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三
林清玄眼中的圣严法师
──人文、人道、人本主义者
《生命潜能》杂志社黄淑贞整理
我三十岁的时候感觉到生命没有价值、人生没有意义、所追求的都没有价值,往后我要怎么办呢?
当时考虑出家,出家是一种方法,因为已经对人生没有意义跟价值了,那最好是出家,可是,我有太太、有小孩子,好像比较不可能。到底有什么可以发展自我的生命?于是我就开始读佛教的经典,当然也读到圣严法师的书,特别是在理念上,有几部书给我特别的启示。有二本叫《禅门骊珠集》、《禅门修证指要》(就是师父将《大藏经》中,有关禅宗的部分选出精华,重新编辑的书)。当时我在报社当主编,我就觉得这个法师很有编辑概念,竟然可以做出这么好的书(那时还不认识师父)。于是当新学友书局找我推荐几本书做传家宝时,我便推荐《禅门骊珠集》和《禅门修证指要》,但他们感到不明白。
我觉得只要了解这二本书就可以真正进入核心,进入禅宗的精神世界,所以读了这二本书就很想认识这位师父,才跑到农禅寺去找师父,后来我还编了三本师父的书《禅门三要》。所以说我和师父的因缘就是因为认同师父的理念,向往他的道风,而见了面以后,师父非常慈悲,给我很多的指导,对我刚开始的修行有很多关键性的作用,譬如我以前很喜欢讲神通,现在就完全回到人的立场。
师父的理念可简略的分为三部分:
(一)
他是一个人文主义者:背景因苦学成功,学术的欲望及渴求超过一般人,所以他深深的感觉教育、学术、文化对下一代的重要,因此他推动文化、出版、法鼓山的理念,都站在人文的立场与角度,只有人文得到发展,那么人的品质才可以得到提升。基本上,他是非常强调文化的,而不是强调一般佛教徒的感应,如果要提升佛教,只能从文化着手。
(二)
他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因为佛教讲慈悲,可是对众生的慈悲常常会过度的强调平等而失去主题性。而他的慈悲是讲人的慈悲、人对人的慈悲,例如师父就常常推动对贫民的救济。我想师父的弟子都能感受到他对人非常注重!
(三)
他是一个人本主义者:他所提倡的观念思想,都是每一个人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到的而不是做不到的。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国家的师父的理念,连他们自己都做不到,更遑论弟子了。譬如说,师父所讲的,如果看过他的著作就会发现,只要是人愿意努力,就可以达到同样的地步、境界,没有什么神奇、不可知或不可说的地方。
我想这三个精神,事实上是释迦牟尼佛早期的精神,因为佛教经过很多时代、文化的洗礼演变成现在这种面目,现在的面目简单的讲就是非人文的、非人道的、非人本的。我们如果要使佛教有更好的发展,一定要从人的角度发展佛教的基础及思想。我觉得这是师父最令我感到敬佩的地方,也就是他作为一个人的法师,或者再扩大一点说,他作为一个人间的师父,显然与一般师父有本质上的差异。师父亲手著作的〈四众佛子共勉语〉,里面好几句我很受用,「提升人的品质……忙人时间最多」,这对我们来讲很有用。譬如说,我也很忙,一年要演讲二百多场,每个月要写一本书,杂事很多,可是师父比我更忙,他却甘之如饴。而且他的身体又没有我好,每次想到这一点,就可以激励自己,给自己一些新的能源。我想这也是以前我们佛教推广工作上很少做到的,过去很少人讲一些平易近人,很容易可以领受的理念,我觉得师父这些语言都是他经过多年修订、浓缩的结晶。
(一九九三年七月《生命潜能》杂志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