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二三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三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84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二二三卷)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欲界日天子偈颂,第八首:
 
  【一切诸佛法如是,悉坐菩提树王下,令非道者住于道,宝髻光明如是见。】
 
  这是宝髻普光明天子的赞颂,他修学的法门,是「得大悲海现无边境界种种色相宝解脱门」。我们将他的赞颂跟他得法合起来看,意思就很圆满了,我们也知道从什么地方学习。佛家常说「难行能行」,这一句话的意思非常深远。凡夫,佛在经上常说「可怜悯者」,所以诸佛菩萨总是以怜悯心来看一切众生。佛菩萨对一切众生可以说无微不至,全心全力的照顾,可是众生并不知道感恩,也不知道佛菩萨的好处,往往还埋怨,造作种种的恶业,毁谤、侮辱、陷害;诸佛菩萨没有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还是无微不至的照顾。因为佛菩萨晓得,他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是他无知,是他愚昧,是他可怜。不能因为众生造作不善,佛菩萨就终止帮助他,那这就不是佛菩萨,这就不是大慈大悲,这个就不能称之为仁者。所以佛菩萨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我们赞叹,也就在此地。
 
  『一切诸佛法如是』,没有例外的。甚至于说你杀害他,就像经上所说的,歌利王割截身体,这是伤害到极其严重的程度,把这个修行人,看不顺眼,凌迟处死,用刀把身体一片一片割,割死,不是叫你很痛快死,佛菩萨没有丝毫怨言,没有丝毫怨恨的意思。不但没有怨恨,还感恩,我们哪里会知道?这种境界我们体会不到。感什么恩?感谢他消除自己的业障,把自己无始以来的业障消尽了。怎么知道消尽?没有怨恨心,有感恩的心,这消尽了,这业障消尽了。如果还有一丝毫怨恨的心,纵然你有定功、有智慧,佛菩萨教诲我不应该有这个念头,我要把它压住,你还是不干净。所以仙人感激歌利王,帮助他成就忍辱波罗蜜,忍辱波罗蜜得到圆满了。我们在《华严经》里面懂得这个道理,六度一度圆满,其他统统圆满了,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不会说这一部分圆满了,那一部分还有缺陷,没这个道理!一圆一切圆,一缺一切都缺,这是真修行。赞颂第一句说得好,「一切诸佛法如是」,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这是儒家所讲的止于至善的境界。「佛法如是」就是儒家讲的止于至善,究竟圆满的大善。
 
  『悉坐菩提树王下』。这一句意思很深很广,这是个比喻,不是叫你真的跑到菩提树底下去坐,那有什么用处?那你就是死在句下。「菩提树王」,菩提是觉悟,树是建树、树立,我们在这个地方建个道场,叫建树,树是这个意思;我们在那里成立一个机构,这都是树的意思。王比喻殊胜、自在、圆满。什么事情殊胜、自在、圆满?菩提,菩提是觉,觉而不迷。只要得到觉而不迷,必定得到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一个得到,三个都得到;没有得到的时候有三个,给你说觉、正、净,得到之后是一个。好象我们这个教室有三个门,你没有进来的时候外面有三个,进来之后是一个。没入门,法门无量无边;入了门之后,无量无边的法门都是一门。所以经上一再提醒我们,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外面是多,里面是一。大雄宝殿的表法就表这个意思,在外面看大雄宝殿两层,两层是表多,进到里面一层,表一多不二。那个二是代表无量,无量是一,一即无量,这才是觉悟。一不是多,多不是一,没觉悟,你只看到一面,你没有看到两面。看得不完整,看得不圆满,就产生偏见,就生起分别执着,都是知见不圆。
 
  《华严》是圆教,圆信,圆解,圆行,圆证,无有一法不圆。佛菩萨在此地教我们,这个地方教我们什么?要觉悟。觉悟你就有建树,这个建树有有形的、有无形的,有形的是事相,无形的是功德。我们在这里建个道场,此地成立一个「净宗学会」,这是建树,有形的;这个道场里面成就了许许多多的佛门龙象,造就许许多多佛门弘护人才,那是功德,无形的,都是建树。
 
  从这个例子我们要明了,在家学佛的同学家庭就是道场,你要懂得「一切诸佛法如是,悉坐菩提树王下」,这两句话如何落实到你家庭,你家庭就是菩提道场。你对于这个家,性相、理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跟这个处所有缘,你们家的房子建筑那个土地上,跟土地有缘,跟房舍有缘,跟你的家亲眷属都有缘,佛不度无缘众生,你在这里行菩萨道,就要度这些众生。家亲眷属这是有形的,你能见得到的,你要度他。房宅有房宅的神,土地有土地的神,你有没有去度他?用什么方法度他?最重要是读经;读经、念佛,为他们演说,做出来给他们看。做什么?佛教给我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要在家里头做出来,你就用这个教化你一家人。他不能接受,不能接受是你做得不好,你做得好,哪有不接受的?你做得不像,所以才叫人起反感。果然能够依教奉行,要晓得诸佛菩萨在一切族类当中,都是最受欢迎的,为什么?表现太好了,利益众生,舍己为人。
 
  度众生,「度」的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说,热心服务。你为你家庭每一个分子热心为他们服务,照顾无微不至,家里人哪个不感激你?家里面人照顾了,家里面的宅舍鬼神也都照顾了。中国古礼里头说得多,宅有宅神,门有门神,灶还有灶神,不要以为现在我们不供灶神了,不供他就没有?不供照样有,灶神并没有撤销;你不供他,他照样有。《感应篇》里面就说得很多,就说得很详细,《了凡四训》后面附的「俞净意遇灶神记」不是假的。儒、佛都教我们「慎独」,独是什么?没有人看见,你一个人关在房子里头,也不能随便。人看不见,鬼神很多,你要是放逸,得罪于天地鬼神,你自己还不知道。人没有得罪,鬼神得罪了,修行都产生了障碍;不但是证果有障碍,开悟都有障碍。
 
  所以印光大师教人,教得非常有道理,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诚敬要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不可以说这个地方可以诚敬,那个地方可以马虎一点,不行,你这个学法错误了。无论对什么人,无论对什么事,一片真诚,这是「佛法如是」,这是觉心现前,你不迷,你真正觉悟了。我们一般人说这个人知好歹了,这一句话意思很深,知好歹就是他开悟了,他智慧现前了,他能够明辨邪正,能够明辨是非,能够明辨利害得失。实在说这种人不多,不是说没学的人,佛门里头已经学佛多年、受戒多年,几个人能够明白这个道理?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就跟佛菩萨一样,对于任何一个人欢喜接纳,密切合作,成人之美,决定没有障碍善事的事情。
 
  我们世间人难,难在哪里?晓得这是个好人,是个好事,但是对我不利,决定要障碍,决定要破坏,这造业。学了佛的人,明知故犯,这个罪就重。这些念头无非是嫉妒,好象看到别人得好处,自己心有不甘,想尽种种方法来障碍、来破坏,有意无意之中造这些罪业,错了,大错特错!那是迷而不觉。自己起心动念,还是堕在迷邪染之中,我们没有回头。三皈白受了,三皈是教我们从迷邪染,回过头来依觉正净。三皈都没有了,哪里会有众戒?持戒是假的,不是真的,戒也没有了。戒没有了,哪来的定慧?所以你怎么能不迷?你怎么能不邪?你怎么能不染?你的前途在哪里?不是在极乐世界,极乐世界靠念佛不能往生。古人说的,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心口不相应,「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
 
  怎样念佛才能往生?弥陀第十八愿告诉我们,十念、一念都能往生,那是怎么念法?「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弥陀经》上说得更好,「一心不乱,心不颠倒」,那个一念都能往生。关键在一心,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三心二意不能往生,一心是真心,一心是至善。心里面才起一个念头,就二心了,就不是一心。净宗虽然说易行道,我们也要搞清楚,易行道的标准究竟在哪里?我们符不符合它的标准?不能不知道,不能够错会经义,不能够曲解经义,自己耽误了自己一生的大事。
 
  世法,纯是虚假;不但六道,还包括十法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虚假的,觉悟的人就不会攀缘,觉悟的人随缘度日,永远保持清净心。《无量寿经》经题上讲「清净平等觉」,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就是世尊在一切经论里面所说的「受持读诵」,读诵是亲近诸佛如来。其他宗教没有不注重读诵的,伊斯兰教他们的经典称为《古兰经》,古兰的意思就是读诵,他们的信徒称穆斯林,伊斯兰的意思是和平,所以读诵是他们最重要的功课。天主教、基督教每天都要读诵经文,尤其是天主教徒,他们非常认真努力在做。
 
  读诵,佛法里面讲得透彻,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每天读诵佛菩萨的教诲、圣贤的教诲,不知不觉潜移默化,我们一些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行为,自自然然就转过来。不能够勤于读诵的人,转过来很难!唯有勤于读诵的人,有机会回头,有机会转恶为善,转迷为悟,一直到最后转凡成圣,所以不读诵怎么行?而读诵的时间愈长愈好,读诵的经文愈精要愈好,容易受持。像《华严经》分量很大,无论说理、说事都说得很详细,帮助我们理解,可是行是愈简单愈好。
 
  《华严经》的行门,实在上说只有二十条,简单扼要。这二十条里面,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二十条,行门。普贤菩萨的十愿,大家都明了,常常读诵;文殊菩萨十波罗蜜,前面就是通常讲的六波罗蜜,六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再开出来:方便、愿、力、智,以般若波罗蜜为根本智,方便、愿、力、智这四波罗蜜是后得智,也叫权智,般若波罗蜜叫实智,六度里头最后这一条没有细说,《华严》把这一条细说了,所以总共开出十波罗蜜。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与这二十个修行纲领相应,这叫学《华严》。念佛人,声声佛号具足这二十个原则,这叫「华严念佛」。所以行门要抓住纲领,解门那当然愈广愈细愈好,我们懂得透彻,这叫做「悉坐菩提树王下」。
 
  佛菩萨给一切众生表演,做示范,『令非道者住于道』;「非道」是哪些人?六道众生。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与性德相违背,这叫非道。哪些是性德?与十波罗蜜相违背,与十大愿王相违背,乃至于与净业三福相违背,与六和敬相违背,非道。这个道是佛道,非道不是成佛之道。相违背,我们就晓得,违背偏差的幅度小,是四圣法界,六道里面的三善道;如果偏邪的幅度太大,就是三恶道;完全违背,地狱道。我们将来到哪一道去,现在住在哪一道,如果你要是通达明了,自己就非常清楚、非常明了。我们现在在十道里头住在哪一道,将来我们可能往哪一道去,肯定往哪一道去,都不需要问别人,自己比什么人都清楚。这是佛法对我们的利益,佛法的慈悲,让我们偏离佛道的人住于道。我们真正能信佛,相信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教诲,是真实的,是慈悲的,是对我们决定有利益的,不会骗我们,不会害我们,我们依教奉行就是住于道。
 
  《华严》是圆教的佛道,适合于二十世纪这个大时代,这个大时代民主自由开放,你看看《华严经》里面是不是民主自由开放?多元文化的融合,不同族群的和睦相处,我们在这个经上全都看到了。现在问题,就是我们能不能回过头来,住于道。「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我们有一篇缘起,缘起里头的行门提出五门功课,便于修学。第一门「净业三福」,第二门「六和敬」,第三门「三学」,第四门「六度」,第五门「普贤十愿」,够了。如果我们一生能奉行,时时刻刻对人、对事、对物,都不违背这五个原则,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决定得生,这就是将佛陀对我们的教诲落实。以后我们又给净宗同学编了一个《修行守则》,还是以这五个科目为纲,撷取一些经文,重要的教诲做为辅助。守则是行经,经有四种:教、理、行、果,这是行,一定要做到!经典太长,如果不能背诵,守则一定要能背过,你不能背,你怎么会做得到?记都记不住,如何能奉行?一定要背得很熟。
 
  「悉坐菩提树王下」,这一句什么意思?悉,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你都能够提得起来,那就是坐菩提树王下。对人对事对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跟这五个科目相应,这就是菩提树王下,这是真正修行,真正在用功夫。佛法修学重实质不重形式,真正做内功,把自己无始劫以来的习气恶业,自自然然就淘汰掉,消除掉了。宝髻光明天王,从这个地方证道的、悟入的。我们再看底下一首:
 
  【众生盲暗愚痴苦,佛欲令其生净眼,是故为燃智慧灯,善目于此深观察。】
 
  光明眼天子,长行里面得法是「净治一切众生眼,令见法界藏解脱门」,这在前面跟诸位详细说过,偈颂里面意思就更明显了。『众生』,特别是六道众生;『盲』,不是我们瞎眼睛,六道众生眼睛好的人很多,此地是这个盲,心眼盲暗,不是肉眼。如来有五眼,我们现在只有肉眼,其他的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我们这四个眼盲暗。《华严经》上讲十种眼,那我们九个眼盲暗,所以才有愚痴苦。所有无量无边的恶业、苦报,都是因为没有智慧,都是从贪瞋痴起来的;换句话说,我们在此地要警觉、要省悟,我们有是非人我,有贪瞋痴慢,就是经上讲的盲暗愚痴的众生。
 
  我们要明了,首先自己要肯定自己、承认自己,是生死凡夫,业习深重的凡夫。换句话说,自己要晓得自己有病,晓得自己有重病,你才会求医;自己有病而不知道,不肯求医,等到病入膏肓,就来不及了,再好的医生也救不了你。所以一定要知道自己有病,六道众生有病,四圣法界的人也有病,六道众生是重病,四圣法界的人病比我们轻,都是有病。什么人没有病?一真法界的人没有病,超越十法界了。用《金刚经》做例子,四相、四见都破尽,这个人没有病了。四相破了,四见犹存,不行,还是有病。诸位要知道,四相是执着,四见是分别,断尽了,那你就脱离十法界,你就到一真法界去了,这是分证位的佛果,你没有病了。所以我们自己肯定自己有病,求佛菩萨帮助,佛为大医王,『欲令其生净眼』;「净眼」就是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可见得我们今天的盲暗,是净眼没有了。
 
  『是故为燃智慧灯』。「智慧灯」是什么?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给我们说的一切法,就是智慧灯。释迦牟尼佛在世,给我们所表演的,让我们观察,教我们学习,那是智慧灯。佛教我们看破、放下,看破是了解宇宙人生真相,了解自己与自己生活的真相,这是看破;放下,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两句话怎么讲?上,随顺佛陀的教诲,下,随缘度日,就是下化众生,决定没有攀缘,决定没有无事生非。
 
  佛法是以智慧为主,六波罗蜜是以般若波罗蜜为主,如果没有真实智慧,前面的五条都不能称波罗蜜,那前面五条是五种世间的善法,果报是世间的福报。布施得福,持戒得健康长寿,忍辱得圆满的色相,精进、禅定得智慧,它是世间福报。般若是什么?般若是离相,经上佛所说的「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一切善是归纳为五类: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一切善,般若是离一切相。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这是功德;能断烦恼,能破愚痴,能开智慧。离相就是离分别执着,离相的心是清净心,离相的样子是平等,所以离一切相,清净平等觉才现前。清净平等觉落实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诸佛菩萨为我们燃智慧灯,我们要能体会,要懂得学习。
 
  学习,实在说,惠能大师讲得最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还说,「若见他人非,自非却相左」,左是什么意思?左是降,往下降落。我们中国习俗,是右面升,左面降。所以我们上讲台,上去一定从右面,下来一定从左面,人家一看,你懂规矩,你学过的;你从左面上,从右面下,人家一看,你没学过,你不懂规矩。戏台表演,现在新的舞台我不懂得,古时候旧的舞台,你看平剧、看昆剧、看地方戏剧,他出场一定从右面,入场一定从左面,他懂规矩。所以我们要晓得如何来学习。
 
  菩萨六度心、六度行,起心动念绝不违背这六条,再小的一桩事情都跟这六条相应,菩萨行,穿衣、吃饭都是。吃饭、喝茶也是布施波罗蜜,不是我们接受别人的布施,就是我们布施给别人,两者的意思都圆满。我们接受别人布施供养,养这个色身,养这个色身干什么?这个色身要为一切众生服务,为一切众生服务就是用内财布施,用我们的精神、用我们的体力来布施,布施供养大家。吃饭、喝茶要守规矩,守规矩就是持戒波罗蜜,几个人能够觉察出来?饮食里头有忍辱波罗蜜,细嚼慢咽要忍耐,不可以狼吞虎咽,那个吃法伤身体,所以要有耐心。连喝一杯水都要有耐心,中国你看一些读书人品茗,一杯茶多大?酒杯那么一点大,好半天他才喝完,他很有耐心,在这个地方看到人家的禅定功夫,看到一个人的修养。从普通喝水、吃饭,真的,一举一动人家都能看出来,你有没有修养,你有没有学过,你的言语,你的动作,你的神情表态,不能隐瞒人,全部都暴露了。你修行有没有功夫,你修行到哪个程度,一接触,一目了然。
 
  禅定是胸有主宰,不会受外面境界动摇,佛家常讲「八风吹不动」,那是定。善利不起贪心,伤害也不会退心,无论处顺境、处逆境,处善人、处恶人,以平等心相待,不会被境界所转,这是禅定。在饮食里面,你吃东西,好吃的多挑一点,不好吃的少吃一点,你禅定没有,一看是你被境界转。六波罗蜜在哪里修?时时处处;不是说在这个地方修,那个地方就忘掉了,那你这个六波罗蜜没有!修学的功夫决定不能中断,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念佛如是,所有一切法,法法皆如是。我们功夫不能成就,功夫不得力,原因在什么地方?太多的夹杂,太长的间断,夹杂着烦恼习气,所以不能成就。搞了这么久,还是不能成就;将来再搞一生,搞到老死,都不能成就,原因在什么地方?不会用功,不会修行。六度最后一条般若,般若是对于一切事理、一切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清楚明了当然就不执着,前面五条就自在随缘,你就得大自在。
 
  佛为我们燃智慧灯,我们要灯灯相续,我们要做个传灯者。佛教给我们,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应该要教别人,辗转化导。我们学多少就做多少、教多少,教学之中不断的在进步,不肯教学就没有进步,这个道理要懂。菩萨没有一个不热心教学,所以人家烦恼天天减轻,智慧天天增长。我们跟菩萨做个比较恰相反,我们智慧不增长,烦恼天天增长,习气永远主宰我们的念头,主宰我们的行为,那就是《地藏经》上所说的「起心动念,无不是罪」,这就是此地讲的「众生盲暗愚痴苦」。
 
  佛的智慧灯就是经教里面的教诲,我们要恢复清净眼,不能不仰仗佛的智慧灯。换句话说,放弃自己的想法、看法,要肯定自己的想法、看法是错误的,我们要服,不能不服。为什么是错误的?我们有自私自利、有贪瞋痴慢,你的想法看法就是错误的,不必去强辩。到什么时候,我们的想法看法是正确而不是错误?佛给我们说了最低的标准,是阿罗汉果,你证得阿罗汉果,才可以相信自己的想法看法是正确的。阿罗汉是正觉,何以说他是正觉?他见思烦恼断了。佛讲得有道理,我们听了不能不服,见思烦恼没断,哪有不错误的?
 
  说见思烦恼,很多人不懂,我们说得粗浅一点,自私自利,这大家好懂;这个说得实在很浅,见思烦恼的意思深。就是这样的粗相,自私自利,我们有。只要有自私自利就不行,我们的想法看法错误,为什么?夹杂自私在里头。夹杂自私这个念头愈是重、愈是多,你造的业也就重、也就大;自私自利的念头夹杂的少,你造的罪业也少,罪业也比较减轻。所以不是正知正见,佛讲话有道理、有标准,不是随便乱说的。佛教给我们修学,也是断见思烦恼,我们常常把它换句话来说,要放弃分别执着,执着就是烦恼,分别就是妄想,就是所知障。但是什么人肯放弃自己的成见?这个难!修行证果不容易,原因在此地。
 
  我们在经上看到,善财一生成就,而且很快成就的,我们看他的参学一级一级向上提升。他参访吉祥云比丘,他是圆教初住菩萨;他访问海云比丘,他是二住菩萨;他参访妙住比丘,他是三住菩萨;不断向上提升,末后参访普贤菩萨,他成等觉菩萨。为什么别人能,我们不能?这里头只有一条,他没有自己的成见,完全随顺佛菩萨的教诲,所以他不断的向上提升。我们为什么升不上去?我们自己成见夹杂在里头,障碍住了。我想怎样怎样,我以为怎样怎样,坏了!永远不能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
 
  特别是在初学,初学是根基,这就讲到尊师重道,什么是尊师?一切随顺老师。可是这个话,今天同学们,许多同学都会怀疑,那个老师知见错误了怎么办?所以求学要访师,你亲近哪个老师你要选择,选择真正有德行、有学问。真有德行,真有学问,他肯不肯教我们?我求学的时候常常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果我是一个善知识,有个真正肯学的人来找我,我一定教他;我今天想学,这是个真正善知识,我去找他,他一定肯教我,我就从这里起信心。哪一个好老师,哪一个善知识不希望有传人?道,一代一代要传下去,你肯接受承传,他求之不得,哪有不热心教诲的道理!
 
  我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我这些善知识冒昧的去希求,不认识,也没有人介绍,跟他写信,求见,就这么认识的。认识之后,果然全心全意的教导,我们也真正能够依教奉行,放弃自己的想法看法,完全随顺老师的教诲,不能有怀疑。有的时候看到老师教的,好象做的,有一点不太如法,也要随顺,决定不能怀疑,人家才肯教你。他的作法一定有他的道理在,我们知识浅薄看不到。可是老师处久了,久了就比较随便一点,彼此知心,要是有疑可以问。初接触的时候不能问,一问的时候人家不教了,那我们的损失就大了。
 
  他真的不教你了,为什么不教你?你还不肯放弃你自己的成见,他认为这不是个法器,这不是我教学的对象。至少在开头的三年,三年到五年百分之百的顺从,他错,错也要顺从,可能他那个错是考验你,看你是不是真的尊师重道,这个关口考不过,就被淘汰掉了。亲近个十年八年,时间久了,看到老师有一些作法,我们有怀疑的可以请教,老师会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做,做的道理在哪里,你听了之后才晓得,人家真有智慧,做得正确。对人对事权智,权智就是方便,权巧方便,都是利益众生的,顺行、逆行无一不是智慧,无一不是慈悲教化众生。这里头的深义,往往我们浅学、初学不能知道,老师要是处处给你解释,谁找这个麻烦?把你当祖宗看待,什么事情都要向你会报、向你讲解,不可能的。你不能接受就算了,你找别人去!老师就这个态度,你觉得我不行,高明的人太多了,你找他。所以求学不是一桩容易事情,一定要深明作学生之道,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善目于此深观察』,这是善目天子,他从这个法门修行证果。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三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二四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二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六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八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0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0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三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六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0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八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四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三六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35.杭州遍礼名胜 Paying homage at the holy sites in Hangc..[栏目:虚云老和尚传]
 相应83-93经 师经第二等十则[栏目:相应部 12.因缘相应]
 佛教与心理平衡的思维调适(渊如)[栏目:佛教心理学]
 灌顶的意义[栏目:昂江扎西仁波切]
 与母的对白及开示[栏目:虹身成就者白玛邓灯尊者道歌]
 邪行要改变[栏目:观念·圣开法师]
 相应44经 不苦不乐[栏目:相应部 24.见相应]
 舍命全交接受佛的成全[栏目:仁焕法师]
 1Pm Sesshin Lecture - July 27 1965[栏目:Shunryu Suzuki]
 生起傲慢心的四种外缘[栏目:达真堪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