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破茧而出 信徒在那
 
{返回 果煜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92
信徒在那 
 
信徒在那
迂回颠倒
学佛三要
信门
民主时代的宗教观
对净土的评议
悲门
对慈济的评议
戒门
 对戒门的评议
定门
朝山者的低调
全民禅坐
对定门的提升
慧门
资讯的狂流
慧门的提升
小结
 
 
信徒在那
前章虽说:应由发菩提心与出离心而进入佛门,始为正途。但事实上,很多信众却未必由此而入。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信众还曾从其他门路而进入佛门,于是潜在的信徒在那?我们又如何导引其进入求知求觉的菩提道中,便是此章的课题。
 
迂回颠倒
在佛教中,尤其是北传佛教里,常有很多俗谓的「法会」,比如经忏.朝山.超荐之类。于是我们要问:那真有用吗?比如超荐,人都已断气了,三魂渺渺,六识茫茫;你再诵经,他听得到吗?听得懂吗?最后真对其有帮助吗?其实谁也不知道!即使以诵经念佛故,而显现出未曾有的相好,谁又确定其与亡者的超度有关连呢?然大家宁可信其有者,为你已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也!至于朝山,几十部游览车的信徒,皆整齐划一地三步一拜.朝礼而上,单看场面,就已让人感动不已!至于或因虔诚的礼拜,或为身体的运动,而使身心有异乎寻常的觉受,这也是可理解的。然此与心性的提升竟有何干系?最后说经忏能消灾,你是确知有其灾再来消,还是未知其有灾就来消?若未知其有,则究竟已消.未消,又从何可知?然大家宁可信其有者,至少求个心安吧!
 
所以对真研习过经教,听闻得正法的人,皆知那没有什么大用!因超荐与否?但看听者是否相应!若能相应于经义,则心转业消,有助于往生善道。反之,听得不相应,甚至大为反感;则非唯不利,或以害之。
 
于是有人道:对亡者虽未必有用,但对生者有用─其眷属或因此因缘而接触到僧众,于是可方便接引其入佛门。同理,即使朝山的仪轨也只是让大家运动一下,但若由此而能接引众生入于佛门,还是有其相当的价值。
 
当然我不能全盘否定说:完全没用!因确有某些信徒实因此而接入佛门,而步上修学之途。但我以为用此方式:一者,来者不善;二者,太过迂回。所谓来者不善,我相信若必因此才进入佛门者,必才质不佳。因为一个真理性者,或真有心于求知求觉者,那肯盲目地追随别人的脚步而三步一拜地朝礼去。如果你说:且不说朝山,就算运动吧!他也会说:要运动方式很多,或游泳,或体操,何必朝山才行呢?你说:超荐果有瑞相。他还要你解释:瑞相何与超荐有因果关系?故只有感性者,只有盲信者,才肯人云亦云地相信朝山与超荐有功德。
 
所以若想以经忏.朝山.超荐等方式而接引信众入佛门。则我宁可相信:因此来的人,远比因此走的人多(然因来的人看得到,可计其数;走的人看不到,不计其数。故很多人便因短视近利而错乱了。)又因此而来的人才质较差.层次较低;因此而走的人才质较佳.层次较高。
 
其次,即使说:先以方便接引入佛门后,再种种开导,使步入修学的正途。但你真有如此把握吗?又即使正直舍方便,而开示其正道的佛法;但过去于方便法中所熏习的习气,确也不是旦夕就能除了的。所以即使能先以方便接引入佛门后,再种种开导使步入修学的正轨。我也以为过程未免太迂回了吧!徒浪费自己和他人的时间。所以再怎么看,怎么算,我都觉得不可理喻!
 
要接引信众入佛门,难道没有更直接有效的方便吗?有!以下我就试从时代的共业中,来分析潜在的信徒在那,且又如何导引其步入求知求觉的菩提道中。
 
学佛三要
当代佛学泰斗印顺导师曾著书曰《学佛三要》,其将信众入佛之门归为三类:信愿.慈悲.智慧。而我觉得仍有余门,故将入道之途析为五门:信门.悲门.戒门.定门.慧门。以下乃依次序分门解析:
 
信门
西方社会待文艺复兴及科技发达后,很多人便以为宗教,或是无知愚蠢人类的迷信─譬如对河神.雷神的信仰;或以为宗教只低能萎弱者惯用的吗啡─譬如对天堂的向往及对造物主的低声下气;或以为宗教是专制君主教化百姓的愚民政策─譬如对地狱的描述。于是乎很多狂人便宣布:上帝死了,宗教的黑暗时代已曾为过去;新新人类是典型的无神论者。
 
于是在此旗帜的号召下,果然很多人宁可上酒巴喝酒而不愿上教堂听道;宁可到生物实验室去分析遗传基因的密码,而不可能再盲目相信创世纪的神话。一时间内传统的宗教流失了大半的信徒,而曾帷握人类心灵的宗教师,却成为不识时务.不合时宜的老古董。眼看着科技的洪流即将把宗教的殿堂摧毁.埋没。
 
不意于本世纪初,宗教却反呈现出复苏的气象,不只返回宗教的人士愈来愈多,且舆论.学者对祂的凭价也愈来愈高。于是很多「未来学」的学者皆已预言:下个世纪将是个「宗教狂热」的世代。何以科技最初虽曾造成对宗教的冲击与损伤,而后却反转成对宗教的回流与狂热呢?因为即使有再丰盛的物质享受,却也未能弥补心灵的空虚与创伤─分工专职的生命视野,日以继夜的工作压力,早使现代人如遑遑之犬矣!
 
然而即使已能意识到提升心灵层次的重要性,很多人却已不能再回到神的座下。于是形成他们能接受别人的宗教信仰,甚至也劝别人去信仰宗教,而自己却不信教的矛盾。
 
民主时代的宗教观
我们即使同意人们不能不有宗教信仰,却也未必苟同要现代人再回到神的怀抱中,因为在民主时代的浪涛中,上帝不得不死:一神论乃君权神授时代的梦魇。所谓君权神授乃谓君主的权力乃上帝所授,于是他即使再残暴.无能,还必尽忠于他。同样,上帝天生为上帝,故任何人即使尽一生一世的努力,甚至多生多劫的精修,也只能葡伏其座下,当个顺从的羔羊而已!
 
现代君权神授的社会已慢慢被民主的思潮所取代,于是一神论的上帝也不得不为人所唾弃。一神论的信仰在民主的潮流中注定成为昨日黄花。我们可明显看到:现代人所信赖.所推崇的已不是天生的君主或贵族;而是经过努力学习过程而成就的专家或权威。
 
在佛教中,释迦牟尼佛从小一样初生为人,而经过努力的学习,甚至出家寻道的过程,终于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而开创佛教。此从发心到成道的过程正符合着民主时代的典范,尤其佛教的理想是教化众生使各个成佛,乃更相应于民主时代『众生平等』的心声。因此我十足的相信,现代或未来的众生,如要抉择信仰,除佛教外是不可能寻得更相应.更高明的宗教─除非井底之蛙或夜郎自大。
 
对净土的评议
在佛经中虽说:佛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故即使不是万能的造物主(佛不能改变万法的因果关系),但还足为众生之庇护。但我们信佛.学佛,却非为了得到佛菩萨的庇护而已。我们乃为学习佛的智慧.解脱和圆满;如喻言中点石成金的故事,我们宁可去苦练点石成金的指头,而非只要现成的黄金而已!「愿众生皆觉悟成佛,而非只永沦为信徒而已!」这是佛教与神教的根本歧异处。
 
因此净土宗在教理上,虽较偏重于对佛菩萨的他力信仰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志趣;却不能不回归到佛教求知求觉的终极目标。因此虽不妨以信愿的「持名」为入门方便,却应在持名之后更去参究佛心─以佛之所以成为佛,不只因为他有此名号,更且是因为他已觉悟诸法实相。所以持名念佛,非只如小孩子叫妈妈的心态;而是当把持名当摄心之方便。而待心稍定之后,才好更进一步去参禅,以觉明佛心。
 
其次,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更非徒为享受,如黄金铺地不愁吃穿,或寿命无量而已!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乃为进一步去修学佛法。阿弥陀佛之所以庄严极乐世界者,乃为使众生有一更清净殊胜的修学道场─极乐世界在修学上,除诸善人聚会一处,共亲闻佛菩萨说法外,尤其还保证不退转。所以能对信心不足者,提供更大的保障。所以当以菩提心的前提而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再其次,及时闻法,非待来生。很多净土行者,虽也强调往生极乐世界后能亲闻佛菩萨说法,但在此生的修学意向里,却是不肯看经,不想闻法。他们只鼓励一心持名,而其余的一切皆等待来生─好似守株待兔.孤注一掷一般。
 
其实,此生看经闻法不只不会妨碍往生,且往生后还能莲品高升。在净土三辈九品的分野中,大致是以福慧的高低来定莲品的,而非以持名计数而区分的。因此理会得大乘的见地,反保证其必为上品;而苦口婆心一厢情愿持名者,却顶多为中品尔。所以还当于现生的因缘中,多去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求从净心中而转化净土,才是学佛的正宗。
 
悲门
台湾这四十年来的经济发展,终使我们的社会从贫困而趋向于小康与繁荣。于是也使很多念兹在兹为日谋三餐.夜谋一宿而埋头苦干的升斗小民,从求自给自足而不能到有能力.有意愿来回馈社会。而欲回馈社会,一般人最直接想到的就是济饿救贫。看台湾慈济功德会的发展,从最初的几十人到目前号称有三百万会员的历程,正可说明在经济发展之后,不只使人有能力,更且有意愿来从事慈善事业。毕竟推己及人的心,人皆有之;尤其又有组织较健全,且具公信力的宗教团体来领导,更能得到一呼百应之效果。现慈济功德会不只赢得本地人的肯定,更且受到世界性的期许。
 
对慈济的评议
但是我从「求知求觉的菩提道」来审视,总觉得有所不足。经典上说『诸施中,法施功德最大』─唯有法身慧命的安养,才是最究竟圆满的。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必身安,才道隆。对一般众生而言,必先维护其色身的安康,才能期许他作心灵层次的提升。但如果只停顿在济饿救贫的层次里,对个人及社会也将是另一种损伤。当然慈济功德会必辩白道:我们也讲经说法,也办教育和文化事业。不过明眼人一看便知,他们的讲经说法,或办教育和文化事业,其实皆只为慈济事业作铺路而已!用佛教的术语来说,是人天乘而非解脱道。
 
若问:何以慈济事业只人天乘而非解脱道?答曰:如前所谓「推己及人」之心,推己的什么心呢?从我执根本而演伸有贪生怕死.保命畏危之心。而此心者,即是众生轮回之所以。因此若于教法不明,则慈济事业只是顺自己业习和众生业习而有的造作!故虽形为佛教事业,却与佛教的根本旨趣不相干。而世间诸宗教中,乃不乏以慈善事业为素求者。因此只尽心尽力于慈济事业,并未能显了佛教出世解脱之本怀。故从同情心或大我之爱的立场而发慈善之心,终不能免于生死烦恼。
 
或曰:我们也知法施的功德最大,但并非每个人都有能力去作法布施的。答言:没有一个人天生是法师的,每个人皆是从闻思修.戒定慧的修习里,而渐具备自度度他的能力。即使不奢谈度他,就自度而言,也必从发求知求觉之心而精进于闻思修,才是正途。所以就众生而言,虽不妨从慈济的悲门而入于佛教,却不得止于金钱的布施或色身的维护而已!其必进升为求知求觉的菩提心,才稍与法相应。
 
戒门
在此称为「自由民主」的时代里,很多人一听到戒,便存畏慎,甚至反感之心。以为那只是外加的束缚,徒使身心不自在而已!大家向往的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然若以太自由民主而造成社会动乱时,严戒重刑的呼声将随之而起。譬如白晓燕命案发生后,社会舆论便有「乱世用重典」的呼吁,甚至说「新加坡能,为何我们不能?」
 
所以在自由民主的时代里,还将有某些洁身自爱的人士,期于过着持律合法的生活方式,甚至也希望社会的秩序能更上轨道。事实上,在每个时代里,既有共业所形成的主流思潮,也有异类所特有的思考模式。纵观历史的轨迹,不都一向在两极端中动荡吗?所以苦行者与乐行者,既并存于每个世代里,也交错于历史的共业间。所以在此习尚于自由民主的时代里,也将不乏某些因发持戒心而进入佛门者。
 
对戒门的评议
持戒给人的直觉印象,往往是呆滞.刻板而毫无趣味的。事实上,真明达于律者却未必如此。这其间的关键,便是能否觉了法与律的关系?我们都知道,世尊成道后度众生,初只说法而未及制戒。待六年后,因僧团有人犯戒,才随犯随制。因此法是根本,戒是延伸。故行者若能全然依法奉行,则虽未遵行律条,事实上也未犯任何戒也。成道后六年未制戒,以众皆能依法奉行故。
 
其次,法既是形上的大原则,故自有其历久不变的特质;而律,因属形下,故必随缘变通。从《律典》来看,很本律文皆曾经过多次的修正。何以世尊临涅槃前曾交待『小小戒可舍』?于是很多人便诤论不休,那些是可舍的『小小戒』,那些是不可舍的『大大戒』?其实『可舍』,并非从此废弃不用之意,而是说明其应随缘变通尔。因此必从变通的角度来看『小小戒可舍』,才能真体会世尊的智慧与慈悲─以不说清楚,才更具弹性呀!否则有人将错怪世尊,何以不将那些是可舍的『小小戒』,交待清楚再入涅槃,而徒留下千古不解的公案。
 
所以若只遵行律文而不明法理,则或因心结未开而压抑满怀,或死守条文而不能变通。故表面上看,似持戒清净;其实既不合法,身心也未必真清净。守戒,或守成稿木死灰,了无生气。或后继无力而反弹过甚;于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很多最初标榜严谨持戒者,最后行为却比一般行者还荒诞下流。
 
又很多人即使也知道,律非一成不变者而应随缘变通。但往往一变就荒腔走板,变成随便下流,全然不与法相应。于是既不能不变,也不能随便,那该怎么办呢?当然唯有从求知求觉中,去探究法的原义,去觉悟法的本然,才能从法出律而自在于行。
 
定门
在此工业时代的社会型态,基本上不出求新.求变.求快。每个人的步调都不得不变快了许多。在台湾,西部工业化的速度确比东部快了许多。于是东部人说:如果开车时,乱按喇叭者,一定是西部人。因为东部人的步调较慢,于是就算塞车了,他们仍悠哉悠哉的无所谓。而西部人则不然,一碰到塞车,立刻心烦气燥地急按喇叭,恨不得立刻杀出重围。有人于东京街头摄影,见到街头的每个人身体都一副往前冲的样子;因为东京工业化的速度,确是世界首屈一指的。于是因此求新.求变.求快的社会型态,故将造成人心普遍的紧张.焦虑.不安─心静不下来。
 
很多平时忙惯的人,即使行程有了空档;他不是庆幸「又得浮生半日闲」。而是慌乱得不得了,不知该作什么好?不知该将心往那里安置?于是忙时心不安,不忙时心也不安!真是可怜虫哩,但现世中这样的可怜虫,还真不少呢!他们该怎么办呢?我想,禅坐应是最有效的对治。
 
其次,有些人却正相反;他不是太忙,而是太闲,闲得不知如何打杀时间。于是有所谓「娱乐业」的兴起,娱乐业广义的应包括很多,譬如登山.旅游.音乐.电影等等。如问那些参与者「你真得到快乐了吗?」其实,大可未必!若未必快乐,你何必花这些冤枉钱呢?其实花钱,并不冤枉,只为它能帮你打杀时间。
 
在打杀时间的方法中,我想最方便.最经济的莫过于看电视。所以很多家庭如将电视移走,马上会闹家庭革命的。于是很多节目即使烂到不堪入目,还是供不应求─为无聊而不能自我消遣的人太多尔。平心而论,如只安份于看电视,已算不错了!很多人不是赌博(大家乐.六合彩.职棒),便是沉迷于色情;最后皆必闹至倾家荡产.身败名裂,才后悔不及。
 
朝山者的低调
在台湾很多寺院或佛教团体,皆热衷于举办朝山活动;然此朝山并非朝五台或峨嵋等圣山。而是选定某寺院,用游览车将大批信徒运至,便沿山路排开架势,三步一拜地拜到大殿。然后或再作一点课诵,便功德圆满了。其实,若真从修学的角度来看朝山活动,大家都心知肚明─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论信.论解,都一点扯不上。然何以大家又都这么热心于举办和参与呢?说白一点,还不是为闲得发慌!而朝山者,既可消遣时光,又可运动健身,更可装扮出一副修行者的模样,感觉自己道气充满;而先前所积郁闷之气,也为之扫荡不少。于是雀跃再三,决定下次必来!
 
甚至主办者,还振振有词:朝山有什么不好,总比让那些闲得发慌者,去看电视或赌博.色情,制造社会问题好吧!好象也有道理?然而若除了朝山,佛教便拿不出更积极有效的对治办法,那也太逊了!余意对闲得发慌者,最经济实效的对策,便是教他们打坐。
 
全民禅坐
因既太忙者,需要禅坐;也太闲者,需要禅坐。若太忙者曰:「我已这么忙了,岂有时间打坐?」「然而你是否真明白,何以须这么忙碌?我实言告汝,就为你头脑不清楚故,才须这么忙!」忙者:一为定力不够,心为境转,所以到处攀缘生事;若什么都贪,什么都爱,而不知节制,不忙死才怪呢?二为智慧不够,故处理事情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先前的问题未理清楚,又扯出更多的问题来;所以即使忙得不可开交,却离全功而退的日子只更遥远!所以太忙者,须要打坐,既可培植定力,不为境转;又可头脑清楚,事半功倍。
 
我一向对那些整日操劳忙碌者,不表同情。事实上,很多人只能在忙碌中,肯定他生命的价值。你如果不要他忙,那才是折杀我也!如果你干脆代他操劳,他还怨你抢尽他的锋头哩!
 
其次,何以太闲者,需要禅坐?对曾禅坐者必皆共认,禅坐是最好消磨时间的办法,对初学者或一坐半小时一小时,对久参者更一坐一个上午一个下午,既不必花钱,又对身心有帮助,尤其又可养精蓄锐,枕戈待旦。何必花钱去搞娱乐,既奔波劳累,又制造家庭问题.社会问题?未将这些闲得发慌的人引入禅门,实在是佛教的责任。
 
事实上,现代的人们也慢慢意识到禅坐的好处与必要;因此有心学禅坐的人也愈来愈多。然佛教却未必能提供足够的师资与课程,因此徒让这些有心之士,或徘徊不前,或转求外道,这岂是那些专办拜忏或朝山寺院等之所料及?
对定门的提升
只来禅坐,虽也能对心境的安定.澄静有所助益;但未若直接学佛明理,来得直接究竟。因为若待心已动乱了,再来用禅坐降伏;充其量,只是用石压草而已!人何以爱攀缘造作?心何以为境所转?不明缘起空义也!故必从深入佛理中,以觉了一切有为法,本如梦幻泡影。于是以知空证空故,心如澄水不再动乱。
 
故我们宁可不生病,而非待生病后再来寻医问诊。若待心已紧张动乱了,再来用禅坐镇压,这已是退而求其次了。我们若能事先建立好开通的观念和恬淡的心态,再来面对滚滚尘劳;即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而欲事先建立好开通的观念和恬淡的心态,则唯从求知求觉的菩提心中去努力。
 
其次,若闲时不能安心,必去作一些无谓的造作;也为不明生命的本质故。而欲明达生命的本质,也唯有从求知求觉的菩提心中去明达。因此,欲提升定门的层次,乃菩提心尔!
 
慧门
就慧门的现代意义,我们首先得从文明的发展及需求的提升讲起:在原始的部落里,人们整日所努力的重点只在身命的安养而已!如俗谓的「日谋三餐,夜图一宿」。而待文明渐进化后,才有余力去求社会认同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西方有心理学家名马斯洛,就以需求的层次为主题而写了一本《动机与人格》的书,书中再三说到:人必待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皆得到满足后,才能提升到自我实现的需求。而自我实现者,即从艺术或宗教里去探究生命的本质。
 
在经过工业革命与科技发展后,人们已大致解决了生理需求,甚至部份心理的需求。因此于现代社会里,有不少具先见之明者已面临了自我实现的需要。
 
然而若欲真探究生命的本质,若欲真明了现象的原委;在世间林林总总的宗教或学术里,除佛法外岂有更高明.更究竟的诠释与体证?所以佛法是高度文明后的需求。故除非一个文明已进化到自我实现的需求,佛法不容易在彼生根落实。如果勉强将佛法移植于原始的民族里,也不免变质。
 
像在乡下地方,如果讲「念佛」法门,倒还有人相应。若要教禅坐,他们必认为:你若太无聊,何不下田工作,干嘛痴坐在那里浪费时间!如果你硬要他们参话头「我是谁?」,他不认为你着魔发狂才怪哩。所以在国姓住山期满,我很清楚:如果我将讲经说法,地点一定是在大都会而非乡下,对象一定是文明人而非土著。
 
现西方的文明已渐提升到自我实现的层次,所以他们将不自觉地往佛教的思想.佛法的理念去升化。不知道各位是否留意,很多西方的思潮已和佛法愈来愈相近了。我曾看过一本翻译书《转捩点》,更深有此感。而当他们实际接触到佛教的典籍或教师后,便将更加速他们转化的步调。所以佛教未来的发展,实在不可限量!只可叹很多佛门人士,还不知「今夕是何年」,而穷在老祖宗的包袱下展转呻吟!
 
资讯的狂流
其次,再说到资讯社会下的众生相。现代的社会早已是资讯狂流的世代,而在此资讯的狂流中,我们更可明显看到众生的轮回相。就以健康食品来说吧!一下子流行高纤维食品,一下子流行高蛋白食品;然后又是生菜.芽菜,和五谷.杂粮。在正流行时真是风卷残云,万众一心,从没有人怀疑它是错的。而待时过境迁,却又一股儿将之丢到脑后。于是时这时那,以前一生才轮回一次,现在一年中就轮回好几次了。忙坏了众生的眼光,却填饱了奸商的荷囊。所以我常讥讽地说:最健康的食品,乃「泻药」而已!把你肚子里的蛔虫,先泻出来再补吧!否则就算是天山雪莲,到你肚里也只变成溺尿一堆。其实该泻的,何止于肚子里的蛔虫;更且是头壳里的无知和盲从。
 
所以如不能在此资讯的狂流里,先建立好巩固的思想中心;那真如俗谓的墙头草,风吹便倒。资讯的狂流,其实并不可怕,甚至好处多多─至少能纵横千古,开拓心胸。然而除非我们能先建立好一能过滤.吸收.统合的架构;否则难能在波涛汹涌中立定脚跟而成为中流砥砫。
 
而欲建立好一能过滤.吸收.统合的思想中心,乃非借佛法不可。因为佛法既是一切哲学中最究竟的,也是一切宗教中最圆满者。事实上,我最初之发心学佛,倒未必因有什么大烦恼;而是确确为健立一正知.完善.全美的思想架构而着眼的。所以或从自我实现的需求,或从欲安心立命于资讯社会的狂流中,其皆必循佛法的途径,才得以成全。
 
慧门的提升
在佛教三藏十二部经里,实有太多的典籍足让学者去钻研一生。但即使已在文字里穷磨一生,却未必能真了解佛法。因为真佛法,除信解外,也得行证才行。而行证的究竟处,经典上常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虽独坐大雄峰上而涅槃寂静;而非如现代学者,整日聒噪地想发表些「语不惊人誓不休」的谬论。
 
小结
以上,已从五门中分析佛教信徒之所在。故我们不难肯定:佛法必是现代社会所最迫切需要的。因为若要探究生命的本质,若欲完成自我的实现,若想在资讯的狂流间立定脚跟,佛法必是不二法门与最后归宿。除非一个人愿自我封闭于坎井之中,除非一个人愿自甘堕落于羔羊之徒;否则他不可能有更高明的抉择。对此,我有绝对的信心。
 
所以何必用那些既不合法.又不入流的方便,如朝山.经忏.或超荐之类,去吸收佛教徒呢?从上所说,岂不满街都是潜在的佛教徒?但能否真成为佛教徒,还得看你能否明白告诉他们:你们的需要,都可在佛法中得到满足。或者他们已亲近三宝了,而你是否能拿出真本事去教化他们。我曾听说:有些寺院或法师,还在互相抢信徒?真没出息!你岂不知:是真信徒,就不必拉拢;若必拉拢,还得名信徒吗─若必拉拢者,你才是他信徒哩!
 
然而我即使确信:满街都是潜在的佛教徒,却也不急于上街头,去奔波卖命。因为必先自觉,才能觉他。既真信不疑已,反才能悠闲自在地从长计议。先从深入经藏与禅修中,去打好自度度人的基础;而待瓶满水溢,自能感应得相应的众生来其座下。于是如云,虽无心于滋润,而万物自欣欣以向荣矣!   

{返回 果煜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破茧而出 出家形象
下一篇: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一苇过江 修行篇 修行的意义与层次
 天心明月 7.休闲与品味
 《天台小止观》讲记 打坐之姿势
 法云灌顶 弹性空间
 一苇过江 教理篇 青年学佛次第之我见
 禅林风雨 24.正法、像法与末法
 禅悟密法 从参禅、入中脉、透顶到开悟
 涟珠甘露 净土思想校正
 涟珠甘露 专注与遍布
 楞严新粹 真心与妄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清净道论[栏目:[对法]论]
 关于念佛[栏目:慧净法师]
 本觉下转与始觉上转[栏目:佛学名相杂集]
 用心生活[栏目:传灯法语·乘宗法师]
 影落峨眉第一峰 —— 悼一代名尼隆莲法师[栏目:温金玉教授]
 息妄自净[栏目:达观法师]
 因果法[栏目:实修教言]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