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八 摄缘分别品
摄阿毗达摩义论 阿耨楼陀造 叶均译
{返回 阿毗达摩·摄阿毗达摩义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09

第八  摄缘分别品
    一、缘起法
    二、发趣法
    三、施设


第八 摄缘分别品

     <1>彼等有为法,何为诸法缘?
        如其所相应,我今分别说。

     <2>当知摄缘有缘起法与发趣法二种。

    此中缘起法,仅是观察‘此有故彼有’的性质状态。其次,发趣法是说依缘住的关系,然而诸阿阇黎(注1),将这(缘起法与发趣法的)二种,混合而论。


          一、缘起法(注2)

     <3>此中,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由生之缘而发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这是一切苦蕴的集,是名缘起法。

    当知此中有三时、十二支、二十行相、三连结、四要略(注3)、三轮转及二根本(七类法)。

    (这里三时等)云何?(1)三时:即无明与行为过去时;生、老死为未来时;中间八(支)为现在时。(2)十二支: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里愁(悲、苦、忧、恼)等字,只是显示等流果而已(不是各别的支)。这里举无明与行便包摄了爱、取、有。如是,举爱、取、有,则亦包摄了无明与行。若举生、老死,便包摄了识(名色、六处、触、受)等五果。


     <4>过去有五因(注4),现在有五果(注5),
        现在有五因(注6),未来有五果(注7),

     <5>如是成为二十行相,三连结(注8)与四要略(注9)。

    (6、7)三轮转:即无明、爱、取为烦恼轮转;称为业有的一分有与行,是为业轮转;称为生有的一分有与其余的(识、名色、六处、触、受),是为异熟轮转。当知二根本,即无明与爱。

     <6>常受逼迫者,由诸老死惑,
        断彼二根本,轮回方息灭。
        由于诸漏生,而有无明起,
        如是于三界,无始轮回缚。
        是故大牟尼,建立缘起法。


            二、发趣法

     <7>(此发趣法摄有二十四缘):因缘、所缘缘、增上缘、无间缘、等无间缘、俱生缘、相互缘、依止缘、亲依止缘、前生缘、后生缘、数数修习缘、业缘、异熟缘、食缘、根缘、禅缘、道缘、相应缘、不相应缘、有缘、无有缘、离去缘、不离去缘。这是发趣法(注10)。

     <8>名为名缘有六种,
        名为名色缘有五,
        名为色缘唯一种,
        色为名缘亦唯一,
        于是施设与名色,
        为名之缘有二种,
        二为二缘有九种(注11),
        如是六种缘云何?

     <9>(一)名为名缘有六种:即无间的心心所法,对于现在的心心所法,依无间、等无间、无有、离去缘为缘。前面的速行对于后面的速行,依数数修习缘(为缘)。俱生的心心所法相互依相应缘(为缘)。

        (二)名为名色缘有五:即因、禅支、道支,对于俱生的名色,依因等缘(为缘)(注12)。俱生的思,对于俱生的名色,(依业缘为缘)。多刹那的思(注13),对于业所生的名色,依业缘(为缘)。异熟蕴(受、想、行、识)相互(依异熟缘为缘),并对于俱生的色,依异熟缘(为缘)。

        (三)名为色缘唯一种:即后生的心心所法,对于前生的此身,依后生缘(为缘)。

        (四)色为名缘唯一种:即六所依(注14),在转起之时,对于七识界(依前生缘为缘);五所缘(注15),对于五识路(注16),依前生缘(为缘)。

        (五)施设、名、色为名之缘,依所缘缘、亲依止缘有二种。

    此中(所缘缘与亲依止缘),所缘由于色等有六种(色、声、香、味、触、法)。亲依止有三种:即所缘亲依止、无间亲依止、自然(或本性)亲依止。此中唯强有力的所缘,为所缘亲依止。无间灭的心心所法,为无间亲依止。贪等法、信等、乐、苦、人、食物、时节、卧具,适宜的对于内外善等之法及业异熟(为自然亲依止缘)。如是有多种自然亲依止。

    <10>(六)名色为名色之缘有九种:即增上、俱生、相互、依止、食、根、不相应、有、不离去。

    此中,(1)增上缘有二:即强有力的所缘对于名,依所缘增上(为增上缘)。俱生增上的四种(欲、心、精进、观),对于俱生的名色,依俱生(增上为增上缘)。

    (2)俱生缘有三种:即心心所法相互及对于俱生色(依俱生缘为缘)。大种相互及对于所造色(依俱生缘为缘)。在结生的刹那,所依(色)与异熟(心)相互(依俱生缘为缘)。

    (3)相互缘有三种:即心心所法相互(依相互缘为缘)。大种相互(依相互缘为缘),在结生的刹那,所依(色)与异熟(心)相互(依相互缘为缘)。

    (4)依止缘有三种:即心心所法相互及对于俱生色(由依止缘为缘)。大种相互及对于所造色(由依止缘为缘)。六所依对于七识界(由依止缘为缘)。

    (5)食缘有二种:即段食对于此身(依食缘为缘)。非色食(注17)对于俱生的名色(依食缘为缘)。

    (6)根缘有三种:即五净根(眼、耳、鼻、舌、身)对于五识(依根缘为缘)。色命根对于执受色(依根缘为缘)。非色(命)根对于俱生的名色(依根缘为缘)。

    (7)不相应缘有三种:在入胎(结生)的刹那,所依(色)对于异熟(心)(依俱生不相应缘为缘),心心所法对于俱生色,依俱生的(不相应缘为缘)。后生的心心所法对于前生的此身,依后生的(不相应缘为缘)。在转起之时,六所依对七识界,依前生的(不相应缘为缘)。

    <11>(8、9)有缘及不离去缘有五种:即俱生、前生、后生、段食与色命。

    <12>在所缘(缘)、亲依止(缘)、业(缘)、有缘的(四缘)中,便包摄了一切(二十四)缘。这里的俱生色,当知有二种,在转起之时,为心等起(色),在结生之时,为(业)所作色。


    <13>如是发生于,  三世及离时,
        内外与有为,  并无为诸法,
        以施设名色,  三种能包摄,
        发趣论中说,  二十四种缘。


          三、施  设

    <14>此中,色蕴即是色法,称为心心所的四种非色蕴与涅槃五种,名为非色或名。此(名色之)外的施设有二种:即所知施设与能知施设(注18)。

    (这二种施设)云何?(1)(所知施设)依那大种的变化行相(形式)而施设为地、山等。依材料的建设行相而(施设)为房屋、车、货车等。依五蕴而(施设)为男人与人等。依(日)月等的运行而(施设)为方、时等。依不触的行相而(施设)为坑、洞窟等。依大种的相与特殊的修习而(施设)为遍相等。像这类的区别,虽然在第一义是不存在的,但是作为(某些事物的)意义的影象形相(形式),成为(我们的)心(或思想)生起的所缘(对象)。由于彼彼的比较分别(计度)而决定为这样那样(事物),被命名、被称呼、被说、被假设,故名施设,这种施设即为所知施设(注19)。

    (2)能知施设,以名、名业等之名的解说,有六种:即存在施设、不存在施设、存在不存在施设、不存在存在施设、存在存在施设、不存在不存在施设。

    此中从第一义存在的色受等,依此施设时,为存在施设。从第一义不存在的地、山等,依此等施设时,名为不存在施设。其他由二者所混合的,当知次第的例如:六神通是存在不存在施设;女声(是不存在存在施设);眼识(是存在存在施设);王子(是不存在不存在施设)。


    <15>随顺于语音,经过耳识路,
        由于而无间,生起意门境。
        随顺于施设,得知彼意义,
        应知彼施设,乃为世俗法(注20)。


    摄阿毗达摩义论摄缘分别品第八竟。

 

    [注  释]

  1. 诸阿阇黎,即是指觉音等。觉音于《清净道论》中,将缘起法与发趣法混合一起而说。

  2. 缘起法在《清净道论》中有具体地说明,详见Visuddhi-magga 517页以下。(华宇版,下册143 页以下)

  3. 在《清净道论》里,称为“四摄类”。

  4. 无明、行、爱、取、有,为过去五支因。

  5. 识、名色、六处、触、受,为现在五支果。

  6. 爱、取、有、行、无明,为现在五支因。

  7. 识、名色、六处、触、受,为未来五支因。

  8. 行与识之间为一因与果的连结;受与爱之间为一果与因的连结;有与生之间为一因与果的连结。这名为三连结。

  9. 四要略:即无明与行为一要略;识、名色、六处、触、受为第二要略;爱、取、有为第三要略;生、老死为第四要略。

  10. 发趣法二十四缘的意义,见Visuddhi-magga 532页以下。(华宇版,下册165 页以下)

  11. “二为二缘”即是名色为名色之缘。

  12. 因对于名色,依因缘为缘;禅支对于名色,依禅缘为缘;道支对于名色,依道缘为缘。

  13. 多刹那的思,即是不同时思。思的生起在一时,而果的生起在另一时。

  14. 六所依:即眼、耳、鼻、舌、身、心所依。

  15. 五所缘:即色、声、香、味、触。

  16. 五识路:即眼、耳、鼻、舌、身五门。

  17. 非色食包摄有触食、意思食与识食的三种。

  18. 所知施设等于义施设。义施设是由声施设和名施设所显示的。能知施设等于名施设。


  19. 这段文是根据原文并参考英译本Compendium of Philosophy作这样翻译,但原文比较难懂,这里再附其他两种译文作为参考。

    (一)日文译为:“像这样的东西,虽然在第一义是不存在的,但是作为(第一)义的影的行相,成为心起的所缘。由于那(行相)各自互相比较,各自分别(计度),被命名、被称说、被施设,故名施设。这个施设名为被施设的施设。”

    (二)Bhikkhu J. kashyap所写的 Abhidhamma Philosophy对这段文是这样写:“然而我们在实用上认识它们作为表示某些意义的对象。它们被认为彼物,被说为彼物,被知为彼物,被惯用为彼物,被假想为彼物。这便是施设,因为它是被假设的。”


  20. 这个颂的意思,Abhidhamma Philosophy 是这样写的:“当对我们说一句话的时候,在每个音节上生起一个耳识的认识过程,并且随即通过意门生起表现同样的认识。如是,每个音节的意思和其他的相结合,并在一句话完结时,我们便获得了习俗所取的意义。是名施设。”


 


{返回 阿毗达摩·摄阿毗达摩义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第九 摄业处分别品
下一篇:第七 摄集分别品
 杂阿含经卷第八(一九三)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
 《集量论》略解 十 C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八四三)
 心明学 第九章 错乱识与不错乱识
 解深密经 7 菩萨净化生命的修行阶位
 比丘尼传 3 宋 江陵牛牧寺慧玉尼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一(五六二)
 佛说狮子月佛本生经(白话文参考)
 比丘尼传 5 梁 禅林寺僧念尼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读法华经 普贤感应[栏目:普贤菩萨·感应录]
 修学菩萨道者首先必须依止合格的善知识。主要原因何在呢?[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八讲之: 概说“止、观”以对治为加行[栏目:入中论讲记·110]
 忍辱与忏悔[栏目:惟觉法师]
 佛陀如是说 (适当行为经)[栏目:您认识佛教吗]
 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七章 唯识精义 12 有为法和无为法[栏目:元音老人]
 自杀能不能获得解脱?[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佛教的服装文化[栏目:理净法师]
 渐修之法 清净三业[栏目:六祖坛经说什么]
 10.不闻雷声的赞叹[栏目:阿含经故事选·原始佛教圣典故事选编]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