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九章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下)第一节 道信和弘忍的东山法门
 
{返回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67
  第二十九章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下)
  第一节 道信和弘忍的东山法门
  道信,早年出家,后赴安徽舒州皖公山从僧璨学习禅法。僧璨圆寂后,道信南下江西吉州、江州一带传法,最后北上,到与江州隔江相望的湖北黄梅双峰山弘法30余年。弟子弘忍,生于黄梅,早年奉事道信,曾负责安排寺内禅众的劳动生产和生活,深得众望,后来赴双峰山以东约30公里的东山弘法。道信和弘忍的禅修生活与以往的禅师不同,一是定居,如道信在双峰山弘法30余年,聚徒达500多人。二是重视生活自给,提倡以禅指导日常生活,把劳动生产与禅修实践结合起来。道信和弘忍使禅生活方式和修持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史称他们的禅法为「东山法门」。
  道信在《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中说:「我此法要,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注释:转引自《楞伽师资记》,《大正藏》第85卷,1286页下。〕这可以说是东山法门禅法的纲要,其中包含了心性理论和修行实践两个方面。总的说,东山法门的禅法就是静态渐修的坐禅、念佛和守心,其特质主要是外在的念佛和内在的守心,尤其是守心,最为偏重。
一、道信的「念佛即是念心」说
  念佛是禅门的一种常用法门,它是以念诵、观想等方式使念佛人的心灵专注起来,并产生一种神圣的感受与对佛的崇敬心情。《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引古训说:「古时智敏禅师训曰:学道之法,必须解行相扶,先知心之根原及诸体用,见理明净,了了分明无惑,然后功业可成。一解千从,一迷万惑。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注释:转引自《楞伽师资记》,《大正藏》第85卷,1288页上。〕这段话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修持原则的重要,而在解知方面,特别重视知心的根源及其体用的意义。又说:「坐时当觉识心初动,运运流注,随其来去,皆令知之。」〔注释:同上书,1287页中。〕从《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来看,所讲心的涵义有两个层次:一是从众生原初本有的角度来界定心,说心是明净心(清净心),二是从众生现实修持角度提出的念佛的心。对于明净心,道信又通过融合《楞伽》和《般若》两经,来肯定如来藏性与寂灭性相统一的特质。《楞伽经》是讲如来藏的,《文殊说般若经》是讲空的,然而,后者又认为真如与寂灭性是无异无别的;若能做到「观察分明,内外空净,即心性寂灭,如其寂灭,则圣心显矣」〔注释:《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转引自《楞伽师资记》,《大正藏》第85卷,1289页上。〕也就是说,清净与空寂本是一回事。
  道信还分析了明净心的体用两个方面:心体是指心的体性,心体是清净无染的,与佛无异;心用是指心的明净作用,即产生与佛法相符合的觉悟。这种明净心体用说,为「念佛心」成佛说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修持规范,为引导人们追求内心世界的明净空灵提供了方便法门。
  如上所述,道信提出的「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命题,既把念佛心与妄念、佛与凡夫对立起来,也把念佛心与佛、妄念与凡夫统一了起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所谓念佛心是「系心一佛,专称名字」〔注释:《文殊说般若经》卷下,《大正藏》第8卷,731页中。〕;是排除一切妄念,专于念佛,心心相续,以求心中见佛。这实际上是主张念佛与念心的同一。道信的念佛是称名、观想等多种活动,念心就是观心。也就是一方面以念佛求生无量无边功德,一方面以观心灭尽妄念,求得心地清净。这两方面是同步的,甚至是同一的。这也就是「念佛心名无所念」〔注释:《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转引自《楞伽师资记》,《大正藏》第85卷,1287页上。〕,是不作区别、无所执着的心,是心的本然。念佛心排除妄念、烦恼,不执着对象形相,其结果就会「忽然澄寂,更无所缘念」〔注释:《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转引自《楞伽师资记》,《大正藏》第85卷,1287页上。〕念佛心的佛是无形相的,念佛心的心也是无形相的,从修持的更高意义上说,念佛实是无所系念,连念佛心也不生起,只保持原本的净心,才是真念佛。这种无所念的念佛心,才是禅修成佛的基础:「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以举动,皆是菩提。」〔注释:《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转引自《楞伽师资记》,《大正藏》第85卷,1287页上。〕身心的一切活动,都是成佛的道场,都体现了成佛的觉悟。所以,「离心无别有佛,离佛无别有心」〔注释:《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转引自《楞伽师资记》,《大正藏》第85卷,1287页上。〕,念佛心是佛,真念佛时,佛与心的形相一同泯灭,佛与心相合相融,佛就是心,心就是佛。这也就是所说的「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注释:《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转引自《楞伽师资记》,《大正藏》第85卷,1287页上。〕的真谛。
  道信以念佛与念心相合而一构成念佛心的观点,把众生的现实心与原本的清净心沟通起来,从而也就为从念佛过渡到成佛架起了桥梁。
二、从道信的「守一」到弘忍的「守心」
  道信认为除了念佛净心外,坐禅摄心也是禅修的重要法门。在「摄心」中,他还特别重视「守一」。道信说:「守一不移者,以此空净眼注意看一物,无问昼夜时,专精常不动。其心欲驰散,急手还摄来。如绳系鸟足,欲飞还掣取。终日看不已,泯然心自定。」〔注释:同上书,1288页中。〕又说:「守一不移,动静常住,能令学者明见佛性,早入定门。」〔注释:同上书,1288页上。〕所谓守一不移,就是运用万物性空的眼光来观照事物,如此日夜不停,坚持不懈,就能心意集中,保持禅定状态,进而明见佛性。也就是说,守住一心的佛性,称为「守一不移」。道信还进一步提出坐禅观心的方法:
  初学坐禅看心,独坐一处,先端身正坐,宽衣解带,放身纵体,自按摩七八翻,令腹中嗌气出尽,即滔然得性,清虚恬静,身心调适,然安心神,则窈窈冥冥,气息清冷,徐徐敛心,神道清利,心地明净。观察分明,内外空净,即心性寂灭。如其寂灭,则圣心显矣。性虽无形,志节恒在。然幽灵不竭,常存朗然,是名佛性。见佛性者,永离生死,名出世人。〔注释:《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转引自《楞伽师资记》,《大正藏》第85卷,1289页上。〕
  这是说,坐禅观心是通过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修持训练,以达到「内外空净」的境地;禅修者的心性进入这种「内外空静」的寂灭状态,就能圣心显现,佛性朗然,从而超越生死,成为「出世人」。
  基于心本来不生不灭的观点,道信还提倡不假造作任运自然的修行方法:「亦不念佛,亦不捉心,亦不看心,亦不计心,亦不思维,亦不观行,亦不散乱,直任运。」〔注释:《大正藏》第85卷,1287页中。〕既不着意于任何修行手段,也不有意处于不作修行,而是自然而然,随缘任运。道信认为,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心自明净」。当有人问:「用向西方不?」意思是,是否要观想西方弥陀净土?道信回答说:「若知心本来不生不灭,究竟清净,即是净佛国土,更不须向西方。」〔注释:同上书,1287页下。〕道信认为,对于了知自心本来清净的利根人来说是无须向西方的,「向西方」只是对钝根人的方便教法。
  现题为弘忍述的《最上乘论》,在道信守一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守心第一」,并说所守的心就是「守本真心」。《最上乘论》说:「此守心者,乃是涅槃之根本,入道之要门,十二部经之宗,三世诸佛之祖。」〔注释:《大正藏》第48卷,377页下。〕守心是学佛和成佛的关键。至于守心的心,该论说:「夫修道之本体,须识当身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是本师,乃胜念十方诸佛。」〔注释:同上书,377页上。〕认为心是「自性圆满清净心」。此心特点有三: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最上乘论》还说,众生的自性圆满清净心是为妄念烦恼所覆盖而不得显现,只要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清净心就会自然显现。又说:「三世诸佛皆从心性中生。先守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后得成佛。」〔注释:同上书,378页上。〕「我所」,指为我所有的观念。守真心是众生成佛的起点、根据和关键。这里所讲的「守心」,实质上就是运用心灵自觉暗示的方法,使心灵进入清净空寂的境界,返归心性本原的状态,获得一种内在的体验与超越的感受。
  道信和弘忍树立的东山法门有着共同的禅法、禅风,同时两人又各有所重。道信信奉《楞伽经》与《文殊说般若经》,尤为侧重后者而倡导「念佛」、「看净」(与无一物)。相对而言,弘忍则侧重于《楞伽经》和依魏译《楞伽经》所作的《大乘起信论》,更推崇「看心」和「守心」。道信和弘忍都信奉《楞伽经》,都以众生同具如来藏或佛性为理论基石,都以心性为本,倡导「即心是佛」说。所不同的是,弘忍比道信更强调「守本真心」,把守心的心明确地落实到《大乘起信论》的心真如门,更鲜明地在心性论上表现出返本归源的倾向。这就由达摩的通过壁观而与道冥合的禅法,转为修持看心和守心,强调在摄守人类心灵本原上着力用功,体现出更注重主体内在精神世界的转换与超越的风格。
  道信和弘忍的禅风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弘忍,从一心说转而采用《大乘起信论》的染净二心说,阐扬妄心不起,真心不失的思想,强调「守本真心」,为后来的禅师们所继承、运用。有的后继者偏于息灭妄心,有的后继者重在直指真心,从而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返回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九章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下)第二节 南顿北渐
下一篇: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八章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上)第四节 天台宗的圆顿止观法门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七章 中国佛教的伦理观 第一节 中国佛教伦理的..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章 中国佛教心性论哲学范畴网络 第一节 「心」范..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三十章 中国佛教的直觉论 第三节 中国佛教直觉思维..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九章 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说 第四节 心即是佛与无..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三十章 中国佛教的直觉论 第二节 中国佛教直觉思维..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三十一章 中国佛教的语言观 第三节 禅宗前中国佛教..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二章 道、佛心性思想的互动 余论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绪论 二、态度与方法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六章 中国佛教的本体论(下)第三节 心本原说的..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三十二章 中国佛教的真理观 第四节 吉藏的破邪显正..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因缘谭 总序[栏目:第一篇]
 金刚经说什么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栏目:南怀瑾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