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禅·生命的微笑 第一章 生命的微笑与实现
 
{返回 郑石岩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160

第一章 生命的微笑与实现


  一段春风有雨般,

  南枝向暖北枝寒,

  现前一段西来意,

  一片西飞一片东。

  ——宋·无德禅师

  禅是能够让我们契入生命底蕴的法门,也可以说它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和艺术。透过它,我们可以试亮自己的“法眼”,看清生命的意义,活出圆满的人生。每一个人都需要禅的智慧,特别是生活在紧张、忙碌而又多欲的现代社会,最需要禅的洗涤。因为它能洗去烦恼,恢复的心灵的自|由,披露生活的真情。

  对于现代人而言,知识是丰富的。但生活是智慧却是狭隘的。因此,许多人拥有广博的知识,能做事,能赚钱,但不快乐。诚如西哲苏格拉底所说:“真正带给我们快乐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识。”因为只有智慧才能保证自己活得有创意,能带来光明的人生。然而,什么是生活的智慧呢?这要从禅的传承说起。

  相传释迦牟尼佛在灵山法会上,他手理拈著一朶花,对著大众微笑,听说就在那拈花示众和微笑之间,已经把所有的佛法都道尽了,把生活的智慧和艺术说得淋漓尽致了。但是在法会上的大众,每个人都面面相觑,不知道佛陀说的是什么。这时座中有一位弟子叫大迦叶的,却对佛陀报以会心的微笑,就这样发生了禅宗的第一次传燈。他们师徒之间完全的会心,心传密付了。释迦牟尼便对大迦叶说:

  “吾有正法眼藏,湼盘妙心,

   实相无相,微妙法门,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付嘱大迦叶。”

  禅是教外别传的。它不属于宗教,但又属于宗教;它不属于哲学,但又属于哲学;它什么都不是,但什么都是。因为它发生在彼此见面的时候,一个恬悦的微笑,它传递了一切,包容了一切。它绽放著心灵的和谐、完美与圆融,它让我们发现生命的意义,同时看到真正的自己。

  佛陀对大迦叶所说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我有“正法眼藏”,即指正确的人生观。那是要放下(即寂灭)一切无知、烦恼和不合理的欲望之后,去孕育“湼般妙心”。这个湼盘妙心,看出了生命的本质,孕育了生活的智慧。所以能笃笃当当、欢欢喜喜的过悦乐充实的生活。

  禅所谓的湼盘,是要把心理头的成见放下来,把思想和情感的障碍放下来,把人际间的障碍放下来,把所学的知识放下来,把读过的经典通通放下来。这时剩下的是什么呢?这唯一实存的就是智慧,一种光明的创造性。智慧是一切精神现象的主体,只有智慧能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跨出第一步,也只有智慧能告诉我们第二步又是什么。由于知识是死板的,所以它不可能回答人生。要回答人生就必须孕育湼盘的妙心,它即是“实相无相”的禅。

  湼盘妙心不是宗教,但却是佛教的一部分。在中国佛教的十个宗门之中,每一个宗门都要修禅,因为它是导致一个人正等正觉和媒介。特别是禅宗,它完全从心地法门入手,教外别传,以心传的方式,达到自心的解脱,见自本性的开悟,从而成佛。

  也许你现在要追问,佛陀为什么要拈花微笑呢?很明显的,这是一种意义丰富的象征式语言。佛陀手中拈动的那朶花正象征著生命,生命正是那朶从未开到恕放,再到凋零的花。佛陀拈著花,告诉大众,生命的意义就在自己手中,是自己掌握著自己,并应对它报以欢喜的微笑。就在对自己的生命报以微笑,对自己的生活报以赞赏的正确观念下,我们接纳了自己,面对自己的环境和遭遇,如如实实地过实现的生活。

  当我们放下一切虚荣,放下跟别人互别苗头,放下不合理的抱负水准时,我们便活在如如实实的生活之中,那就是“如来”的生活,而如来是要从湼盘妙心出发。禅便是要点亮这盏如来心灯,让它流泻著光明的智慧,照亮自己的心灵世界。禅家说,一灯能除万年暗,正是这个涵义。

  禅灯是什么?它代表著一个光明智慧,是一个生活的法门。如果用禅者的语言简要的表达,那就是“真空妙有”。它是意思是,一个人必须懂得把心裏头的一切障碍、烦恼、不合理的欲望等等加以清除,这个功夫就是“真空”。然后依据真正自己的本质,自在地生活,好好地实现,那就是“妙有”。禅家说:

     “万古长空。

     一朝风月。”

  长空就是放下一切虚荣、成见、偏见和贪婪,甚至要放下知识,放下过去经验所带来的刻板观念。当我们放下这些障碍时,我们就能自|由的创造。生活的本质是,自己必须把手中握著“尘土”放开,然后才可能张开你的双手,握取生命的“明珠”。当我们放下手中紧握的一切,才有可能去工作,实现生命所赋予的潜能,这样才可能活得好。当我们肯把自己的收获拿来跟别人分享布施给社会时,我们才能体验到生活的实现。这就是“真空妙有”的真谛,就是禅。宋朝的善能禅师说:

  “不可以一朝风月,昧却万古长空;

  不可以万古长空,不明一朝风月。”

  善能的意思是说,你不能把生命看成永恒,它只是一朝风月而已。因此你用不著执著在一朝风月中的荣华、成就和美誉。生命毕竟也不是空的,如果你把生命看成消极的空相,那么你就看不出一朝风月的美好和意义了。注意!一朝风月正是现在有苦有乐,顺逆无常的自己。

  每个人的一生,都可能有顺有逆,在这一朝风月之中,免不了要跌倒的。人不可能免于跌倒,但必须学习如何跌倒;人免不了有失败和灾难,但必须懂得接纳它。当我们把抱怨、委屈、愤懑放下时,我们即刻又勇敢高兴地站了起来,这就是真空妙有。就在这一刹那,我们会得到一个新的体悟,心灵得到自|由与成长,那就是禅。所以禅家所说的“空”,指的是“真空”,它含著“妙有”的精神活力和智慧。

  空几乎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这怎么说呢?有一天我的孩子突然问我说,台湾地区意外死亡的首要原因是什么?我回答说,也许是车祸。接著换我问他,为什么为发生偌多车祸呢?他告诉我可能是不守道路交通安全规则,可能是疲劳驾车,可能是车辆保养不好等等。我听完之后告诉他,车辆发生的真正原因是失去空间。空间是祸福的关键,有空间便能生存,就有福气,没有空间就有灾难,就要灭亡。我们之所以制订道路交通安全规则,要每一个人遵守它,正是为了保持良好的空间。

  人与人之间的伦常,社会上通行的规范和法治观念,都是为了维护生活上可供回旋的空间。没有空间不只会发生车祸,在生活上就有了冲突和紧张,在政|治上就有政争,甚至造成暴力和流血。

  生活在一个人口密集而忙碌异常的社会,给人的第一个感觉是生活的空间狭隘。因此,我们急需要另一个空间,好调整我们的生活。这个空间就是心理生活空间,也是禅家所谓的禅法。《六祖坛经》上说:

  “摩诃般若波罗密法。”

  摩诃是心量广大有如虚空,般若是透过广大心量和净化心中种种烦恼所披露出来的智慧,波罗密是指从烦恼的此岸到自|由喜悦的彼岸。全句的旨意是“大智慧到彼岸”,这就是禅法的精义,亦是空的本旨。

  在禅法里头,可以把空字当动词来看;这是把自己内心里头种种的成见、偏见、烦恼、印象等等放下,便可以产生禅定而孕育智慧。比如说,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应该很听话,最好像是一个小大人一样。事实上,把孩子管教成一个小大人,日子久了,他便拘束定型。他的创造性和适应能力就会大打折扣,有时甚至无法适应新环境。那是因为孩子的思想、态度和价值被父母完全支配的结果,他失去了自|由创造和思考的空间。

  夫妻吵架是因为缺乏空间所致。有一对夫妻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吵,他们告诉我说,许多事他们彼此一看就不顺眼,再看就要指责对方几句。比如说,先生挤牙膏总是从中间压挤下去,造成一条牙膏双头翘的形状,太太看了就批评他一番,接著就大吵起来。这种现象就是缺乏心理生活空间,因为他们的心里头被成见占满了,变得郁闷,心灵智慧都要窒息了,所以要吵嘴。太太的成见是牙膏不能从中间压挤,先生的成见是太太总是找碴儿。只要把这些成见放下来之后,彼此的人际关系就会好起来。

  所以人的生活需要空间,需要心理生活空间。爱情没有空间便会起冲突、闹敝别扭;生活安排得太紧张而有空间,就变得焦虑不安;人际关系上如果没空间,则会造成许多纠纷。空间既然这么重要,我们应怎样开拓空间呢?现在我们来看看禅家的看法。

  宽容是性情的空间

  宽容是人类性情的空间。懂得宽容别人,自己的性情就有了转折的余地,不容易发脾气、闹别扭情绪,当而跟别人起冲突。佛教里头,有一尊菩萨叫弥勒佛,在经典上祂的原名叫“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这尊佛代表著充满希望和喜悦的未来,我们从佛像中可以看出全部的弥勒法门:祂笑容满面,肚子大大的,表现了宽容的生活智慧。据禅学典籍的记载,弥勒佛会经在中国示现过,他就是布袋和尚。他平常提著一人布袋,手持禅杖,四处化度有情众生。虽然到处弘法很辛苦,但他每天都是笑容满面的,充满喜悦自在。他的生活态度表现了人生的达观与宽厚。听说,弥勒佛的造型就是依照布袋和尚的样子雕塑的。它透过象征式语言,表达了深奥的弥勒法门:笑容表现了对未来的希望和愉悦的心情,方耳象征著福气,大肚表示宽厚能容。

  于是,当我们拜佛的时候,就在佛像中看到宽容、平直和开怀。就在礼拜之中,自己成为弥勒法门的实践者,也就薰习了宽容、喜悦的福气。我们在礼拜弥勒时,受到甚深微妙的启发:生活之中肚量是为重要,它给我们广大思想空间、无量的性情空间,更给予我们无尽的欢欣。布袋和尚说:

  “我有一布袋,

  虚空无罣碍,

  展开遍十方,

  入时观自在。”

  好的肚量就像他所谓的大布袋,展开在像遍十方那样宽大,那才有宽广的心理生活空间,任由自己优游,生活得自在,到那里都可以契机应缘,都可以和谐圆满。

  宽容使我们表现出好的性情,同时能引发别人的迴响。禅宗有一则知名的公案:古代一个禅院里的老禅师,有一天晚上,他出来院子里散步,发现墙角那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就知道有出家人越墙出去溜达了。这位老禅师便走过去那里,把椅子移开,自己就地蹲著。过一会儿,果然有一位小各尚翻墙,踩著老和尚的背跳进院子。学生看到自己刚刚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老师,便惊慌失措,张口结舌。这时,老禅师并没有厉声责备,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裳。”这位禅师宽容了他的弟子,自己不陷于气急败坏,学生也因为老师给了他冷静的反省空间,而发生醒悟。嗣后,老禅师也没有再提这件事情,可是所有禅院的弟子都知道了这件事,而且没有人再越墙到外头闲逛。这就是禅师的肚量,它提供了师生之间互动的空间,也孕育了教育与成长的机缘。

  禅者以空的行持,换来了性情的空间。人如果能实践宽容,知道在性情生活上看出空间,在生活上便显得十分微妙,处处顺利和融洽。当老板的懂得宽容伙计,便能激发他们工作的意愿和创造力;身为一个主管若能懂得宽容之道,便有了带动群策群力的禅机;一个老师知道宽容,就给学生带来教育的机会。一切都是性情所发生的力量和感召,它是宽容所孕育出来的高贵性情。

  从容是作息的空间

  禅认为最庄严的生活态是从容。人若能保持一点从容,作息就能游刃有余,所以说从容是作息的空间。打个比方说,你要为一个团体作演讲,一定要把时间控制好,才有安定的心情演讲。倘若把时间预估得太仓卒而迟到,以致礼堂都坐满了,讲者自己还在赶路,那就免不了慌张失措,心情大乱。做任何事情都一样,没有充裕的时间,就会破坏工作效率,甚至影响到休息的安适。

  许多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发生错误,追根空柢是因为匆忙。他们忙著赶公共汽车而发生意外,睡得太晚而来不及吃早餐:匆忙中不是忘了带办公室的钥匙,就是遗失了重要的文件。甚至长期的紧张,带来身心上的疾病或倦怠。所以要想作息正常,就必顺注意安排时间。

  心理学家曾经作过研究,发现甲型性格的人总是匆忙忙,做起事情来像急惊风一样。这种人血液时的化学平衡不好,胆固醇也比一般人高,六十岁以前得心脏病的人有百分之九十是属于甲型性格的人。他们的通病是忽略了作息安排,未能把握时间,让自己有个缓冲的空间。至于乙型性格的人,则比较从容,他们比较能够安排时间,不急不徐,所以血液里化学平衡较佳。由于他们能够冷静思考,善用智慧,因此真正能够能运筹帷幄,决战千里的人,不是甲型性格的人,而是乙型性格的人。然而,一般人一眼看过去好像很魄力的甲型性格者,一时之间好像很有效率,但由于缺乏长远的把握,只稍过一段时间,他就失之交臂,因而他常常掌握不到那些成功的。

  戒律是自我的空间

  许多人常常这么想:我就是我,我的“自我”是如如实实的存在著。我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决定我想做的一切。但事实上,这个我未必是自|由的。比如说,我们聆听一场演讲,觉得说很有道理,甚至完全信服。听到激昂的慷慨处,便发生盲目崇拜,人云已云了。这时演讲者说,这是他的自|由;听讲者也说这是他的自|由——请问,如果未经清醒的思考,能算是自|由吗?

  禅者告诉我们,如果没有经过禅定,做到“外离相”(不被外在的现象所蒙蔽),“内不乱”(内在的独立思考),就不能算是自|由。佛陀在《湼盘经》中告诉他的弟子,要保持自|由的思考必须遵守四个法规,那就是佛教徒必须恪守的“四依”戒律。

  第一个法则是依法不依人。人应该依赖真理,而不依赖个人;因为依赖人会造成个人的盲目崇拜,会造成处我的迷失和知性的退化。人类只有崇尚醒觉的思考和圆满的直理,才可能步上康庄大道。

  第二个法则是依义不依语。我们读书思考,研究学问,不只对著知性的知识去思考,更重要的是体验其中的精义,把它变成我们生活的能力,这就是禅师家所谓的“得义忘言,得鱼忘筌”。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语言本身是具限定性的,而所要表达的意义是非限定性的。语言可能用闽南语表达,可以用国语叙说,言语的种类虽有差别,但它们所要表达的意义却是真理;它充满于宇宙天地之间,是一切有情众生所共同受用的。此外,语言是很容易引起误会的东西,因为他经常表现得不够精密,所以我们要善听别人的语义,了解别人,宽恕别人,增进彼此的了解,这样就叫做义不依语。

  第三个法则是依了义不依了义。每个人应追求圆满的人生,要注意和谐与圆融,更要注意了解人生的究竟,从而解脱种种烦恼、苦闷、偏见和贪婪,使自己过著恬淡丰足的人生。贪婪和多欲是不了义的思想,追求享福是不了义的行径。恬淡是了义的态度,布施是真正丰足的根源。

  第四个法则是依智不依识。生活必须依赖智慧和创造力,它是人类解决问题的保证,也是维持独立思考的凭籍。知识是死的,它只是小小的工具;意识是靠不住而且容易错误的。真正能给予我们指引的是善用知识和意识的智慧,所以说要依智不依识。

  透过四依这四个思考的戒律,我们就能发慧,就能清醒,就能不断地成长。因此“四依”是自我成长的空间。

  生活的戒律是维持生活正常、身体健康、获得正等正觉的保证。佛陀在快要圆寂的时候,弟子们问道:

  “老师寂灭之后,我们要拜谁为师?”

  佛陀说:

  “以戒为师。”

  这是每一位正信的佛教徒所熟知的典故。佛陀告诉他的弟子,每一个人都应该遵守生活格律。它能使自己坚强起来,使自己自|由,不被物欲和一切诱惑所奴役。它是维护自己不致迷失的木栓。此外,一个人若不能为自己建立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健全的生活规律,就等于失去戒律。他们工作上就容易出错,身体容易生病,情绪显得不安,在思考和判断上也变得不正确。

  生活的戒律,能帮助我们自我控制,使自己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而避免沦为境界或物欲的奴隶。就拿娱乐为例,每天下班回家,最普遍的消遣是看电视。当你在看电视时,究竟是自己在消遣电视,抑或被电视消遣呢?这要看你是否守戒律而定,守戒律的人有选择,有分寸,他是主动的享受者。净空法师曾说,懂得看电视的人,是真正快乐的,不懂得看电视的人,执迷于电视节目,反而被电视消遣了。一个有戒律的人,他永远是一个主人,他是一个生活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者。他时时刻刻保持高度自制和禅定,他不会被境界、色相或物欲拖著走。

  布施是实现的空间

  每一个人都要懂得布施,因为它就是生命实现的一部分。布施就是帮助别人、安慰别人、照顾别人、服务社会。布施,就对象而言是一种给予和牺牲,但就本人而言却成为自我成长和实现的空间。人若拥有很多东西而不顾意去布施,便体验不出自我实现的喜悦。我们所以感到丰足有意义,是因为我们能有所贡献。

  每个人都应依照他的能力去布施,去为社会做些有用的好事。布施就在生活中表现,就在工作中表现,当我们辛勤的工作,把人待好,把事做好,把生活过得恬淡喜悦时,我们同时为自己和别人布施,布施使自己和别人在生活层而上得到圆满交会的禅悦。

  禅宗典籍中有一则故事说,从前有三个人,觉得自己生活不快乐,便一起去拜访无德禅师,希望老禅师指点他们快乐之道。禅师见了他们,便反问“你们要得到什么才会使自己觉得快乐?”第一位说,如果我能享天伦之乐,有融洽的感情,就会觉得很快乐。第二位说,如果我有很多钱,富裕会使我快乐。第三位说,我希望有权势,当了大官,别人看得起我,就会很快乐。禅师听罢,便告诉他们说,难怪你们都不快乐。你们不停的向外追求,心里头就产生了匮乏。追求情,在心理上就有了缺乏温情的感觉;追求财富,就产生财物不足穷困;追求权势,便引起对权力的渴求。

  禅师接下去说,人若不懂得布施,便不会体验到自己的富有。自己不懂得奉献感情,天伦之乐也就培养不起来。自己如果不好好做一番事业。为社会服务,权势又有什么用呢?人如果不能奉献,就会穷困得捉襟见肘。切记呀!只有布施才能让你感到富裕和自我实现的快乐。

  人之所以生活得有意义,有快乐,有丰足感,是因为他能布施,而不是处心积虑想要占有。布施给自己一个实现的空间,因为他知道要努力工作,为社会服务,他知道要肩负一个帮助和安慰有情众生的使命;在那努力的目标之中,他发现了生命实现的空间。

  禅定是智慧的空间

  心里平静、安定的人,较能运用他的智慧,去解决生活的问题,因为禅定给智慧提供了孕育的空间。禅定是指自己不被外界色相所诱惑,不被自己的贪婪、嗔怒、愚痴、傲慢和疑心所牵动,维持醒觉的状态,这时我们能张开法眼,看清一切,打开智慧之窗,绽放醒觉的光芒。

  人必须有良好的禅定,在待人做事上才能把握分寸,处理得当,特别是在教育工作方面尤为重要。举个例子说,我的学生之中,有些已在中学任教多年,有一次,我们讨论教学突发事件,有一位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说:如果你在上公民与道德课,跟学生谈到道德的重要性时,有一位学生突然带著反叛与不屑的态度,反驳老师说,“别骗人啦!道德有什么用,道德值几个钱!”请问老师,这该怎么处理?我很好奇的反问大家。有一位学生说,“学生不尊师重道,不守教室秩序,送他到训导处去处理。”我说,“我不这样处理,我不理会他,继续讲课。”这时,我给这个突发事件一个空间,让学生冷静下来。到了下课,或者更适当的时间,用自然的方式把孩子叫到身边来,你问他,“孩子!在上课的时候,讲述的内容好像袭中你的情绪,你一时冲动顶撞,我可以原谅。但是,我很关心你是否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助?你愿意跟老师说说吗?”我知道大部分的学生,这个时候会很理性地说出原因。有时候,就在这样一个突发事件中,老师了解了一个学生,救助了一个学生。

  老师能冷静下来就是禅定,能理智地关心孩子便是真慈悲。能保持禅定的老师,才不会被学生一时的顶撞所击跨。能修行禅定的父母,自然不会被子女一时的冒犯所触怒。人只要被冒犯触怒,便失去了空间。

  老师要像一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英雄。了永远给学生的空间,然后又仁慈地对学生说;“我很关心你,告诉我,也许我们可以设法解决”。在这种慈悲的空间下,经常会有学生扑到老师的怀里,述说自己的委屈和不幸,就到心酸处,眼泪会夺眶而出,有时老师也会感动得落泪,真是“常使英雄泪满襟”啊!

  禅者认为待人处事,要保持不被境界所牵动的态度,要保持不被贪欲蛊惑的定心,要保持不被冒犯所激怒的平静,这就叫禅定。宋朝学者苏东坡,有一天在学禅上有所领悟,便写了一首诗:

  “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

  端坐紫金莲。”

  写毕,便差遣他的书僮送给金山寺佛印禅师。佛印看罢,便在上头批了字,要书僮带回去。苏东坡收到回信,心想佛印一定会大大的赞美那是一首好诗,于是急急拆阅,没想到佛印竟然批著“放屁”二字。他不禁动气了,于是渡江来金山寺,要找佛印理论。据说佛印有神通,早就在江边码头等他。两人一见面,苏东坡便责问佛印,而佛印却轻描淡写出的说,“你不是已经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了吗?怎么会被放屁二字吹过江来呢?”苏东坡哑然无语。

  单纯是喜悦的空间

  一个人若能以单纯的态度待人处世,便能保持喜悦;而单纯的心志,更是专注工作和获得成功的条件。它能给自己一片生命实现的空间。单纯的人不起疑,不与人计较,自然有单纯的理念去工作、去生活。单纯可以说是人类才智的一部分,有了它才会有成就、有快乐。

  庄子《应帝王》篇里,讲了一则很能发人深省的故事说,北海有一个帝王叫儵(音疏),南海有一个帝王叫忽,儵和忽交情很好,经常约定在中间一个帝王浑沌那儿见面。浑沌是很单纯的,他们需要什么,浑沌就给他们什么,要做什么都让著他们。日子久了,儵和忽很感激浑沌,便商量要送个礼物给浑沌。但是浑沌什么也不缺,因为他知足常乐。最后,他们发现浑沌缺少七窍,好让他尝用美味、分辨美色,于是合力为浑沌开窍,一天开凿一窍,七天开成了两眼、两耳、两个鼻孔一个嘴巴,结果,浑沌竟然死了。

  这是一则以象征式语言表达的寓言,儵和忽代表著计较眼前的得失而忽略生命的圆满,浑沌代表单纯与宽容。最后,浑沌被开了七窍之后,竟然死了,那是因为有了七窍之后,便开始有了分别心和计较,所以浑沌已经不再是浑沌了。就禅的观点来看,“开窍”未必是什么好话,更不是什么好事。

  单纯不但是心理健康的条件,同时也是喜悦自的根源。单纯的人心理平静,待人和气,所以无往不利,单纯的人性情纯净,所以能保持真正的睿智。

  生命的实现

  生命的实现与生活的开展,需要宽广的心理生活空间,因此,“放下”和“空”是每个人所必需的生活艺术和智慧。以上我们总说起来,宽容是性情的空间,从容是作息的空间,戒律是自我的空间,布施是实现的空间,禅定是智慧的空间,单纯是喜悦的空间。有了这些空间,便能发现“真我”的妙用。这就好像真我原先被许多障碍所遮蔽,现在透过空与放下的修持功夫,真我就如如地呈现出来,如实地存在著,那就是见性,就是“现在如如实实的本来面目”。当我们放下一切障碍时,我们发现自己就是“新如来”。

  这个新如来在现阶段里,仍然脱离不了生活,他还没有真正的圆满和寂灭一切色相,他必须回向到生活层面,好好地生活。也就是说,当自己一旦从上述六种空的法放下一切尘劳和障碍时,自己开始看清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他知道自己应如何如实的生活。

  了解自己而又能接纳自己的人,必然能依照自己的根性因缘过实现的生活。他的贪、嗔 、痴、慢、疑五种损害心理健康和破坏生活智慧的毒素开始消失,他活得既自|由又充实。他深深知道不追求自己能力所不及的目标,不定下不合理的抱负水准,因为那是破坏生活平衡的关键。

  现代人有一种通病,普遍不了解自己,在还没有衡理清楚自己的能力、兴趣、体力、经验和条件之前,便一头栽进一个过高的目标——这个目标是比较得来的,而不是了解自己之后订出来的,所以每天要受尽过劳和疲惫的折磨。

  人如果生活在跟别人比较之中,期待他人的掌声和赞美,博取别人的羡慕,那就不是为自己而活。他慢慢地迷失了自己,否定了自己。成天乞讨别人掌声的人,必然是赤贫的、空虚的。于是,生活变成一种负担,而不是实现与享受;是一种无奈的苦闷,而非喜悦和充实。所以,人贵在了解自己,接纳自己,依照自己的根性因缘去生活,那才是真正的喜悦。人彼此都不相同,有的人聪明,有的人平庸;有人的强壮,有的人羸弱;每个人的性向、能力、经验都不相同,禅家称这些既存的事实叫业力,心理学上称为潜能。每一个人都应该依照自己的潜能去实现,去发展,那才有真正的快乐。每个人生命实现的目标不同,但是实现的喜悦却相同,都在绽放著生命微笑的香气。

  接纳自己是很重要的。我们的一生好像玩桥牌时手上所握的一副牌,这就像艾森豪所讲的故事一样。他说,他小的时候,有一天跟母亲和兄弟姊妹一起玩牌,他的手气不好,每一次抓到的牌总是很差,于是不停的抱怨。这时,他的母亲很严肃地对他说,你要懂得玩牌的意义。玩牌是要把你手中所握有的那副牌,不管是好是坏,要把它打到淋漓尽致。人生也是一样,不如意的事情十分之八、九,你要把自己所能掌握的环境和条件,发挥到最高效用,不能逃避,也不可能重新换一个情境。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友期间,他担任统帅与纳粹作战。作战到最难苦的时候,他总是想起他母的庭训,把手中能掌握的一切作条件,作充分的发挥,那是他之所以能转败为胜的原因。

  禅家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依自己的根性因缘得度,公务员在克尽职责为国家社会服务中实现,商人企业家在创造财富中实现,工人在提高工作品质中实现。各行各业,都是在实现自己的业力。人能够接纳自己而实现自己,那就是妙有。实现的结果,使自己真正感到喜悦,因为那已从自己的业力中解脱出来,而生命的实现本身即是妙有。

  唐朝的洞山(曹洞宗的开山祖师)在云岩禅师那儿悟道之后,便向老师辞行,要到各处参学。云岩为洞山送行,到要分手的时候,洞山便问:“将来如果有人问起你的禅风,我要怎么说?”云岩只对他说:“就是这个。”洞山沉思了一下,不解其中意思,正当要问个明白时,云岩回头便走了。于是,洞山一路走,一路想著“这个”。有一天,洞山乘渡船过河,看到河面上映现著自己的倒影,就好像超越出来看到自己一样,他恍然大悟“这个”的要义,于是写下有名的洞山偈说:

  “切忌从地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这么会,方得契如如。”

  这道偈子的意思是说,千万不要追求虚荣,追逐利权势,这样会背离自己越来越远。人必须发现自己,而不要追逐那虚幻的我相(自我的倒影),只有从虚幻的倒影中觉醒过来,才能看到如如的自己。

  祖师禅和如来禅

  禅者认为,人必须经过净化,把虚荣心、过多的欲望、成见、偏见等等放下来,这样才可能自|由地过实现的生活。这个由空而走向醒觉的自我之路,就是“大死一番,再活现成”,就是禅者所谓真空妙有了。

  沩仰宗的开山祖师仰山禅师,有一天问他的学弟香岩说:“你学禅这么久,到底有什么心得呢?”香岩便告诉他说:

  “去年贫未是贫,

  今年贫始是贫,

  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

  今年贫锥也无。”

  于是仰山告诉香岩说:“师弟呀!你只懂得如来禅,即不懂得祖师禅。”于是香岩又说:

  “我有一机,

  瞬目视伊,

  若人不会,

  别唤沙弥。”

  仰山听罢,很高兴地告诉他们的老师沩山说:“真高兴呀!师弟也懂得祖师禅了。”如来禅讲的空(贫),是要放下一切虚幻和对色相的执著。祖师禅讲妙有,要如实地实现,看到真正的自己(伊)。那真正自己的实现,就像一朶花一样,无比的自在和喜悦。当我们如如地接纳自己,而投法于喜悦自在的生活时,我们发现周遭的一切是情众生,和自己是平等而同在的,一切众生都在露出实现的微笑。


{返回 郑石岩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禅·生命的微笑 第二章 自己即是如来
下一篇:禅·生命的微笑 自序
 寻找著力点 第二篇 保持正确的信念
 禅悟与实现 第五章 直观的智慧与自在
 禅悟与实现 第八章 超越与中道
 悟·看出希望来 第六章 觉·有情的爱
 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四章 禅机 通情达理的生活
 觉·教导的智慧 第九章 结语——对生命的敬重
 觉·教导的智慧 第六章 生活教育的体验
 禅悟与实现 第九章 禅悟的历程
 禅悟与实现 第七章 悟、醒觉与解脱
 悟·看出希望来 第五章 家庭亲情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2007年新年开示[栏目:传喜法师]
 可怜天地无家客[栏目:孤独是一种修行]
 十七届:开营式上的讲话(李焯芬)[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主动权」不等于「据理力争」[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福德日记10月5日─和谐的生活[栏目:福德日记]
 敏感体质原因是什么?[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栏目:清净法师·都市茅棚]
 劝继续忏悔念佛求生(黄念祖)[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汤显祖~高座陪达公[栏目:禅诗三百首]
 不舍肉身,飞往清净刹土了。对于这一现象,想听听您的看法。[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