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五种非人
 
{返回 人生佛教语录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328

五种非人

应笑而不笑,应喜而不喜,应慈而不慈,闻恶而不改,闻善而不乐。


——《增一阿含经》——

  在十法界中,人居于上升下忱的枢扭地位,而且由于人具有精进、忆念、梵行三种特性胜过诸天,所以历劫以来,诸佛都在人道中证悟成佛。太虚大师曾说:“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学佛并不是渺不可及的事,将人做好,离佛也就不远了。怎样才算是将人做好呢?在《增一阿含经》中,佛陀说有五种非人:应笑而不笑,应喜而不喜,应慈而不慈,闻恶而不改,闻善而不染。因此,反过来说,做人应该具备下列四种基本条件:

一、随喜结缘

  人不能离开社会独立生存,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靠著“缘” 来维持,因此,人必须懂得结缘。结缘的方法很多,我们可以用财物结缘,用言语结缘,用力量结缘,用智慧结缘……,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以表情结缘,还要有一颗随喜的心。有一种人在大家欢喜同乐的时候,总是在一旁冷眼观看,不喜不笑,这种人连些微快乐都吝于布施,那里还算是人呢?身为团体中的一份子,不但应该随众随喜,还必须广结善缘,与大家携手共创一个和乐的社会。

二、慈悲应世

  孟子说:人皆有恻隐之心。又说:当路人看到孩童掉落井中,第一件事就想到如何去救他,而不是考虑他是不是我的孩子。这种恻隐之心就是慈悲的表现。因此,当别人需要帮忙的时候,如果不能发起一点同情心给予对方一臂之力,就不像一个人。做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不但应该帮助同类,更要体会物我之间休戚与共的关系,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才不愧为万物之灵。

三、闻过能改

  人之异于禽兽者,在于人类知道反省澳过,懂得求取进步。古德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我们还没有到达佛陀那样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境地,必定会有缺点过失,所以当我们听到别人的指正时,应该欢喜接受,但是有一种人不但不知道回头转身,甚至推诿塞责,迁怒别人,这种人不求进步,不算是个人。浪子回头,万金不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惟有闻过则喜,改往修来的人,才算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四、与人为善

  人类的文明之所以能一日千里,是靠著无数人的心血智慧共同成就。然而现在社会上有一种人不知道集体创造的美妙,听到别人做好事,不但不给予助力,反而讥讽毁谤,想尽办法把对方打倒,这种人对于人类社会不但没有贡献,反而有害,那里还像个人呢?是人,就必须随喜赞叹,与人为善,为造福世界而彼此合作,团结一致。人道若有亏,一味妄求佛道,无异缘木求鱼,我们应该时时检讨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是否能远离“非人” 之过。


{返回 人生佛教语录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修持之道
下一篇:精进
 粗言与善语
 修行之道
 利益和快乐
 修持之道
 戒妄语
 布施的方法
 恶心自贼
 利己利人
 致富之道
 知足与不知足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台湾佛教世代交替的展望[栏目:惠空法师]
 达路吉力的故事[栏目:南传法句经的故事]
 第八则:禀遵佛制不犯戒[栏目:广化律师弘法故事集]
 《佛教逻辑的现代研究》成果简介[栏目:因明学参考资料]
 天祥烟云妙出尘 一尘廓然始见岸[栏目:禅林衲子心]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七)[栏目:益西彭措堪布]
 禅观入门 三、禅的修持方法与体究 画龙点睛小议[栏目:宋智明居士]
 如来大势力[栏目:妙境法师]
 如何判断自己所修的法是否是正法?[栏目:佛海启航·达真堪布]
 剔除心中的杂草(心律)[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