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七讲之:不观察时随许世俗
 
{返回 入中论讲记·110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34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总第十七讲之:不观察时随许世俗

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

主办:北大禅学社

时间:2009年5月24日晚

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 

   不观察时随许世俗 

    世间人所认定的因缘都是个大概的,大概这里凑一点,那里凑一点,不能接受正理观察。若接受正理观察,自生不能成立,他生也不能成立,也没有共生,也没有无因生。一旦进行观察,我们世间没有一件事情能建立实体的因果关系。

    母亲和儿子,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事例。到什么程度能承认他们有因果关系呢?就是母亲的这个自体是随因缘起而如幻的,母亲的、儿子的都是这样的,只是缘起和无自性的两个事物,他们之间存在一种因果关系,否则,因果关系根本无法确立。你只能说:儿子和母亲的因果关系就是概念。如果说是概念、是逻辑的因果关系,可以。但若说是实体的因果关系,那就麻烦了,你必须得取消这个关系。经过一场辩论,发现这都是问题:母亲和儿子既不是自生的关系,又不是他生的关系,肯定也不是共生和无因生。

    那么母亲和儿子到底有没有因果关系呢?若站在实体的角度上,因和果的关系都无法建立起来,它们就是不合理的因果关系;若站在因缘如幻、站在缘起的角度,我们就知道这是个概念,这也是个概念,但概念和概念之间可以成立丝毫不爽的逻辑关系,这个可以承认。

    这也是月称论师为什么要说,世间因缘我们需要随许,而不是直接地去观察它。不能观察。你若观察母亲和儿子到底有没有因果关系,观察后会一塌糊涂,会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组合,从正理上根本无法确立他是我儿子或他不是我儿子。如果一个人的生活,到了连这么一件事都摆不明白,那还怎么修行,怎么成为一个人呢?修行人对世间的现象界,从不观察的角度进行随许非常有必要,而且是时时处处都要用的。

 


{返回 入中论讲记·110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七讲之:破从他体而生的自证分与依他起
下一篇:《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七讲之:不要不服气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七讲之:从不显现到显现的自生过程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十九讲之:后来的经典结集
 《入中论》第六次课程 第十一讲之:四谛法的范围:小乘四谛不摄净土法..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佛教批评科学,星系当让须弥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十讲之:看颜色必生烦恼,用颜色你是画家..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七讲之:不观察时随许世俗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八讲之:止正行中“五种过患、八种对治”..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小康社会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十讲之:谁都逃不脱的障碍
 《入中论》第六次课程 第十一讲之:分别二谛与四谛的智慧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人间真的有佛吗 怎么才能见到[栏目:达真堪布]
 药师经讲解 第十一讲[栏目:法界法师]
 灵隐寺方丈上《CEO Club》 畅谈引领“时尚”[栏目:佛教视野与观察]
 无量寿佛[栏目:手绘唐卡精品图集]
 Karma[栏目:Buddhist Article]
 华严宗简论 第一章 华严经的传译 第五节 《华严经》总纲[栏目:真禅法师]
 Insight by the Nature Method[栏目:Handbook for Mankind]
 二十四、修习忍辱度[栏目: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在上海谈禅医禅易[栏目:法界法师]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五章 中国佛教的神不灭论 第四节 佛教神不灭论与中国固有思想文化[栏目: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