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随缘与攀缘
 
{返回 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13

随缘与攀缘

学诚法师

什么叫做随缘?什么叫做攀缘?接着我们上一讲的 “起行不虚、实心求法”的主题讲。儒家告诉我们如何起行不虚呢?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里面也谈到“起行不虚”的问题。在家孝顺父母,要有孝行,孝道;出门要“出则弟”,就是看到别人,把自己放低,把别人都当成自己的兄长一样对待;“谨而信”,说话做事严谨、有信用;“泛爱众”,对大家都持平等心,一视同仁,有慈悲心;“而亲仁”,亲近善知识;然后“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前面几点做到了,还要不忘记自己学习。所以,儒家告诉我们,怎么来实践“起行不虚”,讲的也是非常清楚。

出家比丘,一早起来,就有一个偈子:“从朝寅旦直至暮,一切众生自回护,若于足下丧身形,愿汝即时生净土。”我们一下地就要懂得随缘,就缘法了。起床了就不能忘记佛法,实心求法。搭衣的时候,“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披。”一看到衣,也不忘念经偈、持咒语。吃饭的时候也是一样,念供养咒,这些都是随缘。大寮煮什么,行堂的同学就给你行什么,行到你跟前是什么,你就吃什么。这就是说人的心就是随着缘来观照。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见闻觉知、色声香味触法,都要能够用智慧来观照,当下自己要起什么心,自己要怎么办,非常清楚。

所谓攀缘,人的心就像猴子一样,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去。猴子跳跃的时候必须要抓住树枝、树干,才能跳来跳去、活蹦乱跳。我们常常听到俗话说“不敢高攀”,高攀就是攀缘,低攀也是攀缘,就像猴子从高处往下处跳,也是攀缘。从高处往低处,从低处往高处,都是攀缘。攀缘是人的散乱心、分别心的表现。攀缘时,内心里就有个执取,执取一个“有”。

就如过斋的时候,可能会有执取。你喜欢吃蘑菇,没有蘑菇就不吃;想吃白菜,没有白菜就不吃;或者喜欢吃辣的,没有辣味,就不想吃;喜欢吃甜的,没有甜的就不想吃。这就是一种执取的心,执着的心,这个执着的心,如果这种执着一直在熏习着我们的心,那我们的分别心就越来越重,问题就会越来越多 。因为不容易做到“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所以一天到晚都是随着烦恼、妄想、颠倒在走,而自己并不知道,反而认为攀缘是正确的。

譬如说小孩子,他喜欢的东西就是玩具,玩具可能是就五块钱、十块钱,非常便宜的东西,而小孩家里可能有百万千万的资产,但这个小孩就只是很喜欢玩具。他一天到头只玩这个玩具,内心当中所缘的就是这个玩具。如果把玩具拿走了不让他玩,或者把玩具弄坏了,他就会大哭大闹。那么,小孩为什么会哭闹呢?因为他离不开这个玩具,他把这个玩具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所以当你把玩具拿走时,他不在于说这玩具值五块钱还是十块钱的问题,也不在于说他的父母可以再给他买一百个一千个玩具。他就喜欢这个玩具,执取这个玩具,对于更大的缘、更有价值的东西,他不知道。这个小孩不知道说自己家里还有更值钱的,更有价值的。像古玩,字画,房子啊,产业啊等等,他觉得这些跟他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也认识不到这个价值。

在庙里边也是一样。我们在这里常住,可能想的只是说自己有一个好的笔记本,有一个好的手表,一个好的mp3。或者说我今天好好打个坐,好好去磕几个头,好好上一堂课。这些概念,表面看起来都是对的,但是实际上,我们的心依然在攀缘,没有想起来说,常住这个时候规定要干嘛?一般都是随着自己的兴趣在做。喜欢时就一直在那里打坐,不喜欢就不坐了;喜欢时就来吃,不喜欢就不来吃。高兴时吃好多,不高兴时吃一点点,这些都是随着我们的心情,随着散乱心、分别心、狂妄心在走。

这样,我们就会缘不到说这个常住是我的,只会缘到说眼前这个钵是我的。这说明我们的心量是很小的。对一个常住,一个寺庙、道场没有认同感,认识不到这是我的一部分,因而人就没有归宿感。学佛法就是要不断地对于正确的、广大的、善的所缘境的认同、归属,我们才会有这种心,才能够起这种心,才有办法去实践。

如果没有这样的认同感,在一个庙里人多了,你就会天天看这个人看不顺,看那个人看不惯;看什么事情也不满意,等等,势必烦恼重重。如果我们有了这种广大的心,有这种随缘的心,有这种皈依的心,有这种认同的心。认识到某某人、某某同学就是我们常住当中的一员,每个人都是寺里的一员,那么,我自己应该怎么办?

比如:你俗家里有个小孩哭了,你就想办法让他不哭。小孩可能会把家里的名贵物品打坏,那你就会想办法去预防,怎么样才能不会让小孩把贵重的物品弄坏,你不会觉得这个事情跟自己没有关系。在道场中也是一样,别人在做事,你也要想方设法去帮助。这就是对寺庙的认同感,归宿感。在道场中,如果没有这种认同感,没有这种归宿感,你就会想这个道场反正也不是我的,是某某法师或者是谁的,跟我没关系,我自己还不知道要住几天,那你的身心怎么能够安顿呢?身心怎么能够自在呢?这样,我们的心就像猴子一样,活蹦乱跳的,每天都是随着自己的妄想在走,随着自己的烦恼在走。所以随缘是非常重要的,要去随什么缘,我们是能够掌握的。

“泛爱众,而亲仁”,亲近善知识、同参道友。在道场,如果我们不能经常培养这种主动的心,去想怎样为这个道场发心、要怎么着力、要怎么用功,我们的心和学习、工作、生活的环境就势必会越来越疏远;这样的道场,我们就不能安住。

“泛爱众”,众生平等,如果我们一直去分别,这个人远、那个人近,这个人大、那个人小,这个人高、那个人低,都是不对的,都是内心的问题,都是我们学佛法要去纠正的,要去对治的。所以这个缘,是我们能够去观照,然后才知道说自己怎么办。见行见行,正见培养起来,问题认识清楚了,然后自己应该怎么办就知道了。就犹如说走路,路子看清楚了,自己就知道怎么走,如果路子看不清楚,那就有可能越走越危险,越走越远,南辕北辙。

道场里有这么多法师,大家在修行用功,我们随缘跟着大家一起用功、学习、做事,就不会有错,不会有大的偏差,慢慢自己也就进步了。这种缘是一种非常强大的一种修行用功善法凝聚成的力量,如果我们缺乏了这种缘,个人用功的力量是非常微弱的,是不容易用的上功的,也就是我们没有靠这样子的一种外在的很好的修行环境、外缘的力量对我们的帮助,对我们保护,我们用功是用不了的。

所以在道场当中,要认清楚我们要怎么用心。认清什么是攀缘,什么是随缘。随缘是主动的,攀缘虽然也是主动的,但是,是勉强的。缘一过,就不行了。就像猴子从这一个树枝攀到另一树枝,它必须要靠外在的一根树枝。随缘,我们看到这根树枝,看到这个境界,看到这棵树,知道我要怎么办,所以随缘和攀缘是不一样的。攀缘就是执着,执着也就是没办法,没办法解决,就犹如我们的心被万能胶给胶住一样,解不开了。

“随缘”,自己知道应该怎么办,知道怎么处理,自己有能力来应对。那么我们有什么能力,怎么来应对呢?比丘也好,沙弥也好,佛、菩萨、祖师大德们都是告诉我们从早到晚应该怎么做,在受戒前都学《毗尼日用》,怎么用功记载得清清楚楚 ,如果我们一天到晚,照着这么去做,那么内心就能够缘到法。

什么叫做缘到法呢?只有透过佛言祖语,经常去忆念、串习、思维,才不会忘记。如果不是有意地听经闻法思维,我们很容易就把法丢到脑后了。所以丛林当中随众、随缘,都是非常高量、重要的修行的下手处,大家要在这方面能够用心去体会。


{返回 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乘佛法与人文道德界说
下一篇:殷切的希望 良好的祝福——学诚法师2006年除夕普茶开示
 过堂用斋 善用其心
 《唐思鹏著作集》序
 如理听闻是趣入佛法的先导
 北京龙泉寺佛法开示
 现前种因 当来结果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二讲
 法华漫话系列:广开方便之门
 认识烦恼是修行的开始
 感悟人生 第一讲 感悟人生 七、超越自我
 皈依开示——龙泉寺2009春节“国泰民安•华严祈福”法会报..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致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二世函[栏目:净空法师]
 冥司登录,一切心行[栏目:心念与命运·第1册]
 瑜伽师地论 本地分 五识身相应地第一[栏目:瑜伽师地论·白话文]
 栀子花[栏目:超然法师·岁月枯思]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九)~A 1081经:本经为佛陀教化“起不善觉”比丘之事迹。[栏目:界定法师]
 相应3经 自身内无我经[栏目:相应部 35.六处相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