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三 念处相应
 
{返回 大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605

第三 念处相应

第一 庵罗品

[一] 第一 庵罗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毗舍离国之庵罗园中。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诸比丘应诺世尊曰:“大德!”世尊曰:

  “诸比丘!有此一乘道2,能使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观受……于心观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诸比丘!有此一乘道,能使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

  世尊如是说已,彼诸比丘生喜悦,欢喜于世尊之所说。

注1 杂阿含经二四、二O(大正藏二、一七四b)。
   2 “此一乘道”。ekaya no ayam读为ekayano ayam

[二] 第二 正念

  尔时,世尊住毗舍离国之庵罗园中。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彼诸比丘应诺世尊曰--“大德!”世尊曰:]

  “诸比丘!比丘应以正念、正知而住,此是我为汝等之教诫。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之正念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贪忧而住,于受……于身……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贪忧而住。诸比丘!如是为比丘之正念。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之正知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进退以正知而作,观察以正知而作,屈伸以正知而作,持僧伽梨、钵衣以正知而作,饮食尝味以正知而作,大小便以正知而作,行住坐卧眠醒语默以正知而作。诸比丘!如是为比丘之正知。

  诸比丘!比丘应以正念、正知而住,此即我为汝等之教诫。”

注1 杂阿含经二四、六~七(大正藏二、一七一b)

[三] 第三 比丘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林之给孤独园。

  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愿大德世尊为我略说示法要。我闻世尊之法,独静居、不放逸、热诚、专精而住。”
   “于此有一类之愚人,若如是请我说法者,我则得做思惟。”
   “大德世尊!愿为我略说法,我悟世尊所说之义,当为世尊所说之相续者。”
   “比丘!然则汝于善法之初应当清净,何为善法之初耶?戒之悉皆清净,与见之正直。比丘!汝若于戒悉皆清净且得见正直者,比丘!汝则依戒立戒,三重修习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比丘!汝于内,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外,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内外,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内,于受……于外,于受……于内外,于受观受……乃至……于内,于心……于外,于心……于内外,于心观心……乃至……于内,于法……于法,于外,于法……于内外,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比丘!汝依戒立戒,如是修习此四念处者,比丘!汝则可期与日夜俱善法之增长,[不期]损灭。”

  时,彼比丘欢喜、随喜世尊之所说,则从座起,礼敬世尊,右绕离去。

  时,彼比丘独静居,不放逸、热诚、专精而住。善男子以离家而出家之本义,于现法究竟无上之梵行,以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如: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

  彼比丘成为阿罗汉之一。

注1 杂阿含经二四、三二(大正藏二、一七六a)。

[四] 第四 萨罗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憍萨罗园,萨罗婆罗门村。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彼诸比丘应诺世尊曰:“大德!”世尊曰:

  “诸比丘!诸新参比丘,出家未久,新接受此法、律者,诸比丘!汝等应劝导使修习四念处而住。以何为四耶?[当说:]

  “友等!汝等于身观身而住,为如实知身,应热诚、正知、一趣、心清净、得定、心一境。于受观受而住,为如实知受,应热诚、正知、一趣、心清净、得定、心一境。于心观心而住,为如实知心,应热诚、正知、一趣、心清净、得定、心一境。于法观法而住,为如实知法,应热诚、正知、一趣、心清净、得定、心一境。”

  诸比丘!诸有学比丘,尚未获得心,以志求无上安稳而住者,于身观身而住,为偏知于身,热诚、正知、一趣、心清净、得定、心一境。于受欢受而住……于心观心而住……于法观法而住,为偏知于法,热诚、正知、一趣、心清净、得定、心一境。

  诸比丘!诸漏尽之阿罗汉比丘,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舍重担而获得己利,尽有结之正知解脱者,尚且于身观身而住,热诚、正知、一趣、心清净、得定、心一境,而离身之系。于受观受而住……于心观心而住,于法观法而住,热诚、正知、一趣、心清净、得定、心一境,以离法之系。

  诸比丘!诸新参比丘之出家未久,新接受此法、律者,亦宜劝导使修习此四念处而住。”

注1 杂阿含经二四、一七(大正藏二、一七三c)

[五] 第五 善聚

一~二

  舍卫城……于此,世尊说示曰:--

  “诸比丘!不善聚者即是五盖,是为正说。诸比丘!纯一之不善聚者,即为五盖。以何为五耶?

  欲贪盖、嗔盖、惛眠盖、掉悔盖、疑惑盖是。诸比丘!不善聚者,即此五盖,是为正说。诸比丘!纯一之不善聚者,即此五盖。

  诸比丘!善聚者即是匹念处,是为正说。诸比丘!纯一之善聚者,即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诸比丘!善聚者,即是四念处,是为正说。比丘!纯一之善聚者,即此四念处。”

注1 杂阿含经二四、七(大正藏二、一七一b)

[六] 第六 鹰

※ 三

  “诸比丘!于过去世有鹰,忽而袭捉鹑。

  诸比丘!时,鹑被鹰所获,如是悲叹云:“我等若游于非行处、他境界者,则是不祥、福少。我今日若游于自行处、父母境界者,则鹰虽战亦不得我。”“鹑!何为汝之自行处、父母境界耶?”“田耕之垄是。”

  诸比丘!时,鹰确信于自力,亦不让于自力,因以放鹑而言曰:“鹑!去!虽尽往彼处,亦难逃离于我。”

  诸比丘!时,鹑飞往田耕之垄,挺立于大垄之上曰:“鹰来!鹰来!”

  诸比丘!时,鹰确信于自力,不让于自力,忽而缩其两翼对鹑袭来。诸比丘!鹑知“鹰力壮向我袭来”乃退缩于彼垄块中。诸比丘!时,此鹰乃冲撞其胸。

  诸比丘!如是,乃游于非行处、他境界者。诸比丘!是故勿游于非行处、他境界。诸比丘!游于非行处、他境界者,则魔得机缘、得所缘。

  诸比丘!何为比丘之非行处、他境界耶?谓五妙欲是。以何为五耶?

  眼所识之色为可乐、可爱、可意、爱色、引欲、可染;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为可乐、可爱、可意、爱色、引欲、可染。诸比丘!此为比丘之非行处、他境界者。

十一

  诸比丘!应游于自行处、父母境界。诸比丘!游于自行处、父母境界者,则魔不得机缘、不得所缘。

十二

  诸比丘!何为比丘之自行处、父母境界耶?谓四念处是。以何为四耶?

十三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诚热、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诸比丘!此为比丘之自行处、父母境界。”

注1 本生经一六八原典第二卷五九页。杂阿含经二四、一三(大正藏二、一七三c)

[七] 第七 猿猴

※ 三

  “诸比丘!于雪山王中有崄峻之处,为猿猴亦不能往,人亦不能往者。

  诸比丘!于雪山王中有崄峻之处,为猿猴可往,而人不能往者。

  诸比丘!于雪山王中有平等、可乐之处,猿猴、人均可往。诸比丘!于此猎师于猿猴之路,涂黐以捕捉猿猴。诸比丘!若诸猿猴不愚痴、不轻率者,见其黐则远避。又,猿猴之愚痴、轻率者,则来以手触其黐,其手即被捉;欲脱其手,而以第二手相触,其手亦被捉;为欲脱二手,而以足相触,其足即被捉;欲脱二手与足,而以第二是相触,其足即被捉;为欲脱二手足,而以口相触,其口即被捉。

  诸比丘!如是猿猴五处被捉,呻吟而卧、困穷苦恼,即随猎师之所欲。诸比丘!猎师得此、即将猿猴2随所欲贯穿运置而去。

  诸比丘!如是,乃游于非行处、他境界者,诸比丘!是故勿游于非行处、他境界。诸比丘!若游于非行处、他境界者,则魔得机缘、得所缘。

  诸比丘!何为比丘之非行处、他境界耶?谓五妙欲是。以何为五耶?

  眼所识之色是可乐、可爱、可意、爱色、引欲、可染;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是可乐、可爱、可意、爱色、引欲、可染。诸比丘!此为比丘之非行处、他境界。

  诸比丘!应游于自行处、父母境界。诸比丘!游于自行处、父母境界者,则魔不得机缘、不得所缘。

十一

  诸比丘!何为比丘之自行处、父母境界耶?谓四念处是。以何为四耶?

十二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诸比丘!此为比丘之自行处、父母境界。”

注1 杂阿含经二四、一六(大正藏二、一七三b)。
   2 “运猿猴”。原本为katthakatangare应从暹罗本之makkatam uddharitva。

[八] 第八 厨士

※ 三

  “诸比丘!譬如对王、王臣,有愚痴不聪明无能之厨士,备酸、苦、辛、甘、苛、不苛、碱、不碱、种种之羹。

  诸比丘!彼愚痴不聪明无能之厨士,不知主人之食相以“今日此食羹为善,”即着手多取于此,以显其色。以“今日之酸食羹为善。”即着手多取于酸,以显其酸色。并以“今日之苦……辛……甘……苛……不苛……碱……不碱食羹为善,”即着手多取于不碱,以显其不碱之色。

  诸比丘!彼愚痴不聪明无能之厨士,则不得庇护、不得俸给、不得奖赏。何以故?诸比丘!彼愚痴不聪明无能之厨士,乃不知主人之食相。

  诸比丘!如是,于此有一类愚痴不聪明无能之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虽于身观身而住,然其心不得定,不能断随烦恼,彼不知其相。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虽于法观法而住,然其心不得定,不能断随烦恼,彼不知其相。

  诸比丘!彼愚痴不聪明无能之比丘,不得现法乐住,不得正知、正念。何以故 ?诸比丘!彼愚痴不聪明之比丘,不知自之心相。”

  “诸比丘!譬如对王、王臣,有具智聪明善能之厨士,备酸、苦、辛、苛、不苛、碱、不碱、种种之羹。诸比丘!彼具智聪明善能之厨士,知主人之食相以“今日之此食羹为善”,即着手多取于此,以显其色。以“今日酸之食羹为善”,即着手多取于酸,以显其酸之色。以“今日之苦……辛……甘……苛……不苛……碱……不碱食羹为善,”即着手多取于不碱,以显其不碱之色。

  诸比丘!彼具智聪明善能之厨士,乃能得庇护、得俸给、得奖。何以故?诸比丘!彼具智聪明善能之厨士,乃知主人之食相。

  诸比丘!如是,于此有一类具智聪明善能之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于身观身而住,其心得定,断随烦恼,彼知其相。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于法观法而住,其心得定,断随烦恼,彼知其相。

十一

  诸比丘!彼具智聪明善能之比丘,得现法乐住,得正念、正知。何以故?诸比丘,彼具智聪明善能之比丘,知自之心相。”

注1 杂阿含经二四、一二(大正藏二、一七三b)。

[九] 第九 病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毗舍离国竹林丛中。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汝等于毗舍离之附近,随亲友、相识、友好而入雨安居,我于此处竹林丛入雨安居。”
   “唯唯!大德!”彼诸比丘应诺世尊,乃于毗舍离之附近,随亲友、相识、友好而入雨安居。世尊于竹林丛入雨安居。

  时,世尊入雨安居后,忽起重病,转为将致死之剧痛。于此,世尊住于正念、正知而不沮丧。

  时,世尊思念:“我若不告随从、不顾比丘众而入般涅槃者,则不相称。我宜住精勤,降伏此病,以留住寿行。”时,世尊住于精勤,降伏彼病,以留住寿行。

  时,世尊病愈。病愈未久,即出精舍,于精舍后清凉处,设座而坐。

  时,具寿阿难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曰:
“是庆幸事。大德!能忍耐,是庆幸事。大德!世尊足矣。大德!因见世尊病,我身惶惧,四面不明、诸法不辨。大德!但我有少分之安心,世尊未对比丘众作少分之宣称,当不为般涅槃。”

  “阿难!比丘众对我何所须耶?阿难!我说无别内外之法。阿难!于如来法中无有“师”。阿难!若思“我统理比丘众”、“比丘众思念恃靠于我”,对于比丘众应有所宣称。阿难!然而如来不思“我统理比丘众”、“比丘众思念恃靠于我”。阿难!如来更何须对比丘众有所宣称耶?

  阿难!我今已经年老衰,加久生之年龄已八十岁。阿难!譬如助行古车之皮纽,阿难!如来之身,亦似为皮纽所助而行。

  阿难!如来不作意一切相、灭一一之受,住于具足无相心三昧时,如来则得安稳。阿难!然而应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而住。
   阿难!云何比丘应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而住耶?

  阿难!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阿难!如是,比丘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而住。

十一

  阿难!于今或我灭度后,应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则于勤学(佛法)者中,乃我最上之比丘。”

注1 长部经典原典第二卷九八页。

[十] 第十 比丘尼

  舍卫城……

  时,具寿阿难于晨早时分,着下衣、持衣、钵,往一比丘尼寺。往已,设座而坐。

  时,众多之比丘尼来至具寿阿难之处。至已,礼敬具寿阿难,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尼,言于具寿阿难曰:

  “大德阿难!此处众多之比丘尼,善系心于四念处而住,知前后升降之广大。”
   “姊妹!如是。姊妹!如是。姊妹!诸比丘、比丘尼,善系心于四念处而住者,于彼则期于知前后升降之广大。”

  时,具寿阿难说法教授彼诸比丘尼,劝导、赞励,使之庆喜,即从座起而离去。时,具寿阿难行往舍卫城乞食。食后,由乞食归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曰:
   “大德!我晨早时分,若下衣、持衣、钵,往一比丘尼寺。至已,设座而坐。大德!时众比丘尼来至我处。至已,对我礼敬而坐于一面。大德!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尼,言于我曰:“大德阿难!此处众多之比丘尼,善系心于四念处而住,如前后升降之广大。”大德!如是说之,我对彼诸比丘尼日:“姊妹!如是。姊妹!如是。姊妹!诸比丘、比丘尼善系心于四念处而住者,于彼则期知于前后升降之广大。””

  “阿难!如是、如是。阿难!诸比丘、比丘尼善系心于四念处而住者,于彼则期知于前后升降之广大。以何为四念耶?

  阿难!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于身观身而住,然或身之所缘、身之热烦、心之退缩,使念散乱于外。阿难!彼比丘应于净相以系心,彼以系心于净相,则生胜喜;有胜喜者,则生喜;有意喜者,则身轻安;身轻安者,则受乐;有乐者,则得心定。彼如是思择:“我系于心,成就其所系处;今摄而休息。”彼摄而休息,乃无寻求、无伺察。彼知:“我无寻、无伺,而于内有念乐。”

八~九

  阿难!又于受……于心……

  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以世间之贪忧而住。彼于法观法而住,然或法之所缘、身之热烦、心之退缩,使念散乱于外。阿难!彼比丘应于净相以系心,彼系心于净相,则生胜喜;有胜喜者,则生喜;有意喜者,则身轻安;有身轻安者,则受乐;有乐者,则得心定。彼如是思择:“我系于心,成就其所系处;今摄而休息。”彼摄而休息,则无寻求、无伺察。彼知:“我无寻、无伺,于内有念乐。”

十一

  阿难!如是为修习系念。

十二

  阿难!云何为修习无系念?

十三

  阿难!比丘于外不系心,知“我心不系于外”;又知心于前后不摄取、解脱,为“无系”;又知“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而住于乐。”

十四

  阿难!比丘对外不系心,知“我心不系于外”;又知心于前后不摄取、解脱,为“无系”;又知“于受观受,热诚、正知、正念而住于乐。”

十五

  阿难!比丘于外不系心,知“我心不系于外”;又知心于前后无摄取、解脱,为“无系”;又知“于心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而住于乐。”

十六

  阿难!比丘于外不系心,知“我心不系于外”;又知心于前后无摄取、解脱,为“无系”;又知“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而住于乐。”

十七

  阿难!如是为修习无系念。

十八

  阿难!如是我说修习系念、修习无系念。阿难!希求、愍哀弟子之利益,应由师之哀愍而作者,我为汝等而作。阿难!此处有树下,有空闲处,阿难!当静虑,勿放逸,勿于后追悔。此为我对汝等之教诫。”

十九

  世尊如是说已,阿难喜悦,欢喜世尊之所说。

注1 杂阿含经二四、一一(大正藏二、一七二a)

  此品之摄颂曰
   庵罗正念比丘
   萨罗以及善聚
   鹰与猿猴厨士
   病比丘尼等十

注1 原本及暹罗本为bhikkhuni(ni)vassako ti今读为bhikkhunl dasako ti.

第二 那罗犍陀品

[一一] 第一 大丈夫

  舍卫城因缘

  时,具寿舍利弗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白世尊曰:

  “大德!所云大丈夫,大丈夫者。大德!云何为大丈夫耶?”
   “舍利弗!心解脱故,我称之为大丈夫;心未解脱者,则不称为大丈夫。舍利弗!何为心解脱耶?

  舍利弗!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于身观身而住,心无所收,而由诸漏离贪解脱。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于法观法而住,心无所取,而由诸漏离贪解脱。

  舍利弗!如是而心解脱。舍利弗!心解脱故,我说为大丈夫;心未解脱者,我不说谓为大丈夫。”

注1 杂阿含经二四、一O(大正藏二、一七二a)

[一二] 第二 那罗犍陀

  尔时,世尊住那罗犍陀,卖衣者庵罗园。

  时,具寿舍利弗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白世尊曰.

  “大德!过去、未来、现在之沙门、婆罗门,于等觉,无有胜于世尊之通智者,我如是深信于世尊。”
   “舍利弗!汝说广大最胜之言,肯定深信,作师子吼:”大德!过去、未来、现在之沙门、婆罗门,于等觉,无有胜于世尊之通智者,我如是深信世尊。”

  舍利弗!汝对过去世之应供、正等觉者,以心念审察一切世尊之心念,(而知)诸世尊之戒如是,诸世尊之法如是,诸世尊之慧如是,诸世尊之住如是,诸世尊之解脱为如是耶?”

“不也,大德。”

  “舍利弗!汝对未来世之应供、正等觉者,以心念审察一切世尊之心念,(而知)诸世尊之戒如是,诸世尊之法如是,诸世尊之慧如是,诸世尊之住如是,诸世尊之解脱为如是耶?”
   “不也,大德!”

  “舍利弗!汝对现在世之应供、正等觉者,以心念审察世尊之心念,(而知)世尊之戒如是,世尊之法如是,世尊之慧如是,世尊之住如是,世尊之解脱为如是耶?”“不也,大德!”

  “舍利弗!然则汝对过去、未来、现在之诸应供、正等觉者,无有心差别智,云何说广大最胜之言,肯定深信,作师子吼:”大德!过去、未来、现在之沙门、婆罗门,于等觉,无有胜于世尊之通智者,我如是深信于世尊”耶?”
   “大德!我对于过去、未来、现在之诸应供、正等觉者,无有心之差别智,但知法之分齐。

  大德!譬如有王者,于边土有都城,城壁牢固、壁楼牢固、唯有一门。于此其智聪明贤能之守门者,以遮不知之人,而知之人则得入。彼巡察其都城周匝之路,虽未见壁隙、壁孔,乃至如猫之匍出,彼思念:”粗大生类而出入此都城者,皆得由此门出入。”大德!如是,我知法之分齐。

  大德!于过去世之应供、正等觉者、一切之世尊,为断心之随烦恼--使慧羸弱、及断五盖,系心于善四念处,如实修习七觉支,以现等觉、无上正等觉。大德!于未来世将为应供、正等觉者、一切之世尊,为断心之随烦恼--使慧羸弱、及断灭五盖,系心于善四念处,如实修习七觉支,以现等觉、无上正等觉。”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汝数数以此法门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示,舍利弗!诸愚人于如来有疑惧、疑惑者,若闻此法门,则对如来断疑惧、疑惑。”

注1 长部经典自欢喜经原典第三卷九九~一O一页及一一六页。杂阿含经一八、九(大正藏二、一三0c)相当长部经典之固处。

[一三] 第三 纯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其时,具寿舍利弗住摩竭提之那罗聚落,因患重疾病而困苦。纯陀沙弥为具寿舍弗之侍者。

  时,具寿舍利弗因其疾病而般涅槃。

  时,纯陀沙弥持具寿舍利弗之衣钵,至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阿难住处。至已,礼敬具寿阿难,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沙弥纯陀,白具寿阿难曰:“大德!具寿舍利弗已涅槃矣,有其衣钵在此。”

  “友纯陀!有此事由者,应去见世尊。友纯陀!诣世尊住处。诣已,以此事禀告世尊。”
   “唯唯,大德!”纯陀沙弥应诺具寿阿难。

  时,具寿阿难与纯陀沙弥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曰:
   “大德!依此纯陀沙弥言:”大德!具寿舍利弗已般涅槃,此有其衣钵。”大德!闻具寿舍利弗般涅槃,我身惶惧,四面不明,不辨诸法。”

  “阿难!舍利弗是取戒蕴而般涅槃耶?取定蕴而般涅槃耶?取慧蕴而般涅槃耶?取解脱蕴而般涅槃耶?取解脱智见蕴而般涅槃耶?”
   “大德!具寿舍利弗并非取戒蕴而般涅槃……[定蕴……慧蕴……解脱蕴]……并非取解脱智见蕴而般涅槃。大德!然则具寿舍利弗乃我之教诫者,彼为已渡者、教授者、教示者、劝导者、赞励者、庆喜者,说法不倦、摄取同梵行者,故我忆念具寿舍利弗之法威力、法受用、法摄受。”

  “阿难!我岂非豫说耶?”与一切所爱乐者,别离、离散、分离。”阿难!云何可得常耶?凡有所生、所为、有为、有灭坏之法者,使之不灭坏,无有是理。

  阿难!譬如坚固之大树住立,先坏其大枝,阿难!如是坚固之大比丘众住,有舍利弗之般涅槃。阿难!云何可得常耶?所生、所成、有为、有灭坏之法者,使之不灭坏,则无有是理。

  阿难!然则应以自为洲、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而住。
   阿难!云何比丘应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而住耶?

十一

  阿难!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阿难!如是之比丘,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而住。

十二

  阿难!于今或我灭度后,当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则于勤学(佛法)中,乃我最上之比丘。”

注1 杂阿含经二四、三四(大正藏二、一七六b)。

十四] 第四 支罗

  尔时,世尊住跋只国,郁迦支罗之恒河边,与大比丘众俱。时,舍利弗与目犍连般涅槃未久。

  其时,比丘众围绕世尊,而坐于露地上。时,世尊默然观察比丘众已,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自舍利弗、目犍连般涅槃,此众会似如空虚。诸比丘!少此二者,此众会如空虚。(然)不须顾虑舍利弗、目犍连所住之方。

  诸比丘!过去世应供、正等觉者、诸世尊,亦有一双最上弟子;于我,则如舍利弗、目犍连者是。诸比丘!未来世之应供、正等觉者、诸世尊,亦有一双最上弟子;于我,则如舍利弗、目犍连。

  诸比丘!(彼二者)于诸弟子是希有者,于诸弟子是未曾有者--行师之教说,遵守教诫,为四众所受敬、喜悦、尊重、供养。诸比丘!(彼二者)于如来是希有者,于如来是未曾有者,然如是一双之弟子般涅槃,如来是无悲愁者。诸比丘!云何得于常?所生、所灭、有为、有灭坏之法者,使之不灭坏,乃无有是处。

  诸比丘!譬如坚固之大树住立,先坏其大枝,诸比丘!如是坚固之大比丘众住,有舍利弗、目犍连之般涅槃。诸比丘!云何可得[常住]耶?所生、所成、有为、有灭坏之法者,使之不灭坏,乃无有是理。

  诸比丘!然则,应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他为依处。
   诸比丘!云何比丘当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诸比丘!如是,比丘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而住。

  诸比丘!于今或我灭度后,当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则于勤学者中,乃我最上之比丘。”

注1 杂阿含经二四、三五(大正藏二、一七七a)。

[一五] 第五 婆醯迦

  舍卫城因缘

  时,具寿婆醯迦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婆醯迦,白世尊曰:
   “大德!愿为我略说法,我闻世尊之法,将独静居,不放逸、热诚、专精而住。”
   “婆醯迦!然则,汝应清净于善法之初。何为善法之初耶?善清净之戒与正直之见是。

  婆醯迦!汝若于戒善清净且得见正直者,婆醯迦!汝则依戒、立戒,修习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婆醯迦!于此,汝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婆醯迦!汝依戒、立戒,如是修习此四念处。婆醯迦!应期于夜来昼去,于汝善法之增长;不期于损坏。”

  时,具寿婆醯迦欢喜、随喜于世尊之所说,即从座起,敬礼世尊,右绕而离去。

  时,具寿婆醯迦独静居,不放逸、热诚、专精而住。不久之后,善男子以由家出家之本义,于现法究尽无上之梵行,自证、现证、具足而住,了知;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

  具寿婆醯迦成为阿罗汉之一。

注1 杂阿含经二四、二一(大正藏二、一七五a)。

[一六] 第六 郁低迦

  舍卫城因缘

  时,具寿郁低迦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郁低迦白世尊曰:
   “大德!愿为我略说法,我闻世尊之法,则独静居,不放逸、热诚、专精而住。”
   “郁低迦!然则,汝应清净于善法之初。以何为善法之初耶?善清净之戒与正直之见是。

  郁低迦!汝若于戒善清净且得正直之见,郁低迦!汝则依戒、立戒,修习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郁低迦!于此,汝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郁低迦!汝依戒、立戒,如是修习此四念处者,郁低迦!汝则得死界之彼岸。”

  时,具寿郁低迦……乃至……成为一阿罗汉。

注1 杂阿含经二四、二二(大正藏二、一七四c)。

[一七] 第七 圣

  舍卫城……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于四念处者,则此圣道导于出离;而修此者,是正至灭尽于苦。以何为四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诸比丘!修习、多修此四念处者,则此圣道导于出离;而修此者,是正至灭尽于苦。”

注1 杂阿含经二四、三O(大正藏二、一七六a)。

[一八] 第八 梵天王

  尔时,世尊于郁毗罗尼连禅河边,阿踰波罗尼拘律之树下,初现等觉而住。

  时,世尊独居安默,乃生如是心念.此有一乘道,能令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是。以何为四耶?

  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此是一乘道,能令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是。”

  时,娑婆主梵天以心知世尊之心念,犹如力士屈伸于腕,如是乃速没于梵天界,而现于世尊之面前。时,娑婆主梵天王,偏袒上衣,向世尊合掌,问于世尊曰:

  “如是世尊!如是善逝!大德!有一乘道,能令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是。以何为四耶?
   大德!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大德!此一乘道,能令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是。”

  娑婆主梵天王如是说。娑婆主梵天王如是说已,更说:
   见生之尽边
   知一乘之道
   有利益哀愍
   依此道过去
   于未来现在
   当可渡瀑流

注1 杂阿含经四四、一二(大正藏二、三二二a)、二四、三(同一七一a),别译杂阿含经五、十九(同上四一0b)。

[十九] 第九 私伽陀

  尔时,世尊住孙巴国之私伽陀孙巴村中。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于过去世有缘幢伎师,树立幡幢而言于弟子迷勒迦曰:“迷勒迦!汝升幢立于我头上之竿。”诸比丘!彼弟子迷勒迦应诺缘幢伎师曰:“唯唯,吾师!”即升幢立于乃师头上之竿。

  诸比丘!时,缘幢伎师言于弟子迷勒迦曰:“迷勒迦!汝护我,我护汝,我等如相互守持、相互护持,以示伎艺。追得财利,且得安稳自幡幢而降。”

  诸比丘!如是言已,弟子迷勒迦言于缘幢伎师曰:“吾师!此事不然。吾师!汝须护己,我当自护,我等如是自守、自护以示伎艺,迨得财利,且得安稳自幡幢而降,此乃正理。””

  世尊更说曰:“犹如弟子迷勒迦对乃师之所言,诸比丘!应以“自护”以修习念处,应以“护他”以修习念处。诸比丘!自护者则护他,护他者则自护。

  诸比丘!云何自护则护他耶?依修习、多修。诸比丘!如是,自护则护他。

  诸比丘!云何护他则自护耶?依于忍辱、无害、慈爱、哀愍。诸比丘!如是,护他则自护。

  诸比丘!以“自护”则应修念处,“护他”则应修念处。诸比丘!自护则护他,护他则自护。”

注1 杂阿含经二四、一五(大正藏二、一七三b),有部药事七(同上二四、三二b)。
   2 “缘幢伎师”。在竹竿上演典艺之艺人。“幢”若直译,为“旃陀罗族之竹竿”。用于艺之竿。原注缺。

[二十] 第十 国土

  一时,世尊住孙巴国私伽陀之孙巴村中。

  于此处,世尊告于诸比丘曰:

  “诸比丘!譬如国土[中]有第一美女,因国土[中]有第一美女,而大众则云集。彼国土[中]之第一美女,又最善舞、最善歌。诸比丘!国土之第一美女,因能歌舞,则云集更多之大众。时,士夫之乐命,不乐死,乐于乐,厌于苦者而来,有人言于彼曰:“士天!汝持此装满油之,通过于大众与国土[中]第一美女之间,又[另]一士夫拔剑随汝之后,若油有少许之撒落,即断汝之头。”诸比丘!汝等于意云何耶?彼士夫对其油瓶不作意,以致放逸于外耶?”“不也,大德!”

  “诸比丘!我说此喻,乃为使知其义趣。义趣者,诸比丘!“油满之瓶”,即身念之增上语是。

  诸比丘!是故,应如是学:我等当修习、多修身念,作为乘、作为地,以随成,善积习造作。诸比丘!汝等当如是学。”

注1 杂阿含经二四、一九(大正藏二、一七四b)。
   第二 那罗犍陀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大丈夫与那罗犍陀
   纯陀与支罗婆醯迦
   郁低迦圣与梵天王
   私伽陀国土等为十

第三 戒住品

[二一] 第一 戒

  如是我闻。一时,具寿阿难与具寿跋陀罗住于巴速弗邑之鸡林精舍。

  时,具寿跋陀罗于日暮时分,由宴默起,至具寿阿难住处。至已,与具寿阿难互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跋陀罗,言于具寿阿难言曰:

  “友阿难!世尊所说善戒,世尊依何之义以说善戒耶?”“善哉、善哉!友跋陀罗!友跋陀罗!汝之诱导亦善,辩才亦善,所问亦善。友跋陀罗!汝如是问:”友阿难!世尊所说善戒,世尊依何之义以说善戒耶?””“友!如是。”

  “友跋陀罗!世尊所说善戒者,乃为修习四念处,世尊说为善戒。以何为四耶?

  友!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友跋陀罗!世尊所说善戒者,乃为修习四念处,世尊说为善戒。”

注1 杂阿含经二四、二五(大正藏二、一七五b)。

[二二] 第二 住

  因缘同上

  ……坐于一面之具寿跋陀罗,言于具寿阿难曰:

  “友阿难!以何因、何缘,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不能久住耶?友阿难!又以何因、何缘,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久住耶?”
   “善哉、善哉!友跋陀罗!友跋陀罗!汝之诱导亦善,辩才亦善,所问亦善。友跋陀罗!汝如是问:”友阿难!以何因、何缘,如来般涅槃后,正法不能久住耶?友阿难!又以何因、何缘,如来般涅槃后;正法得久住耶?””
   “友!如是。”

  “友!因不修习、不多修四念处,故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不能久住。友!因修习、多修四念处,故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能久住。以何为四耶?

  友!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资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友!因不修习、不多修四念处,故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不能久住。友!又因修习、多修四念处,故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能久住。”

注1 杂阿含经二四、二九~三一(大正藏二、一七五c)。

[二三] 第三 损灭

一~二

  巴达弗邑之鸡林精舍

  “友阿难!以何因、何缘,有正法之损灭耶?友阿难!以何因、何缘,有正法之不损灭耶?”
   “善哉、善哉!友跋陀罗!友跋陀罗!汝之诱导亦善,辩才亦善,所问亦善。友跋陀罗!汝如是问:“友阿难!以何因、何缘,有正法之损灭耶?友阿难!以何因、何缘,有正法之不损灭耶?””
   “友!如是。”

  “友!因不修习、不多修四念处,故有正法之损灭。友!因修习、多修四念处,故有正法之不损灭。何为四念处耶?

  友!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友!因不修习、不多修此四念处,故有正法之损灭。友!因修习、多修此四念处,故有正法之不损灭。”

注1 杂阿含经二四、二八(大正藏二、一七五b)。

[二四] 第四 清净

  舍卫城因缘

  “诸比丘!有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诸比丘!此为四念处。”

注1 杂阿含经二四、二(大正藏二、一七一a)

[二五] 第五 婆罗门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时,有一婆罗门来诣世尊住处。诣已,与世尊相俱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婆罗门,白世尊曰:

  “尊瞿昙!有何因、何缘,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不能久住耶?尊瞿昙!又有何因、何缘,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能久住耶?”

  “婆罗门!因不修习、不多修四念处,故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不久能住。婆罗门!因修习、多修四念处,故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能久住。以何为四念处耶?

  婆罗门!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婆罗门!因不修习、不多修此四念处,故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不能久住。婆罗门!又因修习、多修此四念处,故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能久住。”

  如是说已,彼婆罗门白世尊曰:“妙哉!尊瞿昙![譬如倒者之扶起,覆者之揭露,教迷者以道,如于暗中揭灯火,使有眼者得见色。如是,尊瞿昙以种种方便显示于法。我于此处,归依尊霍昙、法与比丘众]。曾瞿昙请容我自今日起,终生归依为优婆塞。”

[二六] 第六 一分

  尔时,具寿舍利弗与具寿大目犍连与具寿阿那律,住于沙只国之干达契林。

  时,具寿舍利弗与具寿大目犍连,于日暮时分,从宴默起,往具寿阿那律处。到已,与具寿阿那律互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言于具寿阿那律曰:

  “友阿那律!有学、有学之谓者,友!云何为有学耶?”
   “友等!因修习四念处之一分,故为有学。以何为四念处耶?

  友等!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友等!因修习此四念处之一分,故为有学。”

注1 杂阿含经二四、二三(大正藏二、一七五a)。

[二七] 第七 悉皆(全分)

  因缘同上

  ……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言于具寿阿那律曰:

  “友阿那律!无学、无学之谓者,友!云何为无学耶?”“友等!因修习四念处之全分,故为无学。以何为四念处耶?

  友等!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友等!修习此四念处之全分,故为无学。”

[二八] 第八 世界

  因缘同上

  ……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言于具寿阿那律曰:

  “具寿阿那律!修习、多修何法,得大通智耶?”
   “友等!修习、多修四念处,得大通智。以何为四念处耶?

  友等!于此,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友等!我修习、多修此四念处,得大通智。

  友等!又我因修习、多修此四念处,故胜于千世界。”

注1 阿那律原本写Anuruddha,由暹罗改为Anuruddho。

[二九] 第九 仁利阿荼

  尔时,具寿阿难住于王舍城竹林迦兰陀园。

  其时,尸利阿荼居士因患重疾病而困苦。

  时,尸利阿荼告于一士夫曰:“士天!汝往阿难住处。到已,以我语,头面顶礼具寿阿难之足,言于:”大德!尸利阿荼居士因患重疾病而困苦,彼言:“头面顶礼具寿阿难之足,哀愍之故,愿大德具寿阿难来尸利阿荼之家。””彼士夫应诺尸利阿荼居士曰:“唯唯!大德!”乃迳往具寿阿难住处。

  到已,顶礼具寿阿难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士夫,白具寿阿难曰:“大德!尸利阿荼居士患重疾病而困苦。彼言:”头面顶礼具寿阿难之足,哀愍故,愿大德具寿阿难,来尸利阿荼居士之家。””具寿阿难默然允许。

  时,具寿阿难着下衣、持衣钵,往尸利阿荼居士之家。到已,坐于所设之座。坐已,具寿阿难言尸利阿荼曰:

  “居士!汝能忍耶?苦受退而不进,知所减退,不知增进耶?”“大德!我不能忍,激苦之受有进无退,如增进而不知减退。”

  “居士!然则,汝应如是学:“我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居士汝应如是学。”

  “大德!我有世尊所说之四念处,我亦与此法俱。大德!我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大德!又世尊所说之五下分结,于我,未见有少分未断者。”

  “居士!汝是吉祥,居士!汝极吉祥。居士!汝[自]记于不还果。”

[三十] 第十 摩那提那

  因缘同上

  其时,摩那提那居士因患重疾病而困苦。

三~六

  时,摩那提那告一士夫曰:……乃至……“大德!我不能忍,不能屈,激苦之受有进无退,知增进而不知灭退。”……

  “大德!我虽蒙如是苦受,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大德!又世尊所说之五下分结,于我,不见有少分未断者。”

  “居士!汝是吉祥,居士!汝极吉祥。居士!汝自记于不还果。”

注1 杂阿含经三七、一六(大正藏二、二七0c)。
   2 “蒙”原本puttho是phuttho之误。
   第三成(住)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戒住损减清净
   婆罗门与一分
   悉皆以及世界
   尸利阿荼乃至
   摩那提那为十
   念处相应中之第三戒住品(终)

第四 未闻品

[三一] 第一 未闻

一~二

  舍卫城因缘

  “诸比丘!我思:“于身观身”,于我则未曾闻法生,我眼生,皆生、明生、光明生。我思:“应修习此身念处观……已能修习”,于我则未曾闻法生,我眼生、智生、明生、光明生。

  “于受观受”……

  “于心观心”……

  “于法观法……应修习此法念处观……已能修习”,于我则未曾闻法生,我眼生、智生、明生、光明生。”

注1 “未闻品”原本anussuta应改为ananussuta次经之见出者亦然。

[三二] 第二 离贪

一~二

  舍卫城……

  “诸比丘!修习、多修四念处者,则助于一向厌患、离贪、灭尽、寂静、证智、等觉、涅槃。以何为四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诸比丘!修习、多修此四念处者,则助于一向厌患、离贪、灭尽、寂静、证智、等觉、涅槃。”

注1 杂阿含经二四、三0(大正藏二、一七六a)。

[三三] 第三 失

※ 三

  “诸比丘!若有失于四念处者,乃正失于顺苦尽之圣道。

  诸比丘!若有得于四念处者,乃正得于顺苦尽之圣道。以何为四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诸比丘!若有失于此四念处者,乃正失于顺苦尽之圣道。诸比丘!若有得于此四念处者,乃正得于顺苦尽之圣道。”

注1 同上经。

[三四] 第四 修习

一~二

  舍卫城……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四念处者,则有助于由此岸到彼岸2。以何为四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诸比丘!若修习、多修此四念处者,则有助于由此岸到彼岸。

注1 同上经。
   2 “由此岸到彼岸。”原本aparaparam由暹罗本改为apara param。

[三五] 第五 正念

一~二

  舍卫城……

  “诸比丘!比丘应正知、正念而住,此为我对汝等之教诫。

  诸比丘!云何比丘为正念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诸比丘!如是之比丘,是为正念。

  诸比丘!云何比丘为正知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彼受,有觉而生、有觉而住、有觉而灭;想,有觉而生、有觉而住、有觉而灭。诸比丘!如是之比丘,是为正知。

  诸比丘!比丘应正知、正念而住,此,我为汝等之教诫。”

[三六] 第六 开悟

一~二

  舍卫城……

  “诸比丘!有四念处。以何为四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诸比丘!此为四念处。

  诸比丘!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者,则可期于有二果之随一果,于现法开悟,若为有余依者,得不还果。” [三七] 第七 欲

  舍卫城……

  “诸比丘!有四念处。以何为四念处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若观身而住者,断身之欲;苦断欲者,则已现证不死。

  于受……断受之欲;若断欲者,则已现证不死。

  于心……断心之欲;若断欲者,则已现证不死。

  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若观法而住者,断法之欲;若断欲者,则已现证不死。”

[三八] 第八 偏知

※ 二

  “诸比丘!有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若观身而住者,则已偏知于身;若偏知身者,则已现证不死。

  于受……已偏知于受;若偏知受者,则已现证不死。

  于心……已偏知于心;若偏知心者,则已现证不死。

  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若观法而住者,则已偏知于法;若偏知法者,则已现证不死。”

[三九] 第九 修习

※ 二

  “诸比丘!我说四念处之修习,且谛听。诸比丘!云何修习四念处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诸比丘!如是而修习四念处。”

注1 杂阿含经二四、二(大正藏二、一七一a)

[四十] 第十 分别

※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示念处与念处之修习、以及念处修习之顺道,且谛听。

  诸比丘!以何为念处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诸比丘!此名为念处。

  诸比丘!以何为念处之修习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观身之集法……观身之灭法……观身之集灭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观受之集法……欢爱之灭法……观受之集灭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观心之[集法……观心之灭法……观心之集灭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观法之集法……观法之灭法……观法之集灭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诸比丘!此名为念处之修习。

  诸比丘!以何为念处修习之顺道耶?即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诸比丘!此名为念处修习之顺道。”

第四 未闻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未闻离贪失
   修习与正念
   开悟欲偏知
   修习分别十

第五 不死品

[四一] 第一 不死

  舍卫城……

  ‘诸比丘!当善系心于四念处而住,勿失不死。以何为四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诸比丘!当善系心于此四念处而住,勿失不死。’

注1 杂阿含经二四、四(大正藏二、一七一a)。

[四二] 第二 集起

※ 二

  ‘诸比丘!我说四念处之集起与灭坏,且谛听。

  诸比丘!以何为身之集起耶?依食集起,而身集起;依食灭坏,而身灭坏。

  ……依触集起,而受集起;依触灭坏,而受灭坏。

  ……依名色集起,而心集起;依名色灭坏,而心灭坏。

  ……依作意集起,而法集起;依作意灭坏,而法灭坏。’

注1 杂阿含经二四、五(大正藏二、一七一a)。

[四三] 第三 道

  舍卫城……

  于此,世尊诸告比丘曰:‘诸比丘!尔时,我于郁毗罗之尼连禅河边,阿踰波罗尼拘律树下初住现等觉。

  诸比丘!我独居宴默,生如是之心念:‘有此一乘道,能令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是。以何为四耶?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比丘!于受观受……比丘!于心观心……比丘!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此是一乘道,能令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是。

  诸比丘!时,娑婆主梵天王心知我心之所念,譬如力士之伸屈臂,屈伸臂,如是之速而没于梵天,现于我前。

  诸比丘!时,娑婆主梵天王偏袒上衣,向我合掌曰:‘如是世尊!如是善逝!大德!有一乘道,能令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是。以何为四耶?大德!比丘!于身观身……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大德!此是一乘道,能令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是。’

  诸比丘!婆婆主梵天王如是说,如是说已,更言曰:见生之尽边,知一乘道有利益,依此道,于过去、于未来于现在、可渡瀑流。’

注1 上之第十八经(原典一六七页)。

[四四] 第四 正念

  舍卫城……

  ‘诸比丘!比丘应以正念而住,此为我对汝等之教诫。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之正念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诸比丘!如是为比丘之正念。

  诸比丘!比丘应以正念而住,此为我对汝等之教诫。’

注1 上第三五经(参照原典一八O页)。

[四五] 第五 善

※ 二

  ‘诸比丘!说善聚者,即四念处,是正说。诸比丘!纯一之善聚者,即四念处是。以何为四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诸比丘!说善聚者,即此四念处是,是正说。诸比丘!纯一之善聚者,即此四念处是。’

注1 上之第五经(原典一四五页),其经相当于汉译。

[四六] 第六 波罗提木叉

※ 二

  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愿为我略说法要,我闻世尊之法,则独静居,不放逸、热诚、专精而住。’‘比丘!然则,汝应清净于善法之初。以何为善法之初耶?

  比丘!汝于此处,当守护波罗提木叉之律仪,具足行所行,见于微少之罪,住于怖畏,受学处而学。比丘!汝当守护波罗提木叉之律仪,具足行所行,见于微少之罪,怖畏而住,受学处而学,比丘!汝则依戒、立戒修习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比丘!于此,汝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比丘!汝依戒、立戒,如是修习此四念处。比丘!夜来昼去,于汝当期善法之增长,不期于损灭。’

  时,彼比丘欢喜、随喜世尊之所说,从座而起,敬礼世尊,右绕而离去。

  时,彼比丘独静居,不放逸、热诚、专精而住,不久后,善男子由正家而出家,究尽出家本义之无上梵行,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了知: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

  彼比丘成一阿罗汉。

[四七] 第七 恶行

※ 二

  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愿为我略说法要,我闻世尊之法,则独静居,不放逸、热诚、专精而住。’‘比丘!然则,汝应清净于善法之初。以何为善法之初耶?

  比丘!汝于此处,当断身恶行,修习身善行:语……断意[恶行、修习意]善行。比丘!汝断身恶行,修习身善行,……语……断意[恶行、修习意]善行者,比丘!则汝依于戒、立于戒,修习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比丘!汝于此处,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比丘!汝依于戒、立于戒,如是修习此四念处。比丘!夜来昼去,于汝当期善法之增长,不期损灭。’

七~八

  时,彼比丘……了知: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

  彼比丘成一阿罗汉。

注1 参照前经。杂阿含经二四、一一(大正藏二、一七二a)

[四八] 第八 友

  舍卫城……

  ‘诸比丘!汝等应哀愍、应思念于听闻汝者,若有朋友、亲戚、血族者,诸比丘!汝等则劝导于彼等,当修习四念处,使修习而住。以何为四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诸比丘!汝等应哀愍,应思念于听闻汝者,若有朋友、亲戚、血族者,诸比丘!汝等则劝导于彼等,应修习此四念处,使修习而住。’

[四九] 第九 受

  舍卫城……

  ‘诸比丘!有三种受。以何为三耶?乃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是。诸比丘!此为三种受。


  诸比丘!为偏知于此三种受,应修习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诸比丘!为偏知此三种受,应修习此四念处。’

[五十] 第十 漏

※ 二

  ‘诸比丘!有三种漏?以何为三漏耶?乃欲漏、有漏、无明漏是。诸比丘!此为三种漏。

  诸比丘!为断此三种漏,应修习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诸比丘!为断此三种漏,应修习此四念处。’
   第五 不死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不死集起道
   正念与善聚
   波罗提木叉
   恶行友受漏

第六 恒河广说

[五一~六二]第一~十二

※ 二

  “诸比丘!譬如恒河趣向于东,[倾向于东,临入于东。]诸比丘!如是比丘,修习四念处、[多修四念处,趣向于涅槃、倾向于涅槃、]临入于涅槃。

  诸比丘!比丘云何修习四念处、多修四念处,趣向于涅槃、倾向于涅槃、临入于涅槃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诸比丘!比丘如是修习四念处、多修四念处,则趣向于涅槃、倾向于涅槃、临入于涅槃。”

注1 第四五道相应九一经原典第五卷三八页以下。

  摄颂曰:
   趣向东有六
   趣向海有六
   二六一十二
   以此说本品
   若广说恒河者,应以念处广说。

第七 不放逸品


[六三~七二]第一~十


  如来与足迹
   屋顶与根核
   夏生花王月
   日衣等十句

注1 第四五道相应一三九经(原典第五卷四一页以下)。以念处广说不放逸品、念处品。

第八 力所作品

[七三~八二]第一~十

  果与种子龙
   树木与瓶芒
   虚空与客河

注1 第四五道相应一四九经原典第五卷四五页以下。但今之摄颂不同。

  力所作品(终)
   以念处可广说品。

第九 寻觅品

[八三~九三]第一~十一

  寻觅与次第
   漏与三苦碍
   垢与舍与受
   渴爱九寻觅
   以念处可广说于品。

注1 第四五道相应一六一经,原典第五卷五四页以下。

第十 瀑流品

※[九三~一O三)第一~九

※ 二

  “诸比丘!有五种上分结。以何为五耶?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是。
   诸比丘!此为五种上分结。

  诸比丘!为证知…偏知……偏尽……断灭此五上分结,应修习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诸比丘!为证知……偏知……偏尽……断灭此五上分结,应修习此四念处。”
   摄颂曰:
   瀑流与轭取
   系随眠妙欲
   盖蕴上下分。 注1 第四五道相应一七一经(原典第五卷五九页以下)。
   瀑流品(终)
   以念处应广说于品如广说道相应,广说念相应。
   第三念相应(终)

第三 念处相应

第一 庵罗品

[一] 第一 庵罗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毗舍离国之庵罗园中。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诸比丘应诺世尊曰:“大德!”世尊曰:

  “诸比丘!有此一乘道2,能使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观受……于心观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诸比丘!有此一乘道,能使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

  世尊如是说已,彼诸比丘生喜悦,欢喜于世尊之所说。

注1 杂阿含经二四、二O(大正藏二、一七四b)。
   2 “此一乘道”。ekaya no ayam读为ekayano ayam

[二] 第二 正念

  尔时,世尊住毗舍离国之庵罗园中。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彼诸比丘应诺世尊曰--“大德!”世尊曰:]

  “诸比丘!比丘应以正念、正知而住,此是我为汝等之教诫。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之正念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贪忧而住,于受……于身……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贪忧而住。诸比丘!如是为比丘之正念。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之正知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进退以正知而作,观察以正知而作,屈伸以正知而作,持僧伽梨、钵衣以正知而作,饮食尝味以正知而作,大小便以正知而作,行住坐卧眠醒语默以正知而作。诸比丘!如是为比丘之正知。

  诸比丘!比丘应以正念、正知而住,此即我为汝等之教诫。”

注1 杂阿含经二四、六~七(大正藏二、一七一b)

[三] 第三 比丘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林之给孤独园。

  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愿大德世尊为我略说示法要。我闻世尊之法,独静居、不放逸、热诚、专精而住。”
   “于此有一类之愚人,若如是请我说法者,我则得做思惟。”
   “大德世尊!愿为我略说法,我悟世尊所说之义,当为世尊所说之相续者。”
   “比丘!然则汝于善法之初应当清净,何为善法之初耶?戒之悉皆清净,与见之正直。比丘!汝若于戒悉皆清净且得见正直者,比丘!汝则依戒立戒,三重修习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比丘!汝于内,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外,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内外,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内,于受……于外,于受……于内外,于受观受……乃至……于内,于心……于外,于心……于内外,于心观心……乃至……于内,于法……于法,于外,于法……于内外,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比丘!汝依戒立戒,如是修习此四念处者,比丘!汝则可期与日夜俱善法之增长,[不期]损灭。”

  时,彼比丘欢喜、随喜世尊之所说,则从座起,礼敬世尊,右绕离去。

  时,彼比丘独静居,不放逸、热诚、专精而住。善男子以离家而出家之本义,于现法究竟无上之梵行,以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如: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

  彼比丘成为阿罗汉之一。

注1 杂阿含经二四、三二(大正藏二、一七六a)。

[四] 第四 萨罗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憍萨罗园,萨罗婆罗门村。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彼诸比丘应诺世尊曰:“大德!”世尊曰:

  “诸比丘!诸新参比丘,出家未久,新接受此法、律者,诸比丘!汝等应劝导使修习四念处而住。以何为四耶?[当说:]

  “友等!汝等于身观身而住,为如实知身,应热诚、正知、一趣、心清净、得定、心一境。于受观受而住,为如实知受,应热诚、正知、一趣、心清净、得定、心一境。于心观心而住,为如实知心,应热诚、正知、一趣、心清净、得定、心一境。于法观法而住,为如实知法,应热诚、正知、一趣、心清净、得定、心一境。”

  诸比丘!诸有学比丘,尚未获得心,以志求无上安稳而住者,于身观身而住,为偏知于身,热诚、正知、一趣、心清净、得定、心一境。于受欢受而住……于心观心而住……于法观法而住,为偏知于法,热诚、正知、一趣、心清净、得定、心一境。

  诸比丘!诸漏尽之阿罗汉比丘,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舍重担而获得己利,尽有结之正知解脱者,尚且于身观身而住,热诚、正知、一趣、心清净、得定、心一境,而离身之系。于受观受而住……于心观心而住,于法观法而住,热诚、正知、一趣、心清净、得定、心一境,以离法之系。

  诸比丘!诸新参比丘之出家未久,新接受此法、律者,亦宜劝导使修习此四念处而住。”

注1 杂阿含经二四、一七(大正藏二、一七三c)

[五] 第五 善聚

一~二

  舍卫城……于此,世尊说示曰:--

  “诸比丘!不善聚者即是五盖,是为正说。诸比丘!纯一之不善聚者,即为五盖。以何为五耶?

  欲贪盖、嗔盖、惛眠盖、掉悔盖、疑惑盖是。诸比丘!不善聚者,即此五盖,是为正说。诸比丘!纯一之不善聚者,即此五盖。

  诸比丘!善聚者即是匹念处,是为正说。诸比丘!纯一之善聚者,即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诸比丘!善聚者,即是四念处,是为正说。比丘!纯一之善聚者,即此四念处。”

注1 杂阿含经二四、七(大正藏二、一七一b)

[六] 第六 鹰

※ 三

  “诸比丘!于过去世有鹰,忽而袭捉鹑。

  诸比丘!时,鹑被鹰所获,如是悲叹云:“我等若游于非行处、他境界者,则是不祥、福少。我今日若游于自行处、父母境界者,则鹰虽战亦不得我。”“鹑!何为汝之自行处、父母境界耶?”“田耕之垄是。”

  诸比丘!时,鹰确信于自力,亦不让于自力,因以放鹑而言曰:“鹑!去!虽尽往彼处,亦难逃离于我。”

  诸比丘!时,鹑飞往田耕之垄,挺立于大垄之上曰:“鹰来!鹰来!”

  诸比丘!时,鹰确信于自力,不让于自力,忽而缩其两翼对鹑袭来。诸比丘!鹑知“鹰力壮向我袭来”乃退缩于彼垄块中。诸比丘!时,此鹰乃冲撞其胸。

  诸比丘!如是,乃游于非行处、他境界者。诸比丘!是故勿游于非行处、他境界。诸比丘!游于非行处、他境界者,则魔得机缘、得所缘。

  诸比丘!何为比丘之非行处、他境界耶?谓五妙欲是。以何为五耶?

  眼所识之色为可乐、可爱、可意、爱色、引欲、可染;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为可乐、可爱、可意、爱色、引欲、可染。诸比丘!此为比丘之非行处、他境界者。

十一

  诸比丘!应游于自行处、父母境界。诸比丘!游于自行处、父母境界者,则魔不得机缘、不得所缘。

十二

  诸比丘!何为比丘之自行处、父母境界耶?谓四念处是。以何为四耶?

十三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诚热、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诸比丘!此为比丘之自行处、父母境界。”

注1 本生经一六八原典第二卷五九页。杂阿含经二四、一三(大正藏二、一七三c)

[七] 第七 猿猴

※ 三

  “诸比丘!于雪山王中有崄峻之处,为猿猴亦不能往,人亦不能往者。

  诸比丘!于雪山王中有崄峻之处,为猿猴可往,而人不能往者。

  诸比丘!于雪山王中有平等、可乐之处,猿猴、人均可往。诸比丘!于此猎师于猿猴之路,涂黐以捕捉猿猴。诸比丘!若诸猿猴不愚痴、不轻率者,见其黐则远避。又,猿猴之愚痴、轻率者,则来以手触其黐,其手即被捉;欲脱其手,而以第二手相触,其手亦被捉;为欲脱二手,而以足相触,其足即被捉;欲脱二手与足,而以第二是相触,其足即被捉;为欲脱二手足,而以口相触,其口即被捉。

  诸比丘!如是猿猴五处被捉,呻吟而卧、困穷苦恼,即随猎师之所欲。诸比丘!猎师得此、即将猿猴2随所欲贯穿运置而去。

  诸比丘!如是,乃游于非行处、他境界者,诸比丘!是故勿游于非行处、他境界。诸比丘!若游于非行处、他境界者,则魔得机缘、得所缘。

  诸比丘!何为比丘之非行处、他境界耶?谓五妙欲是。以何为五耶?

  眼所识之色是可乐、可爱、可意、爱色、引欲、可染;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是可乐、可爱、可意、爱色、引欲、可染。诸比丘!此为比丘之非行处、他境界。

  诸比丘!应游于自行处、父母境界。诸比丘!游于自行处、父母境界者,则魔不得机缘、不得所缘。

十一

  诸比丘!何为比丘之自行处、父母境界耶?谓四念处是。以何为四耶?

十二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诸比丘!此为比丘之自行处、父母境界。”

注1 杂阿含经二四、一六(大正藏二、一七三b)。
   2 “运猿猴”。原本为katthakatangare应从暹罗本之makkatam uddharitva。

[八] 第八 厨士

※ 三

  “诸比丘!譬如对王、王臣,有愚痴不聪明无能之厨士,备酸、苦、辛、甘、苛、不苛、碱、不碱、种种之羹。

  诸比丘!彼愚痴不聪明无能之厨士,不知主人之食相以“今日此食羹为善,”即着手多取于此,以显其色。以“今日之酸食羹为善。”即着手多取于酸,以显其酸色。并以“今日之苦……辛……甘……苛……不苛……碱……不碱食羹为善,”即着手多取于不碱,以显其不碱之色。

  诸比丘!彼愚痴不聪明无能之厨士,则不得庇护、不得俸给、不得奖赏。何以故?诸比丘!彼愚痴不聪明无能之厨士,乃不知主人之食相。

  诸比丘!如是,于此有一类愚痴不聪明无能之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虽于身观身而住,然其心不得定,不能断随烦恼,彼不知其相。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虽于法观法而住,然其心不得定,不能断随烦恼,彼不知其相。

  诸比丘!彼愚痴不聪明无能之比丘,不得现法乐住,不得正知、正念。何以故 ?诸比丘!彼愚痴不聪明之比丘,不知自之心相。”

  “诸比丘!譬如对王、王臣,有具智聪明善能之厨士,备酸、苦、辛、苛、不苛、碱、不碱、种种之羹。诸比丘!彼具智聪明善能之厨士,知主人之食相以“今日之此食羹为善”,即着手多取于此,以显其色。以“今日酸之食羹为善”,即着手多取于酸,以显其酸之色。以“今日之苦……辛……甘……苛……不苛……碱……不碱食羹为善,”即着手多取于不碱,以显其不碱之色。

  诸比丘!彼具智聪明善能之厨士,乃能得庇护、得俸给、得奖。何以故?诸比丘!彼具智聪明善能之厨士,乃知主人之食相。

  诸比丘!如是,于此有一类具智聪明善能之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于身观身而住,其心得定,断随烦恼,彼知其相。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于法观法而住,其心得定,断随烦恼,彼知其相。

十一

  诸比丘!彼具智聪明善能之比丘,得现法乐住,得正念、正知。何以故?诸比丘,彼具智聪明善能之比丘,知自之心相。”

注1 杂阿含经二四、一二(大正藏二、一七三b)。

[九] 第九 病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毗舍离国竹林丛中。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汝等于毗舍离之附近,随亲友、相识、友好而入雨安居,我于此处竹林丛入雨安居。”
   “唯唯!大德!”彼诸比丘应诺世尊,乃于毗舍离之附近,随亲友、相识、友好而入雨安居。世尊于竹林丛入雨安居。

  时,世尊入雨安居后,忽起重病,转为将致死之剧痛。于此,世尊住于正念、正知而不沮丧。

  时,世尊思念:“我若不告随从、不顾比丘众而入般涅槃者,则不相称。我宜住精勤,降伏此病,以留住寿行。”时,世尊住于精勤,降伏彼病,以留住寿行。

  时,世尊病愈。病愈未久,即出精舍,于精舍后清凉处,设座而坐。

  时,具寿阿难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曰:
“是庆幸事。大德!能忍耐,是庆幸事。大德!世尊足矣。大德!因见世尊病,我身惶惧,四面不明、诸法不辨。大德!但我有少分之安心,世尊未对比丘众作少分之宣称,当不为般涅槃。”

  “阿难!比丘众对我何所须耶?阿难!我说无别内外之法。阿难!于如来法中无有“师”。阿难!若思“我统理比丘众”、“比丘众思念恃靠于我”,对于比丘众应有所宣称。阿难!然而如来不思“我统理比丘众”、“比丘众思念恃靠于我”。阿难!如来更何须对比丘众有所宣称耶?

  阿难!我今已经年老衰,加久生之年龄已八十岁。阿难!譬如助行古车之皮纽,阿难!如来之身,亦似为皮纽所助而行。

  阿难!如来不作意一切相、灭一一之受,住于具足无相心三昧时,如来则得安稳。阿难!然而应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而住。
   阿难!云何比丘应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而住耶?

  阿难!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阿难!如是,比丘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而住。

十一

  阿难!于今或我灭度后,应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则于勤学(佛法)者中,乃我最上之比丘。”

注1 长部经典原典第二卷九八页。

[十] 第十 比丘尼

  舍卫城……

  时,具寿阿难于晨早时分,着下衣、持衣、钵,往一比丘尼寺。往已,设座而坐。

  时,众多之比丘尼来至具寿阿难之处。至已,礼敬具寿阿难,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尼,言于具寿阿难曰:

  “大德阿难!此处众多之比丘尼,善系心于四念处而住,知前后升降之广大。”
   “姊妹!如是。姊妹!如是。姊妹!诸比丘、比丘尼,善系心于四念处而住者,于彼则期于知前后升降之广大。”

  时,具寿阿难说法教授彼诸比丘尼,劝导、赞励,使之庆喜,即从座起而离去。时,具寿阿难行往舍卫城乞食。食后,由乞食归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曰:
   “大德!我晨早时分,若下衣、持衣、钵,往一比丘尼寺。至已,设座而坐。大德!时众比丘尼来至我处。至已,对我礼敬而坐于一面。大德!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尼,言于我曰:“大德阿难!此处众多之比丘尼,善系心于四念处而住,如前后升降之广大。”大德!如是说之,我对彼诸比丘尼日:“姊妹!如是。姊妹!如是。姊妹!诸比丘、比丘尼善系心于四念处而住者,于彼则期知于前后升降之广大。””

  “阿难!如是、如是。阿难!诸比丘、比丘尼善系心于四念处而住者,于彼则期知于前后升降之广大。以何为四念耶?

  阿难!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于身观身而住,然或身之所缘、身之热烦、心之退缩,使念散乱于外。阿难!彼比丘应于净相以系心,彼以系心于净相,则生胜喜;有胜喜者,则生喜;有意喜者,则身轻安;身轻安者,则受乐;有乐者,则得心定。彼如是思择:“我系于心,成就其所系处;今摄而休息。”彼摄而休息,乃无寻求、无伺察。彼知:“我无寻、无伺,而于内有念乐。”

八~九

  阿难!又于受……于心……

  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以世间之贪忧而住。彼于法观法而住,然或法之所缘、身之热烦、心之退缩,使念散乱于外。阿难!彼比丘应于净相以系心,彼系心于净相,则生胜喜;有胜喜者,则生喜;有意喜者,则身轻安;有身轻安者,则受乐;有乐者,则得心定。彼如是思择:“我系于心,成就其所系处;今摄而休息。”彼摄而休息,则无寻求、无伺察。彼知:“我无寻、无伺,于内有念乐。”

十一

  阿难!如是为修习系念。

十二

  阿难!云何为修习无系念?

十三

  阿难!比丘于外不系心,知“我心不系于外”;又知心于前后不摄取、解脱,为“无系”;又知“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而住于乐。”

十四

  阿难!比丘对外不系心,知“我心不系于外”;又知心于前后不摄取、解脱,为“无系”;又知“于受观受,热诚、正知、正念而住于乐。”

十五

  阿难!比丘于外不系心,知“我心不系于外”;又知心于前后无摄取、解脱,为“无系”;又知“于心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而住于乐。”

十六

  阿难!比丘于外不系心,知“我心不系于外”;又知心于前后无摄取、解脱,为“无系”;又知“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而住于乐。”

十七

  阿难!如是为修习无系念。

十八

  阿难!如是我说修习系念、修习无系念。阿难!希求、愍哀弟子之利益,应由师之哀愍而作者,我为汝等而作。阿难!此处有树下,有空闲处,阿难!当静虑,勿放逸,勿于后追悔。此为我对汝等之教诫。”

十九

  世尊如是说已,阿难喜悦,欢喜世尊之所说。

注1 杂阿含经二四、一一(大正藏二、一七二a)

  此品之摄颂曰
   庵罗正念比丘
   萨罗以及善聚
   鹰与猿猴厨士
   病比丘尼等十

注1 原本及暹罗本为bhikkhuni(ni)vassako ti今读为bhikkhunl dasako ti.

第二 那罗犍陀品

[一一] 第一 大丈夫

  舍卫城因缘

  时,具寿舍利弗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白世尊曰:

  “大德!所云大丈夫,大丈夫者。大德!云何为大丈夫耶?”
   “舍利弗!心解脱故,我称之为大丈夫;心未解脱者,则不称为大丈夫。舍利弗!何为心解脱耶?

  舍利弗!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于身观身而住,心无所收,而由诸漏离贪解脱。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于法观法而住,心无所取,而由诸漏离贪解脱。

  舍利弗!如是而心解脱。舍利弗!心解脱故,我说为大丈夫;心未解脱者,我不说谓为大丈夫。”

注1 杂阿含经二四、一O(大正藏二、一七二a)

[一二] 第二 那罗犍陀

  尔时,世尊住那罗犍陀,卖衣者庵罗园。

  时,具寿舍利弗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白世尊曰.

  “大德!过去、未来、现在之沙门、婆罗门,于等觉,无有胜于世尊之通智者,我如是深信于世尊。”
   “舍利弗!汝说广大最胜之言,肯定深信,作师子吼:”大德!过去、未来、现在之沙门、婆罗门,于等觉,无有胜于世尊之通智者,我如是深信世尊。”

  舍利弗!汝对过去世之应供、正等觉者,以心念审察一切世尊之心念,(而知)诸世尊之戒如是,诸世尊之法如是,诸世尊之慧如是,诸世尊之住如是,诸世尊之解脱为如是耶?”

“不也,大德。”

  “舍利弗!汝对未来世之应供、正等觉者,以心念审察一切世尊之心念,(而知)诸世尊之戒如是,诸世尊之法如是,诸世尊之慧如是,诸世尊之住如是,诸世尊之解脱为如是耶?”
   “不也,大德!”

  “舍利弗!汝对现在世之应供、正等觉者,以心念审察世尊之心念,(而知)世尊之戒如是,世尊之法如是,世尊之慧如是,世尊之住如是,世尊之解脱为如是耶?”“不也,大德!”

  “舍利弗!然则汝对过去、未来、现在之诸应供、正等觉者,无有心差别智,云何说广大最胜之言,肯定深信,作师子吼:”大德!过去、未来、现在之沙门、婆罗门,于等觉,无有胜于世尊之通智者,我如是深信于世尊”耶?”
   “大德!我对于过去、未来、现在之诸应供、正等觉者,无有心之差别智,但知法之分齐。

  大德!譬如有王者,于边土有都城,城壁牢固、壁楼牢固、唯有一门。于此其智聪明贤能之守门者,以遮不知之人,而知之人则得入。彼巡察其都城周匝之路,虽未见壁隙、壁孔,乃至如猫之匍出,彼思念:”粗大生类而出入此都城者,皆得由此门出入。”大德!如是,我知法之分齐。

  大德!于过去世之应供、正等觉者、一切之世尊,为断心之随烦恼--使慧羸弱、及断五盖,系心于善四念处,如实修习七觉支,以现等觉、无上正等觉。大德!于未来世将为应供、正等觉者、一切之世尊,为断心之随烦恼--使慧羸弱、及断灭五盖,系心于善四念处,如实修习七觉支,以现等觉、无上正等觉。”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汝数数以此法门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示,舍利弗!诸愚人于如来有疑惧、疑惑者,若闻此法门,则对如来断疑惧、疑惑。”

注1 长部经典自欢喜经原典第三卷九九~一O一页及一一六页。杂阿含经一八、九(大正藏二、一三0c)相当长部经典之固处。

[一三] 第三 纯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其时,具寿舍利弗住摩竭提之那罗聚落,因患重疾病而困苦。纯陀沙弥为具寿舍弗之侍者。

  时,具寿舍利弗因其疾病而般涅槃。

  时,纯陀沙弥持具寿舍利弗之衣钵,至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阿难住处。至已,礼敬具寿阿难,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沙弥纯陀,白具寿阿难曰:“大德!具寿舍利弗已涅槃矣,有其衣钵在此。”

  “友纯陀!有此事由者,应去见世尊。友纯陀!诣世尊住处。诣已,以此事禀告世尊。”
   “唯唯,大德!”纯陀沙弥应诺具寿阿难。

  时,具寿阿难与纯陀沙弥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曰:
   “大德!依此纯陀沙弥言:”大德!具寿舍利弗已般涅槃,此有其衣钵。”大德!闻具寿舍利弗般涅槃,我身惶惧,四面不明,不辨诸法。”

  “阿难!舍利弗是取戒蕴而般涅槃耶?取定蕴而般涅槃耶?取慧蕴而般涅槃耶?取解脱蕴而般涅槃耶?取解脱智见蕴而般涅槃耶?”
   “大德!具寿舍利弗并非取戒蕴而般涅槃……[定蕴……慧蕴……解脱蕴]……并非取解脱智见蕴而般涅槃。大德!然则具寿舍利弗乃我之教诫者,彼为已渡者、教授者、教示者、劝导者、赞励者、庆喜者,说法不倦、摄取同梵行者,故我忆念具寿舍利弗之法威力、法受用、法摄受。”

  “阿难!我岂非豫说耶?”与一切所爱乐者,别离、离散、分离。”阿难!云何可得常耶?凡有所生、所为、有为、有灭坏之法者,使之不灭坏,无有是理。

  阿难!譬如坚固之大树住立,先坏其大枝,阿难!如是坚固之大比丘众住,有舍利弗之般涅槃。阿难!云何可得常耶?所生、所成、有为、有灭坏之法者,使之不灭坏,则无有是理。

  阿难!然则应以自为洲、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而住。
   阿难!云何比丘应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而住耶?

十一

  阿难!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阿难!如是之比丘,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而住。

十二

  阿难!于今或我灭度后,当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则于勤学(佛法)中,乃我最上之比丘。”

注1 杂阿含经二四、三四(大正藏二、一七六b)。

十四] 第四 支罗

  尔时,世尊住跋只国,郁迦支罗之恒河边,与大比丘众俱。时,舍利弗与目犍连般涅槃未久。

  其时,比丘众围绕世尊,而坐于露地上。时,世尊默然观察比丘众已,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自舍利弗、目犍连般涅槃,此众会似如空虚。诸比丘!少此二者,此众会如空虚。(然)不须顾虑舍利弗、目犍连所住之方。

  诸比丘!过去世应供、正等觉者、诸世尊,亦有一双最上弟子;于我,则如舍利弗、目犍连者是。诸比丘!未来世之应供、正等觉者、诸世尊,亦有一双最上弟子;于我,则如舍利弗、目犍连。

  诸比丘!(彼二者)于诸弟子是希有者,于诸弟子是未曾有者--行师之教说,遵守教诫,为四众所受敬、喜悦、尊重、供养。诸比丘!(彼二者)于如来是希有者,于如来是未曾有者,然如是一双之弟子般涅槃,如来是无悲愁者。诸比丘!云何得于常?所生、所灭、有为、有灭坏之法者,使之不灭坏,乃无有是处。

  诸比丘!譬如坚固之大树住立,先坏其大枝,诸比丘!如是坚固之大比丘众住,有舍利弗、目犍连之般涅槃。诸比丘!云何可得[常住]耶?所生、所成、有为、有灭坏之法者,使之不灭坏,乃无有是理。

  诸比丘!然则,应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他为依处。
   诸比丘!云何比丘当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诸比丘!如是,比丘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而住。

  诸比丘!于今或我灭度后,当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则于勤学者中,乃我最上之比丘。”

注1 杂阿含经二四、三五(大正藏二、一七七a)。

[一五] 第五 婆醯迦

  舍卫城因缘

  时,具寿婆醯迦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婆醯迦,白世尊曰:
   “大德!愿为我略说法,我闻世尊之法,将独静居,不放逸、热诚、专精而住。”
   “婆醯迦!然则,汝应清净于善法之初。何为善法之初耶?善清净之戒与正直之见是。

  婆醯迦!汝若于戒善清净且得见正直者,婆醯迦!汝则依戒、立戒,修习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婆醯迦!于此,汝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婆醯迦!汝依戒、立戒,如是修习此四念处。婆醯迦!应期于夜来昼去,于汝善法之增长;不期于损坏。”

  时,具寿婆醯迦欢喜、随喜于世尊之所说,即从座起,敬礼世尊,右绕而离去。

  时,具寿婆醯迦独静居,不放逸、热诚、专精而住。不久之后,善男子以由家出家之本义,于现法究尽无上之梵行,自证、现证、具足而住,了知;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

  具寿婆醯迦成为阿罗汉之一。

注1 杂阿含经二四、二一(大正藏二、一七五a)。

[一六] 第六 郁低迦

  舍卫城因缘

  时,具寿郁低迦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郁低迦白世尊曰:
   “大德!愿为我略说法,我闻世尊之法,则独静居,不放逸、热诚、专精而住。”
   “郁低迦!然则,汝应清净于善法之初。以何为善法之初耶?善清净之戒与正直之见是。

  郁低迦!汝若于戒善清净且得正直之见,郁低迦!汝则依戒、立戒,修习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郁低迦!于此,汝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郁低迦!汝依戒、立戒,如是修习此四念处者,郁低迦!汝则得死界之彼岸。”

  时,具寿郁低迦……乃至……成为一阿罗汉。

注1 杂阿含经二四、二二(大正藏二、一七四c)。

[一七] 第七 圣

  舍卫城……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于四念处者,则此圣道导于出离;而修此者,是正至灭尽于苦。以何为四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诸比丘!修习、多修此四念处者,则此圣道导于出离;而修此者,是正至灭尽于苦。”

注1 杂阿含经二四、三O(大正藏二、一七六a)。

[一八] 第八 梵天王

  尔时,世尊于郁毗罗尼连禅河边,阿踰波罗尼拘律之树下,初现等觉而住。

  时,世尊独居安默,乃生如是心念.此有一乘道,能令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是。以何为四耶?

  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此是一乘道,能令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是。”

  时,娑婆主梵天以心知世尊之心念,犹如力士屈伸于腕,如是乃速没于梵天界,而现于世尊之面前。时,娑婆主梵天王,偏袒上衣,向世尊合掌,问于世尊曰:

  “如是世尊!如是善逝!大德!有一乘道,能令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是。以何为四耶?
   大德!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大德!此一乘道,能令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是。”

  娑婆主梵天王如是说。娑婆主梵天王如是说已,更说:
   见生之尽边
   知一乘之道
   有利益哀愍
   依此道过去
   于未来现在
   当可渡瀑流

注1 杂阿含经四四、一二(大正藏二、三二二a)、二四、三(同一七一a),别译杂阿含经五、十九(同上四一0b)。

[十九] 第九 私伽陀

  尔时,世尊住孙巴国之私伽陀孙巴村中。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于过去世有缘幢伎师,树立幡幢而言于弟子迷勒迦曰:“迷勒迦!汝升幢立于我头上之竿。”诸比丘!彼弟子迷勒迦应诺缘幢伎师曰:“唯唯,吾师!”即升幢立于乃师头上之竿。

  诸比丘!时,缘幢伎师言于弟子迷勒迦曰:“迷勒迦!汝护我,我护汝,我等如相互守持、相互护持,以示伎艺。追得财利,且得安稳自幡幢而降。”

  诸比丘!如是言已,弟子迷勒迦言于缘幢伎师曰:“吾师!此事不然。吾师!汝须护己,我当自护,我等如是自守、自护以示伎艺,迨得财利,且得安稳自幡幢而降,此乃正理。””

  世尊更说曰:“犹如弟子迷勒迦对乃师之所言,诸比丘!应以“自护”以修习念处,应以“护他”以修习念处。诸比丘!自护者则护他,护他者则自护。

  诸比丘!云何自护则护他耶?依修习、多修。诸比丘!如是,自护则护他。

  诸比丘!云何护他则自护耶?依于忍辱、无害、慈爱、哀愍。诸比丘!如是,护他则自护。

  诸比丘!以“自护”则应修念处,“护他”则应修念处。诸比丘!自护则护他,护他则自护。”

注1 杂阿含经二四、一五(大正藏二、一七三b),有部药事七(同上二四、三二b)。
   2 “缘幢伎师”。在竹竿上演典艺之艺人。“幢”若直译,为“旃陀罗族之竹竿”。用于艺之竿。原注缺。

[二十] 第十 国土

  一时,世尊住孙巴国私伽陀之孙巴村中。

  于此处,世尊告于诸比丘曰:

  “诸比丘!譬如国土[中]有第一美女,因国土[中]有第一美女,而大众则云集。彼国土[中]之第一美女,又最善舞、最善歌。诸比丘!国土之第一美女,因能歌舞,则云集更多之大众。时,士夫之乐命,不乐死,乐于乐,厌于苦者而来,有人言于彼曰:“士天!汝持此装满油之,通过于大众与国土[中]第一美女之间,又[另]一士夫拔剑随汝之后,若油有少许之撒落,即断汝之头。”诸比丘!汝等于意云何耶?彼士夫对其油瓶不作意,以致放逸于外耶?”“不也,大德!”

  “诸比丘!我说此喻,乃为使知其义趣。义趣者,诸比丘!“油满之瓶”,即身念之增上语是。

  诸比丘!是故,应如是学:我等当修习、多修身念,作为乘、作为地,以随成,善积习造作。诸比丘!汝等当如是学。”

注1 杂阿含经二四、一九(大正藏二、一七四b)。
   第二 那罗犍陀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大丈夫与那罗犍陀
   纯陀与支罗婆醯迦
   郁低迦圣与梵天王
   私伽陀国土等为十

第三 戒住品

[二一] 第一 戒

  如是我闻。一时,具寿阿难与具寿跋陀罗住于巴速弗邑之鸡林精舍。

  时,具寿跋陀罗于日暮时分,由宴默起,至具寿阿难住处。至已,与具寿阿难互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跋陀罗,言于具寿阿难言曰:

  “友阿难!世尊所说善戒,世尊依何之义以说善戒耶?”“善哉、善哉!友跋陀罗!友跋陀罗!汝之诱导亦善,辩才亦善,所问亦善。友跋陀罗!汝如是问:”友阿难!世尊所说善戒,世尊依何之义以说善戒耶?””“友!如是。”

  “友跋陀罗!世尊所说善戒者,乃为修习四念处,世尊说为善戒。以何为四耶?

  友!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友跋陀罗!世尊所说善戒者,乃为修习四念处,世尊说为善戒。”

注1 杂阿含经二四、二五(大正藏二、一七五b)。

[二二] 第二 住

  因缘同上

  ……坐于一面之具寿跋陀罗,言于具寿阿难曰:

  “友阿难!以何因、何缘,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不能久住耶?友阿难!又以何因、何缘,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久住耶?”
   “善哉、善哉!友跋陀罗!友跋陀罗!汝之诱导亦善,辩才亦善,所问亦善。友跋陀罗!汝如是问:”友阿难!以何因、何缘,如来般涅槃后,正法不能久住耶?友阿难!又以何因、何缘,如来般涅槃后;正法得久住耶?””
   “友!如是。”

  “友!因不修习、不多修四念处,故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不能久住。友!因修习、多修四念处,故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能久住。以何为四耶?

  友!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资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友!因不修习、不多修四念处,故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不能久住。友!又因修习、多修四念处,故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能久住。”

注1 杂阿含经二四、二九~三一(大正藏二、一七五c)。

[二三] 第三 损灭

一~二

  巴达弗邑之鸡林精舍

  “友阿难!以何因、何缘,有正法之损灭耶?友阿难!以何因、何缘,有正法之不损灭耶?”
   “善哉、善哉!友跋陀罗!友跋陀罗!汝之诱导亦善,辩才亦善,所问亦善。友跋陀罗!汝如是问:“友阿难!以何因、何缘,有正法之损灭耶?友阿难!以何因、何缘,有正法之不损灭耶?””
   “友!如是。”

  “友!因不修习、不多修四念处,故有正法之损灭。友!因修习、多修四念处,故有正法之不损灭。何为四念处耶?

  友!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友!因不修习、不多修此四念处,故有正法之损灭。友!因修习、多修此四念处,故有正法之不损灭。”

注1 杂阿含经二四、二八(大正藏二、一七五b)。

[二四] 第四 清净

  舍卫城因缘

  “诸比丘!有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诸比丘!此为四念处。”

注1 杂阿含经二四、二(大正藏二、一七一a)

[二五] 第五 婆罗门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时,有一婆罗门来诣世尊住处。诣已,与世尊相俱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婆罗门,白世尊曰:

  “尊瞿昙!有何因、何缘,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不能久住耶?尊瞿昙!又有何因、何缘,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能久住耶?”

  “婆罗门!因不修习、不多修四念处,故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不久能住。婆罗门!因修习、多修四念处,故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能久住。以何为四念处耶?

  婆罗门!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婆罗门!因不修习、不多修此四念处,故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不能久住。婆罗门!又因修习、多修此四念处,故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能久住。”

  如是说已,彼婆罗门白世尊曰:“妙哉!尊瞿昙![譬如倒者之扶起,覆者之揭露,教迷者以道,如于暗中揭灯火,使有眼者得见色。如是,尊瞿昙以种种方便显示于法。我于此处,归依尊霍昙、法与比丘众]。曾瞿昙请容我自今日起,终生归依为优婆塞。”

[二六] 第六 一分

  尔时,具寿舍利弗与具寿大目犍连与具寿阿那律,住于沙只国之干达契林。

  时,具寿舍利弗与具寿大目犍连,于日暮时分,从宴默起,往具寿阿那律处。到已,与具寿阿那律互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言于具寿阿那律曰:

  “友阿那律!有学、有学之谓者,友!云何为有学耶?”
   “友等!因修习四念处之一分,故为有学。以何为四念处耶?

  友等!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友等!因修习此四念处之一分,故为有学。”

注1 杂阿含经二四、二三(大正藏二、一七五a)。

[二七] 第七 悉皆(全分)

  因缘同上

  ……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言于具寿阿那律曰:

  “友阿那律!无学、无学之谓者,友!云何为无学耶?”“友等!因修习四念处之全分,故为无学。以何为四念处耶?

  友等!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友等!修习此四念处之全分,故为无学。”

[二八] 第八 世界

  因缘同上

  ……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言于具寿阿那律曰:

  “具寿阿那律!修习、多修何法,得大通智耶?”
   “友等!修习、多修四念处,得大通智。以何为四念处耶?

  友等!于此,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友等!我修习、多修此四念处,得大通智。

  友等!又我因修习、多修此四念处,故胜于千世界。”

注1 阿那律原本写Anuruddha,由暹罗改为Anuruddho。

[二九] 第九 仁利阿荼

  尔时,具寿阿难住于王舍城竹林迦兰陀园。

  其时,尸利阿荼居士因患重疾病而困苦。

  时,尸利阿荼告于一士夫曰:“士天!汝往阿难住处。到已,以我语,头面顶礼具寿阿难之足,言于:”大德!尸利阿荼居士因患重疾病而困苦,彼言:“头面顶礼具寿阿难之足,哀愍之故,愿大德具寿阿难来尸利阿荼之家。””彼士夫应诺尸利阿荼居士曰:“唯唯!大德!”乃迳往具寿阿难住处。

  到已,顶礼具寿阿难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士夫,白具寿阿难曰:“大德!尸利阿荼居士患重疾病而困苦。彼言:”头面顶礼具寿阿难之足,哀愍故,愿大德具寿阿难,来尸利阿荼居士之家。””具寿阿难默然允许。

  时,具寿阿难着下衣、持衣钵,往尸利阿荼居士之家。到已,坐于所设之座。坐已,具寿阿难言尸利阿荼曰:

  “居士!汝能忍耶?苦受退而不进,知所减退,不知增进耶?”“大德!我不能忍,激苦之受有进无退,如增进而不知减退。”

  “居士!然则,汝应如是学:“我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居士汝应如是学。”

  “大德!我有世尊所说之四念处,我亦与此法俱。大德!我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大德!又世尊所说之五下分结,于我,未见有少分未断者。”

  “居士!汝是吉祥,居士!汝极吉祥。居士!汝[自]记于不还果。”

[三十] 第十 摩那提那

  因缘同上

  其时,摩那提那居士因患重疾病而困苦。

三~六

  时,摩那提那告一士夫曰:……乃至……“大德!我不能忍,不能屈,激苦之受有进无退,知增进而不知灭退。”……

  “大德!我虽蒙如是苦受,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大德!又世尊所说之五下分结,于我,不见有少分未断者。”

  “居士!汝是吉祥,居士!汝极吉祥。居士!汝自记于不还果。”

注1 杂阿含经三七、一六(大正藏二、二七0c)。
   2 “蒙”原本puttho是phuttho之误。
   第三成(住)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戒住损减清净
   婆罗门与一分
   悉皆以及世界
   尸利阿荼乃至
   摩那提那为十
   念处相应中之第三戒住品(终)

第四 未闻品

[三一] 第一 未闻

一~二

  舍卫城因缘

  “诸比丘!我思:“于身观身”,于我则未曾闻法生,我眼生,皆生、明生、光明生。我思:“应修习此身念处观……已能修习”,于我则未曾闻法生,我眼生、智生、明生、光明生。

  “于受观受”……

  “于心观心”……

  “于法观法……应修习此法念处观……已能修习”,于我则未曾闻法生,我眼生、智生、明生、光明生。”

注1 “未闻品”原本anussuta应改为ananussuta次经之见出者亦然。

[三二] 第二 离贪

一~二

  舍卫城……

  “诸比丘!修习、多修四念处者,则助于一向厌患、离贪、灭尽、寂静、证智、等觉、涅槃。以何为四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诸比丘!修习、多修此四念处者,则助于一向厌患、离贪、灭尽、寂静、证智、等觉、涅槃。”

注1 杂阿含经二四、三0(大正藏二、一七六a)。

[三三] 第三 失

※ 三

  “诸比丘!若有失于四念处者,乃正失于顺苦尽之圣道。

  诸比丘!若有得于四念处者,乃正得于顺苦尽之圣道。以何为四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诸比丘!若有失于此四念处者,乃正失于顺苦尽之圣道。诸比丘!若有得于此四念处者,乃正得于顺苦尽之圣道。”

注1 同上经。

[三四] 第四 修习

一~二

  舍卫城……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四念处者,则有助于由此岸到彼岸2。以何为四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诸比丘!若修习、多修此四念处者,则有助于由此岸到彼岸。

注1 同上经。
   2 “由此岸到彼岸。”原本aparaparam由暹罗本改为apara param。

[三五] 第五 正念

一~二

  舍卫城……

  “诸比丘!比丘应正知、正念而住,此为我对汝等之教诫。

  诸比丘!云何比丘为正念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诸比丘!如是之比丘,是为正念。

  诸比丘!云何比丘为正知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彼受,有觉而生、有觉而住、有觉而灭;想,有觉而生、有觉而住、有觉而灭。诸比丘!如是之比丘,是为正知。

  诸比丘!比丘应正知、正念而住,此,我为汝等之教诫。”

[三六] 第六 开悟

一~二

  舍卫城……

  “诸比丘!有四念处。以何为四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诸比丘!此为四念处。

  诸比丘!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者,则可期于有二果之随一果,于现法开悟,若为有余依者,得不还果。” [三七] 第七 欲

  舍卫城……

  “诸比丘!有四念处。以何为四念处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若观身而住者,断身之欲;苦断欲者,则已现证不死。

  于受……断受之欲;若断欲者,则已现证不死。

  于心……断心之欲;若断欲者,则已现证不死。

  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若观法而住者,断法之欲;若断欲者,则已现证不死。”

[三八] 第八 偏知

※ 二

  “诸比丘!有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若观身而住者,则已偏知于身;若偏知身者,则已现证不死。

  于受……已偏知于受;若偏知受者,则已现证不死。

  于心……已偏知于心;若偏知心者,则已现证不死。

  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若观法而住者,则已偏知于法;若偏知法者,则已现证不死。”

[三九] 第九 修习

※ 二

  “诸比丘!我说四念处之修习,且谛听。诸比丘!云何修习四念处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诸比丘!如是而修习四念处。”

注1 杂阿含经二四、二(大正藏二、一七一a)

[四十] 第十 分别

※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示念处与念处之修习、以及念处修习之顺道,且谛听。

  诸比丘!以何为念处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诸比丘!此名为念处。

  诸比丘!以何为念处之修习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观身之集法……观身之灭法……观身之集灭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观受之集法……欢爱之灭法……观受之集灭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观心之[集法……观心之灭法……观心之集灭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观法之集法……观法之灭法……观法之集灭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诸比丘!此名为念处之修习。

  诸比丘!以何为念处修习之顺道耶?即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诸比丘!此名为念处修习之顺道。”

第四 未闻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未闻离贪失
   修习与正念
   开悟欲偏知
   修习分别十

第五 不死品

[四一] 第一 不死

  舍卫城……

  ‘诸比丘!当善系心于四念处而住,勿失不死。以何为四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诸比丘!当善系心于此四念处而住,勿失不死。’

注1 杂阿含经二四、四(大正藏二、一七一a)。

[四二] 第二 集起

※ 二

  ‘诸比丘!我说四念处之集起与灭坏,且谛听。

  诸比丘!以何为身之集起耶?依食集起,而身集起;依食灭坏,而身灭坏。

  ……依触集起,而受集起;依触灭坏,而受灭坏。

  ……依名色集起,而心集起;依名色灭坏,而心灭坏。

  ……依作意集起,而法集起;依作意灭坏,而法灭坏。’

注1 杂阿含经二四、五(大正藏二、一七一a)。

[四三] 第三 道

  舍卫城……

  于此,世尊诸告比丘曰:‘诸比丘!尔时,我于郁毗罗之尼连禅河边,阿踰波罗尼拘律树下初住现等觉。

  诸比丘!我独居宴默,生如是之心念:‘有此一乘道,能令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是。以何为四耶?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比丘!于受观受……比丘!于心观心……比丘!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此是一乘道,能令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是。

  诸比丘!时,娑婆主梵天王心知我心之所念,譬如力士之伸屈臂,屈伸臂,如是之速而没于梵天,现于我前。

  诸比丘!时,娑婆主梵天王偏袒上衣,向我合掌曰:‘如是世尊!如是善逝!大德!有一乘道,能令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是。以何为四耶?大德!比丘!于身观身……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大德!此是一乘道,能令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是。’

  诸比丘!婆婆主梵天王如是说,如是说已,更言曰:见生之尽边,知一乘道有利益,依此道,于过去、于未来于现在、可渡瀑流。’

注1 上之第十八经(原典一六七页)。

[四四] 第四 正念

  舍卫城……

  ‘诸比丘!比丘应以正念而住,此为我对汝等之教诫。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之正念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诸比丘!如是为比丘之正念。

  诸比丘!比丘应以正念而住,此为我对汝等之教诫。’

注1 上第三五经(参照原典一八O页)。

[四五] 第五 善

※ 二

  ‘诸比丘!说善聚者,即四念处,是正说。诸比丘!纯一之善聚者,即四念处是。以何为四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诸比丘!说善聚者,即此四念处是,是正说。诸比丘!纯一之善聚者,即此四念处是。’

注1 上之第五经(原典一四五页),其经相当于汉译。

[四六] 第六 波罗提木叉

※ 二

  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愿为我略说法要,我闻世尊之法,则独静居,不放逸、热诚、专精而住。’‘比丘!然则,汝应清净于善法之初。以何为善法之初耶?

  比丘!汝于此处,当守护波罗提木叉之律仪,具足行所行,见于微少之罪,住于怖畏,受学处而学。比丘!汝当守护波罗提木叉之律仪,具足行所行,见于微少之罪,怖畏而住,受学处而学,比丘!汝则依戒、立戒修习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比丘!于此,汝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比丘!汝依戒、立戒,如是修习此四念处。比丘!夜来昼去,于汝当期善法之增长,不期于损灭。’

  时,彼比丘欢喜、随喜世尊之所说,从座而起,敬礼世尊,右绕而离去。

  时,彼比丘独静居,不放逸、热诚、专精而住,不久后,善男子由正家而出家,究尽出家本义之无上梵行,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了知: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

  彼比丘成一阿罗汉。

[四七] 第七 恶行

※ 二

  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愿为我略说法要,我闻世尊之法,则独静居,不放逸、热诚、专精而住。’‘比丘!然则,汝应清净于善法之初。以何为善法之初耶?

  比丘!汝于此处,当断身恶行,修习身善行:语……断意[恶行、修习意]善行。比丘!汝断身恶行,修习身善行,……语……断意[恶行、修习意]善行者,比丘!则汝依于戒、立于戒,修习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比丘!汝于此处,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比丘!汝依于戒、立于戒,如是修习此四念处。比丘!夜来昼去,于汝当期善法之增长,不期损灭。’

七~八

  时,彼比丘……了知: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

  彼比丘成一阿罗汉。

注1 参照前经。杂阿含经二四、一一(大正藏二、一七二a)

[四八] 第八 友

  舍卫城……

  ‘诸比丘!汝等应哀愍、应思念于听闻汝者,若有朋友、亲戚、血族者,诸比丘!汝等则劝导于彼等,当修习四念处,使修习而住。以何为四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诸比丘!汝等应哀愍,应思念于听闻汝者,若有朋友、亲戚、血族者,诸比丘!汝等则劝导于彼等,应修习此四念处,使修习而住。’

[四九] 第九 受

  舍卫城……

  ‘诸比丘!有三种受。以何为三耶?乃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是。诸比丘!此为三种受。


  诸比丘!为偏知于此三种受,应修习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诸比丘!为偏知此三种受,应修习此四念处。’

[五十] 第十 漏

※ 二

  ‘诸比丘!有三种漏?以何为三漏耶?乃欲漏、有漏、无明漏是。诸比丘!此为三种漏。

  诸比丘!为断此三种漏,应修习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诸比丘!为断此三种漏,应修习此四念处。’
   第五 不死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不死集起道
   正念与善聚
   波罗提木叉
   恶行友受漏

第六 恒河广说

[五一~六二]第一~十二

※ 二

  “诸比丘!譬如恒河趣向于东,[倾向于东,临入于东。]诸比丘!如是比丘,修习四念处、[多修四念处,趣向于涅槃、倾向于涅槃、]临入于涅槃。

  诸比丘!比丘云何修习四念处、多修四念处,趣向于涅槃、倾向于涅槃、临入于涅槃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诸比丘!比丘如是修习四念处、多修四念处,则趣向于涅槃、倾向于涅槃、临入于涅槃。”

注1 第四五道相应九一经原典第五卷三八页以下。

  摄颂曰:
   趣向东有六
   趣向海有六
   二六一十二
   以此说本品
   若广说恒河者,应以念处广说。

第七 不放逸品


[六三~七二]第一~十


  如来与足迹
   屋顶与根核
   夏生花王月
   日衣等十句

注1 第四五道相应一三九经(原典第五卷四一页以下)。以念处广说不放逸品、念处品。

第八 力所作品

[七三~八二]第一~十

  果与种子龙
   树木与瓶芒
   虚空与客河

注1 第四五道相应一四九经原典第五卷四五页以下。但今之摄颂不同。

  力所作品(终)
   以念处可广说品。

第九 寻觅品

[八三~九三]第一~十一

  寻觅与次第
   漏与三苦碍
   垢与舍与受
   渴爱九寻觅
   以念处可广说于品。

注1 第四五道相应一六一经,原典第五卷五四页以下。

第十 瀑流品

※[九三~一O三)第一~九

※ 二

  “诸比丘!有五种上分结。以何为五耶?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是。
   诸比丘!此为五种上分结。

  诸比丘!为证知…偏知……偏尽……断灭此五上分结,应修习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诸比丘!为证知……偏知……偏尽……断灭此五上分结,应修习此四念处。”
   摄颂曰:
   瀑流与轭取
   系随眠妙欲
   盖蕴上下分。 注1 第四五道相应一七一经(原典第五卷五九页以下)。
   瀑流品(终)
   以念处应广说于品如广说道相应,广说念相应。
   第三念相应(终)


{返回 大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第四 根相应
下一篇:第二 觉支相应
 第七 神足相应
 第一 道相应
 法广说(一)
 远离依止
 第八 阿那律相应
 第九 静虑相应
 第四 根相应
 异学广说
 第十一 预流相应
 第十 入出息相应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金刚经》系列开示 44[栏目:常福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