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述要
智谕法师撰
{返回 智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563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述要
大唐罽宾三藏佛陀多罗译
智谕法师撰

缘起
述经题
述经文

  缘起

  民国五十八年,奉师命至竹东五指山观音寺看庙。当时山路难行,香客稀少。自己拾柴,自己种菜,半农半樵,倒也安闲。

  山上无有藏经,苦无修学之缘。随身带了一本圆觉经,是唯一的经典。每当课余无事时,便将圆觉经请出来,端坐恭诵。

  有一天诵到‘于中百千万亿不可说阿僧祇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花,乱起乱灭。’时,不觉顿时泪流满面。如此甚深微妙佛法,何幸得闻?仰感佛恩,无以为报。

  当时虽于佛法深生欢喜之心,然于甚深义犹未了了。一时冲动,立刻托人下山买稿纸。竟胆大妄为作起圆觉经疏来。

  文成以后,自觉尚待斟酌之处甚多,于是悉心修正。但是愈改愈不顺眼,终于支离破碎惨不忍睹。最后为求眼不见心不烦,于是把一番心血付之丙丁。

  时隔一十六年之久,又再度捉笔为文。倒不是有所进步,对于经文己经了解。而是老愚昏庸,不知深浅不自量力而已。

  宗密大师曾作圆觉经大疏,近代复有谛闲大师的圆觉经讲义。宗密大师依华严宗旨解释圆觉经,谛闲大师依天台解释圆觉经。二公之作,已如日耀中天,岂容爝火争明。只因多年慕法之心,一时按抑不住,出此敝卷,呈正读者之前。

  此经在明诸法依他如幻,若达如幻非实,自离遍计。离于遍计,便知世谛。知世谛依他无性,便入圆成实。入圆成实故,名为圆觉。故此经旨在于依他起上,破遍计执,便入圆觉。破乎定有,则知幻有,知诸法幻有,则入圆觉。

  宗密大师谓此经属实教,谛闲大师谓此经方等摄。然若观经文‘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收渐修一切群品。’似在终顿之间。本来在佛圆音一演,无有分别。众机不同,见有高下。故四教五教,众经普含,不可定判。例如顿教一门,众经皆有一分离言之旨。故天台不别立顿教,认为藏通别圆,均有离言之义。华严宗则认为别有一辈顿教之机,于是立小始终顿圆五教。

  今解此经,自感心余力拙。不到之处,尚望读者诸贤赐正。

西莲净苑释智谕

  述经题

  宗密及谛闲二位大师,经首均有悬谈或五重玄义。今以能力所限,未堪广论,故迳述经题。

  大方广

  佛说是经有五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大方广圆觉’五字,应冠各名之首。即大方广圆觉陀罗尼;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大方广圆觉秘密王三昧;大方广圆觉如来决定境界;大方广圆觉如来藏自性差别等。所以此经简称,名为圆觉。今依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名解释之。

  大方广三字,是所证之理,此是本觉。本觉时,理智无分,乃圆融一真法界。法界无界,无界随缘而现法界,虽随缘而现法界,而终归法界无界。如是法界,不可思议,略以大方广三字名之。

  大者言体,体色遍无外,以无性为性,性而无性。方者言相,体无性故能随缘。随缘而现诸事相,诸事相者法也。故方以轨范为功,能生一切物解,以无相为相,相而无相。广者言用,体无性不可思议,由体起用,亦复无量不可思议,以无用为用,用而无用。

  故大方广者,所证理也。此所证之理,即一真法界。是诸佛之所已证,是菩萨之所欲证。一真法界,无外无内不可言有,横遍竖穷不可言无,无以名之,强名曰大。一真法界,无有定相,以无定相,故随缘能现一切法相。虽现一切法相,而一切法相皆本无相。如此之法无以名之,强名曰方。一真法界,体无极而用普周。其体是一而其用无量,用虽无量而其体是一。以体约用,无量即一。以用分体,一即无量。无以名之强名曰广。

  大方广三,分而无分,原是一真法界。无分而分,名大方广。一真法界约正报言,则名法身。约依报言,则名净土。故经云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不二境者,一真法界也。此是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

  圆觉

  大方广是所证之理,圆觉是能证之智。如果单约果而论,圆满觉即是佛。故大方广圆觉,与大方广佛,在果上是相同的。不过大方广圆觉经之圆觉,是约因带果而言,故有所不同。约因而言,众生无始时来种种颠倒,妄起无明,是谓不觉。以厌苦欣乐,志求出离而有始觉。修治功圆,谓之究竟觉,究竟觉即圆满觉,圆满觉即是佛果。佛觉圆功满亲证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无欠无余不增不减,处垢不染,修治不净。是诸佛果位,是诸众生清净觉地,是谓之本觉。始本合名大圆满觉。故圆觉者是约因带果立称。

  修圆觉者,应自心寂离念入手。故宗密大师云:‘万法虚伪,缘会而生。生法本无,一切唯识。识如幻梦,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目之圆觉。’

  修多罗了义经

  此六字在明能诠之教。依此修多罗了义经教而起修,心寂离念究竟,而至乎圆觉。觉圆功满,始本冥合,一际无分,横遍竖穷有而非有,妙湛空寂无而不无。如此一真法界,名曰大方广。故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修多罗正译曰綖(线),如线贯花使之不散。修多罗亦复如是,以理贯文而成经教,令义不散。

  修多罗译为契经,契者契理契机,上契佛理下契生机。经者以无上理贯穿法相,犹如以经贯纬。且具摄持正法,以化众生之义。

  修多罗是其通说,亦通余经。了义是其别称,独叹此经于修多罗中,其义决了。

  了义对不了义言,一般而言,小乘教为不了义经,大乘教为了义经。于大乘中,三乘教为不了义经,一乘教为了义经。

  大宝积经中舍利弗问佛,云何为不了义?云何为了义?佛答如下:

  ‘若诸经中宣说世俗,名不了义。宣说胜义,名为了义。宣说作业烦恼,名不了义。宣说烦恼业尽,名为了义。(烦恼业尽者,烦恼业空也。)宣说厌离生死趣求涅槃,名不了义。宣说生死涅槃无二无别,名为了义。宣说种种文句差别,名不了义。宣说甚深难见难觉,名为了义……’

  最后‘经’字,是指经律论三藏中,经藏言。

  大唐罽宾三藏佛陀多罗译

  大唐是中国唐朝,佛陀多罗于唐朝时来华,故首言大唐。

  罽宾,汉时西域国名,即现在克什米尔一带。

  三藏是三藏法师之略称。通达经律论三藏者,名三藏法师。

  佛陀多罗,华言觉救,系北天竺罽宾人。唐时来华,止洛阳白马寺。译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以上经题及译者,解释竟。

  述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

  此是证信序,证信序具六种成就。佛取灭前,用嘱阿难,以便经法流通。故此六种成就,为取信于后人。六种成就者,一、信成就,二、闻成就,三、时成就,四、主成就,五、处成就,六、众成就。

  ‘如是’为信成就。理一而事如曰如,事如而理一曰是。谓如此经文,为佛如是说也。

  ‘我闻’为闻成就。系结集经人自称。大乘经系文殊师利与阿难,于铁围山间结集者。

  ‘一时’为时成就。谓如来说经时。

  ‘婆伽婆’为主成就,说经主也。婆伽婆译为有德,婆伽译为德,最后一个婆字译为有。婆伽婆者,即世尊也。婆伽婆有六义,一、自在义,二、炽盛义,三、端严义,四、名称义,五、吉祥义,六、尊贵义。智度论云,婆伽婆有四义,一、有德,二、巧分别,三、有名声,四、能破。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为处成就。

  后文‘与大菩萨摩诃萨……’,为众成就。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神通大光明藏者,一真法界也。一真法界不可测曰神,无碍曰通。无碍则无暗,光明遍照一切,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故曰大光明藏。

  三昧译为正受,简称为定。正受者无受,无受者心无所住不取于相也。故三昧正受,是梵华双呈之词。

  ‘一切如来,光严住持。’

  一切如来者,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也。诸佛光寿无量,寂照不二。寂而照曰光严,照而寂曰住持。

  又,一真法界无性随缘,故成四种法界。一、理法界,二、事法界,三、理事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如是四种法界,约正报则名法身,约依报则名净土。一切如来,法身契于净土,故曰光严住持。

  ‘是诸众生清净觉地。’

  佛与众生,本是一法界,于一法界中,无佛与众生之分别。然众生妄起无明,于无生灭中妄计生灭,于是佛名众生,以致常法身常六道。既然生灭是妄,妄则无性。生灭无性,即是真如。若能如是觉悟,则众生是佛,故曰常六道常法身。

  如是一法界性,于佛不增,于生不减。觉之者全妄是真,迷之者全真成妄。故曰是诸众生清净觉地。

  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此是明一真法界,于一真法界中,身心寂灭,平等本际。身心二法,皆因缘生。缘生无性,故曰身心寂灭。即此无性,是一真法界性。

  众生与佛,悉无定性。即此无性,于法则名法性,于佛则名法身,于众生则名佛性。无性则无分别,故曰平等本际。本际者一真法界,觉了究竟者,名大圆满觉。

  佛觉究竟,理智契圆,无二无别,无欠无余。等若虚空,纵贯三际,横赅十虚,故曰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不二随顺者,于一法界中,无生死无涅槃,无常无断,无一无异,无来无去。

  一法界故,名不二境。法界无界,以无界故,随缘能现一切法界。所以说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对于净土之分判,各家有不同之说。宗密大师亦多有解释,谓有法性净土,受用净土,变化净土等。

  然观今经之意,佛入神通大光明藏,为诸大菩萨宣说。当知简非余土,应是自受用他受用净土。故曰现诸净土。

  于一真法界中,由体起用而现净土。现正报曰法身,现依报曰净土。然身土不二,以无性为性故。由体起用,用有千差,体原是一,体虽是一,不碍用有千差。故法身非身,随缘而现法身;净土非土,随缘而现净土。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

  菩萨译为觉有情。本来摩诃萨译为大,这些菩萨在菩萨摩诃萨中,皆为上座,故曰大菩萨摩诃萨。有人说地上菩萨名菩萨摩诃萨,八地以上名大菩萨摩诃萨。这些大菩萨摩诃萨,有十万人俱。

  以下略列上首诸菩萨名,以为十万菩萨之代表。各各皆与徒众眷属,入于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佛于定中说法,诸大菩萨摩诃萨于定中闻法。佛于不二境,现自他受用净土,故诸菩萨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诸菩萨名如文,不作解释。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文殊表智,普贤表行,智为其始,行为其终,始终如一,成就大圆满觉。故文殊于始,先启请因地法行,继由普贤请问如何修行。以下诸菩萨所问,无非请问修行分别法门也。

  自文殊师利菩萨至而白佛言,表文殊请法之仪。佛以大悲济世,故称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即平等法会,十万大菩萨摩诃萨。

  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初发无上菩提心时,曰本起。凡初发心者,必须三业清净。三业清净是成佛之清净因地。例如成佛是果,普贤行是因,普贤十大愿王,皆曰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无有疲厌者,即三业清净。

  菩萨清净因地法行,心无住著,不取于相,不随境转。故文殊请问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即已点出圆觉正因。

  大集经佛答憍陈如:‘若有比丘,读诵如来十二部经,乐为四众敷扬广说,思惟其义,是名乐读,乃至是名思惟,不名法行。若有比丘,能观身心,心不贪著外一切相,谦虚下意不生憍慢,不以爱水灌溉业田,亦不于中植诸种子,灭觉观心,境界都息,永离烦恼,其心寂静。如是比丘,我则说之,名为法行。’

  故法行者,依法起修也。大乘法行,不在闻思。闻在循教,思在得义,行在度化众生。是以声闻以教为主,缘觉以义为主,菩萨以行为贵。行因证果,成就无上佛道,故文殊启请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

  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者,即发菩提心也。了达于空性,是名为菩提。空性者清净也,故发清净心三业无亏,是发菩提心。

  远离诸病,诸法因缘而起,无性无相。众生执著诸法性相定为实有,以致成病。故远离诸病者,不取于相也。如果取相而求,便堕邪妄。若远离诸病,便能使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

  如是三请者,表仰遵至诚。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世尊赞叹曰,善哉善哉!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

  会中唯有十万大菩萨摩诃萨,故曰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

  文殊菩萨系代其余菩萨启请,故曰‘汝等’乃能为诸菩萨请问于佛。

  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

  此为佛应问而答,文殊如此问,佛如此答。

  汝今谛听下,佛允为答,菩萨承听,师资缘合。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密。教授菩萨。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

  无上法王赞佛也。佛于法自在,故称无上法王。

  陀罗尼译为总持,总持者能持善不失,能遮恶不犯,此大陀罗尼即一真法界,即是一心,即是大方广,即是一大总相法门体。以是一大总相法门故,所以名大陀罗尼门。如是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

  门有出生义,故曰流出一切清净真如……。所谓流出,是由体起用。圆觉即无上觉,由无上觉起用,而有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

  圆觉无性,不生不灭故曰真。无性随缘,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故曰如。圆觉离染,唯出生清净功德,故曰流出一切清净真如。

  此大陀罗尼门,能持善不失,则智德圆满,智德圆满是为无上菩提。能遮恶不犯,则断德圆满,断德圆满是为究竟涅槃。故大陀罗尼门,流出菩提涅槃。

  波罗蜜译为到彼岸事究竟。本来有十波罗蜜,一、布施,二、净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般若,七、方便,八、愿,九、力,十、智。通常但说前六,即布施净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因为方便愿力智四者,助于前六令修行得满足故。例如方便助于布施净戒忍辱,愿助于精进,力助于禅定,智助于般若。其实般若一度,含其他九度。如果前五度无般若波罗蜜,便不称为波罗蜜,仅名布施净戒忍辱精进禅定。同时般若波罗蜜亦含括了后四者,般若一度摄乎方便愿力智。因为唯言般若,则是无分别智。而后四者──方便愿力智等,是后得智摄。由根本智出后得智,故般若摄后四。此大陀罗尼门,流出一切波罗蜜。

  因为法会中无有二乘,故曰教授菩萨。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文殊菩萨问如来本起因地法行,世尊迳明本起因地。因地若真,得果必真,否则必然果招纡曲。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圆照,是能照之智。能照之智者,心无所住也。心无所住,方能无偏无局,故曰圆照。

  清净觉相,是所照之境。清净觉相即是实相,故所照之境者,乃实相无相也。以无住心契无相境,谓之圆照清净觉相,如此心无所住不取于相,便可永断无明。如果取著于相,便是无明。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一切诸法无非众缘所生,若无众缘便无其法。既然法是众缘所成,故无自体相,是知诸法实相无相。例如家庭是父母兄弟众缘所成,故家庭无自体相。其余如军队、政府、国家,一皆如是。众缘所现者,皆幻相非实。如是知者,名之为觉。然众生不觉,妄执幻相为实有,是故名为无明。

  无明非为实有体,而是一念不觉谓之无明,心有所住谓之无明,虚妄分别虚妄取相谓之无明,一切颠倒谓之无明。

  一念无明起,便是不觉,故无明者不觉也。由不觉而有始觉,由始觉而有究竟圆满觉。今欲明圆觉,故须从不觉无明说起。

  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

  此是法说,所谓无明者,即种种颠倒也。

  ‘从无始来’莫作过去会,若作过去会便是有始。所谓无始者,便是一念无明起处。因为一念无明,体即虚妄,虚妄无体,故无生无来。以无生无来,故曰无始。无始时来体本虚妄,而众生颠倒执为实有,故曰无明。

  犹如迷人四方易处者,譬喻说也。譬如迷失方向的人,误以东为西,四方易处。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四大者地水火风,是为色法。然地水火风,皆众缘所现。我们已经知道,凡众缘现者,无实体相,故四大皆空。而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为自身相’者,执四大为实有也。

  六尘者,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为缘,于心现影相,故曰六尘缘影。当然六尘亦是众缘所现,无实体相。既然无实体相,何故现前见有六尘呢?当知六尘者,唯识所变现的相分,事实上唯识无境。复以唯识所变的见分取著之,故令众生妄见有六尘。即以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或者有人会问,既然唯识无境,那么识是有的了?不错,识非是无,但亦不是有。若谓识是有,此人犹落法执。

  何故识者非有非无呢?因为识者无性为性,无性随缘故能变现一切。如果识有定性,岂能变现一切?故唯识者,即彼诸法无性是。诸法无性者,即诸法实相是。

  既然一切唯识所变,定知一切法无自体相。凡夫不如实知见,妄执六尘实有,故曰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者,是不知实相无相也。不如实知实相无相,妄执一切幻相为实有,便是无明,便是不觉。

  譬彼病目见空中花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花。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花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譬如眼睛有病,发生错视,便见空中有华,及第二月。犹如醉人,于一盏灯,虚妄见有两盏灯。惑人亦复如是,本来诸法无相,虚妄见诸法相。

  善男子下,直斥妄见之过。

  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

  由于迷惑众生妄见妄执,不但把无自性之虚空,迷为有自性。同时把无实体相之空华,迷为有实在生处。

  不知虚空若有自性,应是有相,虚空有相当不名虚空。空华本无实体,却妄见有实体,有实生处。法无实体,当是无生。今迷法有实体,故于无生中迷入生死。众生迷见生死,虚妄执有生死,于是虚妄受生死之苦。故众生者,虚妄起惑,虚妄造业,虚妄受生死之苦。若能一旦醒觉,则知圆满觉性,湛寂不动。因为一真法界,无分别故,无起灭故,无始终故。是以经文曰,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花。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

  何故无明非实有体?因为无明只是‘虚妄’的假名。如果实有其体,当非虚妄。如果不是虚妄,便不名无明。所以既称无明,便非实有体。譬如迷失方向者,误以东为西,事实上非是实有西方,不过迷人虚妄执著而已。

  如梦中人,梦中所见一切非无。及至于醒来,梦中所见之一切,了无所得。

  又如众多空华,灭于虚空,不得说言有定灭处。因为空华无实体相,只是妄见而已。空华无实体相,生本无生,灭亦非灭。故曰何以故?无生处故。无生处者,无实体相也。

  万法因缘假现,如幻如化,无实体相,故知万法皆空。不过空非定性空,而是因缘空。万法幻现,亦因缘有。因缘空方为真空,因缘有方为妙有。真空妙有,妙有真空,此是一法,莫作二会。真空无性能随缘,真空即是妙有。妙有缘生而无性,即此无性便是真空。故说空一切空,说有一切有,说亦一切亦空亦有,说非一切非空非有。此是一真法界,觉之者便称圆觉,迷之者说为无明。

  如果离空而有有,此有便是常边有。如果离有而有空,此空便是断边空。真空即是妙有,则空非空,全有成空。全有成空,虽空而非断灭。妙有即是真空,则有非有,全空成有。全空成有,虽有而非常边。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诸法无相,相由性成。性亦无性,性依相显。互相由借而有,故分而无分,乃一法界。于一法界中,无生无灭无增无减。此即圆觉,亦即无生法。

  众生迷惑不如实知,于无生中妄见生灭。以妄见故,于是妄受生死,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

  正答文殊菩萨所问‘如来本起因地’。如来本起因地无他,只是如实知一切法缘生如幻,无实体性犹如空华,如此便免生死轮转。身心一皆如化,如幻非实,故无身心受彼生死。

  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非是经过造作,经过修治,方无生死轮转。亦不是经过造作修治,身心方无。而是一切法缘生无性,本性无故。

  于此可知,无佛无众生,亦无佛涅槃。于一法界中,万相森罗,一性湛然。虽一性湛然,而万相宛然。万相宛然而无生,一性湛然而无灭。迷人妄执,无生灭而生灭,假名众生。圣者圆成,生灭而无生灭,假名曰佛。是故佛与众生,本是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即是一心,一心迷悟,乃有生佛。一心迷佛成众生,于是法身轮转六道。一心悟众生是佛,于是六道常自法身。一真法界添不得一毫,添一毫则多。减不得一毫,减一毫则少。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故曰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

  知觉是实,心是其名,一心起用谓之知觉。本此一心而修,则无所住著不随境转。故本一心而修,即是无分别智,以心无所住故。心无所住,便如人有目,日光明照,是以能分别一切。所以得无分别智,便能分别一切,故名知觉。无分别智者,性空也。性空乃能随缘,随缘乃能分别一切,是谓知觉也。

  智无分别,则无生无灭,无起无作。以无生无灭无起无作故,乃能与分别智为因。所以得无分别智,便能分别一切。

  兹举例说明。例如眼识能分别一切色,是即分别智。眼见黄色时,即能分别是黄色。再见红色时,复能分别是红色。

  但当见红色时,分别黄色之智必是已灭。如果不灭,当是见红色时,同时亦见黄色。若如是者,应是于一时中见一切色,不如道理。故知必是前分别智灭,方有后分别智生起。

  但是灭法不应复生,前分别智已灭,则后分别智焉有?故分别智有生有灭有起有作,而无分别智无生无灭无起无作。赖无分别智,分别智方能作已复作。

  彼知觉者,即无分别智。无分别智无生无灭无起无作,故犹如虚空。

  知虚空者,即空花相。

  知虚空者,则有能知所知。有能所分别,则非实有,故曰即空花相。

  亦不可说,无知觉性。

  无分别智者,即诸法无性是也。即此无性,随缘分别一切法,焉得谓无知觉性?约法而言,诸法实相,实相无相,无相无不相。故不可说,无知觉性。

  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实相无相,不得谓有,实相无不相,不得谓无;万法缘生而无性,不得谓有,无性随缘成万法,不得谓无。故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净觉者,圆觉也。因为净则不二,圆满无外。故净觉即是圆觉。

  所谓随顺者,由不觉随顺而入始觉也。此是与文殊萨所问‘说于如来本起因地法行’,前后呼应。

  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何以故?虚空性故。

  净觉者,无生无灭无起无作,无有分别,非有非无。犹虚空性,虚空性亦复无生无灭无起无作,无有分别,非有非无。

  常不动故。

  净觉横遍竖穷,不增不减,无来无去,空寂不动。净觉即一真法界性,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故曰常不动故。

  如来藏中无起灭故。

  如来藏者,即圆觉是。佛说此经有五名,其一便是‘如来藏自性差别’。故知如来藏者,即圆觉也。

  如来藏中无起灭者,是言二空如来藏。胜鬘经云,如来藏者,是如来境界。如来境界,当然即是圆觉。如此经中说,圆觉经亦名‘如来决定境界’。

  胜鬘经又说,如来藏智,是如来空智……。有二种如来藏空智,即空如来藏,与不空如来藏。空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不空如来藏,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

  简单说,空如来藏者,一切法缘起性空。不空如来藏者,一切法性空缘起。缘起性空,则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虽空而非断灭。性空缘起,则有而非有,非有而有,虽有而非定性。非有而有,全有即是非有,是故无起。不空而空,全空即是不空,是故无灭。所以说如来藏中,无起灭故。

  无知见故。

  知见者,取相而有。如此净觉,无相无无相。不可取著于相,复不可取著于无相,故非知见境界。

  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

  法界性者,一心是。此心自性清净,清净则不二,故曰一心。一心者,一切法唯是一心,否则便非一心。既然一切法唯是一心,则一心者横遍竖穷,故曰究竟圆满遍十方。

  以上所说,皆是形容圆觉。圆觉者虚空性,常不动,无起灭,无知见,究竟圆满遍十方。若能本此而修行,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至此说出因地法行,具体的答案。

  是故修圆觉者,应心无所住,不取于相,等若虚空,如如不动,无起无灭无作无止,不立知见。如此圆觉,则可究竟圆满遍十方了。

  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发清净心者,发菩提心也,本起因地也。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便可不堕邪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文殊汝当知 一切诸如来 从于本因地 皆以智慧觉

  世尊欲重宣此义,以偈重颂。

  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于空知无量,谓之智。于无量知空,谓之慧。于无量知空者,如实知诸法实相无相也。于空知无量者,如实知诸法实相无不相也。

  了达于无明 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转 又如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 觉者如虚空 平等不动转 觉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众幻灭无处 成道亦无得 本性圆满故

  菩萨于此中 能发菩提心 末世诸众生 修此免邪见

  了达无明虚妄,犹如空花非实,便可不随生死流转了。

  众生以无明落入生死,而无明虚妄,犹如梦中人,梦中所见一切,醒时了不可得。

  净觉性如虚空,圆融无碍不可分别。其性平等,无来无去无有动转,横遍竖穷遍满十方。若能了达如是,便可得成佛道。

  于一法界中,圆满无外。故无得无失,无成无坏。所以诸幻尽灭,灭而非灭,以幻本无故。得成佛道,得而无得,以真本具故。

  菩萨于此幻本空,真本具中,发菩提心。末世众生,亦于此免诸邪见。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于佛法中,文殊启于信解,普贤终乎行证。故文殊肇其始,普贤成其终。不假修行,徒逞于解,终不成就佛道。如果唯称修行,而无慧解,十九落入邪道。故必须慧解立行,方可成就佛道。故佛告菩萨,欲成无上觉,须循信解行证而进,方可成就。所以文殊菩萨启请以后,普贤菩萨请问云何修行。

  于修行圆觉,普贤菩萨所问是其总,以下诸菩萨所问是其别。

  于是普贤菩萨下,表普贤菩萨先具仪,而后启请。

  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

  此会诸菩萨者,十万大菩萨摩诃萨也。兼及末世一切众生。十万菩萨是现前当机,末世一切众生是表经法流通广义。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圆觉经小乘非其境 界,故特言修大乘者。

  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普贤菩萨请问修行。

  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

  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

  众生身心,无非无明。若彼众生知无明如幻者,则身心皆是如幻如化。如幻如化,是无实体。如此说来,能修无有实体,所修亦无实体。既无实体,当无能修亦无所修,云何以幻还修于幻呢?

  如果以幻还修于幻,当诸幻性,一切尽灭之时,则无有心。因为心本如幻,一切幻性尽灭,则心亦灭尽。既无有心,谁为修行呢?云何如来复说修行如幻呢?

  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

  既然幻心灭尽,当无能修行者。既无能修行者,当无有修行。若诸众生本不修行,则于生死无明之中,常居幻化。若常居幻化,便不能了知无明虚妄如幻的境界。那么怎能令此无明妄想心,获得解脱呢?

  普贤菩萨为诸众生故,展转请问于佛。主要是为有一般众生,闻说如幻,便执著如幻非为实有,是和真实截然不同的。这样依然不如实知一法界。以不如实知一法界故,没入生死,不得出离。于是请问于佛,期佛开示。

  当知非是真外有妄,妄外有真。而是真为妄之真,妄为真之妄,真透妄末,妄彻真源,如是方成一法界。如幻之法,当即无体,即此无体,便是真如。而真如无性,无性随缘成万法,翻然便生死。故曰真如随缘是生死,生死无性是真如。学佛之人,应向此处会,方得受用。

  法有世谛,有第一义谛。世谛之法,依他而起。法依他起,必无自性。如果法有自性,便无须依他而起。既依他起,便无自性。法无自性,是无其法。故一切诸法,皆如幻化。而凡夫众生,计著如幻之法实有,于依他起上成遍计执。以遍计执,落入生死,是故当破。

  依他起无有自性,无性随缘能成一切法,即此无性,便是圆成实。故智者于依他起上,会入圆成实。此所谓了达世谛者,即能入第一义谛。入第一义谛,即能入涅槃。

  圆成实者,即是圆觉。故如幻非是圆觉以外,而是如幻无性即是圆觉,圆觉随缘便成如幻也。

  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

  此经唯显如来境界,顿机众生始得开悟。在会十万大菩萨摩诃萨固然不以为难,但末世一切众生若不借方便渐次修习,难望成就。所以普贤菩萨为末世一切众生启请,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世尊先赞叹普贤菩萨,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修习如幻三昧方便渐次。

  如幻三昧者,菩萨如实知一切法缘生如幻,如幻无性,即是真如。菩萨如是知已,乃能不被外境所转,能转一切法。如是境界,名如幻三昧。

  得如幻三昧者,即是证入圆觉。何以故?因为若人知如幻者,则知诸法缘生无性。知诸法缘生无性,便可悟入圆觉,悟入圆觉便离诸幻。

  佛嘱谛听,菩萨默然受教。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一语道破真妄不二,非是真外有幻,幻外有真。而是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圆觉妙心者,即一真法界性。一心横遍竖穷无内无外曰圆。一心清净,知而无知,无知而知。无所不知即无知,无知即无所不知,故谓之觉。一心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非有即一切无,非无即一切有。故一切有一切无,一切亦有亦无,一切非有非无,故曰妙。如是一心,谓之圆觉妙心。

  何故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呢?因为一切众生种种幻化,非实有体,非实无性即是如来圆觉妙心。圆觉妙心,无性随缘能现一切事相,便成种种幻化。此是一法,原非两般。只为众生迷惑,分别执著而已。

  故万法唯心,心外无法。即此一心,便是一大总相法门体也。一切事相,非心外实有,故曰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譬大海起波,万重波相,无非一水。水性不动,现波浪翻腾。波浪翻腾,而一水不动。如幻波相,皆生于一水。故曰种种幻化,皆生于如来圆觉妙心。

  外境实无,悉由心现。心无定体,无性为性。无性随缘,现一切法。自心现法,还以自心取之。凡夫愚惑无知,妄以能取者为我,所取者为法。然而能取所取,唯是一心,即此一心,名曰如来圆觉妙心。至于能取之我,所取之法,皆无实体,只是随情假立。若能了达一切我法假立无实体性,如幻如化,便能会入净圆觉心。然而圆觉无性,无性非是绝对的无,而无性当体即是缘起。因为无性外别无缘起,缘起外别无无性。无性即是缘起,缘起即是无性。无性不可见,以缘起而见。缘起不自成,以无性而成。既然缘起以无性而成,则缘起所现事相无非幻化。无性以缘起而见,则无性非无,当体即成就一切法之实性。故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

  无性喻如虚空,缘起法相喻如空花。无性随缘,幻有法相,犹如空花从空而有。法相幻现,无性本空,是以空花虽灭,空性不动,因为缘起幻相本空。

  又如大海起浪,浪从水有,离水无浪。波浪虽息,而水性不坏。

  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此是以法合譬,犹如空花从空而有是譬说,众生幻心还依幻灭是法说。

  既曰幻心,当无实体性,本来空无。幻灭者,无灭也,恢复本来空无也。若谓有所灭,当先有实体,若先有实体,岂是幻化?今此如幻之心,无实体性,无实体性者,本来空无。故幻灭者,只是恢复本来空无,非是有灭也。故曰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于此可知,吾人修道,只是灭除一切虚妄执著。灭除一切虚妄执著,只是恢复自己本来面目而已。此中无法生,亦无法灭,无所坏亦无所成。犹如浮云扫尽,晴空依然。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无性随缘,则无性无有定性,无有定性故能随缘。随缘无性,则随缘无有定性,无有定性故是无性。一切法无有定性,方能成就一切法。虽成就一切法,而一切法无有定性。此即一真法界性,此即大圆满觉,此即诸法因缘生的要义。

  若执诸法有定性,则必不能随缘。不能随缘,则一切法不得成就。如此则迷于幻化,而失乎圆成实性矣。故般若经云,一切法无有定性,一切法不可得,若人悟入一切法无有决定,即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明白了这番道理,便可与谈下文了。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

  依幻则幻为定法,说觉则觉为定法。幻与觉既为定法,则非无上正等正觉。故亦名为幻。其不知幻无性,当体即是觉。觉随缘,当体即现诸幻。一切法依他而有,故离幻,离非幻,离亦幻亦非幻,离非幻非非幻。离觉,离非觉,离亦觉亦非觉,离非觉非非觉。所以者何?以一切不可得故,一切法依他有故。

  或者有人会问,既然一切法依他有,则‘他’应不空。不然,因为依他有当体即是无性,无性即是真空。无性当体即是依他有,依他有即是幻有。此是一法,莫作两般看。

  若说有觉,犹未离幻。

  我们明白了一切法无有定性的道理,这句经文便容易明白了。意思是说,若谓有定性的觉可得,犹未离幻也。

  说无觉者,亦复如是。

  若谓有‘无觉’可得,亦未离幻也。

  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所以幻灭者,只是悟入诸法无性,诸法不可得,是故幻灭名为不动也。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

  在会菩萨及末世众生,皆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者,要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悟入诸法无性,诸法不可得也。‘一切’幻化虚妄境界是总说,以下是分别展转而说。

  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

  坚执持远离之心,是有所得心,是取著定性心。此心亦是如幻,故亦应远离。

  远离为幻,亦复远离。

  远离于坚执持心之‘远离’一念,仍是有所得念,仍是取著定性念。此念仍是如幻,故仍应远离。

  离远离幻,亦复远离。

  离此‘远离’之念,依然是有所得念,取著定性念。此念依然是如幻的,故依然须远离。

  展转遣除,旨在破执,破其有所得心。若有少法可得,便是虚妄之凡情见,悉应遣除。

  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一切法皆悉缘生无性,所现法相,皆是幻化虚妄。虚妄者是无其法,如果是实有,不应名为虚妄。既然一切法幻化虚妄无有实体,则是无法可离。若有所离,无非虚妄。到无所离处,全妄即真觉性不动,故曰即除诸幻。

  既知一切法皆是幻化虚妄境界无有实体,即是说明一法非有非无不即不离也。若起心离一切法,一切法既然可离,当有实体,有实体者岂是幻化虚妄?

  所以一切法是幻化虚妄境界,故不可离。如果起心去离,便是虚妄。故知坚执持远离心是虚妄,远离坚执持心是虚妄,离远离亦是虚妄。得无所离,即无虚妄,故曰即除诸幻。

  如是展转层进,即已说出修习如幻三昧,永离诸幻的方便渐次。得无所离处,即觉性不动也。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举譬喻说明,钻木取火,是以木钻木,譬如以幻修幻。火譬如圆觉智慧,未得火时,须钻木而求。譬如未得智慧时,须以幻除幻而求。及至火出,则两木皆烬,灰飞烟灭。譬如智慧既生,则知一切幻化虚妄,既不住幻,复不住真,即此圆觉智慧,即是无所住心。故曰火出木烬,灰飞烟灭。一切无住,即证圆觉。

  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幻尽觉性不动,故曰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诸幻无实,不可取著,故曰知幻即离。幻法无性,无性即是圆觉,故曰离幻即觉。迷真即幻,知幻即觉。幻之与真,只是迷与不迷的差别而已。故不须作方便,亦无有渐次。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知幻即离,离幻即觉而修行,便能永离诸幻。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贤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无始幻无明 皆从诸如来

  圆觉心建立

  世尊以偈重颂。无始幻无明者,无明幻化虚妄,无生无因无根无本,故曰无始幻无明。

  无明无体,决非自性建立,必从如来圆觉妙心建立。如果无明有自性建立,便非无始幻无明了。

  犹如虚空花 依空而有相 空花若复灭 虚空本不动

  幻从诸觉生 幻灭觉圆满 觉心不动故

  空花虽灭,只是恢复原来之净空。所以空花虽灭,空性不动。幻灭亦复如是,幻灭正是觉性圆觉。因为觉性不彰,即是被幻所猽,今幻既除,则是觉性圆满而离障,所以说觉心不动。

  若彼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 常应远离幻 诸幻悉皆离

  如木中生火 木尽火还灭 觉则无渐次 方便亦如是

  偈颂所说,如长行所释,不另。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则于圆觉。不能悟入。愿兴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普贤菩萨所问,及佛所答,系从理边说。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多不得其方便。今普眼菩萨,直问修行方便渐次,系从事上问。普贤菩萨,系据理总问修行。普眼菩萨,系依事分别问于修行。普贤菩萨据理而问,无有方便亦无渐次,是收大乘顿教根机。普眼菩萨所问,方便事修,则摄一切渐修群品。

  普眼菩萨,先具仪而后启请。唯愿大悲世尊,为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方便渐次。如何思惟其义,如何住持其法,未悟者作何方便令其开悟?

  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如此三昧,心生迷闷,则于圆觉,不能悟入。

  若有正方便正思惟,则入佛道。若无正方便正思惟,便入邪妄。所谓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普眼菩萨为免众生堕入邪妄,故而启请。

  闻佛所说如幻三昧也。修如幻三昧,须以幻除幻,以幻除幻者,系据理而言。理深机浅,则机浅众生,智有不逮,于是心生迷闷,于净圆觉,不能悟入。

  愿兴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

  因为如幻三昧,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知依他起无性,便离遍计执,并无其他方便。远离遍计执,便知依他起无性,如此便是圆成实,并无渐次。如幻三昧,性实如此。故今问方便,只是假说耳。

  普眼菩萨,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世尊仍是先赞后答。师资缘合,普眼菩萨等,奉教欢喜,默然而听。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

  如此方便,系为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所设。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者,应当正念远离诸幻。

  何为正念?凡所取相,即非正念。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取著虚妄,便非正念。实相无相,故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便是正念。云何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心无所住也。心不住于相,亦不住于无相,于事无心,于心无事,是为正念。故正念者,无念也。无念亦无,一切无住,是以远离诸幻。

  当知远离诸幻,即是正念。而正念者必是远离诸幻。如此便是如来净圆觉心。

  如来于说事修方便以前,先强调理修,以确定其正因。修如来净圆觉之正因,即正念无念,远离诸幻。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奢摩他译为止,定也。离诸散乱,不取于相,无有妄缘,名奢摩他。

  ‘先依’者,修行人首应除其散乱,故曰先依。先依如来奢摩他行者,依如来所教修止之行也。止则得定,定能生慧,定慧二道,可致无上觉。故先依如来奢摩他行。

  坚持禁戒。持戒是得定之前方便,故须坚持禁戒。戒相繁多,不及备述。总之戒之功德,在于防心离过,三业清净。身不恶作,心不狂驰,即得定方便。故修止观行者,应须持戒。戒定慧圆满,便得成就佛道。

  安处徒众,宴坐静室。

  安处徒众者,示与众共修,同得增益安乐。非是独见独行,非仅为自己了脱。这样以平等心,无人我见,方能得定。

  宴坐者,安坐也。身安则不为愦闹所乱,心安则不被欲盖所烦。若能如此,便是宴坐静室。宴坐静室者,非是处于寂静之境。如果身不得其安,心不得其平,徒然囚居静室,岂能安处?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恒作是念’下,是起观慧。当知修止必归于观,修定必归于慧。如果有定无慧,便成外道。

  我今此身,四大和合。

  众生执身为我,今破身见,即是破我见。身由四大和合而成,四大者地水火风。四大性质,坚湿暖动。地性属坚,水性为湿,火暖风动,是为四大。

  我们知道,凡多法所成,必无实体。例如‘林’,是多木所成,故林者只有假名而无实体。身亦如是,既由四大所成,故知身无实体。众生依身立我,身既无有实体,当知‘我’亦是假名。

  若谓多法和合方有相,则知未和合时无相。既然未和合时无相,无相和合焉能有相?故知身相是假,唯识所现。既然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等多法成地,当知地亦无有体相。

  同时发毛……等,皆无常法变坏法。如经云,色无常是变坏法。法若无常,即非实有。

  水大火大风大,皆如地大,同理可知。

  既然四大皆空唯是假名,云何虚空和合能成为有,假名和合能成为实?故知身者,幻化虚妄之法也。

  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

  令起观照,身由多法所成,多法各归其自体,则此身纯属虚妄,故曰妄身何在。

  如果四大各离仍有身在,则此身应在四大之外。如果四大之外有身者,则此身应非四大和合而有。若非四大和合而有,则身应无坚湿暖动。今身有坚湿暖动,故知身为四大和合而有。既知四大和合而有,故知身属虚妄。故曰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此是说明,修习如幻三昧入手处。先从切近处观身如幻,据理再观余法,即得如幻三昧。

  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四缘假合,妄有六根。

  四缘即四大也。四大皆幻化虚妄法,故曰四缘假合。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依身而有,身为四大假合,故六根亦为四缘假合而有。四大已属幻化虚妄,假合而成六根,故六根亦是妄有。

  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

  四大于中假成六根,于外假成六尘。六根居中,六尘居外,根尘和合,虚妄缘接而成习气,故曰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习气者,无明也。

  当知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一切诸法,唯是心现。自心现于六尘,复以自心所现六根取著之。能取既妄,所取亦妄,所生无明习气亦妄。故曰中外和合,妄有缘气。

  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六根无体,六尘无体,无体和合而有六识。故知六识虚妄,亦无实体性。众生迷惑无知,妄生计著,执有实体,故有虚妄,妄想心生。此妄想心无有实体,全是无明虚妄。此无明妄识,于中积聚,似有缘相。众生执著实有心体,故曰假名为心。

  今欲求净圆觉心,首须除此,虚妄幻相之无明心。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缘根尘而有六识心,此虚妄心者,即是识心也。识心是六根取六尘相而起,故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也。

  四大本是虚妄,当然六根六尘亦是虚妄。根尘既是虚妄,缘根尘所生之六识心,自然亦是虚妄的。故曰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六根中既然所缘之尘各归散灭,所以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

  善男子下,正明除幻。除幻者,即永断无明,成就佛道也。文殊章曾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今即破众生身心相也。

  众生之见,总认为心在身中,心依身而有。身是四大假合,本非实有。身既然无,心将安在。故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

  尘本是无,心取方有。因为尘是众因缘生而无实体,全由识心所现,还以自心取之。故幻心灭故,幻尘亦灭。

  尘是幻化虚妄,而无实体。无有实体,是无其尘。尘既非有,云何有灭?无灭之灭,谓之幻灭。故幻尘灭故,幻灭亦灭。

  幻灭灭故,非幻不灭。

  幻本无性无体,幻灭既灭,即是恢复一切法无性之理体。此无性之理体,即是真如。真如非幻,故曰幻灭灭故,非幻不灭。

  于一法界中,无有二法。真如随缘成万法,万法无性是真如,觉亦一心,迷亦一心,一心觉则众生是佛,一心迷佛是众生。佛与众生唯是一心,故曰无佛无众生也。求佛道者,本此一心而修,便是根本智。

  诚所谓寻波全是水,无水不是波。

  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譬如磨镜,垢尽明现者,用喻圆觉本净,被无明幻垢所蔽。非是无明幻垢以外另有圆觉,而是身心幻垢永灭,则圆觉本自清净。

  圆觉清净,便无幻垢。若无幻垢,则身清净,心清净,尘清净。尘无性则遍十方,一尘遍十方,十方在一尘,故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

  摩尼珠映于日光,能幻现五色。而摩尼珠实无有色,随方映照,幻现五色罢了。

  此用喻三性,三性者圆成实性,依他起性,遍计执性。一切法相缘而生,无有自性。若法有定性,必不可改变,是无业报因果。今一切法皆因果法,善因缘得善果报,恶因缘得恶果报,是知一切法皆因缘生。法属因缘,则无自性依他而有。故依他起者,虚妄法也。

  凡夫无知,妄执依他幻有之法为实有,是名遍计执。随遍计执心,妄现一切法,于是堕入生死轮回。

  智者知依他无性,无性空寂,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性随缘能成一切法,便归圆成实。故如实知依他起便归圆成实,迷于依他起便成遍计执。

  今以清净摩尼珠,喻圆成实。映于五色,随方各现,喻依他起。愚痴者见摩尼实有五色,喻遍计执。

  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

  圆觉净性,犹如摩尼珠,本来清净,虽处垢秽而不染。何以故?诸染污法,悉如幻故。圆觉净性者,圆觉无性也。无性随缘成一切法,故现于身心,随类各应。随六道品类,现六道身心也。

  虽然现于身心随类各应,但圆觉净性,实无如是等相。而愚痴之人,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说明愚痴者,虚妄于依他起上遍计执著也。

  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由于迷幻失真故,不能远离幻化。所以我说四大假合之身,六尘缘影之心,皆是幻垢,覆蔽清净圆觉。

  幻垢对离,说名菩萨。

  菩萨者,修习如幻三昧人也。修习如幻三昧者,以幻除幻也。以幻除幻,有能除之智,所除之幻。能所对立,故曰对离幻垢。此即以幻除幻的菩萨。

  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幻垢既尽,清净圆觉现前,能所对待皆无。对除者,无以幻除幻也。如两木相因,火出木烬。此时究竟成就大圆满觉,即佛是也。及至圆觉清净,成就佛果,即无对垢,不言以幻除幻矣。

  无说名者,无说教者也。至究竟佛道清净圆觉时,一真法界,不二不别,无说法之佛,亦无所说之法。清净平等,无生无灭。

  或者有人疑问,若无说法之佛,亦无所说之法,那么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又作何解释呢?

  当知清净圆觉,无性随缘,乃有诸佛兴化十方,无量劫来无有休息。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

  证得诸幻灭影像者,如实知依他起性如幻也。如实知法依他无有自性,法无自性,焉得有相?证得诸法无相,便入实相。实相无相,故一切法相,皆同幻像。知幻即离,故曰证得诸幻灭影像。证入圆觉,如实知一切法依他无性,实相无相,便得无方清净。无方清净者,等虚空也。依他起性,体是虚妄,由圆觉故,方如实知。故曰无边虚空,觉所显发。

  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若能放舍遍计执,自然如实知诸法依他无性。知诸法依他无性,便入圆成实。入圆成实便是证入圆觉。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方清净等同虚空,此虚空性,圆觉所显发也。

  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觉圆明故,显心清净。

  圆觉究竟,则转识成智。第八识名心,显心清净者,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也。心清净则离染究竟,无所住著。

  心清净故,见尘清净。

  大圆镜智,离染无住,是以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者见分,尘者相分,皆由自证分所变现,自证分即第八识。既然心清净,自然见分相分清净。以下闻尘、觉尘,皆是见相二分。

  见清净故,眼根清净。

  见分清净,不取于相。不取于相,则尘不染于心,于是第七识转平等性智。是以眼根清净,转成所作智。

  根清净故,眼识清净。

  根尘相缘,而生眼识。根清净不取著于尘,则眼识清净。

  识者第六识也。第六识具分别用,此分别用,见分所摄。前五识对缘,必有一分意识俱,名率尔堕心。率尔心后,必有寻求。今根清净不妄取尘故,是以第六识清净转妙观察智。因为这种原因,所以根清净则眼识清净。

  识清净故,闻尘清净。

  以第六识已转妙观察智,是以见分不取著相分。以识不取尘故,所以闻尘清净。

  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

  如上同理可知。以如是道理,见、闻、觉、知,一切清净。故曰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

  根清净则不取于尘,根不取尘,则尘不染心。是以色尘清净,声尘清净,香尘清净,味尘清净,触尘清净,法尘清净。于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清净。

  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

  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者,地水火风四大所造。既然六尘是四大所造,故六尘清净,四大自然清净。

  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

  四大所造色,内造五根。五根者,眼耳鼻舌身。外造六尘,六尘者色声香味触法。根是能依,尘是所依,能依为正报,所依为依报。依正二报,成二十五有。

  二十五有者,于三界中,有二十五种果报。欲界有四恶趣(地狱、鬼、畜生、修罗),四洲,六欲天。色界有四禅天,及大梵天、净居天、无想天。无色界有四空处,是名二十五有。

  四大清净,故十二处清净。十二处者,六根对六尘是生识之处,故曰十二处。其中由于法尘清净故,所以意根亦清净。故曰四大清净故,十二处清净。

  既然六根六尘皆清净,所以生六识亦清净。故根尘识十八界皆清净。

  既然十八界清净,当然依正二报皆清净。故曰二十五有清净。

  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

  彼清净者,四大、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也。四大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者,世间法也。自十力以下,明出世法清净。

  十力者,佛于方便智中,开出十力,十力即佛之十种智力。一、知是处非处智力,二、知过去现在未来业报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四、知诸根胜劣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六、知种种界智力,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八、知天眼无碍智力,九、知宿命无碍智力,十、知永断习气智力。

  四无所畏。佛既具十种智力,于一切法决定明了故,于大众中说法无畏。四无所畏者,一、一切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法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

  四无碍智者,一、法无碍智,二、义无碍智,三、词无碍智,四、乐说无碍智。

  十八不共法。谓佛十力内充,四无所畏外显,所以一切功德智慧,不共凡夫三乘,名十八不共法。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三十七道品者,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

  八万四千陀罗尼门。本来八万四千是泛指数字,形容数目很多。若欲求其来处,谨列出供读者参考。

  据说八万四千,有多出处,今仅引贤劫经介绍之。贤劫经云,诸佛功德,有三百五十种门。各修六度为因,有二千一百诸度,于此诸度,对治四大六衰,成二万一千诸度。各对治众生四种心患──贪、嗔、痴、等分──。成八万四千。

  虽然如此,不过我们要知道,八万四千者,是泛指之言。

  一切清净者,谓世出世间一切法,皆依他无性,无性空寂,体即圆觉也。

  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

  一切诸法,因缘和合而现相。故一切法相,由因缘和合而现。

  其实因缘和合,并未曾现相,一切法相乃唯心所现。何以知之?因为因缘和合现相,一定未和合时无相。如果未和合时已有相,不应言因缘和合而现相。

  既然未和合时无相,则和合亦不应有相。何以故?因为无相和合,不应有相故。如果无相和合而成有相,那么聚无便可成有。不如道理。所以法实无相,唯心所现。吾人所见之相,唯自心现,还以自心取之。实是心外无法,一切法相,犹如空华,幻化虚妄。是故诸法无相,乃为实相。一切法相故不可取,即此无相亦不取。若取无相,便是取著无相相。故诸法实相者,无相无不相也。

  一切实相性清净。

  一切者,指四大十二处十八界世间法出世间法而言。谓四大十二处十八界世间法出世间法,皆实相无相也。如是诸法,因缘所生,既然法属因缘,必无自性。无性为性,故曰性清净。

  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

  因为众生身心,是由四大十二处十八界,根尘识构成。既然四大等实相无相,性本清净,所以一身清净。

  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

  一切众生之身,无不由四大根尘识所构成。所以一身清净,定知一切众生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一圆觉清净。

  十方一切众生之身,无非四大根尘识所成。故多身清净,十方众生一皆圆觉清净。实相者,圆觉也。故曰圆觉清净。

  这一段文是说正报清净,以下是说依报清净。依正二报清净者,是谓依正二报不可得也。依正二报不可得者,即一真法界也。一真法界随缘现十法界,故诸法一相而诸相宛然。虽然诸相宛然,而无性湛然。所谓法尔如是也。

  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一世界者,是一佛国土世间。一佛国土,乃至一切佛国土,无不是四大所成。既然四大清净,所以一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乃至尽虚空遍法界,横遍竖穷,一切佛土平等清净不动。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虚空以无性为性,觉性亦以无性为性。虚空横遍竖穷,觉性亦横遍竖穷。故虚空平等不动,觉性亦平等不动。

  以觉性无性为性横遍竖穷故,所以四大十二处十八界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故,当知即是觉性平等不动。

  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

  圆觉实性,以无性为性。无性则不碍遍满十方,十方无性,亦复不碍全是觉性。以觉性无性,则非染非净,故曰清净不动,圆无际故。既然觉性无性,约理言则一法不立,约事言则一法不舍。一法不立,则无所谓是。一法不舍,则无所不是。以无所不是故,是以六根六尘四大陀罗尼门,乃至一切法,无不是圆觉实性所显现。

  由于以上的道理,故知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六根六尘四大,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皆遍满法界清净不动。因为根尘识四大陀罗尼门乃至一切法,皆无性故。既然一切法无性,是故不碍一一法,各各遍满法界。

  是故一尘无性,不碍遍满十方。十方无性,不碍在一微尘。以无性故,一尘遍十方而不大,十方在一尘而不小。

  所以经文云,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六根六尘四大,陀罗尼门,遍满法界。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先作法说,后作譬说。由彼妙觉性,无性遍满故,根尘等,亦无性遍满。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性遍满。既然遍满以无性故,无性则不可坏不可杂。何以故?因为无性即一真法界性故。

  以下譬说。譬如一室千灯,其光互映,互摄互入。其光融合为一,而不碍千灯并照。是知一室千灯,其光似一,而实是千光。何以知之?因为若灭掉五百灯光,或灭掉一部份灯光,室内灯光必暗。故知千光成一光,一光即千光。一一光不坏而成一光,虽成一光,而一一光不杂。

  故一室千灯,其光圆满无碍。一灯光入一灯光,一灯光入一切灯光,一切灯光入一灯光,一切灯光入一切灯光。此入彼时,即是彼摄此。一入一切时,即是一切摄一。一切入一时,即是一摄一切。一切入一切时,即是一切摄一切。如是无性为性,各各遍融,互摄互入,重重无尽。一一灯光,遍融无碍,无坏无杂。

  一切法亦复如是。无性遍融,无坏无杂,所以根尘四大,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

  觉成就者,权实智究竟,如实知一切法依他起无自性,证入我法二空之圆成实性也。所以圆觉成就,则如实知一切法幻化虚妄,无有自性。

  于是知缚与解依他无性,如幻如化。是故不与法缚,不求法解。诸法尚无,云何有法缚法解?若谓有缚有解者,颠倒见也。

  不厌生死,不爱涅槃。

  生死涅槃,皆如幻无性。生死涅槃尚不可得,厌生死爱涅槃,岂非颠倒?

  不敬持戒,不憎毁禁。

  持戒毁禁,皆本无性。若能证得无性,戒体自然清净具足。故自性清净心,本来如此,虽修治而不净,虽处垢亦不染。若一味住著于持戒,分别于毁禁,皆是法缚也。

  不重久习,不轻初学。

  久习初学,皆如幻事。若证得圆觉,便知一切无性。一切法尚且无性不可得,焉有久习初学可得?当知有所得心,皆是虚妄。故诸佛菩萨,随情现假,度化众生。所谓建水月道场,修如幻佛事。所以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

  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五识晓了前境,均无憎爱。五识晓了前境者,眼了色,耳了声,鼻了香,舌了味,身了触。今唯言眼光晓了前境者,略其余也。

  眼光晓了前境,只管见尘,并无憎爱之心。憎爱之心,起于第六识。五识晓了前境,必有一分意识。此一分意识第一刹那,名率尔堕心。率尔堕心,犹不起憎爱。第二刹那以后,便有寻求、决定、染净、憎爱了。

  眼光晓了前境,无分别寻求故,所以其光圆满,得无憎爱。

  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光体无二者,无分别,无能所,无寻求也。以无分别能所,无寻求故,是以无憎爱也。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不可说阿僧祇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花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

  此心者,圆觉妙心也。得成就者,是一心圆满无住。一心圆满无住不生分别,自然横遍竖穷,非有非无。

  既然一心圆满无住,故不住于修亦不住于证。以成就时,既不住于修,复不住于证,所以说于此无修亦无成就。

  圆觉普照,寂灭无二。

  圆觉妙心清净无住,无住则无所照,无所照则无所不照,故曰圆觉普照。

  以圆觉普照圆无际故,是以无所谓照。以无所谓照,故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正以常照故常寂,复常寂故常照,故曰寂灭无二。

  于中百千万亿以下,是说圆觉圆满无际,寂而照,照而寂的情况下,是寂灭无二不动的。一切法的生灭动止,皆如空华,幻化不实。故曰百千万亿不可说阿僧祇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花乱起乱灭。因为一切诸法,缘起性空故,幻化非实故。

  不即不离,无缚无脱。

  一切诸法,无非圆觉,故一切即一,为一真法界。此是以理约事,事虽千差,而理性是一,故曰一切即一。理性虽一,不碍事有千差,故曰一即一切。以事分理,则一即一切,所以恒沙佛土,与圆觉无差而差,是为不即。以一切即一故,所以恒沙佛土,与圆觉差而无差,是为不离。以不即故,所以无缚。以不离故,所以无脱。

  不即不离不缚不脱,是一法界。一法界者,一切诸法皆一法界也。以一切诸法为一法界故,所以众生本来觉性圆满,本来成佛。于一法界中,无生死涅槃之分别。故菩萨及末世界生,修习圆觉妙心得成就者,始知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昨梦者,梦中所见,历历分明。一旦醒来,梦中所见一切,空无所有。生死涅槃,亦复如是。迷时分明有生死,厌离生死,则执有涅槃。觉后方知五阴皆空,五阴空故,生死亦空。生死空故,涅槃亦复无有。故曰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住无止无作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如昨梦故,幻化不实。既然法非实有,等同空花,焉有生死涅槃可得?既无生死涅槃,焉有起灭来去可得?是以当知生死本来无起无生。无起无生,当亦无灭,无灭者无涅槃也。有生则有来,既无生故知无来。有灭则有去,既无灭故知无去。以如昨梦故,所以生死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

  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

  其所证者,大圆满觉也。大圆满觉者,一真法界理性也。其理性不二不别,以不二不别故,所以无得无失无取无舍。

  其能证者,无住(应为作字)无止无作(应为任字)无灭。

  其能证者,即如来本起因地法行,亦即于一真法界起行修也。

  一真法界中,无有分别,故无修亦无证。既然无修无证,云何言于一真法中起于行修耶?于一真法界中起行修者,心无所住也。无所住而生其心,便是如来本起因地法行。所证之圆觉,无定性不可得。能证之因地行修,无所住不可得。如是无界为界,曰一真法界。所以如来本起因地法行者,在以无住心,冥契无所得法。如是心无分别,法亦无分别,是谓无分别智。得无分别智,便能分别一切。是名圆觉,亦名正遍知。

  至于作、止、任、灭,皆为有所住有所得心。体是虚妄,非正修行路。此四法,皆分别见也。

  作,是起作意,求证菩提。止,是起作意,止诸烦恼。故作与止,皆是分别能所,皆有所住有所得。不知于一法界中,菩提本具,无得无失。烦恼本空,无取无舍。故作意求真除妄,一皆是妄。

  任,有人闻作意求真除妄皆是虚妄,于是一切任缘,不事修行。此是外道法,不知若无修行,不能自然证觉自然成佛,故名任病。当知所谓修行,非是起心动念,而是以无住心契无所得法。如此起修,能空人我法我,证入圆觉。心无所住则空人我,法无所得则空法我。

  灭,是起作意,灭生死求涅槃也。不知生死虚妄,非实有法。法非实有,云何可灭?当知生死无性,体即涅槃。于生死外,岂另有涅槃可得?

  总之作止任灭,皆有所住有所得心,皆虚妄分别见。故是修行上四种病。

  若证成圆觉,证入一法界,便得性海圆融平等如如。无能无所,无我无法。如水起万重波,无波而非水。此即一大总相法门体也。故经云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一切法性平等不坏者,犹如波相虽息,水性不动也。

  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最后结论,悉如上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眼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属四大

  心性归六尘 四大体各离 谁为和合者 如是渐修行

  一切悉清净 不动遍法界 无作止任灭 亦无能证者

  一切佛世界 犹如虚空花 三世悉平等 毕竟无来去

  初发心菩萨 及末世众生 欲求入佛道 应如是修习

  重颂长行文。偈中颂义,皆如长行文,览文自明,不另作解释。

  于是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渐次方便。与诸众生开发蒙昧。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翳朗然。慧目清净。

  金刚藏菩萨具仪启请。启请之前,先叹得益。

  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唯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金刚藏菩萨代众生发问,非是菩萨不知也。第一个问题,佛谓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因为断尽一切无明,方成佛道故。

  第二个问题,假使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复说众生本来成佛?迷之与觉,不能同时俱有故。

  第三个问题,假使十方异生,无明不是本有。本成佛道,然后起于无明。如此说来,成佛以后,仍应起于烦恼。那么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呢?

  异生者,即凡夫也。凡夫起于无明,随业受报,轮回六道,故名异生。

  唯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

  无遮大慈者,即无缘大慈也。平等济度,宽容一切,行无缘之法施,名无遮大慈。

  秘密藏,非佛说法有所秘密,而是众生不知不解,故曰秘密。请佛开秘密藏者,愿佛设诸方便,令菩萨晓了也。是知金刚藏菩萨所请三问题,非佛有所秘密,而是众生不了也。

  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

  令末世一切众生,借如来宣说之方便,得闻此圆觉经,永断疑悔。不信曰疑,信而复退曰悔。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世尊先叹后答。叹金刚藏所问,是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

  一切世界者,约五阴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言。谛闲大师言三种世间为一、正觉世间,二、有情世间,三、器世间。

  一切世间约现代语讲,世为时间,界为空间。一切世界,皆有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等,此等念念相续。念念相续之法,前念灭后念生,循环不已。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等,皆念念生灭,循环往复不已。以循环往复故,于是产生种种取舍。

  但是所谓念念相续,实是虚妄的。何以故?我们说过,念念相续者,是前念灭,后念生。如果前念不灭,即有后念生,是不合道理的。因为前念不灭,则前后是一念,一念云何自己相续?故前念不灭,则无相续。

  如果前念灭后念生,亦是不合道理的。因为灭法不能生,前念已灭,不能再生后念。所以后念之生,与前念没有关系。如果后念与前念没有关系,云何成为念念相续?所以前念灭后念生,或者前念不灭后念生,都不能构成念念相续。故于中种种取舍,皆是虚妄的。

  所以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虚妄的。皆是轮回者,总说即是生住异灭。据文而言,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皆是轮回之见。

  当知诸法缘起无性,无实体相,故法无轮回。轮回者,众生之妄见耳。

  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

  未出轮回而辨圆觉者,未出生灭心轮回见而观圆觉,则见圆觉亦成生灭轮回矣。所以彼圆觉性,即同流转。

  一切唯心造,见于六道轮回,唯是自见其心。所以既有生灭心轮回见,欲免轮回者,无有是处。

  故知一切世界,五阴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始终生灭等,皆众生之生灭心轮回见也。若无生灭心轮回见,则知圆觉清净不动矣。

  由此可知金刚藏三问,皆是以生灭心轮回见辨圆觉也。佛首先予以点破。

  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犹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譬动目能摇湛水者,水本湛然不动,若目光摇动,或者目有病,则见静水摇动。

  定眼犹回转火,如有人手持火把,抡臂圆挥。定目而视,犹如见一火环。

  云驶月运,月夜仰观,浮云飞驶,月本不动。但观者,好像见月亮行走。

  舟行岸移,我们坐在船上,明明船在行驶。但我们看来,觉得岸在移动。

  这四个例子,都是说明,众生妄见与法相违。

  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

  诸旋未息者,谓诸妄见未停止也。彼物先住者,谓欲水不摇动,火环不成,月不行驶,岸不移动尚不可得也。因为水摇火环月驶岸移,皆由妄见所致。如果妄见不息,欲求彼物不动,不可得也。

  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

  轮转生死垢心,一同于妄见虚妄不实。此生死垢心不除,用观佛圆觉,故圆觉亦同生死见矣。

  生死无性,非为实有,众生垢心所见,见有生死。以妄见生死故,以致妄入生死。若以生死垢心观佛圆觉,则清净圆觉亦随生死矣。

  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三惑者,金刚藏菩萨三项疑问也。若以轮转生死垢心观圆觉,是故有汝金刚藏等,三项疑问也。

  善男子。譬如患翳妄见空花患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花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花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花。何以故。空本无花非起灭故。

  本来翳是一种目病,但此处作妄见解,莫作病会。因为病虽愈,尚有再生之时,而妄见既息,便不会再妄。犹如迷失方向,一旦觉悟了正确方向,便不会再迷向了。

  譬如患翳妄见空花。

  翳是虚妄,花是幻化,二者皆非实有。若法实有,方成相待。翳花二俱虚妄无有实体,故不成相待。同时妄息觉明,便不会再妄。故曰患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花二法,非相待故。

  据理可知,自性清净心,无性随缘而非有,随缘无性而不无,假说本来成佛。其实无始无终,无生无灭,无成无坏。故自性清净心者,虽修治而不净,虽处垢而不染。以自性清净心,不可得也。

  无明者,体即虚妄,唯是假名。假名无实亦不可得,岂可谓众生成佛,复有无明?或者谓无明众生本有?

  故佛不可得,众生不可得。圆觉不可得,无明不可得。菩提不可得,烦恼不可得。生死不可得,涅槃不可得。不可得者,谓法无决定性也。

  以一切法无决定性故,所以佛方便说众生成佛,破无明证圆觉,断烦恼证菩提,出生死入涅槃。然于中求其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等,皆不可得。

  了达一切法无决定者,是名无上菩提。故觉之者成佛即日,迷之者劫隔恒沙。然觉之与迷,是一法界。何以故?唯是一心故。

  亦如空花,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花。何以故?空本无花,非起灭故。

  空花者体即虚妄,非为实有。故空花灭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花。因为花非实有,空本无花,所以非是花有起灭。

  犹如无明虚妄,灭于毕竟空时,不可说言,毕竟空何时再起无明。

  空本无花者,即说明花无实体也。既无实体,所以非起灭故。

  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花翳。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

  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花翳。

  生死涅槃,皆同空花之起灭。因为实无生死,亦无涅槃。生死无性即名涅槃,无性随缘复现生死。

  圆觉者,妙湛总持不动,故离于空花患翳。

  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

  空中无花,似是虚空暂有。因翳见有空花,似是虚空暂无。然空花虚妄,非为实有。故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故知圆觉不动,无明非有实体,所以无明不障圆觉,以无明虚妄无实体故。圆觉亦不离无明,以无明无有实体不可离故。

  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

  如来圆觉者,即圆成实性。圆成实性者,即圆满成就诸法实性也。故如来圆觉,为虚空平等本性。平等者,圆觉清净不动也,无二无分别也。如楞严经云,空生大觉中。故如来圆觉随顺,为虚空平等本性。

  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如销金矿,金非销有。

  矿中之金,本来如此,非是因销而有也。此用喻本来成佛。矿比虚妄烦恼缠缚,金性用比圆觉。金性本有,非因销有,言众生本来成佛。只为虚妄烦恼缠缚,未能圆显,仅名佛性,不名为佛。一旦圆满觉悟,犹矿石一旦清净,金性圆显,永不为矿也。佛亦如此,一旦圆满觉,无再成众生的道理。

  所以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切无明皆幻化虚妄。故虽起无明,而佛性未染。既然无明是虚妄的,所以不应无明众生本有。既然无明虚妄非为实有,则不应言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亦不应言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无明烦恼。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一切如来妙圆觉心。

  如来妙圆觉心者,一真法界性也。何谓妙?此一真法界性者,非有非无,非有而有,非无而无,有而非有,无而非无。如是者,谓之妙。

  既然一切如来妙圆觉心即一真法界性,故于一真法界中,无有二法。若有二法,即非佛说。佛证无分别智,以无分别智施设说一切法。故于一法界中,一切法非有非无,非有而有,非无而无,有而非有,无而非无。

  所以于一法界中,本无菩提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亦无虚妄轮回及非轮回。因为这些都是二法,都是定性法故。金刚经云,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一法界中,一切法无性为性。无性能随缘,随缘不失性。以无性故,曰非有。以随缘故,曰非无。以无性能随缘故,所以曰非有而有,无而非无。以随缘不失性故,所以曰非无而无,有而非有。

  是以经文云,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

  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

  声闻乘人所圆境界,彼谓已得涅槃。彼未入灭时,自谓有余涅槃。取灭以后,灰身灭智,自谓入无余涅槃。然此二种涅槃,皆有所得见,非妙圆觉。

  身心语言皆悉断灭者,谓声闻乘人偏空滞寂不起化道,不度众生。故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亲证所现涅槃者,即如来无住涅槃。如来无住涅槃者,即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无二无别不生不灭,故名究竟涅槃。声闻乘人,以住著心,分别见,终不能至。

  声闻乘人,尚不能得圆满觉,究竟涅槃。何况凡夫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呢?此是远责凡夫有思惟心,近责金刚藏三疑。

  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著。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

  萤火者,似火不能烧也。须弥山者,山中之王,入海八万四千由旬,出海八万四千由旬。取萤火烧须弥山者,极言, 其相差悬殊,终不能著也。

  以下以法合之。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如来大寂灭海者,如来圆觉也。圆无际故曰大,无生无灭故曰寂灭,无量无边以海状之。以轮回心生轮回见,终不能至。

  此是直诃金刚藏所疑。如前文言,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

  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以轮回心生轮回见,终不能至如来大寂灭海。是故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须先断无始轮回根本。无始轮回根本者,无始无明也。云何断无始轮回根本?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也。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花。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花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

  有作者造作也,凡有造作起心动念之思惟分别,皆从执有取相心起。以取相故,皆是六尘妄想攀缘之气分,非实心体。真实心体者,一真法界性也。一真法界性,无种种取相分别。

  云何六尘缘气,皆是妄想?因为一切法缘起性空无有实体,故取相之想,皆是妄想。

  既然有作思惟之有心,虚伪无实,已为空花。若用此虚伪无实之心,辨于佛果,岂非以空花复结空果吗?所以能辨之思惟心,所辨之佛果,俱成虚伪矣。

  浮心者不实之心,故曰虚妄浮心。巧见者,虚伪不实之见也,故不能成就圆觉方便。不能为成就圆觉之方便。

  最后诃金刚藏三问,非是正问。如是分别,非为正问。以迷说觉,觉亦为迷,岂是正问?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金刚藏当知 如来寂灭性 未曾有终始 若以轮回心

  思惟即旋复 但至轮回际 不能入佛海 譬如销金矿

  金非销故有 虽复本来金 终以销成就 一成真金体

  不复重为矿 生死与涅槃 凡夫及诸佛 同为空花相

  思惟犹幻化 何况诘虚妄 若能了此心 然后求圆觉

  如来寂灭性,即圆觉也,妙圆觉性未曾有始终生灭等分别。

  若以轮回心,思惟即旋复。轮回心,即种种分别取舍。若以种种分别取舍心思惟圆觉,则圆觉亦随旋复。

  余如长行所释,不另。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分别邪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于大涅槃生决定信。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循环见。

  于是弥勒菩萨,具仪请法。文中所述,总在领旨得益,上感佛恩。

  无畏道眼,以权实智观一切法谓之道眼。以实智观一切法空曰慧眼,以权智观一切法假曰法眼。

  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于诸轮回。有几种性。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

  欲游如来大寂灭海者,入佛大圆觉也。

  轮回根本者,总说即是无明,分别说即贪嗔痴。

  种性者,后文自有解释。

  唯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慧目肃清。照曜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唯愿世尊不舍救世大悲心,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圆觉者,慧目肃清,照耀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

  慧目者,佛之真空慧目,不同二乘偏空慧目。慧目肃清者,如实见一切法依他起如幻如化,不为外境所乱。如实见一切法,体性空寂,无性随缘圆满成就一切法。不见空,不见有,不见亦空亦有,不见非空非有。如是见,名如来无上见。

  照耀心镜者,言佛智也。佛智如镜,如实照知一切。佛如实知一切法缘起性空,无性缘成。空是因缘空,因缘空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有是因缘有,因缘有故,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是故佛无上知者,离空,离有,离亦空亦有,离非空非有。

  如是知见,是如来无上知见。故曰圆悟如来无上知见。菩萨修行,唯求开示悟入,如来无上知见。圆悟者,顿根人,一悟一切悟也。

  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义。令诸菩萨洁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弥勒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悟入实相,具无生忍。

  诸法无性任缘,任缘无性。无性则无相,任缘则无不相。犹如水本无相,任器而方圆。诸法无相无不相,谓之实相。

  实相无相,则‘相’不可得。实相无不相,则‘无相’不可得。诸法不可得,即是无生,故曰一切法无生。于此无生法,忍可者,名得无生忍。故曰心悟实相,具无生忍。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从无始际者,谓一念妄心起也。众生一念妄心起,于无生法执为实有,虚妄无实,故曰无始际。

  有种种恩爱贪欲。

  众生于六道中,有各种不同的恩爱贪欲,故曰种种。众生于三界中,生死相续转回不息,皆由惑业所致。总说无明发业,爱取能够润生。而爱力偏增,如水沃润,故润生位中,偏说于爱。

  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

  一切种性者,卵胎湿化四生也。当知四生六道,六道括生不尽,四生括生始尽。何故六道括生不尽?例如中阴非属六道,而属化生,故知四生括生始尽。

  一切种性,如卵胎湿化,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淫乃爱之最浊者。如经云爱有四种,爱、著、染、淫,淫者爱之浊者也。故曰一切种性,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

  爱者通于三界,淫者唯在欲界。色无色界,爱著偏重。欲界众生,染淫特重。

  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欲者,贪求心也。若分别说,有其五种,故曰诸欲。五欲者,五根于五尘起贪求也。眼贪色,耳贪声,鼻贪香,舌贪味,身贪触。故有谓五欲者,是眼耳鼻舌身,有谓是色声香味触。华严经随疏演义钞,立财色名食睡为五欲,当亦是尘之属。

  贪求心即是爱性,而此爱性由五欲所助发,故曰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我们说过,爱能润生,爱性发故,所以能令生死相续。

  十二因缘中,无明行为过去世因,识名色六入触受,为现在世果。爱取有为现在世因,生老死为未来世果。是故说爱性,能令生死相续。

  欲因爱生,命因欲有。

  经云,爱即无明。所以爱者无明也。无明为根本,以致自心变现根身器界。根身器界者,五根五尘也。五根贪著五尘,便生五欲。所以说欲因爱生。

  因无明而有行识名色六入触受,根尘相接乃有诸欲。因诸欲求,复生爱取有。因爱取有以致生死相续不断,色身连持,故曰命因欲有。

  众生爱命,还依欲本。

  众生爱命者,以爱取心执著识名色六入触受也,以致爱著生命。是谓众生爱命。

  还依欲本,欲本者无明也。众生之所以爱命,还依无明本也。

  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爱欲者,爱著其识名色六入触受也。爱著根尘诸欲为因,因爱诸欲故,乃求生命不死,故曰爱命为果。

  凡夫外道,皆求长寿不死。不知生必有死,犹高者必堕。是故佛告诸圣弟子,生者必死,欲求不死,当是无生。此是佛道外道不同之处。一切外道皆求不死,唯佛教人应求无生。

  当知爱著生命者,即是无明。唯有智人,方能心悟实相,具无生忍也。

  生死相续由爱欲而生,故曰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

  由于欲境,起诸违顺。

  五根对五尘,对于顺缘则起爱著染淫。对于违缘,便生憎嫉嗔恚。由于憎嫉故,造种种恶业,诸如凌辱毁谤,打骂杀害等,以致堕在地狱饿鬼。

  这段经文,系于六道中择其苦重者论之。故单约恶业,不说善业。当知顺缘违缘,凡染心者,皆不免生死轮回。

  若于顺缘生爱,同样是轮回业。爱著轻者可生人天,染淫重者,则堕畜生。三界六道,皆属有漏,生死相续不得出离。是故以下经文,言舍恶乐善,复生人天。

  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

  知欲可厌者,知欲恶不善法,是三涂恶道之因。于是厌离三恶业道,爱著于人天善道。故曰知欲可厌,爱厌业道。人天善道虽好,但仍不免轮回,不得出离。

  舍恶乐善者,舍欲恶不善法,乐著于善法。欲者五欲,恶者五盖,不善法者十不善也。即杀、盗、邪淫、妄语、恶口、绮语、两舌、贪、嗔、痴。今舍恶者,舍欲恶不善法也。乐善者,乐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不贪、不嗔、不痴。

  以舍恶乐善故,复现人天之报。

  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

  又知善恶业道,皆由爱之一念所生。乃知诸爱可厌恶,于是弃爱乐舍。乐舍者,灭诸苦乐受。灭苦乐受,得世间禅定,不出三界不了生死。

  弃爱乐舍,乐舍之一念,还是无明。苦乐缘生无性,体即虚妄。既属虚妄,云何可舍?故乐舍之一念,便是无明。故曰弃爱乐舍,还滋爱本。

  以弃爱乐舍,依然是爱著故,所以便现有为增上善果。人天是善果报,色无色界是增上善果报。

  皆轮回故不成圣道。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皆轮回故,不成圣道。

  三界六道,生死轮回,不能成就圣道。圣道者,出三界得无漏道也。众生不出六道轮回,皆由恩爱贪欲所致。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法生时由细至粗,除断时须由粗至细。故须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

  我们已经知道,无明发业,爱能润生。如果断于爱染,则不受三界生。例如小乘四果人,断尽见思惑便出三界。而思惑者,即三界之爱也。所谓四住地,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见一处住地即见惑,欲、色、有爱,即三界思惑。凡夫著于爱见,故落生死轮回。阿罗汉无有爱见,故超脱三界。

  今菩萨涉世,受三界生,莫非仍有爱见吗?否则为何仍受生三界?为除此疑,佛自作解释。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

  菩萨示现生于世间,非是业报身,而是变化身。业报身由爱润生,变化身只是示现而已。所以菩萨示现世间,非爱润生。故曰非爱为本。

  但以大慈大悲,令一切众生舍爱。众生若舍爱著染淫,便可不受轮回苦了。

  爱与慈悲,截然不同。爱是出于我见,适于我者则爱之,违于我者则不爱。慈悲则无我,心怀平等,慈悲一切,称为大慈大悲。故慈悲是平等的,爱是自私的。爱是有所爱,有所不爱的。慈悲是无所爱,无所不爱的。慈悲心体是智慧,爱者生于爱见之惑。

  菩萨示现世间,是以大慈悲心,令一切众生舍于爱染免于轮回,非爱所润生。

  假诸贪欲,而入生死。

  假者假借也。借诸贪欲,而入生死。示现留惑润生,非是真为业所系也。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末世众生能舍诸欲者,略说为五欲也。其中淫欲最浊,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故欲断轮回,应除诸欲。

  欲因爱生,故断欲必先除爱。境背爱心,而生憎嫉。故爱憎二心,不相舍离。是故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可永断轮回。

  然后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佛说淫欲是障道法,诸欲已舍,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清净心者,大菩提也,一真法界性也,如来圆觉境界也。换句话说,末世一切众生,若能舍欲除爱,勤求佛道,便于如来圆觉境界而得开悟也。

  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而现深浅。

  五性者,谓诸学人,于修菩提道上,由于机有利钝,悟有深浅,故显出五性,差别不等。因为一切众生于不觉地,由本贪欲,发挥无明的程度不同,有的无明重,有的无明轻。于是显出五性,差别各各不同。

  依二种障,而现深浅。

  其五性学人无明轻重的程度,由二种障而看出深浅来。

  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

  二障者,一者理障,二者事障。理障亦名所知障,事障亦名烦恼障。

  所知障障无上菩提,故曰障正知见。不过‘所知’可为智母,亦可为智障。于所知取相计著,便成智障。如果于所知不取相不计著,知法不住法,则所知便为智母,不为智障。

  烦恼障障究竟涅槃,故曰续诸生死。由此理事二障的深浅,而有五性差别的不同。

  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

  所谓五性者,谛闲大师谓一、凡夫性,二、声闻缘觉性,三、菩萨性,四、不定性,五、阐提性。据圆觉经大疏云,五性系约断二障者言,二障未断,不应列入五数。经中将声闻缘觉合为一处说而已。

  若理事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未成佛者,凡夫也。所知障烦恼障均未除,是具缚凡夫。

  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

  声闻缘觉人,断烦恼障已,急取涅槃不行化道。虽了分段生死,犹余变易生死。以无明未破故,所以经云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未破无明也。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

  菩萨者,智慧殊胜,分破无明。大悲心切,普度众生。虽行空而不取证,入生死而不染著。

  此是说声闻缘觉性。

  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欲泛如来大圆觉海者,欲上成佛道也。众生迷时,此圆觉名本觉,尔时是理即佛,以众生虽在不觉位,而理性不失也。众生悟时,不觉转为始觉。众生证入时,始觉转为圆觉。证至究竟,名究竟觉,即报身佛。尔时始本冥合,证入一真法界,名大圆觉海。

  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者,一者理障,二者事障。断理障究竟,则证无上菩提。断事障究竟,则入究竟涅槃。证得无上菩提究竟涅槃,是名成佛。故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

  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

  二障已伏,犹未断也,不过尔时不起现行而已。断时不但不起现行,种子亦断也。故不起现行,种子犹存,仅名暂伏,不为永断。此时便悟入菩萨境界。

  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

  菩萨发愿勤断二障,方是成佛因地。一旦二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入如来圆觉已,则满足无上菩提,究竟涅槃,是名成佛。

  是知菩萨为成佛因地者,须勤断二障也。若不勤断二障,不名成佛因地。此是菩萨性。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一切众生皆证圆觉者,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也。于本觉地,平等一如,无有差别。

  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

  善知识所教因地法行不同,有的善知识教次第而修,自始至终,循序渐进,便成渐教。有的善知识,直教见性成佛,离言绝虑法门,便成顿教。有的善知识,以圆教诲导,示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令悟入如来大圆满觉,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不假方便,亦无渐次。如是则根无大小,皆成佛果。此是不定性也。不定性者,非众生本觉性地不同。众生本觉性地,无性为性,一切众生平等一如。正以无性为性故,故随缘而有差别。所以有种种分别者,以善知识所教不同。换句话说,众生本觉性地是一,各各因缘不同,而有种种差别,名不定性。

  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此段经文,经中说名外道性,谛闲大师立为阐提性。

  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

  众生虽求善知识,但遇到邪见者,未得正悟不能契入佛道。睹斯经文,不寒而栗。未法时期,贤圣难求,愚痴众生,知谁是善知识也。去圣时遥,哀哀无告,能不悲夫!幸我佛世尊,大慈大悲,传留净土法门,执持阿弥陀佛圣号,当万无一失也。

  虽然是邪师过咎,非众生咎,但苦果还须众生自受也。

  是名众生五性差别,总结全文。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

  前文弥勒菩萨曾问:‘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今世尊回答,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开发未悟者,开发未悟诸法缘起如幻本性空寂的众生。

  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

  示现种种形相者,如观音菩萨三十二应身,观众生根机,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示现何身而度脱之。所谓逆顺境界,视众生根性欲,应折服者则折服之,应摄受者则摄受之。对于刚强难调众生,则折服之。对于善性柔顺众生,则摄受之。是谓逆顺境界。

  与其同事,化令成佛。

  同事者,系四摄法之同事摄也。以同事因缘,摄令众生向道。此有约因约果二说,约因曰同行,约果曰同事。于同行中,菩萨与众生,集善同行,离恶同行。世间有谓同行同事者,众生好赌好嫖,菩萨亦与其同赌同嫖,然后度化之。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违佛意旨的。应知菩萨摄受众生,是集善同行,离恶同行。

  于同事中,菩萨以大悲愿,与诸众生苦事同乐事同。苦事同者,菩萨乘大悲愿,降同众生,自作化他,令众生离苦。乐事同者,菩萨导引众生,增进德业善果,示与己同,令众生得乐。故曰与其同事,化令成佛。

  皆依无始清净愿力。

  菩萨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众生,皆依无始清净大悲愿力。清净愿力,由平等心发。不同世间凡夫,虽云爱众生,实是爱见大悲也。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最后宣示,末世众生求佛圆觉者,应发愿断障。

  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增上心者,即精进心也。当发菩萨清净大愿。清净大愿者,普度一切众生之平等大悲愿也。

  上求圆觉者,是上求佛智。发清净大愿者,是下化众生。菩萨成佛,以度众生为根本。犹如清净宝莲,以污泥为根本。

  愿我今者以下,发愿遇善知识,莫值遇外道及与二乘。外道者邪见,令众生堕落。二乘人只求自度,不兴化道,灭佛种子。

  依大悲愿而修行者,发清净愿也。并且勤求断除事理二障。一旦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解脱清净法殿者,即证大圆觉妙庄严域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弥勒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不得大解脱 皆由贪欲故

  堕落于生死 若能断憎爱 及与贪嗔痴 不因差别性

  皆得成佛道 二障永销灭 求师得正悟 随顺菩提愿

  依止大涅槃 十方诸菩萨 皆以大悲愿   示现入生死

  现在修行者 及末世众生 勤断诸爱见 便归大圆觉

  偈颂均同长行所释,不另。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

  清净慧菩萨,具仪启请。先叹如来功德,并申受益。不思议者,在心曰思,在口曰议。此清净圆觉,言亡虑绝,非思所能知,非言所能及,故曰不思议。

  不思议‘事’者,众生以贪染故,落入生死。然而虽起贪染,而圆觉依然清净,是染而非染也。虽然圆觉清净不动,而众生生死宛然,是不染而染也。如此染而不染,不染而染,此事诚不思议。

  如此不思议事,我等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蒙佛善诱开示,身心泰然得大饶益。

  愿为一切诸来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请佛世尊,愿为诸方来此会,求法之众,重宣法王大圆觉,开悟得益之次第。

  因为圆觉平等一味,凡得之者,理应相同。若得者相同,应无众生、菩萨、如来等,位次之差别。今实有众生、菩萨、如来等之差别,想圆觉性虽然平等,当有证入地位之不同也。请佛开示,令末世众生,随顺开悟,渐次能入净圆觉。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世尊赞清净慧菩萨曰,善哉善哉!汝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令修圆觉者,自知进步程度,及证入之地位。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

  圆觉自性,横遍竖穷,无欠无余,等同虚空,非性性有。

  圆觉自性,以无性为性,既是无性,故曰非性。然无性方能随缘,以随缘故,现诸差别。既然法随缘而有,便无自己体性。故无性方能随缘,随缘正是无性。如果缘起外另有无性,则此无性便是断灭。以无性随缘而现有故,所以说非性性有。

  性起与缘起,略有不同。欲令众生悟入性起,故以方便先说缘起。众生若知缘起性空,便可会入性起矣。

  举例言之,海水因风起浪,此是借风缘起。然浪由水成,无水则无浪。浪是水相,水是浪性,此是性起。

  若会性起,则知水性不动。万重波浪,无非假相。是知波浪非实,水性湛然,是为波浪之实相。故曰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以圆觉性本空寂,无诸分别故。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以实相无相,诸相幻化故。

  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

  菩萨谓圣者,众生谓凡夫。言一切凡圣,无非缘生如幻,犹水之与波然。若证圆觉,只是幻灭还见本性。幻起幻灭,均非实法,而本性不动,所以无取证者。

  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

  譬如眼根,不自见眼。

  上文言幻化灭故,无取证者,因为圆觉性自平等,无有能所之分别。譬如眼不见眼,亦无能所之分别。

  性自平等,无平等者。

  云何平等?因为诸法无性,所以皆悉平等。故平等者,即法无自性义。法无自性者,即圆觉义。以法无自性,所以无平等者。若有平等者,即是法有自性。若法有自性,即违圆觉。

  众生由于迷惑颠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欲灭一切幻化犹未灭之间,虚妄起修行功用中,便显有种种差别。当知此非圆觉性有差别,而是众生修行功用有深有浅,显出种种差别也。

  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如来寂灭者,觉性不动也。觉性不动者,无有分别也。无分别者,无性不可得也。无性不可得者,无有定法也。无有定法者,横遍竖穷也。横遍竖穷者,妙圆觉也。故得如来寂灭随顺者,随顺如来妙圆觉也。

  觉性不动则无能所,无分别则无能所,无性不可得则无能所,无有定法则无能所,横遍竖穷则无能所,妙圆觉则无能所。以无有能所分别故,所以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著五欲。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

  无始来,即一念妄心起以来。因为妄心虚妄,无体无生,故曰无始。

  第七末那识,恒常内执第八识见分为我。以致产生四种烦恼──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是谓妄想我。

  见分既起,即执第八识所变相分为我所。‘及爱我者’,便是及爱‘我所’也。于‘我’与爱‘我所’相续不断。

  然而我及我所,唯是一念妄心。一念妄心,变现见分,妄执为我。即于同时变现相分,妄执为我所。我与我所,相依而起,都无实体。众生迷惑,妄计为实有,故曰曾不自知念念生灭。一切众生执妄想‘我’,及爱‘我者’。却不自知我及我者,皆自己妄心念念生灭也。

  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

  如此众生,若遇善友,善友即善知识。何为善知识?何为恶知识?经云无我为善知识,有我为恶知识。

  既然深悟无我,则不执我所。不执我我所,则无烦恼障所知障。既破二障,便了分段生死变易生死。故遇善友,可入无生。反之便为恶友,若遇恶友,便随生死。

  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净圆觉性横遍十方,竖贯三际,无生无灭不可分别。

  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

  既悟净圆觉性,不生不灭,如空性之不动。则知一切事相之起灭始终,皆如空花而无实体,虚妄动乱也。发明者,即明了悟知的意思。

  尔时便知生灭无性,完全是自己妄识,起灭劳虑也。如果妄识不动,当下即是净圆觉性具足。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当知劳虑即是妄想而无实体,法界净即是觉心不动。劳虑既无实体,云何可断?犹如空花本无实体,云何可灭?法界净既是觉心不动,云何可得?所以若有人欲永断劳虑,‘得’法界净。便是有所得心,住著心。故曰即彼净解,为自障碍。

  故于圆觉而不自在,不能证得也。此名凡夫随顺觉性。凡夫者,除惑证真总是迷也。因为圆觉妙性,清净不动。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善男子!一切菩萨,此言地前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

  非是有劳虑可断,亦非有法界净可证。非是生死以外另有涅槃,涅槃以外另有生死。而是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何以故?因为生死无性即涅槃,无性随缘现生死。

  今地前菩萨,见有净解可得,有净觉可见,于是反成障碍。故曰见解为碍。所以为碍者,是其有所得心也。所以虽断解碍,犹有住著。以致觉其解碍的‘觉’,复为障碍,而不自在。

  其不知所谓‘觉’者,即无自性也。以觉无自性,随缘方能知一切法。如果觉有定性,定性当不能随缘,不能随缘,云何分别一切?既然觉无定性,云何有觉可见?故曰觉碍为碍,而不自在。

  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

  何故有照有觉俱名障碍?因为有照有觉,即是有所得心,分别心,取相心,障碍心。故俱名障碍。

  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

  常觉者,横遍竖穷,无欠无余,无所觉,无所不觉。所以说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因为常觉,离能觉所觉故。如果有所觉,有所不觉,不为常觉。以其不圆满故。

  以下是以譬喻说明。譬如有人自断其首,其首已断,其人亦死,故无能断者。此与钻木取火,火出木烬的道理一样。

  则以碍心自灭诸碍者,犹以幻除幻,诸幻尽灭,觉性不动也。故碍已断灭,无灭碍者。因为灭碍之觉,亦为障碍。既然碍已断灭,故亦无灭碍之觉也。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

  修多罗通指佛之言教。教不能无理,理不能无教。教无理则不立,理无教则不明。故教以理立,理以教明。诠理之教,犹标月指。

  标月指者,以指指月,欲令见月,非令取指。佛立言教,欲令得理。若人得理,文可忘矣。如果寻文觅句,死于文下,佛诃为如狗逐块。

  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

  如果有人因指而见月,则知标月之指非月也。犹人见理而后,便知诠理之教,毕竟非理。所以吾人学教,应因文解义,不可执文害义。

  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一切如来者,三世诸佛也。三世诸佛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如标月指也。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登地菩萨已见法性,故能如是随顺圆觉性也。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

  以一真法界,无有二法,一切诸法皆归一真法界。故无性随缘现诸法,诸法无性归一真。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则理不碍事。一切即一,则事不碍理。理不碍事,故无分别而分别。事不碍理,故分别而无分别。

  一切障碍、得念失念、成法破法、智慧愚痴、菩萨外道所成就法、无明真如、戒定慧及淫怒痴、众生国土、地狱天宫、有性无性、一切烦恼,乃无性随缘也,一即一切也,理不碍事也,无分别而分别也。

  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此即于一真法界中,无有二法也。乃诸法无性归于一真法界,一切即一,事不碍理,分别而无分别也。

  是知大圆满觉者,即一真法界性也。故知圆觉者,众生心是。

  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法界者,总说为一法界。分别说为十法界乃至无量法界。如来智慧,广大无量不可思议,故称海慧。如来于一知无量,于无量知一。于一知无量名智,于无量知一名慧。

  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

  诸相者,缘起一切法相也。犹如虚空者,诸法一相所谓无相也。说一相时,一切相皆归一相也。既然一切相皆归一相,故一相即一切相。

  一切相皆归一相,故知一切相幻化无性,犹如虚空。一相即一切相,故知一相随缘成万法,虽是无相而不归断灭。故法界海慧者,实相智慧也。所谓实相无相一切相,即法界海慧也。故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

  妄念者,取相生想也。然一切诸相,犹如虚空无实体性。如果取相生想,便成妄想。故居一切时不起妄念者,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也。

  为何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因为一法界故,无分别故,诸法如如故,法界唯心故。若取于相,便是心生分别,还分别自心。

  于诸妄心,亦不息灭。

  既称妄心,当无实体。若有实体,便非虚妄。既然妄心无体,云何可灭?若人起念灭妄心者,此人便是虚妄。犹如虚空不可灭,若人灭虚空,岂非大痴人?故曰于诸妄心,亦不息灭。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一切境界,皆缘起如幻,无有实性。众生日日住于缘起法中,皆住幻化妄想境也。虽住妄想境,却不应加以了知,加以分别。何以故?唯是一心故,一切相无非实相故。一切境缘生无性,即是一心,即是实相。犹如眼不见眼,刀不割刀。故不应加以分别,加以了知。

  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固然无分别无了知,当体即是真实。但是若人谓无了知,定是‘真实’。此人是于无分别中,妄起分别了。所谓灭妄取真,皆是妄也。于一法界中,一切法平等如如,无真亦无妄。为何起心动念,辨真辨妄耶?故曰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信者信其教也,解者受其义也,受持者奉行也。换句话说,便是信受佛语,依教奉行。

  不生惊畏者,深信不疑也。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若众生能随顺觉性者,以其善根昔植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者,久修清净心也。经云清净心植众德本。

  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成就一切种智者,分证即佛也。佛具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共二乘,道种智共菩萨,一切种智,唯佛独具不共三乘。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清净慧当知 圆满菩提性 无取亦无证 无菩萨众生

  觉与未觉时 渐次有差别 众生为解碍 菩萨未离觉

  入地永寂灭 不住一切相 大觉悉圆满 名为遍随顺

  末世诸众生 心不生虚妄 佛说如是人 现世即菩萨

  供养恒沙佛 功德已圆满 虽有多方便 皆名随顺智

  菩提者,即圆觉也。故曰圆觉菩提性。

  既然圆觉无取无证,无分菩萨众生。故众生求解,反为障碍。菩萨见解,亦为障碍。入地菩萨见法性故,分别心方始寂灭。

  皆名随顺智者,谓随顺圆觉。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佛圆音一演,佛唯说一佛乘法。而众生机有利钝,得解不同。如来说圆觉了义,在会顿根菩萨,闻法即悟,不必因修习而得善利。但钝根之人,不假修行,难得善利。故请佛宣修习方便。

  先举譬喻,后以法合之。譬如大城,四方来者,非止一路。

  菩萨庄严佛国,及成无上菩提,亦复如是,非一方便。愿佛广为宣说,修习方便渐次有几。能修行人,有几种人。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闻此修习方便渐次,能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

  游戏者,所行无碍也。谓于如来妙圆觉,悟入无碍也。威德自在菩萨,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菩萨启请,如来允说,师资缘合。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无上妙觉者,即大圆满觉也。此大圆满觉,竖穷三际,故曰无上。横遍十方,故曰遍诸十方。圆觉妙性,横遍竖穷,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出生十方三世诸佛,及一切法,以圆觉妙性,一即一切故。与十方如来及一切法,同体平等,因为一切即一故。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同体平等,是一法界。于一法界中,无诸分别。故于诸修行,实无有二。但以方便随顺众生之根机,则其修行方便,乃有无量差别。

  此所谓法本无二,机有差别也。若将这无量差别之修行法门,圆摄所归。圆摄所归,即归纳之。将无量法门归纳起来,随顺众生之根性,当有三种。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

  将无量修行法门归纳之,则有三种。曰奢摩他,曰三摩钵提,曰禅那。奢摩他译为止,谛闲大师以天台止观解之,谓奢摩他即三止──体真止,方便随缘止,离两边分别止。三摩钵提译为观,天台三观──入空观,入假观,中道第一义观。禅那即止观不二。这是谛闲大师,依天台三止三观解释之。现在我们直接看经文。

  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若悟净圆觉,便可得正住持,不堕邪见。得正住持不堕见,方能修习三种方便。故修习三种方便,均须先悟净圆觉。

  以净觉心,取静为行。

  得净觉心,则具正知见。具正知见者,于一切法心无所住也,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也。心不随境转,名取静为行。

  由澄诸念,觉识烦动。

  澄诸念者,静诸念也。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此时一念不生智慧生。此智慧者,即清净觉相。觉清净故,所以能觉识烦动。识者妄识也,烦者动也。以净觉心,则能觉知识心烦动。

  识心烦动者,独头意识烦动也。此是无始来,积聚之无明习气,皆是过去六根取六尘之影像。此识烦动,与净觉心无关。净觉心不动,妄识独自烦动。净觉心虽能察知,却不能制止。

  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

  静慧发生者,由定而生慧也。修定必成就慧,修慧必成就定。定者慧之体,慧者定之用。由体起用,故静慧发生。

  身心客尘,从此永灭。

  身者四大也,心者六尘缘影也。客者非主,尘者动乱生灭。众生既已静慧发生,故不执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于是身心幻化的生灭相,便可永灭。

  由于身心客尘永灭,远离粗重故,便能内发寂静轻安。轻安者,远离粗重也。

  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

  十方如来心者,无所住心,不取相心,清净心,圆觉心也。是故称佛为无心道人。菩萨既然如实知一切法如幻,身心客尘永灭,故心无所住,不取于相,一心清净,起净圆觉。此心同于十方如来之心,故曰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

  如镜中像者,譬喻说明。镜中像者,影来不拒,影去不留。所谓雁过长空,影落寒潭也。此即心无所住,不取于相,清净圆觉的境界。凡夫人起初修习,散乱心必重,故应先修奢摩他。

  圆觉经大疏,及谛闲大师,均将十方诸如来心,解为法身。法身与圆觉不二,与理无违也。大疏亦言,十方如来心者,清净心也。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

  悟净圆觉,解释同前。

  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

  心性者识也。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十八界相缘依他而有。既然依他而有,则其‘有’如幻,根尘识各无自性。各无自性,所以皆如幻化。

  幻化之法,无以自立,皆依圆觉而有。众生妄起无明,一念不觉,便执幻为实。而不觉是迷,在理原为本觉也。欲除不觉,乃起始觉。始觉既起,便证分真觉。一旦证觉究竟,始本合一,乃成大圆满觉。始觉以后,究竟觉以前,皆是以幻除幻。以除幻者,以除无明不觉也。

  变化诸幻,而开幻众。

  即起诸幻,以除幻者,是菩萨修习自觉。变化诸幻,而开幻众众者,是菩萨起化道度众生。自觉为功,觉他名德。菩萨化缘成满,方为功德圆满。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

  于一法界中,本无菩萨度众生,亦无众生被度。故众生如幻,菩萨度生亦如幻。菩萨起幻观察一切众生,于无生中,虚妄起惑,虚妄造业,虚妄受苦。以悯念迷闷众生故,乃起大悲心,广兴度化。广兴度化者,广兴如化佛事也。

  所谓轻安者,谓菩萨以大悲愿故入生死度众生。非以惑业所系而入生死,故曰大悲轻安。

  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

  菩萨由起大悲行,渐次增进,非一时顿成也,以下便明如何渐次增进。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

  菩萨观察众生如幻,当然自己非同如幻之众生。故曰彼观幻者,非同幻故。

  非同幻观,皆是幻故。

  于一法界中,所度之众生如幻,能度之菩萨亦如幻。所除之妄识如幻,能除之真智亦如幻。所谓除妄取真皆如幻也。菩萨如此,渐次离于幻化。

  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

  如此不求除妄,不求取真,净心无住,契入一真法界,即能成就圆觉妙行。

  如土长苗是譬喻。圆觉经大疏云,如种种子于地,逐渐长苗。种子譬喻觉心,土譬喻幻法,苗譬喻幻智。

  谛闲大师则谓,土譬喻真理,苗譬喻真智。

  无疑的都是欲以譬合法。但细寻经义,似不如此。

  所谓如土长苗者,系言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也。前修奢摩他,‘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对境则影现,是顿现非是渐现。只要内发寂静轻安,十方如来心,即于中顿现。

  今大悲轻安则不同。‘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

  是知如土长苗者,说明菩萨以幻除幻,非是顿成,乃渐增进也。若如此法门,可以顿成,为何说以幻除幻?因为所除之幻既除,能除之幻亦要除。所以须渐次增进,如土长苗。

  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三摩钵提译为等至、等持。观也。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净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

  此段经文,说明修禅那。修禅那者,旨在无碍。故六祖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物为碍,故曰无物。‘无物’为碍,故‘无物’亦无,斯为禅那。

  如此说来,行人云何修行?若有修行,岂非是碍?若无修行,岂非是碍?若有悟证,岂非是碍?若无悟证,岂非是碍?当知修行方便,在于无所住而生其心。若心无所住,则不碍于有,不碍于无,不碍于亦有亦无,不碍于非有非无。一切无碍,则说有一切有,说无一切无,说亦一切亦有亦无,说非一切非有非无。如此境界,谓之禅那。

  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净相。

  修奢摩他,取于静相。既取静相,静相为碍。修三摩钵提,取于幻化。既取于幻化,幻化为碍。今修禅那,故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以净觉心者,以无所住心也。以无所住心,不住幻化,亦不住静相。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

  了知身心,皆为挂碍。

  身心者,四大五阴。了知四大五阴,皆为挂碍。四大皆空,五阴皆空,是为法身。法身圆明,出诸挂碍。

  无知觉明,不依诸碍。

  在心曰知,在身曰觉。既然了知身心,皆为挂碍。则其智慧之‘明’,应离身心知觉。故曰无知觉明,不依诸碍。不依诸碍者,不依身心诸碍也。

  永得超过,碍无碍境。

  其‘明’不依诸碍,是心无所住也。如果心住于碍,固然为碍所碍。若心住于无碍,依然为无碍所碍。心无所住,乃永得超过,碍无碍境。

  受用世界,及与身心。

  所谓无碍者,非是有世界身心为碍,无世界身心为无碍。如果离开世界身心以外,另有无碍,则其无碍即是断灭。当知世界身心,缘起无性,无性是故无碍。所以非是世界身心以外另有无碍,而世界身心,当体即无碍。故曰受用世界,及与身心。

  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

  尘者,世界身心也。谓虽然在世界身心之中,而不为其所碍。犹如器中锽,声出于外。

  锽者,声音也。犹如钟中之声音,扣之则出。不但不被钟体所碍,反能受用钟体。

  烦恼涅槃,不相留碍。

  烦恼者,生死也。生死涅槃,不相留碍。

  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界。

  ‘生’灭曰灭,生灭俱灭曰寂灭。寂灭而后,一切无碍,故曰寂灭轻安。此是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谓此寂灭境界,即妙觉随顺也。

  仁王经说五忍,即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三贤菩萨是伏忍位,初二三地是信忍位,四五六地是顺忍位,七八九地是无生忍位,十地妙觉是寂灭忍位。故云妙觉随顺寂灭境界。

  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

  此寂灭轻安,离于我人众寿相。无我相无人相,故曰自他身心所不能及。无众生相,无寿命相,故曰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浮想者,妄想也。

  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禅那已略见前释,今更解释之。定慧双运曰禅那,寂照不二名禅那。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常照而寂,常寂而照,是名禅那。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此三法门者,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皆是圆觉亲近随顺,皆是修习圆觉因地法行也。

  以是如来本起因地法行故,所以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修习无量法门,或同或异,但是归纳起来,皆依如是三种事业──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

  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圆证者,见幻即离,离幻即觉,不假方便,亦无渐次。如此圆证,无有分别,无佛无生,无无佛无无生;无生死无涅槃,无无生死无无涅槃;无烦恼无菩提,无无烦恼无无菩提。离尽诸幻,即名圆觉。

  善男子!假使有人以下,系较量功德。假使有人修于佛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何故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不如一刹那顷随顺修习圆觉呢?因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威德汝当知 无上大觉心 本际无二相 随顺诸方便

  其数即无量 如来总开示 便有三种类 寂静奢摩他

  如镜照诸像 如幻三摩提 如苗渐增长 禅那唯寂灭

  如彼器中锽 三种妙法门 皆是觉随顺 十方诸如来

  及诸大菩萨 因此得成道 三事圆证故 名究竟涅槃

  偈颂义如长行所释,不另。

  于是辩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辩音菩萨请问于佛,菩萨依此三种方便修习圆觉,有几种修习?因为佛说过,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究竟于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呢?

  尔时世尊。告辩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辩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菩萨启请,佛允为答。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

  一切如来圆觉妙心,即一真法界性。于一法界中,无诸分别,无有能所。故曰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本无修习及修习者,即无能所分别也。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一切菩萨及末世界众生,于不觉而有始觉。始觉而后,以用功修习故,于是以幻修幻。若证究竟圆觉,则圆觉清净,无修习及修习者。今依于未觉,故须以幻修幻。所以说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轮者,碾碎义,转依义。碾碎者碾碎二障,转依者转迷证觉。以碾碎二障故,名曰清净。以能破一切烦恼,不被一切烦恼所破,故曰定轮。如是定轮,有二十五种。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于二十五种清净定轮中,先讲三观单修。今讲单修奢摩他。

  唯取极静,识心一念不动也。一念不动,则生智慧。其智慧喻如金刚,能破一切烦恼,不被一切烦恼所破。故曰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

  不起于座,便入涅槃。

  如此法门,勿须以幻除幻,便得究竟。故曰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菩萨起大悲心,怜愍如幻众生,故曰唯观如幻。

  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

  以佛力者,菩萨上求佛法也。变化世界者,菩萨下化众生也。菩萨自不作粗业,并教令众生不作粗业,名净佛国土。变化世界者,净佛国土也。

  菩萨净佛国土,行四摄六度一切万行。故曰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

  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故陀罗尼者,圆觉也。于圆觉不失寂念及诸静慧。圆觉者,无分别智,根本智,故曰不失寂念及诸静慧。

  前奢摩他,唯取寂静便得,不须起幻,不须起六度万行。今修三摩钵提,须随缘起幻,须修六度万行。虽修六度万行,却是随缘不失性。所以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

  此所谓菩萨虽行空寂而不证涅槃,虽入生死而不染世间。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

  诸幻化相,及与静相,俱名障碍也,故不应取著。不取作用者,不取幻相,不取静相也。

  独断烦恼,烦恼是住著心,挂碍心。不取幻相,不取静相,不取有相,不取无相,不取一切相则烦恼断尽。

  烦恼断尽,便证实相。

  实相者,无相无不相也。无相者性空,无不相者缘起。诸法缘起性空则无相,诸法性空缘起则无不相。无相无不相,是诸法实相。

  心不住有相,是实相无相;心不住无相,则实相无不相。心既无住,则不生烦恼。心不生烦恼,则不碍有相,不碍无相,不碍亦有相亦无相,不碍非有相非无相。故断尽烦恼证实相者,便得大自在。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先取至静,是先修奢摩他。修奢摩他一旦静慧发生,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照诸幻者,是修三摩钵提。所以便于静慧中,起菩萨行度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以静慧故,证至静性,是修奢摩他。烦恼是生死因,生死是烦恼果。因既断自然无果,故曰断烦恼永出生死。此是修禅那。所以说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寂静慧是奢摩他。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是三摩钵提。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是禅那。故此菩萨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已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以至静力,是奢摩他。断烦恼已,是禅那。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是三摩钵提。故此菩萨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后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及修禅那。

  以至静力,心断烦恼,是奢摩他。后度众生建立世界,是齐修三摩钵提及修禅那。故此菩萨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及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以至静力,资发变化,是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断烦恼是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后起作用变化境界。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以至静力用资寂灭,是齐修奢摩他禅那。后起作用变化境界,是修三摩钵提。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以变化力,种种随顺,是修三摩钵提,然后取于至静,是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以变化力种种境界,是先修三摩钵提。而取寂灭,是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安在寂静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以变化力而作佛事,是先修三摩钵提。安在(应为住字)寂静,是中修奢摩他。而断烦恼,是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是先修三摩钵提。断烦恼故,是中修禅那。安住至静,是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

  以变化力方便作用,是先修三摩钵提。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是齐修奢摩他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

  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是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断烦恼,是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后住清净无作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

  以变化力资于寂灭,是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住清净无作静虑,是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于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以寂灭力,是先修禅那。而起至静住于清净,是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以寂灭力,是先修禅那。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是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以寂灭力,是先修禅那。种种自性者,一切法以无性为性。故种种自性,即无性也,空性也。安住于静虑,中修奢摩他,而起变化,是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以寂灭力者,先修禅那。

  无作自性起于作用者,作有二种,作、无作。作法有起有灭。所以作法不应常作不息,如果常作,不应言有作。所以作法必是有起有灭,以对灭而言,故言作也。既然作法有起有灭,灭法不应更起。是知作法起灭,必以无作力而有作。无作力即是性空,性空随缘,方起于作。既然作由无作而起,故知作法即是无作。作法即是无作者,缘起即是性空也。故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是中修三摩钵提。清净境界归于静虑者,后修奢摩他也。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以寂灭力者,先修禅那。种种清净而作静虑起于变化,是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以寂灭力资于至静,是齐修禅那奢摩他。而起变化,是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以寂灭力资于变化,是齐修禅那三摩钵提。而起至静清明境慧,是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

  前三轮是单修,最后一轮是圆修。圆修者,圆教根机也。云何圆修?所谓圆修者,于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三种法门中,一修一切修也。

  云何一修一切修?空即无量,无量即空。诸佛如来证无上觉,于空知无量,于无量知空。于无量知空曰正,于空知无量曰遍知。圆觉慧者,无上觉正遍知也,智也,一切智境也。以圆觉慧圆合一切者,境智冥合也。

  空即无量者,依他起也。法依他起则无自性,无性随缘成就一切法,故法无自性即圆成实,圆成实者,无量即空也。圆成实者,诸法性也。依他起者,诸法相也。性者无性,无性为性。相即无相,无相而相,是为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即是圆觉。故曰于诸性相,无离觉性。

  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此菩萨者,圆教人也。清净随顺,即以无住心契无相法。

  是名菩萨二十五清净定轮,一切菩萨应如是修行。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求哀忏悔。经三七日。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依此轮修者。先当持戒修清净梵行。寂静思惟者,虔诚恭敬求哀忏悔。经三七日,表至诚恭敬,非草率从事。

  于二十五轮,各以纸标,记二十五轮名字,然后将纸标混合一起。至心求佛哀佑,不可选择,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自己根机,是顿是渐。

  依示修行,不可疑悔。如果一念疑悔,便于圆觉不得成就。疑是取结后不信,悔是取一结,复取一结以观究竟。这样便于圆觉,不得成就了。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辩音汝当知 一切诸菩萨 无碍清净慧 皆依禅定生

  所谓奢摩他 三摩提禅那 三法顿渐修 有二十五种

  十方诸如来 三世修行者 无不因此法 而得成菩提

  唯除顿觉人 并法不随顺

  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

  因为定者慧之体,慧者定之用。由定生慧,故曰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

  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

  十方如来,及三世行者,无不依二十五轮修行,而证无上菩提的。但除去上智的顿觉人,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不须依二十五轮修习。及不信二十五轮,不随顺法的下愚人,亦不依二十五轮修习。

  一切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 常当持此轮 随顺勤修习

  依佛大悲力 不久证涅槃

  文义明显,不须解释。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一切如来因地行相。令诸大众得未曾有。睹见调御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我等菩萨深自庆慰。世尊。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唯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说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净诸业障菩萨,具仪启请。

  一切如来因地行相。

  因为上章曾有‘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句,故净诸业障菩萨言,一切如来因地行相。

  睹见调御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

  佛修此法,曾历恒河沙劫勤苦修习。我等今者,不劳修习,闻佛开示,于一念间便得。故曰犹如一念。

  若此觉心本性清净,云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

  如果觉心本性清净,应无有染。若无有染,云何染污?如果本来有染,云何可说觉心本自清净?

  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咨问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佛允为说。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

  从一念虚妄起,迷惑执著。

  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

  一法界中,本无有分别,一切法性皆空。犹如海起万重波,波波皆是水,以水约波,皆无分别。而众生一念不觉,妄执四大为我身相,六尘缘影为我心相。于是妄执身心为我。既执著我相,于是分别人相众生相寿命相。故我人众寿者,皆幻化虚妄相也。众生于一法界中,妄起分别。

  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

  一法界中,无有分别,众生妄分别有我。以妄执我故,无间而有我所。人众生寿命者,我所也。于无分别中,乃认四颠倒为实我体。

  由此便生憎爱二境。

  憎爱二境者,我所也,亦即人众生寿命。于我所法,适我意者则生爱,不适我意者则生憎。

  于虚妄体,重执虚妄。

  本来于一法界中,一切法性皆空。而迷人虚妄执四大六尘缘影为我,已属虚妄,复以虚妄我执于我所。不知我与我所,皆是虚妄。故曰于虚妄体,重执虚妄。

  二妄相依,生妄业道。

  我依我所而假立,我所依我而假立。既是假立,故我我所非为实有,所以说二妄相依。

  于一法界中,唯是一心,无诸业道。而一念不觉于我所境,妄生憎爱。于是妄造诸业,妄现诸业道。故曰二妄相依,生妄业道。

  有妄业故,妄见流转。

  众生由于妄执我我所为实有故,乃妄造诸业,妄现诸业道。既然妄现诸业道,于是妄见流转。

  厌流转者,妄见涅槃。

  一法界中,本无生死可厌,亦无涅槃可求。而二乘人,妄见有生死可离,有涅槃可求,于是落入不了义法。二乘人厌生死流转,妄见涅槃。生死涅槃者,非法也,乃二乘知见也。若于一法界中不妄立知见,则不见有生死,亦不见无生死,不见有涅槃,亦不见无涅槃矣。

  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

  由如是等分别见,乃不能入清净圆觉。

  清净圆觉者,无性随缘圆成一切,随缘圆成一切,还归无性。所以清净觉,无性而随缘,随缘而无性。既然无性则无分别,所以非觉违拒诸能入者。如果觉能违拒诸能入者,则此觉是自性有。若为自性有,便不能随缘圆成一切。不能随缘圆成一切,便非清净觉。

  有诸能入,非觉入故。

  有诸能入,即是我相,即是分别。故有诸能入,非觉入也。

  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

  念者妄念也,凡夫以妄念而入生死,生死者迷闷也。二乘人知生死念虚妄,于是息生死念取涅槃。不知生死虚妄则无实体,法无实体,云何可息?故动念息念皆归迷闷。

  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

  无始本起无明者,一念不觉也。一念不觉,执幻化而为真实,故曰无始本起无明。以无明故,妄执幻化之四大及六尘缘影为我身心,故曰无始根本无明为己主宰。

  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

  一切众生,生无慧目。

  一切众生者,泛指凡夫二乘。凡夫二乘,未破无明未见法性,故曰生无慧目。慧目者,观文中‘身心等性,皆是无明。’意,应是指真空慧目言。未得真空慧目,则未破无明未见法性。未破无明未见法性,始分别执著,迷幻为真。

  生无慧目,谓从无始来,即无慧目也。例如盲者有二种,一种是后天失明。后天失明者,未盲之前,犹曾见色也。一种是生即无目,根本未曾见色。生无慧目者,言盲之甚也。

  身心等性,皆是无明。

  众生迷四大为自身性,迷六尘缘影为自心性。而四大及六尘缘影,体皆幻化虚妄。故曰身心等性,皆是无明。

  犹如有人,不自断命。

  凡夫二乘,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而彼等执身心等性为我。以爱我故,不能自行舍离身心等性。谓迷人不能自断无明,必待佛宣教而后开悟也。犹如人皆爱命,不能舍爱自断一样。

  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

  以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而迷人执身心为我产生爱者。于是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

  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众生执著身心为我,而生爱憎。此爱憎者,由无明所生。无明生爱憎,而爱憎复反熏无明。无明与爱憎,相由而增长。故相续增长,如此求道,徒增生死,皆不成就。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

  于一法界中,真本具,妄本空,无有分别。众生未成佛时本是佛,既成佛后还是佛。

  众生以执我故,妄起分别,分别能证所证。不知所证者,皆我心所起。故曰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支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

  此说明有证有取,皆是我相。因为于一法界中,无能证取所证取之分别也。

  百骸调适,勿忘我身。

  百骸调适之时,不计有我身也。忽忘我身,忘与‘亡’字同义,无也。

  四支弦缓,摄养乖方。

  四支者,四肢也。弦缓,如琴弦之失调,故曰摄养乖方。

  微加针艾,则知有我。

  艾者艾草,灼艾草以治病曰灸。故针艾者,针灸也。无病时忽忘我体,有病时微加针灸,方知有我。

  是故证取,方现我体。

  证取时即是我相,犹针艾时,方知有我。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如来毕竟了知者,无上菩提也。清净涅槃者,佛究竟涅槃也。若众生心执著证于如来无上菩提究竟涅槃,皆是我相。因为无上菩提究竟涅槃,不可得也。何以故?一切法缘起性空,即此空性,假名菩提涅槃。故菩提涅槃,即无所得也。凡有所得,皆是我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

  所谓人相者,即众生心有所悟证之理境。有所悟证,即是分别。能分别是我相,所分别是人相。

  悟有我者,不复认我。

  ‘我者’,即我所也。有所悟证,皆是我所。于我所而生憎爱,由憎爱造业受苦。受苦者,还是‘我’也。但以悟有我所,憎爱心生,随境而转,所以不复认‘我’矣。此说明人相者,即我所也。

  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

  ‘悟’,是取著于外境。众生不如实知真是自己本来面目,于是分别我所,取著我所,虚妄随我所而转。心随我所而转,不复认我。故所悟之我所非我,能悟之心随我所转,其道理亦是同样的。因为执著于‘悟’,心随境转,已超过一切能证者。因为能证者,随我所转故。这些皆为人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

  圆悟,莫作圆满觉悟解。真正圆满觉悟,便无分别执著,与取著人相截然不同。此地所谓圆悟者,是迷人自以为彻悟涅槃,皆是我所也。我者即是我所。

  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最后结论说,只要心中少有取著悟的想法,只要自以为备殚证理,皆是我所,皆名人相。

  备殚证理者,自以为完全证悟其理境,皆是我所,皆名人相。

  总而言之,人相者我所也。若人执著我,便是我相。执著我所,便是人相。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我们已经知道,以上所说我相人相,是我我所执。而我我所执,总名为人我执。今众生相,是法我执。法者色受想行识五阴也,鸠摩罗什大师译五阴为五众。故众生相者法执也。

  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

  众生心自证是我相,心自悟是人相。我相是我,人相是我所,我我所不能及者是法相。

  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

  我是众生者,谓我是五众所生也。此人有三重妄执,第一执有五众其法,不知五阴皆空。第二于五众中,复执有我。第三于我复执有生灭。

  则知彼人说五众生者,即说明五众非是我相,非是人相,而是法相。

  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

  既然说我是色受想行识五众所生,当然我在色受想行识之外,所以则非是我。

  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

  既然说我是色受想行识五种众多法所生,则色受想行识非是人相。所以五众之法,既非我相,亦非人相。非彼我者,非人我也。

  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但诸‘众生’二字,是指迷惑众生而言。‘了’是了别。了别于能证者是我相,了别于所悟者是人相。故曰了证了悟,皆为我人。

  而于我相人相以外,既非我相亦非人相,但是存有‘所’了别的,当然即是我执以外的法执了,便名众生相。

  故知我人众寿四相者,不外我法执也。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

  本来圆觉清净,无有分别,既无能照,亦无所照。若分别能照所照,便是虚妄,便是生灭,便是寿命相。

  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

  清净无相,云何可照?若众生心照清净,此清净便是众生心所法。觉所了者,觉是八识,所了者是心所。心心所法历然,即现生灭,故成寿命相。

  如此看来,了证的我相,了悟的人相,了别的法相,皆不出心心所法,皆有生灭的寿命相。我相人相众生相是横说,寿命相是纵说。如果以现代语说,前三相是约空间说,寿命相是约时间说。如此便约尽一切法相。

  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

  业智即是业识,为无明力,不觉心动也。故业智者,体即虚妄。

  一切业智所不自见,言妄不自见其妄,必待善知识教化,而后知其妄也。如果妄能自见其妄,必是妄能自断其妄。如果妄能自断其妄,必是众生皆能自度。如果众生皆能自度,必不待佛度,不待法度,不待僧度,众生皆可自然成佛。事实并不如此,故曰一切业智所不自见。

  犹如命根者,言众生不能自断其命,必待佛教化,方能断惑证真也。例如前所言‘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今简略其言,谓犹如命根。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

  大圆满觉,无能所分别,无能照所照。凡有能所分别,即非大圆满觉。故曰若心照见一切觉的,皆为尘垢。尘垢者,识心妄自取相妄生分别也。

  觉所觉者,不离尘故。

  能觉与所觉,不离尘垢也。

  汤是热水,如滚水销冰,冰销而为水,无别有冰。如果知冰销原是一水,则知能觉所觉无有分别。若知能觉所觉无有分别,则知存我觉我亦无分别。

  存我者能觉也,觉我者所觉也。能觉所觉唯是一心,故曰存我觉我,亦复如是。能觉者是我相,所觉者还是我相,所以说存我觉我。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

  末世众生,末法时期之众生。不了我人众寿四相虚妄,我法二执不断,不出六道轮回。纵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有为者,生灭法也。纵多劫修道,不出生灭。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

  谛闲大师曾引偈曰:‘六欲诸天受五衰,三禅尚是有风灾,假饶修到非非想,不及西方归去来。’我辈末法众生,应深警惕之。

  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

  末法众生修道,确实认一切我为涅槃也。每闻人言,我已得道,我已开悟……睹斯经文,方知皆是我相。

  有所得是外道,无所得为佛道。于佛道中,有何可得?六祖言本来无一物,汝开悟甚么东西?故我辈末世众生修学佛道,应老实从离四相著手,庶几不远矣。

  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为成就。

  末世众生,误以涅槃、证、悟,为我所法,故曰认一切我为涅槃,认为有证有悟名为成就佛道。不知诸法缘生无性,即此无性假名涅槃。无性则不可得,证此不可得,假名曰证。悟此不可得,假名曰悟。

  譬如有人以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何以故。有我爱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譬如有人以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末世众生,认一切我以为涅槃,犹以贼为子也。因为众生执我,必生爱憎,以爱憎造诸恶业,恶业因缘,堕于苦道。故执我为涅槃者,犹以贼为子也。我执一念,偷尽功德财,故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有我爱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

  有我爱者,即欲我不生不灭。故曰有我爱者,亦爱涅槃。不知我、法二执,缘生无性,无性正是涅槃。所以说伏我爱根,为涅槃相。

  有憎我者,亦憎生死。

  有一般人,知‘我’为生死根本。如果无我,则无人受生死矣。于是厌憎于我,故曰有憎我者,亦憎生死。这是暗示二乘人。

  不知我是缘生,缘生则无性。无性能随缘,随缘故有我。无性随缘,故无我即是有我。随缘无性,有我即是无我。法非有非无,何生死之有?既无生死,何爱憎之有?有爱憎者,即有所住心,有所得心,不离生死也。

  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憎由爱生,故曰境背爱心,则生憎嫉。故菩萨不厌生死,不爱涅槃。如果无爱,便亦无憎。当知爱者真生死,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云何当知法不解脱。善男子。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微证为自清净犹未能尽我相根本。

  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微证为自清净,犹未能尽我相根本。

  了达于空性,是名为菩提。学人于后得智中,知一切法依他起无自性,证我法二空,是名菩提。

  然末世众生不然,以己微证为自清净。以己微证,非是真证也,乃众生自以为证也。故接著说,犹未能尽我相根本。当知未尽我相根本,岂是证也?

  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嗔恨。则知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

  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者,爱也。闻赞则喜,便欲济度,系‘由有诸欲助发爱也’。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嗔恨者,憎也。闻谤则嗔,即系‘境背爱心而生憎嫉也’。爱憎二心,由我心起。故曰则知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

  藏识者,第八阿赖耶识。阿赖耶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名藏识。第七末那识,恒执第八识见分为我,故曰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

  游戏诸根曾不间断者,我执于六根起现行故,所以游戏诸根。第七末那识,虽有转变而无间断,故曰曾不间断。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有我说法我未断故。众生寿命亦复如是。

  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我相是总,人众生寿命相,皆属我相,故略说我相。执我有二,即人我法我。我法不空,不能入清净觉。

  若知我空,无毁我者。

  若知我缘生无性,则知我空也。若知我缘生无性,当知一切法亦缘生无性。若知我法二空,可入无生,入无生者,名入清净觉。既入无生忍,则无我受谤,无人毁我。故曰若知我空,无毁我者。

  有我说法,我未断故。

  既然我法俱空,故实无我说法。既然无我说法,故于顺我者不爱,违我者不憎。如果作有我说法想,便是我相未断。众生寿命,亦复如是。

  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是故名为可怜愍者。虽勤精进增益诸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末世众生,说病为法者,末世众生皆以有所得为法也。不知有所得者,皆我人众寿四相,是故名为可怜愍者。虽然勤精进于有所得,徒益诸病,不能入清净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

  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者,乃取相修行也。不知其所解行者,皆是四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于圆觉终不成就。

  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胜进者心生嫉妒。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是增上慢人。见胜进者,心生嫉妒,是我慢重者。这两种人未断我爱,故不能入清净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求善知识不堕邪见。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末世众生希望成就佛道,无令求悟。因为所悟者,皆是人相,非佛道故。若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因为人相由我相所生,以我见多闻,必取著于相。多闻而取相,唯能增长我见,不入法性。

  那么菩萨怎样化导众生呢?但当令彼众生精而专一,勤而不懈,降伏其烦恼。起大勇猛心,未得令得,未断令断。烦恼者广说无量,略说即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彼我恩爱等。

  ‘得’者,智德也。‘断’者,断德也。诸法依他而起,其相如幻。其相如幻,则无实性。无性故能随缘现一切法相,以能圆满成就一切法故,所以无性即是圆成实。由依他起性,悟入圆成实性,假名曰得。而入圆成实者,即圆觉也。然圆成实性即是无性,故得而无得,无得而得。

  云何谓断?法依他起,体即无性。然凡愚妄执依他而起之幻相为实有,乃成遍计所执性。以遍计执故,乃生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彼我恩爱等。然遍计执性,纯属虚妄执著,故, 应断除。若断遍计执,则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然遍计执性虚妄无实,故断而非断,非断而断。是之谓未得令得,未断令断也。

  佛说是人,渐次成就圆觉。求善知识,不堕邪见。

  若于所求,不知依他无性,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不入清净觉海者,不入圆觉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净业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皆由执我爱 无始妄流转

  未除四种相 不得成菩提 爱憎生于心 谄曲存诸念

  是故多迷闷 不能入觉城 若能归悟刹 先去贪嗔痴

  法爱不存心 渐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 憎爱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 终不堕邪见 所求别生心 究竟非成就

  一切诸众生,皆由执我爱,无始妄流转。

  一切法无我,而众生虚妄执我,即无始无明也。由执我而生四相,故不成菩提。

  若能归悟刹,先去贪嗔痴。

  我执是种子,其相微细。贪嗔痴是起现行,其相粗显。无明生时,由细而粗。然修断次第,须由粗至细。故一切众生,虽然由执我爱而妄流转。然欲悟圆觉,须先去贪嗔痴。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于是普觉菩萨,具仪启请。

  心意荡然者,心无挂碍也。

  获大安隐,安隐者涅槃也。大宝积经,及大方广三戒经,均曰‘云何安隐?谓无分别。’心无分别,则无挂碍。故曰心意荡然,获大安隐。

  普觉菩萨先叹得益,然后请问。请问末世众生修佛道者,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因为修学佛道,勿令求得,有所得者,皆是外道。唯令除病,病除而后,佛性自然圆现。

  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问如来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无畏道眼者,能正见道不堕邪见,故称无畏。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末世众生将发无上菩提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应求一切正知见人。云何是正知见人?正知见者,心不住相。心无所住,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也。因为正知见人,如实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不著声闻缘觉境界。

  不落二乘境界,应广度一切众生。

  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

  善知识诱导众生,所施方便不同。有时示柔和而摄受之,有时现威严而折服之。总以利益众生为怀,故虽现尘劳烦恼,心恒清净。

  善知识有时示现有过,实系以身示教。赞叹清净梵行,开导后学,不令众生入不律仪。

  后学若知此意,勿论善知识顺教逆教,均应以师敬之。不可以我慢心,辄论善知识过。

  求如是人,即得成就无上菩提。此是答覆,应求如是人。

  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况复搏财妻子眷属。

  末世众生见如是人,虽处尘劳中而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虽见之而心无憍慢。应供养之,不惜身命。

  况复搏财,妻子眷属。

  抟者抟食也。当时印度人,以手抟饭而食曰抟食。抟财者,食财之略称。供养善知识,不惜身命,况复抟财,妻子眷属而不能舍呢!

  今每闻妻子眷属,欲依佛出家,而坚持不舍者,即不能以妻子眷属而施善知识也。

  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花发明照十方刹。

  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

  善友者,善知识也。不起恶念者,不生憍慢,不毁谤加害也。如是即能成就无上觉,心花发明照十方刹。起大悲心,普度一切。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

  诸法皆因缘而起,既然起属因缘,故无自性。以无自性,方能随缘而起。因缘而起是有,因缘起法无性故无。无性即是随缘,故无是有之无。无是有之无,不得谓‘无’,不得谓‘非无’。因缘即是无性,故有是无之有。有是无之有,不得谓‘有’,有不得谓‘非有’。

  故一切诸法,非有而有,有而非有。无而不无,不无而无。亦有亦无,是为世谛。非有非无,是为第一义谛。而世谛者,即第一义谛随缘也。第一义谛者,即世谛无性也。故入世谛,即入第一义谛。入第一义谛,即入涅槃。此之谓妙法也。

  善知识云何证此妙法?心无所住也。因为此法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故证此法者,须心无所住,即此‘无住’亦不住。是之谓无所住而生其心也。

  由于这种道理,故欲证此法,应离四病。四病者,以下另有别论。

  一者作病。

  作者,起心造作也。一切法缘生无性,无性之法,无生无起无作。故一切法清净如如,一心本具,不二不别。若起心造作,皆是妄病。修道之人,只须除病,病尽真如自现,故勿须起心造作。云何为病?病者遍计执也。

  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

  彼人不知,本心清净一念不生,便是圆觉。因为圆觉性,本不动故。如果起心动念,翻成虚妄。今于本心起种种造作行,欲求圆觉,无异缘木求鱼,抱冰求火。故曰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二者任病。

  任病者,任凭自然也。当知修学佛道,不应除法,但须除病。众生无始时来, 皆在虚妄病中,若不除病,不应自然成佛。若众生可自然成佛,便勿须三宝化导矣。

  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

  不断生死不求涅槃者,以为生死涅槃皆空。涅槃空则无起,生死空则无灭。

  如此说空者,是恶取空,以坏因果故。集为生死因,苦为生死果。道为出世间因,灭为出世间果。若著任病者,则不知苦,不断集,不修道,不证灭,如是则坏佛法。

  任彼一切,随诸法性。

  不知法性者缘起性空,性空缘成。性空随缘成一切法,非是缘起以外另有性空。若于缘外有空,此空即是断灭空。

  若任彼一切自然发展,即是随诸法性者,那么众生何以有不觉?因为任彼自然,应无不觉。若无不觉,何以有始觉?若无始觉,何以有分证觉?若无分证觉,何以有究竟圆觉?故圆觉性,非任彼自然而有故,说名为病。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止者止息也。诸法缘起性空,诸念无性,无性本空,焉可止息?若起心止念,能止念者即是妄念也。所以若谓‘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此即妄念也。一切法不可得,云何能得一切性寂然平等?复次,既曰一切性寂然平等,云何可得?

  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彼圆觉性,非有非无,等虚空故,横遍竖穷故,所以非止念所合,说名为病。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四者灭病。

  一切法缘生无性本来空寂,何须更灭?复次一切法无性缘成,缘成即是不灭。故灭是不灭之灭,不得谓定灭。若谓定灭,即是断灭。

  一切烦恼身心既是因缘生,当是无生,无生云何有灭?故谓定有灭者,边见也,故说名为病。

  谓根尘虚妄境界永寂者,系偏空滞寂也。不知一切法缘起无性故空,此空是有之空,有之空不落断边。空无自性随缘成有,此有是空之有,空之有不落常边。离于二边,契乎中道,方是诸法实相。

  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圆觉者,如实知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如实知缘起性空,是于无量知空。如实知性空缘起,是于空知无量。于无量知空,于空知无量,故圆觉性非是定寂。谓一切法永寂者,病也。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

  法本无相,无相者实相,故一切法无非实相。实相无相,故一切法本来清净。只怪众生动念住著,以致有染。作任止灭四病,皆是有住生心。今离四病,以无住心契于实相,始觉合于本觉,故则知清净。

  作是离四病观者,名为正观。正观者,除病不除法也。若他观者,名为邪观。邪观者住著生心也。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若复远离应断嗔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

  末世众生欲修圆觉者,应当尽形寿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善友即善知识。经言云何善知识?云何恶知识?无我为善知识,有我为恶知识。因为有我者必生三毒,生三毒者必造十恶业,恶业因缘必堕三涂,故为恶知识。无我者则不生三毒,不造十恶业,不堕三涂,故为善知识。

  父母生我五阴身,善知识全我慧命。五阴身令我入生死,慧命使得解脱,故善知识恩德,尤在父母之上,故应尽命供养承事。阿难白佛言,众生于佛道中得成就者,善知识功德有其半。佛言,众生于佛道中得成就者,全由善知识功德。

  善知识欲亲近者,欲兴度化也。莫执我见,应断憍慢,敬顺所教。善知识若因他缘离去,不可妄生怨恨,应敬顺其意。近之则慢,远之则怨,非事善知识之道也。

  善知识教化,有其二道,一者顺,二者逆。应摄受者摄受之,是谓顺化。应折伏之,是谓逆化。当知善知识现顺现逆,旨在利益众生,非是有爱有憎。其心犹如虚空,不住著不取相。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了知身心毕竟平等者,了知自身及众生身,同一法性身也。

  修行者如是行,方能入圆觉。此段经文,是回答普觉菩萨,行何等行之问。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此是回答除何等病之问。

  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

  第八识见分,妄取著第八识所变相分,起憎爱心,种入八识田中,成自种子。故第八识又名一切种。由于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所以生死轮回相续不断,以致不得解脱。

  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

  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是言诸病之因。若复有人以下,是言除病之方。若人怨亲平等,心无有二,则离憎爱种子,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即应时而除。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

  度尽无量无边无数众生,而不取众生相也。因为众生无性,即我法性身。同时离一切相,即是法性。故曰令一切众生入于圆觉,而无取觉者。

  此答,云何发心,不堕邪见。度尽一切众生不取众生相者,悲导智也。不取一切诸相而不舍度一切众生者,智导悲也。菩萨发心,应理不碍事,事不碍理,悲智双运,方不堕邪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觉汝当知 末世诸众生 欲求善知识 应当求正觉

  心远二乘者 法中除四病 谓作止任灭 亲近无憍慢

  远离无嗔恨 见种种境界 心当生希有 还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仪 戒根永清净 度一切众生 究竟入圆觉

  无彼我人相 常依止智慧 便得超邪见 证觉般涅槃

  偈义如长行所释,不另。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唯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圆觉菩萨请问安居修行。我等今者,已得开悟,是现前得益。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是请护益后世也。

  安居者即安置净居,克期求证的意思。

  并请问三种净观,以何为首。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菩萨请问,佛允为答。

  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

  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略言正法像法末法三时期也。

  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

  此等众生,具大乘根性,且秉信欲修圆觉者。

  若在伽蓝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

  伽蓝,译曰众园,即僧众所居之寺院,在僧伽蓝安处徒众,即作寺主领众也。既然领众,自然有缘事系身。如是之人,可依我所说三观二十五轮,随分思察。此是随缘修也。

  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净居。

  若无有他事因缘者,例如不领徒众,及无弘法利生等因缘所羁绊者。即应如法启建道场,例如佛七道场,禅七道场等等。建立道场,立定期限,克期求证。

  佛说有三期,为上根人,中根人,下根人所设。长期百二十日,为上根人所设。上根人力胜,可于百二十日勇猛精进,不生懈退。中期百日,为中根人所设。中根人力次,不堪百二十日勇猛精进,故减为百日。下期八十日,为下根人所设。下根人力再次之,百日精进犹不能堪,故再减为八十日。

  安置净居。

  启建道场,必应结界净坛,香花供养等,曰安置净居。此者,凡无有他事因缘者,应建立道场,克期求证。若有他事因缘,即应依三观二十五清净定轮,随缘修习。

  若佛现在当正思惟。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悬诸幡花。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过三七日一向摄念。

  若佛现在,当正思惟。

  若佛现住世,则不须施设形像,但正思惟不起妄念可也。

  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

  佛灭后现前无佛,当施设形像。心存者,心存如佛现前。目想者,见佛形像作见佛想。正忆念者,正忆念于佛也。故曰还同如来常住之日。

  悬诸幡花者,种种庄严道场。

  经三七日……是向十方佛求哀忏悔。

  遇善境界,得心轻安。过三七日,一向摄念。

  遇好的境界,烦恼、所知二种负累减轻,故得心轻安。经过三七日礼佛求忏,一向摄念,令心不散驰也。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

  佛制夏三月安居,不外出游化。如果结定三期修圆觉期间,遇到结夏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

  声闻人结夏安居,须结界羯磨。凡参加结界羯磨者,皆得和合安居,曰安住徒众。今心离声闻,为清净菩萨止住,故不假徒众。意思是说,不以结夏安居,废修圆觉也。

  大疏云‘建立道场,或在伽蓝,或于余处,期限未满,夏首已临。入众安居,则乖誓约,自终期限,又犯毗尼。道场中人,由此疑惑。如来远念,故为辩明。为俗乖律即非,因大废小无失。故决定毗尼经说,持声闻戒,是破菩萨戒。持菩萨戒,是破声闻戒。心离声闻者,大小不同。次下即说不假徒众者,不必六和。’

  此段文的意思是,若于誓约修圆觉期间,遇到结夏安居时,可因清净菩萨止住,圆满修行圆觉。可以不必参加结夏。但应于佛前作白,以下便是作白之文。

  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

  我比丘比丘尼。是出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是在家二众。作白前先自明身份。

  踞菩萨乘。是自明欲依菩萨乘法修行。

  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

  诸法无非实相,实相无相则灭‘生’。实相即是诸法,实相诸法即不废一切相,则灭‘灭’。生、灭俱灭,谓之寂灭。故修寂灭行,便入实相。既然实相无生无灭,故曰同入‘清净’实相住持。

  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

  以大圆满觉,为我道场,身心安居。明欲修圆觉行,不为四大及六尘缘影所局也。

  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

  第七末那识执我,转依后则以无我为性。以无我无分别故,名平等性智。故平等性智者,诸法如如也。

  涅槃自性者无性也。以无性故,是以不生不灭。平等性智,及涅槃自性,均如如无有分别,故无所系属。

  今我敬请以下,是白佛愿文。不依声闻者,不系徒众也。十方如来及大菩萨,同入清净实相也。当与十方佛及大菩萨,同入实相三月安居。为修无上妙圆觉大因缘故,心离声闻不系徒众。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

  菩萨示现安居者,以修大圆觉为安居也,非如声闻乘人,系属徒众,故曰示现安居。

  过三期日者,若过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若此时夏安居尚未竟,可以不受夏安居限制,随往无碍。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诫邪谬也。佛法是一,无有二法,二法即是魔法。故信解行证,虽阶级不同,然总是一法。解则解其所信,行则行其所解,证则证其所行。如是信解行证,方能不违佛教。故诫之曰,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所闻者,略如三观二十五轮。以下略述其境界。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先明修奢摩他境界。既云境界,当是论证不论解。佛言我法甚深,唯证乃知,此之谓也。

  然凡夫无知,唯有据理推之。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

  静极则明,明之谓觉。故至静为体,明觉为用。例如水性不动,而波起万重。万重之波,无非一水。若于一波会其为水,则便觉知波波皆是一水。于是于一知无量,于无量知一。此不过凡夫据理而推,非亲证之现量境界也。

  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

  既然静极便觉,所以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则觉亦从于一身至一世界。

  若觉遍满一世界以下,是言所证之境界。法界唯心,犹万波一水,既然于一波中可知一切波,故觉遍满之人,能于一心中知一切众生心。故曰于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

  最后叮咛说,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熏成种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次说修三摩钵提境界。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

  观经云,心想佛时心即是佛,以熏能成种故。

  依种种门,渐次修行。

  三摩钵提如土长苗,非是顿得,故须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并须广发大愿。久久熏习,方能自熏成种。如土长苗,方得渐次成就。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若不如此者,终不可取。总而言之,奢摩他可不起于座顿得,而三摩钵提须是渐修,不可顿得。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最后说修禅那。先取数门,数门者数息观也。数息观本是小教修习法门,今于圆觉门中提出者,取其为初首方便也。天台六妙门数随止观还净,介绍数息观甚详,此地不多作介绍。

  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

  分齐者,分剂也。心中了了分明,知念头之起、住、灭,分剂头数。心既了知,便不随念转。

  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

  既于数门中,了知生住灭念分剂头数,如是于四威仪中亦分别了知。

  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

  此是修禅那所证之境界。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诫谬误也。

  是名三观初首方便。若诸众生。遍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三观初首方便者,奢摩他初首方便先取至静,三摩钵提初首方便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及大菩萨,禅那初首方便先取数门。

  若诸众生,遍修三种勤行精进者,圆修也。若人圆修三观,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障。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求胜上心。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此是开导末世钝根众生如何修习。末世钝根众生求道不得成就者,系由昔世业障所致。

  当勤忏悔者,末世钝根众生,应行事忏,应至诚发露忏悔,求佛哀佑。

  常起希望者,起胜进心也。先断憎爱嫉妒谄曲诸恶,求胜上善法欲心。于三种净观,随学一事。若此观不成,复学彼观。心不放舍,必期于成,不可生疑悔心,亦不求速成。必须不放不舍,渐次求证。

  是知末世钝根众生,必须忏悔业障,不放不舍,渐次求证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圆觉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欲行无上道 先当结三期

  忏悔无始业 经于三七日 然后正思惟 非彼所闻境

  毕竟不可取 奢摩他至静 三摩正忆持 禅那明数门

  是名三净观 若能勤修习 是名佛出世 钝根未成者

  常当勤心忏 无始一切罪 诸障若销灭 佛境便现前

  悉如长行所释,不另。

  于是贤善首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及末世众生。开悟如是不思议事。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众生修习得何功德。云何使我护持经人。流布此教至于何地。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贤善首菩萨,请问经教名字,以便流通。并问云何奉持,众生修习得何功德,云何护持经之人,流布此经至于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贤善首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经教功德名字。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贤善首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佛仍是先赞后答。贤善首菩萨及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三世如来之所守护。十方菩萨之所归依。十二部经清净眼目。

  此是颂扬此经功德。圆觉经为诸佛所说,三世如来之所守护,十方菩萨之所归依。圆觉经能令萨远离诸幻,彻见法性,故为十二部经清净眼目。清净眼目者,不为幻翳所障。

  十二部经者,非是十二部帙,而是十二部份。一、修多罗,二、祇夜,三、伽陀,四、尼陀那,五、伊帝目多,六、阇多伽,七、阿浮达磨,八、阿波陀那,九、优婆提舍,十、优陀那,十一、毗佛略,十二、和伽罗。

  是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汝当奉持。

  宣说是经名字,是经有五名。圆觉陀罗尼,修多罗了义,秘密王三昧,如来决定境界,如来藏自性差别。

  善男子。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圆觉者,究竟觉也,究竟觉者佛境界也。故此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于佛地。

  既然唯显如来境界,却是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于佛地者,说明一切众生依圆觉修行,皆可成佛也。

  善男子。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让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

  顿教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群品,可见此经顿渐全收。譬如大海不让小流,百川所归也。蚊虻修罗,皆得充满,言各种根机,皆能得益也。

  善男子。假使有人纯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及一句义。

  此下校量功德。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

  假使有人教百千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半偈。何以故?因为此经可令众生至佛地故。

  善男子。若复有人闻此经名信心不惑。当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种诸福慧。如是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所种诸善根闻此经教。

  闻此经名信心不惑者,为能入也。若人闻经名字即能入教,当知是人善根昔植。非于一佛二佛种诸福慧因缘,如是乃至尽恒河沙诸佛所,种诸善根,方能闻此经教。

  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令生退屈。

  贤善首菩萨曾问,云何护持经之人?今世尊回答说,当护末世是修行者,莫令恶魔及诸外道,恼乱修行者之身心,致令修行者生于退屈。退失道心,屈伏于恶魔外道也。

  尔时会中。有火首金刚摧碎金刚尼蓝婆金刚等八万金刚并其眷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若后末世。一切众生。有能持此决定大乘。我当守护如护眼目。乃至道场所修行处我等金刚自领徒众晨夕守护。令不退转。其家乃至永无灾障。疫病销灭。财宝丰足常不乏少。

  先说金刚守护。

  金刚者,金刚宝杵也。以所执武器彰名,故名金刚。

  有火首金刚,摧碎金刚,尼蓝婆金刚等八万金刚及其眷属。皆发愿守护持经人。若后末世一切众生,凡能持此圆觉经者,我等当守护之,如护自己的眼目。不但守护其人,乃至其所居之道场修行之处,我等金刚率领徒众,无分晨夕而守护之。不令魔外恼乱,不令修行人退屈。其所居之处,永无灾障,疫病销灭,财宝丰足常不乏少。

  尔时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并须弥山王护国天王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者。常令安隐心不退转。

  大梵天王,初禅大梵天王也。大梵天王护持佛法,为娑婆世界主。世尊成道后,大梵天王请佛说法,世尊受请后,始往为五比丘说法。

  二十八天者,总说三界释梵诸天。

  须弥山王者,忉利天主也。忉利天主,居须弥山顶故曰须弥山王。

  护国天王等,护世四天王也。

  释梵诸天,皆顶礼佛足,发愿护持经人,常令安隐者,常令安乐也。

  尔时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与十万鬼王。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人。朝夕侍卫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内。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当使其碎如微尘。

  大力鬼王名吉槃茶,与十万鬼王,亦发愿护持经人。彼鬼王等发愿言,我等守护是持经人,朝夕侍卫,不令修行人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内,一由旬四十里也。其人所居,方圆四十里内,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等当使其碎如微尘。

  以上诸金刚,释梵诸天,及大力鬼王等,皆发愿守护持经人。可见修圆觉者,功德无量也。

  佛说此经已。一切菩萨天龙鬼神八部眷属及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说此经已,在会诸菩萨,天龙鬼神八部眷属,及释梵诸天王等,一切大众,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述要终

 


{返回 智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已经没有了
下一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性缘问题之申论 五、与种子识的关系
 佛七讲话 第七集 第三期 第三天 三业不犯对佛忏悔
 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释义
 佛七讲话 第五集 第一期 第七天 不求万事如意只求万事如法
 金刚三昧经一波记 入实际品第五
 般若义理的探究 修习方便
 无量义经略解 十功德品第三
 佛七讲话 第五集 第一期 第二天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金刚三昧经一波记 无相法品第二
 佛七讲话 第六集 第一期 第五天 不生我慢持名念佛求生西方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