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四种三昧阐释(朱封鳌)
 
{返回 天台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16

四种三昧阐释

朱封鳌著

   三昧(梵言Samādhi),译为正定,即善心住于一处,寂然不动。在天台宗止观实践的体系中,三昧共分4种,即: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它包括般若空观、法华一乘观、实相观、坐禅、念佛和忏悔等各种修行法门,因而被认作是天台宗的精髓。天台宗三祖慧思示寂前,曾对弟子们指出观修三昧的重要,说:“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华、般舟、念佛三昧、方等忏悔、常坐苦行者,随有所须,吾自供给,必相利益。如无此人,吾当远去!”智者绍承慧思的遗愿,身体力行。他在《摩诃止观》的“修大行”中,专门阐述了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四种三昧的修行方式,充分表达了天台止观的思想。直到示寂前,他还谆谆教诲弟子说:“吾常说四种三昧是汝明导,教汝舍重担,教汝降三毒,教汝治六大,教汝解业缚,教汝破魔军,教汝调禅味,教汝折慢幢,教汝远邪济,教汝出无为坑,教汝离大悲难。”足见天台宗祖师们的苦口婆心。

常坐三昧

   常坐三昧,又称一行三昧。它出自《文殊说摩诃般若经》、《文殊师利问经》,指心专于一行而修习的正定。有理、事两种:理之一行三昧,指定心观法界平等一相之三昧,体证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故于行住坐卧等一切处,能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直成净土;事之一行三昧,即一心念佛之念佛三昧。

   智者《摩诃止观》介绍常坐三昧的修持方法是:

   方法者,身论开遮,口论说默,意论止观。

   身开常坐,遮行、住、卧。或可处众,独则弥善。居一静室,或空闲地,离诸喧闹,安一绳床,旁无余座。九十日为一期,结跏正坐,项脊端直,不动不摇,不萎不倚,以坐自誓,助不拄床,况复尸卧?游戏住立,除经行、食、便利。随一佛方面,端坐正向。时时相续,无须臾废。所开者:专坐。所遮者:勿犯。不欺佛,不负心,不诳众生。

   口说默者,若坐疲极,或疾病所困,或睡盖所覆,內外障侵,夺正念心,不能遣却,当专称一佛名字,惭愧忏悔,以命自归。与称十方佛名,功德正等。……

   意止观者,端坐正念,蠲除恶觉,舍诸乱想,莫杂思维,不取相貌,但专系缘法界,一念法界。系缘是止,一念是观。信一切法,皆是佛法,无前无一,无复际畔,无知者,无说者。若无知无说,则非有非无,非知者非不知者。离此二边,住无所住。如诸佛住,安处寂灭法界。(《摩诃止观》卷2)

   开遮,即开与遮。开,许可之意;遮,禁止之意。在戒律中,有些事开许,有些事遮止。说默,指念诵或禅定。具体的做法是:身,居于静室,结跏正坐,项背端坐,不动不摇,不萎不倚,“以坐自誓,肋不拄床”,终日如此。口,通常是缄默不语,一心禅定,但当疲劳之极,或疾病侵困,或睡盖侵入时,则可专念一佛号,专心一意,以防内外障侵夺正念心。意,端坐正念,驱除恶觉,舍诸乱想,心意集中观照,专系缘法界,一念法界,谛审中道法界之理,了达迷悟不二、凡圣一如的境界。系缘即是止,一念即是观。无前无后,无有际畔,无知者无说者,非知者非不知者。使心意离此二边,住无所住,安处寂灭法界。

   常坐三昧以九十日为一期限。它是以绝对为对象的真如观,观众生相如诸佛相,众生界量如诸佛界量。以此观法界理,来体解己心,达到证三谛三观的妙境。

常行三昧

常行三昧,又称般舟三昧。或称“佛立三昧”。智者说:“此法出《般舟三昧经》,翻为‘佛立’。‘佛立’三义: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力。能于定中见十方现在佛在其前立,如明眼人清夜观星。见十方佛,亦如是多,故名‘佛立三昧’。”(《摩诃止观》卷2)

   智者《摩诃止观》介绍常行三昧的修持方法是:

   身开常行,行此法时,避恶知识,及痴人、亲属乡里,常独处止。不得希望他人,所有求索;常乞食,不受别请。严饰道场,备诸供具、香肴、甘果,盥洗其身,左右出入,改换衣服。惟专行旋,九十日为一期。须明师,善內外律,能开除妨碍。于所闻三昧处,如视世尊,不嫌不恚,不见短长。当割肌供养师,况复余耶?承事师,如仆奉大家。若于师生恶,求是三昧,终难得。须外护,如母养子;须同行,如共涉险。须要期誓愿:使我筋骨枯朽,学是三昧不得,终不休息!起大信,无能坏者;起大精进,无能及者;所入智,无能逮者。常与善师从事,终竟三月,不得念世间想欲,如弹指顷;三月终竟,不得卧出,如弹指顷;终竟三月行,不得休息,除坐食左右。为人说经,不得希望衣食。《婆沙》云:亲近善知识,精通无懈怠,智慧甚坚劳,信力无妄动。

   口说默者,九十日身常行,无休息。九十日口常念阿弥陀佛名,无休息。九十日心常念阿弥陀佛,无休息。或唱念俱运,或先念后唱,或先唱后念,唱念相继,无休息时。若唱弥陀,即是唱十方佛功德等。但专以弥陀为法门主。举要言之,步步声声念念惟在阿弥陀佛。

   意论止观者,念西方阿弥陀佛,去此十万亿佛刹,在宝地宝池宝树宝堂,众菩萨中央坐说经。三月常念佛。云何念?念三十二相,从足下千辐轮相,一一逆缘。念诸相,乃至无见顶;亦应从顶相顺缘,乃至千辐轮,令我亦逮是相。(《摩诃止观》卷2)

   常行三昧在身、口、意方面的具体做法是:身,专心绕旋行道,每日常行不息。学释迦在修证佛道过程中的精进不退精神,在未得到无生忍之前,不畏恶因缘,为成佛道,即使舍弃身命也在所不惜。口,每日常念佛不息。或先念后唱,或先唱后念,或唱念俱运,无休息时。意,观念佛陀的三十二相,以修空、假、中三观为旨趣,观想自己亦具有佛的相好。修此三昧时,若见“佛立”现前,应即以空、假、中三观破之。智者在《摩诃止观》中说:“佛不用心得,不用身得。不用心得佛色,不用色得佛心。”为什么呢?因为若说心得,则佛本无心;若说色得,则佛本无色。不能用身口得佛,不能用智慧得佛,一切法本无所有。应当以中道实相为修行的根本观境。

半行半坐三昧

半行半坐三昧,分方等三昧和法华三昧两种。智者《摩诃止观》介绍方等三昧的修持方法是:

   若欲修习,神明为证。先求梦王,若得见一,是许忏悔。于闲静处,庄严道场,香泥涂地,及室内外,作圆坛彩画,悬五色幡,烧海岸香,燃灯,敷高座,请二十四尊像,多亦无妨。设肴馔,尽心力。须新净衣鞋履,无新浣故。出入著脱,无令参杂。七日长斋,日三时洗浴。初日供养僧,随意多少。别请一明了內外律者为师,受二十四戒,及陀罗尼咒,对师说罪。要用月八日、十五日。当以七日为一期,决不可减。若能更进,随意堪任。十人已还,不得出此。俗人亦许,须办单缝三衣,备佛法式也。

   口说默者,预诵陀罗尼咒,一篇便利。于初日分,异口同音,三遍召请三宝、十佛、方等父母、十法王子。召请法,在《国清百录》中。请竟,烧香运念,三业供养。供养迄,礼前所请三宝。礼竟,以志诚心,悲泣雨泪,陈悔罪咎竟,起旋百二十匝,一旋一咒,不迟不疾,不高不下。旋咒竟,礼十方佛、方等、十法王子。如是作已,却坐思维。思维迄,起旋咒。旋咒竟,更却坐思维。周而复始,终竟七日。其法如是,从第二时,略召请,余悉如常。

   意止观者,经令思维,思维“摩诃袒持陀罗尼”,翻为“大秘要,遮恶持善”。秘要只是实相中道正空。(《摩诃止观》卷2)

   方等三昧是依据《大方等陀罗尼经》而立的密教念咒之法。它与前面说的常坐、常行两种以坐禅念佛为重点的三昧内容不同,强调“受二十四戒及陀罗尼咒”,反复旋咒思维,行坐交替。思想上则静修实相观法与历事观法。实相现法是观实相道的正空,一空一切空为旨趣。也就是明白自己从真实中来。真实者寂灭相,寂灭相者无有所求。求者亦空,一切虚空分果,亦得皆空。历事观法是依托行持中所历的诸事成就观法,注重以礼拜忏悔、消灭魔障为主,时时思维摩诃袒持陀罗尼,以遮恶持善。

   法华三昧出《法华经》之《妙音菩萨品》与《妙庄严王本事品》。它是以三七日为一期的行道诵经,以谛观实相中道为旨趣。慧思证悟法华三昧,认为这是“大乘顿觉,无师自悟,疾成佛道”(见《法华安乐行义》)的殊胜法门。智者更是大力弘扬,他在《法华三昧忏仪·劝修》中说:“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行大直道无留难故,如转轮王髻中明珠,不妄与人。若有行者随意所需,种种珍宝悉皆具足,法华三昧亦复如是,能与一切众生佛法珍宝。”

   修法华三昧,尤重忏悔。坐禅观行,发愿专精,为令正行三昧,身心清净无障。慧思将法华三昧分为无相安乐行和有相安乐行两门。无相安乐行又分正慧离著安乐行、无轻赞毁安乐行、无恼平等安乐行、慈悲接引安乐行4种。它是指内在的修法,如修止观等,以体达“一切诸法中,心相寂灭,毕竟不生”之三昧。有相安乐行是指外在的修法,教人“若坐若立若行,一心专念《法华》文字”,故又称文字有相行。

   智者继承慧思的遗意,在“初入道场具足十法”中,严密地组织了一套仪制,将请佛、忏悔、诵经、坐禅等结合在一起,包含了“有相行”和“无相行”两大法门。他更要求将忏悔提出“无名无相,不可分割”的高度,在《法华三昧忏仪》中指出:坐禅时应“敛念正观,破坏罪业”。认为忏悔的方法应当“一切念想不起,心常寂然,亦不住寂然,言语道断,不可宣说,虽不得心、非心相,而了了通达一切心、非心法,一切皆如幻化,是名观心无心,法不住法。诸法解脱,灭谛寂静。作是忏悔,名大忏悔。”

   法华三昧的修持,经慧思倡导,智者弘宣,引起天台宗历代宗师的高度重视。以后,唐代湛然作《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加以补充;宋代知礼更著《修忏要旨》,强调忏悔六根之必要性及介绍忏悔之法,使法华三昧的修持更趋完善。

   非行非坐三昧

   非行非坐三昧,又称“觉意三昧。”“觉”是照了的意思;“意”指心数。智者说:“行者心数起时,反照观察,不见动静、根源、终末、来处、去处,故名觉意。”(《摩诃止观》卷2)他在《摩诃止观》介绍非行非坐三昧的修持方法是:

   觉者,了知心中非有意,亦非不有意;心中非有识,亦非不有识;意中非有心,亦非不有心;意中非有识,亦非不有识;识中非有意,亦非不有意;识有非有心,亦非不有心。心意识非一,故立三名;非三,故说一性。

   若知名非名,则性亦非性。非名故不三,非性故不一;非三故不散,非一故不合;不合故不有,不散故不空;非有故不常,非常故不断。若不见常、断,终不见一、异。若观意者,则摄心、识,一切法亦尔;若破意,无明则坏,余使皆去。

   智者强调修持者的心意识应当一而三、三而一。名与性则应视为不散不合,不有不空,不常不断,不一不异。表明非行非坐三昧应当建立在“一心三观”理论基础上,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的修习圆融止观。

   非行非坐三昧分为“约诸经观”和“约三性观”两方面。前者根据各种经典而修禅,观察终极真理的实相,故又称“理观”;后者依伦理性的善、恶、无记(不善不恶)3种行为而修的方法,故又称“事观”。

   在约诸经观(即“理观”)中,主要是依《请观音经》而定修法。智者在《摩诃止观》中说:

   于静处严道场,幡盖香灯,请弥陀像、观音、势至二菩萨像,安于西方。设杨枝、净水,若便利左右。以香涂身,澡浴清净,着新净衣。斋日建首,当正向西方,五体投地,礼三宝、七佛、释迦、弥陀、三陀罗尼、二菩萨圣众。礼已胡跪,烧香散华,至心运想如常法。供养已,端身正心,结跏趺坐,系念数息,十息为一念。十念成就已,起烧香。为众生故,三遍请上三宝。请竟,三称三宝名,加称观世音。合十指掌诵四行偈竟,又诵三遍咒,或一遍,或七遍,看时早晚。诵咒竟,披陈忏悔,自忆所犯。发露洗浣已,礼上所请。礼已,一人登高座,若唱、若诵此经文,余人谛听。午前、初夜,其方法如此,余时如常仪。

   这是修持非行非坐三昧开始时的礼仪规范,表示修学者对佛菩萨的虔诚信仰。《观音疏》中将其方法分为十个方面:一、严净道场;二、作礼;三、烧香散华;四、系念;五、具杨枝;六、请三宝;七、诵咒;八、披陈;九、礼拜;十、坐禅。湛然大师在《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中认为:“今文十意,事理亦足,次第少别。”其具体办法,详见于《国清百录》。

   约三性观(即“事观”)是一种对人性的观察,对身、口、意方面已无严格的仪规,但行者必须是通晓四威仪及一切事,从随心所向的善、恶而习止观,以六根对六尘的念念生起,用是、非、亦是亦非、非是非非四种推检方法,契入一心三观。智者在《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特别强调反观心源的重要性。他说:“行者为破虚妄颠倒,及随缘境时,即当反观。反观心意识根源。谛观心时,不见住止及与生灭一切法相。若心无住处生灭诸相,当知此心则不可得。尚不得心,况心数法。若无心数,一切诸法竟何所依?”因为宇宙一切物质世界,包括五蕴色身,都是依本不生灭的性体妄动而生起的。缘起性空,世间一切色相皆无自性,原是清净本然。由于我人无始以来,一念妄动,迷背了本性,遂出现了六识妄心,与本性相即相背的现象,从而形成妄幻色相身。行者若悟彻了这一真理,要返妄归真,回是到本性上去,就必须反观心源,破虚妄颠倒想。而反观心意识根源,必须由正定,达到心无住处生灭诸相,即不得心与心数,使一切诸法无所依凭。只有如此反观心源,才能进入心法无碍的毕竟空寂境地。

   为了反观心源,智者在《觉意三昧·明心相》中指出用四种心相作观境。这四种心相即:“一者未念,二者欲念,三者念,四者念已。”未念,名心未起缘境;欲念,名心欲念缘境;念,名缘境心满住;念已,名缘境心满足已谢灭。有人认为:观欲念、念二种心相,使之驱恶向善,已经达到目的;未念即是心未起,无心相可分别;念已是念已灭,与无念无异,为什么两者还要作为观境?智者解释说:“未念虽未起,而非毕竟无心。”譬如一个人有做这件事的心念,但尚未遇到因缘,所以未做。所以未念并不等于没有欲念。未念是心未起,不能看作毕竟是无心。同样,认为念已是心相已灭,故不可观,也是不对的。智者指出:“念已,虽灭亦可观察。”譬如一个人做完了一件事,不能说心相已经完毕。如果已经完毕,以后碰到同类的事,为何心相又会产生?所以,若念已即无心相,便是断见。实际上“念已虽灭,亦可得观。”足见智者止观学说在谛观心相方面的圆满无碍。

   非行非坐三昧,是三昧中的高级阶段,是事理双观兼通的实践法,不限修持日数。它将作为意识实际的正因佛性,与反照心源的了因佛性结合在一起,以统摄方法,使行者能依智慧观照心性,了知妄惑的渊源,洞悉一切法的实相。如以智慧灯,破无明暗,了知“般若为法界,遍摄一切,亦不须余法;余法为法界,亦摄一切,亦不须般若。般若即诸法,诸法即般若,无二无别”(《摩诃止观》卷2)。


{返回 天台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天台忏法修持(朱封鳌)
下一篇:历别六妙门略析(朱封鳌)
 试论两宋间的天台忏法(觉慧法师)
 天台“三谛”
 世尊的安那般那到天台六妙法门(能护)
 天台智顗对法华妙理的开展(沈海燕)
 天台圆教「六即佛」浅说(王家轩)
 天台宗的现象即本质说(方立天)
 天台佛学圆熟时期——波若、缘光从师智凯学习止观
 天台宗通教的意义(静权)
 中国天台宗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诠释(容通法师)
 童蒙止观讲记(悲华禅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竹节喻:横超与竖出[栏目:净宗譬喻·净宗法师开示集]
 松鼠分食[栏目:智空和尚讲禅]
 修订手记[栏目:寿康宝鉴·白话版]
 佛教的养生理念(成智)[栏目:佛教与养生]
 当下[栏目:万行法语]
 2010年1月1日沙龙开示[栏目:仁达法师]
 自我成长 - 事必躬亲,累死自己[栏目:方外看红尘]
 法华特论 第二 开权品---方便品[栏目:冯达庵居士]
 32 三里路的欢喜[栏目:依空法师·人间巧喻]
 你要生起三种信心,方能往生[栏目:净界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