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生命—圣严法师与吴念真、黄春明、李明滨的对话
四、落实人文关怀,成功防治自杀
叶:生命是要实践的,生命力也是一种本能,不管遭遇怎样的困境还是要活下去,为什么?因为责任感,这也是生命的本能。黄春明提到当自杀的冲动跑出来时像台风、像地震般没办法预防,真是如此吗?
李:听完黄春明的分享,我还是要强调,自杀应该是可以预防。自杀的形成确实是多原因的,包括遗传体质、忧郁症及其相关之精神疾病、环境压力、个性与家庭支持⋯⋯等。但会导致自杀的行为,是因为当事者已经承受了某一些压力,或是对自身疾病已感到无助无望,觉得人生无奈。所以我还是要呼吁「要自杀的人,不是突发的」,无论是国内外的资料都显示,百分之五十以上自杀身亡的个案,生前都曾经向身边的亲友间接或直接透露过,只是我们的敏感度不够。
面对有自杀意念的人,我们最需要的是同理心,我的经验中有个罹患忧郁症的国中学生想自杀,因为父母亲责备他成绩怎么退步了。其实,忧郁症很容易让人无法专心,导致成绩退步,当他在周记上勇敢地写说自己好痛苦,干脆去死好了,可是老师给他评语却是:「要庄敬自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他已经很痛苦,已经濒临绝望,老师又隔靴搔痒,对他根本没帮助,而且更觉得连老师都觉得自己不够坚强。此时我们能做与最需要做的是「积极聆听」,就是听他讲,让他抒发,让他觉得被了解、觉得不孤单。
自杀也是一种生病的现象,就像罹患高血压会头痛一样,如果我们要求高血压者不要头痛,这只会让他听起来觉得很无聊,就是血压升高才会头痛呀!当他那么郁闷时,劝他不要自杀,只会让他压力更大,因为我们根本没有进入他的心灵,没有真正了解他的痛苦。
另外,面对想自杀者,我们可以判断医疗是否可以处理?社工是否可以协助?是否需要心理辅导?或是转介其他相关社团寻求协助?或是寻求家庭的支持力量?或是藉助信仰的力量?换句话说,就是去改善他的危险因子,强化他的保护因子。所以自杀防治人人有责,我们要提高敏感度,了解周遭的人,当有人出现负面想法时,就应该提供支持;最重要的是,可以寻求有这种相关经验的人一起来分享。
人,是一个身心灵合一的整体,生理、心理、灵性缺一不可,当我们要处理问题时,必须有其优先次序,例如,医生评估此人是一个急性忧郁、失落反应的话,不管原因为何,也许是体质或遗传等等,我们先施与抗忧郁剂或抗焦虑剂后,必须先稳定这种所谓内心的风暴,才能处理其他的问题。
总而言之,自杀的防治,要全面性提高民众的醒觉,同时也不要把自杀污名化。
我也一再强调,要成功地防治自杀,一定要具有人文关怀,这与生命教育息息相关。教育民众拥有人文关怀为基础的生活态度,是刻不容缓的事,无论是透过学习或经验,还是个案新闻事件讨论,都可以教导民众去关怀别人,尊重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观,每一个人都有尊严。一旦我们遇到亲友出现自杀想法、灰暗想法时,才能更用心去关怀。
所以自杀防治的起点,就是用心关怀周遭的人;有了关怀以后,才有办法协助他、陪伴他,引导他去接受正规的医疗或谘询。因此,以珍爱生命和爱心为关怀的出发点,这是预防自杀最基本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