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澫益智旭的菩萨戒
澫益智旭(公元一五九九-一六五五年)关于菩萨戒的著作共有五种,计十一卷(注一)。从他的《梵网经合注》(略称《合注》)的缘起文可知,他所提及的仅有天台智顗的《义疏》和云栖袾宏的《发隐》,而且都有批评。
他说天台智顗的时代,人的根器还很利,同时智顗已经有了教观法门的宣扬,所以仅仅对菩萨戒的下卷作疏。因为他精通律藏,「文约义广,点示当时之明律者则易,开悟今时之昧律者则难」。也就是说,天台智顗的《义疏》太深奥,现在的人不易看懂,老早把它当成秘典藏诸高阁,无人问津。
他又对云栖袾宏的《发隐》有所不满,而说:「此其救时苦心,诚为不可思议,特以专弘净土,律学稍疎,故于义疏,仍多厥疑之处。」(注二)这也就是认为袾宏不是学律的人。以曾把全部律藏看过三遍的智旭来看《发隐》这本书,发现它不是纯粹律学的著作,甚至可说,袾宏并不真正懂得律学;作为一般人的参考有用,可是疑点非常多(注三)。因此促成智旭撰写一系列有关菩萨戒的著作和批注。
从智旭的五种有关菩萨戒的著述之中,可以看到其中最重要的是《梵网经玄义》(略称《玄义》)和《合注》;从架构上看,是模仿天台智顗的《义疏》。智顗以释名、出体、料简等三重玄义说明他对于《梵网经》在佛教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同时以简明扼要的方式疏解其下卷菩萨戒的部分。云栖袾宏的《发隐》虽然增加了很多经论内容,甚至有与戒律不相干的数据,还是遵循着天台智顗的模式和范围。到了澫益智旭,由于他对前人的著述不满足,尤其没有《梵网经》上卷的著述流通(注四),所以发心撰写了《玄义》和《合注》。
《玄义》的方式是根据天台家的释名、显体、明宗、辨用、教相之「五重玄义」的模式而撰成。《合注》是打破以往两书的惯例,而从《梵网经》的第一卷起头下注。
此外,智旭《梵网经》的方式和古人也有所不同,那就是只有大科,没有细目,只有段落的分条,没有重重的分科;非但不支离破碎,而且一气呵成,他虽也引用经律,可是读来仍有行云流水之感。据他自己在缘起文中提起,当他撰写《玄义》和《合注》时,文思非常敏捷,有若发悟︰ 「如是昉公远从闽地携杖来寻,为其令师肖满全公,请讲此经,以资冥福。复有二三同志欢喜乐闻,予由是力疾敷演,不觉心华开发,义泉沸涌,急秉笔而随记之。共成《玄义》一卷、《合注》七卷。」(注五)
由此可知,智旭诠释《梵网经》,不仅有经律的依据,也是出于他心地的开发。可惜在他当代而稍后的几位《梵网经》的注释家均未提到这两本书。也可以说,在明末清初,智旭阐扬菩萨戒的著作,没有受到佛教界的重视,原因何在?可能是因为智旭门下未见有杰出的法将。
智旭的「五重玄义」和天台智顗的「三重玄义」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对于体的处理。天台智顗用「出体」来说明无作戒体,所谓无作戒体,就是无漏色法,非本心本有,而是由师师相承传授而得。未受戒者无戒体,已受戒者有戒体,「受之则得,不受则无,持之则坚,毁之则失」(注六),所以不是理体而是事用。然而智旭的《玄义》之中,「显体」项下,是以诸佛的本源心地为体,也等于是诸大乘以实相印为体,而且把此本源心地的理体解释成许多名称,如法住、法位、一切种智、一实境界、中道第一义谛等(注七)。这也是因为他重视《梵网经》的「心地」二字的涵义,而且虽然没有明言跟禅宗的关系,其实暗与禅宗的观念相应。
他在写完《玄义》和《合注》十五年后,又写了一卷《菩萨戒笺要》(略称《笺要》),其原因是他的《合注》文义太广,不是每个人都能阅读的,因此有人要求他再写一本比较浅显而精简的菩萨戒批注,使得每半个月读诵菩萨戒本的人略知其大意(注八),这也是非常有趣的事。最初由于智顗的《义疏》太深奥,而有澫益智旭的《玄义》和《合注》,结果还在他住世的时代,就有人认为《合注》不是末世钝根所能编阅而要求他再编一本简要的(注九),这种工作可能是永远做不完的。《笺要》既然是《合注》的精简本,所以没有特点可资介绍。
另外他也从《瑜伽师地论.本地分》把菩萨地的戒品分科分段加以诠释,写成一卷《菩萨戒羯磨文释》,也就是根据《瑜伽师地论》的菩萨戒受戒法加以解释和说明。一共分为三大段:第一受戒羯磨,第二忏罪羯磨,第三得舍差利。受戒羯磨又分为从师受和在如来像前受,主要是礼请有智有力的同法菩萨为戒师而授与菩萨戒。所谓同法菩萨,就是已经受了菩萨戒、已发无上菩提心的人;所谓有智有力,是自知用菩萨戒法,又能以菩萨戒法加被于人的人。如果无法求得有智有力的同法菩萨为戒师,才用如来像前受戒的办法,这不是菩萨戒的通途,所以智旭又说︰
「审访不得,方许像前自受,若遇明师而不从受,非痴即慢矣。梵网制令求见好相,此中但贵发菩提心,今人设欲自誓受戒,大须自斟酌也。」(注一○)
批注
1.《梵网经玄义》一卷,2.《梵网经合注》七卷,3.《菩萨戒本笺要》一卷,4.《菩萨戒羯磨文释》一卷,5.《梵网经忏悔行法》一卷。《卍续藏》六○.六一九页上。《梵网经合注》的凡例有云︰「《发隐》一书,其中缺略虽多,纰谬则少,纵有一二出入,亦不复辨别是非长短。」(《卍续藏》六○.六二○页下)《梵网经合注》的凡例有云︰「此经上卷虽有一二家解,不足流通。」《卍续藏》六○.六一九页下。《卍续藏》六○.六一六页下。《卍续藏》六○.六一五页下-六一六页上。见《菩萨戒笺要.自跋》,《卍续藏》六一.三八九页下。同上注。《卍续藏》六一.三九八页下。依据《梵网经菩萨戒本》的原文说︰「佛灭度后,欲以好心受菩萨戒时,于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当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应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萨形像受戒。若不得好相,虽佛像前受戒,不得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