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善根发相 第七
 
{返回 天台小止观·净莲法师注疏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179

善根发相 第七

今明善根发相,则有二种不同。

由于善巧修习前面所说的止观,所以经常会发动宿世的善根,修行人应当一一分辨清楚,才不致因为认识不清而误入邪道或退失道心。 一般来说,有二种不同的善根发相。

一者、外善根发相:所谓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尊长,供养三宝及读诵听学等,诸善根发相。此是外事,与魔相滥,今不分别。

一、外善根发相。 如果在修习止观时,突然发起一种喜欢布施、持戒、孝顺父母、恭敬尊长、供养三宝,读诵经论、听经学教的心,就是所谓的外善根发相。这些善根的开发,是由于宿世曾经熏习过布施、持戒、孝顺父母……等善根,而现在由内心中开发,和用功修行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说它是外善根发相。外,是属于外表事相的意思。这种情况,如果不是正修,很容易和魔境相混淆,相关的内容,在此并不作分别。

二者、内善根发相:所谓诸禅法门,善根开发也。即为三意:一正明善根发相、二分别真伪、三明用止观长养善根。

二、内善根发相。 这是由于修习止观的缘故,而开发宿世修习禅定的善根。其中内容分三:一、正明善根发相;二分别真伪;三明用止观长养善根。

第一、云何名内善根发相?有五种善根,发相不同:一、息道善根发相;二、不净观善根发相;三、慈心善根发相;四、观因缘善根发相;五、念佛善根发相。

(一)正明善根发相。 什么是内善根发相呢?这里有五种善根发相的不同:一是息道善根发相;二是不净观善根发相;三是慈心善根发相;四是观因缘善根发相;五是念佛善根发相。

一、云何息道善根发相?行者善修止观故,身心调适,妄念不起,因是自觉其心,渐渐入定,发于欲界,及未到地等定,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稳。于此定中,都不见身心相貌,于后或经,一坐二坐,乃至一日二日,一月二月,将息不得,不退不失,即于定中,忽觉身心运动,八触而发。八触者:所谓觉身,痛痒冷暖,轻重涩滑等。当触发时,身心安定,虚微悦豫,快乐清净,不可为喻!是为数息根本禅定善根发相。

1、息道善根发相。 什么是息道善根发相呢?由于善修止观的缘故,调身、息、心适当,因此妄念不起,自觉其心由粗住、细住而渐渐入欲界定、未到地等定,这时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稳。在此定中,不见身心相貌,如此经过一坐、二坐,乃至一日、二日、一月、二月,息渐微弱、不退不失,就在定中,忽然感觉身心运动而发动八触。所谓的八触,就是身体有痛、痒、冷、暖、轻、重、涩、滑等八种感觉。当八触发动时,应当了知是身中四大调整的一种过程,就不会以为是魔境现前而退失道心。当八触发过之时,身心顿觉寂然安定、清明愉悦、快乐清净,这种觉受,实在很难用言语来形容。这就是数息根本禅定善根发相。

复次行者,或于欲界未到地中,忽然觉息,出入长短,遍身毛孔,皆悉虚疏,即以心眼,见身内三十六物,犹如开仓,见麻麦谷豆等,心大惊喜,寂静安快,是为随息特胜善根发相。

或者行人在欲界未到地定当中,忽然觉得鼻中的气息,不但经由鼻中出入,也从全身八万四千个毛孔中同时出入。心眼能清楚看见身内的三十六物,就像打开仓库能看见麻、麦、谷、豆等一样的清楚分明。这时不禁心中惊讶、喜悦、寂静、轻安、快乐。这就是随息特胜善根发相。

二、不净观善根发相:行者若于欲界,未到定中,身心虚寂,忽然见他男女身死,死已膖胀烂坏,虫脓流出,见白骨狼藉,其心悲喜,厌患所爱,此为九想善根发相。

2、不净观善根发相。 修行人在欲界未到定中,身心虚然寂静,忽然见到男、女死亡,死后身体由肿胀、青淤、烂坏,血涂、脓烂、虫噉、散坏、见白骨交错狼藉,心中顿时悲喜交加、倍感厌恶,不再贪爱男女身分(属外贪)。这就是九想善根发相。

或于初禅定之中,忽然见内身外身不净,膖胀狼藉,自身白骨,从头至足,节节相拄,见是事已,定心安稳,惊悟无常,厌患五欲,不着我人,此是背舍止观发相。

或者在静定当中,忽然见到自身、他身的不净相。或见膖胀狼藉;或见自身白骨,从头到脚节节相拄。见到这些境相后,定心安稳,惊悟无常,厌患五欲,不再执着人、我之相(属内外贪)。这就是背舍善根发相。

或于定心中,见于内身及外身,一切飞禽走兽,衣服饮食,房舍山林,皆悉不净,此为大不净善根发相。

或者在定心当中,见到自身、他身、以及一切的飞禽走兽、衣服饮食、房舍山林,都是充满不

净的(属徧一切处贪),这是大不净善根发相。

三、慈心善根发相: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于此定中,忽然发心,慈念众生,或缘亲人,得乐之相故,即发深禅定,得内心清净,悦乐不可为喻!中人(非亲)怨人、乃至十方,五道众生,亦复如是!从禅定起,其心悦乐,随所见人,颜色常和,是为慈心善根发相。悲、喜、舍等善根发相,类此可知。

3、慈心善根发相。 修行人在欲界未到地定中,有时突然发起慈念众生的心,或缘亲人得乐之相而发深禅定,这时内心的清净、喜悦,实在很难用言语来形容。其它或缘中人(非亲非怨)、怨敌、乃至十方五道众生得乐之相的情况都是相同。出禅定之后,内心充满喜悦快乐,不论见到任何众生,神情都是柔和慈善的。这就慈心善根发相。其它如悲、喜、舍等善根发相,也可模拟得知。

四、因缘现善根发相: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静定,忽然觉悟心生,推寻三世,无明行等,诸因缘中,不见人我,即离断常,破诸邪执,得定安稳,解慧开发,心生法喜,不念世事,乃至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中,分别亦如是!是为因缘观善根发相。

4、因缘善根发相。 修行人因为修止观证得欲界未到地定,有时在身心静定当中,忽然心生觉悟。这时推寻无明缘行、行缘识……这三世十二因缘的关系,发觉它只是三世相续因缘和合而有,若要寻求人、我则了不可得。这时自然破除以为有我、有人的邪见;也能离断、常两边(三世迁谢故不常,三世相续故不断,过去破常、未来破断、现在双破断常)。由于得定安稳,所以能开发智慧、心生法喜。从此不再缘念世间的事,也不再分别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事。这就是因缘观善根发相。

五、念佛善根发相: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空寂,忽然忆念,诸佛功德相好,不可思议,所有十力、无畏、不共、三昧、解脱等法,不可思议,神通变化,无碍说法,广利众生不可思议,如是等无量功德不可思议。作是念时,即敬爱心生,三昧开发,身心快乐,清净安稳,无诸恶想,从禅定起,身体轻利,自觉功德巍巍,人所爱敬,是为念佛三昧善根发相。

5、念佛善根发相。 修行人因为修止观证得欲界未到地定,有时在身心空寂当中,忽然忆念诸佛功德相好(应身佛)的不可思议;所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三昧解脱等法(报身佛)的不可思议;还有神通变化、无碍说法、广利众生(法身佛)的不可思议。在忆念这些无量功德不可思议的同时,心生敬爱、三昧开发、身心快乐、清净安稳,没有一切的杂心恶想。出禅定之后,自觉身体轻安便利、功德巍巍,同时也为众人所敬爱。这就是为念佛三昧善根发相。

复次: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身心澄静,或得发无常、苦、无我、不净、世间可厌患、食不净、死、断、离、尽想、念佛、法、僧、戒、舍、天、念处、正勤、如意、根、力、觉、道、空、无相、无作、六度波罗蜜、神通、变化等,一切法门发相,

是中应广分别。故经云(大正一二~一一一一A):「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除了以上所说五种内善根发相以外,也可能在身心澄净当中,得「无常、苦、无我、不净、世间可厌患、食不净、死、断、离、尽想」十想的善根发相:或「念佛、法、僧、戒、舍

、天」六念的善根发相:或「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三十七菩提道品的善根发相;或「空、无相、无作」三三昧的善根法相;或六度波罗蜜、神通、变化等一切法门的善根发相,这其中的内容,应该详细作分别。所以经中说:「只要做到制心一处,是没有一件事不能成办的。」

第二、分别真伪者,即有二意:一明邪伪相、二辨真正相。

(二)分别真伪。 内善根发相的第二部分,是分别真伪。内容有二:一、明邪伪相;二、辨真正相。

云何名邪伪相?行者!若发如上诸禅时,随因所发之法,或身手纷动,或时身重,如物镇压,或时身轻欲飞,或身如被缚,或时逶迤垂熟,或时煎寒,或时壮热,或时时见种种诸异境界,或时其心闇蔽,或时起诸恶觉,或时念外,散乱诸杂难善事,或时欢喜躁动,或时忧愁悲思,或时恶触,身毛皆惊竖,或时大乐昏醉,如是等种种邪法,与禅俱发,名为邪伪。此之邪定,若人爱着此,即与九十五种鬼神之法相应,多好失心颠狂,或时诸鬼神等,知人念着其法,即加势力,令发诸染,邪定邪智,辩才神通,惑动世人,见者谓得道果,皆悉信伏,而其内心颠倒,专行鬼法,是人命终,永不值佛,还堕鬼神道中,若坐时多行恶法,即堕地狱。

1、明邪伪相。 什么是邪伪相?修行人如果在修止观时,发了以上所说的善根相,伴随着所发的相,或者身手搔动、或觉身重如有物镇压、或觉身轻欲飞、或觉身如被缚,有时精神不振、有时感觉酷寒、有时感觉燥热、有时见到种种怪异的现象、有时其心昏暗覆蔽、有时心起恶念邪思、有时忆念诸乱杂事、有时心情欢喜躁动、有时心情忧愁悲思、有时突感恶触身毛惊竖、有时突感喜触大乐昏醉,只要有以上种种邪法,和禅一起发,就称为邪伪,并不是真正的禅发相。这些邪定境界,修行人一旦爱着,就会和印度九十五种鬼神法相应,每每令人失心颠狂。这些鬼神都有他心通,知道修行人的贪爱,所以就随着他的爱着,来增加他的势力,使他发邪定、邪智、辩才、神通。修行人不如,以为是好境界,于是心生贪着;凡夫愚痴,也不知是着魔,还误认他已证得道果,对他更是信仰崇拜,完全心服口服的依之而行。那里知道他的内心颠倒,只是专门行鬼法来惑乱世间。这个人命终之后,不但会堕在鬼神道中,而且永远不能遇佛,如果生前多行杀、盗、淫、妄等种种恶法的,还会堕在地狱中。

行者修止观时,若证如是等禅,有此诸邪伪相,当即却之。云何却之?若知虚诳,正心不受不着,即当谢灭,若不谢灭,应用正观破之,即当灭矣。

若是修行人修止观,遇到这些邪伪相时,应当立刻却除,千万不可贪着。如何却除呢?了知这些邪定、邪慧、邪辩、邪通都是虚诳不实的,端正其心不受不着,这些境界就自然消灭。如果还是不消灭,就用正观来破,最后一定能灭除。

二、次明正禅发相者:若于坐中,发诸禅时,无有如上所说诸邪法等,随正禅发时,即觉与定相应,空明清净,内心喜悦,澹然快乐,无有覆盖,善心开发,信敬增长,智鉴分明,身心柔软,微妙虚寂,厌患世间,无为无欲,出入自在,是为正禅发相。譬如:与恶人共事,恒相触恼,若与善人共事,久久逾见其美,分别邪正二种禅发之相,亦复如是。

2、辨真正相。

什么是真正禅发相?如果在坐中善根发相的时候,并没有上面所说的种种邪定境界,反而觉得与定相应、空明清净,内心喜悦,澹然快乐,无有覆盖、善心开发、信敬增长、智慧分明、身心柔软、微妙虚寂、厌患世间、无为无欲、出入自在,这些就是真正的禅发相。这种情况,就好比和恶人共事,总是互相触恼;如果和善人共事,久而久之,反而愈见其美,分别邪正二种禅发之相的情形也是如此。

第三、明修止观长养诸善根者:若于坐中,诸善根发时,应用止观二法,修令增进。云何修令增进?若宜用止,则以止修之!若宜用观,则以观修之!略云大意如此。

(三)明用止观长养善根。 内善根发相的第三部分,是说明如何用止观来长养善根。 修行人在坐中,开发内、外善根的时候,应当修止观来使它增进。如何使它增进呢?就是适合修止的时候,就以止修之;适合修观的时候,就以观修之。至于止观的内容,前面第六章中已经详细介绍过,这里就不再重复说明。

 


{返回 天台小止观·净莲法师注疏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觉知魔事 第八
下一篇:正修行 第六
 治病患 第九
 呵欲 第二
 正修行 第六
 天台小止观 净莲法师注疏 原序 「校订本」刊行序
 善根发相 第七
 调和 第四
 觉知魔事 第八
 证果 第十
 具缘 第一
 弃盖 第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36.朝礼西天目山 Making obeisance at Hsi Tien mountain[栏目:虚云老和尚传]
 在家律讲课记录·2001年11月18日(则慧法师)[栏目:戒幢寺首届网络班·在家律讲课记录]
 四十五、为何要替亡者超度?[栏目:基础佛学常识100问]
 佛法与世俗之间[栏目:超定法师]
 敦品立德[栏目:宣化上人]
 171.云何知有地狱乃至十八不共法,如今畜生等现目所见,人皆识知,何须佛说?[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戒律的开遮持犯(荣圆)[栏目:律宗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