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六讲之:本无异宗
 
{返回 入中论讲记·110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94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总第十六讲之:本无异宗

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

主办:北大禅学社

时间:2009年5月10日晚

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

本无异宗

下面就是竺法琛法师的“本无异宗”。本无异宗跟道安法师的本无宗有一些类同,但是他自己的思想,在后来又做了一些发挥。他说:

“未有色法,先有于无”

我这里加几个字,加了两个字以后怎么念呢?

“未有色法(时),(便)先有于无”

在色法之前先有一个无的东西。我们前面说过,中观有八大难题,里面有个“灭法非有无”。这个“灭法非有无”,在藏传佛教里头很难去解释它。这个灭法都是非常非常专业的概念,拿到汉传佛教我们来理解灭法,非常好理解。“先有于无”,这个“无”字,在色法出现之前的这个“无”,实际上指代的就是这个灭法。因为中国古人曾经对于灭法有过一个讨论,所以我们很好理解。

“故从无出有,即无在有先,有在无后,故称为本无”

本无宗就是这样的。有时间先后的问题,无在有之前,有在无之后,所以称为本无。这里就是灭法为有,执著灭法为有了。由灭法出生一切,与老子的“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基本上没什么区别,这个其实跟魏晋时期的玄学之风都有密切的联系。

我们看,上面的好几宗都跟当时的玄学有关,都带着一些魏晋玄学的影子。玄学看起来是一个很庞大很复杂的体系,但是在《肇论》而言,当时的玄学的思想其实很容易缕清,就这么七家。大不了再有一个老子的“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道家固有的混沌论,模糊论。

这个“无”到底是怎么来的,没提及也讨论不到。这里该讨论他了,我给他加了个名词叫做“比附”学说。“比附”这个词在以后我们的学习当中,也许还会常常听到,这个“附”就是附庸的意思。

佛教的思想体系是独立和成熟的,所谓空性的体系。《道德经》里面所谓“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这个“无”,跟佛教里面“一切万法自性本空”的这个空、“空无”的这个思想,它们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在万法之先、先有的这个“无”,跟佛教的这种空性、般若智慧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说它们是一样的,这就称为“比附”的学说。

在魏晋时期这是一个很普遍的事情,因为当时绝大多数的清谈家,法师也要去面对他们,或者说这些法师本来就是清谈论坛上的重要人物,他们个个都是道家和儒家思想的拔尖人物。

般若思想在这个时代被应用得非常生硬,本无异宗的思想应用其实和印度的数论派思想是十分相近的。僧肇大师这么说:

“好无之谈,岂谓顺通事实,即合物之实情哉。”

就是说,你喜好“无”,把无放到最高位置上,这种谈法,难道能够顺通事实,能够跟世俗的事实说得通吗?能够相应吗?“不合于物情”,对于色法和“人对于色执著”的这个情理不相符合。什么才是“合于物情”的呢?在世俗的凡夫执著面前,我们要承认暂时世俗谛,在应当随许的暂时的世俗谛之前,不设立这个无,这个无的设立是并无意义的。

 


{返回 入中论讲记·110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六讲之:缘会宗
下一篇:《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六讲之:从比附玄学到立足般若,《肇论》之功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十九讲之:所缘缘、增上缘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四讲之:破四生得无生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九讲之:小乘人以七菩提分为修行,大乘以八胜道分..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八讲之:由“止”的正行成就五验相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 第七讲之:忍的好处不忍的坏处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九讲之:“预设”在纯定境中的作用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十讲之:概念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三讲之: 生成因果关系之二:主体与运动的关系..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四讲之:论“无生”
 《入中论》第一次课程 第一讲之:作者介绍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人心的阴阳及运动规律[栏目:陈兵教授]
 禅宗寺院管理在当代语境下的诠释[栏目:戒法法师]
 沉默是金[栏目:和自己竞赛·迷悟之间]
 中文辩经时因明论式的问答训练──以无常的论题为例[栏目:因明与辩经]
 南传《大念住经》巴利文.汉语对照翻译(明法尊者 Bhikkhu Metta)[栏目:大念住经]
 “供养佛塔”得几种清净[栏目:造塔功德文集]
 全面地认识汉传佛教(甘芳草)[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五百罗汉 270、多伽楼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唯识学的真实观[栏目:胡晓光教授]
 致万钧、道安两法师函[栏目:明真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