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以观苦巩固出离心
 
{返回 菩提道次第修学札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82

以观苦巩固出离心

   中士道的重点是培养出离心,故着重阐述了四谛中的“苦谛”和“集谛”。同时,《道次第》是以菩提心统摄三士道,最终导向无上菩提而非涅槃,因此“灭谛”和“道谛”两部分介绍得比较简单。
   四谛法门为佛陀初转*轮时宣说,分别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这也是佛陀根据切身经验为我们制定的修行流程。知苦似乎很容易,事实上,真正体悟到“诸受是苦”并非易事。因为人们通常的感觉是有苦有乐,尤其是现代人,物质生活如此丰富,到处充斥着声色和娱乐,使我们对痛苦的感受变得非常迟钝。
   佛法所说的苦,又有苦苦、坏苦、行苦之分。根据苦受建立苦苦,根据乐受建立坏苦,根据不苦不乐受建立行苦。行苦,即无常之苦,如饥饿时吃饭是快乐的,但吃多了又会转成痛苦。可见,有漏的快乐皆无法持久。因为它是以欲望需求为基础的,欲望满足时固然能带来相应的乐受。但超出身心需要后,任何能使我们快乐的行为,如散步、洗澡乃至娱乐等,都会使人感到厌倦和痛苦。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若习惯于某种欲望的满足,一旦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带来新的痛苦。如习惯天天洗澡的人,若无条件满足这一需要,会感觉很不自在,甚至影响到心情。而没有这种习惯的人,洗不洗都不会造成什么困扰。
   观苦,要从实际的苦说起。作为出家人,我们虽然没有太多现实的苦受,如维持生计的苦,儿女情长的苦,追名逐利的苦等,同样要保持危机感。这种危机感,是基于对六道轮回的观察,认识其本质是苦。只要我们未曾出离轮回,即使现在不苦,仍将有很多苦等待着我们。
   出离心的生起,必须观轮回的本质是苦,在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八苦外,《道次第》所讲的六苦也很有代表性,即无有决定、不知满足、数数舍生、数数受生、数数高下、无伴之过。有漏的世间就是这样,一切都不确定,而我们的心又永不满足,因此生生世世辗转在轮回途中,数数舍生,数数受生,流过的血比大海水更多,累积的白骨比喜马拉雅山更高。
   观轮回苦,通常是思维地狱苦、饿鬼苦和畜生苦。其实,只要想想世间那些不幸的人,想象是自己在经历那些衣食无着、缠绵病榻的苦难,就会对轮回苦产生真切的怖畏。修行,要借助很多方便。什么方便能使我们生起出离心,就使用什么方便。很多人遭遇病痛或挫折时,往往会生起一念出离心,但凡夫对痛苦是很健忘的,好了伤疤就忘了疼。所以,出离心生起后,必须时时以各种因缘去巩固它,以达到相应的发心力量。
   在家人学佛会更容易产生出离心,因为每天都面临着现实的、无法逃避的苦,这些苦正是发起出离心的增上缘。我们出家以后,摆脱了这些世俗之苦,更需要加强对苦的观修,如念死、念三恶道苦。否则的话,很可能就此松懈。久而久之,甚至将出家生活当成一种日子来过,精进和淡泊的程度都日渐退失。
   我们虽然出家了,但如果关心的是怎样把日子过好,还是典型的凡夫心。我们要知道,凡夫心总是在伺机而动,只有出离心特别强烈时,它才会暂时避一避。出家的环境虽然远比在家时清净自在,但并不意味着走入寺院就万事大吉。寺院固然为我们提供了如法、清净的修学环境,但终究不是能保障我们永不退转的极乐世界。在没有见道之前,不论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凡夫心都是心灵世界的主导力量。只要我们有所懈怠,没有刻意地防范它,没有积极地对治它,没有强化另一种正面力量与之抗衡,它始终都是主流。
   《道次第》要求我们时常念死、念无常、念三恶道苦,正是为了帮助我们巩固出离心。出家时所发的出离心,只是一念的力量,远远不够强大。若不及时注入新生力量,凡夫心随时会卷土重来。所以,不论是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每天都要以观苦、念死、修无常观来壮大出离心。

2007年10月修订版


{返回 菩提道次第修学札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从认识苦到解脱苦
下一篇:承前启后的中士道
 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
 关于依止法
 暇满、义大、难得
 受持菩提心的要领
 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
 业的认识
 如何成为具格弟子
 从认识苦到解脱苦
 分别与执著
 如何念死无常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说阿弥陀经图解 - 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栏目:佛说阿弥陀经图解]
 自我改革[栏目:真理的价值·迷悟之间]
 漫说《长阿含》(卷九)~A 一、十上经[栏目:界定法师]
 普贤菩萨行愿赞讲记「忏悔业障」赞[栏目:普贤菩萨行愿赞讲记]
 定慧之路 第一讲[栏目:广超法师]
 137.钟司徒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学会感恩[栏目:佛子禅心·种德禅寺佛学苑学僧文选]
 弟子发愿念诵三十万遍阿弥陀佛心咒,至今尚未完成,应该如何补救?[栏目:生西法师问答]
 How to Escape from the Haze of Emotions[栏目:Master Sheng-Yen]
 佛教教育应以“五明”为本[栏目:高永霄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