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三昧行品第二
 
{返回 慈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61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三昧行品第二

这一品涉足到三昧行法的基础。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摩诃萨言。

在菩萨名字后面加“摩诃萨”,以其发起广大的利益,觉悟广大有缘故。

贤护。若诸菩萨摩诃萨。具行四法。则能得是现前三昧。

即具足四法之行,则能得是现前三昧。

何等为四。一者不坏信心。

信心决定不坏,是所谓信忍之成就,于法无疑,抉择随顺,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不坏信心,在一切法中是为前导,所以“信为功德母”,在声闻乘教言中,决定信者就是须陀洹果,何以故?得法眼镜啊,照了觉知世间真实之相,所以生真实信。我们在此随顺不坏之信心,立誓抉择,必见诸佛,无退无堕。

二者不破精进。

于诸法则,勤苦守持,位至究竟,远离懈怠与放逸。现在行法者中,懈怠者多,放逸者多,破精进之机者多。我们是不是真正地运用每一时、每一刻来勤苦地、深入地实践法则呢?

所谓放逸,就是令心智在杂缘中散坏,于法则中无力深入。因为每一个有情中,自他二种杂缘都是很炽盛的,若是未停心之前,修法稍行放逸即坏精进,而若是无惭无愧,放逸必然啊。

三者智慧殊胜。

无依无托,无染无著,无造无作,如是心中,行于诸法。

四者近善知识。贤护。是为菩萨具足四法。则得成就现前三昧也。

“近善知识”,以除自他疑惑,除法则疑惑。

贤护。菩萨摩诃萨。复有四法。能具足行。则能成就现前三昧。何等为四。一者乃至于剎那时无众生想。

例如我们来到道场,或出家,睁眼一看,哎呀,这么多是、这么多非,那这就是众生想啊。所谓杂染众生,以色身香味触法所接触之时,皆是众生所幻现,所以众生者,心染著故,事事染著,处处染著,于是众生相生起,心智烦恼,多有疲厌,因为被所谓的烦恼杂缘所蒙蔽,人就会生起尘劳相。若有众生想,应该怎么来修持呢?“南无阿弥陀佛”广泛回施,咸入本位,即咸得往生,阿弥陀佛清净光明圆满普照,无有不照者,于是一切众生差别皆已遮,所谓遮,就是不见众生相,但念佛之无碍力。

二者于三月内不暂睡眠。

现在许多菩萨在一日一夜、一日二夜、或七日七夜地行法,“不暂睡眠”的知见与心智变得十分重要,并不是说你睡与不睡,是你不能造作这样的心念。过去睡的因缘已经成熟,你不得不睡,不得不困,但现在呢,不能再造作这样的业与业相续,这个地方就是不可思议的修持,不可思议的佛法的实践。因为过去的业你是无以取代的,无以遮蔽的,如我们的依报环境、我们现在的色身,乃至福德因缘的差异一样,已经异果成熟,在此因缘中,不要再造作睡与睡眠,不要在睡眠的因缘上去强化它,要透视它的本质。以前大雄师在般舟中说:“昏沉在暗处”,实际就是有一个顺缘的观察,各回本位,不再造作了,昏沉来了,也就是昏沉,他不再去强执它,也不再去排斥它,也不再去随顺它,这样如理审观,久久地人就会真正走出昏沉,但你如果说:“我培养昏沉”,那就不是一个味道了,什么叫培养呢?即昏沉来了就纵容它。如果昏沉真正来了,不用力,不随其力,不作用于力,就是不拒不迎啊,这是用功的恰到好处的地方。

三者三月经行唯除便利。

般舟行法,比较长时的要求是三月,三月中唯是经行,他法摒舍,除非便利之时作别举。

四者若于食时布施以法。不求名利无望报心。贤护。是为菩萨具足四法。则得成就现前三昧也。

若有饮食,若有作业,皆与法则相应,所以莫贪于诸味。经常会听到走般舟的人说:“哎呀,还是饿哟”,下来就好吃一顿,这样的行法现世就有阻碍,自己设碍。

“不求名利无望报心”,有人走般舟,为了走出来相貌好啊、气色好啊,行法中这一餐就多多吃,吃些有营养的,什么这个补、那个补啊,补来补去干什么呢?为了走般舟出来让人看着好看啊、精神啊、庄严啊,贪图于虚假的名利,丢失自心之清净,于法不能相应。现在这样的人是挺多,走般舟前准备了很多营养品,想在般舟道里面好好打气,出来光彩一番,那是不相应的。

贤护。菩萨摩诃萨。复有四法。能具足行。则得成就现前三昧。何等为四。一者劝他见佛。

不要小看这一点。劝人得烦恼者,往往会说你看这个人是、那个人非,这是劝人见烦恼;而令人知一切法毕无所得,因缘而生,无有实质,令人见佛,若智慧法身佛,若报身佛,皆有方便。莫污染于他心,莫毁灭于自心,令人见佛者,无染无著。

二者教人听法。

劝人听法,实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与不可思议的果报善巧。坏人法缘,灭人法眼,障人出离之机,实在是可怜!我们有时候会比较心疼的是:出家在家的学佛机会,不成熟的时候人还会渴望,而成熟的时候却往往会轻慢。这个轻慢,就是轻慢自己的当下因缘。当下最为珍贵啊!欲在他处求法,欲在他处求胜缘,实是心智羸劣,发心不明。诸位善知识应该善观察。

三者心无嫉妒。

嫉妒是什么?对此大家都比较容易了解,即不喜他胜,不喜他尊,不喜他之胜乐,不喜他之功德。这是末世之罪恶啊。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普及性的罪恶,就是常无随喜心,常与妒忌为伴,心智狭隘羸劣,无助喜之心,因此这样的人应常修随喜心、赞叹心、供养心、恭敬心,能免除此嫉妒的心。嫉妒,无外乎是狭隘,不欲他胜;无外乎是远离恭敬,心智不恭敬,心生骄慢;无外乎是少于随喜,多见他人之过。人一嫉妒起来,说话是很难听的,很没味道的,很狭隘的,就象乌云遮日一样,避心之光明啊。

四者劝他发菩提心。贤护。是为菩萨具足四法。则得成就现前三昧也。

尤为重要!若自身于菩提心无有爱乐,劝他人发菩提心之时,亦生菩提心之熏染、熏习、向往与守护,乃至说成就,所以劝发菩提心,甚为重要。若劝自发,若劝他发,劝发者甚为重要!

贤护。菩萨摩诃萨。复有四法成就三昧。何等为四。一者造佛形像。劝行供养。

例如我们在学习《贤护经》这短暂的几天里,大家不断地在佛像庄严上做了一些作为,虽然不是什么大事情,但它很起作用。你不相信,下去可以画一画像、忆一忆佛像,在佛像这个因缘上多作随喜、供养、赞叹的心,当然,还是用令你喜的像是最好的。哪个像能令人喜呢?有的人,很粗布的像能令其欢喜;有的人,很精致的像能令其欢喜;有的是很庄严威德的像;有的是很珍贵的像能令其欢喜;不管种种相,莫不唤醒我们心灵的喜悦与智慧。所以造像功德不可思议,如《地藏经》中讲造地藏王像有什么样的功德,能灭五无间罪等等,造其他一切佛像亦复如是,因为造像必用心,由心而造像啊,所谓缘佛成佛,我们造佛像,那就心中有佛,无佛何以造像呢?所以造像功德不可思议!

“劝行供养”,造像干什么呢?以令世间有情供养诸像,令众生培植福德,或者说如实知自心,成就佛法利益。

二者书写是经。令他读诵。

现在我们这个经本印出来了,刚从沈阳带到保安寺,然后拿回来两三本的时候,大家看着很欢喜,但现在多了,我看这个书被到处扔,也没有人看。一多了,虽然是经书,是无上法宝,也不以为宝了!因为我们这次学习的过程中,都是随地而坐,一者比较自然,再者也比较宽松一些,但大家进出的时候最好不要跨到经典上,绕一绕比较好一些,那是有意义的事情,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否则对我们自身有轻法之过失。

三者慢法众生。教令发心。

慢法者,就是于法不生喜。昨天有几个工人皈依,我给他们说:“你们挣的这个钱,可以花尽,但要是能来皈依学佛,结个佛法的因缘,实在是比挣多少钱都有意义啊!给道场盖房子劳动,为三宝做点事,你们的福德因缘是有的,但最重要的还是三皈依啊,因为有三皈依的因缘故,就可以真实地入如来家,真正地可以学佛的”。恒阳庵的女众不知自身有多大的感召力,影响了许多工人学佛,我们不管工人的好坏,比如性格啊、吃什么、用什么,不要管他,但他能来皈依,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真是不可思议啊!感动了许多这样的工人来学佛,这有不可思议的利益,什么不可思议的利益呢?劝未信者令生信啊,不可思议!于慢法者、不知法者,令其生信,诸位善知识,这比起建道场来,如果一个道场没有人来习法,这个道场有什么意义呢?建一万间房子,没有法则,没有佛法的实践,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不实践,又有什么意义呢?而有一个人来皈依,就是随顺的道场啊,就是修法机制的成熟。所以“慢法众生。教令发心”,这都是我们平时欲习“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的习法者应该熏修的具体法则,这后四法是十分可行的,造像、供养,书写、读诵,对慢法众生令发菩提心,乃至后面的第四条“护持正法,令得久住”。

四者护持正法。令得久住。

谁来护持?哪个地方有正法?你一念菩提心智的守护,延续于道场,此道场就有正法,你就在守护正法!我们昧失了菩提心,守护几间房子,守护几句你好我好,那没有正法,没有正法可得!我们是否能够真正地守护自己的菩提心智,延续于道场,延续于周边有情呢?这样你才真正是正法的守护者,令正法久住啊。谁来久住?佛法何以久住?住在何处?用在何处?现前一念抉择此菩提心,无畏无惧啊。

贤护。是为菩萨具足四法则。得成就现前三昧也。

这是种种辅助般舟三昧现前的法则,世尊从四个四法来宣化所具足的条件,此条件不是条件,但是受用所在!很多人说,怎么念佛不证三昧呢?你满脑子就是妄想,虚假的作为怎么能证三昧呢?心智染著,一遇事就染于是、染于非,染于善、染于恶,怎么能见于诸佛呢?诸佛是自心清净之德相啊,你怎么能见呢?所以心不自见,佛立现前,明得自心,知自心净故,得见诸佛。

尔时世尊为重明此义。而说偈曰。

长行后面是偈颂,这是经典,尤其是大乘经典的常规格式。偈颂是以比较简洁的语言重宣此义,令我等心智明亮。

汝等当住佛法中  勿藏正言及我法

念勤精进除睡盖  三月不坐唯经行

现在国内的许多般舟行法中,有的是有拜、有坐的,冠以“般舟”之名,但它是一种变形的般舟行法。如果依经教来说,应是“常立三昧”,即常经行不懈,勿坐勿卧,这是般舟三昧行法的一个具体要求。

有人说,不让坐一坐挺残酷的,可以让他休息休息啊。过去在般舟行法道中有吊带,可以拽着站三、五分钟,所谓不是休息的休息,因为不能暗示自己休息,可以暂停一下。有时,一个暗示心,就会产生休息的结果,就会长时间地昏沉与迷失。所以,身体到极致的时候,可以在转身处吊一下,缓冲一下身体的脱虚,但是不能暗示休息。

这个行法就是以不休息为准则,恰恰我们人类在休息这个问题上是不敢逾越的。休息,是我们的思议对待心智中产生的对劳苦的调整,也就是对待的调整过程;无休息,是一个不造作的、安分的、本分的状态。所以,在般舟行法交流中,谈的最多的就是休息与烦恼所造成的东西,一个是所谓的烦恼,即因为饿了、累了、困了这种不能自制而造成的苦恼,再一个就是所谓的休息的暗示,比如对自己说:“哎呀,别人不在了,我休息一下”,这实在是自欺欺他。这个“欺”,就是说你影响了自己般舟行法的真实利益,即“十方诸佛悉皆现前立”这个利益,你浪费了自己的时光。但我们凡夫心智中一般难以抉择,一到不休息这个对方,会心生畏惧,因为长时间的勤苦造作与休息是一个对待,所以要此人不休息,甚难。但实际上,往往我们真正抉择一个事情的时候,是可以没有休息这个知见的。休息是一种知见啊,是一种对待知见的自我蒙蔽,也是常人思维心智中产生的平衡自我心理的方法罢了,它是不实的,因为一切法无有自性,那休息法中何以有自性呢?

食时广说而施他  宣扬诸佛无比法

我们在如法行持中,所谓如法,就是在自己举心动念的每一时刻,乃至饮食之时,亦莫荒废于法则。现在即使在课间十分钟休息中,很多人都要放逸一下,如何放逸呢?散坏自己学佛的维系、学法的维系,马上就闲谈去了,谈不相干的话,东长西短马上就出来了。就这十分钟的时间都要见缝插针,投身于世俗,投身于杂缘,那况且我们下去呢?以前我遇到一些出家师父,或居士,修法期间,逮着时间就睡,我问为什么要这样睡呢?他说没有休息过来啊。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在睡觉上了,但能不能休息过来呢?不过是一种心理的暗示与平衡罢了,若这样真能休息过来,那我们睡他一万年!但这样真是有意义吗?诸位善知识啊,不能自欺啊。

不求名闻及利养  无所著故得此禅

“不求名闻及利养”,在般舟行法中,名闻利养是极大危害之心啊,在此处堕落、受伤害的情况还是比较容易产生的,因为什么呢?此法猛利、有渲染力,稍不注意,慢心、骄心生起,就会危害自他;但若是利他之心,非为利养者,则身心调柔,具足悲智。

“无所著故得此禅”,这个法的利益实在是寂灭心智中流出来的光明与善巧。

莫生嫉妒及瞋恚  当思解脱诸欲心

乐此三昧求住者  勤念无懈尔乃得

金色百福庄严相  端正圆满若华荣

这是比喻世尊之相。

世间乐见光明体  常睹诸佛在现前

念佛相好,是为观相修持的方便。以前我随一些善知识学过这样的方法,很容易见佛相,很容易,极为容易!但许多修法者却认为极难,不知道为什么?是概念上的问题?还是知见上的问题?还是因缘上的问题呢?比如欲观如来相,你磕一百零八个头,其相就会现前的,只要你是恭敬地、始终一如地、相续地来礼拜。不相信我们可以下去做一个试验,对着比较如法的、庄严的像,你如实地去礼拜、赞美,也就是说在礼拜之时,心中是出赞美之语的,乃至口说亦可,拜阿弥陀佛时,念“南无阿弥陀佛”亦可,拜药师佛、念药师佛,拜什么佛、念什么佛,只要你贯穿于始终,若四十九遍、二十一遍,乃至七遍,若精勤者、守护者,亦令得见。此“得见”,若观不观,即以得见啊。

见佛不难,就同我们见其他物是一样的,事物皆因心而现,其他的容易得见,为什么见佛就不容易得见呢?我们心中有惧怕,心中有距离,心中有不相续啊。大家下去真是可以试验的,找一个你最欢喜的佛像,在一个单一的环境中,相续地一百零八拜,你认真地去礼拜他、赞美他、供养他,可以去做的。我遇到很多人说:“哎呀,我念佛念了这么多年了,一次佛都没有见”,你一点儿鼓励心都没有,一点儿相续心都没有,一点儿赞美心都没有!怎么能得见得用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不赞我,也不谤我,我若见佛的妙相、见佛的功德加持处,绝对是不惜任何东西来供养的,我最穷的时候,真是把能穿的衣服都脱下来供养了,这个地方不是虚假之说,绝对没有任何的迟疑!这不是善根不善根的问题,是你有没有这样喜悦的、向往的、守护、供养的心智呢?若没这个心智,你怎么见佛呢?如果你见佛还要掂量掂量:我供养你合算不合算?我拜你合算不合算?你怎么能见佛呢?

见佛不难,唯心所现,心虔诚者、相续者,一定得见的。这不是什么高明话,如前面宣化的文字,心不可自见,所以如来是我心啊,何以故呢?心作心是。那我们为什么能见众生相,不能见佛相呢?实际哪一个众生相不是佛相呢?我们见的所有相与佛相又有何异呢?唯心所现,没有一点差别!但我们能见众生相,为什么不能见佛相呢?能见种种杂秽相、染著相、颠倒相,为什么不能见佛相呢?诸位善知识,一定要鼓励自己啊,在此处做一个法则实践。你若不实践,多听他人讲,总不相应!

以前有一次我说,今天晚上我念观世音菩萨,若不得见,我就跳楼了。就是逼自己一把,为什么呢?我现在恶报成熟了,不见观世音菩萨消除不了这个业缘,要么去死掉,要么就见观音。就这样一口气念了两个小时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就垂机现相了。不是说我什么,就是用法猛利,如果你心智中没有那种渴望,怎么能相见呢?我说的例子不是一个法则,是你一定要鼓励自己啊,不要有后路!你若有后路,怎么能相见呢?你有后路,你相见的就是自己现前的杂缘、杂业。现在学佛人的后路太多了,不仅是一条后路,可能有八百条后路吧。那是不能相见的。于法不生决定啊。给大家说这些,不是鼓励大家象我那样做的,是给大家作一个案例,实在是无实质意义的,我也没有自夸的愿望,那也没有意义,因为人人做人人做得到的,人做人者是的,法则是平等的、真实的。

往古诸佛及将来  现在一切人中胜

汝等一心恭敬礼  亦常专念修供养

礼拜、供养,甚为重要!此供养不是说嘴说,是从心地生起的向往与意乐!有人说,我这个人贪财吝啬,想见佛,行不行呢?一定是不行的!你有所保留啊,即业相保留,那你常见自己的业相,不见诸佛清净妙色身相、具德身相。经常听一些菩萨说,哎呀,别人说见佛、见菩萨什么的,我这天天拜佛、念佛,怎么就不见呢?首先就是没有恭敬心。这句话本身就没有恭敬心!因为什么呢?你若真正付出了这种恭敬,根本不说这样的话,你会尊重自己的心,若见、不见,恭敬心已经是实了,恭敬心是没有对待的付出啊,你怎么会考究这个回报呢?所以,丧失恭敬心,多被功利所蒙蔽。

汝若供养彼诸佛  应以华香及涂香

慧施美食起净心  证此三昧殊非难

世尊在这里告诉我们:非是难事。因为你虔诚地、调柔地、相续地赞美、供养、观察、随顺,在此之时,不见诸佛,佛已知见,何以故呢?心智调柔、恭敬、供养故,心智自得调柔利益啊,虽未见佛,见佛利益已令现前!你不假求回报就行了。有人说,我在这个礼拜、赞叹、赞美之外,有欲求见佛这个心,行不行呢?那就一提起来就放下,就如实地供养、赞叹、随顺,这是有意义的。如果你磕了两个头就说,佛!你怎么不现前啊?你这是给谁讲啊?讲什么条件啊?拿些花瓣往那儿一扔,还是别人买给你的,你认为自己就能见佛啦?你有一分真正的真诚心吗?什么叫真诚?无对待心智中生起。善导大师在其著作中讲,若念佛人,见、不见者,咸知佛恩。不见佛,也是佛恩,见佛,亦是佛恩,此处是为恭敬心、真实心、相续心啊。你若没有这样的心,象做买卖一样时时刻刻计算得失,你怎么能见佛?染污心自我蒙蔽啊。

诸佛塔前作众乐  螺鼓钲铎诸妙音

欢喜踊跃难称量  必当成就此三昧

我们在佛菩萨面前真正意乐供养吗?功课都不愿意上,念几句“南无阿弥陀佛”就说,赶紧念完吧;赞佛磕几个头就感觉累了、累了,不要磕了,那你怎么能见佛呢?你赞的是自己的身心安乐吧?你赞佛吗?你养育的是自己的感知吧?你是愿意见佛吗?你真是不顾生命地去见佛吗?不顾自己的业缘去见佛吗?

我遇到的一些善知识修佛法,真是勇猛者啊,见佛对他们真是没有难事的。切莫懈怠与放逸啊,更不要不相续。我们汉地人习法有个大毛病就是不相续,例如殿前修法,下去不修法;下去修法,到殿堂里就不修了;晚上很勤奋,白天到殿堂里就睡觉;下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上殿了就没有人,这样的修行能见佛吗?是在修自我、自大罢了,怎么能见佛呢?佛在何处啊?何以相续啊?所以,在修法中,我们一定要善于认知、善于观察。

现在在般舟行法中出现的违缘就在此处,心里想的是:“我要修法!道场我不管”!道场是干什么的?对道场,你付出一点爱惜,他付出一点爱惜,那在这个地方修法是有意义的;如果不爱惜这个道场,却要在这儿修法,你怎么修法呢?你此心就没法修法。此心是什么心呢?绿色?绿色是什么地方呢?所以,我们学佛,一定要把虔诚心、恭敬心拿得出来,然后再做大家的事、道场的事、自己的事,那都在修行!若没有恭敬心、虔诚心,你自己在下面修,培养我慢,在上面修,行放逸懈怠,怎么能成就呢?虚假的承事,怎么能成就呢?诸位善知识啊,此处要认得真、识得真、用得真啊!

劝造尊像无比身  彩画庄严具足相

金色光大无瑕垢  证此三昧良非难

各各常念修法施  清持禁戒及多闻

精勤勇猛除懈怠  得此三昧终不久

现在在我们汉地,修法的相续与勇猛真是困难。往往说自己想得这个利益、那个利益,却就是舍不下自己那些身心世界与感知,很多人就是为了安逸而修法、为了名誉而修法,那怎么能得到诸佛不可思议的广大善巧与功德,即无我的善巧与功德、悲智的善巧与功德呢?不论修法、学习,做什么就是为了这个“我”字啊,改头换面没有离开“我”,那你怎么能成就呢?

不应他所怀毒心  亦舍世间诸欲事

常以慈悲念一切  三昧岂远在现前

于法师所常随喜  尊重恭敬等如来

莫生轻慢与悭贪  喜心供养除嫉妒

无量诸佛共称扬  汝但勤求自当得

这不是他人之事啊,我们数自家的珍宝,就是精勤于法。若为法捐躯者,我们这个色身有意义,若不然这个身就是在造业啊。我们无始以来造的业,如《普贤行愿品》所讲,若是有形色,法界难容[2],世间难容,难道还不够多吗?

世尊郑重演说斯  为修如是妙法故

所以,世尊郑重地给我们宣化这样难得难闻的法则,以令我等于“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易得!说如实之教,令众生得以运用,所以,于难闻之法中得以听闻,于难得之法得以易得之效益,实是诸佛出世之本怀啊。

“为修如是妙法故”,世尊郑重地宣说此教化,究其目的还是劝修于现缘有情,那我们这个学习,亦复如是,别无他意,若不然我们学来学去,勤苦上下,大家浪费时光,实在是于己于他皆无益啊,那就应该忏悔的。


[1]指的是在恒阳庵做建筑的工人。

[2]见《普贤行愿品》:“言忏悔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返回 慈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见佛品第三
下一篇:《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惟品之余
 法印不能丢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二集
 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九集
 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一集
 感恩心祈祷
 学佛寻根求源得歇心
 药师佛十二大愿开示 三、打七要把自己的心搞明白
 深心与菩萨行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六集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三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色身的存在与作用[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福慧滋长]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