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咛:圣严法师谈天下事
父母同意后再出家
出家不是儿戏,而是经过审慎考虑之后所下的决心,故也不是人人都有因缘,都能出家的。
成年人未征得父母同意,径自选择出家的路,在原始佛教中有例可循;在现代法律上,成年人也有权这么做。但是,以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及情理法等各个层面来讲,如果你想出家,能够事先征得父母的同意是比较妥当的。
在戒律中有这样的规定:「未成年出家,必须征得监护人同意;丈夫或妻子要出家,必须征得配偶的同意;军人和政府官员要出家,必须取得长官许可退役离职的同意,否则的话,就不能出家。」
但是,并未规定「成年人出家,要征得家人的同意。」这和当年释迦牟尼佛出家的典故有关。
释迦牟尼佛在没有告知父母亲的情况下就去出家了,他的父亲派了五个人去追他、陪伴他,他把那些追他回家的人,通通度化出家了。后来,释迦牟尼佛回去探望他的父王时,也把释迦族里许多的年轻人度化出家,甚至,连妇女都跟着他出家去了。
由戒律和原始佛教的成例来讲,今日的青年不辞父母而去出家,是有例可循的,尤其是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如果告诉父母:「我要出家。」绝大多数的父母们是不会准许的,这些想出家的人就干脆自己去出家了,他们心想:「反正我已经成年了呀!」在法律来讲,成年人有选择自己前途的权利,可是,大学刚毕业就不辞而别去出家,今日的社会舆论能同情,也会出现抱持怀疑态度的声音。
我的看法是:成年人为了表示对父母的尊重,向父母说一声也是应该的,如果父母不同意,有些父母甚至会对要求出家的子女说:「你要怎样都可以,就是不会让你出家。」碰到这种情况,就要用智慧、用信心、用耐心来取得家人的支持了。
有儿女要出家,对于一般的父母来说,是很难理解的,一时之间是难以接受,甚至以为是极其悲哀的事。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出家的人就不要太心急,不可做得太绝,以免让父母太伤心。
在经典中就有类似的例子。曾经有一位比丘要出家时,父母非常反对,就把他关起来,还说:「既是我的儿子,宁可让他死,也不可以让他出家。」儿子从被禁闭那天起,拒绝饮食,他的父母眼看儿子快要饿死了,终于首肯,让儿子出家。
我曾编写过一本《圣者的故事》,该书中有这种故事,有些父母看到后,还特别向我建议:「法师少写这种文章啦,你鼓励人家用绝食来达到出家的目的。」我回答他们说:「出家是出于个人的意愿和坚贞的决心,愿将一己的所有,奉献给宗教,再以宗教家的慈悲和智慧,奉献给广大的社会,普济一切众生。不是我鼓励这种作法,而是真有这样的故事。」
我一向不主张用激烈的手段达成任何目的,如果出家的动机正确,当用委婉、温和、恳切、忍耐的方式,取得父母和家人的同意,至少使家中有部分成员认同。如果全家人都反对的话,要让他们先接触佛教,了解现在的出家人在做些什么。当父母和家人发现出家人的生活比在家人更积极、更充实、更愉快、更有生命力和使命感时,就会同意子女出家了。我常说,出家不是为了逃避现实,乃是为了负起救人救世的重责大任;若无大志宏愿的人,是不能出家的,身心脆弱而禁不起挫折磨炼的人,也是不应该出家的。
我有一位弟子来出家时,已经四十多岁了,她的父母、兄弟姊妹都不赞成,全家通通反对,我便告诉她:「你还是回去吧,不要出家了。」结果被家人带回去三次,但因她的意志很坚定,到第四次来寺里,终于获得了父母的谅解。出家之后,心态平稳,为人积极热忱,非常照顾俗家的父母,因此也让俗家全体家人都改变了对于佛教的印象和态度,常到我们寺院里来参加做义工等各种有益身心的团体活动。
出家这条路不是一般人想象的那样消极,也不是人人都可以走得上来的,所以,我并不鼓励。但是,若有人已想清楚、已下决心、已发宏愿来出家的话,我会赞叹,我会接受,我会成全。社会的各种层面都应当培养优秀人才,宗教界出家分子的优劣,也会影响整个国家民族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