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巧辨贪与非贪
 
{返回 本性法师·禅思录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28

巧辨贪与非贪

    修行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佛教以贪为三毒之首,万恶之源,作为修行者,欲除之而后快。
    那么,贪与非贪如何区别?
    佛教是强调中道的圣学,反对极端。
    有时候,贪与非贪,只在一念之间。举个例子,有个小女孩,别人给她一个苹果,她很高兴,接过后就想吃,可惜,不小心,未吃就掉到地上滚进水沟,取不来吃了。为此,她很伤心,哭了。见者同情,又给她一个苹果。现在,我要说明的问题来了。再一次得到苹果的小女孩,如果什么也不想或很庆幸地就吃这苹果,便是不贪。如果她在想,第一个苹果如未掉进水沟,那我现在就有两个苹果了,这就是贪。第一个想法,她知足;第二个想法,她不知足。不知足、强求额外的份额,我认为,便是贪。
    佛教,不反对拥有善财,认为贫困是灾难。佛陀最终放弃苦行,便是例子。因此,佛陀理解人类对物质生活的低限度追求,并且喻之为药,只为色身的延续、保全,不是为了物欲的享乐。佛陀虽也教化人类能够喜舍与无相布施,但从不令人去作无谓的牺牲。因为,他明白,众生的根器还是相当愚钝,在这娑婆世界,尚难有君子国一般的义事产生。
    关于君子国的故事:有商人舟行遇风,漂至君子国。见卖菜者开价2元,买菜者说,这么好的菜2元太便宜了,欲给3元。卖者说,太贵了,就1元吧,买者说,那不行,给5元。如此互相让价,终致吵架。
    反过来,看我们娑婆世界,小孩子来买糖果,买一斤,卖者先秤九两,然后糖果一粒一粒地加,直加到一斤的量。小孩见糖果一粒粒加上,看了很开心。如果卖者,先抓一斤有余,然后再一粒一粒从秤上取掉,直至刚好一斤,小孩见糖果一粒粒被取走,如取其物,一定不开心。一样的买卖,同样给一斤,不同的取秤法,小孩有不同的心情。
    由此,也可见,判断贪与非贪,看的不是其执着或占有财、名、权的多少,而在于其心念的正与邪、知足与不知足以及手段的义与不义。


{返回 本性法师·禅思录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从人间化到娱乐化
下一篇:皈依法 离欲尊
 以平常心看待福祸
 我借的“高利贷”何时可以还完
 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
 信教与传教
 让宗教与科学,齐头并进
 写一个自己的人生故事
 政教关系
 科学之躯的两翼应是伦理与规则
 禅茶一味
 奢华与质朴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Signs of Spiritual Progress[栏目:Pema Chodron]
 如何过生日(二)[栏目:仁焕法师]
 做人一定要有度量懂包容[栏目:净慧禅语]
 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教育》法相大学特科开学讲演[栏目:欧阳竟无居士]
 佛光照亮抑郁的天空[栏目:佛网文摘]
 不知死活[栏目:佛教寓言故事]
 去年今年两智光--白鹭鸶、鸽子-八十八年安居[栏目:哼哈一如说]
 玩假枪就会玩真枪[栏目:观念·圣开法师]
 无门直指 第十二节 诸佛心体[栏目:程叔彪居士]
 现观总义讲记 第三课[栏目:现观庄严论学习]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