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五章 菩萨道与婚姻 第三节、菩萨道与现代社会
 
{返回 佛法与婚姻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235

第三节、菩萨道与现代社会

欲度化众生,自己须先具足正信、正见、正戒、正智,得世间乐、出世乐,具备福德、及度人说法的方便技巧。说法应善于观察对象的根性和接受程度,若对方不能直接接受佛法,即先授予世间善法;若不能接受佛法的出世间法,即先授予佛法的世间法,渐次引导,循循善诱。

为了以四摄法度化众生,还应掌握世间各种知识技术,热情主动地为众生服务,广结善缘,使众生由得到好处而对菩萨建立感情,容易接受他所说的佛法。为此,菩萨应广学各种世间法,这是园满方便所必修的。

《优婆塞戒经.自利利他品》说:菩萨为说法利他故,可先学外典(世间学问及其它宗教),后学佛典,说法时先说世间法,然后再说甚深法界。“菩萨定知,若用声闻、缘觉菩提教化众生,众生不受,则以天、人世乐教之,是名利他。”

居士生活的第一要务,便是建设和乐的家庭。对父母要尽孝,对子女要慈爱,敬与养,教与育,做到自己最大的可能,才算尽了父母与子女的责任。夫妇,是家庭的重心,彼此之间,一定要坚守贞操,要敬爱对方,要体贴对方,夫妇间的感情融洽了,纵然是菜根布衣的生活,仍是一个可爱的家庭。

一、奉行十善得安乐

凡夫总是易受外境干扰、诱惑,故犯错误在所难免,但因此常会影响到家庭的安宁和幸福。所以我们应常奉行十善业道,这是佛陀为凡夫于生死轮转中,讲的求取安乐之法。

十善业道:即十种良善的行为,它是通向善处的道路,是为大乘之在家戒,能使实践者感得欲界之乐果者。持十善戒行者,上品者与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于天上,下品者能王于人中,有此功力,谓之十善戒力。

据佛经记载,佛陀在许多场合,宣讲各种善、业因所得的果报。述说最多者是十善十恶的果报:行十善者升天,作十恶者入地狱。大正藏第十五册中《十善业道经》,内容为佛说有关十善业之功德。经载,永离十恶而修行十善者,有如下之功德:离杀生者成就十离恼法,离偷盗者得十种可保信法,离邪行者得四种智所赞法,离妄语者得八种天所赞法,离两舌者得五种不可坏法,离恶口者成就八种净业,离绮语者成就三种决定,离贪欲者成就五种自在,离嗔恚者得八种喜悦心法,离邪见者得成就十功德法。

十善业道的内容如下:

十善业道,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和不邪见。此十善业道,乃去苦除灾的指南,就是未皈依佛教的众生,也应勉力奉行。众生若不能时刻忆念及力行此十善业道,则难免作下恶业,他日必要随业受报,现今的身心也会受极大的苦恼。

行十善业道有什么果报呢?

若人不起杀心、心常慈悲、于众生能施无畏、救苦扶危、断除暴戾的习气,那么,他便可身常无病,寿命长远,常受到天神的守护,出入不堕险境,心地平静和悦,他人不起怨恨,常得敬重,命终之时、能生天上、享大福报。

若人离偷盗,他便能积资财,天灾盗贼不能侵损,不生败家之子女,他人诚实相对、不愿亏负,自身资财、能善受用,更有余资布施于人。这样,他便得善名流布,为人赞美,命终之时、能生天上、得一切受用无缺。

若人离邪淫,能制淫欲之心,夫妇正淫之外,不复淫人妻女夫子,不坏他人名节,不破他人家庭和合,那么,他便能得诸根调顺,仪容端正,受人敬重,身常康健,妻子儿女,不为人侵,家庭融洽快乐,子孙不辍,且孝顺有为,光明磊落,终成大器,荣耀父母。反之,作邪淫恶业,现前家庭不和、身体赢弱,妻不贞节,恶名流布,所居之处污秽不净,命终坠三恶道,若再生于人中,受眷属不和、妻不贞节之余报。

若人离妄语,便能口常清净,言词无失,辩才无碍,常得他人信任,所发言论、皆受人敬重,且能常近智者,恒得增进智慧。

若人离两舌,不搬弄是非,不诽谤弄人,那么,他便不受他人离间,不受毁辱与谗言之害,事业顺遂,能亲近善知识,增长智慧。

若人离恶口,说话温文有礼,那么,他便能言词美妙,众人乐闻,说话契理,更不遇恶口之人,不受讥议,心常安乐。

若人离绮语,不说邪淫不端正之话,他便能远离邪僻之人,不为淫邪之语所污辱,恒令人发言尊重,不敢轻薄无礼。

若人离贪欲,那么,他便能诸根具足,端正无缺,身心健康,财物能亲得受用,不为他人所夺,或因自己不察而遗失,更由于无贪而乐于布施,故易得资财,生活无忧无缺,恒为他人仰羡。

若人离嗔恚,他便能心境平静,和颜悦色,健康无病,仪容调顺,他人乐与相处,事业常得顺遂,为人爱护思念。

若人离邪见,不信异教外道的邪论,不行异教外道的邪法,远离一切戏论执着,深信佛法无常无我及因果的道理,他便能修圣道、行佛法,终得不可思议的解脱。

善男子,这十善业道,是修身证道之根本,不堕恶道之必需,得人天福报的因由,因此,就是尚未有因缘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发愿修行度世的众生,也应身体力行,以求暂时有限的安乐,虽在生死轮转桎梏之中,仍能多处善地,少受苦恼,他便要行十善业道了。待根器成熟,再求更彻底的解脱。

二、烦恼即是菩提

1、佛陀悟道的启示

一般而言,宗教修行之路往往是一路向上,直指清净之境。然而,当佛陀在菩提树下,即将成佛之前的最后阶段,突然来了三个无比美丽的姑娘,在佛陀禅坐的菩提树前,跳起了诱惑的舞蹈,但佛陀看破她们的真面目,不为所动。

依《佛本行集经》以及《佛所行赞》所述,这三个美女,乃是魔王所派遣者。她们以一切方法诱惑别人为其特长,三人的名字是一名“欲染”,一名“能悦”,一名“可爱乐”。她们跳舞嘻戏,献出种种的媚态,企图以爱欲,将佛陀拉进爱欲的漩涡之中!

但佛陀坐在金刚座上,寂静的心中,像湛然不动的清水一样,除了想出离三界,观察诸法的实相之外,没有其他的念头。魔女们一番折腾之后,毫无结果,最后沮丧而隐退。

其实,这三个魔女,又何尝不是修行人潜意识中,根深蒂固的爱欲呢?每一个行进在菩提道上的修行人,最后都将超越“爱欲”、“我见”之关,方能得大自在、大清静、大安乐。

修行之路看似一向清净,其实,“一向清净”又何尝不是回头照明那个“一向阴暗”的历程呢?逆向修持,有时是一种必要的功课。

2、筏苏蜜多女的故事——一个逐层化解的“离贪欲际”法门

学习行菩萨道的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精神值得效法。善财童子为《华严经?入法界品》中之求道菩萨,曾南行参访五十五位善知识,遇普贤菩萨而成就佛道。《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历程与内涵,对于“人间佛教”理念的深广化,提供了极佳的指标作用。五十三参所参访的善知识,上自文殊、弥勒、观音、普贤诸大菩萨,下至童子、船师、医生、药师、教师、制香人等各行各业的人士,不分僧俗、男女、长幼、内(佛教)外(他教)、尊卑,处处呈显出佛教修行方式与角色扮演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五十三参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筏苏蜜多女的故事。而筏苏蜜多女,是善财童子参访的第二十五位善知识。筏苏蜜多的角色,明白地说,就是“淫女”,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妓女。

当善财童子进入“险难聚落”而向路人探问筏苏蜜多的住址时,每一个人都表现出惋惜和蔑视的态度。他们认为像善财童子这样清纯的青年,怎么会想去接近这么一个以淫为业的女性?不过,善财童子在“决定欲破一切众生于女色中所有净想”之后,终于登门造访。

向善财童子推介筏苏蜜多的,乃是修持极高,已经可以为地上菩萨说法的大比丘尼,叫做“狮子频申比丘尼”。一位持守比丘尼戒的善知识,向善财童子做此推介,其中自有深意。筏苏蜜多乃是“淫女”,何以狮子频申比丘尼竟然做此推介,好象是倒拉善财童子一把?这与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遭遇三个“魔女”的诱惑,岂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这是一个逐层化解的“离贪欲际”法门。

《华严经》虽然提到同一城市的人们,把筏苏蜜多视同“魔女”,但《华严经》却形容她说:“从其身出广大光明,……遇斯光者,身得清凉,心除惑热。”

筏苏蜜多自述说:“若有众生欲意所缠,来诣我所,而于我身生极爱染,心如昏醉,我为说法;彼闻法已,则离贪欲,得菩萨无着境界。若有众生暂见于我,则离贪欲,得菩萨欢喜三昧。若有众生,暂与我语,则离贪欲,得菩萨无碍妙音声藏三昧。”

经中明言:“所有一切众生来诣我所,亲近于我,一切皆得住离贪欲际,入于菩萨一切智地最胜解脱”,也就是说,凡是前来亲近筏苏蜜多的人士,都是接触之后得“住离贪欲际”。

筏苏蜜多的法门,实际上并非万能。在五十三参的整体架构中,筏苏蜜多女只是其中一参而已,不能以偏概全。这一参反映了人间的现实需要,但五十三参之中更多的是选择出家的比丘、比丘尼。

因为性爱的行为,有其习惯性与上瘾性;对于选择世俗在家生活的人士而言,性爱固然是现实生活中必需的一部分,但是就菩萨道的修持而言,则别有一番天地。唯有向上修持,到“化欲”之境界,才是究竟。

3、维摩诘居士

维摩诘居士是大乘佛法中一位著名的在家菩萨,维摩诘的故事出自《维摩诘经》。维摩诘,意译为净名、无垢,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的人。

维摩诘是古印度毗舍离地方的一个富翁,家有妻妾,财富万贯,奴俾成群。他虽在俗尘,然精通大乘佛教教义,其修为高远,虽出家弟子犹有不能及者。他曾于过去劫中承事供养无量诸佛,深闻法要,契入不二;他勤于攻读,虔诚修行,能够处相而不住相,对境而不生心,得圣果成就,被称为菩萨。

为了方便摄化众生,他上自军政,下至酒肆,广泛地参预了社会生活。后来他患疾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皆来问疾。

佛陀闻知后,特派文殊菩萨等去探病。佛知道维摩诘菩萨只是诈病,所以派去了被誉为“第一”的文殊菩萨,率僧众前去慰问。

文殊见到维摩诘后,两位菩萨互斗机锋,反复论说佛法,义理深奥,妙语连珠,使同去探访的菩萨、罗汉们都听呆了。维摩诘现身说法,要问疾者识身虚幻、危脆、垢秽,为苦为恼,众病所集,不应心为形役,应常乐佛身。佛身是从无量功德生的,是从慈悲喜舍生的,是从四摄六度生的。应以速朽之身,勤修如是胜行,饶益众生,获成佛的清净庄严之身。一场论战后,文殊菩萨对维摩诘倍加推崇,人们对维摩诘居士也更加崇敬了

《维摩诘经》将“烦恼即是菩提”的道理,阐述得淋漓至尽,说明“中道”是对治爱欲烦恼的最佳选择,“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为不思议解脱的张本。

《维摩诘经?观众生品》中有三段极为重要的见解。

(1)、维摩诘与文殊辩析“云何观于众生”乃至“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时,室内出现了天女散花。花散到菩萨身上,随即下落,散到舍利弗等声闻身上,即使运用神力,也扯不下来。

舍利弗正为天女散华而尴尬不已时,天女告诉他说:“勿谓此华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观诸菩萨华不著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譬如人畏时,非人 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

这一段经文,明白地指出“五欲”对于人的影响,关键在于人的“分别心”。你有分别心,你在乎它,你恐惧它,你就受到它的影响。

因此,“色不迷人人自迷”,迷不迷毕竟是在自己。

(2)、同品中天女又说:“一切诸法是解脱相。舍利弗言:不复以离淫怒痴为解脱乎?天曰: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这一段话更明白地指出,你自己心能作主,你看得透诸法实相,淫怒痴就是解脱。你自己做不了主,又看不透,只好跟你说“离淫怒痴为解脱”,免得你跟着淫怒痴打转。这不是说看得透就任由你淫怒痴无所谓,而是说看得透,则淫怒痴动不到你的心,你碰不碰,你的心都是如如不动、当下自在、当下解脱。如果看不透,即使不碰,心里头还不是堆积着许多淫怒痴的垃圾,自己烦自己。

(3)、天女在与舍利弗对辩过程中,将舍利弗变成了天女,将自己变成了舍利弗,证实众生如幻,男女实无定相,破除声闻人对“法”的执着,得出诸佛菩萨所证得的功德,“实无所得”,“但以世俗文字,假名得耳”的结论。

这是从“法无定相”角度说明“女人相了不可得”。平常人所谓男相、女相,毕竟只是主观心识的投射。因此究竟的解脱女色之道,不是逃避女色,而是从“法无定相”上彻底超越个人对于“女相”的心理投射。要达到此一境界,唯有透过甚深的禅定功夫,才能够像《心经》所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维摩诘经?佛道品》也以另一种方式表达“烦恼即是菩提”的理念。经云:“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同品偈语云:

火中生莲华,是可谓希有;

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

或现做淫女,引诸好色者,

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道。

这一段偈语,正是五十三参中筏苏蜜多女的最佳诠解。用“火中生莲”来比喻“在欲行禅”,可见这个法门不但是高难度,而且是高度危险性,一不小心,便可能变成“火花”而不是“火莲”,故诸学佛者不可轻易尝试!

“烦恼即是菩提”的思想,在大乘佛教的经典如《大品般若经》、《文殊般若经》等中,都有详尽的阐明。有兴趣者,不妨查阅学习。

二、从空性的立场来看婚姻

1、从空性的立场来看婚姻

从涅槃的立场,来看人类的婚姻,其实婚姻当体即涅槃。

龙树菩萨说:“诸法从本以来皆涅槃相。”大乘经论及禅典之中,也处处向世人明示“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真如”的理趣。无奈吾人业障深重,宁愿相信凡夫之言,而不愿相信圣者之语。

即以情欲而言,其实情欲本身有何咎呢?

我们认为情欲不好,甚或产生排拒、罪恶之见,难道不觉已经背离“缘起即空”的精神,以及佛教无嗔的原则了吗?

《般若经》云:“真如法门不舍一法,若舍一法即是谤佛。”从般若的立场来看,遍一切法都是药,也遍一切法都是毒,端看是否运用得当。‘砒霜’倘若使用适当,一样可以成为仙丹活命药;‘粪便’如果置于林园花圃,便可长养万物!砒霜、粪便尚且如此,何况是情欲岂有绝对是不祥物之理?

欲界众生比较嗜欲,固然是事实,但嗜欲重只是障碍圣果的证得,却不是生死轮回的根本,生死轮回的根本乃是自性见的戏论──于如如之境生起虚妄分别,复于虚妄分别境上产生执着。这才是众生轮回生死的根本原因。

如果稍有情欲,便无法证得菩提,那么佛陀现在也还是生死凡夫。试问:佛陀有没有欲呢?如果佛陀没有欲,那么他肚子饿吃饭是不是食欲?身体寒冷披一件衣服、腰酸背痛请阿难尊者替他捶背,是不是欲呢?

其实生活上例如:手被开水烫到立即缩回来、口渴想喝茶水、走路避开坑洞……等等,广义言之都是欲。虽然很明显的,佛陀必然有种种欲,但却不妨碍佛陀成为佛陀。因为欲之有无并不是成为圣者与否的关键,而应是‘明’与‘无明’的问题,也就是有没有颠倒梦想、有没有觉悟才是圣凡的分水岭。

2、从大悲的立场来看婚姻

婚姻的场所即是菩萨利生的场所。

佛法的最深处虽在涅槃,但体现涅槃的佛弟子,其人格最大的特征,却在大悲。

“大”是体现诸法寂灭性──涅槃,故可称为大;悲则是慈悲的简称。故“大悲”其实是指没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慈悲心。

当一个人体现涅槃的时候,就不会再有主客分离的意识,也不会有人我的执着,所以看的时候只是看,没有产生“我看到”之念;听只是听,没有产生“我听到”之念;充分活在浑然一体(亦无一体之错觉)的境界里;没有丝毫人我对立的隔阂。

所以他看到别人受苦时,只是发觉苦,而没有产生这是“别人”在受苦的念头,所以别人就是我,我就是别人,别人跟我是一样的。由于自身都有离苦的本能(此乃法性使然),当察觉到“别人”在苦时,“我”便会产生悲心,舍不得“别人”苦,所以会倾尽能够运用的福德和智慧,来给予别人快乐,拔除别人的痛苦。并且在进行这样的工作时,内心依然安忍在如如不动的涅槃中,没有计着分别心所生之种种名相,唯是一腔满众生愿的悲心而已。这种没有理想、企图,更没有主宰、支配欲望的悲心,将随着佛弟子浸泡在涅槃的时日愈深愈久而愈深彻泯然,最后甚至到达“痴”的地步呢!

经论禅典之中,随处散落这类的经句:

“为度众生离得苦,宁愿我身下地狱”

“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问渠为何放不下,苍生苦尽那时休”

“菩萨以大悲而不得自在”

或许一般人大都忙于自身的功名利禄,对此少有感触,但有的修行人听闻此类经句时,则会感动良久。

但愿众生离得苦,谁还去惦记佛学上的名相,谁还去计较究竟不究竟呢?有人的地方就有痛苦!有人的地方就需要温暖!婚姻当然也是菩萨利生度世的场所!

3、从修行的立场来看婚姻

古德云:“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获得一切智宝。”困难的环境,使人遭逢无边苦恼,但对于有志修行的人,逆境能使将意志锻炼得更坚强,获得到更多的人生经验;婚姻的生活虽然不免因为两个人的长期相处而产生摩擦,但可使人品味生活真谛,学到度化众生的经验和方法

因此,站在菩萨乘的立场来看婚姻——婚姻不仅不是禁锢的牢笼,反而是亲近众生、化度有缘的绝佳场所。

 

三、现代人如何拥有幸福的婚姻

1、有健康的人格才会有健康的婚姻。

有许多婚姻专家、顾问,建议婚前要找教育程度、身家背景,以及嗜好、兴趣差不多的对象。

但是在我来看,结婚对象即使符合了那些条件,也不见得会幸福。因为夫妻是两个人天天在一起,有健康的人格才会有健康的婚姻,才能面对婚姻漫长的旅途。然而,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等条件,并不能保证有成熟的人格,而且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例如恋爱的时候,男追女或女追男,对方喜欢文学,他也去读唐诗宋词;对方喜欢科学,他就赶快去研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谈恋爱的时候,可以这样,而婚姻生活却没办法投机取巧,所以成熟的人格才是幸福婚姻的基石。

人格成熟的人有几个特征:

第一、 是独处的能力。

他可以适意地跟很多人在一起,却也有独处的能力,也就是单独自处的时候,不会无聊,不会靠吃东西或打电话找朋友聊天来排遣寂寞。

第二、 接纳自己缺点的能力,没有完美主义。

有人讲“生平无大志,但求六十分”,这个人就活得很快乐,因为人间哪有十全十美,大概不错就好了。哪一个人没有缺点?有缺点不可耻,只要慢慢的改,而且透过自己慢慢改进,也能体谅出人要改进很困难,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虽然有心要改变,仍要一段时间。

第三、 体谅别人的能力。

自己脾气不好很想改,却改了好几年都不容易改过来,我们又怎能轻易就要求人家改变?应该体谅别人的缺点和苦衷。一个成熟的人能接纳、体谅别人的困难与苦衷,这些都是成熟人格具有的特征。

第四、 则是真正爱一个人的能力。

可是什么是爱?今天许多人都把爱误解了,“爱是给予,不是需索”,这句话讲得非常好。如果你真正爱一个人,你只是给予,只希望他好而已。

可是一般人的爱是“占有”──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如果我没有你,我很痛苦,所以我要爱你、要好好抓住你。这种爱带有支配与操纵,所以口头上都说“我是为你好哪!”殊不知其实是你需要他。为什么你需要他?因为我们经常需要被人家需要,如果被人家需要会感到很满足,会自认:你看那么多人需要我,那么多人没有我是不行的,我有能力使那么多人需要我。乃至夫妻生活,也是时常从“需要被需要”的心理而引发不必要的欲望,总是希望我能制造快乐给你,让你必须需要我,当你必须需要我的时候,我很快乐。

我们在社会上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形,在宗教界亦然。其实这种心态,并不是成熟、真正的爱。

在当今的社会,俯拾皆是男女之间畸形病态的占有例子:两人情浓时,爱得你死我活;情逆时,恨不能亲手宰杀以泄怨恨。台湾一位中年妻子,仅仅风闻了丈夫在外与其他女人有染,便嗔心爆发,怒火中烧,在家中歇斯底里大发,疯狂之余,将两个未成年子女抛出窗外,自己也跳搂自杀。

下面的几则大陆社会新闻,仅看标题即能窥见现代人的人性中疯狂的一面:

《男友收到女同事爱情短信,少女吃醋竟吞药割腕》

《天津:老公看“选美”入神,吃醋妻子怒砸电视》

《好色男为新欢逼旧爱,签“不吃醋协议”引发血案》

《因为妻子与恩人相拥而泣,丈夫吃醋竟一怒咬伤人》

2、学会宽容、仁爱、博爱。

要想拥有健康祥和的家庭,必须要学会宽容、仁爱、博爱。

孔子云:“仁者爱人。”佛法也说:众生是平等的,众生是一体的;爱人即爱己,不可伤人利己。

一个有能力爱你的人,会体谅你的心情,给予、帮助、鼓励,而不是支配;此外,他还有另一个特性,即普遍地爱一切人、事、地、物。

相对于这种普遍性的爱,则是占有的爱,爱某个人就爱得要命,可是却只爱这个人;对身旁的人、事、地、物冷漠,无法生起关怀的感情。

占有的爱不仅是自私的,而且极易伤害他人:如中国大城市的一位母亲,对自己的儿子的爱,非常执着,一举一动都必须在她的控制之下,不得越雷池一步,令十六岁的儿子,整天如处地狱,苦不堪言,最后竟不辞而别,逃离家庭。从此,渺无音讯,令母亲痛不欲生,以泪洗面,整天失魂落魄,如祥林嫂般无目地游走街头,企盼能与儿子相逢,……八年过去了,终于有一天,早已成年的儿子返家了,母子抱头痛哭,长期的煎熬,使两人都成熟了许多,使这出真实的故事,庆幸没有以悲剧结束。

自私的爱,不是成熟的爱,不是奉献给予的爱。一个有能力爱人的人,必然平常的个性是能够欣赏真、善、美,能够对他人关怀的人;同时也因为他对人、地、事、物经常存有爱心,所以他才有能力,并且知道怎么去爱一个人。

现代人如果希望有一个幸福的婚姻,要选有自制力不会乱发脾气,并且能够体谅别人、肯定自己的人当对象才好。这里的肯定是说,他的价值是自己给予肯定,不需要别人称赞他之后,他才对自己肯定,即使别人不需要他,他仍然对自己充满信心。找这样的人做终身伴侣,会有比较幸福的婚姻。

夫妻之间希望拥有幸福的家庭生活,最起码两个人之中,要有一个人的人格比较成熟。因为只有一个人格成熟的丈夫(妻子),才有办法带动他的妻子(丈夫)慢慢成熟;也只有一个人格成熟的丈夫,才知道怎么去爱护他的妻子,慢慢提升他妻子的真、善、美。

人生的真善美,不是与生俱来,需要通过学习与磨练,才能逐渐成熟、圆满。

因此,我们要给对方时间,并以爱心、耐心慢慢引导他。而如果你已经拥有一个成熟的丈夫或成熟的妻子,非常值得向你恭喜,因为你才真是有福气的人。尤其夫妻倘能在纷乱不安的社会里,彼此给予对方温暖和安慰,闲暇之余,一起探索人性的光明与黑暗,共同品味各种不同的众生相,并肩齐步朝向真善美的境界迈去,则更是菩提眷属、神仙家庭!

3、现代夫妻和谐之道

现代人如何拥有幸福的婚姻?

首先,夫妻要有共识,爱与慈悲是幸福的能源。

耕云先生言:“什么是幸福的能源?就是爱与慈悲。……爱也是道德的源泉。”《中庸》上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什么叫做君子?就是有自尊、有尊严的人,他的道德是从夫妇开始。而人类的进化,由草昧进入文明,由浑浑噩噩进入大清明的人类社会,也是从夫妻开始。因为没有夫妻以前,只知有母不知有父,这样的社会谈不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有了夫妻之爱以后,才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父子有亲、夫妇有义,所以爱也是道德的根源。”

其次,生活中要始终相敬如宾。

要认识男女的地位是平等的:妻子不是丈夫的寄生虫;丈夫也不是妻子的牛马。家庭的组织,是双方分工合作的。

一对夫妇,由恋爱而结婚,在恋爱时期,倘使互相不用真诚坦白的态度,专以隐己之恶,扬己之善的技巧来博取对方的欢心,这样的恋爱假使成熟,就要结成不良的后果。往往到了结婚以后,以为双方的名分已经确定了,夫妇的关系已有保障了;于是彼此过去抑制自己,博取对方欢心的观念就改变了。一切行为就处处随便,以为夫妇间不需要客气,反以为客气是虚伪的假面具。而不知夫妇间最需要的是客气。倘不体谅对方的关心,反怪他为麻烦,不赞美对方的谦逊,而说她卑下;再不客气的还企图屈抑对方,以迁就自己。逐渐的,彼此把所有的劣点毫无顾忌的暴露出来了,结果日久生厌,只觉得对方的讨厌可憎了,恋爱时的可爱也变得荡然无存。

诚如佛在《无量寿经》里说:“自妻厌憎”,和《玉耶女经》里说:“见夫不欢’。彼此厌憎不欢,于是双方感情转趋破裂,甚至造成不幸的悲剧。

台湾星云法师在谈到现代夫妻和谐之道时,有如下很好的开示:

“做丈夫的如何才能博得妻子的欢心与信任?有四句话送给各位参考:

1、吃饭要回家:最近社会流行一句话说:“爸爸回家吃晚饭,”男人在外奔波了一天,不仅晚饭要回家里吃,平常也要尽量回家吃饭,制造和家人团聚的机会,增进和乐融融的气氛。回家和妻儿吃饭,就不会涉足欢乐场所,花天酒地,家庭自然不会闹风波。

2、身边少带钱:金钱能够成就大事业,金钱也能毁灭好前程,先生身边不带很多钱,就无法打牌聚赌、金屋藏娇,一切偷鸡摸狗的坏事自然不可能发生。

3、出门说去处:有些太太抱怨先生一出门,就好象迷失于大海一样,不知去向行踪,朋友打一通电话来相找:“你先生在吗?”“他一大早就出去了,我也不知道他到那里去了!”如果夫妻到了这种去来不闻不问、互相关怀的地步,表示彼此的家庭生活已经亮起了红灯。

4、应酬成双对:有许多的先生以事业需要交际、应酬为借口,瞒着妻子在外面胡作非为,最后家庭革命、感情绝裂。如果真的需要应酬,应该带着妻子出双入对去参加,既可培养夫妻对家庭的共识,让妻子也参与你的事业,做一个贤内助,并且可以免除不必要的家庭纠纷。

“如何做人家的妻子?也提供四点给大家作为借镜:

1、温柔慰辛劳。

先生辛辛苦苦在外面忙碌了一天,尝尽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受够了委屈排挤,回到家来,为人妻子的应给予温柔慰问,帮忙他从困境中走出来,协助他从沮丧中站起来,而不是一进门就数落他:“你到那里去了?这么迟才记得回来。你看!隔壁人家陈先生为他太太买了名贵的手饰、衣料,就我嫁给你这个穷鬼,一个月赚不了几个钱,真倒霉!”让丈夫永远抬不起头来。

有时候女人埋怨丈夫在外拈花惹草、另结新欢,主要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到了另一个女人那里,看到的是盈盈笑眸,听到的是轻声软语,受到种种的温柔体贴;而回到家里是一张冰寒的脸孔,粗恶的谩骂,好象地狱冰窖,他自然无心回家,一心向往外面的乐园了。女人不能只用美貌来赢取男人的欢心,唯有以甜美的爱语、体贴的关怀,才能获得男人永久的感情。

2、 食有妙味。

有人说要控制男人先要控制他的肠胃。丈夫好不容易回家吃饭,做出来的饭菜老是清一色,无法合乎他的胃口,他当然有借口在外不回。如果饮食有妙味,餐餐色香味俱佳,他在外面饮食不习惯,自然就会按时知归,何况良好的饮食是维护丈夫健康的要方。

3、家庭是乐园。

现在社会推行美化人生运动,美化人生不仅要美化容貌、美化身体、美化环境,也要美化我们的语言、心灵、家庭。客厅里打扫得窗明几净、纤尘不染,窗旁摆设一盆花,墙上悬挂一幅画,赏心悦目、淡雅素净,先生回到家来,一杯温热的茗茶,一份喜爱的书报,好比活在乐园,焉有不回家的道理?

有的人不重视环境的整洁,家庭肮脏凌乱,报纸散失一地,衣服堆积满床,简直无立足之地,怎么能怪先生过门不入、逃之夭夭呢?

太太们应该把自己美化起来,每日云鬓光鲜;把家庭美化起来,时时洁净整齐,使丈夫欢喜回到快乐的家园,卸下他一日的疲惫辛劳。

4、凡事应报告。

女性总喜欢保留那么么一点点秘密,有几个钱,不能让先生知道,这个私房钱准备将来不备之用;做一件事,也要瞒着丈夫偷偷去进行。夫妻是一体的同林鸟,关系最为亲蜜,彼此应该互相信赖、谅解,凡事应该坦诚相告、商议,没有一丝隐瞒,家庭生活自然幸福美满。”

四、居士的责任:推广慈悲、促进和平

当今的世界,冷酷无情,苦难多端,这些苦难,无论是天灾,是人祸,皆因人心缺乏慈悲所致。

因为人心缺乏慈悲,不肯为他人幸福设想,反而为满足个人的欲望与占有,不择手段,损人利己,薄人厚我,深谋远虑,希望打倒对方,抬高自己,伤害别人,利益自己。

因为社会欠缺慈悲,不肯同情协助,和衷共济,反而瞋恨妒忌,不喜他善,不耐他荣,妨害谗谤,破坏中伤,无所不用其极,致使人际关系,互怨互恨,社会公关,互相抵毁,人间失去温暖,社会失去关怀与照顾。

因为世界欠缺慈悲,不肯互相尊重,互惠互利,反而互相侵犯,互相战争,致使杀人武器,日新月异,人为的灾害,层出不穷。第二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伤害,未能引起人间的同情与警惕,反而刺激野心家发明武器,精益求精。万一不幸,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世界人类将同归于尽。即使核弹落在地球的另一边,但全球人类,亦因水源及空气的污染,不能生存。结果,人类发明武器,武器毁灭人类;不知聪明的发明家,有何感想?

今日世界,基于人心的贪瞋,造成种种灾害的祸患,使人的四周,充满危机,使人的生命财产,毫无保障,由于同业所感,水灾、火灾、风灾、交通意外、地震伤亡,以及人为杀害,频繁降临人间,真是多灾多难。有人预言一九九八年间,一定发生世界大战;又有人预言二零零零年,将是世界末日。此皆是无知邪说,扰乱人心。

在佛教观点:“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则“正本清源”,就应该提倡慈悲,扩展人的爱心,转移人的贪瞋痴,成为不贪、不瞋、不痴的善根。则善因善果,自可化解天地戾气,消灾障,增福寿,平安如意!

何谓慈悲?

慈悲,是人性的挚爱;

慈悲是人类至极的同情心,正义感;

慈悲也是佛教最基本的精神。

诸佛菩萨一举手,一投足,无非是慈悲的流露;诸佛菩萨入世救世,广度众生,亦是慈悲心的驱使。

所以《观无量寿经》说:“佛心者,大慈悲心是。”法华经亦说:“如来室者,一切众生大慈悲心是。”

至于慈悲的内容,不外是拔苦与乐。故《大智度论》言:“大慈予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凡能互爱互助,解除对方的痛苦,给予对方的快乐,就是慈悲。所以,我们关怀社会,推展福利,救灾济贫,是慈悲;关怀他人生活,给予金钱援助,物质救济,解除他人生活困苦,使人生活安定,是慈悲;关怀别人学业、事业,给予经济资助,知识辅导,技术训练,使人学业成功,事业成就,是慈悲;关怀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维持社会治安,使人安居乐业,也是慈悲。若能弘扬佛法,使人知因识果,止恶向善,增长,拔人苦恼,给人真理快乐,更是慈悲。

若能更进一步,运用无缘大慈,兴同体大悲,无住生心,无相布施,不分冤亲,不分种族,不分国籍,不分人畜,平等拔苦与乐,不但拔人生活困苦,还拔除人烦恼生死痛苦;不但给人物资与精神快乐,还给人出世涅槃真理生命之乐,甚至令一切众生,共证佛道,无上福乐,更是大慈大悲;也是诸佛菩萨情感与理智融洽而统一的慈悲。

因为普通人的慈悲,往往先我后人,先亲后疏,甚至情感用事,形成溺爱,盲目的爱,甚至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不能情理兼顾。

据说:从前有一普通家庭,婆婆精明能干,办事认真,媳妇刁蛮,而且懒惰成性,两代同居,自然发生争执,导致互怨互恨。年轻的媳妇,更是怨气难消,茶饭不思,大夫把脉,一切正常,但察言观色,似有无限委屈。因问原委,知病由心生,大夫故作神秘,低声对她说:我很同情你的遭遇,为解除你的怨气,我送些药物给你,天天冲茶给婆婆吃,不出半年,保证她毒发身亡;不过切勿间断,必须低心下气,天天请婆婆饮用。当她饮茶开胃时,你就多准备些可口的菜送给她吃……

媳妇心想,这样也好,为了自己,唯有牺牲婆婆了。

于是每天泡茶,恭敬奉上,起初婆婆也怀疑媳妇别有企图,后来,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都天天殷勤献茶,还细心照顾饮食营养,也就前嫌尽释,爱如己出,婆媳之间,非常融洽,合作愉快。

时光迅速,不觉半年将届,媳妇惊慌,恐怕婆婆毒发身亡,往求大夫抢救,始知半年来给婆婆服用的,只是开胃消滞散而已。

这故事证明人情感冲动时,往往丧失理智,若非大夫善巧方便,大错早已铸成。同时证明人的情感善变,今日朋友,明天敌人;今日敌人,明天可能是朋友。所以佛教我们凡事不需要太认真,逆境要忍,顺境也要忍,切莫盲目冲动。还有,这故事更证明一切唯心,同是一个人,同是一件事,同是一句话,由于各人居心不同,见解互异,变成不同的结果。

若人心存慈悲,处世做事,能情理兼顾,一定喜剧收场。若然内心充满仇恨敌对,必令人生舞台如战场,悲剧不断上演。

如果人皆学佛的慈悲,以理智领导情感,以情感辅助理智;

当理智偏低,情感冲动时,运用克制自己;

当理智偏高,冷酷无情时,运用慈悲激发爱心,爱人如己;

使理智与情感平衡发展,智慧与慈悲统一而又融洽

——自然取消因人心贪瞋痴所造成的世界危机,使人与人间化敌为友,和谐共处。国与国间,互相尊重,和平共存。

——必然止息人为祸患,化解天地戾气,减少天灾的频律。

可知佛教的大慈悲,何止是拔苦与乐的工具,亦是世界人类的救星。我们无论是为了个人的幸福,抑或为了世界和平,都应实习佛的慈悲,推广佛的慈悲,给人间带来幸福与温暖,给全世界人类带来康乐与和平,这是我们佛弟子的职责,也是我们对世界人类应负的责任。

 


{返回 佛法与婚姻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第六章 常见问题答疑 基础篇 家庭篇 修行篇 疑难篇
下一篇:第五章 菩萨道与婚姻 第二节 在家学佛的模范人物
 第一章 佛教的婚姻观 第—节 婚姻概说
 第五章 菩萨道与婚姻 第一节 佛菩萨的故事
 第一章 佛教的婚姻观 第二节 佛经中关于人类、婚姻起源的记载
 第四章 学佛的婚姻误区 第三节 消极与积极
 第二章 家庭与婚姻 第一节 夫妻和谐之道
 第五章 菩萨道与婚姻 第三节、菩萨道与现代社会
 第一章 佛教的婚姻观 第三节 五乘婚姻观概说
 第二章 家庭与婚姻 第三节 合理的居家生活
 第六章 常见问题答疑 基础篇 家庭篇 修行篇 疑难篇
 第四章 学佛的婚姻误区 第一节 节欲与禁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生死疲劳 从贪欲起[栏目:传喜法师]
 大药 第四章 生起菩提心[栏目:雪谦·冉江仁波切]
 七十空性论今诠 导读 12.名言的基础——名字与“名色支”[栏目:赵跃辰居士]
 与祖师同行 陆 当下即道场 平等普显现无诤和共住[栏目:与祖师同行·明一法师说公案]
 争夺的心总是让人痛苦(慧广)[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佛经祖语·泰国南藏佛陀语录 07.布施品[栏目:第三卷]
 以规矩为调整心性的起步[栏目:惠空法师]
 虔诚与慈悲[栏目:修行笔记]
 人生有那么多难以预料和解决的问题,……人为什么活着?[栏目:悟妙法师]
 新物理学与唯识学(太虚大师)[栏目:唯识学研究]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