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谈持戒及现法乐住经验
 
{返回 唐仲容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004

谈持戒及现法乐住经验

唐仲容

1、我年轻时发心修菩萨行,故想受戒,但由于双目失明,不能远行受戒,故依《瑜伽大论》之法,如法自授。现将几十年的持戒经验略拈四点,告诉大家:

①要有菩提大愿。志向是人全部精神面貌之统帅,发愿即立志,是一种特殊的志向。发了愿广度众生,则首先要处处作人群大众之楷模。否则,内心平庸,好恶与俗人同,甚至与世沉浮,随波逐流,既没有道德的自律,而品格低劣,又心行粗鄙,连世间的一些善学都不够资格学,何况是出世间的大士行,又如何度生、化众、利群呢?故要发愿:常时念着有情,处处关注众生,为众生作师范。这样时时刻刻大愿住心,内心有了统帅,才能时常防非止恶,也才会于犯错误时有诚心忏悔的态度,因而深生惭愧、认真改正,精神面貌必将为之焕然一新。

②要有般若智慧。⑴方便般若:临事处变如何权衡取舍,是属方便般若。当务之急是以修行其中哪一种戒为主,就以其为重,这是修戒上的取舍;两善相较取其重,两害相较取其轻,这是守戒上的取舍。⑵实相般若:真正要把戒持好,需生实相般若。如《六祖坛经》的“心地无非自性戒。”又如“心平何劳持戒。”常时安住在般若正见上,心里自然清净快乐;没有无执的引发,烦恼无从生起,自然就不会犯戒了。

③守戒要防微杜渐。在不正的念头刚起时,切莫以为只是邪念,没有身犯,而忽略其当下和潜在的双重危害。这时要坚决打下去,要坚决果断!这是察念功夫对于守戒的效用。孔子也很注重“诚意”和“慎独”。在初起邪念时,人所不知,己所独知,故特别要警防非心,止于未发之端。起心动念上要特别注意:邪念刚起时自我感觉比较显著,且力量微弱,这时还容易打下去。若数起之后,一则因辗转增胜力量转强,二则自我感觉已麻痹而任流,势将不易收拾。所以,要防止过患于未发之端,千万莫错过!

④思想意识阵地,善法不占领,恶法就会去占领。要争地盘,常时努力不断发大愿,起善心,起正念、正见,自然就会恶念不侵,善念住心,永远能占领思想阵地。为什么要发愿、才能善念住心呢?因为,有情皆有存在欲乐,凡有力量造作成事,不管好坏皆赖作动其心、用力造作而成,也就是欲乐,所以《百法》五别境中“欲”为其首。佛果的十八不共法中也有“欲无减”。发大愿就是树立高尚风格的清净欲乐;有清净欲乐作动其心奋斗进取的存在意志,自然就能善念住心,自然就能代替低级染污的欲乐,打倒恶法,而能以善法占领思想阵地。

2、关于现法乐住的经验。以前,曾给佛学院高级班讲《解深密经·序品》时讲过。学佛如果没有法乐,学佛就学不下去;有法乐,时时心里都是快乐的。现法乐住就是:现在当下就有佛法的快乐。内心忧郁、心烦意乱的人不可能有智慧。现法乐住要抓当前,抓当前才是上策,才是现实的快乐。现总结几点如下:

①持好菩萨戒,身口意三业自然也就清净。菩萨戒有二,须得注意:一是止恶修善,二是正见住心,定慧等持。持好这两种戒,自然身心清净,内外明澈,无有执著,而得自在解脱。

②就智慧来说,应如《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将修习般若方法说出来,你去想,去思维。初先,你会隐隐约约有一点闻慧的正信和胜解;其次,越来越深入,就会有思慧的决定正见;再继续辗转加行,就越来越到家,能成就修慧,最后便能真正见性而开悟。如写大字,开始模帖时,只是大致有些象;经过反复练习,后来临帖到成熟、乃至精熟到胸有成竹、跃然纸上的境界时,就完全象了;再后来,不管怎么写都是挥洒自如,成了家、成了派的。所以,如何去生“无所住心”?我依佛说和我的实践来教你们,你们就依样画葫芦嘛!

③《金刚经》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为什么?你要把这句话的所以然搞懂,就必然要懂唯识:境为识现,故如幻,其识本身亦非实法,有能变非实、所变如幻两方面的事。故经论中多处有一切法如幻、焰、梦、翳等喻。一切有情的身体是识随内因缘势力变现的影像,时时变化;器界也是影像,时时变化。从身器两方面说,都是幻影,没有实我、实法可得。太阳是影像,太阳就不是真正有个太阳;如江海,波涛汹涌不得了,还是个影像;则天非天,海非海,山非山,究竟破除一切法执。又如人晚上做梦,还是在分析思维,但不过是个虚幻的梦境罢了。那么,对有为法也如幻、是心现的影像的道理就能懂了。

④这样,一切如梦幻泡影的所以然也就懂了。境如幻,外不住境;心非实,内不住心。还有,怎样才能“不住空”呢?“生其心”就是不住空。不住境、不住心、也不住空,这样即是“无所住”。所以“无所住”与“生其心”必然是同时的。又怎样“不住空”而“生其心”呢?要先前知心、境非实如幻,没法言说分别,那么我们就不去分别了吗?人是活人,要生活、要吃饭……故应在吃饭、穿衣、走路等日常生活上去外不住境、内不住心。所以,无所住的地方,观境不可得、观心不可得的地方,是在现实生活中;在现实生活上去观,自然就生其心。

⑤上面我们讲的,概括起来就是三点:⑴要想深达一切如梦幻,就要懂唯识,因为,一切如幻的道理就是依唯识的道理而建立的。⑵既然如梦幻,就无实在东西,我们无法说它是什么,也无法说它不是什么,因不实在,故无法分别,一旦起分别,就与其不实在的实相不随顺。⑶要对如幻的道理体会得深,心就要安住在把莫法分别、莫法言说的道理上,这就是正见,也就是正念。

住在心中,心头自然就会有一种力量,因为正念的力量妙用无穷:其一,你想说的时候,又能安住下来,因知其莫法说;其二,就在说话的时候,就在分别的时候,也知其莫法说、莫法分别。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见《六祖坛经·机缘品》)

⑥总结:

第一步:深入理解一切(有为)法如梦如幻。

第二步:进一步理解到一切法(无论有为、无为)皆无法分别言说。

第三步:这时候就要任运自然,不要再去观如幻;此时“起心(分别)即是妄”。(见《六祖坛经·般若品》)

什么时候起念去观呢?在迷念时,又须观一下。平时要安住于无功用行中。就这样自在下去――“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见《六祖坛经·般若品》)

第三步时的境界:因为心里知道了无实在的法,认识境界不同以前,原来我们把宇宙(或有为、无为等)看成是零散的、千差万别、纷乱的;现在则是没有差别相的、整体的,是一相无相之相,是绝对(离相待的)境界。如是从纷乱至一切即一,从幻相至实相,从无常变动相至常、乐、我、净相等,真所谓:达一真法界,万象湛然。

(刘俊、刘钧整理) 1996年9月30日下午

 


{返回 唐仲容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魔来魔斩,佛来佛斩
下一篇:成佛唯一无二的殊胜妙法
 佛教的心理学
 谈谈唯识学的优异特点
 实践与现观
 试论《坛经》的伟大优点与学习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
 七五自述
 诸佛的心要——顿悟成佛
 顿悟成佛的切实依据
 唯识要义
 人生四相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宗镜录·白话文[栏目:潘桂明教授]
 玄奘(约600~664)[栏目:汉传佛教人物]
 所谓“爱情”,是绑匪使用的迷幻药[栏目:清净法师·都市茅棚]
 境界折磨 才是修行最佳环境[栏目:佛网文摘]
 四、佛光菜根谭之励志[栏目:星云法师]
 人懂珍惜就拥有[栏目:看开]
 1732/3-5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唐 智俨述)[栏目:05 华严经探玄记及其它]
 入菩萨行论·善解义海 第五章 护正知[栏目:入菩萨行论·善解义海]
 居士传五十三[栏目:居士传]
 怎样才能改变一生?[栏目:济群法师新浪微访谈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