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罗汉证道的境界
宣化上人开示
{返回 宣化上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274

在《法华经》〈序品第一〉上说:‘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这就是罗汉证道的境界。

‘诸漏已尽’:诸漏包括多说话、多听声、多看色、多妄想在内。何谓不漏?

简要言之,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个‘礼’字就是规则,规则也就是戒律。你能非礼勿视,你的眼根就清净;你能非礼勿听,你的耳根就清净;你能非礼勿言,你的舌根就清净;你能非礼勿动,你的身根就清净。六根清净,就没有漏。‘漏’,好像盛水的器皿,有一个孔,把所盛的水漏掉了,永远盛不满水。修道的漏,就是烦恼脾气,你修点功德,就被无明火烧毁,永远不能成道业。所以关于这一点,大家要谨慎行事。

在外边如如不动,在内边没有一切欲念,这是没有漏;在外边虽然不动,在内边仍然在动,还是有漏。换句话说,有欲念的思想,有欲念的行为,就是漏;没有欲念的思想,没有欲念的行为,就是无漏。修道就是修无漏,修返本还原的功夫,回到童真之体。这些大阿罗汉,诸漏已尽,把渣滓都化尽了,只剩下精华,所以说诸漏已尽。

‘无复烦恼’:不会再有烦恼。怎样能没有烦恼?方法非常简单,就是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能这样子,那就诸漏已尽,烦恼也降伏了。

‘逮得己利’:他们得到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的利益,都得到无诤三昧,把胜负心停止了。所谓:

‘诤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

‘尽诸有结’:‘有’是三界二十五有,‘结’是为烦恼而结集生死。有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就障碍我们出离三界。如果把习气毛病铲除,把结集在一起的烦恼没有了,把三有种种的问题也没有了,这就尽诸有结,了了分段生死。

‘心得自在’:为什么能这样?因为心中得到快乐自在的缘故。为什么心得自在?因为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已利,尽诸有结的关系,诸大罗汉已到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的境界。

我们的心,都是‘他在’而不是‘自在’。‘他在’就是人虽在,可是心不在,不是想南朝,就是想北国,不是念东西,就是念南北,始终没有停止的时候。我们妄想纷飞,把主人翁撵跑了,外边的客尘来当家,所以心不自在。‘自在’就是心无离念,自性放大光明,照天照地,身心清净,逍遥自在。

这几句经文非常要紧,我们要记住,不可忘失,把它研究明白了,保证能了生脱死,同罗汉的境界一样。不证罗汉果,心不会自在;证了罗汉果,把客尘赶走,把烦恼降伏了,这时心才得到自在。

 


{返回 宣化上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脾气是障道的因缘
下一篇:为什么要念佛?
 扭转乾坤—守戒律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六
 造命之学
 法门龙象大丈夫
 为什么要念佛?
 阴阳二路
 为甚么佛说法要放光
 疾病与业障
 学佛要修戒定慧
 为世界和平而努力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修本尊要具足的三个要义[栏目:达真堪布]
 武则天为什么信奉佛教?[栏目:每天读一点佛教常识]
 勤学如春起之苗[栏目:人生的阶梯·星云大师]
 建立终极信仰的意义 1[栏目: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释迦牟尼佛为何不长久住世[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四]
 心六伦 校园伦理[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法鼓法音]
 一一 第十佛 跋陀无陀罗品[栏目:佛种姓经]
 罪恶凡夫与诸佛菩萨解[栏目:常善法师]
 为父母寿辰祈愿文[栏目:家庭·伦理篇]
 相互体谅,婚姻美满[栏目:心念与命运·第3册]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