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破茧而出 出家形象
 
{返回 果煜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891
出家形象 
 
出家形象
独超物外
无事道人
山中岁月
钻出名家
本乃无事
出家的真义
家的分析
 枷之所在
有的本质
三界之家
我爱与我所爱
出家无枷
内有与外有
小结
 
 
 
出家形象
初为发心而学佛,次为精进修学而意愿出家。故在讲过「发心学佛」的主题后,接着继续申述出家形象。然关于出家形象者,我主要讲的是为自己竖立的形象,而非社会或舆论所给我们的评价。
 
记得在正准备剃头前,师父曾问我:「出家众有很多典型,你准备当那一种?」我略思惟,即郑重禀告曰:「首先得有基本的道粮,若吃不饱,穿不暖,还能有多坚强的道心,这我不敢夸口。其次,我期待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来研习经典和禅坐止观。最后,能否弘法度生?我抱随缘而为的态度,既不回避,也不强求;不过,我绝不愿为迎合信众,而开不合法的下流方便!」师父听了,未置与否;但总之,为我剃度了。
 
自省,出家剃度十余年了。总还庆幸,未违当初的原则太远。首先,虽不富裕,但还不必为道粮衣食而操心。其次,只怕我不用功;否则我有相当充裕的时间。说实话,这僧伽共修营还是我今年度首次登座授课呢!而在上半年度里,我未有任何的外缘事。最后,我自认未曾为迎合信众,而开任何不合法的下流方便!因为在我眼中,还未曾有那位信众,需我去迎合者。相反地,在讲课或著述里,我乃肆无忌惮地澄清一些已被误导的观念,或棒喝某些方兴蔚起的歪风。所以我还是说出家形象,主要为给自己的界定和操守,而非社会或国家所给我们的评价。然在正讲出家形象前,我们首先来审视一个公案:
 
独超物外
一夕,西堂、百丈、南泉随侍玩月次。师问:「正恁么时如何?」堂曰:「正好供养。」丈曰:「正好修行。」泉拂袖便行。师曰:「经入藏,禅归海,唯有普愿独超物外。」
 
西堂、百丈、南泉,三个人大概都是马祖大师的徒众吧!有一天晚上,在作过课诵后,看月光正皎洁;于是师徒四人一时兴起,便相约到凉亭赏月。然而马大师突起灵机一动,出口考曰:「在月光皎洁的良辰美景,你们认为该如何是好?」
 
于是西堂恭敬答曰:「正好供养。」─乃应诚心归命三宝,深入经藏,以便证得如月皎洁的涅槃境界。西堂殆是信行人吧!其次,百丈怀海乃答:「正好修行。」─乃应禅定止观,伏得一切内外尘劳。百丈应是法行人也!然待南泉普愿回答时,他却拂袖抽身便走─真是煞风景,赏月就好好赏月,干嘛胡扯!问那问题就已够无聊了,竟还有更窝囊的回答;真是无事瞎忙!好吧,要瞎忙就去瞎忙,爱胡闹就去胡闹,我与之皆了不相干。故此时不走,还待何时?
 
于是马祖大师评曰:「三者虽各具道风,但只有南泉普愿是独超物外的解脱人。」这也就说,以马大师的见地,西堂或百丈虽也用功修行,但还不是真正的出家人;而唯有像南泉这样独超物外的行者,才是真正的出家人。
 
无事道人
大致而言,一般人对出家众的形象,总期许于以下两种典型:一.以自觉为中心而在山中.静中,精进修行。于是或研经阅藏,或禅定止观;功课虽略有差异,但念兹在兹,皆一心精进。二.以觉他为主题而在尘缘中,弘法利生。
 
在经典里,常将行者分为大小二乘;甚至惯把在山中精进自修者称为小乘,把在尘缘中弘法利生者称为大乘。事实上,既有乘可乘;则不管或大或小,皆未达彼岸也。而既未达彼岸,则仍非真正的出家人也。因此真正的出家人,唯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的无事道人。
 
山中岁月
由于我住山的日子较多,于是很多人皆好奇地问:「你在山中作什么?」或者:「你每天的功课如何安排?」我本来想学南泉禅师,拂袖便走;然以面子还挂不下,只好无奈地答曰:「也没作什么呀!每天只打混过去!」「既要打混,又何必上山呢?」「你不知道在山上,才更好混吗?若在城市里想睡个懒觉,又是电话响,又是访客来,吵得不得安宁!」
 
有天,我一时兴起,便写了一对句,以描述我住山的心情:
 
奇莱山中无岁月,
雪映岭上有禅天。
 
我住山的地点,位于海拔两千公尺的山麓;且开门见山,对面正是台湾登山界中顶富盛名的奇莱山。奇莱标高三千五百公尺,山既险峻难爬;且又因地形关系,风云雨雾,变幻莫测,故有「黑色奇莱」的尊称。很多登山者乃以征服奇莱为荣,但也很多人竟被奇莱所征服,而发生山难。然而从我所住的茅蓬,远眺奇莱山头,却觉还颇为秀丽的。尤其是日出时刻,更是炫耀壮观。总之,「奇莱山中」非谓我住在奇莱山上,而是住在正对奇莱的山上。我们常谓「山中无岁月」,住山的日子,虽每天无所事事,却也不觉得无聊难过;反而像禅坐一般,一下子便混过许多时光─为山中单纯,无太多的妄念牵连故。
 
其次,事实上也没有那座山岭而名为「雪映岭」的。然在冬天里,每当寒流来袭;奇莱便大雪纷飞而唤然新装。于是乎,我不只开门见山,也开门见雪。故若抬头远眺,既山夹白云,更雪映青天,真无一点世俗的尘垢!故即使不参话头,自得相应于禅的无相.无住也。
 
其次,也可用另一对句,来述说我住山心境:
 
隔断红尘三千里,
世事人情两茫然。
 
不知各位是否有登高山的经验,在高山上,既因空气新鲜,故精神为之舒畅;又因视野辽阔,故心胸为之开朗。于是很多原在山下郁郁满怀的事,一上高山,即不觉中宽缓了许多;甚至有的还已想不起来。所以有些信众,常向我道:「上山比禅坐的效果还好。在城市里,即使禅坐了老半天,既气脉未畅通,更妄想还在瓜葛绵延!而上山未久,即心神舒畅,妄念消歇!」所以既上高山,即觉红尘俗远,世事人情两不相干。
 
我待住高山一段时间后,才深体会到佛经上所说「天上虽安乐,却非修行用功的好地方!」以在高山上,不只觉得红尘俗远,世事人情两不相干;甚至也觉得连看经打坐.念佛止观,都是无事造作!所以在山中,自成其为无事道人。(当然我也不敢太放逸;但就算作功课,也是悠闲雅致而非拼命三郎!)
 
所以虽剃度已十多年了,但只有在住山的日子里,我才觉得自己像出家人。即使如现在似的,在大庭广众下登座授课;甚至博得满堂喝彩。对我而言,却未必能有什么特别的感动或留连。我总是期许过那「目中无人,心中无事」的山居生活。当然以上这段告白,对很多僧众或居士而言,皆是可望不可即而听来心酸苦楚!但确是我的心声。
 
钻出名家
以下,再引我两次的对机,来说明出家的真义。
 
在剃度受戒后不到一年,我即告假入山─说告假,是比较好听;其实,是我跑在前头,而师父答应在后头。不过即使如此,师父及常住众对我还是蛮关照的─答应提供我一切生活所需。
 
待住山几个月后,有天师父乃于早斋中宣布:「今天将带你们去看一位野人!」于是大家面面相觑,不知竟是什么意思!而后才确定这位野人,乃正住山的师兄也。于是大众欢喜,奔相走告;故连居士和住众共开三部车,浩浩荡荡晋山而来。
 
其实,这是蛮冒险的,因为我是住山而非闭关。若闭关,则自关进去后,必走脱不得。而住山,因一切生活所需,都得自己料理;谁能预料,也许那天正有事下山也说不定!然师父或认为,用这不告而来的突袭方式,才能更显示我实际的状况。
 
好家在!我既未外出,且房舍内外也还算整洁。所以初检合格。其次,师父又问:「那你现在如何用功?或正看那些书?」我答曰:「书是好几类一齐看,倒没有一定的格式!」于是师父郑重告诫:「看书不当如此看法,你当先专心研究于某主题;而待在此主题成为名家后,再更换另一主题。」
 
其实,他不说我也知道!尤其师父以一个在学术领域还有成就的过来人,再说此话,更是用心良苦。然而我那时年轻气盛,全不领情,故率尔对曰:「吾既出家矣,即不求成为名家也。」─别人尽管稀罕名家的尊号,我可不稀罕!师父大吃一惊,真是狗咬吕洞宾。好吧!既这家伙如此狂野,还是放之山林,以免惊世骇俗。所以他从此不来看我,而我也乐得逍遥法外。
 
本乃无事
我国姓住山,三年期满;因留连山居的生活。所以虽返寺中,未久即再转移阵地,而寻得此「好高鹜远」的雪映山居,以继续过住山的生活。某天,突然来了一位居士─他可能事先已听说过,山上有此高人(高怪之人)。所以略事寒暄,即单刀直入而问曰:「你既出家且又住山多年,对本份事有多少把握?」
 
各位知道,他问的本份事是什么吗?简单讲,就是「你开悟了吗?」因真学禅者,必以开悟为第一要务,而称为本份事。然而,我该如何回答呢?如众所知,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我既不能回答已开悟,也不能回答未开悟!以若答:已开悟,则有「大妄语」之讥嫌。而答未开悟,则你不只在山上装模作样,且又著书立说,竟在胡搞些什么?
 
于是我乃睥睨答曰:「吾既出家矣,即不再有本份事也!」话既脱口,来者即高竖姆指,巍然赞曰:果然高明。所以有本份事者,皆是在家人。
 
出家的真义
从以上的对机中,我要说明的乃是:出家,非徒离家入寺或剃头换装而已。出家者,出枷也。故很多人虽形为出家,但骨子里还殷切期待大众的社会或佛教的社会,给他某种头衔或尊称,以肯定他出家的价值。于是或以讲经说法而自我肯定,或以音声佛事而自我标榜,或以兴建道场而沾沾自喜,或以广拓事业而巍然自负。真恨不得甘脆挂个扁额于面子上曰:金刚座主.阿含专家。其实,执着那些头衔.尊称,岂不是另一种枷锁呢?
 
就我个人而言,虽也讲经说法,也著书立说,但从不为之心眩神迷;因为我要作的是真正的出家人,而非别人眼中或社会中共认的名师。故若出家后,还寄望社会给予某种名望和头衔,或积心处虑于僧团中的纲领执事;甚至只期许在修行上,有超乎寻常的觉受或体验,乃皆在家人也。
 
家的分析
如果我们用「拆字」的技巧,来看此「家」字,真值得会心一笑!家者,豕拘限于卯盖头下。故一只猪,被拳养.关闭在枷锁里面,即是家也。就佛法而言,此笨猪即指无明深重的众生,因我爱.我所爱,而自幽居.局限于坑坎之中。故必从有我到无我,从有界限到无界限,才真出家也。
 
在《四十二章经》中有「辞亲出家,识心达本」之句。很多人只能从狭隘的关点来解释「辞亲出家」为:告别亲友眷属而到寺院中去剃度换装。当然世俗的家,是一种局限和枷锁;但心中的局限.枷锁,何止于世俗的家而已!故我将之解释为:远离一切我爱及我所爱,故能超出于封闭.枷锁.局限之外。于是以出得家故,无烦恼障。
 
枷之所在
下面,再进一步来看枷之所在。此枷字,从「拆字」来看,也很有意思。从加而木,加者即增加也,从本无到今有。而木者,即形声字的部首,以古之枷锁皆用木作的。故枷者,乃因拥有、占有而增加负担与累赘之意。
 
世间众生皆执着于「有」,故未有者,千方百计求其有;已有者,苦心经营而求更多。于是乎,为有而辛苦劳累,为有而造业生隙,为有而轮回三涂。故有之所在,即枷之所在也。
 
有的本质
故在佛法中,亦将三界,称为三有也。盖既有者,即成界限;而界限者,即成烦恼与生死!何以既有者,即成界限?譬如为有一座山故,乃挡住去路;为有一条水故,乃区分两岸。反之,若一切皆空,则无挡无隔,广阔无限。
 
在佛法中常谓:行无漏善,证无漏慧。然如何才能从有漏而趋向于无漏呢?是否作成一绝无间隙的容器,使不漏呢?不可能!为诸行无常故,即使是再好的容器,也迟早将漏!于是乎欲无漏者,唯不区分彼此─若从缘起来观诸法,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岂有真正的界限?而凡夫从深重的我见.自性见中去建立诸法;故如眚目所见,满眼空华,物物皆以假名而成为界限也。因此绝不当从自性与常见的角度,来意会无漏;否则将变成方广外道。
 
是以有限即有漏;无限才无漏。故必待证于无我.无心,才真无漏。
 
三界之家
因此从修学的角度来看,则我们所至该出的乃是三界的家。故以下次说明三界的家:
 
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虽经典上说:众生主要有三种欲望:食欲.淫欲.睡眠欲。但事实上,众生的欲望千差万别,仿如尘埃散漫,到处飞扬。于是以欲望而观待世间,诸法或与相应,或不与相应。故于相应与不相应间,早成限界也。于是以欲成界,故名欲界。
 
其次,色界者,即以色身为依从而有的分别界限。如以禅坐为例,初坐时妄想杂念,犹此起彼落;其中既有人事的牵连,亦有身体的觉受。故此时的心境还在欲界之中。而待禅坐用功稍久,乃能渐降伏从过去心.未来心而有的妄想杂念;因此心中唯有因于五识的觉受,而有的意识分别─如呼吸的进出.身体的冷暖和气脉的通调等。于是此时的心境,乃相应于色界也。故经典上说:色界诸天,乃对应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以四禅之下,仍有身受;四禅以上,才舍念清净而为无色界。
 
问:既舍念清净,云何还有界限?
 
答:如所谓「非想非非想」,既非打妄想,亦非无异念,故仍有较细微的妄想起落;尤其有潜藏的无明根本未破故,还成为界限也。
 
简言之,三界者即是从欲望.色身与心识的存有而成为界限也。且既成界限分别,即不免生死烦恼。
 
我爱与我所爱
其次,我们又可将「家」的属性,区分为我爱与我所爱。现先说我爱:众生以无始无明故,始终执着有一个自我。于是不只须千辛万苦地维持此我的存在.长久;更且需多而更多,好求更好地去增益祂的价值。何以众生皆执着于「有」?唯以自我为中心而开展出来的执着。于是乎,必从我爱而有我所爱。
 
事实上,我只是一个空泛的观念;故唯有通过我所的填补才能落实。所以,我是什么呢?除却我的思想.我的身体.我的家庭.我的事业等我所,便无法理会我是什么?我在那里?这有点像前面所说「性相」的关系。我爱是共通性,而我所爱是差别相。一个人的我所爱,乃将千差万别;但本质上,唯我爱而已。
 
于是乎,既从我所的角度来观待世间,众生遂不免奢求于拥有与占有。似拥有愈多.占有愈广,才能愈肯定和增益生命的价值。然而即使是一时的拥有,也难免成为心里的负担─未得虑得,已得惧失。尤其为了占有,更须与人.与天,作种种计较.争端。而此即成烦恼生死的根源。
 
出家无枷
所以真欲解脱者,唯通过觉悟「诸有是一切枷锁的根本」,而得从诸有的局限中超脱出来。而此「诸有即枷」的觉悟,乃非世间人所能及。西方的心理学讲到最高层次曰:自我实现。然自我如何能实现呢?也必借助于种种的有,如艺术或宗教之类,才得以完成的。
 
由是而言,佛法与世间最明显的分界点,乃在「空有之间」尔。以世间皆执着于有,即使如科学家地真求更真,宗教家的善求更善,艺术家之美求更美,也皆不出「有」的圈套与枷锁中。而唯有佛教或禅法,能直了空义而对治一切诸有。
 
现外道猖狂,甚至连很多僧众也不能分辨:何是正道?谁是邪法?其实,即使不奢谈甚深空义和悟境,就单从「出有」和「着有」的观点,来审视一切道魔之间,也必如泾渭一般分明!甚至如前所说「一切有者,乃以自我为中心而开展出来的」,故无我与有我,更是佛魔间天地玄隔地呀!
 
内有与外有
然而我之强调「出离一切有」者,却非要诸学人落入「断灭空」也。各位中,或者现是某寺院的住持,或者正担任学僧会的执事;你不必因听了此课,故下去得立刻辞职不干才行。因为有者,可分外在的拥有与内在的执着。而佛法者,主要针对内在的执着而言。因此愈执著者,乃愈增其有。反之,虽属名份之下,但能以平常心视之;则外虽拥有,却未必成为负担也。
 
然而我也不是鼓励某些眼高手低者,以猖言道:「我身虽不出家,但心已出家矣!」其实若未曾在佛法的理论,仔细参研过;未在行持的功夫里,严谨修行过,说要出枷,岂有那么容易。就以放下来说吧!我们从学佛之初,即听善知识教曰:放下!放下!然时至今日,我们又已放下多少了呢?所以虽外有未必即成内有,但对初修行者而言,既知见不明,且定力未坚,故还是以检约.素朴为宜。宁可少而无患,毋为多而增过。
 
小结
以上就出家的形象而言,我乃强调:出家非只到寺院剃头换装,甚至恭敬如仪地每天按时作早晚课而已。记得有一次,我搭计程车。于途中,计程车司机即向我讨教佛法与外道的差别。我说:学佛修行,乃为断烦恼;而非拜拜,求神保佑而已!他一听「断烦恼」,便口出不逊地说:「若说断烦恼,你们当然没烦恼!每天只在庙里扫扫地,作作早晚课,你们会有什么烦恼呢?」我说:「若出家真这么容易自在,那你为何不出家呢?」「不!不!出家人不能喝酒,不能娶老婆,不能……」「所以你还是当个烦恼的在家人吧!」事实上,很多人对出家人的印象,仅如此而已!若未出家时,不明出家的意义,也就算了。若已出家了,还不明出家的意义,那就太浑噩了!
 
我们既已出家,绝不能在袈裟底下还不明出家的真义。而从上所说,乃必已解悟无我.印契无心,才是真出家人。当然这目标,绝非一蹴即就;但也唯有从先建立正知见后,再按部就班地去完成它。因此虽不离闻思修与戒定慧的行持,但目标却只是无事道人而已!下面,我们且再引个公案,以告个段落:
 
药山惟俨禅师:朗州刺史李翱向师玄化,屡请不起,乃躬入山谒之。问:「如何是戒定慧?」师曰:「贫道这里无此闲家具!」翱莫测玄旨。
 
各位既已听过此课,请问:「何以谓戒定慧,为闲家具?」若不懂,重听过后,再参!   

{返回 果煜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破茧而出 出家包袱
下一篇:破茧而出 信徒在那
 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通调
 从乌龟脱壳到「金蝉脱壳」
 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超越
 天心明月 12.完美与残缺
 佛法原典 杂因诵
 涟珠甘露 从上求与下化,发菩萨之行愿
 禅林风雨 2.禅坐者的心态
 《天台小止观》讲记 治病患第九
 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涟珠甘露 净土思想校正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弟子规浅释 Standards for Students 第二章:孝 Chapter Two: FI..[栏目:弟子规浅释 Standards for Students]
 相应42经 转轮经[栏目:相应部 46.觉支相应]
 为什么说神通等征相可能会变成魔障[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栏目:千江映月·星云说偈]
 相应72-81经 生经等十则[栏目:相应部 12.因缘相应]
 准提持诵法汇整[栏目:准提菩萨·行法仪轨]
 一语能招万世殃(释传印 式叉尼)[栏目:大悲寺妙祥僧团·心得体会]
 相应150经 种子经[栏目:相应部 45.道相应]
 皈依福德胜虚空[栏目:传喜法师]
 既然“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了知幸福的心可得吗?[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