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经典禅诗 第二章 临济宗禅诗 五、“无位真人”
 
{返回 吴言生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959

临济宗禅诗

五、无位真人

吴言生

[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

第49—54页

     五、“无位真人”

    “无位真人”是临济禅的又一思想精髓。铃木大拙在《临济的基本思想——〈临济录〉中‘人’之研究》中指出:“‘人’的概念是全书的关键,也是真正禅宗精神的核心。”〔转引自阿部正雄《禅与西方思想》第八二页,上海译文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版。〕 《临济录》载:

    上堂云:“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诸人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时有僧出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师下禅床把住云:“道,道!”其僧拟议,师托开,云:“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便归方丈。

    佛教一般修行之次第,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阶位。“无位真人”即指不住于任何阶位的自由的人,即人人本具的佛性,是无始以来的真我。临济为了避免触犯、唐突这个佛性,不说它就是佛性。学僧探问“无位真人”之所在,临济遂以峻烈手段逼拶他,要他回光返照,自己体会。僧人正待开口,临济又担心他落在识心中,触了不可说的忌讳,遂立即将他推开,阻止他开口,同时为了避免他执着名相,便随说随扫,将“无位真人”等同于“干屎橛”,显出凡圣一如之境。“无位真人”公案说明,每个人都有圆满自足的佛性,不必向外驰求,只是由于这佛性受到污染,以致于经常隐藏而不能显露。临济宗禅人守端、仁勇的吟咏,生动地反映出对“无位真人”的感悟(分别见(《颂古》卷二一白云端颂、保宁勇颂):
   
        春风浩浩烘天地,是处山藏烟霭里。
        无位真人不可寻,落花又见随流水。
   
        播土扬尘没处藏,面门出入太郎当。
        撒尿撒屎浑闲事,浩浩谁分臭与香。
   
    临济喜欢用“活泼泼地”来描述平常的、自由的人的生命活动。“你还识渠么?活泼泼地,只是勿根株。拥不聚,拨不散,求着转远,不求还在目前,灵音属耳。”(《临济录》) “无位真人”洋溢着诗情画意,流宕着活泼圆转的机用。春风送暖,烘拂天地,而“无位真人”却如同烟霭蒙蒙中的春山,如同白云缭绕里的桃源,迷离惝恍,不可寻觅。从随着流水飘浮而至的落花上,可以感受到它的气息,但如果寻源问津,却杳无迹象。一个“又”字,点明诗人追寻“无位真人”不是一年,而是多年。参禅者只有发现自己心中的那座桃源,才会不再外求,而向内“看,看”,与本真的我合而为一。

    与守端重在塑造意境不同,仁勇的禅诗,则直截指出,禅者的生命中存在着“无位真人”。铃木大拙说:“临济的‘无位真人’即指自性。他的说法几乎完全围绕着这个人,这人有时亦称作‘道人’。他可说是中国禅宗思想史上第一位禅师,强调在人生活动每一方面都存在着这个人。他孜孜不倦地要他的弟子们去体认这个人或真正的自性。”〔铃木大拙《禅学讲座》,见《禅宗与精神分析》第四三页,贵州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版。〕 汾阳“十智同真”中的“同遍普”指出,了悟佛法并不是进入一个特别的世界,在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物,如土、石、瓦砾中,都存在着佛法;浮山九带的“平怀常实带”则指出,佛法无特别处,日常着衣吃饭都是真实佛法,“信手拈来草,无可无不可。设使风来树动,浪起船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有何差别”,“无圣可求,无凡可舍。内外平怀,泯然自合”(《人天眼目》卷二), “吃饭吃茶无别事,见山见水总皆然”(《五家宗旨纂要》)。 “无位真人”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自然会展开现象界的撒尿撒屎的生活,在看似卑下平凡的行动中,显露着妙用。超越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正是临济禅的特征。

    注重“无位真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机用,与临济宗禅人悲智双运的思想密切相关。禅者观色即空,成大智而不住生死。观空即色,成大悲而不住涅槃。大智,是上求菩提的佛教智慧;大悲,是下化众生的淑世悲怀。两者如车之双轮,鸟之二翼。善昭说,“文殊、普贤、观音、势至、满心、十地、弥勒、慈尊”,本来可以成佛,却以大悲之心,“担柴着火,荷众苦辛,憨痴不辨,扫地放牛”(《汾阳录》卷中)。 浮山九带有“屈曲垂带”,谓悲智双运的禅者,虽然证悟成佛,却甘为菩萨而不安住佛位,“脱珍御服,着弊垢衣”(《人天眼目》卷二)。临济宗禅人主张不安住悟境,而要从悟境转身而出,悲智双运:“一种轮回又一回,入廛垂手化群迷。智大岂留生死界,悲深不住涅槃阶。毗卢经卷尘中现,优钵罗花火里开。非我如今难比况,千佛稽首叹奇哉。”(《古尊宿》卷二四《神鼎》) 临济宗禅人并不排斥世之常情,写送别怀友,也别有情愫。文悦诗云(均见《古尊宿》卷四一):
   
        迹遁寒岩云鸟绝,阴崖流水花微发。
        昨夜天风扫石床,寥寥坐对三生月。
   
        禅人别我访南宗,吴楚山川去几重。
        莫谓临歧无可赠,万年松在祝融峰。
   
        散尽浮云落尽花,到头明月是生涯。
        天垂六幕千山外,何处清风不旧家?
   
    第一首写别后相思。诗人遁迹寒岩,云鸟不来,高旷孤寒。但这并不是一潭死水,在静寂中自有生机汩汩呈露。流水淙淙,崖花微绽。天风浩浩,净扫石床。诗人跏趺而坐,对皎月,怀友人,思绪翱翔在过现未三世。海枯石烂,三世电转,然而此情、此心却永远不会改变。深情流注,格高韵远。

    第二首写临歧殷望。参禅者别我远去,山一重水一重,不知后会何年。诗人依依相送,知己临歧而别。诗人将南岳奇峰祝融顶上的万年松赠予友人,象征着参禅者踏破千山万水终将彻见自性。万年松顶天立地,笑傲浮云,只有到了孤拔之境的禅者,才能看到它挺立的身姿。对友人的勉励尽在不言之中。

    第三首是对离情别绪的禅意消解。世俗妄念的浮云已经散尽,参禅所得圣解的花瓣也已经飘谢,唯有自性明月,照破凡圣,亘古清亮。千山之外,夜幕低垂,雾霭苍然。但是,有明月驱昏暗,有清风涤烦暑,心国灿朗,什么地方不是精神的家园!这类禅诗,充分表明临济的“无位真人”,“既不是一般的意识,也不是抽象的人性,它就是活生生的‘人’,一个具体的存在”。〔 阿部正雄《禅与西方思想》第八五页。〕 “义玄虽有不少关于本体界的具体描述,但其主要目的是要为禅僧提供禅悟的意境体验,使他们获得寓神圣于平凡的宗教感受”。〔 潘桂明《中国禅宗思想历程》第二九四页。〕    

 


{返回 吴言生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经典禅诗 第二章 临济宗禅诗 六、无依道人
下一篇:经典禅诗 第二章 临济宗禅诗 四、无事是贵人
 经典颂古 第二章 公案颂古与不二法门 六、打通圣凡
 经典颂古 第二章 公案颂古与不二法门 三、悬搁语言
 禅宗审美感悟论——“见山只是山”的禅悟生发机制蠡测
 经典禅诗 第六章 法眼宗禅诗 三、法眼宗禅诗与大乘佛典
 经典禅诗 第八章 二、黄龙三关
 禅宗的诗学话语体系
 经典禅诗 第七章 杨岐宗禅诗 二、立处皆真
 经典禅诗 第十章 名僧禅诗欣赏 四、腾腾和尚《了元歌》
 经典禅诗 第四章 曹洞宗禅诗 一、石头希迁的《参同契》
 经典禅诗 第十章 名僧禅诗欣赏 一、王梵志禅诗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四分律宗(隆莲法师)[栏目:律宗简介]
 八.难道不是韦驮护法?[栏目:玉琳国师]
 甘肃崆峒山儒道佛三教和谐共处[栏目:佛教与文化]
 大乘佛教所认知的佛陀[栏目:佛宝论·明贤法师]
 医病与医命[栏目:仁焕法师]
 41、渔翁得利[栏目:百喻故事广释]
 请问经旙损坏、破了要如何处理?[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庄子集注序[栏目:太虚法师]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 五下 六 佛陀入涅槃[栏目: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
 落实华严境界[栏目:净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