次深圳周围的广东地区本身就是一个佛教流行地,特别是广州,曾是佛教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禅宗初祖菩提达磨就在广州华林寺上岸,开始传教,而粤北韶关的南华寺是禅宗六祖慧能创南宗之源,惠州的罗浮山是道教葛洪炼丹处,所以在这种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弘法寺如何做好自己的事业,需要做出自己的正确选择。

  为此,弘法寺在考虑到所处的文化环境与周边地理的条件下,为弘法寺的发展提出了定位: “以道风建设为中心,以慈善和文化为两翼”,构筑珠江三角洲乃至两岸四地面向世界的弘法利生平台;以“人文佛教”为中心,全面践行“人间佛教”,明确提出“用现代理念管理寺庙,重在教育僧才;用科学人文打造道场,重在净化人心;用佛教文化弘法利生,重在正信正行;用慈善事业福利社会,重在慰籍心灵”,试图在寺院的管理上探索出具有个性特点的现代寺院管理的模式。

  弘法寺管理的特点

  现在弘法寺的管理,是在中国佛教界原有的传统管理的模式上,有所调整和有所创新之后而建立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弘法寺自开光以来,进住僧团,本焕长老就按照丛林的规矩“示依法而住也,斋粥随宜一时均遍者,务于节俭表法食双运也,行普请法上下均力也”。建立了禅宗寺院管理制度。初创的寺院,在禅门制度下开始运转,取得了进步,寺院开始在外有了影响,但是由于没有考虑到深圳具体的地域文化特点与特殊的多元文化格局,加上寺内僧入的素质有待提高,使寺里的管理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偏差,甚至也发生有个别僧人违法乱纪的情况,严重地损害了弘法寺的荣誉。寺里曾经多次进行整改,但是收效不大,痛定思痛,2005年寺里执事班子重新调整,印顺法师担任监院。新班子上任后,在国家宗教局和深圳宗教局的指导下,得到了中国佛教协会与广东佛教协会的支持,通过走访了其它寺院,并与居士座谈,邀请学者献计献谋,广泛征求各方面提出的不同意见后,经向本焕长老汇报,征得他老人家的同意,新班子决定寺院管理遵循‘遂古圣贤乘时继作弛张迭用循环不穷,所以通其变也”之古训,在分析了过去的教训与得失之后,首先在观念上进行调整,故提出了“以道风建设为中心,以慈善事业和佛教文化为两翼”,构筑珠江三角洲乃至两岸四地面向世界的弘法利生平台之理念,然后结合深圳的地域文化特点与弘法寺的现实,在管理制度方面进一步的改进,按照坚持传统,跟上现代的原则,将现代管理思想与方法引进寺院管理之中,经过几年的实践,目前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寺院管理已经走入良性循环之中。

  现在弘法寺的寺院管理特点是:“以戒为师,以人为本,以法治寺,旧新结合,以修为主,有序管理”。亦就是说,现代的弘法寺管理,将按照古代祖师的教诫,围绕人来进行管理,用禅门的戒律清规治理寺院,在古规的基础上,引进现代管理思想,强调僧人的修行,树立正信,把寺院的管理纳入有序的工作之中,最终进入良性循环。

  以戒为师

  古德云“佛之为教,必先戒律”。这就说明了佛教僧团中戒律的重要性。寺院是佛教僧伽的所在地,出家人所依之处,更是体现了整个佛教面貌的地方,因此治理寺院,管理僧伽,首先就是要遵行佛陀与历代祖师留下的各种戒法与清规。“以戒为师”是佛陀作为遗训而提出的,高瞻远瞩地预先就设置了防范的措施,并把这个四字作为对佛弟子的庭训。“以戒为师”的具体要求是“依法不依入。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之“四依”,这就说明了任何时候都不要以个人的意志为主,而是要以佛法的根本精神来要求,而这个根本精神用在寺院管理上,就是戒律清规,所以戒律在佛教里有着特殊的根本意义,人们把它比作头,“如是比丘以戒为头。若头断,已失诸善法,于此佛法谓之为死,是戒为头义。”而“菩萨世世以戒为行,遂成如来无所著、正真道、最正觉,为天人师”。

  现代的中国佛教僧团,道风建设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以戒为师”依然是现代僧团的根本指南。也就是说,在时代的要求下,恪守佛陀的本怀,遵守佛教的戒律,要根据新的社会主义社会之特点,将古代先祖们留下的教法精神传递下来之时,做出适应社会主义社会之新的举措。弘法寺的管理就是要表现这一精神,以古训“一不污清众生恭信故。二不毁僧形循佛制故。三不扰公门省狱讼故。四不泄于外护宗纲故。四来同居圣凡孰办”之精神而体现出现代寺院管理的特色,真正做到正信正行,把道风建设搞好,让党和国家放心,僧众居士安心,寺院领导省心,整个社会净心,佛界增强信心。

  在“以戒为师”的精神指导下,弘法寺制订符合现代社会与深圳佛教特点的新的《弘法规约》,强调“依古德清规,参今世实际,制定规约,调治三业,安立道场,大众同执,鼎新佛法之重要性, “爱国爱教,弘法之本。檀家爱护,弘法之根。国运昌盛,三宝隆兴,法运势张,僧宝再传”之根本性, “旧新融会贯通,以张佛威。法理契机应运,正法久住”之必要性, “量事区分,立法防奸,依丛林规式,宁可有格而无犯,不可有犯而无教,杜绝轻众坏法,是禅门之大幸焉!”之不可改变性。 《规约》在撰写的过程中,尽量吸收了过去的传统,例如将古规原有的寺庙的分工与称呼尽可能体现在现代的规约之中,如东西两序、四大寮口的称名,以及方丈、监院等传统的僧职,基本上给予沿用,以此体现出古老厚重的佛教历史文化内涵。但在每个僧职的一些工作范围与职责方面,则尽可能体现出一些现代的思想,如在“缘起”尤其强调了与时俱进的思想,并且突出了弘法寺的“以道风建设为中心,以慈善与文化为两翼,构建连接珠江与东南亚的发展交流平台”发展宗旨。在“方丈室规约”中把“爱国爱教,唯在一途”作为重点,特别突显出来,同时又将当代民主管理的思想明确地放到了规约之中。在“西序规约”里,重点指出了“道风不振,佛日难明,道风不坠,佛日长明”之道风建设的重要性,同时又将“以人为本”、 “以法治寺,严格管理”的当代思想作了重点的强调。在“库银规约”里则把“帐目清晰,报表及时,票据整齐,接受审计”的现代会计制度放在了里面。同时,在古代的清规里,有一些清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逐步被淘汰,例如在古规中的“浴主”,即负责寺院的水房或供水的工作,在现在的弘法寺里已经不再存在,因此新立的弘法寺规约里就不再把这部分内容纳入。但是对古代规约里没有或不太重视的内容,如办教育,发展寺院文化,办刊宣传,以及慈善公益事业的这部分内容,在弘法寺的新规约里则做了更多的强调。例如在“东序规约”、 “知客规约”等规约里,专门规定了“重视教育”、 “文化兴寺” “弘扬传统”、 “慈善赈济”、 “广宣梵音”为寺院的主要工作,并把知藏、藏主、知众界定为教育、文化、宣传和慈善各部门的负责人,这些都是现代形势下佛教所要走的必然之路,也是当前佛教寺院工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工作。此外,还根据当前社会和寺院的需要,专门安排了负责寺院安全的部门,强调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以及防火防盗的重要性,牢固地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这部在本焕长老的指导下完成的,体现古代历史文化内涵与现代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弘法规约》,在我国佛教界,也算得上是第一部。作为一个寺院的行动纲领与总则,它的撰写无疑是有典范意义的,至少它为怎样将古代传统与现代思想的结合与表述,提供了范本,同时与寺里颁布的《深圳弘法寺管理制度(修订版)》结合使用,无疑有促进的作用,也为寺院管理打下了基础,确保了寺内僧团的利益不受侵犯,也为弘法寺的有序管理提供了根本的依据。

  《深圳弘法寺管理制度(修订版)》的主要内容,包括人员管理,财务、会计管理,治安管理,消防管理,文物保护管理,卫生防疫管理以及库房规约七个方面,与《弘法规约》不同的是,这是用具体而详细的规定与制度来规范僧人的行为,让他们对本职的工作与规定了然于胸,同时知道做一个僧人的威仪应该怎样表现出来。所以《深圳弘法寺管理制度(修订版)》是《弘法规约》的进一步细化与深化,也是弘法寺管理工作的必然途径。为了让所有寺僧能够了解并遵循有关制度与规定,寺里已将有关规约与制度在客堂、禅堂、斋堂、《弘法》编辑部、弘法大楼交通口、义工办公室等场所张贴上墙,并在《弘法》杂志、寺院的网站上广而告之。同时,寺院还将《深圳弘法寺管理制度(修订版)》印刷成册,人手一册,让僧人和信众随时对照,遵照执行。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倡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但它不是中国传统中所强调的思想,而是在西方世界经过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后,所取得的一种社会进步的思想。现在“以人为本”的思想已经家喻户晓,并且成为处理国际关系中的常用指导思想,一个为民服务的政府,肯定是一个强调“以人为本”思想的政府,最近发生在四川“5·12”大地震,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一切以抢救人的生命为重,这一举动,得到了世界舆论的赞扬。同样,一个为众生服务的寺院,肯定会得到全体佛教徒的拥护,佛教在人间,人成即佛成,是为真现实,当年太虚大师就已经看到这一点了,现在的社会,更要发扬这一人文佛教的思想,让佛教广布人间。

  弘法寺强调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并不是像西方学者所说的要做到神人对立,以此来突出入的地位与重要性,而是从管理学的意义上来说,人在整个寺院整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具体地说,就是在寺院中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整个寺院僧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爱寺如爱家,珍惜寺院的荣誉,以寺为荣的风气。正如古德所言“礼于世为大经,而人情之节文也。沿革损益以趋时,故古今之人情”。追随时代思潮,体现古今之人情,是弘法寺的责任,故《弘法规约》强调“古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境随心转,寺随人转”。“要在以人为本,重在未雨绸缪。纳诸条约而善调之,众无弃材,人无废事,或驰于僧务,或坐禅勤修,老祖风规当不远于今日耳。庶俾僧徒无伤风化,慕祖风严持戒律,消业障一心办道,办教育培养人才,宣佛法热心文化,济众生办好慈善,则矣,三代礼乐重现弘法寺,和谐社会何乐不来焉!”

  僧众是佛教三宝之一,也是现代寺庙管理的主体和重点,现代寺庙管理重点是人的管理,重在教育和引导僧众成为僧才。有了僧才,才可能有寺院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为僧人在寺院要过“六和“生活,弘法寺不仅是成就菩提的地方,也是一座忏悔堂,是业障消除,善根增长的地方。同船共渡三世修,一块办道,一块修行,一块受戒,利益众生,救渡众生,成就众生,菩提花果即在眼前。 “佛祖制律创规相须为用,比丘遵制具格益于弘法。干百群居,同堂合席,齐一寝食,翕然成伦,不混世仪。上彰国赐,下阐宗风,禅门之孝子忠臣遍在。”

  在《弘法规约》里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充满了整个“规约”,例如“平等待人,慈悲众生。知恩报恩,以德报怨。忍辱不惊,道德文章。尊卑有序,威仪庄严。举止安详,是为龙象。外遵法令,内守规绳。六和共聚,水乳相参”。 “不违大众之心,同事诸职,尤宜和睦。互相肘臂,勿以久侍后进,而生轻慢,山门因而綦隆”。 “西序乃弘法慧命所系,佛日长明之所,众僧福田之所在,担荷内强管理之重责,所应奉重。以人为本,不起分别心,舍短从长,师子窟中共办出家之事”。东序“服从长老,侍养众僧,引见宾客,外展风范。公勤办事,安众之道,。以人为本,处众宽和。不得恃职,亢上凌下。各理其业,各安其居。上无厌心,下无异议”。负责汤药司职的要“以丛林为老病之设,下帐立看,抚恤行者,洒扫洁净。重病人堂,安排轮守,临终之时,念佛送终,掉换净服,荼毗入塔,令所苦身,生极乐国。”接待来宾要“宾客至上,平等一如。往来迎送,不卑不亢。讲话文明,茶汤简点。以诚诗人,礼数尽到。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僧俗贫富,地位高低,亲疏远近,无慢无分,践行平等,以慰佛陀。问客轻语,委婉探意,端茶送果,动作要轻。宾客有求,尽量满足,介绍情况,耐心细致。用语文雅,简明扼要,菩萨之心,体道之躯,接引新佛子,种下菩提心”。 “寮房打扫洁净,所有设施无碍。开水盛壶,果盘装满,床单新换,杯盏消毒。笑迎问候,主动提示,解答有礼,用语规范。宾至如归,客人满意”。总之弘法寺将“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到佛教慧命的高度,指出了“法门兴衰,系在僧徒,僧重则法重,僧轻则法轻”之事实,等等。

  为了纯洁僧伽队伍,弘法寺首先就在僧人的来源上采取严格的手续,把好入口关。对欲来寺长住的僧人进行严格的审查,每一位要进住弘法寺的僧人都要进行考试,考察他们的人品道德、修行素质、’学历水平以及身体状况。比如入住的基本条件除身体合格,能背诵早晚课,法像庄严之外,对其口述的数据还要进行调查核实方能入住,在源头上先杜绝有问题的僧人人寺,改变有的寺院对出家人不问来路,把关不严的现象。

  一旦入住弘法寺的僧人,其像片和有关资料就在常住公布栏中公布,弘法寺所有僧人的数据,均与宗教局、公安局内部联网,必要时在弘法禅网上公布弘法寺常住僧人资料,把弘法寺僧人置于社会的监督范围之内,使所有的僧人都处在社会监督之中,提醒其做一位僧人首先要做到威仪。同时寺里在全国率先建立僧俗分离制度,避免因俗人过多闯入僧人居住区,干扰寺院内务,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和恶劣影响,为此,寺庙设有环境清静的接待室接待香客和信徒。这一制度的建立,树立了寺院和僧人的良好形象,杜绝了外来的不良影响,保证寺院正常的生活与修行秩序,受到了僧俗两众的称赞。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佛教界曾经有过一个沉寂的时期,佛教僧人的断层明显。进入21世纪以后,弘法寺也存在人才结构不尽合理的情况,青年僧人成为寺院的主体,缺乏能够挑起重担的年富力强的中年僧人。在本焕长老的支持和关心下,弘法寺领导层勇于新思维,摆脱常规,不搞论资排辈,不计年龄大小和法腊长短,勇敢启动和选拔培养年轻的管理人才队伍,提拔一批有信仰,有热情,有学识,懂管理, “心系众僧,放眼兰若,上下无怨,垦植福田”的年轻僧才,让他们在寺院里面挑重担,在工作中熟悉业务,在修行中成长。经过几年的锻炼,这批僧才已经熟悉寺院管理工作,能够独当一面,挑起了弘法利生的重担,成为弘法寺管理人才的中坚,保证了寺院的正常工作与发展。

  弘法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不仅体现在僧人的管理上,还体现在居士的管理上。居士的管理,一直是近年来佛教界不太重视的地方,弘法寺一直重视居士的管理工作,在努力为居士服务的同时,还把居士管理的工作纳入寺院正常管理工作范围,为居士践行佛教价值,达到自我实现创造条件。寺院为每位皈依居士建立档案,将居士纳入网络系统,义工居士先期造册,个人特长与空闲时间预先输入档案,按所住的地域,划片分组,形成了一个团结有序的院外居士团体。寺里经常组织居士参加正常的佛事与公益活动,如赈灾救济,放生诵经等等。如今,义工工作已经成为弘法寺的一项重要工作,2006年“深圳弘法寺义工护法团”的成立使居士事业又上一个新的台阶。每逢寺院举行大的佛事活动,寺庙里面义工云集,调度有序。这几年来,弘法寺举办的多达数万人乃至几十万人的活动,都是依靠义工无私贡献而顺利完成的。居士、义工的管理,不仅保障了寺院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增强了义工与居士的集体感与归属感,加深了他们对佛教的理解,净化了更多人的心灵。

  在弘法寺禅堂,每一周都要进行一次公开辩论,强化禅合子的综合素质;每月开展一次大型文化讲座,近年来,儒学、佛学专家黄心川、汤一介、乐黛云、楼宇烈、方立天等均分别应邀前来讲课;每逢周末,弘法寺都会举办各种培训班。而且,本焕长老虽然已经103岁高龄,但是他不辞劳苦、坚持每天接见信众,满足信众礼佛的愿望,慈悲心怀令人感佩;弘法寺不设香火街,不售门票,并为香客免费提供三支香,多处均设有免费的自动饮水机,免费提供给来寺庙礼佛者;无论是在家弟子还是出家众,只要能通过其为人的修养品德、佛学知识的考试和禅堂修炼三关考验,便可向这些信众免费提供食宿。诸此种种,培育了研习中国文化和佛学知识的浓郁氛围,为居士、信众建设更加开放的回归心灵,净化的精神家园创造了条件,从而达到弘法利生的良好目的。

  以法治寺

  《弘法规约》日: “今日弘法,以戒为师,制度为本,以法为纲,以法治寺。故欲将弘法长住世,唯有纲常制度之大经。”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法治社会,整个社会正在形成学法守法的格局,以法治国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的佛教界也在这一发展的形势下,努力跟进社会,融入时代的步伐,在寺院管理方面,融人时代潮流,走“以法治寺”的道路,让依法管理的思想深入僧伽内部,与时代脉搏共跳动。

  弘法寺“以法治寺”的思想,重在强调制度为本,制度就是法的特指,不是佛教中所说的广义的佛法。寺院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单位,佛教不可能超越整个社会,特立独行。 “殊不知轻众坏法,其损甚大”。这一点也早由古人指出, 《百丈清规》里面所强调的“且吾圣人以波罗提木叉为寿命,而《百丈清规》由是而出。此固丛林礼法之大经也。” “波罗提木叉”就是梵语的“戒”, 《百丈清规》就是从戒中演绎出来的适合中国佛教寺院的制度,是一部“大经”,这就无疑把制度提到了相当高的地位。佛教本身也是制度性的宗教,它之所以能够千百年生存下来,就是依靠的一套完整的制度,古代寺院的管理在《百丈清规》的指导下,取得了稳定发展,现在我们就是要发扬这个传统,将制度制订得更加完善,让它也更加适应在当代社会条件下的僧团之发展。

  弘法寺强调“以法治寺”,就是看到了人治于寺的弊端。现代我们已经进入了民主社会,在这个民主社会里面,最重要的是要有科学的决策和制度的保证,如此才能保持社会有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整个国家也在法制运行的轨道上运转,方能做到长治久安。对佛教而言,也是同样的道理,在现代社会,唯有从制度上根本建立,才能保证佛日不坠,*轮常转。一切以人治为中心,摒弃了制度性的因素,都不可能保证弘法寺的长期有序的运转,为此,弘法寺非常重视制度建设,曾经几次制订和修改现有的清规,力图将清规变得更加完善,实现寺院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的过渡。

  在制度的执行上,弘法寺加大力度,寺内的所有日常工作都严格按照规定来执行,实行定岗位、定职责,制定岗位计划书,使僧人工作有了责任标准,便于自我校正和考核评定。僧人实行考勤制度,必须按时上殿、过堂、坐禅,以及参加本寺安排的各项活动。不能参加者应向客堂请假,需填写请假单。请病假者回寺后需交医院病历证明,请事假需有相关证明。返寺后必须向客堂销假,不能按时返寺需事先向客堂说明事由,未经续假无故超期者,将迁单出寺。寺院实行量化管理,僧人每天做什么,要填写工作日志,每个时段有每个时段的量化标准。弘法寺除了对执事、每一个寮口的一把手有明确要求之外,还将这种要求延伸到每一个僧人,每人每天、每周、每月、每半年干什么都有具体量化考核指标,每个人都要定期总结,查找不足,查找努力方向。在这些量化考核施行后,弘法寺的僧众精进修行,用心做事,良好的习惯逐渐养成。同时实行奖惩制度,奖惩分明,对能够做到制度规定的要求,表现好的僧人,给予或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以资鼓励;对破坏或不执行制度规定的僧人或犯戒者,将给予处罚,严重犯戒者,乃至清理出寺院,决不姑息。真正做到古人所说的“清规既放,表里声教,周流无方,谓之弘宗妙行,诚无间然矣。”

  旧新结合

  弘法寺的制度与寺院管理,无不含有与时俱进的思想。正如古人所说: “然而庄严保社建立法幢,佛事门中阙一不可。亦犹菩萨三聚声闻七篇,岂立法之贵繁,盖随机而设教。”这里的“随机设教”就是契理契机,因为时代在前进,寺院环境在更新,僧人思想在变化,制度也要随机而做出新的调整。

  在新设的寺院制度与管理方面,弘法寺更加强调寺院管理的现代性,强调要为佛教现代化服务。因为深圳就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弘法寺要在这个现代化城市立足,只能而且必须与现代化同步,否则只能被淘汰。“随机”也是当机,佛教一直都是当机的,禅宗强调当下解脱,其实正是想说明要当机,把握机会,才有可能发展。太虚说: “在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皆已变更之现今中国民族,其佛教亦当然须革除从以前政俗所遗来之弊制与迷信,建立适应现今国情之新制与新信。然数千年先德所留之精神的物质的遗产,亦不可不加意护持,依以整理而发挥光大,俾佛教能随世运国运俱进。”弘法寺的制度建立与实施,无不包含了太虚所说的这些考虑,将古代传统中一直保存下来的可利用和有价值的内容,再根据现实中的新情况,旧新结合起来,整合历史资源,走创新的道路,这是弘法寺制度创新的又一个特点。

  例如,中国古代传统佛教寺院的管理体系呈金字塔结构,主要是三级管理模式。最高一级的是方丈或住持,次一级的是班首,下分东西两序与丈室、禅堂、库房、客堂四大寮口;再下是各个部门具体执行人。现代中国佛教也是普遍遵循了这个金字塔形式的管理模式,一些寺院采用了第一级为“一会”,即寺委会,这是最高的领导机关。第二级是“八部”:教务部、对外联络部、慈善弘法部、文化教育部、财务审查部、后勤部、基建部,这是中层管理部门,各部门之间处于相互平等的关系。第三级为八部下设的最基层的具体僧职部门,如客堂、厨房、禅堂、宣传、传达等等,由此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寺院管理体系,即“一会”、 “八部”与“各室”的三级管理模式。开光后的弘法寺的寺院管理模式仍是沿用了三级管理的金字塔形式,为了反映这是禅宗的寺院,寺里仍然将古人所用的东西两序与丈室、禅堂、库房、客堂四大寮口等体制沿续下来,但是在表述方面与其它寺院略有不同,根据寺里的具体情况,这主要在僧职的称谓与职责方面,采用了因人设岗的做法,可以避免机构庸肿的弊端。

  弘法寺的管理模式用图标标出如下页:

  从上图可以看出,方丈室为寺里最主要的领导机构,由本焕长老主持与负责。由于本老年岁已大,具体工作由当家师打理,当家师作为方丈的助手,接受方丈的领导,在方丈的委托下,行使“执事委员会”主任的职责,具体协调与安排全寺的工作。在“当家师”下有一组织机构叫“执事委员会”相当寺委会,是寺庙集体决策的议事机构。这个图表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革,其原则是: “三分开”、 “两手抓”、 “一加强”。 “三分开”是指机构设置时将寺院内部管理与寺院对外联络分开;佛家事务与俗家事务分开;僧人管理与信众管理分开。 “两手抓”是指机构设置配备上要一手抓寺院内部管理,一手抓寺院与社会的联系(包括各级领导、上级机关、有关部门、新闻媒体文化宣传等), “一加强“是指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上应该重点加强对佛门三宝(佛、法、僧)内部的修持和管理,这是佛家根本。其中管理的重心主要分为内外两方面,内部管理分为五个口:即禅堂、客堂、藏经阁、库房、财务室;对处联络分为两个口九个部门。弘法寺的这种管理的特点,实际上正是反映了城市佛教的情况,在人口密集和企事业单位充斥的地方,因级而设的金字塔形的管理模式是每个单位都必须这样做的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否则整个单位就无法正常运转。

  弘法寺沿用“置十务谓之寮舍。每用首领一人管多人,营事令各司其局也”之古训,每一个堂口(寮口)都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方丈首先选定每一个寮口的一把手,然后由这个一把手确定班子其它成员,实行比较灵活,有弹性的自由组合的形式,放权给下面,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一把手在任期内的工作思路和计划能够充分实现。这种方式,缩小了管理跨度、减少了管理层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弘法寺在财务方面,做到了透明,班子在任期内做哪些事,用多少钱,实行严格的预算制度。预算经寺庙执事委员会通过后执行,半年一次检查调整,年底开展决算,与预算进行对照,并进行审计。传统寺院管理,即便是重大任务、活动时,在决策和执行上都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工程开支、完成时间和质量上往往难以保障。弘法寺明确提出参考现代工程管理理论,以任务为中心,跨部门组合人员,对重要工作实行项目管理和目标管理。在2006年至2007年弘法大楼和相关配套用房的建设项目上,寺院明确实行项目管理,从需求确定、,项目选择、项目计划、项目执行、项目控制、项目评价和项目收尾七个阶段,对所有资源进行计划、引导和控制,圆满地完成了建设任务。

  阳光管理,体现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开放性、制度性和规范性。寺院不是企业,但是可以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来管理寺院财物,实现管理的公开、透明与公正。在这一认识指导下,弘法寺实行财务公开,通过建立寺庙财务日报制,每天财务公开;寺院专门设立审计部门,对财务账目进行内部审计,一月一公开,同时还制定制度对本老所属的十个寺庙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审核;寺庙后勤引进社会上政府集中采购的机制,实行集中采购制,参考市场的价格,确定定点采购的正规供货商管道,所有采购只能通过票据,减少现金的使用。据统计,仅集中采购这一制度的施行,就使寺庙的管理成本降为原来的15%。寺院通过以上措施将财务管理置于僧人和信众的监督之下,消除了权力可能滋生的腐败。

  参照现代物业管理制度,弘法寺的后勤服务全面引进社会化管理。为维护良好的寺庙环境卫生,弘法寺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理责任制,实施严格的卫生清洁制度,为香客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心灵家园。寺庙绿化、卫生工作,采用社会化模式,与有相关资质的公司签订协议,引进物业管理。寺庙各殿各堂各点由各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并落实保洁措施;各主要道路、公共场所由环卫专业队伍实行跟踪清扫保洁,干净、文明、有序的环境给信众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寺院文件文档是现代活动的纪录,也是以后历史查询的依据;它不仅记录了弘法寺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中国宗教的前进道路,见证了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对宗教工作的认识和指导的历史。按照现代公文处理要求,弘法寺进行了科学实施档案管理。从2005年开始,弘法寺按照现代公文处理的要求,根据国家档案行业标准,建立了先进的档案管理系统。而且所有的原始数据与史料,还输入计算机,建立电子档案室,女口要检索,只需要几秒钟即可完成。从实际工作来看,寺庙档案的建成,促进了整个寺院工作的安排有序,极大地便利了管理工作,减轻了工作强度。

  以修为主

  佛教在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清净人心上,要进行正向激励,就以榜样作用鼓励僧团自律、自悔、精进修行。修行不仅是获得解脱的途径,而且也是建立正信,确立道心的一个有效方法。历来僧伽都注重修行,鼓励僧人修行,精进不辍,获得正信。

  出家人参禅打坐, “用功办道生死期,了生脱死增上缘”,是寺院的最主要的工作之一,也是出家人的本分事。对出家人而言,觉悟自性是根本大事,做不到这一点,就等于白出家一次。所以弘法寺方丈本焕长老在任何时候都在鼓励僧人要修行,鼓励信徒要念佛。他说: “我们今天,主要是要有信,但是这个信是要有正信,不要邪知邪见,形成了邪知邪见,差之毫厘,失之干里。但是我们有了信以后,还要我们有愿力……你们各人有各人的愿力,但是有了信有了愿,那就还要行。那不行就不能到家。讲个比喻,比如我们到北京,一千里路。如果坐飞机去很快就到了,女口果坐火车要慢一点,如果坐汽车要更慢一点,如果火车、汽车都没有,那就步行喽。但是步行虽然慢一点,他还是可以到家,最怕的还是说到家,还是坐在那里不动,不知何时能到家。所以一定要行,希望大家好好地行,讲来讲去,最要紧还希望大家好好地发菩提心。早早好好地行,那将来我们都可以到自己希望的家。”

  佛教讲三学,学佛人既要有闻思修,也要有信行果。闻听佛法,思考佛理,修习禅定,是学佛人的三件大事。生起正信,从事正行,而得证果,是佛教徒的实践观。本焕长老是大智慧者,他一生修行不辍,为众生做了一个好的榜样。在他所管理的寺庙里,修行是每个出家人必须首先做好的工作,因此弘法寺在管理工作中,一直强调修行的重要性。为了能够让僧人安心修行,不受外界干扰,弘法寺千方百计地为修行创造有利的条件,寺里将原本由寺院僧人承担的工作交给物业公司去做,就是为了能够给僧人腾出足够的修行时间,让他们能够精进,了生脱死。凡是要求来寺的僧人,寺里规定先要在禅堂坐禅两个月,一是考验他的道心,二是增长他的修行,在禅堂过关后,再分配到其它部门工作。同时,寺里为了鼓励和教育僧人修行,专门从其它修行好的寺院引进有道行的僧人,让他们在禅堂里通过言传身教,去教育和影响其它人,在他们带动下,弘法寺僧人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外观威仪有序,修行的道风成为主旋律。

  弘法寺的禅堂是一个开放的禅堂,凡是有志于修行的僧人与居士,都可以进入禅堂,按照禅门的规矩从事修行的正业。现在弘法寺的禅堂每天都有数十人在里面参禅修行,良好的风气还带动了居士,每周末许多居士也到禅堂修行,获得了身心清净的益处。

  此外,弘法寺还将本焕长老的血经、佛教的格言警句悬挂在寺院醒目的地方,无处不在、发人深省,于潜移默化中既向信众宣扬佛教的真义,让僧人们无意中得到“濡染”,起到“初机后学冀善参禅,上德高流幸垂证据”的激励功效,寺庙的墙体文化成为一面激励大众的旗帜,也是寺院里面的一大景观。

  参禅打坐是修行,弘法利生是家务。弘法寺提出的“以道风建设为中心,以慈善事业和佛教文化为两翼”,构筑珠江三角洲乃至两岸四地面向世界的弘法利生平台的构想,其中道风建设的中心是加强内部管理,是僧团的修行;慈善与文化两翼是外树形象,还是修行。由此构成了弘法寺的内抓管理,外树形像的一体化管理模式。

  本焕长老出家81年,始终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悲愿行化于世间,这是他老人家的悲心体现,也是中国佛教慈悲为怀的大乘精神的发扬。《佛说诸德福田经》中谈到了佛教的七个善事: “一者兴立佛图,僧房堂阁;二者园果浴池,树木清凉;三者常施医药,疗救众病;四者作牢坚船,济度人民;五者安设桥梁,过渡赢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令得饮;七者造作圊厕,施便利处。” 《梵网戒本疏》中介绍了八福田,即“一造旷路美井,二水路架桥,三平治险路,四孝事父母,五供养沙门,六供养病人,七救济危厄,八设无遮大会。”出家人本来就是为了利益众生、解脱生死而出家,修行不止是一生的发心。行菩萨道,布施千百劫,实践十善、六度,为他人种福田,也就是为自己种福田,以报众生恩、报国家恩。千百年来,中国佛教徒正是朝着古代圣贤指引的方向努力去做,把慈善——这一中国佛教的特色事业做得轰轰烈烈,在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慈善也由此成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是中国佛教外在形象的根本表现。

  弘法寺的慈善事业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菩提心的表现,众生通过慈善活动,在完善自我人格和心灵的升华的同时,最终达到觉悟宇宙人生的圆满境界。 “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拨一切众生苦。”慈悲是佛教的基本精神之一,将慈悲的爱心传递到人间,有助于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善,提升了社会道德。弘法寺自开光以后,一直践行着慈善的事业,多年来,累积用于慈善的钱已上亿,救济赈灾得到帮助的人无数。弘法寺除了坚持日常的救济贫苦,资助辍学的活动,帮助修建希望小学之外,还在国家有困难,众生有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用佛家的大无畏的精神,急国家所急,想人民所想,用佛教的理念,树立了佛门的正确形象。不管是过去发生的“非典”,还是刚发生的“5·12”大地震,弘法寺都走在前面,用僧家的性命和众生的浮财,自觉地解救受苦受难同胞的生命,在中国佛教界里树立了榜样,赢得了尊敬,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尊重。

  弘法寺的文化教育一直办得如火如荼,每年在这方面投资上百万元。文化是佛教向外传播的重要手段,外来的印度佛教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扎根,并经中国人改造之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性。因此,佛教文化吸引了无数人折腰,特别是文化人对佛教尤有偏爱。像历史上著名的文人柳宗元、苏东坡、自居易等等,都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他们为推动佛教文化的发展曾经作出过贡献。进入现代社会,特别是“五四”时期以来,整个社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加上本土传统文化的失落,特别是反封建、反迷信、反宗教的思想运动的影响,佛教在近代以来遭到重创,影响日减。解放以后,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经过“文革”的冲击,佛教已为社会所陌生,不了解佛教的大有人在,近年来虽然经过学术界和佛教界的努力,佛教的影响正在增大,但是与过去相比,佛教的影响仍然是有限的。深圳与香港为邻,与澳门相近,是多元文化影响的地区,弘法寺要在这一特殊的地区产生影响,取得自己的话语权,让更多的人正确了解佛教文化对社会是有用的,佛教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心灵的问题,从事佛教文化宣传是弘法寺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为此,弘法寺一直重视佛教文化,包括国学的研究与宣传工作,推动传统文化在深圳土地扎根,并产生影响。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和宣传佛教,弘法寺印刷经书,开办弘法禅网站,创办《弘法》杂志,印刷画册,出版《弘法文库》,编辑出版本焕长老开示录,同时聘请著名专家学者来寺讲学等等,这些活动取得成功,不仅宣传了弘法寺,而且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佛教知识,甚至连香港的居士也前来弘法寺学习佛教。

  当前,中国佛教发展的最大困难仍然是人才不足。赵朴初居士生前曾经有佛教界“第一缺少人才,第二缺少人才,第三缺少人才”之感慨。弘法寺自开光以后,虽然住寺僧人不少,但是仍然缺少人才,特别是有高学历,能够办文化教育的僧才不足,使得弘法寺的佛教事业不能做大,严重地限制了弘法寺的发展。本焕长老深患佛教人才缺失,特地强调“隆绍佛种,可谓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矣。”续佛慧命不是一句空话,只有僧才侍养承接,佛教才能正法久住,增益广大。近几年,弘法寺不断引进中国佛教学院毕业的学僧,举办佛教学习班和禅修夏令营,又通过禅七等法会活动,广宣佛理,经过培训僧人与居士,佛学水平明显提高,佛教影响也在进一步增大。最近,弘法寺专门培养弘法人才的“弘法研究所”即将开办,新建的弘法研究所宗旨是“高举爱国爱教的旗帜,接受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接受中国佛教协会、广东佛教协会和深圳佛教协会的指导,广泛联络海内外各界佛教徒及佛学研究者,以弘扬禅宗文化为建所目标,以道风建设和弘法利生为最高目的,以培养现代弘法的高端人才为主要方式,与时俱进重点研究现代弘法的重要手段,为未来弘法寺在继承禅宗文化,发展佛教文化教育和慈善事业,建设契理契机的人生佛教,净化人心,造福社会。”随着研究所的开办,弘法寺的高端人才储备将得到明显改善,文化教育的事业将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

  有序推进

  弘法寺的寺院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牵涉到整个寺院的方方面面。弘法寺在推行自己特色的寺院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非常明确地意识到一个寺院的管理要步入正轨,除了要在制度上得到真正贯彻落实之外,有序的管理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处于混乱无序的寺院,是不能够管理好的,要将整个寺院的管理工作搞好,千万不可冒进,只能遵循稳步发展的方针,保证有序的运行,才会有可持续长期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弘法寺有意识地将寺院管理的工作按照不同的进度的往前推进。

  根据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分别列出重点,排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是弘法寺的管理工作思维的前提。凡条件具备的,就先解决,条件不具备的,尽量作准备,一矣有了条件就马上解决,这是弘法寺领导班子取得的共识。弘法寺初建时期,因地域狭小,缺少活动场地,因此这时一般都不举行大的活动,僧伽教育与文化事业也有所收缩。2006年在5000平方米弘法大楼盖成后,寺里有了正规的活动场所,办活动的条件具备,办公条件也有所改善,弘法寺的佛事与文化教育活动大规模开展,弘法研究所也将鸣锣开业,进入实质性的动作阶段。

  总之,一个国家处在有序的情况就能保持长足的进步,一个社会处在有序的情况就能长治久安,一个寺院处在有序的情况就能慧命常在。有序发展、有序推进已经成为弘法寺管理者的重要思维。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多次到深圳弘法寺调研,他指出: “弘法寺的管理为都市寺院树立了样板。”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班赴粤调研组在全面考察深圳弘法寺现代寺庙管理模式后,副组长(国家宗教局副局长)蒋坚永深有感触地说: “寺院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令入耳目一新,赢得了信教群众的普遍好评,也为城市寺院的管理探索了路子,值得肯定。”

  人文佛教

  弘法寺根据寺院周边的环境与社会现实,将自己的寺院定位在城市寺院,同时又提出以“人文佛教”为中心,全面践行“人间佛教”, “用现代理念管理寺庙,重在教育僧才;用科学人文打造道场,重在净化人心;用佛教文化弘法利生,重在正信正行;用慈善事业福利社会,重在慰籍心灵”等正在有序进行。

  人间佛教是当前整个中国佛教发展的方向,这是自太虚以后,经过百年的实践而得到证明的有效道路,并且已经成为中国佛教界的共识。 “人文佛教”是弘法寺在特定的地区与特定的环境之下而提出的一个理念,它是根据深圳城市寺院的特点而做出的最好选择。人文佛教包含了“以人为本”和“文化兴寺”两方面重要的内容,也是弘法寺“以道风建设为中心,以慈善事业和佛教文化为两翼”,构筑珠江三角洲乃至两岸四地面向世界的弘法利生平台的寺院建设与管理理念的进一步延伸以及外延的扩大。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整体,密不可分,同时又有不同的侧重,各有所司。就整体而言,道风建设是续佛慧命的命脉所在,始终抓好这个基本点,加强寺院内部管理,就能让佛教永远传承下去。就分体所说,慈善与文化是弘法寺的外在形象,将这两项工作做好,就能让弘法寺立足于深圳这块沃土,做大做强。“以人为本”是现代理念,它包含了寺院管理,正信正行,养成僧才,创新弘法的续佛慧命的生死大事, “文化兴寺”是传统,它包含了慈济众生,福利社会,教育宣传,慰籍心灵的弘法利生伟业,弘法寺体现了以人为中心,就能与当代社会合拍,最终与社会融入一体,适应了社会主义社会。弘法寺努力从事慈善文化教育,就是继承了传统,就能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最终为弘扬传统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这就是弘法寺选择“人文佛教”的因缘,也是佛教在深圳这块改革之窗的历史必然。

  近20年来,本焕长老带领弘法寺僧众在寺院管理方面做出了尝试,取得了经验,随顺了社会,产生了影响。时代濅远,时代巨变,今后的弘法寺仍然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寺院管理仍然是弘法寺要继续探索和重视的工作。祖师曰: “公勤行持,共鼎法席,若也弛堕,不以为事,则规绳不振,惧败丛林,其过非浅。”弘法寺当牢记祖训,坚持践行现代人性化管理理论,给居士、信众一块回归心灵净化的精神家园,为中国佛教未来的发展添砖加瓦。

{返回 深圳弘法寺·印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现代文
下一篇:构建“人文佛教”平台——深圳弘法寺努力探索和践行现代管理模式
 恩师本焕长老一百零一周岁诞献辞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佛
 深圳弘法寺佛教居士组织管理浅议
 发扬爱国传统 构建和谐社会
 关于“构建‘人文佛教’平台”的理论与实践——现代寺院管理模式探索..
 构建“人文佛教”平台——深圳弘法寺努力探索和践行现代管理模式
 《弘法寺建寺二十五周年纪念》序三
 《中国汉传佛教丛林仪规及唱念规范》缘起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现代文
 本焕长老与五家钟板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礼仪环保手册 四、日常礼仪范例[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生活实用]
 善业[栏目:佛教词汇小百科]
 四十华严 第四卷 第56讲[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四十华严]
 74 一宿觉[栏目:大机大用]
 世尊度化五比丘的启示[栏目:达真堪布]
 大威德之光--密宗大师热罗多吉扎奇异一生 第五章[栏目:热罗多吉扎]
 简短传记 A Short Biography[栏目:安那般那手册]
 正在学佛,很想皈依,什么时间能皈依?我要做您的弟子。[栏目:济群法师新浪微访谈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