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噶仁波切心得
盛噶仁波切
在童年,你耕种了什么?
「让孩子学会做个人」。要逐渐培养孩子的完善的人格,让他们学着有善心,胸襟广阔,心中装有天地,做一个有信仰的人。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大概是说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当他领奖的时候,主持人问他:「对您来讲,您认为得这个奖,什么年龄的经历是起到关键作用的?」科学家毫不犹豫地说:「童年。」
大概很多人和我一样,在看到这则故事的开头时,都以为他会说遇到了一个好老师啊,结婚以后有了好的家庭,从而让他安心工作啊等等。
科学家解释道:「在我的童年,我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这让我直至现在还在受益,我所有的成绩,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我们可以想象,他所说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是早睡早起不偷懒,可以是遵守计划一丝不茍,也可以是保持心情愉悦不紧张,甚至,可以是团结、友爱、积极、胸怀广阔。这些,都是良好的生活习惯。
而这些生活习惯,确实都是在儿童时期就可以养成的,至少,是在这个期间打下的基础。
这样说来,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了。
现在的父母,有没有认识到童年的重要呢?除了在生活方面的习惯外,很多做父母的,要求孩子有学习的能力、竞争的意识以及很多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这些,是十分重要的。可是,仅仅是这些吗?
还有信仰!我们不要忽视信仰对一个人的人生产生的重要作用。很多人依然将信仰当成满足精神需求的那一层次的东西,认为孩子还小,还不能理解那些,就不必教育这方面的知识了。其实,这是很错误的观点。第一,信仰不是精神产品,它不是文学艺术,不是为了心的愉悦而产生的产品,而是引导一个人理解生活和世界的基础。第二,信仰说得通俗些,就是人生观,就是一个人的胸怀,这不是需要从小就养成的吗?父母教孩子团结、尊重、胸襟要豁达,我看,这就是信仰的基础。至于将信仰当成迷信,则是愚昧的想法了,更不可取了。
其实,每一个做父母的,又何尝不知道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有个比方说得好:一个人成年后的事业,基本就是童年时想象的心愿。仔细想想,这话有一定的道理。成年人所做的事,其实都有儿时理想的影子,或者,都是与儿时的某一个想法、经历相对应的。
佛家讲求因果,我们认为,儿童的心底是一片未被污染的净土,而童年的经历,就容易让儿童在没有辨别能力的情况下,受到世俗社会的一些不好的现象的影响,从而很多孩子都有了贪嗔痴等恶趣,比如小小年纪就口出脏言、不尊敬师长、甚至以暴力去解决矛盾。这就种下了恶的「因」,那么,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能够得到什么「果」,我想不只是佛家弟子能够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社会上绝大多数的人都能想象得到。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方法上是不够完美的。比如,我看到儿童学会了说脏话后,家长采取的方式是狠狠地呵斥,孩子做了错事,动辄打一顿。这是不对的,家长要和儿童说清楚这样做为什么是不对的,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孩子的内心中,逐渐培育出信仰的轮廓,让他明白,发善心、做善事,不是父母的纪律,也不是社会的规范,而是自己成为一个「人」 必要的要求。不然,很多孩子完全可以反问:「别的人这么做,我为什么不能?」这个问题,只有信仰能解释清楚。
如果说,童年是人生的「因」,那么,老年就是人生的「果」。每一个人都希望在老年的时候能自问实现了人生价值,有所收获。但是,大多数人认为这个「果」是靠着青年时的学习,靠中年时的拚搏,而忽视了童年的重要。「让孩子像个孩子。」这是现在的社会对儿童教育的一个观念,说的是给孩子减轻负担,恢复他们天真快乐的本性,而且,不让成人社会的不良影响污染了孩子纯净的心灵。
但是我要补充一点,「让孩子学会做个人」。这就是要逐渐培养孩子的完善的人格,让他们学着有善心,胸襟广阔,心中装有天地,做一个有信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