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禅·生命的微笑 第十章 结语 禅与佛
 
{返回 郑石岩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789

章 结语——禅与佛


  言无展事,

  语不投机,

  承言者丧,

  滞句者迷。

  ——宋·无门和尚

  禅就是要一个人充分地醒觉过来,看清自己,接纳自己,不被物欲所牵,不被色相所迷,依照自己的根性因缘自自在在的生活,如如地绽放生命之华。人只有自己能肯定自己才有喜悦,才有微笑,才有生活的实现,才有圆满的人生。反之,如果每天乞求别人的肯定与赞美,贪婪地追求财富和名利,自己也就变成物欲的奴隶。

  禅的宗旨即是成佛,佛的本义就是觉。当我们醒觉过来时,便看到自己本来就是佛。这说来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所以必须透过一番修行。但是修行本身就是生活,我们不可能为著成佛而生活,这样生活又被贬抑成为成佛的手段,以致生命的实现与微笑尽失。禅就是要指引我们在生活中醒觉,在行、住、坐、卧中见性,在生命与生活的实现中成佛。

  禅宗的典籍分案很多,但是语言文字只是一个标示的符号,而非禅的本身。学禅切忌把文字理论当目的,而是要当下去流露自己的如来。就因为如此,见性不是“看”到什么,而是如如实实的生活,欢欢喜喜的披露真如自性。所以,禅所谓的修行不离生活,不离工作,不离平常活动,禅是当下一口气完成了醒觉与实现。

  禅也要念佛,禅的念佛不若净土法门那样祈求佛力如被,透过佛的庇祐和神力感通,来达到生命的圆满。禅的念佛是一心系念佛,提醒自己时时刻刻觉醒,以佛为典范,在生活中现佛如来法性。所以,学禅的人当然要念佛,只有“心系一佛”的念佛,才能做到“口念心行”,证悟成佛。

  禅是醒觉自在的生活中流露出来的自然,而不是加给生活一些勉强的约束刻意造作出来的。因此,禅不是知性的语言文字,更不是学术的理论和系统知识,禅是当一个切具足的生活实现。唐朝临济禅师是黄檗大师的弟子。有一次他参访翠峯禅师。翠峯问:

  “平常黄檗怎么教导弟子?”

  临济禅师说:

  “用语言表达不出真理,黄檗不用语言教导学生。”

  翠峯说:

  “什么都不说不教,学生怎么参学呢?”

  临济说:

  “教是有的,只是不同一般言说,有时扬眉瞬目,有时棒喝打骂,若论教授,一字也无。”

  于是翠峯要临济举个例子,临济则说,没有办法举例子,因为那不是足迹能到的地方。翠峯很疑惑的说:

  “足迹不能到,心念总可以到吧!”

  临济说:

  “如果要心念到达,那就有所偏差,因为有到达的地方,也就有不到达的地方。”

  翠峯说:

  “如果完全封闭语言意念,我们如何见道呢?”

  临济说:

  “当下见道。”

  禅是一切现成的,有了高下、善恶、贵贱和有无的言说,便有了挑剔、不安、嫉妒和得失的烦恼。停留在语言的讨论,就可能陷在“思而知,虑而解,是鬼家活计”的殆胡衕。禅是觉醒的生活,无关文字的。

  但是,禅也不是不重视文字言说,要不然黄檗怎么会有《传心法要》和《宛陵录》二書流传呢?禅的路标需要文字,就好像旅行需要地图,但地图绝对不是旅行。禅家所谓的“言语道断”的本义不是很明显然的吗?

  当你看完了这本书,若有理解,那只是地图而已,不是旅行的本身。要想实现“见性成佛”的醒觉生活,展露生命和微笑,契会十方诸佛的妙谛,只有自己去实现了。宋朝无门和尚说:

  “从门入者不是家珍,

  从缘得者始终成坏。”

  每一个人的根性因缘各殊,悟道之途和生活的实现总不相同,只有“自悟自度”,自己依著自己的因缘去实现,才能契会如来的佛心,展露生命的微笑。


{返回 郑石岩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已经没有了
下一篇:禅·生命的微笑 第九章 在见性中实现生活
 禅·生命的微笑 自序
 禅语空人心 第四讲 慈悲纵横处处彰
 寻找著力点 第二篇 保持正确的信念
 禅·生命的微笑 第二章 自己即是如来
 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六章 禅悟 领悟人生的究竟
 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四章 禅机 通情达理的生活
 寻找著力点 第四篇 稳得住就做得好
 禅悟与实现 第九章 禅悟的历程
 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三章 禅灯 光明宽阔的胸襟
 觉·教导的智慧 第二章 教导的新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药师法门——用善心开启佛门百宝箱(竺摩法师)[栏目:药师佛·文集]
 “世俗谛上师”与“胜义谛上师”的关系[栏目:桑杰年巴仁波切]
 方法之发慈悲心,广积阴德[栏目:积德改命]
 圣者言教 第二十七课(十九)善恶取决于内心[栏目:圣者言教]
 中观四百论讲记(二)[栏目:中观四百论讲记·益西彭措堪布]
 “勿忘世上苦人多”——追忆妙老(曾全民)[栏目:妙湛老和尚纪念文集]
 正负对消归空[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如何看待及创造命运[栏目:惟觉法师]
 第五册 宗派概论 第二课 印度部派佛教[栏目:佛光教科书 第五册]
 以心传心的禅宗[栏目: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