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天心明月 2.幸福贴心
 
{返回 果煜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76
幸福贴心
 
讲题动机
 
各位听众,大家好,此次取〈幸福贴心〉这题目,主要是希望把我们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好好做一番检讨。现代人,如从物质条件来看,应该都已满幸福的。但事实上真能深切感到自己幸福的,还是很有限的,这是为什么呢?因此,今天我们必须针对现代人种种的生活观念,做一番彻底地反省。而反省之后,能将错误的观念澄清,能将偏差的行为修正。或许才与幸福更贴近一点。
 
贴心与贴境
 
以下首先就以此题目来分析,贴心的「贴」,就是靠的意思,如所谓贴着墙壁,就是靠着墙壁。所以「幸福贴心」乃是说,人的幸福其实是依据他的心而有的。现一般人都把幸福界定在对外境的取得与占有,譬如说,一个人有钱的话,他会比较幸福;有身份,有地位,有什么、什么,认为必得到这些外境,才能感受到幸福。若此幸福,是贴境而不是贴心。但如幸福真必藉外境才能取得,则大家都一味地向外追求,反而将引起彼此更多的冲突矛盾。如此则愈追求幸福,反而离幸福愈远。而幸福贴心,即是为对治这种偏差而立的。心在佛法上有很多不同层次的意义。但在此我们采用比较通俗的说法──心就是指人的观念、性格及态度。这也是说,如果一个人具备了正确的观念、健康的性格,那他跟幸福就已相距不远了。因此,贴心的意思,又可以说如果你的心调好了,则幸福就已贴上去了。而且既贴上去之后,就不会再掉下来。现代有很多人心太脏了,因此,幸福怎么贴也贴不上去。今天希望透过这次演讲,把我们的心重新洗干净,心洗净后,则幸福便已在当下了。
 
人间净土
 
不只每个人期待幸福,每个民族、国家也都期待幸福。但是我们要问:在这世界上,有那个民族或国家确定是幸福的呢?美国?还是日本?英国或是法国?这世上有一民族,被公认是幸福的,它就是西藏。西藏是西方人传说中的香格里拉,意思就是说它是人间的净土,我前阵子看了一本书,叫《西藏秘境》,里面描写西藏人的中活信仰、风俗民情。我先作个简单介绍,让各位来领略一下,如果你也生活在那种环境下,你会觉得幸福吗?
 
我们知道西藏位于高原地带,平均高度约在海拔四、五千公尺左右。而且因受喜马拉雅山的影响,所以水气不容易进去,它不只高冷,而且干燥得很。在比较高的地方,经常是寸草不生的。因此,那地方的人,只能过着半游牧的生活方式。在夏天里,位于低海拔的山腰,慢慢长出一些青草了,他们就把牛羊往山上赶。到了冬天下雪了,再把牛羊赶回山谷里。每年必如此往返迁徙。
 
他们的食物非常简单,就是糌粑──把小麦磨成粉,加上奶油、茶,然后将之捏成一团像疙瘩样的面团。喝的饮料,他们称为奶油茶。从年头到年尾都是这样过活。不像我们现代人一餐所吃的,就比他们丰盛多了──天上飞的也吃、地上爬的也吃,海里游的也吃。炒的、煎的、炸的、蒸的方式很多,却还觉得不幸福、不过瘾。
 
他们住的更是简单,如果是游牧民族,就只能住帐篷里。而即使是建在谷地里的房子,因为没有木材,所以只能以泥巴、石块去和成。这在台湾二、三十年前还可以看得到。说到此,我们再意会一下,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凭什么而得到幸福呢?更鲜的是,那地方因为缺乏水,所以传说人在一生中,只洗三次澡,生下来第一次,结婚时又一次,死的时候再洗一次。而我们中有的人,一天就洗三次澡。
 
在西藏盛行的宗教叫喇嘛教,或称为密教。密教的修行方式一方面很虔诚,一方面又十分刻苦。譬如说以大礼拜来朝山。在台湾也有某些地方盛行朝山。或下午去,第二天一大早就回来了,充其量只拜两、三个钟头。而西藏的朝山,朝的是冈底斯山。冈底斯山周边大概五十公里,他们朝山的方式,是绕着山转圈,而行进间是以大礼拜的方式前进。上一拜到这里,下一拜再从此处往前拜。五十公里都是用这样的方式拜进。如果朝拜者住在西藏的东部,那他从住所到冈底斯山,就差不多要用掉半年的时间,然后朝山时绕一圈,也要两、三个星期,而他们往往一绕就是十圈、二十圈。朝山再加上来回的时间,至少要两、三年。他们每个人都发愿朝山。而朝山的目的,竟然是为了感谢这一生太幸福了,同时也祈求来生一样幸福。
 
西藏人自认为很幸福,也是我们传说中的香格里拉。但是各位想想,如果你也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你会觉得幸福吗?相信大部份的人所追求的生活,都不会是西藏人的方式。个是为什么又有人认定它是人间的净土呢!人真是矛盾得很!
 
和谐为本
 
以下我们要讲,幸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幸福其实是从和谐中而有的。一般人为什么会认定有更多的钱才会幸福呢?因为他觉得有了钱财,才能过得更和谐。也有人认定有了健康,才能过得和谐。因此,我们当知,那些外境,只是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它只是达成和谐所需要的因素,而非它本身就是和谐幸福。因此,以下有一种情况是,虽已得到外境,却依然不能和谐。譬如说有的人公司很大,但员工不合作,业务又繁忙,于是钱虽多,却也无济于事。又如以前常讲的「多子多孙多福气」,但如子孙中没有一个孝子,那多子多孙,反是烦恼的根本。也有人认为长寿是幸福的,但如寿命虽长,却百病交集,那寿命长也只是累赘而已。
 
因此要得到幸福,有两种可能:一是你想得到的,都已得到了,而且都能安和顺利,这当然是幸福不过了。一般人所希望得到的幸福,多属于这一种。但这不是最高明的。第二是在别人无法安心和谐的境界里,你也能和谐自在,这才是较高明的。因为外境必经常在变化,如果一定要在好的环境里,才能感受到幸福,那幸福必不能永久。能在一切环境里都和谐安心,这才是幸福的保证。
 
那怎样才能把不和谐的感受变成和谐呢?这与我们的观念、性格有极密切的关系。以下我们就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试着去调理出比较和谐的关系来:
 
一、经济的基础
 
从生理的需求到心里的造作
 
(一)食
 
首先谈我们生活的物质条件。一个人活着必须吃饭、穿衣、睡觉,这是人性的基本需求。我们不要讲大话,说我不吃饭也可以和谐,无衣穿也一样安心自在。我们还是从一般人的水平说起吧!人是需要吃饭、穿衣的,但是光要吃得饱、穿得暖,其实并没有那么困难。而现代人往往用很多观念,把吃饭、穿衣、睡觉变得很复杂。
 
譬如说,国人论饮食,要色、香、味俱全。不只要吃得饱,而且要吃得好。我们看大部份鸟兽,随便吃吃,都可以饱的。但人却要花很多时间,去煮饭、烧菜。既要调色,又要调味,还经常吃得不满意。最初我们是为了吃饱而吃的,而现在却是为了享受而吃的。
 
西洋人也说,食物要兼顾营养卫生。我相信这在医院中,一定讲得更多,像刚才有人跟我介绍:某某人是营养师,每天都在调配不同的营养处方。但事实上,所有的动物都吃得很简单。像牛吃草,吃来吃去也不过是几种草而已。它有什么营养呢?蛋白质、脂肪等一大堆名词都是人发明出来的。你把牛吃的草检验一下看,那会有什么脂肪、蛋白质吗?但牛还是吃得壮壮的、胖胖的,既能耕田,又可拉车。现代人又讲卫生,唯恐沾上一点徽菌、病毒。故要不断消毒,只有人才会这么麻烦过日子。
 
尤其更有些人,吃东西是为了新鲜感,因此,必买进口的食品,且要经常地变化。于是本来很单纯地只是吃饱,却变得太复杂了。更有些人拿饮食来夸富,你看我能摆出满汉全席,够面子了吧!于是光为吃一顿饭便花尽了很多心思、钱财。
 
(二)衣
 
同样,穿衣服也是如此,本来在夏天里,有块布遮一遮也就差不多了。但是现代人或者要穿名牌,或者要表现特殊的风格品味,于是原本很容易满足的需求,现又变得满目琳琅,辛苦万端。
 
(三)住
 
至于住,现在常闹「无壳蜗牛」。台北的房地产,三十万一坪已够压扁人了, 而买了之后还要花上百万去装潢。怪不得要压死人的。我在山上有一间小茅蓬,最初是别人花了十几万盖来作工寮用的。我愿把这经验跟各位分享一下:最初住进去的时候,觉得这也缺、那也缺,于是花了一点钱整修一下就觉得满意多了。后来有些信众上去瞧瞧。觉得还不够好,于是这里又修一修,那里再改一改,搞到最后我都没有感觉了。于是我说:「不准你们再东拉西扯了!」这在经济学上称为「边际效用递减定律」。最初匿乏时,有一点就好很多。而后来再加进很多物品、很多心思,却效用不彰!
 
我常想现代人实在很奇怪,那么辛苦买栋千万的房子干什么?你跟我到山上去,只二、三十万就够你一生享用不尽了!一千多万的房子,住久了,还觉得跟坐牢没两样呢!
 
这也是说,人不免有食、衣、住、行的需求没错,但千万不要把生理的需求,变成心理的造作。生理的需求,还容易满足,一旦沦为心理的造作,便无穷无尽,忙不完矣!
 
以消费为导向的经济模式
 
(一)广告与包装
 
我们这个社会被称为资本主义的社会。在资本主义的社会里,是以「消费为导向」的经济模式。我想大家都知道,有很多工厂都是先拚命制造出一批产品来,然后再想办法推销。而不是从已有了顾客订单后,再去生产的。于是因为既先作好,再去推销。所以你本来不需要的,他都非叫你买不可。现代的商品,总免不了广告和包装。因此一到百货公司,原本只想买一件,结果一买便是一串。因为有了高明的广告技巧和包装设计,便能制造出一种非买不可的错觉。美国的先生很讨厌电视机,因为太太看了广告,便这个也要,那个也想。整包薪水交给她都不够花。
 
(二)暗示与压力
 
当一个社会变成「以消费为导向」的经济模式时,你是不得不去消费的。因整个社会变成大家竞往奢侈浪费的方向去比赛。你不见得乐意,但社会会推着你去走、去买。在台湾有句俗话说:「输人不输阵。」自己私下吃不好、穿不暖还没关系,但不能公开地输给别人。人们已不是为了个人的需求而消费,而是为了别人的暗示、为了社会的压力而购买。然而到最后,是你还是他得到幸福呢?
 
(三)贪欲无穷、争战不休
 
许多人往往辛苦盲目地追求了老半天,但等得到之后,却发现那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更何况在追求的过程中,必造成人与人间不断地冲突。在时下的社会里,经常可听到这些故事:小时候本是贫穷的农家子弟,但等地价上涨,成为暴发户后,大伙却为了分财产,不惜父子翻脸、兄弟仇视。本来没钱时,兄弟还和谐一点,父子还亲近一些,现在有钱了,就开始吵架。我常在想,你们有钱分,已挺不错了,干嘛还要吵架呢?但是许多人还是非吵不可。这是因为以消费为导向的经济生活,就必然是贪欲无穷、争战不休的。
 
败家子的狂飙
 
如就整个社会来看,以消费为导向的经济模式,必然会造成:一、环境品质的污染。二、地球资源的浪费。像石油,最初还很多,现在却愈用愈少了。因此,才有「能源危机」。很多金属,现在也慢慢稀少了。甚至人因为经常用纸,而纸是从木头制造出来的。于是在砍伐很多树木后,又造成土壤流失,造成整个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些我想大家都听得很多了。
 
在这个时代里,我们总得意于经济的起飞,已将我们的生活水准提高了不少。 但是我总有一种更深刻的感觉──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就像「败家子」一样,地球的资源,不管是石油、金属,还是森林,都是人类几万年来,甚至是地球几十亿年来,慢慢存下的积蓄。而我们却在一、两百年内就把它消耗光了。且不只是积蓄的败坏,还为后代子孙留下很多的祸患,如所谓环境污染等问题。
 
经济的起飞,真将生活水准提高了吗?其实在我看来──人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更多的幸福。今天我们一直在论战:到底要偏重于环境保护?还是要致力于经济发展?而此症结只在于:如果我们还迷信于「国民所得的提高,就是幸福的保证」,迷信于「对外境的争取占有,就是幸福的泉源」的话,则绝对不可能处理掉所谓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争端。
 
理性的反思
 
现在我愿各位用逻辑的思考好好想一想:如果人只急切于追求未来,而不能安于当下,他可能幸福吗?我们刚才讲到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幸福是从和谐中而有的。因此,如一个人只刻意于追求未来,则他一定只注意到现在的缺失。而他既只看到目前的缺失,那他能幸福吗?
 
现代的小孩子多是在富裕安康的家庭中成长,所以对目前的富裕安康,反不知要感谢珍惜了。他还正盲目地要往前冲,往前去追求,这样的生活理念,可能幸福吗?
 
现代人的观念,都不以和谐为前提,而是以「突破、刺激」为导向。因此,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便不免光怪陆离,甚至歇斯底里了。幸福如果有的话,那也不过是一剎那。等一剎那过去了,他们又要迷失于再去找下一个点。生活其实是非常盲目空虚,甚至是非常悲哀的。但是谁也奈何不了啊!总之,我要说的是:生活的基础虽要有食、衣、住、行,但我们要满足的是生理的需要,而非心理的造作、共业的牵引。
 
二、人际的沟通
 
今天人类的痛苦,虽来自于生活上,食、衣、住、行的艰难也是有的,但我想那还只是少部份。现代人主要的痛苦,我觉得是来自于人际关系的不能沟通协调。目前有很多书,有很多演讲,只要跟人际的沟通协调有关系,这样的书便能畅销,这样的演讲就能轰动。此证明这就是现代人所遭遇的主要问题。
 
术与道
 
但是我常觉得,那些书或演讲都是在教人用术,而非教人行道。什么叫术呢? 就是我们常说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要怎样去逢迎别人,要怎样来推销自己。如果我们想用术的方法,去圆满解决人际关系的问题,那是不可能的。此但为术不是以和谐作前提。
 
要用道,才能究竟地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道是什么呢?简单说──从坦诚、尊重到关怀。
 
压抑的典型
 
我们可以把人际关系分做两种典型。第一是我国古代的社会,那是压抑的典 型。我国有所谓礼教的传统,我们看《周礼》、《仪礼》或《礼记》。早把人跟人之间的关系,讲的清楚、明了甚至刻板。父对子、君对臣、夫对妻,一切都有它一定的形式,甚至说有它一套的样本。这种人际关系就像要把所有的人都往某种模式上套。
 
在压抑的礼教下生活,人与人之间不可能了解得很深切。因为大家都藏在一个壳子里面,沟通起来就像隔靴搔痒一样乏味。我们常碰到一些人,笑得太客气了,反而不爽快。太客气了,反而没办法讲出真心话,都在那里套来套去,噜苏得很。
 
可是压抑的典型,有一种好处──它不会有火爆的场面。不会翻桌子、踢板凳、吵得脸红脖子粗。痛苦是有的,但不会太直接、太明显。
 
造作的典型
 
到了近代,国人慢慢觉得那一套太刻板了、太无聊了。所以现在,人人都学洋人那一套。洋人跟我们刚好相反──是属于造作、夸张的典型。西洋人常自诩为民主社会,一切以人民的意愿为导向,以多数人的幸福为依归。这本来也是天经地义的。
 
但要以多数人的意见为依归,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必须每个人都能充分地把他的意见表达出来,你才可能知道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
 
在过去压抑的时代里,每个人都不敢表示他的意见,甚至不清楚他自己有什么意见。过去老师问曰:「有没有问题?」下面绝对没有问题,大家有什么意见?大家都没有意见。万一老师点到要你发言,站起来直发抖,讲都讲不清楚哩!但现在不一样了。「老师老师!我有意见!」大家都拚命举手、踊跃发言。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代不只要鼓励每个人有自己的意见,而且要每个人发表他的意见。
 
从民主到个人主义
 
如说「民主」须以多数人的意见为依归。但是事实上,很多事情我们不可能都举行公民投票,以确定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甚至说,现在所谓的「民意调查」,也未能让人心服。因此,到最后我们不知道别人的意见是什么,不知道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但至少知道自己的意见是什么。
 
因此,民主社会最初说要尊重多数人的意见,而到最后却只知有自己的意见。 西方的民主,到现在终不免形成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这是最初提倡民主者所未料及的。
 
冲突与冷漠
 
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拚命地要把自己突显出来,有人问我:「现代人为什么有那么多活动呢?」我说:「就为了让别人知道你还活在这里,所以必须拼命的盲动!」即每个人都奋力地要去突显自己的形象,要去伸张个人的意见,那对别人的生活,当然也就漠不关心了。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应对,往往不是争端,便是各说各的。你说的我没听进去,我说的你也「莫宰样」。但是很奇怪,彼此竟还可以从早上说到晚上?这是因为彼此都有太多的话要说,至少比对着录音机讲,还实在一 点。现在的人际关系,往往不是冲突,就是冷漠。这情况会比礼教社会好多少呢?
 
压抑的典型和造作的典型,事实上都是并存着的。在公司里,有人想他是老板,我还是小声一点!因此「是是是!对对对!」这是压抑的典型。或者曰:「老板算什么?大不了换一个工作而已,走!找他算帐去!」这便是造作的典型。在压抑的社会里,人际的痛苦是隐隐约约的。就算有些不满,也只能压在心头。而现在到处是吵吵闹闹。不只是我们国内如此,从美国到苏联,也是到处喧哗诤战。
 
沟通的盲点
 
民主,一个很好听的名词,到最后却只形成如此的下场。而这其中只牵涉到一个问题、一个盲点。那就是:「你为什么必须跟别人沟通呢?」你虽有你的想法,但有必要让别人知道吗?是只有自己知道太寂寞了,还是我们有许多理想要实现,自己一个人撑不起来,所以必须找很多人来合伙。如果你说现代人太讨厌了,干脆我一个人到山上去──如果你真的放下了,反而将不再觉得别人有那么讨厌。
 
现代人就是有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所以他必须去找人──既找人来倾听,更邀人来合作。讲直接一点,人为什么要沟通呢?就是要把别人当作帮助自己完成目的的手段。
 
老板为什么要跟员工沟通协调呢?大不了把他们开除吧!不行!开除了,我就没有员工,而没有员工就没有事业。那员工为什么又要和老板协调呢?大不了走路而已!不行,走路了就没有饭吃。所以人为什么要沟通协调?就是彼此需要嘛!
 
而在彼此间,若只把对方当作手段的话,那人与人之间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坦诚、尊重和关怀。你能说:我对你好,是别有目的的吗?坦诚既不可能,尊重关怀也甭谈了。人最后尊重关怀的,只是他未完成的目标而已。因此,我们不难下个结论:人际关系的盲点,不外乎自私自利而已。
 
开放的坦诚
 
如果人真的要坦诚、尊重、关怀,要成全人际关系。则只有从他自己内心里去改善──那就是尽可能不把别人当作完成目的的手段。而如何才能不把别人当手段呢?恐怕也只有少欲知足而已。前已说到,资本主义的社会本就是个贪欲无穷的社会,而从贪欲的社会到暴力的社会,其实也只有一步之隔而已。古人说:「无欲则刚。」这个「刚」不是要跟别人打架、吵闹的刚。而是超然自在、怡然自得。无欲的刚,其实早超越了人际关系的盲点!于是要坦诚、尊重、关怀,也才有可能。
 
三、科学的认知
 
科学的超越性
 
以下我们再谈第三个主题,是属于精神文化的问题,我们把精神文化分做两大类。一是科学的认知活动。二是艺术的陶冶工夫。科学的认知活动,是人天生就有的。小孩子于生下之后,就会对外界产生好奇心!就会问:「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而树木为什么又是绿色的?」这种天生的求知欲,本跟现实的名利没有关系。科学家最初研究科学时,也不过是把小孩子这种认知好奇的心理,发展成更有系统的学问而已。因此,没有错,科学应是中性的,应是超乎人我是非之上的。
 
科技的现实面
 
但是当科学从客观的研究,到技术的发展时,它就已不是中性的了。譬如说从了解电学,到变成各式各样的电器用品──电灯、电视机、电冰箱等一系列产品时,就必已牵涉到商业行为。有了新的市场,便能产生新的利润。现在有很多大公司,必须花费庞大的人力及经费,以研究、开发出新的产品来。为的是如果新的产品能比别人早上市,就可以有垄断市场的优势。这时候科技已成为一种竞争的工具。
 
同样一个国家,从科学而发展出所谓尖端武器,不管是核子或雷射光。新的武器必然产生新的国际关系。这样的科学早就有它的价值取向,而这价值取向就是现实中的名利、权力。这时谁还能说科学是中性的呢?过去我们常听说:「哲学已变成科学的奴婢。」这是因为近代的哲学大都是为了迎合科学的发展而说的。但是, 今天的科学难道不也变成国家主义、资本主义的奴婢吗?
 
恐惧与疏离
 
今天,即使我们只想当个领薪水的职员,你还是必须不断地追随着科技的脚 步,而唯恐自己落伍。即使你不想开发出新的技术,但对别人已开发出来的,你能够不知道吗?现代人常怀有一种会被时代淘汰的恐惧感。
 
科学最初只是天真好奇的认知活动,而现在却变成紧张忙碌的根源。甚至我们每天都要被灌入很多新的资讯,想当个呆子都不容易。我们如何能把科学恢复到像从前那么单纯、朴素的境地呢?我想,还是「无欲则刚」这句话。如果没有名利、贪欲之心,就不会把科学当做竞争的工具,而造成彼此紧张冲突的根源。
 
四、艺术的迷离
 
艺术的根源
 
下面我们再来讲艺术,什么叫艺术呢?大家都以为艺术不外乎美术、音乐、画画等造形的作品。但事实上真正的艺术不在于有这些形式。人为什么要有艺术呢?这跟我们忙碌的生活有关。人虽很忙,但忙了一阵子之后,他就希望能轻松一下。就像我们每天上班之后,希望能得到调剂。希望从紧张到过得轻松,从忙碌而过得悠闲,或者从刻板而得到变化。我认为这就是艺术的起源。
 
心灵的净化
 
我们每天吃类同的食物,而今天刚巧有空,来搞些好玩的点子吧!于是开发出新的食谱来。每天都穿一样的衣服,于是希望等那一天,我自己来设计一些不同的款式。或写诗、或画画,但这都跟现实已慢慢没有关系了。因如果还在现实中,那就不可能轻松悠闲的。
 
就以休假到餐厅吃饭而言,对你来说,那是休闲,但对餐厅的老板跟员工,那还是他们的工作。放假时到各游乐区去玩玩,你虽很轻松,但他们的服务人员还是忙碌紧张的。这也是说真正的艺术,是要从有所为到无所求。有所为是为了应付现实中的需要,故一定要去做什么;而无所求,有做没做、是好是坏都没关系。因此,为什么说「艺术可以陶冶性情」呢?因为艺术本来就是一种心境的转变。从紧张到轻松,从刻板到有弹性变化。人在刻板忙碌的生活环境里,是没办法陶冶性情的。因为在此,他只可能产生贪心、瞋心、慢心等种种烦恼心。而必从这个环境抽离出来,他才可能把贪心、慢心、自卑、骄傲等心结放松。因此,我要说:「心灵的净化,才是艺术的本质。」
 
三种诗人
 
譬如说,我们躺在地上,看着云飞、听着鸟叫。如果你能因此而把紧张的心情放松,则这就已是艺术了。因为我常说诗人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把诗写在纸上。让人去看──这是我写的诗,好不好呢?好!但是你看他这个人,可能是很没有诗意的。这就因为他只是想把诗写在纸上,一种形式下的创作而已。第二种,是把诗写在心上。他能用已净化的心灵来看这个世界,于是花花草草到处诗意盎然。这种人也许没有写诗,但其实他是更高一等的诗人。第三种,是把诗写在脸上。前一种诗人虽自己玩得很开心,但是无法分享他人。而第三种诗人,当你看到他时,就会觉得他满身诗意,不管一颦眼或一投足,都让人心旷神怡,悠游自在。今天大部份人所讨论的艺术,都是指写在纸上的艺术,指表现于某种形式的艺术,怪不得不能陶冶性情!
 
病态风格
 
既然艺术的本质,是要把心情放松,是要从现实中超脱出来。因此,我认定艺术绝对不可以职业化。因为,既职业化,就已跟现实纠缠不清而不可能放松的。我也认定艺术不应该专门化。这就像我们有工作,才有休息,不可能整天都在休息。艺术也不该格局化,既在格局中,又怎么能超脱自在呢?
 
我常看到有些小孩,从小他的父母就逼他练琴。这练琴对他来讲,已不是艺 术,而是工作。我们也常看到很多职业选手,整天打棒球、拉单杠或什么的!运动本是为帮助健康,但当变成这个样子时,它早就不健康了。
 
尤其现代艺术更跟商业行为有莫大的关系。现在的艺术品,也讲究广告促销的手段,心灵既俗化了,这还有艺术吗?现代的艺术都变得光怪陆离,很多人看不懂,不晓得他们在搞什么鬼。其实那些标榜现代风格的作品,都早已钻入牛角尖的死胡同里。既没有心灵,更谈不上净化。充其量,只是一些呢喃呓语罢了。如果还要硬说那是精神生活,倒不如说它是神经生活,还恰当一些。
 
松闲淡雅
 
人类精神文化的本质,我想用四个字来说明:第一是松,不松的话,就谈不上精神文化。这在前面已讲得很多了。第二是闲,要有悠闲镇定的工夫。第三是淡,如果一个人对艺术太热衷的话,那也一头栽进去,就不可能有更大的空间让他悠游自在。第四要雅,雅就是雅兴。艺术本质虽是无所求,但还是要用心神去领会;由此才能造就出艺术的精品来。
 
简单地讲,艺术就是要从「有所为的造作」升华成「无所求的游戏」。不管是待人处事,还是工作、休闲,皆如此也。现代人其实是更需要艺术,而现代人却也更误解艺术。于是百般求索,却离道愈远,这是现代生活的第四类偏差。
 
宗教的归宿
 
 
 
生死的鸿沟
 
第五个主题是宗教,要谈的是「生命的终极关怀」。一个人有生必有死,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有的人认为人死如灯灭,熄就熄已,永远沉沦到黑暗的世界里去。一切生前的努力都白费了!不管生前多有钱、有名,死了都一样。于是一想到有一天我也会死,而这一死,就什么都完蛋了。这时,还有人能快乐吗?因此,人要幸福,最后一定要解决这生死的问题。
 
儒家有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个人会死没有关系,但如果你做了善事,你的儿孙就会受到庇荫。而如果做了坏事,你的儿孙便会受到连累。把未来的希望寄托在子孙身上,这个有没有用呢?有!能为子孙培点福,这还是不错的!但我还是不免一死啊!而死总是生平大憾!因此,用儒家的方法,不可能圆满化除人对生死的情结。
 
第二就像基督教所说的:人死后还要审判,好人上天堂,坏人下地狱。这样的讲法,有比儒家好一点,至少还有来生,还有好坏之别。但是如果一切由神来审判,那我们还是很不安心的。他是至公无私吗?不知道?于是乎,人便要想尽办法去祭神、媚神,唯恐招来横祸。
 
第三佛教从因缘果报的理则,来解决生死的问题。我们先简单说明因缘果报的法则:一件事必定有它的前因,也必会有它的后果。而从因到果之间,还要加上缘的促成。不同的缘,也将有不同的果报。于是在佛法中就有三世轮回的说法,我们这辈子之所以会这样,这自有上辈子所造的因。而下辈子将会如何?这又看你这辈子造了何等的因。从因有不断的前因,果有不断的后果来看,生命本是延续的,絶不会是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没有了。又因果除了是相续不已的外,因果 也不是由神来审判的。不同的因产生不同的果,这是世上本来就有的原则,不是可由谁来左右的。
 
无尽的生命观
 
从因缘果报的法则里,可以确定生命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因此,死的现象在整个生命的过程中,只是另一种变化罢了。这个变化不可能突然变成没有。生命就像一条河流,而死亡就像其中的一个瀑布,水流似突然不见了,但是它必然还是继续往下流。也有的人只看到它冲下来,而没有看到它的源头,但是它上面必还更有它的源头。生死的变化,若以河流来看,可能是瀑布、漩涡、或者伏流,但不管如何,它还是会继续流的。
 
生命既是无始无终,因此,人才可以在无尽的生命观里,去建立一个永恒的目标,去建立一个超越生死的事业,这才是「生命的终极关怀」。生命就佛法来讲,其实是没有终极的。有人说一条路,应该有终点,没有终点的路,你愿意走吗?如必须一直走下去,永远不能休息,那还得了?但是不走,老待在这里!不也是太无聊吗?就佛法的修行观点来看,路虽是没有终点,但只要你照佛法去修行的话,这个路必将愈走愈宽敞,愈走愈庄严。只要还有时间,你就安心地走吧!绝不会有什么后顾之忧的。这是从时间看生命的终极。
 
法界观与菩萨道
 
如果进一步,再用因缘观去看我们生命的空间。既然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的, 而此能生的因缘,又相关着其他的因缘。因此,由因缘观去意会,我们的生命其实也是无量无边的。很多人在看生命的时候,只看到他的身体,他的家庭,都有一个框框在。而在因缘法里,本是没有这个框框的。时间既可无始无终,空间更该无边无际。生命本是无限的开阔,无限的宽广庄严。
 
很多人认为宗教即是在找寻生命的归宿,而在因缘观里所见到的生命,绝对不会归于一个点、一条线或一平面。本来就无所谓归宿,若勉强说之,则曰:「三千大千世界。」国人常讲:「与天地并生,与万化合一。」这从佛法的因缘观去意会,是很容易理解的。这无始无终、无边无际,且跟法界融为一体的生命名之为法界身。我们刚才说到:要建立超越生死的永恒目标。那是什么呢?那就是佛法中常讲的「四弘誓愿的菩萨道」。
 
我们再回复到最初讲的,「幸福是要在和谐中完成的」。如果大家能从因缘 观、法界观、菩萨道去体会到,人跟人、事跟事、万物与万物间本是一体的。那我们又何必造作,去争取本有的幸福。为什么我要先讲经济、伦理、政治、科学、艺术呢?因为大部份人都是先把自己套入一个框框中,然后再拚命营取,以为那可得到幸福。但真正的幸福,反是要把我们从框框中解脱出来。这也是说真正的幸福,是要从法界观、菩萨道去完成的。
 
总结:定慧等持
 
最后,我们再来反省西藏人是不是幸福?我想西藏人至少比现代人幸福,虽然他们的经济没有我们富裕,虽然他们也没有这么多的科学活动、艺术活动。但是就和谐的观点来看,他们还比现代人,尤其比在西方思想影响下所形成的社会要幸福多了。
 
然而要幸福,一定要去西藏吗?我想不一定,只要我们能把握住「幸福是从和谐中而有」的观念,则我们当下便可以过得比西藏人幸福。此因为我们的物质条件绝对比西藏人好,我们的科学活动、艺术活动,也一定比西藏人丰富。问题只在于你能不能用松闲淡雅的心,来做这一切活动而已。
 
幸福依心而有,故观念的澄清、正见的确立,绝对是为达成幸福首要完成的任务。成就圆满的幸福,除了具足正见外,更要有扎实的修行工夫。古人曰:「理则顿悟,事还渐修。」众生无始劫来分别、造作、攀缘的习性,绝不是观念澄清后,就能消除的。如古镜,尘垢覆遍,光明不现,故要用修定的工夫,慢慢清洗、琢磨,直到尘垢皆尽,才能恢复清净光明的本来面目。
 
这时候,才得与天地、万物、法界,合为一体。这时,还有心可贴吗?还有幸福可享吗?有心,则有烦恼。有幸福可受,那还未与法界合为一体哩!非心,非非心;非幸福,也非不幸福!这是什么境界呢?当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涅槃境界,唯证相应。」再说下去,反而不切实际了。
 
民国八十一年五月十六日,讲于国泰医院,方瀞卿记录
 

{返回 果煜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天心明月 3.照顾脚下
下一篇:天心明月 1.禅的艺术
 涟珠甘露 从对位与流行,观法界之庄严
 《天台小止观》讲记 治病患第九
 法云灌顶 安心立命于资讯时代
 力挽狂澜 问世间情是何物之二
 云何为「修行」
 力挽狂澜 顿悟与渐修
 禅林风雨 15.单调与迷彩
 涟珠甘露 从性情的调适看修行法门
 佛法原典 如来所说诵
 脚跟着地 身与心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智度论阅读笔记 第四十一卷[栏目:大智度论阅读笔记·学诚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二三三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三集]
 福慧圆满才能自度度他[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2年]
 佛书上说释尊是由其母的右胁下出生,且下生之时就步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且有天..[栏目:药师山·紫虚居士]
 十种大吉祥[栏目:圣开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