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课 四安乐行法
四安乐行,是说四种可以获得安乐的行法。一般地也就是指《法华经·安乐行品》所说菩萨于恶世弘扬《法华经》时应安住的四种法。
“安乐行”一词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卷八(下)有三种解释:
一、依事释:身无危险(安)、心无忧恼(乐)、依之而能进趣(行),故名安乐行。
二、附文释:附于《劝持品》时,著如来之衣故法身安,入如来之宝故解脱心乐,坐如来座故导般若行;附于《安乐行品》时,住于忍辱地故身安,无暴率故心乐,观诸法实相故行进。
三、法门释:不缘生死涅槃等边,安住不动,称为安;又受三昧广大之用及五受,故为乐;无所受,无所行,而行于中道,称为行。
总之安乐即是大涅槃三德秘藏之乐果,行是止行、观行、慈悲行之涅槃道是乐因。因果俱乐,因果俱妙,故称“安乐行”。
安乐行四法智者大师立以下四名:
一、身安乐行:谓身远离豪势、邪人邪法、凶险嬉戏、旃陀罗、二乘众、欲想、五种不男之人、危害之处、讥嫌之事,蓄养年少弟子及沙弥小儿等十事。因为这十事能使菩萨行人身常劳累烦杂,所以远离之后就可以常好坐禅,修摄其心,因此称为“身安乐行”。
二、口安乐行:口远离说人与经典的过失,不以了义破不了义,使小根行人心地不安,不轻慢初学或偏权之法,不故意赞叹与毁谤,不生怨愤与嫌弃,因为这四种口上的过失,能使菩萨断众生的缘份,产生不友好的气氛,所以远离之后,即可得安乐,经常修摄其心,使口不造业,所以称为“口安乐行”。
三、意安乐行:谓远离嫉妒谄曲,以大行轻视谩骂,小行之人烦恼扰乱,争论竞斗的四种意念。因为意念不正,无法方便利生,所以应对众生平等说法,慈悲亲和,则这样才可以常好坐禅、自在安乐,以此修摄其心,称为“意安乐行”。
四、愿安乐行:对于《法华》等大乘经典不闻不见,不知不觉,不信不解的众生,生起慈悲心,而立誓自己若证得正等正觉时,必以智慧力、方便力、神通力等引导他们,使之入于法华实道之中,因为无大誓愿则其果不圆,其心不普,所以发此誓愿而常好修摄自行,因此称为“誓愿安乐行”。
对于四安乐行法慧思大师的《法华安乐行义》认为:“一切法中心不动故曰安,于一切法中无受阴故曰乐,自利利他故曰行。”并立两面种行法,即有相行和无相行。“无相行者,即是安乐行,一切诸法中,心相寂灭,毕竟不生,故名无相行也。常在一切深妙禅定。……有相行,此是普贤劝发品中,诵法华经,散心精进,如是等人不修禅定,不入三昧,若坐若立若行,一心专念法华文字,精进不卧如救头燃,是名文字有相行。”
另外慧思大师将四种安乐行,“第一名为正慧离着安乐行;第二名为无轻赞毁安乐行,亦名转诸声闻令得佛智安乐行;第三名为无恼平等安乐行,亦名敬善知识安乐行;第四名为慈悲接引安乐行,亦名梦中具足成就神通智慧佛道涅槃安乐行。”
(1)正慧离着安乐行:菩萨以无着的中道实相的真正大智慧,在众生中以善巧方便力转化、利乐,使一切有缘皆能行于中正大道。所以菩萨以正慧观于“因”而破无明断一切烦恼,了知一切法毕竟无有和合相,亦无聚散。这样的观行知集谛微妙的智慧即叫做“生忍”。能行于“生忍”即得离一切执着的安乐行。名虽与智者大师所立不同,但都是依《法华经·安乐行品》而立,故其意思大同小异,且顾名思义,不难领会,故不赘述。
初发心的凡夫位,能行于这四种安乐行,即入于圣位,也就叫作圣行了。所以安乐行法对于台宗门人修身养心,通达无作妙用,是有极重大的意义的。
练习题:
1. 安乐行如何解释?
2. 有身安乐行要怎样行持?
3. 有口安乐行要怎样行持?
4. 有意安乐行要怎样行持?
5. 有誓愿安乐行要怎样行持?
6. 什么叫有相行与无相行?
7. 慧思大师怎样命名四安乐行?
思考题:
1. 认真阅读《法华经·安乐行品》并结合智者大师和慧思大师的解释深刻体会安乐行义。
2. 四安乐行对于自身的修养与对众生的利乐如何?
3. 你如何在人生观实中体会四安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