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文化导论·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提纲)
 
{返回 吴言生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86

佛教文化导论·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提纲) 

作者: 吴言生

    按:本部分内容是吴言生教授每周周三上午10:00—12:00在陕西师范大学11楼511教室讲授的《佛教文化导论》课中一场讲座的提纲。课程讲授的进度较快。根据同学们的要求,特将此提纲公布,提供下载。本部分内容仅供参考。
---------------------------------------------------


   在汉语史上,汉语大规模地吸收外语来源的词共有三次:一是战国时期,主要是匈奴、西域来源的词;二是魏晋至陏唐时期,主是梵语系统来源的佛教词语;三是明清时期,主要是来自西方语源的词。其中来自佛教的词是对汉语影响最大的一次。梁启超先生曾统计日本人所编的《佛教大辞典》共收有“三万五千余语”。(据梁晓虹文)
  以下习见的语辞,是我随手组合而成,但从中可以看到佛教语言与汉语文化的密切关系。

    大千世界,烦恼丛生。诸佛菩萨,指点迷津。
    众生平等,同趋菩提。金刚不动,解脱功成。
    世界无常,刹那须臾。我佛慈悲,曲设方便
    神通自在,游戏三昧。妙悟境界,冷暖自知。
    一丝不挂,想入非非。百尺竿头,不可思议。

  本课程分九个部分讲授佛教语言。

  一、本生故事

  【舍身饲虎】(菩萨舍己为人不惜牺牲一切)
  【舍身求法/半偈/雪山半偈】(帝释天见雪山大士苦修,化为罗刹,试探其心,读了过去诸佛所说的半偈“生灭灭己,寂灭为乐”。大士闻半偈而心喜,为求后半偈,毅然舍身投崖。)
  【群魔乱舞】(当悉达多乔答摩坐在菩提树下冥思苦索的时候,波旬率领众魔来到这里,千方百计地捣乱、搔扰他。释迦牟尼不为所动,魔王只好率领群魔退去。这一传说说明:要想达到觉悟的境界,必须战胜来自内心的贪欲,也必须战胜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警觉修行过程中难免出现的各种魔事)
  【大彻大悟】(彻悟的境界,完全觉悟的境界)
  【现身说法】(根据大众部“超人间佛陀”的理论,佛教宣称释迦牟尼能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讲说佛法,是为现身说法。后来指以亲身经历为例证,对人进行解说或劝导。现身的意思已经由显现人身变化为亲身经历)

  二、缘起

  【三世有缘】
  【三生有幸】(三生:过、现、未)
  【夙缘】(前生带来的缘份。佛教认为,今生生世的遭遇,都是前生的行为决定。“欲知前生因,现在受者是”)
  【前缘】(前世因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过去世中结下的缘份)
  【宿世因缘】(前世的生死为前生,即宿世。因而将前世的因缘,统称宿世因缘)
  【前身】(今称事物的原来的形态、名称为前身。佛教中指轮回在过去世之身)
  【宿慧】(从前世而来的智慧,在今生遇到机缘就会显发出来)
  【佛度有缘人】(此缘包括善根、慧根、慕道向善之心、勇猛精进的精神等)
  【广结善缘】
  【前因后果】(因是能生,果为所生。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报应】(佛教因果观)
  【作茧自缚】(自因自果。苦果、逆境,都是自己的恶业所招致,不必怨天尤人)
  薄命司
  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自作自受】(自己造下的业因,由自己承担后果)
  【早知今日,悔不当初】(今日之果是当初之因的延续。众生在尝到苦果之后才“悔不当初”,而菩萨深明“因果”之理,终无懊悔。“众生畏果,菩萨畏因”)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教不承认一主宰一切的神或降祸赐福的造物主,认为众生的贫富寿夭及其处境,都是自己的业力造成的)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正果】(佛教修行,谓之“修因证果”。如修五戒十善,证人天果;修四谛法,证罗汉果;修六度万行,证菩萨果;修无上道,证佛果等。邪因结邪果,正果结正果。为区别于“外道”、“邪因”,修行佛法而证到的境界、果位,谓之正果)

  三、四谛

  报应与四谛:
  世间因果,苦、集二谛。苦是果,集是因。人生是苦的,这种苦果,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业因(集),由于业力的牵引,所以感受人生的苦果。出世间因果,是灭、道二谛。灭(涅槃)是果,道是因。以修道为因,将来证得涅槃(灭)正果
  (1)苦谛(痛苦之果)
  【生老病死】
  【愁眉苦脸】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生所生存的世界按空间分为高下三个层次:最下面一层叫欲界,是食欲与淫欲极其旺盛的众生所居住的地方;中间一层叫色界,是已经脱离了粗俗的欲望但没有离开物质的众生所居住的地方;最上面一层叫无色界,是离开了物质而只有精神在于定心状态的众生所居住的地方)
  (2)集谛(痛苦之因)
  [无明是痛苦的根源]
  【无明】(无明即昧于事理。无明居十二因缘之首,是生死轮回的根本。修行佛法,就是要彻底破除无明)
  【习气】(现行的烦恼历久而形成的种种积习)
  【烦恼】(能扰乱心性的因素。根本烦恼:贪、嗔、痴 三毒)
  【尘劳】(世俗事务的烦恼)
  【尘缘】(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因六尘是心的所缘,能染污心性,故称尘缘)。俗语中谓与尘世的因缘。
  [差别生起执着]
  【差别】(事物的差异、不同。在佛学上,是针对平等而言,是妄念的反映。舍离差别之见,才能达到开悟境界。如众生平等,怨亲不二,即是无差别境界。但所谓“平等”,并不是抺煞现象上的种种差别,而是不去执着这种差别 无分别智)
  【执着/着】(我执、法执:固执常一不变的主宰之“我”,产生种种我见;固执外境实有,产生种种法 见)
  [执着的状态]
  【心猿意马】(躁动散乱之心如猿猴攀援不定,不能专注一境。意则犹如奔马,追逐外物。心猿意马之心乃是妄心,佛家把心猿意马视为修道的障碍)
  【痴心妄想】(愚蠢荒唐、不能实现的心思和想法。痴,无明)
  【一厢情愿】(《百喻经》愚人到都城里游玩,偶见公主,相思成疾,几至命危)
  【家贼难防】(佛教以色声香等六尘为外六贼,以眼耳鼻舌等六根为内六贼。家贼即内贼。)
  [执着的结果]
  【飞蛾投火】(喻自取毁灭)
  [执着导致了片面]
  【盲人摸象】(对事物只有片面、支离的了解)
  【镜花水月】(《景德传灯》:“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
  【井/水中捞月】 摩诃僧祗律
  [爱欲的执着]
  【爱河】(爱欲浸染人心,使人溺没而不能自拔,故喻为爱河。苏轼:欲平苦海浪,先干爱河水)
  【欲火】(情欲炽盛如火)
  (3)灭谛(觉悟之果):涅槃的境界
  [觉悟的名称]
  【解脱】
  【自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觉悟】(察觉、开悟智慧)
  【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是众生生死轮回的处所,充满痛苦烦恼)
  【别具只眼】(另有一番独特的眼力与高超的见解) 慧眼 第三只眼 天眼 顶门具眼
  [觉悟的感受]
  【桶底脱落】(无明暗室、无明长夜为密不透风的黑漆桶。桶底脱指智慧照耀、豁然大悟的境界。
  【六根清净】(根是能生的意思。由于眼耳鼻舌身意等官能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能够生起感觉,所以叫做六根。六根不被任何事物染着,即是六根清净)
  【心花怒放】(佛教以清净的本心譬为莲花)
  [觉悟的境界]
  【一尘不染】(色声香味触法,是眼耳鼻舌身意所认识的六种境界。因为它们能够染污人的情识,故称六尘。不被六尘之中的任何一种所染污,就是一尘不染)
  【一丝不挂】
  【火中生莲】 维摩诘经:火中生莲花,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
  【味同嚼蜡】(《楞严经》:“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同嚼蜡。”
  (4)道谛(觉悟之途):通过戒定慧三学等获得觉悟
  [觉悟的获得]
  【指点迷津】(集谛探究造成世俗诸苦的原因的理论,即指点迷津)
  【看破红尘】(尘能污染人的真性)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苦:生死之苦。岸:解脱彼岸)
  [觉悟的获得:舍得]
  【割爱】(爱是贪欲的别名,位列三毒之首。有爱便有嗔,爱嗔相激,增长惑乱。而世俗的爱,只是虚妄、不净、自私的贪爱,只有断爱、离爱、割爱,才能获得觉悟)
  【一笔勾】(明代四大高僧:袾宏、真可、德清、智旭。袾宏是四大高僧中名气最大的一个,写了七首《一笔勾歌诀》,“五色金章一笔勾”、“鱼水夫妻一笔勾”,合称“七笔勾”。勾是涂去之意。一笔勾即一笔勾消。)
  [戒]
  【清规戒律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五戒之不杀生)、
  【自欺欺人】(佛经中以犯妄语者为自欺欺人,五戒之不妄语)
  [定]
  【三昧】(定学)
  [慧]
  【不二法门】

  四、三法印

  【无常】
  【四大皆空】
  【臭皮囊】(皮革制成的袋子)
  【梦幻泡影】(人生无常,世事虚幻。
   金刚六如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五、四圣六凡

  [佛]
  【佛光普照】
  【丈六金身】(法、报、化三身。法身:诸佛所证的真如法性之身;报身:完成佛果之身;化身:佛为了济度众生而变化之身。丈六金身一般指佛的化身)
  [菩萨]
  【菩萨低眉】(菩萨,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汉译为“觉有情”,意为“觉悟的有情”,也就是上求佛道和下化众生的大圣人。菩萨眉宇低垂,俯视众生,端庄慈祥)
  [缘觉]
  【辟支佛】(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
  [声闻]
  【声闻】(闻佛说四谛法之音声而悟道的人)
  [六凡]
  【六凡】(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因此六者都是凡夫位,所以叫做六凡)
  [天]
  【天道】(天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等诸天,因其依处在诸趣之上,故名为天,身有光明,故名为天,果报最胜,故名为天)
  [人]
  【人道】
  [修罗]
  【修罗】(阿修罗的简称,是一种常与帝释天战斗的鬼神)
  [畜生]
  【畜生】(有畜生业因者死后所趣之道途)
  [饿鬼]
  【饿鬼】(时常遭受饥饿的鬼类。其中略有威德者,能得祭品或人间弃食;无威德者,则常不得食,甚至口 渴出火。饿鬼道:造作饿鬼业因的人所走的道途)
  [地狱]
  【地狱】(为罪恶众生死后堕落的地方)
  【十八层地狱】(喻最黑暗、最痛苦的地方)
  【拔舌地狱】(佛教为毁谤佛法者而准备的地狱)
  【刀山剑树】(地狱里的酷刑)、刀山火海
  【阿鼻地狱】(意为无间地狱。在地狱中品位最下,受苦最惨,而没有间歇)
  【六道轮回】(六道的众生都属于迷的境界,不能脱离生死,这一世生在这一道,下一世又生在那一道,在六道里头转来转去,像车轮一样的转,永远转不出去,故名六道轮回)
超凡入圣(超出六道轮回,进入四圣之位)

  六、时空观

  【世界】(即有情众生所住的国土。佛经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世,东西南北上下为界,由此可见有情众生所居住的国土,不但有东西南北上下的分界,而且是有生灭的,不是永恒存在的东西)
  【大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
  【浩劫】(劫是不能用年数来计算的漫长的时间概念。磐石劫 用一件轻软的天衣,每隔三年去拂试一次方广数十里的磐石,直到此石销磨尽,谓一小劫。八十小劫,名一大劫)
  【在劫难逃】(每一个劫都以毁灭性的灾难而告终,所以劫这个时间名词后来被误释为劫数——厄运,注定的灾难。命中注定的事,躲也躲不开)
  【劫后余生】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七、礼仪、仪轨

  【佛要金妆】 像教
  【庄严】(佛像、法师的神态端庄肃穆)
  【晨钟暮鼓】(举行法事时集众而用的法器。因而晨昏撞钟击鼓已成为中国佛寺的一种传统。唐宋以来,我国各大寺院多在佛殿两侧建钟鼓楼以为悬挂钟鼓之用)
  【顶礼膜拜】(顶礼,也叫顶礼佛足,头面礼足,是佛教最高的敬礼——跪伏在地上,用头顶去触及受礼者的脚。膜拜,口称南膜而拜)
  【五体投地】(用左右膝、左右肘、头顶等五个部位着地行礼,是佛教里最为敬重的礼节)

  八、大乘精神

  【大慈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十字街头,灰头土面】(犹言蓬头垢面,形容肮脏相。也写作“灰头土脸”。大乘佛教指出,修行成就后,还要发大悲心,返回尘世中去救度众生。灰头土面即指应众生缘而化现的凡夫形象)
  【娑婆往来八千度】(娑婆华译为堪忍,因此世界的众生堪能忍受十恶三毒及诸烦恼而不肯出离,故名堪忍世界)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现身说法】(佛菩萨均有法、报、化三身。化身是法身的妙用,能够变现自在,度化众生,千百亿化身)
  【普渡众生】

  九、佛教的传授

  【导师】(引路的人。佛为众生指点迷津,指示通向“彼岸”的正道,故称“大导师”)
  【正宗】(佛教禅宗称初祖达摩所传的嫡系学派为正宗。宗,指禅宗。禅宗自称“宗门”、“宗下”,称其他佛教流派为“教”。后泛指学业技术的嫡传正派。
  【法门】(佛的教化方式和内容,称为法门)
  【昙花一现】(佛经中用来比喻佛法难闻)
  【如是我闻】 我闻如是
  【空中楼阁】(修行者应筑好根基,循序渐进)
  【醍醐灌顶】(醍醐是从牛乳中反复提炼而得到的甘美食品,喻无上法味〈最高教义〉。灌顶原来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的仪式:取四大海之水装在宝瓶中,流注新王之顶,象征新王已享有统治四海的权力。密宗沿用此法作为僧人升任阿阇黎(规范师)时的仪式。佛教典籍中用以喻灌输智慧、佛性,除却疑虑,从而心地清凉)
  【正法眼藏】(正法即佛陀的正法;眼,表示佛法朗照宇宙;藏,表示佛法包含万有)
拈花微笑(世尊拈花,迦叶微笑)
  【心心相印】(印是契合、符合的意思。心与心互相契合,形容彼此的心意完全一致)
  【印可】(证明弟子之所得,而加以赞美许可)
  【衣钵相传】(禅宗师徒间传法,常以衣钵为信)
  【投机】(合乎佛祖的心机)
  【天女散花】(维摩诘经)
  【单刀直入】(不依经论文句,斩尽葛藤〈分别杂念〉,故以单刀直入为喻)
  【当头棒喝】(禅门认为佛法不可思议,开口即错,动念即乖。为了打破学人的迷执,不少禅师用棒,或用喝,作为施教的一种方式)
  【应病与药】(佛为医王,对症下药)
  【天花乱坠】
  【顽石点头】(说理透彻,使没有悟性的人也心悦诚服。顽石:无知觉的石头)
广长舌、海潮音(海潮声势壮阔,涨落有时,常用来比喻佛、菩萨应时对机的说法)
  【辩才无碍】(佛、菩萨具有广长舌,善于说法)

  十、其他(略)


-------------------------------------------------------------------------

  参考书目

  (1)《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2)《佛教成语》(朱瑞玟编,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返回 吴言生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曹洞宗禅诗研究
下一篇:经典颂古 后记
 经典禅诗 第四章 曹洞宗禅诗 六、曹山“五相”偈
 经典禅诗 第一章 前分灯时期的禅诗 二、永嘉大师的《证道歌》
 云门宗禅诗研究
 经典颂古 第三章 公案颂古与禅门机锋 二、赞叹机锋相酬
 经典禅诗 第十章 名僧禅诗欣赏 六、同安察《还源诗》
 经典颂古 第二章 公案颂古与不二法门 七、圆融空有
 经典禅诗 第六章 法眼宗禅诗 二、一切现成
 经典禅诗 第十章 名僧禅诗欣赏 七、廓庵禅师《十牛图颂》
 深层生态学与佛教生态观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禅宗的诗学话语体系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华严宗十重唯识观略述[栏目:董群教授]
 笨猴救月[栏目:律典故事]
 保护龙华古刹[栏目:太虚法师]
 第八章 临济法门(三)——杨歧宗的建立 一、杨歧宗的创立[栏目:禅宗宗派源流]
 没有生,也没有灭[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一]
 芝麻开门[栏目:行者随笔]
 善用祈愿与祈求,启动愿力好修行[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能明能平能通摄[栏目:仁俊法师]
 佛教眼中的物质世界(复旦大学演讲)[栏目:索达吉堪布]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六十七节课[栏目:入行论学习]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