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饶益品第九
 
{返回 慈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29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饶益品第九

这一品,是来提示“一切诸佛悉皆现前”三昧所具有的功德利益,所以为“饶益品”。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言。贤护。我念往昔过于无量阿僧祇劫。时有一佛。号无畏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出兴于世。

世尊说法,以此宣化一切众生广大心智的庄严内涵,过、现、未来,一时抉择,若依报德差别,世尊于无量劫层出于世,广利世间。我等现下学佛之时,一切心智触动一念,若以无畏善巧作为真实守护,随顺此“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之时,亦如无畏王如来出兴于世,等无差别,一念抉择故,与诸佛发心等,与诸佛智等,与诸佛威德等,如此清净相续,决定亲证。一切诸佛皆如此宣化,无有高低之说,无有令众生畏惧之说,于众生作真实法之抉择。从世尊说,报德如是;从法则理性说,一切众生最初一念生起之刹那,如是无畏,如是抉择随顺“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的行法,爱乐守护,那么一样可以广利于世间。

当尔之时。有长者子。名须达多。与二万人。俱诣彼佛无畏王所。到已顶礼彼世尊足。

礼世尊足,“足”者,两足尊,若随顺世尊两足尊,随顺世尊两足尊教言,随顺两足尊修持,随顺两足尊回施,皆得福慧之二眼。我们在此时学法中,是不是真正身心一如地来礼敬两足尊呢?现诸有情,多是礼敬自己的业缘、现缘,乃至说随顺自己的业习,不管是宿业或现业,所谓染习中的感知相异者或相似者,而不是诸佛威德,所以,无有自我舍弃,不能随顺如来两足尊教言。

敬礼毕已。退坐一面。

以教言机制令一切众生舍弃自我,礼敬佛足,而得以清净安立,具足现缘。

时须达多。即便请彼无畏王如来。广宣如是三昧深义。

在此我们看到过去善知识们出兴于世之所展现,乃至说燃灯古佛于最初发心之时,以须达多长者子身份出现来礼敬世尊足,问世尊甚深“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教言,以此启迪我等末世有情随顺如是祈请、如是教言、如是修持。

贤护。尔时彼无畏王如来应供等正觉。知长者子有深信心。

“知”者,见其恭敬、礼拜,如实随顺故,如实启教故,所以爱乐、守护。

我们现前行此一法,若是一日,若是三年、五年、十年中不得所宣利益,多生退屈之心,乃至谤疑之心、诋毁之心,为何如是呢?深信心不足故。所谓深信心者,知法性具与不具,非是现法所用或不用,若是深信法性,何有不具?若有深信心,何有法则不相应呢?多是虚假心、谄曲心、功利心、不相应心,或者说盗取善巧心,或说趋利之心,不能与法性相随,不能与法则深信相随,不能与利益世间功德相随,而多与势利、功利心相随,所以不能深入一法,不能成就。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人习法的一个通病。日日改头,时时换面,朝三暮四,总不相应!所以一般我们行法,最好不要改道,不要异行,这样一门深入,若抉择一法义,能了达一切法则,何以故呢?法法平等故,但见真心,真实抉择。若不如是,朝三暮四,总不相干,总是无常心、变化心,所谓的虚假功利心,这样是贼心,在佛法中最不得大利,而所谓“大利”者,就是抉择之心。

乐欲听闻如是三昧。应时随顺而为敷演。

“敷演”,广泛地延续、演说此法则。

贤护。时须达多。于彼佛所。闻三昧已。读诵受持。思惟其义。即如说行。既修行已。还即于彼无畏王如来法中。舍家出家。剃除须发。服袈裟衣。

我们来看其缘起是怎样的:从虔诚地礼敬佛足,然后退坐一面,来启教于世尊如是之教,所谓“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之法则,问已,世尊深入观察,知其爱乐,与其宣化,彼既闻已,能读诵受持、思维其义、即如说行,既修行已,还即于彼无畏王如来法中,舍家出家。

过去行法者,彻底随顺,无有残留,一心归命,顶戴受持。我们现世之中,出家者、在家者多有保留。“保留”是指什么呢?就是不敢舍身,整体投入一个法则,多有畏惧。而那这些善根成熟者,是无所畏惧的,于法勇猛,不惜生命!

经八万岁。思惟住持。如是三昧。

我们现在人在实践这个法则时,经常有人一开始很勇猛地来了,可三天之后就说:“哎呀,我还是不适合这个法吧,我还是修其他法”。若能用八万岁来思维、守护这个法则,可能还是有意义的。因为什么呢?有的人三、五天、十天八天都坚持不了,就会于法生起疑虑啊;还有的人行了一年半载,或者说七天半月的,就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了,慢心生起来了,邪心生起来了,罪恶心也生起来了,贪图名闻利养的心也生起来了,就教化人去了。

我们看看须达多,即燃灯古佛的因地,八万岁如是思维、修持、守护此三昧,我们要作一个对比啊,要于法发起广大未来之真实守护、抉择守护。若三天、五天、一年半载,急于功利,那不是修法者,得不到佛法的利益,只是说贼住于佛法之中,一时得逞,后时会后悔的,为什么呢?你不是真实地实践、守护法则,而是欲取法利者。取什么法利?就是假法以完成自己的私利。这样不得佛法之真实!在这个法则中多有此类染著有情,因为浊世恶类有情善根福德薄少故,假于法则以养自己的邪见、名利,这样多受其害。此害可能是现世之害,究竟意义,我们不能否认,但若现世之害也能免除,则是为善根成熟者、机制成熟者。

又复在彼无畏王如来所。闻一切法。皆悉受持。

因为八万岁思维住持此三昧的功德,所以后来习无畏王如来一切教法。若我们在一法则中得以抉择纯熟,那么于一切法是必然守护的,比如我们若在此念佛法则中真正得抉择利益,那么于一切法的行持是抉择的,是无畏的。当然,若在修其他法则中真正得抉择利益,也会爱乐、实践一切法的,何以故?法则一旦抉择,无所畏惧,无所退失,无所得失,无所散坏,于是广大的实践、清净的实践、真实的实践,心地作业的广大空间,一时就腾出来了。过去被罪恶业、颠倒业、烦恼业、无明业、对待业、攀上业,种种业所填充的时空,一时就腾出来了,从而发起这种广大的未来,于一切法产生清净妙用,于是我们就说广大的心智真实成熟了,是佛法中无畏的善巧者。

是后复经诸如来所。闻说斯法。

不仅于一如来所闻说“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之教言,乃至于诸如来所闻说此经法。

亦皆能持。于诸佛所。种诸善根。能广成就不思议已。然后舍命。即得上生三十三天。同受果报。即彼劫中。还复值遇第二如来。而彼如来。从剎利生。出家成道。名曰电德如来应供等正觉。而复于彼电德如来法中。出家修行。经八万四千岁。还复思惟如是三昧。而更值遇第三如来。彼第三佛。于婆罗门家生已。亦出家成道。号曰光王如来应供等正觉。复于彼如来所。出家修行。亦于八万四千岁中。常得思惟如是三昧。

这是燃灯古佛之因地所遇诸佛之教言,于第一佛所经八万岁,于第二佛所经八万四千岁,于第三佛所又一个八万四千岁中,常思维如是三昧。诸位善知识啊,我们看看自己对此三昧的行持、爱乐的时间有几年?有几日?于此三昧是深信,还是畏惧?还是毕竟守护?我经常听菩萨到我这儿来发愿啊,发完愿就退堕,开始因为在家里受苦啊、受难啊、世俗感情纠缠啊、业缘纠缠啊、生活压力纠缠啊,种种纠缠,不行了,要到寺院来证三昧了,说:“这个三昧,我不证是不行的”,时间长一点就说:“不行啊,我都这么长时间的修持,不能相应啊”!如果跟八万岁、八万四千岁、八万四千岁相比,该如何相应呢?世尊不是以年岁来影响我等,只是说我们用广大究竟的心智与立意、深信与爱乐,这样才能抉择一个广大的立向。你没有立,福德薄少啊,于法浅薄,信心浅薄、行法浅薄、发心、福德因缘都浅薄、法缘浅薄,薄在什么地方?你现前这一念一动,就晃到其他地方了,刚稍有涉足,即动疑心,没有深信。燃灯古佛如是为我等作了一个抉择——常习于一法,无退无堕,毕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我们于法常常散坏,欲在此中得世俗之利益,乃至说邪见之因缘,那是不相应的。

贤护。时彼长者子须达多。自是之后。过百余劫。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百劫成佛,甚难!一般在常规说法中,是三大阿僧祗劫成就佛道。燃灯古佛给我们示现的是在百劫之中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实是不可思议的。释迦文如来在因地中因猛利心赞叹弗沙佛七日七夜,但说“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而逾越九劫先于弥勒成佛,这是猛利心中所成就的激励善巧。那我们在行这个法中是一个什么样的感知呢?

有的人说:“若是百劫成佛,我不行这个法,因为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一生得不退转,一生成佛,我还是求生极乐世界吧。”也是善哉!这样我们对法就有一个对比了,为何世尊发愿欲令一切众生一生成佛而设立这样一个广大殊胜的真实法则呢?让我们来对比。过去诸佛勤苦于旷劫之中修持,欲使众生得真实利益,何以故?即成佛道故,远离众苦故!因为我们如果不即成佛道,多世迷茫啊,一日、二日尚迷茫,况且多劫,况且不可穷说之劫,何以不迷茫啊?我们这一生有多少次迷茫?对法的迷茫,对信心的迷茫,对前途的迷茫,对修行的迷茫……你真是能如实地受持吗?如法地进趣吗?不要去鼓噪自己的心,你如实地去观察自己是不是深信?若不深信,再鼓噪也是生灭心、对待心,它不相续,何以故?实无相续之依止,因为生灭心中若欲相续,必须清净发起深信,别无二途!若另设一途,就是轮回。诸位善知识,一定善观察,善思维!

贤护。汝应当知。尔时彼长者子须达多者。岂异人乎。即彼过去然灯如来应供等正觉是也。贤护是故当知。彼长者子须达多者。以有如是爱乐法故。复有如是求法行故。能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我们都知道,释迦文佛是在燃灯古佛处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授记,而过去已成就之诸佛多是于诸佛处所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授记。若亲得授记已,于无上菩提决得不退转,无有疑心,无有迟疑于行持,这是不可思议的威德与善巧成熟之时,若未授记者,则多有疑虑。

《金刚经》中世尊说,若其在行法中有所得,则燃灯古佛不与其授记。[1]那我们现在是不是有所得呢?佛会不会与我等授记呢?我们在此般舟中是爱乐行法呢,还是有所求行法呢?你若不是爱法、乐法,是爱其他东西,你要小心,可能会走偏差的。

复次贤护。汝今当观是三昧王。为诸菩萨及众生辈。而作几许大弘益事。

此处是令贤护观。贤护者,现前求法、乐法、爱法、善守护之有情者是,非是一菩萨称。一切菩萨之上首是为贤护菩萨,而一切菩萨之上首者,是爱法、乐法之现前有情。你若爱法、乐法、向法,则与贤护等,与贤护同站一法位,是十六正士之首。首者,爱法、乐法、行法、成就法之守护、传播者,这样即是一切正士之首,不论出家、在家。这是在喻说中真实说,也就是说有贤护菩萨住世之善巧,亦有末世贤护随顺份中所安乐住,因为随顺贤护之心智、贤护之守护,一定能成就此不可思议功德。

“三昧王”,这个名字不要带过,加一“王”字,是不敢轻易许于有情的。世尊在后面对这个法的来历的赞叹,亦是极致,所有的言辞皆是极致之说,非是夸张。什么叫极致呢?就是如实宣化。

所谓当得一切诸佛智地故。

善知识们,于此法则若能相应,决定于一切诸佛智地无有退转!因为诸佛一切智智,倾以如来说,而无以言说,若以名称,如后面对种种智都有提及,但这些智都弱及诸佛之智,因为诸佛智慧的名号、名字内容,若欲称说,可以充塞整个尘沙、整个世界海中,乃至世界种子海中,何以故呢?诸佛智智周遍真实故,无有不含纳故。

复能摄受一切诸佛多闻海故。

此三昧王者,是一切诸佛智地,亦是诸佛多闻海,诸佛以周遍智闻一切法、行一切法、具一切法功德,所以我们以一法、一三昧真实功德而入一切诸佛智海,入一切诸佛多闻海。

贤护是故汝等。当应勤求如是三昧。常乐听闻。读诵受持。思惟修行。既闻受已。当复为他读诵受持。解释义理。令他勤求。咸得闻受。正念思惟。如说修行。所以者何。贤护。若能勤求读诵受持。正念修行。广宣流布。是三昧者。不久当得证诸佛智。诸如来智。大自在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无等等智。一切智智。乃至得彼不共他智故。

贤护。若复有人。能善宣说。彼应正言。

此“正言”者,就是如实宣化、不增减宣化、不作虚假设立宣化。

今此三昧。即是一切诸菩萨眼。

智慧为菩萨眼,即般若波罗蜜。

诸菩萨父。

能生诸菩萨故。

诸菩萨母。

养育诸菩萨故。

能与一切诸菩萨辈诸佛智者。贤护。如是说者。是为善说时善说是三昧也。贤护。若复有诸男子女人。能善说时。彼当正言。

第二次提起对此三昧的“正言”之说,就是如实言此三昧所含真实功德、真实利益、真实法则。

是三昧者。即是佛性。即是法性。即是僧性。即是佛地。

善哉!此甚深教言、印契之语,我等当善思维、善观察、善守护、善传播!世尊在《贤护经》中如实地来告诉我们——“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即是佛性,也就是彻底地、如实地给我们宣化了此法则的真实利益与功德,无折无扣地表达了是法是佛性、是法性、是僧性,乃至是佛地。如果证得“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即能见佛,见佛即能闻法,闻法就能了法无自性之真实功德,即见诸佛所安住真实利益,于无生法忍即得随顺,所以“即是佛地”,此是无畏说,唯有世尊能如是说。

是多闻海。是无尽藏头陀。是无尽藏头陀功德。

“头陀”是没有翻译的说法,翻译过来就有很多说法,“抖擞”是其中比较普遍的一个。抖擞,形容就象抖掉衣服上的灰尘一样,头陀能抖擞掉无始以来的一切善恶业相的尘劳、尘埃,心智清净。在无尽刹海中,一切这种奋力向上的,或者说彻回本源的清净功德力所在,就是所谓的“无尽藏头陀功德”。

是无尽藏诸佛功德。

“无尽”二字,甚容易理解。“藏”者,何以宣化呢?是一切众生、一切诸佛本具功德,非是造作而来。说“无尽藏诸佛功德”,欲遮一切众生平庸慢故,而作此说,无尽藏中一切诸佛功德与一切众生功德本来是平等一如,为遮众生慢心故,为实施佛法利益故,所以作如是说。

是无尽藏能生深忍。

“无生法忍”是一切忍之最难忍,无生无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如是真实一心,展现无生法忍真实功德安住。一切有情,乃至一切声闻、缘觉、菩萨,在此处不能生起决定,如菩萨尚有行愿安立,声闻尚有寂灭、涅槃可以去求证,智者尚有智慧守护,慈悲者尚有慈悲应做,凡夫有情尚有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乃至诸随烦恼相伴随,所以于无生忍处不能抉择。

是能生大慈。能生大悲。

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为什么这样说呢?慈悲一法就是拔苦、予乐,一切善巧者、一切学佛者皆应习此法,它依智慧为本,以不动、不增减心智为根本善巧,发起广大威德善巧。此威德善巧从什么地方生起?就是所谓的无事心中、无造作心中、无来无去无对待心中。若我们心中有所对待,乃至说有所染著,与大慈、大悲,了不可得。

能生菩提也。

世尊在经教上宣化有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诸佛最上乘菩提,一切菩提教言中,不离此三菩提心。若是人天福报中,不能以菩提安立,不能以菩提言说,是六道众生所守护,所以,此菩提分是出世善巧、利益世间善巧的功德相。

贤护。是为彼能善说时说是三昧也。贤护。若复有人。能善宣说是三昧时。彼应正言。

此“正言”,是世尊不断地来校正我们应如何宣化此“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的正教言、正法则、真实之语、不戏语、如实语、不增减语,即于此三昧作如实说。世尊来亲教我等如何与人宣化,非是用你的增减语、思维语、理解语,或者说证量语。你的证量在这儿是不起作用的,为什么?世尊亲教故,就如世尊制戒,一切戒法为世尊所制,非是余菩萨、贤圣所能安立,此语亦复如是,所以此言犹如戒法,不可增减,是为佛亲口亲宣。

是三昧王。能破一切诸法黑暗。能作一切大法光明。

在诸佛如来大光明藏真实功德中,在一真法界的真实饶益中,一切若圣若凡九界有情皆为幽暗冥,只是差别说幽、说暗、说冥,如此而已。冥者,三恶道众生所守护;暗者,三善道所守护;幽者,是诸菩萨微细之惑,即尘沙惑与无名惑所带来的因缘。在诸佛所亲证的大光明藏中,无一黑暗,无一对待法则。

贤护。是为彼能善说三昧也。

此处,世尊是让我们直接顺世尊教言来宣化此三昧功德。

贤护。汝宜观此菩萨念佛现前三昧。为诸众生。作大利益。乃至一切诸菩萨辈。住于此土。遍见十方一切世界诸佛世尊。到诸佛所。恭敬礼拜。听闻正法。供养众僧。亦不贪著。

这里是一个次第之说。“住于此土”甚为重要,因为此法则的修持是不离本土得见十方诸佛,经文很抉择、很清晰地告诉我们:诸菩萨辈,若行此法,得此利益,此利益在何处表达?就是“住于此土。遍见十方一切世界诸佛世尊”。得见诸佛,因诸佛悉皆现前故,所以“到诸佛所”;然后“恭敬礼拜”,此是一法;“听闻正发”,又是一法;“供养众僧”,又是一法;“亦不贪著”,是根本归结。

若在此处贪著,所谓增上慢者、染著者,必然会堕入“以为有所得”,结果处处与人以增上慢心宣化此“以为有所得”法则,令众生迷失。所以,一般行般舟三昧,或说行念佛三昧者,得见诸佛、听聆诸佛教诲者,多密护于三业,尤其是口业应当密护,绝不轻宣于他人,何以故呢?以避增上慢故,以不贪著故,以无一法可得故,以见佛闻法、了达自性、无染无著、无增无减故。以此因缘,所以“亦不贪著”甚为重要,这是归结之处。此归结,是真实利益所在,即所听闻诸佛的教法之中,法无自性,若不如是,佛法亦是有染有著。

贤护。以是义故。诸菩萨等。若欲成就三昧王者。

念佛三昧是诸三昧之王,这是决定说,乃至“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亦是念佛三昧所成就,其功德是无二无别的,只是《般舟三昧经》(我们现在学的《贤护经》是其一个译本)所宣化的“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之不离此土得见十方诸佛,这是其不共的教法,其他也有对某一本尊、某一善知识、某一佛、某一像的教法,唯有此法是“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如此广大教言唯有此《般舟三昧经》抉择、宣化。这实在是个宝典,难得难遇,能听闻这样的教言,寻求这样的修持,是不可思议的,如我们在前面已说的,般舟三昧的功德与利益,若是向往求授此法者、读诵此经者、与人宣说者,乃至证得此三昧者,亦是得不可思议的功德,诸佛赞莫能尽。

常当专心精勤观察。彼四念处。

此“四念处”与声闻四念处有别,其四念处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此处的观四念处是什么样的观呢?

贤护。云何菩萨观四念处。贤护。菩萨摩诃萨。常当专心观察身行。毕竟不见一切诸身。

这里是观察,不是轻易否认。在诸佛世尊的教言中,不让我们轻易认许一个法则,也不要我们轻易盲从一个法则,而是让我们亲自去审视、观察,如理地观察,如教地观察,智慧地观察,慈悲地观察,绝不虚假、盲从地观察。这样观察,能让我们抉择于法则、安住于其真实利益之中。

常当专心观察受行。而亦不见一切诸受。

一是观察身行,二是观察受行。

常当一心。观察心行。而亦不见一切诸心。

善知识,不要轻易带过这个“四念处”。在声闻教言中,世尊对比丘有关于“四念处”的清净教言,说,诸比丘,当如是安住于四念处中,行诸善法安乐[2]。四念处是过去的出家师父必修之法,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如此之观,得寂静心智,毕竟得安乐住,远离世间,远离未来,远离过去,远离一切对待染著,能令自心寂灭,得以现世解脱。这个“四念处”是有意义的,我们不可轻易忽略它,若能随顺这样的法则,我们就能实践它。

常当一心观察法行。而亦不见一切诸法。

此四念处与声闻四念处有别,此是对我们行菩萨道之有情设置的四观。若能于此四观,法无自性一旦抉择,定见生起,那我们就可以用实相印印契万事万物而得解脱,那样于一切现缘之时,可以说是常时修、毕命修、当下修、无间修、真实修、恭敬修,即所谓如法修行、成就菩提。

贤护。如是等事。谁能信者。

这样的事情谁能信呢?世尊实际还是作了一个喻,不是抉择,以令大家回入这样的法位之中。

唯彼漏尽阿罗汉。及以阿毗跋致诸菩萨等。

阿罗汉,是于道业无有退转者,所以一生所做已办,梵行已立,不为后有所缠缚。阿鞞跋致者,成就三不退之真实功德,有位不退、行不退、法则上的不退转,我们说八地菩萨住阿鞞跋致,得以不退转。

净土一教言,自始至终宣化的都是:仗佛愿力,依佛甚深法教、果地回施,乃至令“十方诸佛悉皆现前”这样的三昧成就,亦是阿鞞跋致之行。对凡夫来说,欲圣道行阿鞞跋致,是一生不得,何以故呢?非一生一世、多生多世、多劫能得到此阿毗跋致不退转功德的。欲一生得阿毗跋致者,此世唯依净土,唯依般舟这样不可思议的功德及果地教言,才能成就,当然也有遗教之类,所谓果地教中一生成就,也是多有宣化。净土教言是果地教言,这是决定无疑的,欲令一切众生一生中得阿鞞跋致,或说一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得以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个大功德利益之后,就会有尽未来际之广泛延续,一生中寿命无量,所以直至成就菩提。从初发心乃至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逾一世之中,这是大功德相。此功德,非菩萨心力所及,非一切贤圣自量所能知,一切菩萨、一切贤圣聚集一处,共同地来思议此不可思议智慧,来推敲,亦是无能涉足的。

贤护。是中一切愚惑凡夫。于彼念佛现前三昧。常当思惟诸佛世尊。不得生著。

思维而不生著,善哉!此语甚深不可思议,因为什么?不可思议故,令我等常思维。思维什么?思维诸佛世尊之回施、之恩德、之妙相、之教言,而不染著。不著者,不著众生所知之染、所知之行为、之得失、之感触,即所谓前面“四念处”中的不可得处,不见一切法,不见一切受,乃至说于一切身、受、心、法等无染无著故,所以说不见,此“不见”就是无染意。所以,常思维、常观而无染,这是特别重要的一个行法要求,也是一个法则。

往往我们一行法、思维则有所染、有所执,所以,“是中一切愚惑凡夫。于彼念佛现前三昧。常当思惟诸佛世尊。不得生著”,所谓愚惑凡夫者,因为善于染著,是为愚惑。若我们思维念佛三昧,思维诸佛世尊这样的教言机制,常思维诸佛世尊,而不生著,此已逾越了凡愚,即所谓“愚惑凡夫”这样的心智障碍。

今天中午大家学习古文的时候,谈到管理与管制的问题。佛法不是管制我们,是来令我们安乐的。正常的教育、调理,能令我们于法安乐、心智调柔、没有压迫、没有制约,在共同的公约中得以安住,这是管理的一种如理形式,是智慧管理、慈悲交流的一种形式。但管制是什么呢?是相互地压迫与挤迫、相互地伤害与制约。这不是佛法。但在现世因缘中,多有权利欲者,多有不知法慈悲善巧者,多有染著者,所以互相制约,令人痛苦,而不能体会到佛法智慧与慈悲的给予与爱护。如果得遇佛法,而又产生这些所谓痛苦,那与佛法有何干呢?那就违背了佛的出世正因。诸佛出世是拔苦予乐啊,是智慧、慈悲与善巧。现在出家、在家的管理中、学佛机制中,多有制约者,而在爱护、尊重的情况下交流的人,以及共同协调一个法则、守护一个道场、守护一个共同原则的人,越来越稀少。在这个稀少的基础上,更需要我们能够站得出来,运用悲智二法方便于有情。也就是说,现在予人方便者稀少,制约于人者甚多,在这样的机制中,我们应该真正地站起来,运用智慧,运用慈悲,饶益现前有情!尊重现前就是尊重自心,何以故呢?心境一如故。对于自己现前的境界、现前境界中所现的众生,乃至所现有缘,若不尊重,就是不尊重自心,就是在无对待的法中产生了对待的伤害,你会贻害无穷,丢失广大清净的法益。诸位善知识啊,要善思维、善观察!

又亦思惟诸佛世尊。说如斯法。而亦不著。

世尊反复在此提示,先说教义法则,后面说教义法则的利益,来教我们思维,教我们如理正言般舟三昧法则,以及此“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的真实利益,以不异语、不绮语、不自解语,如实地转达世尊的这个教言,和盘托出,无遮无盖,这是我们的修行,也是正行的一个功德利益所在。

又亦思惟我听闻法。一切所为。皆不得著。何以故。贤护。诸法皆空本来无生故。

本来无事啊,天下本来平安,本来无一尘染,所以,若人举心之时,即了解此人的言辞所在、心智所在,这是一实境界透视观察。《占察善恶业报经》中就如是施教,令善知识审观世间无染无著,即一实境界审观,如《占察善恶业报经》中有这样的提示,如何来审视世间、审视因果呢?有占轮来占过、现、未来的身、口、意三业,乃至说十善、十恶,令人知晓业的择取、法的趋向,或者说来源等等。一实境界中是这样抉择的,举心动念即能了知,何以故呢?本无事故,本无尘染,本无一法,本来无生故。如是抉择,善知识们得大善巧、大方便,所以现前之时,一旦生起,就能了知其结果,何以故呢?现缘所生故,有缘必有其延续,有其延续必有其结果,不假任何方便,直透本怀、直透本源,直了解因果之相。

贤护。诸法不可念。无念处故。

善哉!我们所造就的念,若善念、恶念,若是念、非念,若生念、灭念,若圣念、凡念,种种念中,皆是生生灭灭、刹刹那那而延续。若是“诸法不念”之念,如是正念现前,诸法无染,而运用诸法,是为成就爱乐、守护故。何以故呢?现缘生起即是法相,无念之念,正为清净念法,饶益有情。我们往往想以念来驱使念,此驱使之念,往往有负重之感,有生灭之延续、生灭之激励,所以荡涤在生死海中,不能自拔,因为业浪滔天啊,或没入或浮出,你不得自在力。“诸法不可念”,是如实说,真实说。

贤护。诸法远离。绝心想故。贤护。诸法不可执持。真如无得故。

善哉!如是世尊于我等作真实智慧之教,洗涤我等无始以来不可得之尘垢。因为不可得垢是妄染妄著,所以一时荡涤一尽!若是随顺教言,即得荡除心垢;若还是以心想,以后天的所知、烦恼障来蒙蔽自心,则尘垢又在泛起。《般舟三昧经》中如此如实地宣化这样的甚深教言,大家能亲近这样殊胜难闻的教言,实在是福德的成熟,若是一念随顺,此人功德不可思议,乃至诸佛不能赞尽!

贤护。诸法无染如虚空故。

善知识们啊,善于随文入观、随文印心、随文知心,不假解释,不假增减,只是直直地印契即可。由于我们的所知习惯、思维习惯使我们在思维、所知中被缠缚起来,不得广大自在方便,若能如实地依世尊清净教言来印证自心,自心必然如诸佛心,如实安住。

贤护。诸法清净。远离众生故。贤护。诸法无浊。因缘灭故。

说“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实无一法可得,缘生缘灭故。过、现、未来种种因缘,现缘中一念生起,即为因缘,此因缘甚为方便,可以透视,可以观察;对于过去因缘,若蒙昧其中,那是无明业相,不能知晓;对于未来期盼,若不能如实,未来期盼亦成堕落之机,不得自在力。所以,“诸法无浊,因缘灭故”,缘起缘灭,实是幻生幻灭啊,此是现缘激励。无始以来众生若生一念萌动之时,若净相续,若染相续,则产生净、染二种世间,所以有诸佛净土,因为诸佛通达法性、亲证法性故,诸佛净土现;而众生昧失本际心智清净故,所以在能所中建立善恶,故五浊恶世及种种恶世、种种浊染世间,一时生起,相续建立。我们善观察、善思维。

贤护。诸法无为。富伽罗不可得故。

一切众生心智执着不可得。

贤护。诸法即涅槃相。本性清净故。

“诸法即涅槃相”,何以故呢?依本质说故,本性清净故,所以诸法寂灭,即涅槃相。善知识,有如此法义来印契我们自心,我们的心智本无造作,但如实印契之时,就能清晰了知诸佛教言。昨天我接到一个菩萨的电话,他大概在十年前接触佛法,后来对佛法生起了疑虑,然后通过学佛、念佛,现在有一点感知,他说,对一切智要有决定知见。这个“决定知见”就是法无自性,决定随顺,于法生乐。

“诸法即涅槃”、“烦恼即菩提”,这实是佛印所印,就是让我们来直接印契一切现缘。对一切现缘但以佛印印,莫以妄想的感知印,那是业印。凡夫业印之中唯是业相相续,所以以业继业,结果就象洪水一样,令你汇入生死海中,而不是诸佛智海、大智愿海。所以,有众生业海,亦有诸佛愿海,一念之差,那就是业海,业海无边,生死海中荡涤无尽;一念之差,即是诸佛正遍智海,安住无疑,广利世间。业海、愿海本是一海,故说本无所得大寂灭海,寂灭海中得见本性。

贤护。诸法无所有。一切物不可得故。贤护。是故诸菩萨等。若欲思惟此三昧者。不可异相而能得入。

若依自己的杂途之善、妄想思维欲得入此三昧,不可见,不可入,不可成就,所以,诸佛如来对此三昧有正言之教,令我等正思维、正契入、正善巧地印契自心。

无得相故。得见诸佛。

善哉!这两句话甚为重要!往往我们会把这两个东西对待起来,对待心智中生起对待法则,而无对待心智中一时圆融。如何来圆融无对待法则呢?世尊在《金刚经》中讲:“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此处讲:“无得相故。得见诸佛”,异经同说,抉择真实。这是真实智慧中的真实宣化,对此我们往往会生起畏惧,因为对待心智中一定会生起对待的感知,一个是无相,一个是见诸佛,诸佛是无相,你若是敢抉择,那一时获得大利!因为我们被诸相所拘,所以不见诸佛之相,若不被诸相所拘,则见诸佛之清净妙相。

如何来抉择?绝不可依你思维所解。思维所解是对待之法,对待法中实难契入啊,善知识,于不思议智中,欲思维、思议强执,其利不能现前。若一人突破此处,即对待知见处,一人得善巧因缘;二人突破,二人得;三人突破,三人得;若无量众生突破,无量得。如果你以对待知见欲闻教言,如“无得相故。得见诸佛”,若在对待心智中,永远不能听闻,闻则未闻啊,只种种子!下次再闻的时候,你还会说:“哦,这句话前一说与后一说是矛盾啊”?所以,无对待心智中,自然相随,随文入观,而得法益。入什么观呢?智观、无所染观、清净观、不动心念观,就是所谓的如实不增减观。

但凡夫心智,无始以来依对待而建立,说好闻坏,依坏说好,皆是对法中安立,在二种边见中徘徊,很难用圆融心、无对待心、清净心、印契心、不增减心如实安住、随顺法则,所以说依教奉行者稀少啊。虽然世尊处处叫我们“依教奉行”,但我们往往是“依解奉行”,依自身思维、依自身处理后的佛法来奉行,这样多不能得真实利益,因不能随顺佛智故,不能入佛智海故。依自己所有的量、所以为的量来规范佛法,这样的“佛法”,是你改造过的佛法,是变形的佛法,是依凡夫心增减的佛法,结果还是凡夫知见,故不得佛法利益。

正念诸佛。和合相应。亦得思惟助菩提分。念闻正法。思量分别。选择菩提分。而不见自身。亦不证诸法。

这一段文字十分重要!是凡圣知见的一个大转折,你一定要问问自己在此处是否转得过来?你可以自我勘验你的知见是清净知见、无对待知见、正知正见,还是愚痴见、颠倒见、虚妄见、对待见?后者之见是不能成就菩提的,因为你强执故,若是放下,即入佛智。我们可以用这段文字来评判、印许自心,在凡在圣,在智在愚,可以自己去衡量自己的心智所随、心智所依。

在许多经典上,世尊都依这样的转语欲令众生放下自我知见,随顺如来正教,而契入佛法利益,所谓的“回观自心,无染无著”。这些教言机制,实际就是不断地来与我们印契。过去的诸善知识有所开悟、有所证悟,或者于法以为有所得之时,就要到善知识处洗涤心垢,令善知识与自己做一个印契,以证实自己的知见及所证法则是与佛教真实相应的,如六祖大师见弘忍之时,真心常生欢喜,一切现缘中生起无畏与爱乐,心常生光明,照耀世间,于一切现缘黑暗之中若住世之明灯,虽是如是,尚需弘忍法师以法义印许,以《金刚经》印许,令其究竟无碍,所以有“何其自性、何其自性、何其自性”之表达。这里这段文字,亦是印契之语言。

所以者何。贤护。是中不可以色相故而得见佛。

此处干脆做总结了。这是十分清晰的教言、十分如实的教言、十分不可思议的教言,是远离了对待的教言!若你依对待心智,当下即是对待,何以故呢?“是中不可以色相故而得见佛”,这实在是很清晰地给了我们一个修行的法则、修行的抉择。那你能否如是实践呢?多有人在此处作解,作解者不可得其利益,实践者必然能印契自心。

不增减教言印契自心,甚为方便,如我们拿一个大印去盖章,你不需要去理解,盖上就是!我们看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有只手中就拿了一个印,什么印呢?就是一个种子字,代表着观世音菩萨,代表着阿弥陀佛,代表十方诸佛的印契,落下来即是成立。所以在大乘经典中,处处有这样的宣化:“久行而不证,放光即菩提”,也就是说一念相应即得契入,即得成就,非假劳作啊。在此处抉择,十分难,难在什么地方呢?妄执难放,我执难放,染心难放,分别对待难放,即使放之刹那,都是不愿放弃的,何以故?会产生畏惧。我们可以善自观察自己的心灵。有人说:“我听法一念欢喜”,何以故?这时无染无著,无对无待处,可以有瞬间的印契的喜悦,若能相续,那就有成就守护的延续;若不能延续,只是触及了一下,就还没有真正地印契自心,因为若印契自心,必然无疑!

不可以声相故而得闻法。

我们现在交流的佛法,实在是假于大家的耳根、眼识、身触,来激发大家本来具足的菩提心智,即所谓无来无去的心智,来纯熟此功德相、功德藏,而实在是无有法可得,无有法可遇,无有法可成,如实知自心啊!

不可以希望心成就檀波罗蜜。

檀者,布施,有法之布施、财之布施、无畏之布施。若希望回馈,檀波罗蜜是无以成就的,乃至持戒、精进六波罗蜜中,乃至十波罗蜜中,若以回馈心,难以得佛法清净利益,难以到达彼岸,何以故?世尊一旦说法,就是三轮体空,无所染著啊。所以,布施,无有布施之物,无有布施之对象,亦无有布施者,是为檀波罗蜜,于法布施亦复如是。若你认为自己于人有恩,则是邪见者,何以故?欲索取更大因缘故,此人不得佛法利益。所以在佛法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乃至智慧种种波罗蜜中,皆以无染无著为根本方便。

现在我们在寺院道场里,行法也好,做事也好,维护道场也好,出家、在家也好,若有染著心、回馈心,此人不得佛法利益,何以故呢?与前面所说一样,这样就如同做买卖,你不过是个佛法中的商人,俾卖如来,盗取一点一滴,那还是不能把如来家业真正如实地守护、传播下来的。所以,“不可以希望心成就檀波罗蜜”,我们予人于法、于财、于无畏之时,绝不可以希望心,即所谓回馈心来行持,若以这样的心,那不是佛法的实践者,所以不能成就檀波罗蜜,即布施波罗蜜。其他一切,亦复如是,举一反三,我们可以来触类旁通、广泛审视。

现在有的人稍做善根,比如为寺院稍做点滴,就来算帐了:我为佛法做这么多事情,给我点什么啊?我得到什么啦?这样的人真应该学学佛法,不应该在佛法里面搞生意。在佛法中投机钻营的大有人在,有知者,有不知者,知者,即故意搞的,是败灭佛法者;不知者,是愚痴无知故,以为佛法亦是买卖,令佛法堕入世俗。很多人真是在佛法中钻空子,利用佛法来俾卖如来,以换取自身所希望的虚假的果报,实际是不相应的,反而得不到。所以世尊说若人能持戒,能获三种利,或在菩萨戒中说,若人能持戒,能获五种利。这五种利是不求而得的,而世间人恶求、多求,乃至拼命地求,挖空心思,想尽办法,用尽技巧,到后来都是技巧之报、挖空心思之报,徒受苦报,因为这些造作皆是苦缘生起啊,非是实利所在。诸位善知识,我们善思维,善观察!

不可以乐著诸有具足尸波罗蜜。

你若著于“我具足什么样的法则”,“我具有什么样的戒、戒德”,这样不得尸波罗蜜,如果有善知识善于读诵,在《大智度论》处可以得到安慰,因为其中龙树菩萨对末世之际,以及戒法作了深刻的剖析,尤其对这个“尸波罗蜜”。我们善思维,善观察。

现在许多有情说:“等我发心清净了、圆满了,再做某件事情”,实际就是不了解自心啊,不了解法实无圆与未圆者,但是如实了解自心,自心未圆,事相不圆,自心若清净透彻,一切本圆。以前放光寺要建设的时候,我跟大家讲这是个本觉道场,本来具足,不假造作,所有造作皆是后天意识所染,是生灭之法、对待之法,非是这个本觉道场所安立。所以,这个放光寺早已建成,我们现在只是使用者,什么使用者?成就道业的使用者,谁来成就道业,则谁来使用这个道场、建设这个道场,此建设过程中是个本具道场故。所谓“本具道场”,是本来具有的,本来安立的,本来已成的。因为在道场事情做多做少的都有,但算帐的十分多,有人盖一间房子可以算帐,有人买两根木石可以算帐,有的人领了两天殿也可以算帐,有的人磕了三十万个大头、十万个大头、读了几本经,也可以来算帐,算什么帐呢?我为佛法做了这么多事情,我能得到了什么?此类人很可耻、很可怜,但这个因缘又是凡夫凡情很真实的表现,所以我就不断提出这是个本觉道场,是本来已建成的道场,后来的建设者皆是享受此本有功德的福德成熟者,这个道场不需要我们建,何以故?我们所有的建设都是为了维护佛法、维护成就、维护真实的一个机制罢了,是一个福德成熟罢了,如此而已。

“诸有具足”是世间有情的一种贪婪心,这样的人是不能持戒的。经常有人说:“世间法我要圆满,出世间法我也要圆满”,这样可能非是一世所成就,需要多生多世渐次成就,因为从世俗因果相中是这样看的。如果我们一生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则,这样的想法是不可持的,若是可持,你是不能成就的。

不可以悭吝秘法而得涅槃。

不可以深住富伽罗想而获多闻。

以众生心欲获得多闻,是不可能的。

不可以攀缘诸行而能远离诸事。

对此我们在对法中是可以观察得到的。

不可以乐著住处而得证果。

在四相四果声闻法中,四果无所证、无所得;菩萨从信位、贤位、住位、行位,乃至诸回向位,乃至到初地、十地、等觉、妙觉,亦无所著。若有所著,不为果位。

世间有情中,有人说:“我证果了”,我说你找佛印证去吧,证什么样的果?还是自得吧。无所得法中何以证果呢?此人心染。染在什么呢?以为有所得。所以他会捕捉一个东西。若是妄许于此人,此人危害世间。有人说:“我对某处有个悟处”,悟处可以作解悟、证悟,可以依经典、依法则来印契,但若说自己证果了,这就十分危险。现在这个证果心很多,有的人以为自己是什么登地菩萨了,我说你不要说自己是菩萨,不要说自己登地,你不知道诸位菩萨有多大的善巧,若是知道了,你根本就不会胡说八道了。因为登地菩萨有无量三昧善巧一时现前,无量三昧善巧自然具足,无量三昧善巧自然运用,无量神通得以一切自在力,如龙树菩萨初入欢喜地,即得百千三昧自得力,与人说法时常入月光三昧,但见月光净光相照,不见其人。此非是你说证果了就证果了,这个地方十分应该清晰。

不可以随顺贪爱离诸过非。

不可以常乐斗诤成就诸忍。

在六度中,忍辱一法比布施、持戒的功德要深入、广泛,何以故?常不争斗故,和合世间故,利益有情故,在此,利益的心智容易现前。有的人布施也可以斗争,如以有所回施心、有所成就心布施,这样的人就会心生骄慢,令他缘有情感到卑贱,令其心中产生压抑、不舒适。有的人持戒也可以斗争,令所谓的犯戒者生起畏惧、伤害,而真正持戒者会令不持戒者、不知戒者得以安乐,何以故呢?取向戒德安乐故,如果你持戒是安乐他们的,是调柔的,是无染著的,是以尸波罗蜜得以智、悲二法,这样不持戒者、犯戒者就会向往戒法,而不是对戒法产生畏惧。很多人持戒令人生起畏惧了,这样不是尸波罗蜜,不能成就尸波罗蜜善巧。故此处,常斗争是不能成就忍波罗蜜的。

在这些对法中,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观照自己的心智。现在有的人说自己有多大的本事,但常喜斗争、无事争事、无端起事,我感觉大家要遮护一下这样的人,或是于事相远离,或是劝化此类人不要好事,因为好事者苦难。对于好事者,大家要尽量地帮助他,集体地帮助他,集体地关心他、爱护他,于他生事之时寂灭于当下,不要再传播这些事,因为传播这些事很苦,尤其传得逾多、逾猛利的时候,会伤害于自他。所以,“本无事”是佛法的一个清净安住,“本来闲”是佛法的一个真实安住,这样才能饶益于有情、协助于道场、成就于道业。若心中纷纷攘攘、热热闹闹的,没事找事,有事扩大,令人不安,对于这样的人大家应该尊重他、爱护他、帮助他,不管是谁,因为这样的事若太多了,大家都会受不了。

是非在智者的现下就可以处理掉,何以故?智者心智无染故。对于是、非,我们从其事相上处理就对了,如何处理呢?我们在这个事处做到无事就对了,不再计较这个事情,不能争这个事情,争不来的,但是要调整。有的人辩解说自己没有这个事情,那是没有反思,没有生起悲悯众生心。肇事众生正应当我们悲悯,谁肇事我们大家都应该悲悯他,因其愚痴颠倒、心智蒙昧故,起码说他是对自己不慈悲、对他人不慈悲,那我们大家都应该慈悲这样的人,悲悯这样的人,同情这样的人,你给他一个广大的空间,告诉他实在是没有事,这个心使大家的热恼一下就静下来了,但你若是辩解,这实在没有智,也没有悲,这样会引起新的诤讼。所以,若有事了,大家就马上处理,不要辩解,需要调整就调整,怎么调整?让有事的人提出来,我们来调整,你不要辩解,说自己没有这个事情,那就产生斗争了,这样大家相处就十分艰难。所以,智者不辩啊,因为智者无染故,所以不纠缠于此。

还是希望大家真正地成就道业,而不是成就谁大谁小,谁是谁非,谁强谁弱,这没有用啊,这不是佛法。所以,在有是非斗争的时候,大家共同爱护这个是非者,一个人分给他一点无是非的感知就行了,他有是非,你没有是非可得,你不执着于此,就过去了,若真需要解决,那解决就对了。我们学佛,一定要善于观察、善于认识、善于成就。

不可以常行恶业而得善果。

好是非者,是恶业行者啊,因为多是非则多侵害。若于闲智心中,远离善恶,是解脱相;若想常行善法,是乐相;若常慈悲饶益有情、拔苦予乐,是慈悲相;若无染无著,是智慧相,我们用的是什么相呢?若好于斗争,令人恐吓,令人心不安者,实是愚痴相、恶业相,此人就要掉到井里了,大家应急于授手,应该帮助这样的人,不可与其争辩。

不可以声闻乘人而证菩萨念佛三昧。

声闻乘有情于法性、佛性不能得见,但于寂灭得以随顺,他不了佛性,若了佛性,则就入于大乘教言广大心智中,这是教言机制差别。

亦不可得诸菩萨忍。

若我们还在是非中沉浸,还在善恶中诤讼,就离佛法太远、太远了!所以,我们不要把佛法顶得高高的而不用它,那太可惜,我们就要把佛法运用在自己的心智、生命、业缘之中。烦恼业来了,刚好运用佛法;有情苦恼来了,刚好运用佛法;有人说是非了,刚好运用佛法,无染无著。对方强执,则悲悯回施,应拔济此苦,令其安乐。说是非者太苦,造是非者更苦,强执是非、传达是非者,是为苦苦相逼啊!诸位善知识,对此我们看得清,也感知得明。大家共住之时,若各个消除是,各个消除染著,那大家都是道友;若各个争是说非,说善说恶、你我人他,这样肯定会出问题,什么问题呢?大家不是道场,而是斗争场,远离佛法,与佛法丝毫不相干了,那我们是灭佛法,还是建立佛法利益呢?这个地方应善思维、善观察。

“菩萨忍”,是逆害之时饶益有情。我们读过歌利王的故事,世尊在因地之时,歌利王将其解肢时,世尊对他说:“我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后,先度脱于你”,这就是诸佛菩萨的行忍啊。

亦不可以嫉妒取著而得空三昧。

即所谓空、无相、无愿三三昧之解脱三昧,若以空三昧,若以无相三昧,若以无愿三昧,得三三解脱。所谓解脱者,就是无染无著、无挂无碍的真实功德。能否行这样的三昧呢?常思维、正观察、顺法性观察,就会得此三昧力。

亦不可以行爱欲而入奢摩他。

即止观不能成就,大乘说法中是如是宣化的。所谓爱欲者,就是众生知见、倒见、亏欠心智中生起、延续的染著。止者,止恶扬善之止,自然成就不可思议的毗婆舍那,即智慧行、智慧观之法则,由此止观可以入智观,令人生正见、正念,得以智慧心智。

亦不可以懈怠懒惰证诸圣道。

这是十分简单清晰的教言,在此对法教言中,我们可以善于印契自心,绝不可以用自大自诩知见来印契自心,那是不相应的。

乃至不可以不舍异念诸物而能成就思惟也。

此思维是正思维。若不依如来知见正思维,那我们所依的知见就都是不正思维。若不正思维,就会造成所谓的妄想与邪见;若正思维,正语必然现前,正业、正命必然成就,所以产生正念,那就会有正定、正智,所以于八正道中自然畅顺,一如守护。

贤护。是故我今以此三昧。付嘱世间诸天王辈。受持守护。亦付于汝。当来宣布。勿令断绝。

世尊在此嘱累于诸天王辈。对于我们这个般舟道场,很多有禅定者常观此处、爱护此处,大家自觉不自觉地从全国各地摆脱众务、放下亲情来到这个道场,也多是诸天神、龙天护法、善知识加持,才有力量来的,仅靠自己的业缘,能来者甚稀少。这是如实说,你若认为夸张,就夸张了,若不认为夸张,是你善根。

世尊嘱累诸天王辈,因为天王较于世俗有情、凡夫有情之类,还是有威德的。诸天护法欲影响人类之梦幻,乃至作业,甚为善巧,对他们来说太简单了。所以过去有“六念”,其中,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死、念天,在家者都念天之福德,何以故呢?因为此类天者,多是十地菩萨所守护、应化于世间,诸佛对其多有嘱累。

嘱累,就是付嘱于、传达于、交付于你,你要把这个法则守护下来。世尊在此,一是嘱累于贤护菩萨来传达这个法则,令其延续,贤护菩萨是五百传达此教言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者之上首,也是十六正士、八大士之上首,所以嘱累此一人,代表着对五百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弘传此法的嘱累,也是对八大士的嘱累,也是对十六正士的嘱累;再者,就是世尊明确地嘱累于诸天王辈,这也是一个代表,世尊以诸天代表诸天龙八部、乃至一切人非人等,令其作广大守护。

于是世尊说斯法时。有八那由他欲色界诸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大集经》所宣化的对象是欲、色二界,不宣化于无色界。“大集”含有二意,一是指在欲、色二界有情、人天之中所宣化,一是指一切众所聚而闻法,如此经中序分所述,诸天、诸圣者、诸比丘、诸长者、长者子、国王、婆罗门、刹帝利种、人非人等类,种种众生云集竹林精舍,听闻世尊宣化此甚深教言,入此大集之处,大集二意在此畅明。

复有无量百千人。亦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然而斯辈。皆于未来过恒沙劫。尽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同一号。名正解脱如来应供等正觉。住世教化。寿命亦等。

如《无量寿经》中授记皆名妙音如来一样,念佛人,此一法则的广大修持者,与千佛万佛总不相妨啊,各个成佛,广利有情,其教化与利益实是如此,就同集体训练一样,不影响你成佛。若你说:“大家都成佛了,我不成佛”,那是愚痴业、愚痴心、颠倒行。即使无量众生成佛,我也成佛,何以故呢?这是本质法则故,非是虚妄业缘。

贤护。以斯初发菩提心故。

“斯初发菩提心”,何以故?遇此法、此教言故。我们现在也遇世尊说如是法、如是教言,我等是否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呢?后面的文字实是激励我等亦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即无上正等正觉之心,远离谄曲,远离自他对待知见,远离伤害。学佛之人一定不要伤害自我,所谓走出自我,是为不害,若强执自我、以为有我,一定会自残自害,或以善法害,或以沉重害,或以他法害、恶法害,种种害,都会危害自己。

诸位善知识,善于学佛法啊,远离所谓的自我伤害,即强执自我。我们的两个包袱,一个珍宝包袱,即你认为自己都是对的;一个垃圾包袱,即你认为别人都是错的,这两个包袱会把人压死的。我们中国人以前说:“推翻了三座大山”,实际我们现在身上就压着两座大山,一是自己收集的珍宝,比如认为自己是对的之珍宝、正见之珍宝、以为有所得之珍宝,不是好东西你绝对不会收集的,这些珍宝是座大山,在你左肩;一个是别人的坏、别人的恶,别人的是、别人的非,不断地收集,然后,真是左右二肩各有承担了,不知是否会把自己压跨呢?你担得久了,跨下来的时候,就苦啊。

柳宗元的《蜉蝂传》就是对这类人的“称赞歌颂”,而这样的人在我们周边太多太多了,就是“遇物而负其背”啊,遇到什么东西就往自己身上抓,干什么呢?负重而行,绝不放舍,压跨为止,然后爬高,干什么?摔死为止。这样的学佛者真是可怜啊。所以,“其人,名者名人,其质小虫者也”!大家去读一读,应该能警策警策自己。如果我们现在真以此因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远离一切违心,即自我危害,舍离我执,即众生情见,也即前面说的“富伽罗见”。此众生见是佛法第一要处理的问题,但在许多不正见有情中,这是第一障碍,只有我对他错,没有第二个词,所有行法都是围着对错二字,一个是我,一个是他,我对、他错,这两双东西,不相舍离,太负重了!我感到大家应该遮这样的人,强遮,因为什么呢?这样的人太苦,造业无量,不能学习佛法,不能实践佛法,得遇道场、得遇佛法了,还不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可惜!此处是鼓励我们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尚得如是无量功德。具足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况复我昔行菩提时。供养我者。彼宁不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若过去有善根,遇到这样的教言,仅初发菩提心就能得到这样的果,况且于世尊应世之时供养过世尊?以此广大善根者,决定远离苦难,远离颠倒,远离自他二害,发清净菩提心,即无染菩提心、胜义谛菩提心、无造作菩提心。若是造作菩提心,则要誓愿广利有情、无染无著,这是造作菩提心份中所谓的立大誓愿,什么大誓愿?众生度尽,方成佛道!众生往生,我成菩提!这是真正地以佛愿为己愿,发广大誓愿,爱乐世间。若依这样的愿,我们有什么烦恼呢?有什么是非呢?有什么痛苦呢?有什么不能忍受呢?你可以善观察、善思维。

贤护。复有无量无边众生。闻说此法得净智眼。

“得净智眼”,即得法眼净,睁开清净眼目,荡然无有一物可成,无有一法可得,故人心智安乐,所有见物,不生烦恼,所有妒忌、烦恼、是非、人我一时消融于清净智眼之中。因为心不清净故,眼不清净,事相亦不清净;心清净故,眼清净,依报清净,周围因缘安乐清净。

诸位善知识,我们到这里肯定是来学习佛法、实践佛法、成就菩提、自他二利的,这个目标一定要认清,若认不清,就会多以自己的恶缘业习侵害道场。所以,我们千里迢迢、万里迢迢来到这里,就应该于道业发起清净守护、清净实践、发清净愿、来守护道场、爱乐道场,切莫落于破灭道场之恶性果报。很多人不知,妄以为是,其果报甚惨。故诸位善知识啊,爱护道场甚为重要,守护道场甚为重要,能于道业得清净善巧故,所以甚为重要。

复有八百诸比丘等。于诸漏中心得解脱。

我们的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乃至说诸随烦恼中,皆是有漏业相,对待心智、生灭心智中皆是有漏。世尊在世之时,诸凡夫有情亦处处皆是,但于闻法之时则顺法而行、顺法思维、顺法修持、顺法证道,而成就菩提,那我们闻法时应如何来观察?如何来思维?如何来行持呢?还是需要大家正面审视。

尔时世尊为重明此义。而说偈言

谁当受持此三昧 彼于福聚不可量

这实际是对我们的激励。“谁当受持此三昧”?肯定是现前大众啊,应当者、已当者,应该发愿,应该这样守护,应该这样实践。

“彼于福聚不可量”,非世尊以福聚来诱我等进趣法则,实是如是福德因缘,实是真实功德利益。你可以去实践,可以观察,可以守护。

斯等戒行无尘垢 本心清净犹如镜

本心清净故,能持诸戒行;能持诸戒行故,本心清净。何以故呢?是法相应故。

谁当受持是三昧 多闻深广无边崖

谁受持,则谁获其利益,世尊这样如实地提出来,直接把我们推入到这个法则的利益之中。

智慧自然无缺减 功德盛满若明月

这是对受持三昧者的直接赞许及对其利益的印契。

谁当受持是三昧 得睹诸佛不思议

智慧观察希有法 不思议人皆守护

“不思议人皆守护”,说到思议,人多是邪见思议、恶见思议,即“我”强执之思议。强执之思议很痛苦啊,因为什么呢?没有智慧故。以染著心观察,太痛苦了,而无染心中清净观察,人得解脱安乐住。“智慧观察希有法”,就是无染无著清净观察,无染无著广大观察,无染无著究竟观察。所以,“智慧观察希有法,不思议人皆守护”,智慧本非思议及不思议法,但因众生虚妄思维习惯,所以世尊说不思议智,说不思议法则,说不思议善巧,令众生随顺趣入。

谁常受持此三昧 曾见无量诸世尊

世尊不断提示“谁当受持是三昧”,就是不断来提示我们。

“曾见无量诸世尊”,这亦是授记:若受持此三昧者,曾见无量诸世尊。我们遇到这样的三昧法则,实在是有曾见无量诸佛的善根,若是不信,可以去读一读授记的经典。如果你说:“我不信佛语”,那就不要称自己为佛子,你在背佛啊,如果背佛却还说:“我在学佛”,那就太痛苦了。有的人不光是背佛,还要改造佛,甚至超越佛,在居士、出家人中都有说要“超越佛”的,为什么呢?不以佛教言为法则,只是自己的狂妄心智说佛是这样说的、佛是那样说的,而皆是强执说。佛说清净语、慈悲语、方便语、饶益语、利益众生语、令众生离苦得乐语,此类有情说什么?颠倒语、狂妄语、增上慢语、令众生迷失及畏惧之语。此类有情虽是口说学佛,实不是佛法中人。我们知道,入佛种姓者,信忍、顺忍一时得见,因为尊重有情,爱乐、尊重法性,知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故,所以有信忍、顺忍之善巧。净土一法说清净平等,说一切众生咸能往生,只有于信忍、顺忍中才能随顺这样的知见,才能入佛知见,才能入佛誓愿海中,若不然你就会逆道而行,你会提出“他怎么能往生”这样的邪见,何以故呢?你不相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更不信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更不信阿弥陀佛大愿业力普摄十方无挂无碍,更不信佛是无畏施者、方便施者、究竟施者、抉择施者、利益清净施者,这样是得不到佛法真正利益的。

彼佛说法难称量 皆当奉承修供养

我们若真要供养佛法,那就应顶戴世尊、顶戴佛法、实践佛法、真如守护。所以,在事相上,常礼敬诸佛,鲜花灯烛美食及种种珍宝供养,爱乐守护,赞叹不已;在心智中,一如守护,无对无待,尊重一切有情犹如诸佛世尊。这是不是着眼点呢?我们自己审视自心、观察所守护法则。

谁能受持此三昧 彼为世间作灯光

我们知道,这个世间已被贪嗔痴慢疑邪见种种蒙昧,是黑暗世间。所谓黑暗者,众生没有远离这种尘垢、蒙蔽。若是智慧心智生起,则能照了世间,作无尽灯,灯灯相传,续佛慧命,广利世间。

大悲如斯拔众生 所有世尊悉供养

这是十方诸佛所守护的法则,若是我们真正在此法则上实践,诸佛都会供养你的,但如果我们搞是非斗争,则一滴水也是难销的。世尊在教言中说,若于法随顺者、守护者、实践者,万丈黄金也能销;若是在佛法中不实践、不守护、不爱乐者,滴水难销,而不管你是什么身份。身份不相干啊,法益很相应。“所有世尊悉供养”,一定不要认为这是一句泛泛之话,我是深信不疑的,如果不信,我们很难行法啊,如果不信佛之教言,我们很难作佛陀的弟子啊。不管现什么相,若不是佛陀弟子,怎么能在寺院销佛所回施的饮食呢?我们所守护的法则都是佛陀回施的福德,如果你说自己比世尊强,你可以建立世尊之外之教,而不能立于世尊之法之中。因为佛付以二十年福德于末世习法者[3],当然僧众为世尊所偏爱,此偏爱是为令佛法住世故,所以实施内眷属教言,虽然如是,实对行法者是一如爱护的。此处我们若看不确切,会生增上慢心,反而不能与法相应了。

谁能受持此三昧 未来无数诸圣尊

若有菩萨欲见者 清净信心修供养

菩萨、龙天也会如是来供养,对此我们在前面已有学过,是法中,若求遇此法者,若读诵受持此类经典者,若为人解说者,若证得此三昧者,其广大利益包括人非人、鬼神、诸天菩萨、诸佛如来的爱护、覆护、存念、现前等,所以不能小视此念佛三昧、般舟三昧、“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的修持,何以故?实是诸佛地故,实是佛性故,实是法性故,实是僧性故,实是功德藏故,实是不可思议利益所在故!

谁能受持此三昧 彼胜得利难思议

善能下生于人间 常得出家善求食

世尊在这段很短的偈子中,用了八处“谁能受持此三昧”,然后对此三昧的功德与不可思议的利益多有叙述,这是警策我等现前大众及与此法有缘之有情来受持此三昧、实践此三昧。虽然世尊如此苦口婆心地、细腻地、不断地、周全地、广泛地与我等宣化其利益及行法,但对我们心灵的撞击与认知,可能有的厚重,有的薄少,有的麻木不仁,也可能有的是第一次听闻,了不相干。虽然是了不相干,亦是菩提种姓,真实不可思议,一过耳根,永为道种。诸位善知识,在此处决定不可荒废,不可轻易带过,我们如果一次闻、二次闻、三次闻,可能就会真正地来行持它、实践它。

多有菩萨早已行持此法,也可能是过去善根,犹如贤护菩萨、八大士,乃至五百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在世尊面前发愿尽未来际传播此法、守护此法、实践此法,乃至解说、教化有情,令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座的也可能有此五百众之类,谁知?佛知;谁知?弘传者知;谁知?若具三明四智者知。如何知?不埋昧心智,不舍誓愿而来延续未来故。众生以分段死业习故,生生死死、轮回不休;菩萨以愿力为生命的依怙,广延未来;一切诸佛安住于大愿真实成就故,以三昧耶戒光照十方,安住于金刚法座、菩提座中,普利十方,不动法座,皆依誓愿故而建立。因此,我们实践这个法,若不依誓愿力守护此三昧力,或者若不真正爱乐此法则,那我们就不能如诸佛菩萨一样来广利世间,拔济众生之苦难,予众生以安乐与喜悦,予众生福德之庄严,如果这样作为一个学佛者,欲真正相应,是甚难的。

谁能护持此三昧 彼受多福不思议

复能住持于将来 获斯功德最后利

无上大利、究竟利益者,为“最后利”。“复能住持于将来”,即能令此法住持于未来。世尊在前面的授记中告诉我们,世尊在世之时,有五百士、八大正士等发愿来弘传此法,尽于未来成就无量无边众生,使其皆因此法则故,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乃至得以成就。我等现前有此现缘,起码已听闻如此教言、解说如此教言、交流如此教言,乃至有诸多善知识亦在实践此教言,实在是不可思议的殊胜福德,虽是依诸佛威德加持令我等成熟,那也是我等的善根机制成熟,本功德成就亦不可思议,所以应自尊,善自守护,莫以知见轻毁。现法中,自尊者十分稀少,若是现法具足者,是为菩萨,是为觉悟者,是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是为爱乐世间者,是为佛法中闲人,是为佛法利益中人,是于果位中得以自在抉择之人,此类之有情,绝对是利益世间而无所畏惧,广弘佛法而无有疲厌。

诸佛世尊出现于世,无外乎是欲令众生发起广大、殊胜的出世之乐,即所谓法乐,如诸禅定之乐、慈悲之乐、智慧之乐、方便之乐,乃至说种种妙言之乐、饶益有情之乐,这些乐中,实在是远离世间五欲之苦、无常之苦。而我们大家实在都是在三途八难之中啊,世俗之中多有苦难,众生因为没有佛法之乐故,所以贪图于世俗之乐,这也是必然,若有佛法中乐,诸余之乐实在是无以比拟,则自然会舍弃世俗无益之乐,何以故?多造诸业故,若善若恶,看似稍乐,瞬间即坏,再加上这个时代苦苦相逼,更是轮回业炽盛。

因此,对于这个法则的实质内涵,还是希望大家在学习之后,能真正深入实践,乃至成就三昧,若亲见诸佛、见佛闻法,善根真实成熟,则广利人天,得大威德善巧,不论是心智,还是言辞、教法、修持、无畏、财富,一切时处,皆得方便。如是运用,是为我们学习佛法的目的,也是行持三昧的目的。

 


[1]《金刚经》原文为:“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无所得,燃灯佛则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2]释迦牟尼佛临入涅槃时,告诉阿难陀及弟子说:“我入灭后,汝等比丘,应依四念处安住。”

[3]世尊本当于一百岁涅槃,但提前了二十年,以留二十年福德给后代佛子,使其修道资粮无缺。

 


{返回 慈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具足五法品第十
下一篇:《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称赞功德品第八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现前三昧中十法八法品第十三
 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十集
 到底什么是阴境?如果不破阴境是否就不能证三昧?
 我们这个时代念佛是最大的修行方便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集
 深心与菩萨行
 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二十八集
 往生论注讲解 第四集
 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五集
 药师佛十二大愿开示 一、珍重自己当下当念成就的圣因圣缘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菩提愿心与受菩萨戒[栏目:多宝讲寺学僧文稿]
 积福的窍门[栏目:达真堪布]
 禅修功课「自我观察」,几天下来发现自己的行为...[栏目:海云继梦·禅修释疑]
 饶益有情戒[栏目:达真堪布]
 家和万事兴[栏目:仁焕法师]
 大佛顶楞严经文句卷第七[栏目:蕅益大师]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八九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第一篇 理论 1.4.5 集谛(第二圣谛)[栏目:阿姜念·身念处禅观修法]
 《楞严经》轻松学 卷四(之七)[栏目:楞严经轻松学·超然法师]
 天台智者大师的教相判释学说(张风雷)[栏目:天台宗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