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新译佛国记 第五部分 中天竺记游(上)
 
{返回 新译佛国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128
第五部分 中天竺记游(上) 

【题解】

法显、道整二人离开西天竺诸国来到了中天竺。中土的佛教徒在古代习惯上将中天竺称之为「中国」。这个地域是佛教发源地,也是印度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法显在中天竺不但行程漫长,而且停留的时间接近六年。依照法显当时的观念,到达中天竺即「中国」纔算到了目的地。在《佛国记》的结语中,他明确说:「法显发长安,六年到中国,停六年,还三年」。所以,这一部分记述,是《佛国记》最核心的内容所在。为使眉目更为清晰,便于读者阅读,我们分为上、下两大部分作译介。

依据法显行进的方向,可以将法显由摩头罗国至拘夷那竭城的这段历程分为三个阶段来概括其主要内容:

第一阶段,由西天竺的毗荼国进入中天竺之后,法显大致沿着朝东略微偏南的方向前进。沿途经过的国家和城市有摩头罗国、僧伽施国、罽饶夷城、沙祇大国。摩头罗国僧众威仪严整,引起法显的无限感慨。可能是出于这个原因,法显在摩头罗国章节之下,总叙了其所见天竺仍旧流传实行的诸多威仪法则。僧伽施国有昔日佛陀升入忉利天为其母摩耶夫人说法后又下降到世间的故址。法显在此国的龙精舍度过其离开长安后的第六个夏坐,也是其到达天竺国境的第三个夏坐。罽饶夷城即著名的「曲女城」,城中有佛陀当初为弟子说法的故址。城中僧众全部修习小乘佛法。在沙祇大国城中,佛陀当初咀嚼过的齿木落入地上,重新发芽、抽枝,长成大树。

第二阶段,由沙祇大国北上,法显和道整到达拘萨罗国舍卫城。舍卫城是释迦牟尼佛长期讲经说法的地方,此城中重要的圣迹有大爱道故精舍、得眼林、影覆寺、提婆达多欲以毒爪害佛而堕入地狱之处以及佛陀当初与外道辩论的地方。舍卫城最著名的圣迹就是须达长者所捐献的祗洹精舍,此精舍中供养着波斯匿王令人制作的世间第一尊佛像。在舍卫城的外围还有过去三佛的故迹。

第三个阶段,法显由舍卫城出发向东到达迦维罗卫城、蓝莫国和拘夷那竭城。迦维罗卫城是佛陀的故乡,是佛陀未出家前生活过的地方。法显在迦维罗卫城瞻礼过的圣迹有:净饭王宫殿故址、太子出城见病人而回车处、太子观耕处以及太子与阿难、提婆达多比武的地方,太子成道后返回故土而五百释迦族弟子出家处。迦维罗卫城东边五十里的「论民园」是释迦太子诞生之地,法显前往瞻礼了摩耶夫人入池洗浴、东向生太子、二龙王洗浴太子处等。可惜,法显见到的迦维罗卫城呈现出一片荒凉破败的景象。法显从迦维罗卫城继续向东到达蓝莫国。蓝莫国是释迦太子当初出家遣返随侍车匿和白马的地方。此国有「八王分舍利」建造的「十大塔」之中阿育王唯一未能开启的「蓝莫塔」。「蓝莫塔」下的寺院,很久以来都由沙弥任寺主。在蓝莫国首都东边不远处也有瘗埋火化佛陀遗体所遗留之灰炭的大塔,即「灰塔」。蓝莫国以东的拘夷那竭城是佛陀涅槃的地方,这里有世尊涅槃焚尸以及八王分取佛舍利的故址。法显所见的拘夷那竭城也呈现出一片衰败景象。

摩头罗国

过是诸处已,到一国,国名摩头罗①。有遥捕那河②,河边左右有二十僧伽蓝,可有三千僧,佛法转盛。

【章旨】法显从毗荼国东南行八十由延到达中天竺的摩头罗国。此国佛法兴盛,有佛寺二十所,僧人三千名。

【注释】①摩头罗:梵文Mathurq的音译,《大唐西域记》卷四作「秣兔罗国」。在今朱木拿(Jumna Rive)河西岸的马特那(Muttra)西南五里处的马霍里(Maholi),为古代印度与西方通商之路上的重要地点。

②遥捕那河:此句各个版本差异甚多,应以章巽之校改为是。遥捕那河,《大唐西域记》卷五作「阎牟那河」,今名为朱木拿河(Jumna),印度五大河之一。发源于喜马拉雅山的卡梅特峰,穿过湿婆里克山脉(Sivalic)和迦尔瓦尔(Garhwal),流入北印度平原,向南与恒河平行奔流,在「摩头罗国」以下流向东南,至阿拉哈巴德(Allqhqblqd)与恒河汇合。

【语译】瞻礼了毗荼国诸多佛寺之后,我们来到了一个叫摩头罗的国家。此国有一条叫遥捕那的河流从中穿过,河的两岸有二十所佛寺,共有三千僧众,佛法非常兴盛。

中国概述

凡沙河已西,天竺诸国,国王皆笃信佛法。供养众僧时,则脱天冠①,共诸宗亲群臣,手自行食②。行食已,铺毡于地,对上座③前坐,于众僧前,不敢坐床④。佛在世时,诸王供养法式相传至今。

【章旨】法显在此处概述沙河以西,西域、天竺诸国供养僧众的法式。

【注释】①天冠:指非常特殊美妙的宝冠,非人间所有,故名天冠。

②行食:劝人饮食。如《宋诗钞》孔平仲〈清江集钞·上元作〉有诗云「侍斛行食皆官妓,目眙不言语或偷。」

③上座:对出家时间较为久长者的尊称,道宣在《行事钞》中云:「从无夏至九夏是下座,十夏至十九夏名中座,二十夏至四十九夏名上座。五十夏已去,一切沙门、国王所尊敬,是耆旧长老。」(《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之三,《大正藏》卷四十,页一三三中。),中土佛寺之中则专门设置上座一职,作为全寺僧众修行的楷模,有时也担负维护寺院纲纪的责任。

④床:这里指用绳索制作的一种折叠自如的坐具。

【语译】从沙河以西的西域诸国以及天竺诸国,国王都虔诚地信仰佛法。当供养僧众时,国王则脱去天冠,与王室宗亲一起,劝导僧人进食。僧众进食完毕,地上就铺设毡毯,国王在上座的前方就坐于毡毯之上。国王在僧众面前是不敢坐在床上的。这是佛陀在世时供养僧众的仪轨法式,一直流传到现在。

从是以南,名为中国①。中国寒暑调和,无霜雪,人民殷乐,无户籍官法,唯耕王地者乃输地利,欲去便去,欲住便住。王治不用刑罔②,有罪者但罚其钱,随事轻重;虽复谋为恶逆,不过截右手而已。王之侍卫、左右皆有供禄。

举国人民,悉不杀生,不饮酒,不食葱、蒜,唯除旃荼罗③。旃荼罗,名为恶人,与人别居。若入城市,则击木以自异,人则识而避之,不相搪揬④。国中不养猪、鸡,不卖生口⑤,市无屠、估⑥及酤酒⑦者,货易则用贝齿⑧,唯旃荼罗、渔猎师卖肉耳。

【章旨】此章概括叙述中印度诸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总体情况。

【注释】①中国:即中天竺。

②刑罔:指刑罚之网。罔,通「网」。

③旃荼罗:又作「旃陀罗」,为梵文Cazfqla的音译,印度种姓之中最低贱的亚种姓之一。《摩奴法典》称,旃荼罗是人中最低贱者,是首陀罗男子与婆罗门女子逆婚所生的混杂种姓。旃荼罗的常见或曰「法定」职业为屠夫。「首陀罗」,贱民。

④搪揬:即「唐突」,突然地冲撞。

⑤生口:指战俘、奴隶或能够被贩卖的人口。

⑥估:诸版本或写作「估」,或写作「沽」等。章巽据思溪圆觉藏本《〈法显传〉字音》校改为「酤」,可以信从。酤,买酒或卖酒。沽,通「酤」。

⑦及酤酒:此三字为衍字,因「无屠估」文意已足。

⑧贝齿:古代一般以贝殻作为货币,此处所言以「贝齿」为货币,未详所指。

【语译】从摩头罗国往南就叫作中国。中国气候温和,寒、冷适中调和,没有霜雪。人民殷富快乐,没有户籍和官法,只有耕种国王土地的人才需要交纳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一部分物产。不过,租耕国王土地的人也是自由的,想耕种就耕种,想离去就离去,来去自由。国王不使用刑罚之网来治理国家,对于那些有罪之人只是视其犯罪的轻重罚款了事。即便是对于犯了谋逆大罪的人,也只不过截断其右手而已。国王的侍卫和大臣都有俸禄供给。

全国人民除过旃荼罗之外,都不杀害生命,不饮酒,不吃葱和蒜。旃陀罗也叫恶人,与其他人不在一处居住。如果旃荼罗进入城市则需要敲击木棍,以便将自己与其他人分隔开来。而其他人听到击木之声,也可以知晓而回避之,两类人由此而不会互相撞见。摩头罗国中不饲养猪和鸡,也不贩卖战俘、奴隶等人,市场之中没有屠夫、卖酒的人,买卖则使用贝齿作货币,只有旃陀罗和猎人纔以卖肉为职业。

自佛般泥洹后,诸国王、长者、居士,为众僧起精舍供养,供给田宅、园圃①、民户、牛犊。铁券②书录后,王王相传,无敢废者,至今不绝。众僧住止房舍、床褥、饮食、衣服都无缺乏。处处皆尔。

【章旨】从此章开始,法显用了三百五十余字的篇幅总叙佛陀涅槃之后,一直在天竺流行的威仪法则。此章则叙述国王以及长者、居士供养僧众的情况。

【注释】①园圃:种树木的地方叫「园」,种蔬菜的地方叫「圃」。此处偏指「园」。

②铁券:古代国王颁赐给功臣等人授以世代享受某种特权的以金属(铁)制作的契约文书。此处指天竺国王在布施给寺院以及僧众的田园物品的同时所颁发的相关文证。

【语译】自从释迦牟尼佛涅槃以后,各国的国王、长者、居士们为僧众修建精舍供养,并且为僧众供给田地、住宅、园林、民户、牛犊等等。所有这些供养布施都一一书写在铁券书契上,由国王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没有敢于废除的国王,因此这些供养至今仍然未曾断绝。僧众居住的房屋、使用的床褥、饮用的食物以及衣物等等日常用品,从来没有缺少过。天竺各国到处都是如此。

众僧常以作功德为业,及诵经坐禅①。客僧往到,旧僧迎逆,代担衣钵,给洗足水、涂足油,与非时浆②。须臾息已,复问其腊数③,次第得房舍、卧具,种种如法。众僧住处作舍利弗④塔,目连⑤、阿难塔,并阿毗昙⑥、律、经塔。

【章旨】此章较为集中地叙述了摩头罗国以及天竺诸国僧众的修行以及对待客僧的礼仪。

【注释】①坐禅:佛教传统的一种修行方法。禅,即禅那,静坐而静虑以达到心一境性的境界。

②非时浆:佛教有过午不食的规定,即每日超过正午以后原则上不再进食。但在某种特殊情形下,也可以以方便之法处理。这种在戒律规定的进食时间之外的进食称之为「非时浆」。非时所饮用只限于酥油、蜜、石蜜、果浆等等汤汁饮品,为四药中之非时药(又作更药)。

③腊数:即僧腊之数,指僧尼出家的年龄。

④舍利弗:为梵文!qriputra的音译之略称,全译为「舍利弗多罗」、「舍利富多罗」,意译为「鹙鹭子」,又称「舍利子」,从其母得名。舍利弗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号称智慧第一。起初与目连一起跟从外道出家修道,后于途中遇到马胜比丘诵「因缘所生法」之偈而改变信仰信奉佛教。

⑤目连:为梵文Mahamaudgalyana的音译之略称,全称为「大目犍连」,意译为「采菽氏」。原来属于婆罗门种姓,后来皈依释迦牟尼佛,称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号称神通第一。

⑥阿毗昙:为梵文Abhidharma的音译,或作「阿毗达磨」、「阿鼻达磨」等。如《玄应音义》卷一七所说:「阿毗昙,或言阿毗达磨,或云阿鼻达磨,皆梵言转也。此译云胜法,或言无比法,以诠慧故也。或云向法,以因向果;或名对法,以智对境也。」总括而言,「阿毗昙」可有二义:一是指解说佛教义理的一种特定体裁,以条分缕析为特征;二是泛指佛教经典之论藏。前者是小乘佛教与初期大乘佛教所常见,后者之意义则系晚出。

【语译】僧众常常以作功德为自己修行的本业,此外就是诵经、坐禅。若有外来的僧人到达,寺内原来的僧人就会出来迎接,为远道而来的客僧代拿衣物、钵盂,并且供给客僧洗足水、涂足油以及非时浆等等。稍事休息之后,再询问客僧的法腊,然后依照相应的规定供给房舍、卧具等等用品。僧众所住的地方修建有舍利弗塔、目连塔、阿难塔,以及阿毗昙、律、经塔。

安居后一月①,诸希福之家劝化供养僧,作非时浆。众僧大会说法②。说法已,供养舍利弗塔,种种香华,通夜然灯,使伎人作乐③。舍利弗本婆罗门④⑤,时诣佛求出家,大目连、大迦叶⑤亦如是。诸比丘尼⑥多供养阿难塔,以阿难请世尊听女人出家故。诸沙弥⑦多供养罗云⑧。阿毗昙师⑨者供养阿毗昙。律师⑩者供养律。年年一供养,各自有日。摩诃衍人⑾则供养般若波罗蜜⑿、文殊师利⒀、观世音⒁等。

众僧受岁竟,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各持种种衣物沙门所须以布施僧,众僧亦自各各布施。

佛泥洹以来,圣众所行威仪⒂法则,相承不绝。

【章旨】此章对安居期三个月中的最后一个月的活动作了概括叙述。从行程考察,法显并未在摩头罗国度安居,因而只能将此章所记视为对前述安居经历的总叙。此可与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二所记古印度佛教僧人度安居的过程相互印证,殊为珍贵。此章最后一句为这一总叙的结束。

【注释】①安居后一月:从下文文义并参照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二中的记述可推知,这是指安居期的最后一个月。所谓下文文义是指:一是「大会说法」为解夏前的一日夜,二是「众僧受岁竟」是指解夏之日。从叙述时间的先后考虑,故作如此推论。这是前人注释未曾说清楚的地方,因而须特别加以说明。

②众僧大会说法:应该是指安居期最后一个月的十四日夜所举行的诵经大会。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二云:「凡夏罢岁终之时,此日应名随意,即是随他于三事之中任意举发,说罪除愆之义。旧云自恣者,是义翻也。必须于十四日中夜请一经师,升高座,诵佛经。于时俗士云奔,法徒云集,燃灯续明,香花供养。明朝忽出,旋绕村城,各并虔心,礼诸制底。棚车舆像,鼓乐张天,幡盖萦罗,飘扬蔽日,名为『三摩近离』,译为『和集』。凡大斋日悉皆如是,即是神州行城法也。」将义净的这一记述与法显所说相对照,其义自现。如前文所注,古印度之安居因各地雨季时日不一而有「前三月」与「后三月」之别。若是「前三月」,大会说法应为八月十四日夜;若是「后三月」,大会说法应为九月十四日夜。

③伎人作乐:此句各本差别较大且均不很清楚。伎人,或作「彼人」,应从「伎人」。各本中,唯日本镰仓初期的古钞本「作」字后有「乐」字。今据文义从镰仓本。请参看章巽校注本的相关注解(页五十九注[41]、[42]。)。

④婆罗门:梵文Brqhmaza的音译,意译为「清净」,印度第一等种姓,是古代印度社会的专职祭祀人员。据《梨俱吠陀》及《摩奴法典》等文献说,婆罗门是从「原人」的头生出,所以最为高贵。

⑤大迦叶:又为「摩诃迦叶波」,是梵文Mahqkq1yapa音、义结合而成的汉译,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被称为「十二头陀」第一。十二头陀,十二种苦行。

⑥比丘尼:梵文Bhik@uzi的音译,同音异译有「苾刍尼」,意译为「乞士女」。比丘尼是指出家并且受过具足尼戒的女子,原则上年满二十岁方可由式叉摩尼受具足戒成为比丘尼。式叉摩尼,学法女,正学女。

⑦沙弥:为梵文!rqmazera的音译,意译有两种:旧译是「息慈」,是息恶行善的意思;新译是「勤策」,意为接受大比丘僧勤加策励的意思。义净三藏常以「求寂」来称呼沙弥,意为求取涅槃之道与圆寂之果的意思。准确而言,沙弥是指出家并且受过十戒的男子,是出家求道的第一个阶梯。沙弥的年龄最低不能低于七岁,最高不能超过七十岁。

⑧罗云:又作「罗睺罗」,为梵文Rqhula的音译。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随佛陀出家作沙弥,后来成为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罗睺罗为佛教僧团第一位沙弥。

⑨阿毗昙师:指专门研修阿毗昙论典的比丘、比丘尼。

⑩律师:指专门研修、弘扬戒律的比丘、比丘尼。

⑾摩诃衍人:指修习大乘佛法的人。摩诃衍,即「摩诃衍那」的略称,为梵文Mahqyqna的音译,意译为「大乘」。

⑿般若波罗蜜:为梵文Prqjnaparamitq的音译,意译为「智度」。「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指理解、领悟佛法所应该具有的一种特殊智慧,具有直观或直觉的特性。Prqjnaparamitq ,意译为「到彼岸」,指大乘佛教解脱轮回到达彼岸的方式、方法,共有六波罗蜜(六度)。合起来言之,般若波罗蜜是指开启智慧以到达解脱之彼岸的意思。

⒀文殊师利:为梵文Ma`ju1r]的音译,又作「曼殊师利」,即习称的文殊菩萨。意译为「妙德」、「妙音」、「妙吉祥」之义。据《文殊师利般涅槃经》所说,文殊生于婆罗门家庭,后随佛陀出家。释迦灭度之后,文殊来到云山为五百仙人讲十二部经,最后又转回出生地,在尼拘陀树下入于涅槃。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萨的地位很高,为众菩萨之首,是智慧的化身。

⒁观世音:为梵文Avalokite1vara的意译,又作「观自在」、「观世自在」、「光世音」等。唐代时为避李世民的讳而简称为「观音」,后来沿用自今。观世音菩萨在中国信仰者甚多,地位非常高。据《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众生在碰到各种困厄灾难时,只要信奉观世音菩萨,并且一心称念观世音名号,观世音菩萨就会「观其音声」而前来解救,故称「观世音」。观世音菩萨能够显现出许多化身来解救众生,因而其造像非常丰富。观世音菩萨又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的左协侍。

⒂威仪:僧众坐、作、进、退不但具有威德,而且有既定规则可以遵循,所以称之为「威仪」。威,容貌仪态美观大方。仪,轨度有法则可循。佛教有行、住、坐、卧四种主要威仪和「三千威仪」、「八万威仪」之说,「四威仪」可以容摄「三千威仪」、「八万威仪」。「三千威仪」、「八万威仪」也叫「细行」。

【语译】安居期的最后一个月,那些祈求福报的家庭便劝化供养僧众,为僧人奉献非时浆。僧人于十四日夜召集大会说法讲经。说法结束之后,僧人用各种各样的香花供养舍利弗塔,整夜灯火通明,并让艺人演奏佛教音乐。舍利弗,本来出身于婆罗门,后来来到佛陀那里请求出家成为佛陀的弟子。大目连、大迦叶也是如此。比丘尼们大多供养阿难塔,那是因为阿难曾经请求佛陀允许女子出家的缘故。沙弥们大多供养罗云。阿毗昙师则供养阿毗昙。律师则供养律。这种供养活动每年举行一次,各自都有具体的供养日期。信仰大乘佛法的人则供养般若婆罗蜜、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等等。

众僧们受岁结束之后,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各自奉持衣物及沙门所须的其他物品前来布施给僧尼。众僧之间也互相布施。

自从佛陀涅槃之后,诸多圣僧所实行的威仪法则,一直相传自今,从来未曾断绝。

自渡新头河①,至南天竺迄于南海,四、五万里,皆平坦,无大山川,止有河水耳。

【章旨】此章概述印度河以南地区的地理状况,属于追叙的性质,并非法显在此地此时所眼见。

【注释】①渡新头河:据上文,法显初渡新头河是在陀历国,再渡则是在跋那国。不过,于陀历国所渡为新头河的支流,而在跋那国所渡方为新头河的干流,因此,这里所说「渡新头河」应该是指罗夷国的那一次。

【语译】自从于跋那国渡过新头河之后,一直到南天竺,再至南海,四、五万里,土地相当平坦,没有高山大河,只有小的河流。

僧伽施国

从此东南行十八由延,有国名僧伽施①。佛上忉利天②三月为母说法③来下处。

【章旨】法显与道整由摩头罗国继续东南行,到达僧伽施国。此国有佛陀当初上忉利天为其母摩耶夫人说法之后又下生世间的遗址。

【注释】①僧伽施:关于此国之国名,《杂阿含经》卷十九作「僧迦舍」,《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作「僧迦尸」。上述三名均为梵文Sa/kq1ya的音译。而《大唐西域记》卷四的「劫比他国」则系梵文Kapitha的音译。一般均认为,此国国都位于现今印度的北方邦法鲁迦巴德(Farrukhqbqd)县德桑吉沙村(Sank]sa)。此村位于今库达尔柯特(Kudqrkot)以北三十六英里,阿里甘杰(Aliga`ji)东南四十英里处。 

②忉利天:为梵文Trqyastri/sa的音译之缩略语。是印度神话中的天堂,又称「三十三天」,为佛教所说「欲界」的第二层天。忉利天位于须弥山山巅,中央为帝释天所居。以须弥山为中心四方有四峰,各峰有八天,连同帝释所居,共成三十三天之数。

③为母说法:指释迦牟尼成道之后升至忉利天宫为其生母摩耶夫人宣说佛法。摩耶夫人,全称为「摩诃摩耶」。相传为天臂国善觉王之女,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王后。在生下释迦太子七日后就亡故,传说其死后至忉利天安住。

【语译】从摩头罗国向东南行走十八由延的路程,有一个名叫僧伽施的国家。这里有佛陀当初升入忉利天宫为其母摩耶夫人说法三个月之后重新降临世间的遗址。

佛上忉利天,以神通力,都不使诸弟子知。未满七日,乃放神足,阿那律①以天眼②遥见世尊,即语尊者大目连:「汝可往,问讯③世尊。」目连即往,头面礼足,共相问讯。问讯已,佛语目连:「吾却后七日,当下阎浮提。」

目连既还,于时八国大王及诸臣民,不见佛久,咸皆渴仰,云集此国,以待世尊。时优钵罗比丘尼④即自心念:「今日国王、臣民皆当奉迎佛,我是女人,何由得先见佛?」即以神足化作转轮圣王⑤,最前礼佛。

佛从忉利天上东向下。下时,化作三道宝阶。佛在中道七宝阶上行;梵天王⑥亦化作白银阶,在右边执白拂⑦而侍;天帝释化作紫金阶,在左边执七宝盖而侍,诸天无数从佛下。佛既下,三阶俱没于地,余有七级现。

【章旨】法显在此较为详细地叙述了当初佛陀升入忉利天为其母说法,后来又降临世间的盛景。

【注释】①阿那律:梵文Anueuddha的音译,又作「阿尼律陀」等,意译为「如意」、「无贪」,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阿那律为迦毗罗卫国人,甘露饭王之子,释迦牟尼佛的堂弟。跟从佛陀出家后,因为贪睡受到释迦牟尼佛的斥责,后来觉悟而精进修行,立誓不再睡觉,后来得到天眼通,被称为天眼第一。

②天眼:即天眼通,佛教六种神通之一,能见到一切众生在六道之中生生死死以及苦乐境况,并且能够洞察一切世间的形色。

③问讯:即问候,佛教礼仪之一。有三种情况:一是两僧相见而问安;二是卑下者问候尊贵者;三是长者问候卑下者。其具体礼仪为:两手相屈,屈腰至膝,操手向上下,再合掌向上,两手齐眉而拱。

④优钵罗比丘尼:优钵罗,为梵文Utpala的音译,意译为青莲花或红莲花。《大唐西域记》作「莲花色比丘尼」,莲花色为梵文Utpalavarzq的意译。据《五分律》卷四和《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二所载,莲花色尼昔日嫁至夫家,在其生产期间,其夫与其母通奸。莲花色忍恨抚养其女至八岁,然后离开了丈夫。接着,莲花色又嫁与一长者。八年之后,此长者至外地讨债而另娶一女为妾。二位女子相见,发现她们实际上是母女关系。莲花色因此因缘而皈依佛陀,出家为尼。

⑤转轮圣王:又作「转轮王」、「轮王」,为梵文Cakravartua的意译。「转轮王」是佛教吸收印度传统神话而形成的四大洲的统治者,有金、银、铜、铁四轮王之别。金轮王统治毗提诃洲、赡部洲、瞿陀尼洲、拘卢洲四大洲,银轮王统治除拘卢洲的其它三大洲,铜轮王统治毗提诃洲、赡部洲二大洲,铁轮王则仅仅统治赡部洲。四大轮王皆系从天感得轮宝而可降伏四方,也都是以各自所得轮宝得名。

⑥梵天王:梵文Brahmq的意译,「梵」的意思是「清净」、「离欲」。梵天本来是婆罗门教的大神,是世界万物以及人类的创造者和统治者。佛教后来将其吸收进自己的神灵体系,梵天便成为佛教的护法神,并且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右协侍,手持白色的拂尘,跟随着佛陀。梵天王又是色界初禅天之主,称为「大梵天王」。

⑦拂:为梵文Vyajana和Vaálavyajana 的意译,又作「拂」、「拂尘」,是由兽毛、棉、麻、树皮等捆束加柄而成。在印度原是用来掸除灰尘或者清除蚊虫的工具。在中国禅宗之中,拂又成为禅师说法谈禅的一种威仪,超出了实用的范围。

【语译】当初,佛陀上升到忉利天宫之时,使用神通之力,不让其弟子知晓。距离佛陀打算返回的日子还有不到七日时,佛陀释放出神足之力。阿那律因这一因缘而以天眼通看到了遥远的天上的世尊。阿那律对大目连说:「你可以去向佛陀请安。」目连随即前往忉利天宫向佛陀问安。问讯完毕之后,佛陀对目连说:「从今天起七日后,我将下降到阎浮提。」

目连返回世间的时候,恰逢八个国家的国王和臣民因为很久未能见到佛陀,都生起想念仰慕佛陀之心念,纷纷云集在摩头罗国等待佛陀从忉利天下降世间。这时,有一位优钵罗比丘尼想到:「今日国王、臣民都来此地迎奉佛陀,我是女人,怎么做纔能够首先见到佛陀呢?」这位优钵罗比丘尼立即以神足通之力化作转轮圣王,到最前面向佛陀致敬。

佛陀从忉利天面东西下。当佛陀降临世间时,空中变化出了三道宝阶。佛陀自己变化出七宝阶,在中道上行走;梵天王变化出白银阶,在佛陀的右边执持白拂而侍奉佛陀;天帝释则变化出紫金阶,在佛陀的左边执持七宝盖而侍奉佛陀。佛陀下地之后,三道宝阶都陷没于地下,地面上只留下七级台阶。

后阿育王欲知其根际,遣人掘看,下至黄泉①,根犹不尽。王益信敬,即于阶上起精舍,当中阶作丈六立像。精舍后立石柱,高三十肘②,上作师子,柱内四边有佛像,内外映彻,净若琉璃。

【章旨】阿育王在佛陀从忉利天下降世间之处修建精舍和佛陀立像,并且在精舍后树立石柱。

【注释】①黄泉:地下深处的泉水,呈黄色。古人将其当作墓穴的代名词,这里指地下深处。

②肘:梵文Hasta的意译,印度的计量单位。肘,本来是指人体上臂与前臂相接处向外突起的部分,古代印度人将其当作尺度的名称。《大唐西域记》卷二说:「穷微之数,分一逾缮那为八拘卢舍。拘卢舍者,谓大牛鸣声所极闻,称拘卢舍。分一拘卢舍为五百弓,分一弓为四肘,分一肘为二十四指。分一指节为七宿麦,乃至虱、虮、隙尘、牛毛、羊毛、兔毫、铜水,次第七分以至细尘。细尘七分为极细尘。极细尘者,不可复析,析即归空,故曰极微也。」而《翻译名义集》卷三则曰:「一肘,人一尺八寸,佛三尺六寸。」(《大正藏》卷五十四,页一一0七下。)

【语译】阿育王知晓这个故事之后,就想知道这三道宝阶到底有多长。于是,阿育王派遣人掘开地面查看。一直深挖到黄泉,仍旧未能找到宝阶的根底。阿育王于是更加信仰佛法,随即令人在台阶之上修建精舍,并且在中间台阶所在的位置制作了一尊一丈六尺高的佛陀立像。阿育王又令人在精舍后面又树立石柱,石柱高达三十肘,上面雕刻着狮子图案,柱子四面雕刻有佛像。这根石柱内外清澈透明,如同琉璃一样。

有外道①论师与沙门诤此住处,时沙门理屈,于是共立誓言:「此处若是沙门住处者,今当有灵验。」作是言已,柱头师子乃大鸣吼见证。于是外道惧怖,心伏而退。

佛以受天食三月故,身作天香,不同世人,即便浴身。后人于此处起浴室,浴室犹在。优钵罗比丘尼初礼佛处,今亦起塔。佛在世时,有剪发、爪作塔,及过去三佛②并释迦文佛③坐处、经行④处及作诸佛形象处,尽有塔,今悉在。天帝释、梵天王从佛下处,亦起塔。

【章旨】此章叙述佛陀从忉利天下降处的神奇以及僧伽施国所具有的修建于佛陀曾经活动过的地方的宝塔。

【注释】①外道:佛教以为自己契合真理,故称自己的学说为「内学」;又认为其他宗教与学说均心游道外,故称其为「外道」。

②过去三佛:指释迦牟尼佛以前的三佛,即拘留孙佛(Krakucchanda)、拘那含牟尼佛(Kandkamuni)、迦叶佛(Kq1yapa)。

③释迦文佛:即释迦牟尼佛的别称,muni又可意译为「文」。

④经行:以养身为目的的散步。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云:「五天之地,道俗多作经行,直去直来,唯遵一路,随时适性,勿居闹处。一则疴;二能销食。」

【语译】曾经有外道论师与僧人在佛陀重新降临世间之处争夺住处,当时僧人语拙辞穷,于是双方共同立誓说:「此处如果真的是僧人住处现在应当有灵验显现出来。」这一誓言刚刚说完,阿育王所立石柱柱头上的狮子就大声吼叫作出见证。于是,外道论师大为恐惧,心中折伏而退走。

佛陀在忉利天宫享用了三个月天上的食品,身体上散发出不同于世间之人而在天上纔有的香气。所以,佛陀从天宫一下来就洗浴了身体。后来,人们在佛陀洗浴的地方建起了浴室。这个浴室现在仍然存在。优钵罗比丘尼礼敬佛陀之处现在也修建了大塔。佛陀在世时剪发、剪指甲的地方也修有大塔,过去三佛、释迦文佛坐过以及散步的地方都一一修建了大塔,而且现在都还存在。天帝释、梵天王侍从佛陀从天宫下降世间的地方同样修建了大塔。

此处僧及尼可有千人,皆同众食,杂大小乘学。

住处一白耳龙,与此众僧作檀越,令国内丰熟,雨泽以时,无诸灾害,使众僧得安。众僧感其惠,故为作龙舍,敷置坐处,又为龙设福食①供养,众僧日日众中别差三人到龙舍中食②。每至夏坐讫,龙辄化形作一小蛇,两耳边白。众僧识之,铜杅③盛酪,以龙置中,从上座至下座行之,似若问讯,徧便化去,年年一出。

其国丰饶,人民炽盛④,最乐无比。诸国人来,无不经理,供给所须。

【章旨】僧伽施国有僧尼一千人,大小乘都有人修习,此国富裕,人民好客。法显与道整住于龙精舍。因为此寺有一白耳龙与僧同住,故名龙精舍。

【注释】①福食:指供品,即祭祀神灵用的食品。

②中食:即正午的斋食。

③杅:本义为「浴盆」。这里则与「盂」相通,指盛汤浆或食物的一种盆状器皿。

④炽盛:繁盛,一般指人丁兴旺。

⑤经理:料理,此处可引申为「照料」。

【语译】僧伽施国有僧尼一千多人,与俗家众人食用一样的食物,有修习大乘佛法的,也有修习小乘佛法的。

我们所住的龙精舍内有一条白耳龙,为这里的僧众充当施主。此龙使僧伽施国庄稼丰收,风调雨顺,没有自然灾害发生,使僧人们能够安定地修行。众僧们都很感激白龙给予的恩惠,专门为它修造了龙舍,为其敷设了坐的地方,并且奉献供品供养白龙。众僧每日从中派遣三名僧人来到龙舍中食用正午的斋饭。每年夏安居结束之时,白龙就化作一条小蛇。这条小蛇,两只耳朵的边缘部分都是白色的。众僧都知道这条小蛇就是那条白龙。僧众们用铜盂盛上奶酪,并将白龙变成的小蛇置放在铜盂之中。将此铜盂从上座僧一直传送到下座僧。此小蛇在铜盂的样子就好像向僧人问安一样,等到问候完每一个僧人后,小蛇便变化形状飞走了。这条白龙每年出现一次。

僧伽施国物产丰富,国土丰饶,人丁兴旺,人民非常快乐。其他国家的人来,都能够得到照料,供给客人生活所须的物品。

寺北五十由延①,有一寺,名火境。火境者,恶鬼名也。佛本化是恶鬼,后人于此处起精舍,以精舍布施阿罗汉。以水灌手,水沥滴地,其处故在。正复扫除,常现不灭。

此处别有佛塔,善鬼神常扫洒,初不须人工。有邪见国王言:「汝能如是者,我当多将兵众住此,益积粪秽,汝复能除不?」鬼神即起大风,吹之令净。此处有百枚小塔,人终日数之,不能得知;若至意欲知者,便一塔边置一人已,复计数人,人或多或少,其不可得知。

有一僧伽蓝,可六、七百僧。此中有辟支佛食处、泥洹地,大如车轮,余处生草,此处独不生;及晒衣地处,亦不生草。衣条着地迹,今故现在。

法显住龙精舍夏坐②。

【章旨】法显关于「火境寺」的记述大有疑点:一是此寺与僧伽施国国都的距离竟达五十由延;二是此寺未见于玄奘等人的记述;三是法显是否可能往返合计一百由延去瞻礼此寺?因此,此章文字很可能只是传闻,法显并未亲历。

【注释】①五十由延:以中天竺每一由延平均合六点五里计算,五十由延达三百二十五里。

②夏坐:这是法显公元三九九年离开长安西行之后的第六次夏坐,到达天竺之后的第三次夏坐,时为公元四0四年。

【语译】龙精舍以北五十由延,有一座佛寺名叫「火境」。所谓「火境」是恶鬼的名字。佛当时化度了这个恶鬼。后来人们在此处修建了精舍,并且将此精舍布施给阿罗汉。佛陀化度此恶鬼时,用手朝恶鬼身上灌水,有一部分水洒在了地上。这一遗址现在仍然存在。尽管不断地扫除,水滴滴地留下的印痕却怎么也扫不去。

这个地方还有一座佛塔,有一位良善鬼神常常前来洒扫,因而起初并不需要人去洒扫。后来,有一位想法邪恶的国王说:「既然你能这样洒扫,我将派遣很多士兵驻扎于此地,积累更多的粪秽,你还能够扫除掉吗?」鬼神于是刮起大风,将污秽吹走使此地干净。这地方还有一百多枚小塔,即使让人整天去数,也无法得知其准确数量。有人执意想知道小塔的数量,但即便采用在一座塔前各站一人,然后再清点所置人数的办法,也自然无济于事。每次清点所置人数,不是多就是少,其塔的准确数目还是不能得知。

此地还有一座佛寺,里面有六、七百名僧人。这个佛寺中,有辟支佛进食的遗址以及其涅槃的地方。涅槃之处如同车轮一样大。周围其它地方都生长青草,惟独这个地方寸草不生。辟支佛晾晒衣服的地方也不长草,衣服之布条着地的痕迹现在还能看见。

法显住在龙精舍度过夏坐。

罽饶夷城

坐讫,东南行七由延,到罽饶夷城①。城接恒水②,有二僧伽蓝,尽小乘学。

去城西六、七里,恒水北岸③,佛为诸弟子说法处。传云:说无常④、苦⑤,说身如泡沫⑥等。此处起塔犹在。

度恒水南行三由延,到一村,名呵梨⑦。佛于此中说法、经行、坐处,尽起塔。

【章旨】法显在僧伽施国度过夏坐之后,又向东南行走,到达罽饶夷城。此城中有佛陀为其弟子说法的遗址。

【注释】①罽饶夷城:又作「羯若鞠阇」(Kanyqkubja),意译为「曲女城」,其故址在今印度北方邦西部的卡瑙季城(Kanauj)。据《大唐西域记》卷五说,此城得名于一则神话。当初,有位大树仙人向国王之女求婚。国王征求其女的意见。其九十九位公主都不愿出嫁,惟有其最少之公主愿意承担重任。不料,大树大仙认为国王不将最美的女儿嫁出,有轻慢之嫌,于是发出咒语:「九十九女一时窑曲,形既毁弊,毕世无婚。」「王使往验,果已背伛。从是之后,便名曲女城焉。」

②恒水:即恒河,又作「殑伽」、「强伽」等,梵文名为Gaxgq,今名为Ganges意译为「从天堂来」。《玄应音义》卷八说:「强伽,旧名恒河是也。亦名殑伽。从阿耨大池东面象口流出,入东海。其沙细,与水同流也。」因而佛教典籍中常以「恒河沙数」来比喻无穷之数量。恒河实际上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麓,流经印度、孟加拉国,最后注入孟加拉湾。

③恒水北岸:关于罽饶夷城与恒河之间的方位,中外学者意见不一。法显在前文未言及罽饶夷城究竟是在恒河的东岸还是西岸,但在此说「去城六、七里,恒水北岸」有佛陀说法遗迹,显然表明恒水在此城之西。这与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五中的记载一致:「羯若鞠阇国周四千余里,国大都西临城殑伽河。」如今,恒河确实在卡瑙季城之东,这很可能是河流改道的缘故。因为北宋高僧继业到此巡礼时已经看到:「大曲女城,南临陷牟那河,北背恒河。」(继业所撰西行记游收于宋范成大《吴船录》之中)此中,已显现河流改道迹象。章巽依据Cunningham以及足立喜六等人的考据,认为「此恒水可能指当时在罽饶夷城西面的一条恒水支流。」(《〈法显传〉校注》页六十九。)这一看法是缺乏充分根据的。此可参见张毅《〈往五天竺国传〉笺释》,页二十三,中华书局一九九四年十一月版。

④无常:佛学名词。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缘聚则有,缘散则无,万物始终处在迁流不息的生灭变化之中,绝对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这就叫无常。

⑤苦:指原始佛教教义的「苦谛」。佛陀在宣讲「四谛」时说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五盛阴苦。

⑥身如泡沫:泡沫,水沤,大者为「泡」,小者为「沤」。佛陀在宣讲「无常」的道理时多次用过「泡沫」的比喻,如《杂阿含经》卷十云:「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恒河大水暴起,随流聚沫,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无坚实故。」

⑦呵梨:即《大唐西域记》卷五所记的「纳缚提婆矩罗城」。「诃梨」一词,系梵文Hari的音译。这是一种较为可信的解释,此外还有数种不同说法。Hari即婆罗门教的毗瑟笯天神,玄奘说,此城「有一天祠,重阁层台,奇工异制」(《大唐西域记》卷五),即可证明此「村」的得名与佛教无甚关系。此城遗址一般认为位于现今卡瑙季城东南三十五公里的般葛尔冒(Bangarmau)以北的奈瓦尔(Newal)。

【语译】在僧伽施国的龙精舍度过夏坐之后,法显继续向东南方向行走了七由延的路程,到达了罽饶夷城。此城与恒水相临,有两个佛寺,寺中僧众全部修习小乘佛法。

距离罽饶夷城六、七里,在恒水北岸,有佛陀当初为其弟子说法的遗址。传说佛陀在此处宣说了诸行无常、一切皆苦以及身体如同泡沫的道理。在此遗址之上修建的宝塔现今仍然存在。

渡过恒水,再向南行走三由延的路程就到达了一个叫呵梨的村庄。在佛陀于此村中说法、散步、坐过的遗址之上,全部修建了宝塔。

沙祇大国

从此东南行十由延,到沙祇大国①。

出沙祇城南门,道东,佛本在此嚼杨枝②,刺土中,即生长七尺,不增不减。诸外道婆罗门嫉妒,或斫或拔,远弃之,其处续生如故。此中亦有四佛③经行、坐处,起塔,故在。

【章旨】法显由罽饶夷城继续东南行十由延到达了沙祇大国。此国是佛陀所用过的齿木弃之又复生的遗址所在,此外还有过去四佛经行和坐处之遗址。

【注释】①沙祇大国:「沙祇大」为梵文!qketa的音译,但对于此国的所在,现在学者未能取得一致意见,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沙祇大」即是古代印度北部拘萨罗国(kosala)的首都,而此国首都先后变迁过三地——阿逾陀(Ayodhyq)、娑枳多(Sqketa)和舍卫(!rqvasti])。阿逾陀和娑枳多的故址都位于今印度北方邦中部法扎巴德(Fyzabad)以东约六里的哥格拉河(Gogra rive)旁的阿约底(Ajodhyq)。娑枳多的梵文原名与沙祇大读音相近,因此学者大多数赞成「沙祇大」即现今阿约底的说法。但是,由于玄奘的记述,又有了第二种说法。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五中说,他是在鞞索迦国(Vi2aka)看到佛齿木再生之遗址的,因而也有人认为,鞞索迦国应该就是法显所说的沙祇大国。要之,在古代印度,佛齿木再生之遗址不止一处,法显与玄奘所见并非一地。

②嚼杨枝:古人有以咀嚼杨树之嫩枝以清洁口腔和牙齿的习惯,佛教并且将以齿木净齿列入戒律之中。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中说:「每日旦朝,须攫齿木。揩齿刮舌,务令如法。」其齿木「长十二指,短不减八指,大如小指。一头缓须熟嚼,良久净刷牙关。」至于这一佛陀所嚼齿木又生长杨枝的故事,玄奘在印度也曾听闻过。

③四佛:即过去四佛:拘留孙佛(Krakuccada)、拘那含牟尼佛(Kanakamuni)、迦叶佛(Kq1yapa)和释迦牟尼佛。这四位佛与毗婆尸佛(Vipa1yin)、尸弃佛(!ikhin)、毗舍浮佛(Vl1vabhu)一起组成「过去七佛」。其中,「过去四佛」都先后在现在贤劫之中出世,而释迦牟尼佛是离我们最近的佛。

【语译】从诃梨村向东南行走十由延的路程,法显到达了沙祇大国。

出沙祇大城南门,在道路的东面,当初佛陀曾经在此咀嚼过杨树的嫩枝以清洁口腔和牙齿。佛陀将咀嚼过的杨枝顺手插进土中,后来便生长出了高七尺的杨树。此树不高不低,刚好七尺,不再继续长高。那些外道婆罗门非常嫉妒,有人砍,有人拔,并将其扔到很远的地方,但此处仍然能重新长出新的杨树来。这里也有过去四佛散步和坐过的遗址,当初在这些遗址上修建的大塔仍然存在。

拘萨罗国舍卫城

从此南行①八由延,到拘萨罗国②舍卫城③。城内人民稀旷,都有二百余家。即波斯匿王④所治城也。

大爱道⑤故精舍处,须达长者⑥井壁,及鸯掘魔⑦得道、般泥洹、烧身处,后人起塔,皆在此城中。诸外道婆罗门生嫉妒心,欲毁坏之,天即雷电霹雳,终不能得坏。

【章旨】从沙祇大国北行,法显和道整到达了拘萨罗国的舍卫城。此城曾经是波斯匿王的治所,佛陀传道的遗址甚多。

【注释】①南行:传世各种版本都作「南行」,但现今所有注家都主张应该改为「北行」。原因正如足立喜六所说:「南行为北行之误,不言自明。缘舍卫城确为今Balrqmpur之Sqhet-Mqhet地,倘法显由Kanauj东南行十三由延后更向南行,则无论如何,必不能到达舍卫城。舍卫城(Balrqmpur)在Ajodhyq之北(五十里),八由延则与五十二里略等也。」(足立喜六《〈法显传〉——中亚、印度、南海纪行的研究》页八十六,东京一九四0年出版。转引自章巽《〈法显传〉校注》页七十四。)

②拘萨罗国:又称为「憍萨罗国」,为梵文Kosala的音译,佛陀时代印度大国之一,释迦族国家迦毗罗卫当时也处于其控制之下。拘萨罗国的首都先后有三个,即阿逾陀(Ayodhyq)、娑枳多(Sqketa)和舍卫(!rqvast])。在佛陀活动的时代,拘萨罗国的国都在舍卫城。

③舍卫城: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六中作「室罗伐悉底国」,都是梵文!rqvast]的音译。此城在印度古代文化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当时的商业和文化中心。释迦成道后在此传教二十五年,婆罗门教和耆那教的著名祖师也长期在此城从事弘教活动。关于此城的位置,学者未能取得一致意见,但Cunningham的考订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Cunningham认为,舍卫城的故址位于现今印度北方邦奥德(Oudh)境内的贡达(Gonda)与巴赫雷奇(Bahraich)二县交界处的沙赫特-马赫特(Sqhewh-Mqhewh)村。沙赫特-马赫特村位于拉普提河(Rqpti)南岸,在此古城遗址发掘出一尊硕大的佛像,上有铭文!rqvast],足以为证。马赫特为王城遗址,沙赫特为祗洹精舍遗址。

④波斯匿王:《大唐西域记》作「钵迟犀那恃多王」,都是梵文Prasenajit的音译,意译为「胜军」、「胜光」、「和悦」、「月光」等,为公元前六世纪时拘萨罗国的国王。在佛陀时代,拘萨罗国是可与摩竭陀国相对峙的大国。波斯匿王赞助佛教,敬慕释迦牟尼佛,对佛教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佛经中有许多他与释迦牟尼佛交往和谈话的记载。波斯匿王后期与摩竭陀国王发生冲突,但双方谁也未取得决定性优势。后来,在波斯匿王前往与佛陀会晤之时,波斯匿王的一个重臣背叛了国王,废弃了波斯匿国王,宣布波斯匿之子「琉璃」为新国王。波斯匿王闻讯立即前往王舍城向阿阇世王求助,不料,刚至王舍城下便气竭而亡。拘萨罗国的琉璃王立即向释迦族的迦毗罗卫国发动进攻。迦毗罗卫国就此灭亡。不过,由于拘萨罗国军队的大部分士兵被洪水淹死,摩竭陀国的阿阇世王后来轻易地兼并了拘萨罗国。

⑤大爱道:为梵文Mahqgautam]的意译,《大智度论》卷二二作「摩诃憍昙弥」。《大唐西域记》卷六作「钵逻阇钵底」(Prajqpat]),意译为「生主」。释迦的生母摩耶夫人在生下佛陀七日后病亡,释迦由摩耶夫人之妹即姨母抚养成人。据《大爱道比丘尼经》言,大爱道曾三次请求佛陀允许其出家。因为当时佛教僧团并无女子出家的先例,佛陀未答应。后经阿难替其请求,佛陀方纔同意她出家的要求。这是女子出家之始。大爱道就成为佛教第一位比丘尼。

⑥须达长者:《大唐西域记》卷六作「苏达多」,均为梵文Sudatta的音译,意译为「善施」、「善与」、「善授」。 Sudatta是舍卫城的长者,家庭特别富有,乐善好施,经常拯济贫困之人,被人称为「给孤独长者」(Anqtha-pizfka)。后来,他专门修建了一座精舍献给佛陀。

⑦鸯掘魔:为梵文Angulimqla的音译,意译为「指鬘」。传说其本为波斯匿王的丞相之子,因受婆罗门蛊惑而以杀人取其手指来装饰其头发,并相信杀满一千人便可生于「善处天」,而杀母、杀沙门可生梵天。后经佛陀点化而悔悟,皈依佛陀为佛弟子,证罗汉果。有《鸯掘魔罗经》专叙其事。

【语译】从沙祇大国北行八由延的路程,法显和道整到达了拘萨罗国的舍卫城。城内人口稀少,总共只有二百余家。这就是昔日波斯匿王的治所。

大爱道比丘尼过去所住的精舍,须达长者井壁以及鸯掘魔得道、圆寂以及烧身火化的地方,后人都于其故址之上修建了大塔。这些塔现在仍然在此城之中。外道许多婆罗门生起嫉妒心,曾经想毁掉这些塔,天空随即雷电轰鸣,霹雳阵阵,因此这些塔纔能保存至今,未被毁坏。

出城南门千二百步,道西,长者须达起精舍。精舍东向开门,门户两厢有二石柱,左柱上作轮形,右柱上作牛形。池流清净,林木尚茂,众华异色,蔚然可观,即所谓祗洹精舍①也。

佛上忉利天为母说法九十日,波斯匿王思见佛,即刻牛头旃檀②作佛像,置佛坐处。佛后还,入精舍,像即避出迎佛。佛言:「还坐,吾般泥洹后,可为四部众③作法式。」像即还坐。此像最是众像之始,后人所法者也。佛于是移住南边小精舍,与像异处,相去二十步。

祗洹精舍本有七层,诸国王、人民竞兴供养,悬缯幡、盖,散华烧香,然灯续明,日日不绝。鼠衔灯炷,烧华、幡、盖,遂及精舍,七重都尽。诸国王、人民皆大悲恼,谓旃檀像已烧。却后四五日,开东小精舍户,忽见本像,皆大欢喜。共治精舍,得作两重,还移像本处。

【章旨】舍卫城中最为著名的建筑就是须达多长者为佛陀所建的祗洹精舍,此精舍中还供奉着波斯匿王以牛头旃檀雕造的佛陀造像。这是传说中的佛像雕造之始。这尊佛像历经一场大火而独存,弥足珍贵。

【注释】①祗洹精舍:又称「逝多林给孤独园」,为梵文Jetavqnqthapizfikqrqma 的汉译,是须达多长者与逝多林太子一起奉献给佛陀的住所和园林。据说,当初须达多长者发愿为佛陀修建一座精舍。他徧观舍卫城,唯太子逝多的园林最合适。须达多长者向太子请购,太子戏言:以金铺满地面纔会答应。须达多长者果然照此办理。在还差一部分未铺满时,逝多太子被须达多的诚心所感动,二人遂即同心协力,共同建成了这一座精舍。园地为善施所买,林树为太子逝多所献,故合而名之曰「逝多林给孤独园」。

②牛头旃檀:参见那竭国之注。

③四部众:即「四部弟子」、「四众」,有「佛弟子四众」和「出家四众」两种说法。「佛弟子四众」包括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出家四众」包括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

【语译】从舍卫城南门出来向前行走一千二百步,在道路的西侧有须达多长者为佛陀修建的精舍。精舍的大门朝东开,大门的两边有两个大石柱,左边石柱上方为轮形,右边石柱上方作牛形。精舍内池水清澈,林木茂盛,百花争奇斗妍,煞是好看。这就是著名的祗洹精舍。

当初,佛陀升上忉利天为其母摩耶夫人宣说佛法,波斯匿王非常思念佛陀,随即令人用牛头旃檀雕刻了一尊佛像将其放置于佛陀原来经常坐的位置上。佛陀后来从忉利天下降重回精舍,佛像立即从座位起来出去迎接佛陀。佛陀对佛像说:「回去仍然坐在那里。我涅槃之后,你就可以作为四部众制作造像的法式。」佛像随即回去仍旧坐在那里。这尊佛像是佛像雕造的最初起源,也是后人效法的对象。而佛陀则移居南边小精舍内,与此佛像不在一个地方,二者相距二十步。

祗洹精舍原来有七层。各国的国王、人民竞相前来供养,在精舍内悬挂起用丝绸制作的幡、盖,精舍内到处都供养着鲜花,燃香袅袅,灯火通明,日日持续到天明。一日,老鼠口中衔着灯烛点燃了花、幡、盖,大火燃遍了整个精舍,七重阁楼全部烧毁了。诸国国王、人民都非常悲痛、苦恼,都以为旃檀佛像也已经葬身火海。大火烧过之后的五、六日,人们打开东边小精舍的大门,出人意料地看见了佛像,全体人民都欣喜若狂。于是,僧俗齐心协力,共同修建了二层的精舍,并且将佛像重新移回原来的位置。

法显、道整初到祗洹精舍,念昔世尊住此二十五年,自伤生在边夷,共诸同志①游历诸国,而或有还者②,或有无常者③,今日乃见佛空处,怆然心悲。

彼众僧出,问显等言:「汝从何国来?」答云:「从汉地来。」彼众僧叹曰:「奇哉!边地之人乃能求法至此。」自相谓言:「我等诸师和上④相承以来,未见汉道人⑤来到此也。」

【章旨】法显历经千辛万苦方纔得以瞻礼祗洹精舍,真是百感交集。想起同行西往的同伴,或返回,或圆寂,如今只剩自己和道整二人,更是怆然心悲。而舍卫城的僧众看到不远万里而来求法的中土僧人,油然而生钦佩之情。

【注释】①同志:古人对志向相同者的泛称。与法显一同从长安出发的有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四人,于张掖镇相遇而加入西行行列的有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等五人,慧达大致在于阗以后加入。法显在此所指的「同志」有十人。

②还者:法显一行十一人中,中途返回的共有七人。

③无常者:指在弗楼沙国佛钵寺圆寂的慧应以及在小雪山北坡圆寂的慧景。

④和上:即「和尚」,我国古代对僧人的泛称。唐代以前,二者通用。后来,「和上」一语罕用。

⑤道人:即得道之人。唐宋之前僧人自称「道人」,唐宋以后成为道教出家者的专门称呼。

【语译】法显、道整刚刚到达祗洹精舍的时候,想到昔日世尊在此住了二十五年,我们自己只能悲叹出生于边远之地,与诸位有共同志向的僧人结伴游历这些国家,但是有些中途返回了,有些却在路途圆寂。今日我们终于见到了佛世尊当年生活、传法的地方,禁不住感慨万千,伤悲不由从心中生起。

祗洹精舍负责接待的僧人出来问法显和道整:「你们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我们回答:「从汉地而来。」那几位僧人互相感叹说:「我们数代相承的师徒都没有看见过能够到达这里的汉地僧人!」

精舍西北四里有榛①,名曰得眼。本有五百盲人②,依精舍住此。佛为说法,尽还得眼。盲人欢喜,刺杖着地,头面作礼。杖遂生长大,世人重之,无敢伐者,遂成为榛,是故以得眼为名。祗洹众僧中食后,多往彼榛中坐禅。

祗洹精舍东北六、七里,毗舍佉母③作精舍,请佛及僧,此处故在。

【章旨】在祗洹精舍西北方向有「得眼」丛林,在其东北方向则有毗舍佉母为佛陀和僧人造的精舍。

【注释】①榛:杂木丛生之林,即灌木也。《大唐西域记》卷六作「得眼林」。

②五百盲人:《大唐西域记》卷六说:「昔此国群盗五百,横行邑里,跋扈城国。胜军王捕获已,抉去其眼,弃于深林。群盗苦逼,求哀称佛。」佛陀为其说法,尽得其眼而去。此可补充法显在此所记之简。

③毗舍佉母:梵文Vi1qkhq的音译,是弥伽罗(migqra)长者之母。弥伽罗被误作「弥罗伽」(M3ga)。而为M3ga 为「鹿」的意思,因而又将「毗舍佉母」称之为「鹿母」、「鹿子母」。「毗舍佉母」皈依佛教,在祗洹精舍东北不远处为佛陀建造了精舍,请释迦牟尼佛去说法。所建精舍称之为「东园精舍」(P[rvqrqma)或「鹿母讲堂」。

【语译】在祗洹精舍西北四里的地方有一处丛林,名之为「得眼」。这里原来有五百位盲人依傍着祗洹精舍住了下来。佛陀为他们说法,他们竟然全部重见光明。盲人们欢天喜地,将导盲的手杖插入地面,以头、面叩拜佛陀足面。杖后来就逐渐生根长大。世人很看重这件事情,因此没有人去砍伐这些树木,于是最终就形成了大片丛林。由于上述因缘,这一片丛林就被称之为「得眼」。祗洹精舍中的僧人用过正午的斋饭后,大多都前往那片丛林之中去坐禅。

在祗洹精舍东北六、七里远的地方,毗舍佉母曾经在此为佛陀建造精舍,邀请佛陀和僧人来此安住。这个遗址,现在还能够看到。

祗洹精舍大援落①有二门:一门东向,一门北向。此园即须达长者布金买地处也。精舍当中央,佛住此处最久。说法、度人、经行、坐处亦尽起塔,皆有名字。乃孙陀利杀身谤佛②处。

【章旨】祗洹精舍由园林和位于园林中央的精舍两部分组成。在此园中,当时婆罗门杀害孙陀利图谋以此诽谤佛陀的地方,现今仍可以看到。

【注释】①大援落:内学院本作「院落」,可从。大院落,是指整个园林。

②孙陀利杀身谤佛:孙陀利为梵文Sundar]的音译,为一妓女。外道婆罗门阴谋诽谤佛陀,派遣孙陀利经常到祗洹精舍听闻佛陀说法,后来又将其杀掉,埋于祗洹精舍。外道由此扬言佛陀与孙陀利私通而杀人灭口。幸赖天神伸张正义,外道阴谋最终未能得逞。这一件事是佛陀住进祗洹精舍第二十年时发生的,也是佛陀所受「十难」之一。

【语译】整个祗洹精舍大院落有两个大门:一门朝东开,一门朝北开。此园林就是须达长者布金于地买来的。精舍位于园林的中央,佛陀在此精舍住锡的时间最长。佛陀当时说法、度人、散步、坐过的地方全都修建了大塔,并都有不同的塔名。杀死孙陀利以诽谤佛陀的地方,也在此园林之内。

出祗洹东门,北行七十步,道西,佛昔共九十六种外道①论议,国王、大臣、居士、人民皆云集而听。时外道女名旃柘摩那②起嫉妒心,及怀衣着腹前,似若妊身,于众会中谤佛以非法。于是天帝释即化作白鼠,啮其腰带断,所怀衣堕地,地即劈裂,生入地狱。及调达③毒爪欲害佛④,生入地狱处。后人皆标识之。又于论议处起精舍,精舍高六丈许,里有坐佛。

【章旨】祗洹精舍东门外道西有旃柘摩那女因嫉妒而诽谤佛陀最终堕入地狱之处以及调达图谋杀害佛陀而堕入地狱的故址。

【注释】①九十六种外道:佛陀创立佛教之时,在印度思想界于婆罗门教之外有见解不同的六种大的思想流派,总称为「六师外道」,而「六师」之中据说各有十五种异说。合上述「六师」及其异说派别即称「九十六种外道」。

②旃柘摩那:为梵文Ci`cqmqnavikq 的音译,《大唐西域记》卷六作「战遮」(Ci`cq),为婆罗门女,其谤佛之事见于法显的叙述。此说又见于《大唐西域记》卷六和《生经》卷一、《经律异相》卷四十五、巴利文《本生经》第四七二等等,唯细节互相略有出入。

③调达:又作「提婆达多」,为梵文Devadattra的音译,意译为「天授」,是净饭王之弟斛饭王之子,阿难的兄长,与佛陀是堂兄弟。传说他曾经修行十二年,诵八万法,得五神通,在阿阇世王的支持下,欲得到教权,因而与佛陀产生冲突。佛教经典都说其以破坏佛法为能事。实际上,调达与佛陀持有不同见解,后来另立教团,其性质与当时的外道相同。法显、玄奘以及义净至天竺都看到过其信奉者。

④毒爪欲害佛:此事据《大唐西域记》卷六记载:「提婆达多恶心不舍,以恶毒药置指爪中,欲因作礼以伤害佛。」后来未遂而直接堕入地狱。佛经中所记调达害佛的事情甚多,这只是其中之一。

【语译】从祗洹精舍东门出去向北走七十步,在道路西侧,有佛陀与当时的九十六种外道辩论的故址。当时,国王、大臣、居士、人民都云集此精舍观听。而有一位名叫旃柘摩那的外道女子生起了嫉妒心,于是在腹部绑了许多衣服假装着怀孕的样子。旃柘摩那来到辩论会场,在人群中诽谤佛陀对她非礼而使其怀孕。帝释天看到这种情况,随即化作一只白鼠,钻入旃柘摩那的衣服里,啮断了其腰带。旃柘摩那怀中绑扎之衣立即全部掉落在地上。大地随即裂开一条大口子,旃柘摩那就这样堕入了地狱。调达阴谋以指爪所涂毒药谋害佛并因而堕入地狱的故址也在此地。后人在这两处地方都作了标记。后人还在佛陀与外道曾经辩论的地方修建了一座精舍,精舍高达六丈多,里面供养着坐佛像。

其道东有外道天寺,名曰影覆①,与论议处精舍夹道相对,亦高六丈许。所以名「影覆」者,日在西时,世尊精舍则映外道天寺;日在东时,外道天寺影则北映,终不得映佛精舍也。外道常遣人守其天寺,洒扫、烧香、然灯供养。至明旦,其灯辄移在佛精舍中。婆罗门恚言:「诸沙门取我灯自供养佛。」为尔不止。婆罗门于是夜自伺候②,见其所事天神持灯绕佛精舍三匝,供养佛已,忽然不见。婆罗门乃知佛神大,即舍家入道。传云:近有此事③。

【章旨】祗洹精舍东门外道东有一座被称为「影覆」的婆罗门教寺院,天神夜里常常将外道供养其寺的灯移至祗洹精舍。

【注释】①影覆:《大唐西域记》卷六说:「次东有天祠,量等精舍。日旦流光,天祠之影不蔽精舍。日将照落,精舍之阴随覆天祠。」

②伺候:候望;等待。伺,等待。

③近有此事:法显叙述的这则故事应该是发生在佛陀生前,而「近有此事」的意思应该是近来这种移灯之事还发生过。

【语译】在祗洹精舍东门外大道的东边,有一座被称为「影覆」的婆罗门教寺院。此寺与在佛陀议论处的精舍,隔着一条大道相对峙,也有六丈多高。之所以把它叫作「影覆」,是因为太阳在西边天空时,世尊所在之精舍的影子就映照在外道的寺院上;而当太阳在东边天空时,外道寺院的影子则映照在北面,但是其影子始终不能映照在佛所在之精舍上。外道常常派遣人守护其寺院,扫洒、烧香、燃灯供养。到天明之时,其供养的灯却总是已经移到了佛所在之精舍中。婆罗门愤恨地说:「那些和尚取我们的灯,私自用它供养佛。」这种事情常常发生。婆罗门于是在夜中隐藏起来守护,只见外道所供养的天神自己亲自持灯环绕佛所住精舍三周供养佛。供养完毕之后,这位天神突然就消失了。婆罗门从这件事中,领悟到佛陀的神通要大得多,随即舍弃家庭,出家皈依佛陀。据传说,这种移灯供养佛的事情近世还发生过。

绕祗洹精舍有九十八僧伽蓝,尽有僧住处,唯一处空。

此中国有九十六种外道,皆知今世后世,各有徒众。亦皆乞食,但不持钵。亦复求福,于旷路侧立福德舍,屋宇、床卧、饮食,供给行路人及出家人、来去客,但所期异耳。

调达亦有众在,供养过去三佛,唯不供养释迦文佛。

舍卫城东南四里,琉璃王①欲伐舍夷国②,世尊当道侧立③,立处起塔。

【章旨】法显在此章叙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天竺外道活动的基本情况;二是舍卫城至今仍有调达的徒众活动;三是围绕着祗洹精舍有九十八座佛寺,九十七座都有僧人居住;四是舍卫城外四里处,有佛陀阻拦琉璃王出征舍夷国的故址及其于其址上所建大塔。

【注释】①琉璃王:梵文Vir[fhaka的汉译,《大唐西域记》卷六作「毗卢择迦王」,并有自注言「旧曰毗琉离王,讹也。」据记载,胜军王(即法显所言的波斯匿王)即位后,向释迦族求婚,释迦王族的公主都不愿出嫁,释迦王就以奴婢冒充公主嫁与波斯匿王。后来波斯匿王竞将其立为王后,不久生出一男,即为后来的琉璃王。波斯匿王的这位太子曾经前往释迦国,结果在半道上遭受释迦族人的侮辱。太子勾结重臣,乘其父王不在舍卫城而自立,波斯匿王于之病死。琉璃王一经即位,就发兵复仇,大举向释迦国进攻。得手之后,杀人无数,佛陀的故国就此灭亡。

②舍夷国:即释迦牟尼佛的故国,下文所言的「迦维罗卫城」。据足立喜六研究,「舍夷」可能为巴利语Sakki的音译,意为「证者」、「圣人」,「舍夷国」也就是证得圣位者之国,即释迦牟尼佛之国也。

③世尊当道侧立:关于这次劝谏,《大唐西域记》卷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其文曰:「时有比丘闻以白佛。世尊于是坐枯树下,毗卢迦王遥见世尊,下乘礼敬,退立言曰:『茂数扶疏,何故不坐?枯株朽蘖,而乃游止?』世尊告曰:『宗族者,枝叶也。枝叶将危,庇阴何在?』王曰:『世尊为宗亲耳,可以回驾。』于是睹圣感怀,还军返国。」这里,与法显所说「当道侧立」已经有所出入,至于劝谏是否如玄奘所说的这般有效,也是可以再行讨论的。不过,有一点却是确定无疑的,琉璃王最终还是发兵灭掉了释迦牟尼的故国,法显下文就讲到了这一结局。

【语译】围绕着祗洹精舍总共有九十八座佛寺,除过一处空闲之外,其它九十七座都有僧人居住。

在中天竺有九十六种外道,都宣称知晓今世和后世,各自都有自己的信徒。九十六种外道信徒也都以乞食为生,但是,乞食的时候并不持钵。他们也都追求福德,并在大道的空旷地带建立福德舍,储备屋宇、床和卧具以及饮食等等,供给过路人以及出家人和来来往往的旅客。但是,他们各自所期望的福报是不同的。

调达也有信徒存在,供养过去三佛,只是不供养释迦牟尼佛而已。

在舍卫城东南四里,有一处圣地。它就是世尊劝阻琉璃王,使其停止进攻自己故国的故址。世尊闻听琉璃王发兵进攻舍夷国的消息,急忙立于大道中间,试图阻止琉璃王的行动。佛陀当时站立的地方,建有大塔。

过去三佛大塔

城西五十里,到一邑,名都维①,是迦叶佛②本生处,父子相见处、般泥洹处悉皆起塔。迦叶如来③全身舍利④亦起大塔。

从舍卫城东南行十二由延,到一邑,名那毗伽⑤,是拘楼秦佛⑥所生处,父子相见处、般泥洹处,亦有僧伽蓝,起塔。

从此北行减⑧一由延,到一邑,是拘那含牟尼佛所生处,父子相见处、般泥洹处,亦皆起塔。

【章旨】法显在此以舍卫城为中心方位集中叙述过去三佛的本生故址。

【注释】①都维:据Cunninngham的考证,「都维」 即今日的沙赫特-马赫特(Sqhet-Mqhet)以西九里的Tadwa村。而关于迦叶佛的本生城,据《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三作「都夷聚落」,《大唐西域记》卷六则说,「大城西北六十余里有故城,是贤劫中人寿二万岁时,迦叶波佛本生城也。」此中所说「大城」即舍卫城。据法显说,迦叶波佛的本生城应该位于舍卫城西五十里,而玄奘则说在舍卫城西北六十余里,二人所说虽略有差异,但庶几相近些。而Cunninngham的考证显然与法显、玄奘所说相差太大。可见,这一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②迦叶佛:又作「迦叶波佛」,均为梵文Kq1yapa的音译,为过去七佛之一。

③如来:梵文Tathqgata的意译,诸佛的通号之一。「如」指真如,即佛教的最高真理,佛达到了最高觉悟,领悟拥有这最高真理,所以名为「如来」。「如来」也可以从三身去说明。《翻译名义集》卷一〈十种通号篇〉曰:「多陀阿那陀,亦云怛闼阿竭,后秦翻为如来。《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此以法身释也。《转*轮论》云: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此以报身释。《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此约应身释也。」(《大正藏》卷五十四,页一0六三下。)

④舍利:为梵文!ar]tra的音译,本义为「身体」,又指遗骨、骨灰。在佛教中是指佛、菩萨以及罗汉涅槃或圆寂后,经过火化即毗荼之后所遗留下来的身体的某些部分,而全部身体遗留下来则称为全身舍利。

⑤那毗伽:具体所指不详。然《大唐西域记》卷六说,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本生处在劫比罗伐簌堵国国都「劫比罗城」城南五十余里处,而拘那含牟尼佛的本生处则位于拘留孙佛本生城的东北方向三十余里处。

⑥拘楼秦佛:又作「拘留孙佛」,均为梵文Krakucchanda的音译,是过去七佛之一。

⑦减:同「咸」,都。下文的「减」含义与此处相同。

⑧拘那含牟尼佛:为梵文Kandkamuni的音译,过去七佛之一。

【语译】从舍卫城向西走五十里,法显到达了一处叫作「都维」的村庄。这里是迦叶波佛本生之处。迦叶波佛本生之处、成道之后与其父相见之处以及迦叶佛涅槃的地方,都修建起了大塔。这里还建有迦叶如来全身舍利大塔。

从舍卫城向东南方向行走十二由延的路程,就可到达一个名叫「那毗伽」的村庄,这里是拘楼秦佛出生的地方。拘楼秦佛出生之处、成道之后与其父相见的地方以及拘楼秦佛涅槃之处,也都修建了寺院,并且建有大塔。

从拘楼秦佛本生处向北行走一由延的路程就到达一个村庄,这里是拘那含牟尼佛出生的地方。拘那含牟尼佛出生的地方、成道之后与其父相见之处以及拘那含牟尼佛涅槃的地方,都修建起了大塔。

迦维罗卫城

从此①东行减一由延,到迦维罗卫城②。城中都无王、民,甚如丘荒,只有众僧、民户数十家而已。

白净王③故宫处,作太子母④形像,乃太子乘白象入母胎⑤时。太子出城东门,见病人回车还⑥处,皆起塔。阿夷相太子⑦处,与难陀等扑象⑧、捔、射⑨处,箭东南去三十里入地,令泉水出,后世人治作井,令行人饮之。佛得道还见父王处。五百释子出家,向优波离作礼⑩,地六种震动处。佛为诸天说法,四天王⑾守四门,父王不得入处。佛在尼拘律树⑿下东向坐,大爱道布施佛僧伽梨处,此树犹在。琉璃王⒀杀释种子,释种子先尽得须陀洹⒁,立塔,今亦在。

【章旨】法显从拘那含牟尼佛本生处出发东行,到达了释迦牟尼佛的故国,瞻礼了迦维罗卫城之中所有的释迦牟尼佛曾经活动过的地方。

【注释】①从此:从上下文推断,法显去迦维罗卫城的出发地应该是拘那含牟尼佛本生之地,而非如吴玉贵先生所理解的「舍卫城」(吴玉贵《〈佛国记〉释译》页一五八。)。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六中说:「从此东南行五百余里,至劫比罗伐窣堵国」,显然不可能是吴先生理解的「一由延」距离。

②迦维罗卫:梵文Kapilavastu的音译,又作「迦毗罗卫」、「劫比罗伐窣堵国」等等;意译为「苍城」、「黄赤城」、「妙德城」等等。此城为释迦牟尼佛的故国。传说迦维罗卫国是日族英雄乔达摩(Gautama)所建立。在公元前六世纪前后,为迦维罗卫国的强盛时期,释迦族人口日益兴旺,几达百万,分居十城,佛陀的故乡劫比罗城(Kapila-nagara)位居诸城之首。阿育王曾经至此地瞻礼,并且树立石柱作纪念。此后该城日益衰落,法显所见正是如此。此后,玄奘、义净所见也是如此。关于此城的地理位置,现今仍未能取得完全一致,有两种意见可以考虑:其一,迦维罗卫城位于尼泊尔南部的提劳拉柯特(Tilaura Kow),此地据塔赖(tarai)首府陶里伐(Tauliva)以北两英里。其二,迦维罗卫城位于现今印度北方邦东北部巴斯提区(Bast])北部的比普拉瓦(Piprqwq)。两种看法都有考古发掘的成果作依据。

③白净王:即「白饭王」,释迦牟尼之父!uddhodana,迦毗罗卫国的国王。

④太子母:即释迦牟尼佛之母,释迦未成佛时为迦毗罗卫国的太子,故将释迦牟尼之母称之为「太子母」。太子母全称为「摩诃摩耶」(Mqhqmqyq),简称为「摩耶夫人」。Mqhq意思为「大」,mqyq意思为「术」、「不可思议之力」,因此,Mqhqmqyq又可意译为「大术」。

⑤乘白象入母胎:关于佛陀受胎,佛教典籍均认为:佛陀本是兜率天之中的菩萨,从空中乘六牙白象进入摩耶夫人之腹。在受胎这天,摩耶夫人征得净饭王同意,登上宫殿顶楼受戒七夜。摩耶夫人在睡眠中,梦见一头六牙白象进入自己腹中。法显所说「乘白象入母胎」正指此事。

⑥见病人回车还:在佛陀的诸种本生经集中,都讲到佛陀作为太子时,分别走出四个城门出游。出东门遇见老人,出南门遇见病人,出西门遇见死人,最后出北门遇见出家之沙门,遂决意出家。这就是「四门出游」的故事。法显在此所说「见病人回车还」是指乘车走出城南门而看见病人随即回车还归王宫之事。

⑦阿夷相太子:阿夷,又作「阿私陀」、「阿斯陀」、「阿私多」,为梵文Asita的音译,意译为「无比」、「不白」、「端严」,是一位具有五种神通,能自由出入三十三天的大仙。据《佛本行集经》、《佛所行赞》等经典记载,释迦牟尼诞生之后,摩耶夫人由蓝毗尼花园(Lumbin])还宫,净饭王召来阿夷为太子看相。据《瑞应本起经》卷上记载,阿夷的预言是:「我相法曰:王者生子,而有三十二大人相者,处国当为转轮圣王,主四天下,七宝自至,行即能飞,兵仗不用,自然太平。若不乐天下,而弃家为道者,当为自然佛,度脱万姓。」(《大正藏》卷三,页四七四上。)

⑧与难陀等扑象:难陀,为梵文Nanda的音译,为释迦牟尼佛之姨母的儿子,也就是佛陀的弟弟。扑,击。佛经中记载了许多佛陀作太子时与释迦族的其他子弟比武的故事。与难陀、提婆达多扑象就是其中之一。据记载,提婆达多将前来迎接太子的大象杀死,置于当路,而难陀则拽着象尾将大象的尸体拖至路边,太子则伸足用大脚趾夹住象尾将大象的尸体抛到空中。死象越过七重城墙和壕沟,坠落郊外,在地上砸出一个大深坑。此坑就叫「象堕坑」。

⑨捔射:捔,竞力。射,射箭。在释迦族王子的前述比武活动中,「扑象」只是一个小插曲。在正式比赛中就有捔斗和射箭两项。据说,在捔斗中,难陀和阿难冲上来,太子只是用手一碰,他们二人便仆倒于地。提婆达多猛冲过来,太子用右手提起提婆达多,将其抛向空中。如此三次,以挫其锐气而并不伤害其身体。接着举行射箭比赛,以铁鼓为靶。阿难射中二拘卢舍远的铁鼓,提婆达多射中四拘卢舍远的铁鼓,难陀射中六拘卢舍远的铁鼓。太子每次挽弓,弓弦都断裂了。于是,人们将供养在神庙中的弓抬了出来供太子使用。太子左手执弓,右手挽开弓弦,放箭射中十拘卢舍远的铁鼓,箭并穿透铁鼓钻入地下,便有泉水从孔中涌出。至于这次比武的目的,佛经中有两种不同说法:一是太子依照惯例,比武娶妻;二是为打消释迦族人对于太子武艺的怀疑。另外,吴玉贵在《〈佛国记〉释译》中(页二十一、页一六三。)否定了章巽的标点而将「捔」与「射」看作同一件事,这是不妥当的。

⑩向优波离作礼:「优波离」为梵文Upqli的音译,意译为「近取」、「近执」。优波离原为释迦王宫的理发师,在佛陀回乡省亲时出家皈依佛陀。后来成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因为持戒谨严,被称为「持律第一」。与释迦王族相比,优波离为低种姓即吠舍。传说,佛陀为了去除释迦族人出家后可能存在的傲气,先接受了优波离的皈依,然后纔接受释迦族子弟的皈依。依照佛教仪轨,先出家者为长,所以,释迦族出家的子弟应该礼拜优波离。

⑾四天王:即一般所说的「四大天王」、「四大金刚」。佛教分宇宙为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而欲界有六重天即「六欲天」,其中第一重就是「四大天王」的居所。据说,在须弥山腰有一作座叫犍陀罗的山峰,此山有四峰,称为「须弥四宝山」,各高三百三十六万里,四天王各居一山峰。四天王的职责为各各护持一方世界,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四天王手下又有八位大将帮助天王管理各处山河、森林以及地方上的小神。四大天王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Dh3itarq2wra),南方增长天王(Vir[fhaka ),北方多闻天王(Dhandda),西方广目天王(Vir[pqk2a)。

⑿尼拘律树:又称为「尼瞿陀」、「尼俱陀」、「尼拘尼陀」、「尼拘类陀」等,梵文Nyagrodha的音译,即「多根树」、「纵广树」之义,现代称其为榕树(Ficus Indica)。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五曰:「尼拘陀,此树端直无节,圆满可爱,去地三丈余,方有枝叶。其子微细如柳花子,唐国无此树,言是柳树者讹也。」

⒀释种子:即释迦族的子弟。

⒁须陀洹:小乘佛教的四种修行果位之一,为梵文Srotqpanna的音译,意译为「预流果」,意思为初步取掉凡夫之妄执,刚刚步入「圣道」之法流。

【语译】法显、道整从拘那含牟尼佛本生之地出发走了一由延的路程就到达了迦维罗卫城。此城中现在已经没有国王,也没有多少人口,就如同荒丘一样,仅仅有一些僧人以及数十家附属于寺院的民户而已。

在净饭王王宫的故址上雕造了太子之母摩耶夫人的形象,描绘的是释迦太子乘白色大象进入母胎时的情景。我们还瞻礼了太子当初所出的东城门,以及出城南门看见病人而掉转车头回宫的地方。这里并且修建了大塔。城里还有阿夷为太子相面预示前程的地方。佛陀作太子时与难陀、提婆达多等人击象、竞力、射箭的地方,也还可以看到。太子所射出的箭穿过铁鼓,向东南飞出三十里后插入地下,泉水便从孔中喷涌而出。后来的人在此地凿了一口井,供过往行人饮用。在此城还可以看到佛陀得道后,回归故里,与父王相见的地方。在佛陀归乡期间,五百释迦族子弟出家,向优波离作礼,大地发出六种震动的声音。佛陀曾经在此城为诸位天神说法,四大天王替佛陀守卫四方大门,净饭王前来也未能进入。这次说法的地方还能够看到。当初,佛陀正在尼拘律树下面向东方趺坐,佛陀的姨母大爱道上前向佛陀布施僧伽梨。这一遗址,现在也能够看到,那棵尼拘律树也仍然生长在原地。在此城还有琉璃王杀害释迦族人的地方。当琉璃王下令杀人时,释迦族人早就证得了须陀洹。在这个地方,修建有大塔,现今还存在。

城东北数里有王田,太子树下观耕①者处。

城东五十里有王园,园名论民②。夫人入池洗浴,出池北岸二十步,举手攀树枝,东向生太子③。太子坠地,行七步,二龙王浴太子身④。浴处遂作井,及上洗浴池,今众僧常取饮之。

【章旨】此章叙述位于迦维罗卫城东北的太子观耕遗址和城东太子诞生之地的有关情况。

【注释】①太子树下观耕:据记载,佛陀未出家之前,其父净饭王举行耕种仪式,将太子安置在阎浮树下的卧榻之上。后来,侍奉太子的宫女都去观看耕种仪式。太子见周围无人,便起身趺坐,进入初禅。当时,别的树影都随着日光一再移动,惟独太子头上的树影一直保持不动,在地上形成圆圈。这是一种较为流行的说法,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六中也有叙述。

②园名论民:「论民园」即释迦牟尼佛的诞生地,「论民」为梵文Lumbin]的意译,音译有「蓝毗尼」、「岚毗」、「流弥尼」等,《大唐西域记》作「腊伐尼林」。据《慧琳音义》卷二十五所说:「此云乐胜园光,是天女名也。昔因游此,故得名耳。」《大唐西域记》卷六说,「腊伐尼林」有阿育王所建大塔和石柱。一八九七年发现的阿育王石柱上刻有铭文曰:「天爱善见王即位二十年,因释迦牟尼佛诞生是地,亲来敬礼。王命刻石,上作一马。是为世尊诞生地,故免蓝毗尼村之一切租税,以示惠泽。」其故址在尼泊尔南部的鲁明台(Rumminde))。

③东向生太子:传说,摩耶夫人临近分娩时征得净饭王同意前往蓝毗尼园。在蓝毗尼园,摩耶夫人洗浴完毕,走上岸边,右手扶住无忧树(A1oka)枝,东向站着从右脋生下太子。

③龙王浴太子身:佛教传说,释迦太子从摩耶夫人右协生下之后,有二龙王为太子洗身。由于这一传说,又将佛诞节称为「浴佛节」。在纪念佛陀诞生的法会中,往往有洗浴佛像的做法。

【语译】迦维罗卫城东北数里有国王的田地,这就是当年太子坐在树下观看耕作仪式的故址。

迦维罗卫城以东五十里的地方有一所国王所属的花园,名字叫「论民」。当初,摩耶夫人入池洗浴。从浴池北岸出浴之后,摩耶夫人抬起手来攀住树枝,面朝东站立,生下了太子。太子坠地之后就走了七步,随即有二龙王前来为太子洗身。后来,在洗浴佛身的地方开凿了一口井。这口井,连同上面摩耶夫人洗浴的浴池,成为僧人饮用水的供应之所。

凡诸佛有四处常定①:一者成道处②,二者转*轮处③,三者说法论议伏外道处④,四者上忉利天为母说法来下处⑤。余则随时示现焉。

迦维罗卫国大空荒,人民希疏,道路怖畏白象、师子,不可妄行。

【章旨】此章总述佛陀遗址之中最为重要的四处,并且补叙迦维罗卫国的荒凉程度。

【注释】①常定:从上下文看,「常定」可能是佛陀常常在此显现应身、化身的意思。

②成道处:即佛陀成佛的地方,位于摩竭提国,法显下文将提及。

③转*轮处:即初转*轮处,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之后,至波罗奈城的鹿野苑中为五位比丘说法。*轮,是梵文Dharmacakra的意译,佛教以佛陀的教法为*轮,转*轮就是宣说佛法的意思。

④说法论议伏外道处:即指前述舍卫城祗洹精舍东门外道西的精舍。

⑤为母说法来下处:此故址位于僧伽施国。

【语译】佛陀总共有四处经常出现的地方:第一处是佛陀成道的地方;第二处是佛陀初转*轮的地方;第三处是佛陀与外道辩论的地方;第四处是佛陀为其母在忉利天说法完毕之后重降世间的地方。其余的故址是随着机缘而显示的。

迦维罗卫国十分空旷荒凉,人民很少。道路上经常有令人恐怖的白象和狮子出没,不能擅自胡乱走动。

蓝莫国

从佛生处东行五由延,有国名蓝莫①。此国王得佛一分舍利,还归起塔,即名蓝莫塔②。塔边有池,池中有龙,常守护此塔,昼夜供养。阿育王出世,欲破八塔作八万四千塔③,破七塔已,次欲破此塔,龙便现身,持阿育王入其宫中。观诸供养具已,语王言:「汝供若能胜是,便可坏之持去,吾不与汝争。」阿育王知其供养具非世之有,于是便还。

此中荒芜,无人洒扫,常有群象以鼻取水洒地,取杂华香而供养塔。诸国有道人来,欲礼拜塔,遇象大怖,依树自翳④,见象如法供养,道人大自悲感:「此中无有僧伽蓝可供养此塔,乃令象洒扫!」道人即舍大戒⑤,还作沙弥,自挽草木,平治处所,使得净洁,劝化国王作僧住处,己为寺主⑥。今现有僧住。此事在近,自尔相承至今,恒以沙弥为寺主。

【章旨】法显从迦维罗卫国东行至蓝莫国。蓝莫国有著名的蓝莫塔,它是阿育王唯一未曾开启的大塔,一度荒凉,后赖之于一僧人舍大戒而以沙弥身份守护供养。这一传统,延续至今。

【注释】①蓝莫:为梵文Rqma的音译,意思为「村社」、「聚落」,《大唐西域记》卷六作「蓝摩国」。具体地点,学术界未能取得一致意见,比较多的学者认为应该位于印度北方邦奥德(Oudh)境内的巴斯提县(Bast])的拉姆浦尔·德奥里亚(Rampur Deoriya)。此地从前是拘利族(Koliya)的居留地。佛陀时代,拘利族与释迦族人曾经因共同使用罗希尼(Rohin])河水灌溉土地而长期存在纠纷。佛陀曾经调解过这一纠纷,其经过见巴利文《本生经》等经典。

②蓝莫塔: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后,众弟子将其遗体火化,有八个国家分取佛陀遗留的舍利,带回本国建塔供养,蓝莫国是八国之一。蓝莫塔也就是佛陀涅槃之后不久所建的。

③欲破八塔作八万四千塔:阿育王崇信佛教,欲取出当初八国国王分别供养的佛舍利再作更广大的供养。由于蓝莫塔特别坚固而未能全部开启,但阿育王还是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一大规模的建塔供养佛舍利的活动,对佛教的进一步广泛传播起了很大作用,并且影响到了中土。佛典中经常以「八万四千」表示极其众多的意思,并非实指。

④翳:障蔽,隐藏。

⑤大戒:指比丘具足戒。

⑥寺主:佛教寺院的最高管理者,并非表示财产所属关系。中土又称「寺主」为住持、方丈等等。

【语译】从佛陀诞生的地方向东行走五由延的路程,就到达了一个叫蓝莫的国家。此国国王曾经分得一份佛舍利,带回来以后修建大塔供养,命名为「蓝莫塔」。这座宝塔旁边有一汪水池,池中有一只龙,常常守护这座宝塔,昼夜供养,从不懈怠。后来,阿育王出世,想开启佛陀涅槃之后不久各国所修建的八座宝塔,取出佛舍利再建造更多的塔加以供养。开启了其它七塔之后,阿育王便令人着手开启这座蓝莫塔。这时,龙便现身谒见阿育王,并将阿育王带到自己的宫殿之中。龙让阿育王参观完自己用来供养佛舍利塔的物品后,对阿育王说:「你的供养品如果能够超越我所准备的,便可以开启佛塔,带走佛舍利,我不与你争夺。如果比不上我,就不要开启此塔。」阿育王知晓龙宫中的供养品并非人间可以具备,于是便放弃了开启此塔的打算,空手而归了。

后来,此塔四周一片荒凉,没有人洒扫。常有一群大象用鼻子取水洒地,取各种鲜花和香木来供养佛舍利塔。有一个国家的僧人来此地想礼拜舍利塔。看见这群大象,非常恐惧,靠在大树旁边将自己隐藏起来。一会儿,他看到大象能够依照仪轨供养佛塔,感动之余又非常悲伤。他心中暗自思忖:「这里竟然没有寺院用来供养此塔,以至于落到了依靠大象洒扫的地步!」这位僧人随即放弃了大戒,重新作沙弥。他以沙弥的身份自己拔除杂草,砍除丛木,平整土地,使周围变得非常洁净。他又到处奔走,劝化国王修建僧人的住处,并自己亲自作寺主。这座佛寺现在仍然有僧人居住。这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并不太长,从那时起到现在,这座寺庙一直以沙弥作为寺主。

从此东行三由延,太子遣车匿①、白马还处,亦起塔。

从此②东行四由延,到炭塔③,亦有僧伽蓝。

【章旨】蓝莫国以东有释迦太子遣返车匿的地方以及供养佛陀涅槃焚尸之后所余灰碳的灰塔。

【注释】①车匿:梵文Chandaka的汉义,又作「阐铎迦」、「阐那」、「阐陀」,释迦太子的仆人,后皈依佛教。一天夜里,释迦太子吩咐车匿备马,并且与车匿一起逾墙出城。在罗摩村附近,太子解下服饰,并将白马交给车匿,让其带回交与父王。太子用剑削去头发,出家去修苦行。

②从此:从上下文义推断,这是指由遣返车匿之处再行向东。

③炭塔:炭,指佛陀涅槃焚尸后所遗留的灰炭。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第三十九记载,佛陀涅槃火化,所遗留舍利已经分完之后,「有摩纳婆名毕钵罗亦在众中告诸人曰:『释迦如来恩无不普,于仁聚落而般涅槃,世尊舍利非我有分,其余炭烬幸愿与我。』于毕钵罗处起塔供养。」(《大正藏》卷二十四,页四0二中。)这就是此地炭塔的由来。此中,「摩纳婆」指外道中人。

【语译】从蓝莫塔往东行三由延的路程,有太子遣返车匿、白马返回王宫的故址。这里也修建了宝塔。

从这个地方再向东行走四由延的路程,就到达了灰炭塔,这里也修建有佛寺。

拘夷那竭城

复东行十二由延,到拘夷那竭城①。城北双树间②希连河③边,世尊于此北首而般泥洹。乃须跋④最后得道处,以金棺供养世尊七日⑤处,金刚力士⑥放金杵处,八王分舍利⑦处。诸处皆起塔,有僧伽蓝,今悉现在。

其城中人民亦稀旷,止有众僧、民户。

【章旨】法显从蓝莫国东行到达拘夷那竭国,此国为佛陀涅槃焚尸的地方。此地现今却很荒芜。

【注释】①拘夷那竭城:又作「拘尸那揭罗国」、「拘尸那伽罗国」、「鸠尸那」,为梵文Ku1inagara的音译,意译为「上茅城」、「香茅城」、「茅堂城」。此城是末罗人(Malla)的住地。此国在佛陀时代实行共和政体。当时末罗人信仰佛教,对佛教的发展贡献很大。佛陀八十岁时在此地涅槃。对于此国国都的地理位置,现代学者仍然难于取得共识。诸说之中,以威尔逊的考证最有说服力。他认为此城应该位于廓拉克浦尔(Gorakhpur)以东三十五英里的迦西亚村(kasia)。由于后来在此村附近的涅槃寺后面的塔址下出土了一铜盘,上有「般泥洹寺铜盘」的铭文,接受这一考证的学者日渐增多。不过,这一说法与法显、玄奘等人的记载并不一致。

②双树间:释迦牟尼佛最后在拘夷那竭国西北隅的娑罗林中,于两棵娑罗树间设置绳床,佛陀头枕右手侧身而卧,进入涅槃。娑罗树,梵文!qla的音译,学名为Shorea robusta,槲树类,树干甚高。

③希连河:《大唐西域记》卷六作「阿恃多伐底河」,即现在印度的小甘达克河(Little Gandak)。

④须跋:又作「须跋陀罗」、「苏跋陁罗」,为梵文Subhadra的音译,意译为「善贤」、「快贤」。本为婆罗门教徒,听闻佛陀将要涅槃的消息,须跋急急忙忙赶来欲皈依佛陀。佛陀为其说法,授具足戒,须跋便成为佛的最后一位弟子。须跋不忍见佛入大涅槃,即于众中入火界定而自焚,先于佛陀涅槃。

⑤供养世尊七日:佛陀涅槃后,末罗族人与佛弟子一起依照火化转轮圣王的仪礼,以香汤洗身,缠毡五百张,纳入金棺,供养七天,最后以香木焚尸。

⑥金刚力士:即「执金刚」,为梵文Vajrapqzi的意译,是佛教的护法神,以手持金刚杵,惩恶护法为己任。此时,金刚力士因见佛陀涅槃,金刚力士舍金刚杵,悲痛欲绝。

⑦八王分舍利:佛陀涅槃后,八个国家的国王派人来分取佛舍利,经过协调最后分为三大份:一份给予诸天,一份给予龙众,一份给予人间。人间的部分再行分为八份。不过,八国的名称,经典记载不一。据《长阿含经》卷四载,八国有:其一,拘尸国,即法显所说的拘夷那竭城;其二,波婆国;其三,遮罗国;其四,罗摩伽国,即法显所说的蓝莫国;其五,毗留提国;其六,迦维罗卫国,即释迦的故土;其七,毗舍离国,法显曾经瞻礼过;其八,摩竭国,即法显所说的摩竭提国。八国将舍利还归本国后,都建塔供养。

【语译】从蓝莫国向东行走十二由延,法显到达了拘夷那竭城。在此城北边,濒临希连河的双树间,佛陀当年面向北方而进入涅槃。此处也是须跋最后得道的地方。当时,末罗人就在此地以金棺供养佛陀七日。金刚力士听闻佛陀将入涅槃,急忙赶来。金刚力士放置金刚杵的地方也在此地。此地还有八王分取舍利的故址。这些地方,都修建了大塔和寺院。塔与佛寺现今都还存在。

拘夷那竭城现在也很空旷,人口稀少,只有僧人和寺院的民户。

【说明】

这一部分,法显较为详细地叙述了其在八个中天竺国家的所见所闻,最可注意者如下:

一、法显在摩头罗国章节之下对天竺佛教所作的概括叙述。现有的数种《佛国记》注解之类的书籍均将其仅仅看作是对摩头罗国佛教戒律、威仪等方面情况的叙述,因而漠视了此段文字的普徧价值。实际上,法显于此所说的许多内容,是他回到中土写作此书时,对其在天竺,特别是中天竺所见所闻的综合叙述。例如,从行程考察,法显并未在摩头罗国度安居,但他却在此节用了数百字记述天竺安居的仪礼与经过。这些材料是研究印度佛教,特别是五世纪印度佛教史的珍贵文献,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迦维罗卫城、拘萨罗国的舍卫城。这是此部分之中,法显叙述最详细的两个国家。迦维罗卫城是佛陀的故国,而舍卫城则是佛陀传教时期活动最多的城市。迦维罗卫城内以及周边地区有佛陀出生以及作太子时活动的故址,还有释迦成佛之后回故乡省亲时讲法收徒的故址。舍卫城佛陀传法的故址非常多,法显叙述了十余处圣迹,其中对祗洹精舍叙述尤为详细。

三、僧伽施国、沙祇大国、蓝莫国也有值得特别注目的圣迹。僧伽施国有与佛陀上升忉利天为摩耶夫人说法之事有关的圣迹多处,沙祇大国所有的从佛陀咀嚼过的齿木上长出的大树,蓝莫国所拥有的未曾被阿育王所开启的「蓝莫大塔」,如此等等,都是印度佛教重要的圣迹。

四、佛陀涅槃之地——拘夷那竭城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佛教圣迹。法显在此简单提及了佛陀涅槃之后,众弟子以及佛教信众在当时所举行的各种活动。

五、从考据方面言之,法显对「火境寺」的叙述有若干疑问。法显很可能没有亲自前往瞻礼,只是依据传闻记录了有关情况。

六、法显叙述祗洹精舍情况的段落之中,关于天竺「外道」信众的记述也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特别是对于「提婆达多」即「调达」之信徒的记载,弥足珍贵。因为据佛教经典所记,提婆达多本人由于诽谤佛法,并且多次谋害佛陀,已经堕入地狱,当然也就不会有多少信徒了。但法显在中天竺却见到了调达的信徒。这说明,所谓「提婆达多派」至公元五世纪时仍然存在。法显原文为:「调达亦有众在,供养过去三佛,唯不供养释迦文佛。」这三句话,很受学术界重视。

七、法显、道整在瞻礼祗洹精舍之时,又一次「怆然心悲」,此处之天竺僧人对于法显、道整爬山涉水西行求法的行为表示了惊奇与敬意。

{返回 新译佛国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新译佛国记 第六部分 中天竺记游(下)
下一篇:新译佛国记 第四部分 西天竺记游
 新译佛国记 第十部分 跋
 附录三:主要参考书目
 新译佛国记 第三部分 北天竺记游
 新译佛国记 第六部分 中天竺记游(下)
 附录一:法显法师传
 新译佛国记 第八部分 师子国记游
 新译佛国记 第二部分 西域记游
 新译佛国记 第一部分 由长安西行至沙河
 新译佛国记 导读:法显大师与《佛国记》
 新译佛国记 第五部分 中天竺记游(上)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杂阿含经卷第十一(二七六)[栏目:杂阿含经]
 《普门品》图文释义 12、现梵王身图[栏目:普门品图文释义]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