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南传小部·经集·第三品·大品
 
{返回 南传小部·经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898

《南传小部。经集》
   Khuddakanikaaye·Suttanipaatapaa。li
   汉译:郭良鋆
   校对:江苏扬州观音山禅寺
   巴利文原本:巴利文三藏“Cha。t。tha Sa^ngayaana 3.0”光盘(1956年第6次缅甸结集的巴利文三藏)
   巴利文释义:《Concise Pali-English Dictionary》A。P。Buddhadatta
   巴利文字母:Pali Text Society首倡并使用的网络体巴利文字母

第三品 大品
3.Mahaavaggo

第一章 出家经
1.Pabbajjaasutta.m

  405 我将赞美出家,正如明眼者出家,正如他经过考察,选择出家。
   406 “看到在家生活是桎梏,是藏污纳垢之地,而出家生活自由清闲,他便出家了。
   407 “出家后,他避开以身作恶,摒弃以言作恶,过洁净的生活。
   408 充满妙相的佛陀前往王舍城,进入摩揭陀国的基利跋阇乞食。
   409 频毗沙罗国王站在宫殿上看到了他,见他具有妙相,便说道:
   410 “你们看,这个人俊美,魁梧,洁净,行为高尚,前视一寻【yugamatta,指只有一把犁那么长的距离】。
   411 “他目不斜视,富有思想,不像出身低贱的人,让御使跑去探听一下,这位比丘去哪里?”
   412 那些御使奉命尾随佛陀,心想:这位比丘去哪里?他住在哪里?
   413 他善于控制自己,守护感官之门,聪明睿智、富有思想,他沿路乞食,很快装满了钵。
   414 这位牟尼沿路乞得食物后,便出城回到般度婆山,他的住处在那里。
   415 御使们见他进入住地,便耽在附近。一位御使回来,向国王报告道:
   416 “大王啊!这位比丘坐在般度婆山东边,象一头老虎或公牛,像一头山洞里的狮子。
   417 听了御使的话,这位刹帝利国王登上御车,匆忙赶往般度婆山。
   418 这位刹帝利到达适宜车辆行驶的大道尽头,便下车徒步走向比丘那里。
   419 国王坐下后,与比丘友好地互相问候寒喧。然后,国王说道:
   420 “你年轻娇嫩,正值青春初期,具有漂亮肤色和魁梧身材,像是刹帝利出身。
   421 “我将装备一支精良的军队,站在象队前赐给你财富,请享用吧!告诉我:你的出身。”
   422 “国王啊!就在喜马拉雅山山麓,有个乡村部族,繁荣富强,属于[情-青+乔]萨罗国。
   423 “部族名为太阳,我出身的家族名释迦。我离开这个家族出家,不再贪恋爱欲。
   424 “看到爱欲的危险,我视出家为安全。我将精进努力;我乐于此道”

第二章 精进经
2.Padhaanasutta.m

  425 我在尼连禅河边精进努力,意志坚定,专心修禅,为了获得解脱。
   426 那摩支【即摩罗,maara】来到我那里,说着怜悯的话语:“你消瘦羸弱,气色不好,死亡已经临近。
   427 “你死亡的可能有一千分,活命的希望只有一分,您活命吧!还是活命更好,你可以做种种好事。
   428 “通过梵行生活,通过供奉祭火,你已经积累许多功德,何必还要这样精进努力呢?
   429 “精进努力是一条艰难的道路,难以通过,难以成功。”摩罗站在佛陀身旁,说着这些偈颂。
   430 摩罗说了这些话,世尊回答道:“你这懒惰的亲友!罪恶者!你来这里干什么?”
   431 “我不需要哪怕一丁点儿的功德,摩罗可以去跟那些需要功德的人说这些话。
   432 “我有信仰,从信仰中产生力量和智慧,我如此精进努力,你还问我什么活命不活命呢?
   433 “既然风能吹干河水,那么当我精进努力时,它怎么不会吹干我的血液呢?
   434 “血液干涸时,胆汁和粘液也干涸;肌肉消耗时,心更平静,我的意念、智慧和禅定更坚定。
   435 “我这样生活着,虽然体验到最强烈的感觉,但我的心不渴求爱欲。请看看这个人的纯洁性。
   436 “爱欲是你的第一支军队,第二支叫做忧恼,第三支是饥渴,第四支叫做贪欲。
   437 “第五支是昏沉,第六支叫做怯懦,第七支是疑惑,第八是虚伪自私。
   438 “靠不正当手段获得利益、荣誉、崇敬和名声;吹嘘自己,贬低别人。
   439 “那摩支啊,这就是你这个黑家伙赖以进攻的军队,懦夫不能战胜它而获得幸福。
   440 “我拿着蒙阇草【指佛陀牢固摄护心念不为外境所转】。可怜啊,活在这世上。我宁可死于战斗,也不愿屈辱求生。
   441 “那些执着现世的沙门和婆罗门没有看到,也不知道有德之人所走的路。
   442 “看到摩罗乘坐大象,统率全军,我上前应战;他不可能把我从这地方赶走。
   443 “人界、神界都征服不了你的军队,我将用智慧粉碎它,就像用石头击碎未经焙烧的泥罐。
   444 “我将控制思想,集中意念,从一个王国到另一个王国,教诲许多弟子。
   445 “他们勤奋努力,按照我这个摆脱爱欲的人的教诲行事,走到哪里都不悲哀。
   446 “我亦步亦趋跟随世尊七年,在这个富有思想的佛陀身上找不到任何机会。
   447 “就像乌鸦盘旋在色如肥肉的石头附近,心想:我们能在这里找到软食,或许是美味的。
   448 “乌鸦没有得到美味的肥肉,只能从那里飞走。正像乌鸦飞近石头又失望地离去,我们也将离开乔达摩。”
   449 于是,满怀悲哀,琵琶从腋下失落,这邪恶的夜叉从那里消失。

第三章 妙语经
3.Subhaasitasutta.m

  如是我闻。从前,世尊曾经住在舍卫城逝多林中。世尊说道:“比丘们啊!具有四种特点的言语是妙语,不是恶语,智者听来没有错误,无可指责。”“哪四种特点?”世尊说道:“比丘们啊!比丘说妙语,不说恶语;说合法之语,不说非法之语;说动听之语,不说难听之语;说真实之语,不说虚妄之语。比丘们啊!具有这四种特点的言语是妙语,不是恶语,智者听来没有错误,无可指责。”善逝这样说道,然后这位老师又说道:
   450 “善人道:说妙语这是第一;说合法之语,不说非法之语,这是第二;说动听之语,不说难听之语,这是第三;说真实之语,不说虚妄之语,这是第四。”
   然后,可尊敬的文基娑从座位上起身,偏覆左肩,双手合十,向世尊说道:“善逝,我有点想法。”世尊说道:“文基娑,说说你的想法。”于是,可尊敬的文基娑站在世尊面前 ,用合适的偈颂赞美道:
   451 “应该说这样的话,它既不折磨自己,也不伤害他人,那就是妙语。
   452 “应该说动听的话,令人高兴,不带来罪恶,应该说别人听来悦耳的话。
   453 “真实是不朽的,正法是永恒的,人们说:善人恪守真实、利益和正法。
   454 “佛陀说的话令人宁静,导向涅槃,结束痛苦。这样的话确实至高无上。

第四章 孙陀利迦婆罗德婆阇经
4.Sundarikabhaaradvaajasutta.m

  如是我闻。从前,世尊曾经住在[情-青+乔]萨罗逊陀利迦河岸。那时,有位名叫孙陀利迦婆罗德婆阇的婆罗门正在逊陀利迦河岸向火供奉祭品,举行火祭。孙陀利迦婆罗德婆阇婆罗门向火供奉祭品,举行火祭完毕后,从座位上起身,环顾四周,心想:“谁来享用这余下的祭品?”孙陀利迦婆罗德婆阇婆罗门看到世尊坐在不远处的树根旁,从头到脚披盖着。于是,他左手拿着剩下的祭品,右手提着水罐,来到世尊那里。听到孙陀利迦婆罗德婆阇婆罗门的脚步声,世尊露出头来。而孙陀利迦婆罗德婆阇婆罗门心想:“这个人是削了发的,他是一个削发者。”他想返转身去。但是,孙陀利迦婆罗德婆阇婆罗门转而又想:“在这世上,也有一些婆罗门是削了发的,我还是去问问他的出身吧!”于是,孙陀利迦婆罗德婆阇婆罗门走向世尊。到了那里,对世尊说道:“你是什么种姓?”世尊用偈颂回答孙陀利迦婆罗德婆阇婆罗门:

  455 “我不是婆罗门,不是王子,也不是吠舍,什么也不是。看透了俗人的门第出身,我这个智者一无所有,在这世上游行。
   456 “身穿袈裟衣,离开家庭,四处游行,剃去头发,心境平静,不与世人交往。婆罗门啊,你询问我的种姓出身是不合适的。”
   457“婆罗门与婆罗门相遇时,总要问:你是婆罗门吗?”“如果你说你是婆罗门,说我不是婆罗门,那我要问你三音步,二十四音节的萨维蒂韵律。”
   458“为什么这世上的仙人、刹帝利、婆罗门都要祭供天神?”“我说,谁在祭祀时,精通知识、达到终极的人获得他的祭品,那么,他的祭供会有成效。”【此偈在第6次缅甸结集本中被分为461,462两偈】
   459 婆罗门说道:“确实,这个祭供会有成效,因为我们见到你这样精通知识的人。如果没有见到你这样的人,别的人便会享用祭品。”
   460 “因此,你来这里是有所求的,婆罗门啊,你提问吧!你或许能在这里找到一位平静、无恨、无恼、无欲的智者。”
   461 “我喜欢祭祀,乔达摩啊!我愿意举行祭祀,但我不理解祭祀。你教教我吧!告诉我在什么情况下祭供,才有成效?”“那么,婆罗门啊!你听着,我来教你此法。”
   462 “不问出身,但问品行,正如火从木头中产生,一个坚定的牟尼即使出身微贱,也能成为有廉耻感的高贵者。
   463 “诚实,忍耐,精通知识,恪守梵行,一个想积功德的婆罗门在祭祀时,应该在适当的时刻把祭品赐给这样的人。
   464“抛弃爱欲,出家游行,控制自我,像梭子一样正直,一个想积功德的婆罗门在祭祀时,应该在适当的时刻把祭品赐给这样的人。
   465 “摒弃贪欲,调伏感官,像月亮摆脱罗睺的控制,一个想积功德的婆罗门在祭祀时,应该在适当的时刻把祭品赐给这样的人。
   466“在这世上游行,无所执着,富有思想,摒弃自私,一个想积功德的婆罗门在祭祀时,应该在适当的时刻把祭品赐给这样的人。
   467 “抛弃爱欲,超越一切,理解生死的终极,像清凉的湖水那样平静,这样的如来值得享用祭品。
   468 “接近正直者,远离虚伪者,智慧无边,不受今世或彼世的玷污,这样的如来值得享用祭品。
   469 “不虚妄,不骄傲,不贪婪,不自私,不渴求,摒弃忿怒,心境平静,清除悲哀的污染,这样的如来值得享用祭品。
   470“驱除思想的执着,没有任何财物,在今世或彼世无所贪求,这样的如来值得享用祭品。
   471“凝思静虑,越过水流,洞悉正法,灭寂烦恼,持有最后的身体,这样的如来值得享用祭品。
   472“生存的烦恼和粗鲁的言语都被灭除,不复存在;精通知识,在一切方面都获得解脱,这样的如来值得享用祭品。
   473 “束缚被摆脱,不复存在;在骄傲者中间不骄傲;理解痛苦及其领域和内容,这样的如来值得享用祭品。
   474 “不追逐欲望,善于辨别,摆脱他人的观点,不依赖任何感觉对象,这样的如来值得享用祭品。
   475 “通过理解,各种事物被灭除,不复存在;平静,摒弃贪求,获得解脱,这样的如来值得享用祭品。
   476 “洞悉束缚的产生和毁灭,避开一切贪欲之路,纯洁、无过失、无污垢、无瑕疵,这样的如来值得享用祭品。
   477 “不考虑自己,凝思静虑,正直坚定,无欲望,无障碍,无疑惑,这样的如来值得享用祭品。
   478 “没有任何内在的痴迷,洞察一切事物,持有最后的身体,达到最高的智慧和无上的幸福,以至能净化夜叉,这样的如来值得享用祭品。
   479 “让我的祭品成为真正的祭品吧!因为我遇上了这样一位精通知识的人,梵天已经亲证。请世尊接受我的祭品吧!请世尊享用我的祭品吧!”
   480 “由吟诵偈颂而得到的食物,我是不能吃的,婆罗门啊!那样做,对智者是不合正法的的。佛陀们拒受由吟诵偈颂而得到的食物,婆罗门啊!只要正法存在,这就是一条准则。
   481“对于灭寂烦恼、摒弃恶习,获得圆满的大仙,你应该提供另一种食物和饮料,因为这是渴求功德者的福地。”
   482 “好极了,世尊!听了你的教诲,我懂得在祭祀时应该找怎样的人享用我的布施。”
   483“摆脱争执,思想平静,摒弃爱欲,驱除懒惰,
   484“教诲受束缚的人,懂得生与死,这样的品行完美的牟尼在祭祀的时候来到,
   485 “你应该驱除傲慢,双手合十,向他致敬,供奉他食物和饮料,这样的布施会有成效。”
   486 “佛陀你值得享用祭品,你是最高的功德之地,全世界的供奉对象。向你布施会带来大功果。”
   然后,孙陀利迦婆罗德婆阇婆罗门对世尊说道:“妙极了!乔达摩!妙极了!乔达摩!正象一个人,乔达摩啊!扶正摔倒的东西,揭示隐蔽的东西,给迷路者指路,在黑暗中举着油灯,让那些有眼者能看到东西,世尊乔达摩以各种方式说法。我要皈依世尊乔达摩,皈依法,皈依比丘僧团。我要在世尊乔达摩面前出家,我要得到具足戒。”于是,孙陀利迦婆罗德婆阇婆罗门果真在世尊面前出了家,果真得到了具足戒。在得到具足戒之后不久,可尊敬的孙陀利迦婆罗德婆阇独自过隐居生活,凝思静虑,精进努力,不久,便通过自己的智慧,在这世亲证和达到梵行的最高理想。正是为此目的,善男子们才正确地离家出家。他感到自己已经灭寂生存,完成梵行,做了该做的事,在这世上再无别事,这样,可尊敬的孙陀利迦婆罗德婆阇成为了又一个阿罗汉。

第五章 摩伽经
5.Maaghasutta.m

  如是我闻。从前,世尊曾经住在王舍城鹫峰山,青年摩伽来到世尊那里。到了那里,与世尊互致问候。问候之后,又互相寒暄,然后,青年摩伽坐在一旁。坐在一旁后,他对世尊说道:“世尊啊!我是个慷慨大度的施主,乐于施舍。我合法地寻求财富,在合法地获得财富后,我把它们施舍给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四个人、五个人、六个人、七个人、八个人、九个人、十个人、二十个人、三十个人、四十个人、五十个人、一百个人、乃至更多的人。乔达摩啊!我这样施舍,这样祭祀,会产生许多功德吧!”世尊说道:“确实,年轻人啊!你这样施舍,这样祭祀,会产生许多功德的。年轻人啊!一个慷慨大度的施主,合法地寻求财富,在合法地获得财富后,把它们施舍给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四个人、五个人、六个人、七个人、八个人、九个人、十个人、二十个人、三十个人、四十个人、五十个人、一百个人、乃至更多的人,会产生大功德的。”于是,青年摩伽用偈颂对世尊说道:
   487 “请问身著袈裟、出家游行、仁慈的乔达摩:一位乐于施舍的在家施主,企求功德,渴望功德,举行祭祀,向世上其他人施舍食物和饮料,这样供奉的祭品给谁带来纯洁?”
   488 世尊说道:“摩伽啊,一位乐于施舍的在家施主,企求功德,渴望功德,举行祭祀,向世上其他人施舍食物和饮料,由于施舍值得施舍的人,这样的人会获得成功。”
   489 青年摩伽说道:“我就是这样一位乐于施舍的在家施主,企求功德,渴望功德,举行祭祀,向世上其他人施舍食物和饮料。世尊啊,请告诉我:什么人值得施舍?”
   490 “一个想积功德的婆罗门在祭祀时,应该在适当的时刻把祭品赐给这样的人:他们在这世上游行,无所执着,无所占有,完美,自制。
   491 “一个想积功德的婆罗门在祭祀时,应该在适当的时刻把祭品赐给这样的人:他们斩断一切束缚和桎梏,自制,超脱,无烦恼,无贪求。
   492 “一个想积功德的婆罗门在祭祀时,应该在适当的时刻把祭品赐给这样的人:他们摆脱一切束缚,自制,超脱,无烦恼,无贪求。
   493 “一个想积功德的婆罗门在祭祀时,应该在适当的时刻把祭品赐给这样的人:他们摆脱贪欲,忿怒和痴迷,灭寂烦恼,恪守梵行。
   494“一个想积功德的婆罗门在祭祀时,应该在适当的时刻把祭品赐给这样的人:他们不虚妄,不骄傲,不贪婪,不自私,不渴求。【此偈在第6次缅甸结集本中被分成498,499两偈】
   495 “一个想积功德的婆罗门在祭祀时,应该在适当的时刻把祭品赐给这样的人:他们不沉溺贪欲,越过水流,无私地游荡。
   496 “一个想积功德的婆罗门在祭祀时,应该在适当的时刻把祭品赐给这样的人:他们不贪求世上的一切,也不贪求今世或彼世的生死存亡。
   497 “一个想积功德的婆罗门在祭祀时,应该在适当的时刻把祭品赐给这样的人:他们摒弃爱欲,出家游行,控制自我,像梭子一样正直。
   498 “一个想积功德的婆罗门在祭祀时,应该在适当的时刻把祭品赐给这样的人:他们驱除贪欲,调伏感官,像月亮摆脱罗睺的控制。
   499 “一个想积功德的婆罗门在祭祀时,应该在适当的时刻把祭品赐给这样的人:他们完全平静,排除贪欲,消除忿怒,离开这世后,毫无踪迹。
   500“一个想积功德的婆罗门在祭祀时,应该在适当的时刻把祭品赐给这样的人:他们彻底摆脱生死,完全消除疑惑。
   501 “一个想积功德的婆罗门在祭祀时,应该在适当的时刻把祭品赐给这样的人:他们在世上游行,以自我为灯,无所占有,在一切方面都获得解脱。
   502 “一个想积功德的婆罗门在祭祀时,应该在适当的时刻把祭品赐给这样的人:他们真正懂得这是最后一次,不再转生。
   503 “一个想积功德的婆罗门在祭祀时,应该在适当的时刻把祭品赐给这样的人:他们精通知识,喜欢修禅,富有思想,达到最高智慧,庇护众生。”
   504 “确实,我的问题没有落空,世尊啊!你告诉了我什么人值得施舍,因为在这世上,你真正知道这个事情,懂得这个法则。”
   505 青年摩伽说道:“一位乐于施舍的在家施主,企求功德,渴望功德,举行祭祀,向世上其他人施舍食物和饮料,世尊啊,请告诉我怎样祭祀才以能取得功果?”
   506 世尊说道:“摩伽啊,你祭祀吧!在祭祀时,始终保持思想纯净;祭祀者所依赖的是施舍;坚持这样做,便能消除过失。
   507 “驱除贪欲,消除仇恨,使仁慈之心广大无边;日日夜夜精进努力,使仁慈之心遍布四面八方。”
   508 “谁获得纯洁、解脱和觉醒?凭借什么,一个人能自己达到梵界?我不知道。牟尼啊!我问你,请告诉我!我今天见到世尊,梵天已经亲证,因为对我们来说,你确实与梵天相同。光辉的人啊!怎样才能进入梵界?”
   509 世尊说道:“摩伽啊!我说一个人成功地举行三重祭祀【指祭品、祭祀者和受祭品者三者都符合祭祀要求】,这样的人由于施舍值得施舍的人,便会达到目的。因此,乐于施舍的人正确地举行祭祀,便能进入梵界。”
   青年摩伽听后,便对世尊说道:“妙极了,乔达摩!妙极了,乔达摩!正象一个人,乔达摩啊!扶正摔倒的东西,揭示隐蔽的东西,给迷路者指路,在黑暗中举着油灯,让那些有眼者能看到东西,世尊乔达摩以各种方式说法。我要皈依世尊乔达摩,皈依法,皈依比丘僧团。请世尊乔达摩接受我为优婆塞,从今以后,我将终生寻求庇护。”

第六章 娑毗耶经
6.Sabhiyasutta.m

  如是我闻。从前,世尊曾经住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那时,有位前生与娑毗耶游方僧有血缘关系的神灵对娑毗耶提出一些问题,并说道:“娑毗耶啊!哪个沙门或婆罗门能解答这些问题,你就在他身边过梵行生活。”娑毗耶游方僧从神灵那儿得知这些问题后,他前往沙门、婆罗门那里。这些沙门、婆罗门都是有团体,有信徒,闻名的教派导师,著名的教派创建者,受到众人敬仰,例如富兰那迦叶、末伽黎拘舍罗,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婆浮陀迦旃延、珊阇夜毗罗胝子和尼犍陀若提子。婆毗耶游方僧向他们提出这些问题。他们都不能解答娑毗耶提出的问题。由于不能解答而恼羞成怒,他们反问娑毗耶游方僧问题。于是,娑毗耶游方僧心想:“这些沙门、婆罗门都是有团体,有信徒,闻名的教派导师,著名的教派创建者,受到众人敬仰,例如富兰那迦叶、末伽黎拘舍罗,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婆浮陀迦旃延、珊阇夜毗罗胝子和尼犍陀若提子。他们都不能解答我的问题。由于不能解答而恼羞成怒,反问我问题。现在,,我还是回到世俗去享受感官快乐。转而,娑毗耶游方僧又想:”沙门乔达摩有团体,有信徒,是闻名的教派导师,著名的教派创建者。受到众人敬仰。我现在还是到沙门乔达摩那里去问这些问题吧!”接着,娑毗耶游方僧又想:“那些沙门、婆罗门年迈,高龄,衰老,是早己出家的长老,有团体,有信徒,是闻名的教派导师,著名的教派创建者。受到众人敬仰。例如富兰那迦叶、末伽黎拘舍罗,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婆浮陀迦旃延、珊阇夜毗罗胝子和尼犍陀若提子。他们都不能解答我的问题。由于不能解答而恼羞成怒,反问我问题。那么,沙门乔达摩能解答我问的这些问题吗?因为沙门乔达摩年轻,新近出家。”转而,娑毗耶游方僧又想:“不能因为沙门年轻便轻视他;即使沙门年轻,也有伟大的潜力和威严。现在我还是到沙门乔达摩那里去问他这些问题。”于是,娑毗耶游方僧前往王舍城。他一路行乞,渐渐到达王舍城迦兰陀竹林。他来到世尊那里,与世尊互相问候。问候之后,互相寒喧。寒暄之后,他坐在一旁。坐在一旁后,娑毗耶游方僧用偈颂对世尊说道:
   510 “我怀着惶惑和疑问而来,我渴望询问一些问题,请你回答我询问的问题,正确地解答这些问题。”
   511 世尊说道:“娑毗耶啊!你远道而来,渴望询问一些问题。我会回答你询问的问题,正确地解答这些问题。
   512 “娑毗耶啊,你问吧!你心里想问什么就问什么吧!我会为你作出解答。”于是,娑毗耶游方僧心想:“奇妙啊。真奇妙!我在其他的沙门、婆罗门中都没有得到机会,乔达摩沙门却给了我。”他欢喜满怀,兴高彩烈,向世尊提问:
   513 “一个人怎样才被称作比丘?怎样才被称作仁慈者?怎样才被称作自制者?怎样才被称作佛陀?我问你,世尊啊,请你解答。”
   514 世尊说道:“娑毗耶啊!沿着自己铺设的路,达到涅槃,消除疑惑,摒弃生死存亡,达到圆满,灭寂再生,这样的人是比丘。
   515 “超然一切,富有思想,在一切世上不伤害任何生灵,这沙门越过水流,没有烦恼,不傲慢。这样的人是仁慈者。
   516 “在一切世上,控制自己外部和内部的感官,洞悉这世和彼世,等待时间【指舍弃色身进入无余涅槃】,这样的人是自制者。
   517 “明察一切劫波和生死轮回,涤除尘垢,没有污点,纯洁,灭寂再生,人们称这样的人为佛陀。”
   娑毗耶游方们赞赏世尊的话,欢喜满怀,兴高彩烈,继续向世尊提问:
   518 “一个人怎样才被称作婆罗门?怎样才被称作沙门,怎样才被称作洁净者?怎样才被称作无罪者?我问你,世尊啊,请你解答!”
   519 世尊说道:“娑毗耶啊!摒弃一切罪恶,去除污垢,凝思静虑,控制自我,超越轮回,达到圆满,毫无执着,这样的人被称作婆罗门。
   520 “平静,摒弃善恶【“摒弃善恶”的原文是“pahaayapu ̄n ̄napaapa.m”,指行为已经由于不可能再以任何形式作恶而“超越”了善恶。】,涤除尘垢,懂得今世和彼世,超脱生和死。这样的人被称作沙门。
   521 “在一切世上,涤除内部和外部的一切罪恶;在隶属于劫波的神界和人界,不进入劫波,人们称这样的人为洁净者。
   522 “在这世上不犯任何罪恶,摒弃一切束缚和桎梏,没有任何执着,获得解脱,这样的人被称作无罪者。”娑毗耶游方僧赞赏世尊的话,欢喜满怀,兴高彩烈,继续向世尊提问:
   523 “佛陀们称什么人为战胜领域者?怎样才被称作通达者?怎样才被称作智者?怎样才被称作牟尼?我问你,世尊啊,请你解答!”
   524 世尊说道:“娑毗耶啊!洞察神、人和梵的所有领域,彻底摆脱一切领域的束缚,这样的人被称作战胜领域者。
   525 “洞察神、人和梵的所有宝藏,彻底摆脱一切宝藏的束缚,这样的人被称作通达者。
   526 “洞察内部和外部的感觉,智慧纯净,超脱善恶,这样的人被称作智者。
   527 “洞察一切世上内部和外部的善恶,受到神和人崇敬,越过束缚的罗网,这样的人是牟尼。”
   娑毗耶游方僧赞赏世尊的话,欢喜满怀,兴高彩烈,继续向世尊提问:
   528 “一个人怎样才被称作精通知识者?怎样才被称作觉察者?怎样才被称作精进者?怎样才被称作优秀者?我问你,世尊啊,请你解答!”
   529 世尊说道:“娑毗耶啊!洞悉沙门、婆罗门的所有知识,摆脱对一切知识的贪求,超越一切知识,这样的人是精通知识者。
   530 “觉察虚妄的名色是内部和外部的贪欲之根,彻底摆脱一切贪欲的束缚,这样的人被称作觉察者。
   531“厌弃世上一切罪恶,越过地狱之苦,勤奋努力,坚持不懈,这样的人被称为坚定【按照原文和上下文,此处“坚定”应为“精进”。】者。
   532 “根除内部和外部的一切束缚,彻底摆脱一切束缚和桎梏,这样的人被称作优秀者。
   娑毗耶游方们赞赏世尊的话,欢喜满怀,兴高彩烈,继续向世尊提问:
   533 “一个人怎样才被称作有学问者?怎样才被称作高贵者?怎样才被称作善行者?怎样才被称作游方僧?我问你,世尊啊,请你解答。”
   534 世尊说道:“娑毗耶啊!闻听一切正法,理解世上一切正确和错误,驾驭一切,没有疑惑,获得解脱,没有任何烦恼,人们称这样的人为有学问者。
   535 “铲除烦恼和欲望,聪明睿智,不再投胎,摆脱三名想【此处的“名想”原文是“sa ̄n ̄na”,通译为“想”。“三名想”指色想,嗔想,异想】泥淖,不再进入劫波,人们称这样的人为高贵者。
   536 “在这世的善行中达到至高目的,通达,一贯懂得正法,没有任何执着,获得解脱,没有仇恨,这样的人是善行者。
   537 “从上面,下面,平面和中间,摒弃带来痛苦的行为,理智地生活,灭除虚妄、骄傲、贪欲、忿怒和名色,人们称这种达到至高目的的人为游方僧。”
   娑毗耶游方僧赞赏世尊的话,欢喜满怀,兴高彩烈。他从座位上起身,偏覆左肩,双手合十,向世尊致敬,用合适的偈颂当面赞美世尊:
   538 “大智者啊!你克服了六十三种依据名想和词汇概念的沙门观点,你越过了水流。
   539 “你达到尽头,越过痛苦,你是阿罗汉,三藐三佛陀,我认为你已灭寂烦恼。你有光辉,有思想,充满智慧。消灭痛苦的人啊!你使我越过水流。
   540 “你知道我的惶惑,你使我越过各种疑问。向你致敬,牟尼啊!在智慧之路上,你已达到至高目的。你毫无障碍,太阳的亲属啊!你是仁慈者。
   541 “你解答了我先前的疑问,明眼者啊!你确实是牟尼,正等觉,完全没有障碍。
   542 “你驱除和毁灭一切烦恼;你平静,自制,坚定,诚实。
   543 “你是龙中之龙,大英雄。你说话时,所有的那罗陀和波跋多天神都高兴喜欢。
   544 “高尚的人啊!向你致敬!卓越的人啊,向你致敬!在神界和人界,你无与伦比。
   545 “你是佛陀,导师,降服摩罗的牟尼,你斩断偏执,越过并使人越过生存。
   546 “你超越生存因素,铲除烦恼,你是狮子,无所执着,没有疑惧和惊恐。
   547 “正如美丽的莲花不沾水,你也不沾善恶,英雄啊!伸出你的双脚,娑毗耶向导师行礼。”
   于是娑毗耶游方僧以头触世尊的双脚,向世尊说道:““妙极了,乔达摩!妙极了,乔达摩!正象一个人,乔达摩啊!扶正摔倒的东西,揭示隐蔽的东西,给迷路者指路,在黑暗中举着油灯,让那些有眼者能看到东西,世尊乔达摩以各种方式说法。我要皈依世尊乔达摩,皈依法,皈依比丘僧团。我当着尊者的面出家,我能受具足戒吗?”世尊说道:“娑毗耶啊!按照佛教戒律,过去属于外道的人想要出家,想要受具足戒,必须等候四个月。四个月以后,由思想坚定的诸比丘为他举行出家和受戒仪式,使他成为比丘。在这件事上,我也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娑毗耶说道:“世尊,如果按照佛教戒律,过去属于外道的人想要出家,想要受具足戒,必须等候四个月。四个月后,由思想坚定的诸比丘为他举行出家和受戒仪戒,使他成为比丘。那么,我将等候四年。四年以后,由思想坚定的诸比丘为我举行出家和受戒仪式,使我成为比丘。”于是,娑毗耶游僧果真在世尊面前出了家,果真得到了具足戒。在得到具足戒之后不久,可尊敬的娑毗耶独自过隐居生活,凝思静虑,精进努力,不久,便通过自己的智慧,在这世亲证和达到梵行的最高理想,正是为此目的,善男子们才正确地离家出家。他感到自己已经灭寂生存,完成梵行,做了该做的事,在这世上再无别事。这样,可尊敬的娑毗耶成为又一个阿罗汉。

第七章 赛罗经
7.Selasutta.m

  如是我闻。从前,世尊曾经带着大僧团在安古多罗波国游行乞食,与一千二百五十比丘来到安古多罗波国的名为阿波那的小镇。苦行者吉尼耶听说沙门乔达摩,释迦族之子离开释迦族出家。带着大僧团在安古多罗波国游行乞食,与一千二百五十比丘来到阿波那镇,到处传扬着对乔达摩的称赞:这位世尊、阿罗汉、三藐三佛陀、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陀,他自己洞察和亲证之后,教诲神界,魔界,梵界中的沙门、婆罗门、神和人;他教诲的正法在开始、中间、结尾都是美好的,内容充实,意味丰富;他教诲完美纯洁的梵行;见到这样的阿罗汉是幸运的。
   于是,苦行者吉尼耶前往世尊那里,到了那里,与世尊互致问候。问候之后,互相寒暄。寒暄之后,他坐在一旁。世尊说法,教诲坐在一旁的苦行者吉尼耶,使他高兴喜悦。苦行者吉尼耶听了世尊说法,受到教诲,高兴喜悦,对世尊说道:“请乔达摩您接受我的邀请,明天带着比丘僧团来吃饭。”世尊听后,对苦行者吉尼耶说道:“吉尼耶啊!这比丘僧团是庞大的,有一千二百五十比丘,而你又是忠于婆罗门的。”苦行者吉尼耶第二次对世尊说道:“乔达摩啊!尽管这是个庞大的比丘僧团,有一千二百五十比丘,而我又是忠于婆罗门的,但还是请乔达摩您接受我的邀请,明天带着比丘僧团来吃饭。”世尊第二次对苦行者吉尼耶说道:“吉尼耶啊!这比丘僧团是庞大的,有一千二百五十比丘,而你又是忠于婆罗门的。”苦行者吉尼耶第三次对世尊说道:“乔达摩啊!尽管这是个庞大的比丘僧团,有一千二百五十比丘,而我又是忠于婆罗门的,但还是请乔达摩您接受我的邀请,明天带着比丘僧团来吃饭。”世尊以沉默表示同意。
   苦行者吉尼耶知道世尊已经同意,便从座位起身,回到自己的净修林。到了那里,他召集朋友、同事、亲戚和族人说道:“尊敬的朋友、同事、亲戚和族人,请听我说,沙门乔达摩接受我的邀请,明天带着比丘僧团来吃饭,你们务必帮忙。”苦行者吉尼耶的朋友、同事、亲戚和族人回答道:“好吧,尊者!”于是,有些人挖灶,有些人劈柴,有些人洗器皿,有些人安置水罐,有些人安排座位,而苦行者吉尼耶则亲自支圆帐篷。
   那时,有位名叫赛罗的婆罗门住在阿波那镇。他精通三吠陀、尼犍豆、礼仪学、文字学、语音学、历史传说、吠陀读法、语法、顺世论和大人相,教三百青年念颂诗。那时,苦行者吉尼耶与赛罗婆罗门关系密切。赛罗婆罗门带着三百青年徒步游行,来到吉尼耶苦行者的净修林。赛罗婆罗门看到苦行者吉尼耶的净修林中,有些人挖灶,有些人在劈柴,有些人在洗器皿,有些人在安置水罐,有些人在安排座位,而苦行者吉尼耶则亲自在支圆帐篷。见此情景,赛罗婆罗门对苦行者吉尼耶说道:“尊敬的吉尼耶是要娶媳妇还是嫁女儿,或是准备举行大祭,或是摩揭陀国王频毗沙罗统帅应邀明天率军光临?”“赛罗啊!我不是娶媳妇,不是嫁女儿,也不是摩揭陀国王频毗沙罗统帅应邀明天率军光临,但我确实是在准备举行大祭。沙门乔达摩,释迦族之子,离开释迦族出家。带着大僧团在安古多罗波国游行乞食,与一千二百五十比丘来到阿波那镇,到处传扬着对乔达摩的称赞:这位世尊、阿罗汉、三藐三佛陀、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陀,他接受了我的邀请,明天带着比丘僧团来这里。”“你是说佛陀吗?吉尼耶!”“我是说佛陀。赛罗!”“你是说佛陀吗?吉尼耶!”“我是说佛陀。赛罗!”于是,赛罗婆罗门说道:“佛陀这个词,在这世上是不轻易说的。在我们的颂诗中,有三十二大人相,凡具备这些相记的大人物只有两种情况,别无其他。如果他是在家人,则是一位国王,一位转轮王,一位依法统治的法王,征服四方,国泰民安,拥有七宝。他的七宝是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司库宝、将领宝。他有一千多个儿子。他们是气概非凡的英雄,能击溃外敌。他不是靠权杖,不是靠武器,而是靠正法征服和统治大海围绕的大地。如果他离俗出家,则是一个阿罗汉,三藐三佛陀,排除了尘世的蔽障。吉尼耶啊!世尊乔达摩,这位阿罗汉、三藐三佛陀现在住在哪里?”苦行者吉尼耶听后,举起右臂,对赛罗说道:“赛罗婆罗门啊!他就在那一排青林里。”于是,赛罗婆罗门带着三百青年前往世尊那里。赛罗婆罗门对青年们说道:“你们来吧,轻轻挪步,因为这些世尊难以接近,就像独来独往的狮子。当我与沙门乔达摩谈话时,你们不要随意打断,你们要等到我与世尊谈话结束。”
   于是,赛罗婆罗门走到世尊那里。到了那里,与世尊互相问候。问候之后,互相寒喧。寒暄之后,他坐在一旁。赛罗婆罗门坐在一旁后,在世尊身上寻找三十二大人相。赛罗婆罗门在世尊身上发现了几乎全部三十二大人相,只除了两个。他对这两个大人相产生犹豫,怀疑,不满意,没把握--那是阴藏隐秘和广长舌头。于是,世尊心想:“这位赛罗婆罗门看到了我的几乎全部三十二大人相,只除了两个。他对这两个大人相产生犹豫,怀疑,不满意,没把握--那是阴藏隐秘和广长舌头。”于是,世尊施展神通,让赛罗婆罗门看到了阴藏隐秘。然后,世尊伸出舌头,碰到左右两耳孔,又碰到上面两鼻孔,直至用舌头复盖整个前额。于是,赛罗婆罗门心想:“沙门乔达摩确实具有完全的三十二大人相,而不是部分的大人相。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佛陀?我听年迈衰老的婆罗门老师的老师说过,那些阿罗汉,三藐三佛陀受到赞美,会显示自己。我最好是当着乔达摩的面,用合适的偈颂赞美他。于是,赛罗婆罗门用合适的偈颂当面赞美世尊。

  548 “世尊啊!你身躯完美,光彩熠熠,出身高贵,相貌动人,肤色金黄,牙齿洁白,精力旺盛。
   549 “高贵出身者的标志,所有的大人相,在你身上一应俱全。
   550 “你眼睛清澈,面庞漂亮,身材高大,威仪端庄。在沙门僧团中,像太阳一样发光。
   551 “你这比丘相貌堂堂,肤色如金,具有这样的绝妙相貌,何必要做沙门呢?
   552 “你配做国王,转轮王,御者之主,四方征服者,赡部果园之主。
   553 “刹帝利和诸侯都归顺你,乔达摩啊!你应该作为王中之大王、人中之因陀罗、治理王国。”
   554 世尊说道:“赛罗啊!我是国王,一位无与伦比的法王,我以法转轮不倒退。”
   555 赛罗婆罗门说道:“乔达摩啊,你说:‘我以法转动这*轮。’你知道你是正等觉,无与伦比的法王。
   556 “谁是你的将领、弟子、传承人?谁将继续转动这*轮?”
   557 世尊说道:“赛罗啊!我所转动的这无上*轮,在如来之后,由舍利弗继续转动。
   558 “应该知道的我都知道,应该具备的我都具备了,应该抛弃的我都抛弃了,所以,我是佛陀,婆罗门啊!
   559 “消除对我的怀疑,婆罗门啊!相信我,见到正等觉一向是难得的。
   560 “我就是在这世上一向难得出现的正等觉,婆罗门啊!我是无与伦比的医生。
   561 “我是众生魁首,无与伦比,摩罗大军的降伏者;我征服了一切敌人,满怀喜悦,无所畏惧。”
   562 “朋友们,听着!正如这位明眼者所说,他是医生,大英雄,像森林中的狮子发出吼声。
   563 “见到这样一位无与伦比的众生魁首,摩罗大军的降伏者,谁会不高兴呢?即使出身低贱者也是如此。
   564 “愿意者跟随我,不愿意者请离开,我将在这里当着无上智者的面出家。”
   565 “如果您喜欢三藐三佛陀的教诲,我们也将当着无上智者的面出家。”
   566 这三百婆罗门双手合十,请求道:“世尊啊,我们愿在你的身边修习梵行。”
   567 世尊说道:“赛罗啊!我精心教诲的梵行是现世的,直接的,对努力修习者来说,出家不会徒劳无益。”
   于是,赛罗婆罗门带着追随者们当着世尊的面出家受戒。而苦行者吉尼耶在夜晚过后,在自己的净修林中,准备好上等的硬食和软食,让人去通知世尊吃饭:“乔达摩啊!到时间了,饭已经准备好了。”于是,在清晨,世尊穿上衣服,带着钵和袈裟,来到苦行者吉尼耶的净修林。到了那里,与比丘僧团一起按位就座。苦行者吉尼耶亲自用上等硬食和软食侍奉以佛陀为首的比丘僧团,使他们高兴满意。当世尊吃完饭,手从钵上移开时,苦行者吉尼耶拿一个低座,坐在一旁。世尊向坐在一旁的苦行者吉尼耶念了这些偈颂,使他高兴:
   568 “祭祀中,以火祭为首;韵律中,以萨维蒂为首;凡人中,以国王为首;河流中,以大海为首。
   569 “星宿中,以月亮为首;发光体中,以太阳为首;在渴求功德和举行祭祀的人中,以僧团为首。”
   世尊念了这些偈颂,使吉尼耶苦行者高兴后,从座位起身离去,而可尊敬的赛罗带着追随者们独自过隐居生活,凝思静虑,精进努力。不久,便通过自己的智慧,在这世亲证和达到梵行的最高理想。正是为此目的,善男子们才正确地离家出家。他感到自己已经灭寂生存,完成梵行,做了该做的事,在这世上再无别事。这样可尊敬的赛罗带着追随者们成了阿罗汉中的一员。然后,可尊敬的赛罗带着追随者们前往世尊那里,到了那里,他偏覆左肩,双手合十,向世尊致敬,用偈颂向世尊说道:
   570 “明眼者啊!八天前我们皈依你,世尊啊!第七天夜晚,我们按照你的教诲,调伏了自己。
   571 “你是佛陀,你是导师,你是降伏魔罗的牟尼,你斩断烦恼,越过水流,也使人越过生存。
   572 “你超越生存因素,铲除烦恼,你是狮子,无所执着,没有疑惧和惊恐。
   573 “这三百比丘站在这里,双手合十,英雄啊!伸出你的双脚,让这些无罪者向导师行触足礼。”

第八章 箭经
8.Sallasutta.m

  574 在这世上,人生无归属,不可知,烦恼而短促,充满痛苦。
   575 没有办法能使生者免于死;到了老年,便是死亡,这是众生的规律。
   576 正如成熟的果子面临掉落的危险,出生的人始终面临死亡的危险。
   577 正如陶工制作的陶器,最终总要破碎,人生也是如此。
   578 幼者和长者,愚者和智者,所有的人都受死神控制,所有的人的归宿都是死亡。
   579 当他们在死神控制下,前往另一世界时,父亲救护不了儿子,亲人救护不了亲人。
   580 请看,亲人嚎啕大哭,眼望着一个人、一个人被带走,就像牛进屠场。
   581 人世就是这样,受衰老和死亡折磨,所以,智者懂得人世的规则,不再悲伤。
   582 你不知道来路和去路,也看不见两者的尽头,悲伤也徒然。
   583 愚者悲伤,只能伤害自己。如果悲伤有用,那么智者也会这样去做。
   584 哭泣和忧伤不能使心境平静,只会加深痛苦,损害身体。
   585 消瘦,憔悴,自己伤害自己,死者并不因此复活,悲伤徒劳无益。
   586 为死者哀号恸哭,会陷入悲伤;摆脱不了悲伤,会陷入更深的痛苦。
   587 请看另一些按其业死去的人,他们受死神控制,在这世上战战兢兢。
   588 人们抱有种种想法,但实际并非如此,死别就是这样。请看,这是人世的规则。
   589 一个人即使活上一百年,甚至更多年,最终也要与亲人分离,抛弃这世的生命。
   590 因此,听取阿罗汉的话,排除悲伤,看到一个人死去时,便想:“我不会再见到他了。”
   591 正如用水扑灭燃烧的房子,一位坚定、聪明、通达的智者能迅速驱散涌起的悲伤,就像风儿驱散棉絮。
   592 一个为自己谋求幸福的人,应该拔掉自己的箭,自己的悲伤、欲望和忧愁。
   593 拔掉了这箭,便无所执着,心境平静,超越一切忧伤,无忧无虑,达到解脱。

第九章 婆塞特经
9.Vaase.t.thasutta.m

  如是我闻。从前,世尊曾经住在愿望犁的愿望犁丛林。那时,许多著名的、富裕的婆罗门住在愿望犁,诸如旃吉婆罗门,达罗佉婆罗门,波佉罗萨帝婆罗门,阇努索尼婆罗门,多提耶婆罗门和其他一些著名的、富裕的婆罗门。那时,有两位青年婆塞特和婆罗德婆阇边走边谈这个问题:“一个人是怎么成为婆罗门的?”婆罗德婆阇青年说:“他父母双方都是好出身,上溯七代血统纯洁,在种姓问题上从未降格,无可指摘,这样他就是一个婆罗门。”而婆塞特青年说:“他具有德行和善行,这样,他就是一个婆罗门。”婆罗德婆阇青年不能说服婆塞特青年;婆塞特青年也不能说服婆罗德婆阇青年。
   于是,婆塞特青年对婆罗德婆阇青年说道:“婆罗德婆阇啊,沙门乔达摩,释迦族之子,离开释迦族出家,住在愿望犁的愿望犁丛林,到处传扬着对乔达摩的称赞:这位世尊、阿罗汉、三藐三佛陀、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陀。可敬的婆罗德婆阇啊!让我们到沙门乔达摩那里去。到了那里,我们问沙门乔达摩这问题,他怎么回答,我们就怎么接受。”婆罗德婆阇青年对婆塞特青年说道:“就这么办吧!”于是,婆塞特和婆罗德婆阇两位青年前往世尊那里。到了那里,与世尊互相问候。问候之后,互相寒喧。寒暄之后,他俩坐在一旁。坐在一旁后,婆塞特青年用偈颂对世尊说道:

  594 “我们是公认的三吠陀学者,我是波佉罗萨的弟子,这位青年是达罗佉的弟子。
   595 “我们精通三吠陀学者讲述的一切;我们是语法学家,精通吠陀读法,在吟诵方面,与老师不相上下。
   596 “乔达摩啊!在种姓问题上,我俩有分歧,婆罗德婆阇说一个人由于出身才成为婆罗门,而我说由于行为【kamma,即“业”】。你知道这个问题,明眼者啊!
   597 “我俩互相不能说服对方,前来向你请教,因为你以‘正等觉’闻名。
   598 ”正象人们双手合十,向新月敬礼那样,在这世上,人们也向乔达摩敬礼。
   599“我们请教世上的明眼者乔达摩:一个人成为婆罗门究竟是靠出身,还是靠行为?我们不知道,请你告诉我们,让我们懂得何为婆罗门。”
   600 世尊说道:“婆塞特啊!我将逐一地,如实地向你们解释生物的出身区分,因为它们的出身多种多样。
   601 “你们知道草和树,尽管它们自己不知道,出身形成它们的特征,因为它们的出身多种多样。
   602 “还有蛆、蛾和蚂蚁,出身形成它们的特征,因为它们的出身多种多样。
   603 “你们知道大大小小四足动物,出身形成它们的特征,因为它们的出身多种多样。
   604 “你们知道爬行的蛇,出身形成它们的特征,因为它们的出身多种多样。
   605 “你们知道水中游动的鱼,出身形成它们的特征,因为它们的出身多种多样。
   606 “你们知道振翅飞行的鸟,出身形成它们的特征,因为它们的出身多种多样。
   607 “在这些种类的生物中,由出身形成的特征多种多样。而在人类中,由出身形成的特征并不多种多样。
   608 “不是由于头发、头、耳朵、眼睛、嘴、鼻、嘴唇、眉毛,
   609 “不是由于头颈、肩、腹、背、臀、乳房、阴户、交媾,
   610 “不是由于手、脚、手掌、指甲、小腿、大腿、肤色和声音而形成出身特征,像其他生物那样。
   611 “人类不存在身体上的差异,人类中的区别由名称表示。
   612 “人类中以养牛为生的人,婆塞特啊!你知道,这样的人是农民,不是婆罗门。
   613 “人类中以手艺为生的人,婆塞特啊!你知道,这样的人是手艺人,不是婆罗门。
   614 “人类中以经商为生的人,婆塞特啊!你知道,这样的人是商人,不是婆罗门。
   615 “人类中以侍候他人为生的人,婆塞特啊!你知道,这样的人是仆人,不是婆罗门。
   616 “人类中以偷盗为生的人,婆塞特啊!你知道,这样的人是盗贼,不是婆罗门。
   617 “人类中以射箭为生的人,婆塞特啊!你知道,这样的人是士兵,不是婆罗门。
   618 “人类中以祭祀为生的人,婆塞特啊!你知道,这样的人是祭司,不是婆罗门。
   619 “人类中以享受村庄和王国的人,婆塞特啊!你知道,这样的人是国王,不是婆罗门。
   620“我不根据出身或母系出身称一个人为婆罗门,他可以称作‘薄婆底’【意为“说bho者”。“bho”是婆罗门互相之间的尊称】,可以富裕有钱,而我称一无所有、毫无执着的人为婆罗门。
   621 “斩断一切束缚,无所畏惧,超越执着,获得解脱,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622 “斩断束缚人的套索,皮索和绳索,铲除障碍,达到觉智,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623 “即使无辜,也能忍受责骂、鞭打和囚禁,以忍耐力作为自己的坚强阵容,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624 “不忿怒,有善行,有德行,不狂妄,自制,此生是最后一生,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625 “就像荷叶上的水珠,针尖上的芥末,他不沾染爱欲,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626 “他懂得在这世灭寂自己的痛苦,卸下重负,获得解脱,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627 “智慧深邃,聪明,明辨正路和邪路,达到至高目的,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628 “既不与在家人交往,也不与出家人交往,出家游荡,没有欲望,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629 “不对众生施暴,无论是弱者还是强者;不伤害,也不引起伤害,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630 “在乖违者中,他不乖违;在暴虐者中,他平静;在执着者中,他不执着;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631 “贪欲、仇恨、骄傲和欺妄都己消除,犹如芥末从针尖上掉落,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632 “说话温和,有益和真实,不对任何人发脾气,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633 “在这世上,不拿任何不是给他的东西,无论是长的、短的、大的、小的、还是好的、坏的,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634 “对此世和彼世都不企求,毫无欲望,达到解脱,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635 “毫无执着,通过知识消除疑虑,进入永恒境界,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636 “克服善恶束缚。摆脱忧愁,涤除尘垢,纯洁无瑕,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637 “像月亮一样清澈,明净,纯洁无瑕,灭寂喜悦之情,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638 “越过难以越过的轮回泥潭,越过痴迷,到达彼岸,专心修禅,没有欲望,没有疑虑,没有执着,获得解脱,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639 “在这世抛弃爱欲,离家成为出家人,灭寂爱欲的存在,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640 “在这世抛弃贪欲,离家成为出家人,灭寂贪欲的存在,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641 “摒弃人的束缚,克服神的束缚,摆脱一切束缚,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642 “摒弃欢喜和厌恶,镇静自若,排除生存因素,成为制服一切世界的英雄,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643 “通晓众生的消亡和再生,无所执着,成为善逝、佛陀,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644 “神、乾闼婆和人都不知道他的踪迹;他灭寂烦恼,成为阿罗汉,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645 “在过去、未来和现在,他一无所有,毫无执着,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646 “他是人中之公牛,贤者,英雄,大仙,胜利者,无欲者,纯洁者和觉醒者,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647 “他知道前生情况,目睹天国和地狱,于是灭寂再生,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648 “在这世上,用作名字和族姓的只是名称【naama】,所有各处采用的都是名称。
   649 “无知者的错误观点长期流行;无知者告诉我们:婆罗门由出身决定。
   650 “婆罗门不由出身决定,非婆罗门也不由出身决定;婆罗门由行为决定,非婆罗门也由行为决定。
   651 “农民由行为决定,手艺人由行为决定,商人由行为决定,仆人由行为决定。
   652 “盗贼由行为决定,士兵由行为决定,祭司由行为决定,国王由行为决定。
   653 “智者洞悉因缘,懂得行为的果报,所以能如实地看待这种行为。
   654 “由于行为,世界才存在;由于行为。人类才存在;众生受行为束缚,犹如转动的车轮受车闸束缚。
   655 “凭苦行,凭梵行,凭自制,凭柔顺,一个人才成为婆罗门。这才是最好的婆罗门。
   656 “他掌握三吠陀,平静,灭寂再生,婆塞特啊,你要知道,这是智者中的梵天和帝释天。”
   婆塞特和婆罗德婆阇两位青年听了之后,对世尊说道:“妙极了,乔达摩!妙极了,乔达摩!正象一个人,乔达摩啊!扶正摔倒的东西,揭示隐蔽的东西,给迷路者指路,在黑暗中举着油灯,让那些有眼者能看到东西,世尊乔达摩以各种方式说法。我要皈依世尊乔达摩,皈依法,皈依比丘僧团。请世尊乔达摩接受我们为优婆塞。从今以后,我们将终生寻求庇护。

第十章 拘迦利耶经
10.Kokaalikasutta.m

  如是我闻。从前,世尊曾经住在舍卫城给孤独园逝多林中。那时,有位名叫拘迦利耶的比丘来到世尊乔达摩那里,到了那里,向世尊行礼,坐在一旁。坐在一旁之后,拘迦利耶比丘对世尊说道:“世尊啊!舍利弗和目犍连有邪念,他们陷入邪念的控制中。”世尊听后,对拘迦利耶比丘说道:“别这么说,拘迦利耶!别这么说,拘迦利耶!你要善意对待舍利弗和目犍连;舍利弗和目犍连品行端正。”拘迦利耶比丘第二次对世尊说道:“对我来说,世尊啊,你是虔诚的,可信的,然而舍利弗和目犍连有邪念,他们陷入邪念的控制中。”世尊第二次拘迦利耶说道:“别这样说,拘迦利耶!别这样说,拘迦利耶!你要善意对待舍利弗和目犍连;舍利弗和目犍连品行端正。”拘迦利耶比丘第三次对世尊说道:“对我来说,世尊啊,你是虔诚的,可信的,然而舍利弗和目犍连有邪念,他们陷入邪念的控制中。”世尊第三次拘迦利耶说道:“别这样说,拘迦利耶!别这样说,拘迦利耶!你要善意对待舍利弗和目犍连;舍利弗和目犍连品行端正。”于是,拘迦利耶比丘从座位上起身,向世尊施右巡礼,然后离去。
   拘迦利耶比丘回去后不久,周身发出芥末粒般大的脓疱。然后,这些脓疱由芥末粒般变成菜豆般,由菜豆般变成鹰嘴豆般,由鹰嘴豆般变成枣核般,由枣核般变成枣子,由枣子般变成庵磨罗果般,由庵磨罗果般变成未熟的贝罗婆果般,由未熟的贝罗婆罗果般变成比利果般。变成比利果般后,这些脓疱破裂,流出脓和血。拘迦利耶比丘由于这个疾病而死去。拘迦利耶对舍利弗和目犍连怀有恶意,所以死后堕入莲花地狱。
   夜晚逝去时,光辉灿烂的梵天萨汉波提照亮整座逝多林,来到世尊那里。到了那里,向世尊行礼,站在一旁。站在一旁之后,梵天萨汉波提对世尊说道:‘世尊啊!拘迦利耶比丘死了。世尊啊!拘迦利耶比丘对舍利弗和目犍连怀有恶意,所以死后堕入莲花地狱。’梵天萨汉波提说了这话后,向世尊施右巡礼,然后消失。
   夜晚逝去后,世尊对众比丘说道:“众比丘啊!昨天夜晚逝去的时,光辉灿烂的梵天萨汉波提照亮整座逝多林,来到世尊那里。到了那里,向世尊行礼,站在一旁。站在一旁后,梵天萨汉波提对世尊说道:‘世尊啊!拘迦利耶比丘死了。世尊啊!拘迦利耶比丘对舍利弗和目犍连怀有恶意,所以死后堕入莲花地狱。’梵天萨汉波提这样对我说的,说了之后,向我施右巡礼消失。有个比丘听完后,对世尊说道:“世尊啊!一个人在莲花地狱里要生活多长时间?”“比丘啊,一个人在莲花地狱里生活的时间是漫长的,不是用几年、几百年、几千年或几十万年能数清的。”“世尊啊,你能举个例子吗?”“能的,比丘啊!”世尊说道:“例如,一辆[情-青+乔]萨罗国大车装有二十斛芝麻,有个人每过一百年取走一粒芝麻,那么,比丘啊,用这个办法,这辆[情-青+乔]萨罗国大车装有的二十斛芝麻也会取完的,而在水泡地狱里的时间还没这么快,比丘啊!水泡裂地狱的时间是水泡地狱的二十倍。比丘啊!阿婆婆地狱的时间是水泡裂地狱的二十倍。比丘啊!阿诃诃地狱的时间是阿婆婆地狱的二十倍。比丘啊!阿吒吒地狱的时间是阿诃诃地狱的二十倍。比丘啊!白莲地狱的时间是阿吒吒地狱的二十倍。比丘啊!水莲地狱的时间是白莲地狱的二十倍。比丘啊!优钵罗地狱的时间是水莲地狱的二十倍。比丘啊!芬陀利地狱的时间是优钵罗地狱的二十倍。比丘啊!莲花地狱的时间是芬陀利地狱的二十倍。比丘啊!拘迦利耶比丘对舍利弗和目犍怀有恶意,他堕入了莲花地狱。”世尊说了这些话。说完后,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657 “出生之人嘴中都长有一把斧,愚者口出恶言,用这把斧劈砍自己。
   658 “一个人赞美该受谴责的人,或者谴责该受赞美的人,他以口积恶,因而,得不到幸福。
   659 “在赌博中输掉钱财,甚至输掉自己在内的一切,这还是小罪,而对善逝们怀有恶意,则是大罪。
   660 “心怀恶意,口出恶言,责骂圣人,便堕入地狱,从十万水泡裂地狱到四十一水泡地狱。
   661 “说谎者或抵赖者都堕入地狱;这两种人死后,在另一世界同样是行为卑劣的人。
   662 “侵害无辜者、纯洁者、无罪者,这恶行回报愚者,犹如逆风抛撒灰末。
   663 “沉溺贪欲,谩骂他人,没有信仰,吝啬,小气,自私,惯于诽谤。
   664 “口出恶言!虚伪者!低贱者!杀生者!有罪者!作恶者!卑劣者!低下者!卑贱者!你在这世上无须多说,你已注定堕入地狱。
   665 “作恶者啊!你污辱不幸者,漫骂善人,做了许多恶事,肯定长久地堕入深渊。
   666 “因为任何人的行为不会消失,它会回来与主人相会,作恶的蠢人将在另一世界看到自己受苦。
   667 “他到那里,受铁棒捶打,受铁针穿刺,并得到相应食物,这食物像烧红的铁球。
   668 “他们说话难听,不企求庇护,也得不到庇护;他们进入像火葬堆熊熊燃烧的地方,躺在遍地烧红的木炭上。
   669 “他们被罩在网中,受铁锤敲打;他们陷入浓密的黑暗,这黑暗无边无沿,像大地的身躯。
   670 “他们进入像火葬堆熊熊燃烧的地方,在铁锅中长时间受煎熬,像在火葬堆上蹦跳。
   671 “作恶者怎样受煎熬?他在脓和血中受煎熬,他四处乱爬,爬到哪儿沾污哪儿。
   672 “作恶者怎样受煎熬?他在长满蛆虫的污水中受煎熬。他无法爬到岸边,因为这铁锅完整无缺。
   673 “他们带着血肉模糊的肢体进入锋利的刀叶林地狱,被钩子勾住舌头,遭受捶打。
   674 “他们进入难以越过的吠多罗尼地狱,那里充满锋利的剃刀,作恶的蠢才做了恶事,堕入这个地狱。
   675 “当他们哭叫时,成群凶猛的黑乌鸦啄吃他们,狗、豺、秃鹫、兀鹰和乌鸦撕吃他们。
   676 “这里的生活确实悲惨,作恶者已经看到。因此,在这世上,一个人应该在余生恪守职责,不要放纵。
   677 “智者能数出堕入莲花地狱一车芝麻的数目;五俱胝的那由陀,再加一百二十个俱胝。
   678 “地狱的生活如此悲惨,里面的时间又如此漫长,因此,纯洁,仁慈,品德高尚的人应该始终慎思谨言。”

第十一章 那罗迦经
11.Naalakasutta.m

  679 仙人阿私陀在昼间休息时,看到三十位天神身穿洁净衣,手持妙衣,喜气洋洋,热烈地向因陀罗庆贺。
   680 看到这些天神兴高彩烈,他尊敬地问道:“众天神为什么如此高兴,手持妙衣,挥舞不停?
   681 “过去与阿修罗遭遇,天神胜利,阿修罗失败,那时也没有这样兴奋激动。见到了什么奇迹,众天神如此高兴?
   682 “众天神欢呼,歌唱,奏乐,手舞足蹈;我问你们这些住在须弥山顶的众天神,请赶快解除我的疑虑,尊敬的众天神啊!”
   683 “无与伦比的宝中之宝菩萨为了人间的利益和幸福,降生在蓝毗尼城释迦村,所以,我们非常高兴快乐。
   684 “他是众生之最,人中之杰,人中之公牛,人中之魁首,他将在名为‘仙人’的林中转动*轮,像威武的兽王狮子发出吼声。”
   685 闻听此言,他迅即降临人间,来到净饭王宫中,坐下后,对释迦族说道:“王子在哪里?我想看看他。”
   686 于是,释迦族让这位名叫阿私陀的仙人观看王子,这王子相貌出色,犹如高明的金匠锻造的金子,闪闪发光。
   687 见到王子像火焰一样明亮,像空中行走的月亮一样皎洁,像秋天冲破乌云的太阳一样灿烂,他满怀喜悦,十分高兴。
   688 众天神在空中张着一顶有无数支的千轮华盖,金柄拂上下摆动;但看不见那些手持华盖和拂的众天神。
   689 这位束有发髻、名为根诃希利的仙人看到王子像金首饰放在浅红色的毯子上,头上高悬白色的华盖,他感到高兴愉快。
   690 他精通相术和颂诗,急切地接过释迦族之公牛,满怀喜悦地说道:“这是人中之魁首,至高无上。”
   691 然后,他想起自己即将去世,便神情沮丧,落下眼泪。释迦族看到仙人哭泣,便问道:“是否王子有不祥之兆?”
   692 看到释迦族黯然神伤,仙人说道:“我不认为王子会有不幸,他也没有不祥之兆。他不是平庸之辈,你们尽管放心。
   693 “这位王子将达到最高智慧,看到最高纯洁,转动*轮,怜悯众生;他的梵行将传扬四方。
   694 “而我在这世剩下的寿命不长了,在此期间就会死去,不能听取这位举世无双者的正法了,因此,我伤心,难过,痛苦。”
   695 他使释迦族感到极大快乐。然后,他离开王宫,过梵行生活。他怜悯自己的外甥。勉励他追随那位举世无双者的正法:
   696 “当你听到别人说起‘佛陀’,或者听说‘他达到最高智慧、遵行正法之路。’那么,你就去那里求教,与世尊一起过梵行生活。” 
   697 他心怀善意,看到未来的最高纯洁,在他的教诲下,那罗迦积了大量功德,控制感官,等待着胜利者。
   698 听说“杰出的胜利者转动*轮”,他愉快地前去拜见仙人中之公牛,向这位优秀的牟尼求教最高智慧,阿私陀的教诲得到实现。
   ------------序诗结束--------------

  699 “阿私陀的话已经如实证明,乔达摩啊!你通晓一切事物,我们要问你问题。
   700 “我已出家,渴望过比丘生活,牟尼啊!我问你,请告诉我最高智慧的状况。”
   701 世尊说道:“我将为你讲述这难以达到、难以获得的智慧。现在,我将告诉你,你要集中精力,专心致志。
   702 “在村庄里,无论受辱骂,还是受赞扬,都应该一视同仁;要克制心中的忿怒,不骄傲,平静地生活。
   703 “各种事情出现,好像木柴上的火焰,让诱惑牟尼的那些妇女不要诱惑他。
   704 “厌弃交媾,摒弃各种爱欲,对一切生物,无论是弱者还是强者,既不干扰,也不溺爱。
   705 “我跟他们一样,他们跟我一样;对自己和别人一视同仁,既不伤害,也不引起伤害。
   706 “明眼者应该摒弃普通人执着的愿望和贪欲,迈步越过这个地狱。
   707 “他应该空腹,节食,无欲望,不贪婪;他不渴求欲望,成为无欲望者,宁静幸福。
   708 “牟尼应该游行乞食后,回到林边;走到树根旁坐下。
   709 “他应该专心修禅,在林边得到快乐;他应该在树根旁入禅,自得其乐。
   710 “他应该在夜晚逝去后,前往村边;他不应该喜欢受到召请,也不应该喜欢从村里送来食物。
   711 “牟尼来到村庄后,从容地挨家游行乞食;乞食时,沉默不语,不说不得体的话。
   712 “‘我得到,说声好;我不得到,也说声好’。他对两者一视同仁,回到树根旁。
   713 “他手持钵盂游行;他不是哑巴,但象哑巴;他不应该嫌弃微薄的施舍,不应该轻视施舍者。
   714 “各种各样途径已由沙门阐明:它们不通向彼岸两次,也不被认为一次。【本偈原译者认为意义不明,只能勉强由字面译出。其原文为“Uccaavacaa (。。0390) hi pa。tipadaa, sama。nena pakaasitaa; na paara.m digu。na.m yanti, nayida.m ekagu。na.m muta.m/”;而这段文字的注释是“718-9。 Alattha.m yadidanti imissaa pana gaathaaya ayamattho: gaama.mpi。n。daaya pavi。t。tho appamattakepi kismi ̄nci laddhe “alattha.m ya.m ida.msaadhuu”ti cintetvaa aladdhe “naalattha.m kusalan”ti tampi “sundaran”ti cintetvaaubhayeneva laabhaalaabhena so taadii nibbikaaro hutvaa rukkha.mvupanivattati,yathaapi puriso phalagavesii rukkha.m upagamma phala.m laddhaapi aladdhaapiananuniito appa。tihato majjhattoyeva hutvaa gacchati, eva.m kula.m upagammalaabha.m laddhaapi aladdhaapi majjhattova hutvaa gacchatiiti/ Sa pattapaa。nii ti gaathaauttaanatthaava/”。Thannissaro比丘的英译本关于此偈的解释是:“According to the Commentary, the high and low practices taught by the Buddha are, respectively, the practice-mode of pleasant practice and quick intuition, and the practice-mode of painful practice and slow intuition (see AN IV。162; The Wings to Awakening, passage 84)。 These modes of practice don't go twice to the further shore in the sense that each of the four paths -- to stream-entry, once-returning, nonreturning, and arahantship -- abandons whatever defilements it is capable of abandoning once and for all。 There is no need to repeat the path。 Unbinding is not attained only once in the sense that it is touched as the result of each of the four paths。” 现一并给出,以待贤者指点。】
   715 “比丘截断水流,摒弃各种责任【指各种与佛法不相应的世人所执着的所谓“责任”。】,无所执着,无所痛苦。”
   716 世尊说道:“我将告诉你智慧:让他像刀刃一样;他应该用舌头顶着上颚,控制口腹。
   717 “他应该心地坦然,不左思右想,无污垢,不执着,恪守梵行。
   718 “应该学会沙门奉行的独居生活,独居就是智慧,独自生活会得到快乐。
   719 “听了智者,修禅者,摒弃爱欲者的话后,你将照亮十方;而作为我的信徒应该更加虔诚和谦恭。
   720 “你们凭坑里和沟里的水,可以知道这一点:溪水流动哗哗作响,海水流动静默无声。
   721 “空虚发声,满盈静默,愚者犹如半瓶水,智者犹如满池水。
   722 “沙门讲述很多富有意义的话;他知道正法,教诲正法;他知道很多,讲述很多。
   723 “他知道,但控制自己;他知道,但不说很多;这样的牟尼配有智慧,这样的牟尼获得智慧。

第十二章 二重观经
12.Dvayataanupassanaasutta.m

  如是我闻。从前,世尊曾经住在舍卫城东园鹿母精舍。那时,在圆月十五斋戒日的夜晚,世尊露天而坐,比丘僧团围坐一旁。世尊环视沉默无言的比丘僧团,对他们说道:”众比丘啊!这些正法有益,高尚,导致解脱,达到最高智慧。如果人们问:‘为什么学习这些有益、高尚、导致解脱、达到最高智慧的正法?’众比丘啊!应该回答道:‘为了正确理解二重观法。’‘你说说哪二重?’‘这是痛苦【dukkha】,这是痛苦的产生,这是第一重观;这是痛苦的灭寂,这是灭寂痛苦的道路,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指阿罗汉果】;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指不回到欲界的阿那含果】,”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724 “那些人不知道痛苦,不知道痛苦的产生,不知道怎么完全彻底灭寂痛苦,也不知道平息痛苦的道路。【这段文字叙述的是“四圣谛”】
   725 “他们没有达到思想的解脱和智慧的解脱,不可能达到终极,只能陷身在生和老之中。
   726 “那些人知道痛苦,知道痛苦的产生,知道怎么完全彻底灭寂痛苦,也知道平息痛苦的道路。
   727 “他们达到思想的解脱和智慧的解脱,有可能达到终极,不再陷身在生和老之中。”
   “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是的。’‘什么样的?’‘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生存因素【upadhi,导致轮回和结生的因素】,这是第一重观;灭寂生存因素,毫无贪欲,痛苦就不再产生,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728 “在这世上,痛苦形形色色,痛苦产生的根源是生存因素。由于无知,愚者执着生存因素,一再蒙受痛苦。因此,智者看清痛苦产生的根源,不执着生存因素。”
   “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是的。’‘什么样的?’‘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无知【avijja,“无明”】,这是第一重观;灭寂无知,毫无贪欲,痛苦就不再产生,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729 “那些人一再进入生死轮回,从这种存在到那种存在,这便是无知的状况。
   730 “因为无知是最大的愚痴,所以,长久轮回转。而那些有知识的人不再走向再生。”
   “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是的。’‘什么样的?’‘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诸行【sa^nkhaara】,这是第一重观;灭寂诸行,毫无贪欲,痛苦就不再产生,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731 “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诸行,灭寂诸行,痛苦就不再产生。
   732 “知道诸行产生痛苦这种危险,平息诸行,灭除诸想,真正理解这一点,痛苦也就消除。
   733 “学问渊博,有正确的观点和知识,这样的智者超越摩罗的束缚,不再走向再生。”
   “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是的。’‘什么样的?’‘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诸识【vi ̄n ̄naa。na】,这是第一重观;灭寂诸识,毫无贪欲,痛苦就不再产生,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734 “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诸识,灭寂诸识,痛苦就不再产生。
   735 “知道诸识产生痛苦这种危险,平息诸识,比丘便没有欲望,达到彻底平静。”
   “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是的。’‘什么样的?’‘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诸触【phassa】,这是第一重观;灭寂诸触,毫无贪欲,痛苦就不再产生,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736 “受诸触控制,追逐生存水流,进入歧路,这样的人无法消除束缚。
   737 “理解诸触,乐于平息诸触,这样的人洞悉诸触,没有欲望,达到彻底平静。”
   “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是的。’‘什么样的?’‘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诸受【vedana】,这是第一重观;灭寂诸受,毫无贪欲,痛苦就不再产生,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738 “任何快乐或痛苦,以及不痛苦或不快乐,都从内部和外部被感受。
   739 “知道这是痛苦,一再接触虚妄之物和毁灭之物,目睹一切消失,便厌恶诸受。比丘灭寂诸受,毫无欲望,达到彻底平静。”
   “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是的。’‘什么样的?’‘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贪爱【ta。nha】,这是第一重观;灭寂贪爱,毫无贪欲,痛苦就不再产生,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740 “与贪受作伴的人一再转生,从这种存在到那种存在,不能超越轮回。
   741 “知道贪爱产生痛苦这种危险,比丘摒弃贪爱,不执着,有思想,四处游荡。”
   “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是的。’‘什么样的?’‘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摄取【upaadaana】,这是第一重观;灭寂摄取,毫无贪欲,痛苦就不再产生,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742 “生存的根源是摄取;生存者走向痛苦;有生就有死,这是痛苦的原因。
   743 “因此,智者具有正确的知识,灭寂摄取;他知道灭寂生存,不走向再生。”
   “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是的。’‘什么样的?’‘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发起【aarambha】,这是第一重观;灭寂发起,毫无贪欲,痛苦就不再产生,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744 “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发起,灭寂发起,痛苦就不再产生。
   745 “知道发起产生痛苦这种危险,摒弃一切发起,由于没有发起而获得解脱。
   746 “斩断生存的渴求,心境平静,越过生的轮回,这样的比丘不走向再生”
   “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是的。’‘什么样的?’‘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诸食【aahaara】,这是第一重观;灭寂诸食,毫无贪欲,痛苦就不再产生,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747 “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诸食,灭寂诸食,痛苦就不再产生。
   748 “知道诸食产生痛苦这种危险,理解诸食,不依赖诸食。?
   749 “正确地知道健康在于灭寂烦恼,比丘聪明睿智,深思熟虑,恪守正法,不归属任何范畴。”
   “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是的。’‘什么样的?’‘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躁动【i ̄njita】,这是第一重观;灭寂躁动,毫无贪欲,痛苦就不再产生,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750 “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躁动,灭寂躁动,痛苦就不再产生。
   751 “知道躁动产生痛苦这种危险,比丘摒弃躁动,遏制诸行,不贪求,不摄取,有思想,四处游荡。”
   “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是的。’‘什么样的?’‘有所依赖【nissita】的人躁动,这是第一重观;无所依赖的人不躁动,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752 “无所依赖的人不躁动,有所依赖的人摄取这种存在或那种存在,不能超越轮回。
   753 “知道这种危险,知道依赖之物中的大恐惧,比丘不依赖,不摄取,有思想,四处游荡。”
   “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是的。’‘什么样的?’‘无色比有色更平静,这是第一重观;灭寂比无色更平静,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754 “一些众生有色,一些众生无色,他们不懂得灭寂,必定走向再生。
   755 “知道色,坚定地站在无色中,在灭寂中获得解脱,这样的人抛弃死亡。
   “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是的。’‘什么样的?’‘在神界、人界、魔界以及沙门、婆罗门、神和人中认为这是真实,圣者依靠完美的智慧正确地认为这是虚妄,这是第一重观;在神界、人界、魔界以及沙门、婆罗门、神和人中认为这是虚妄,圣者依靠完美的智慧正确地认为这是真实,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756 “请看人界和神界把无我看作有我,生活在名色中,认为这是真实。
   757 “因为他们认为这样那样,实际并非如此;因为这对于他是虚妄的,虚妄的事物变化无常。
   758 “圣人真正懂得涅槃不虚妄,他们洞悉真实,没有欲望,达到彻底平静。”
   “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是的。’‘什么样的?’‘在神界、人界、魔界以及沙门、婆罗门、神和人中认为是快乐的,圣者依靠完美的智慧正确地认为是痛苦的,这是第一重观;在神界、人界、魔界以及沙门、婆罗门、神和人中认为是痛苦的,圣者依靠完美的智慧正确地认为是快乐的,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759 “据说,只要色、声、味、香和触这一切东西存在,它们便是可爱的,迷人的,令人渴望。
   760 “神界和人界都认为这些东西是快乐,而当这些东西消失时,便认为是痛苦。
   761 “圣人把灭寂身体的存在看作快乐,这与世俗的看法相反。
   762 “别人认为快乐,圣人认为痛苦;别人认为痛苦,圣人认为快乐。请看,这事难以理解,愚者感到困惑。【在第6次缅甸结集本中,此偈被分成767,768两偈。】
   763 “有遮蔽便阴暗,看不见便黑暗;圣人无遮蔽,看得见便光明。那些无知的愚者不知道正法近在身边。
   764 “为生存欲望所控制,追逐生存的水流,进入摩罗的领域,这样的人不能彻底理解正法。
   765 “除了圣人,谁能彻底理解这种境界?彻底理解这种境界,摆脱烦恼,便达到涅槃。”
   世尊说了这些。众比丘满怀喜悦,对世尊说的话感到满意,通过这样的解说,六十比丘的思想无所执着,摆脱烦恼。


 


{返回 南传小部·经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南传小部·经集·第四品·八颂经品
下一篇:南传小部·经集·第二品·小品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二(九一七)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五三七)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一(八七一)
 杂阿含经卷第九(二三一)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八
 佛说阿弥陀经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五(一二○八)
 摄类学 第四章 不相应行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52集
 杂宝藏经白话 天女以香涂佛足生天缘第五十五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阿毗达摩 第四十四讲 离心路过程(欲界善趣的结生及死生的过程)[栏目:阿毗达摩讲记]
 阿拉汉或圣者可不可以为别人授记?[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附录一:透过食物来净化[栏目:现代布施]
 基督的恕道[栏目:清净法师·都市茅棚]
 内观禅修法 保持清楚的心[栏目:护法法师]
 一切法都是缘起的吗?刹那的生灭也是缘起吗?[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什么叫成就?怎么才能不退转?[栏目:开愿法师答疑]
 初级佛学教本 第二十六课 十善业道 (二)[栏目:初级佛学教本]
 修行最大的障碍是懈怠[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二]
 佛教伦理思想的生命关怀精神——兼论人间佛教的“心灵环保”(李玉用)[栏目:佛教与伦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