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经典禅诗 第四章 曹洞宗禅诗 一、石头希迁的《参同契》
 
{返回 吴言生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934

曹洞宗禅诗

一、石头希迁的《参同契》


吴言生

[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

第77—83页

    曹洞宗最为显著的思想是理事、正偏的兼带回互。它的思想渊源,远可以追溯到《华严经》、华严宗,近可以上溯到石头希迁。希迁的禅风圆转无碍,时人称为“石头路滑”。其五言偈颂《参同契》,借用东汉末年炼丹方士魏伯阳著作的名字,展开各种思想的会通(《洞山悟本录》):
   
        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
        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
        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
        执事原是迷,契理亦非悟。
        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
        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
        色本殊质像,声元异乐苦。
        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浊句。
        四大性自复,如子得其母。
        火热风动摇,水湿地坚固。
        眼色耳音声,鼻香舌咸醋。
        然于一一法,依根叶分布。
        本末须归宗,尊卑用其语。
        当明中有暗,勿以明相遇;
        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
        明暗各相对,譬如前后步。
        万物自有功,当言用及处。
        事存函盖合,理应箭锋拄。
        承言须会宗,勿自立规矩。
        触目不见道,运足焉知路。
        进步非远近,迷隔山河固。
        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
   
    《参同契》中,“参”意为参差不齐,指世间万法分殊,各守其位,互不相犯;“同”,意为万法虽殊,同归真如;所谓“契”,则是二者的统一。具体说来,心、物有别,内、外有别,理、事有别,但这些分别,归根结蒂,不过是体用之别,从本质上看是一体的。石头的《参同契》,就是既要分辨出它们的不同,又要辨明它们的契同,达到理事圆融。

    “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石头在一开始就强调《参同契》所颂的是佛陀的心法。佛陀将涅槃妙心传付给迦叶,历经二十七祖,传至达摩。达摩东渡来华,禅宗遂开始了“东西密相付”的历史。

    “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在传授禅法的时候,由于人的器根有利钝愚鲁的不同,所以悟道也有顿、渐不同,由此生起了北宗的渐修和南宗顿悟的差别。但就求道悟道而言,并没有高下之分,所以不能有南宗、北宗的门户之见。

    “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灵源”,指心、理,即本体。“枝派”,指物、事,即现象。自心自性,即是万法之源,光明皎洁,但它并不是单独的存在,而是显现在一物一事之中。树木有千百条枝干,河流有千万条支流,但树木的根部只有一个,河流的源头只有一个。“灵源”正像树木的枝干、河流的枝派一样,流注在万事万物之中。虽然物、事只是个别,只是殊相,只体现了真如的一支、一脉,但真如却暗暗流注于其中,所以它们同样是真如的全体。理、事虽有体用之别,却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二者不能偏废,更无高下之分。

    “执事原是迷,契理亦非悟。”“理”是渗透在千差万别的现象界事物中的理体;“事”则是被法性渗透的现象界中千差万别的事物,属于用的范畴。执着于千差万别的某一现象界事物是迷,仅仅体会了寓于事物中的理体也是迷。换言之,执着于事相而求法求道是迷妄,执着于契理而不识事相差别同样也是迷妄。只有理事融通,才能无所执着。

    “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宇宙间万事万物就是“门门一切境”,它们的关系是既回互而又不回互:“回互者,谓诸根境互相涉入,如帝网珠也;不回互者,谓诸根境各住本位,未尝混杂也。虽互相涉入,而实各住本位;虽各住本位,而实互相涉入,此非意识之境。”〔永觉禅师《洞上古辙》卷上《参同契注》,收于《永觉元贤禅师广录》卷二七,续藏第一二五册。〕 

    “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事理之间尽管界限分明,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互相依存,互相作用,同时又保持其独立的个性。事与理虽然彼此相依相涉,却各有分限,互不淆杂。

    “色本殊质像,声元异乐苦。”明确了理事关系的基本原则之后,还要深入了解万法殊相,从纷繁复杂的森罗万象来悟入理体。“色”大约相当于物质,凡是我们的六根所能感受得到的,都可纳入“色”的范畴。“色本殊质象”,是说我们的六根所感受的现象界事物的本来面目,与六根依缘六尘而生的六境是很不相同的。这是因为我们习惯于从一己的立场来看待世间万物,由此而产生对事物表象的虚妄认识,与色尘的本来面目大相径庭。同理,“声元异乐苦”,人们的耳根所依缘声尘而生的耳识,与声尘的本来面目差之千里。“暗”与“明”的关系犹如理与事、体与用的关系,“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浊句”是说,在本体上似是符合上中根机的言句,放在体用的角度去看,却又是清浊分别见之境了。

    “四大性自复,如子得其母。火热风动摇,水湿地坚固。”构成色法的地、水、火、风四大要素,火性暖,风性动,水性湿,地性坚。由于四大和合的原因,使其自性不能显现。只要透过四大和合的一切现象界事物而见到四大的自性,就会在用中见体,如同因子而见其母。“母”与“子”,就是体与用,也是共相与殊相、一般与个别、理与事、心与物。

    “眼色耳音声,鼻香舌咸醋。然于一一法,依根叶分布。”人们认识外物,眼根所对为色尘,耳根所对为声尘(音声),鼻根所对为香尘,舌根所对为味尘(咸醋),身根所对为触尘,意根所对为法尘。六根执着于六尘。如果洞知五蕴本空,六尘非有,则佛道自成。站在权宜方便的角度上看,有四大、六根之分;站在根本的立场上看,世间纭纭万法都是由真如之根所派生出的枝叶。

    “本末须归宗,尊卑用其语。”明确了体用关系之后,就可以灵活地运用禅机了。“本”就是心性,性理;“末”就是万物,事相。在运用机锋之前,首先要把所涉及的理、事的内涵、性质辨析得准确清晰,然后要分清二者在这段机语中的主从、轻重关系。

    “当明中有暗,勿以明相遇。”这里的“明”、“暗”,有两层含义:

    其一,事相显豁为“明”,性理深奥为“暗”。当学人悟道处在用中有体时,作为师父不能单纯地从用的角度去接引他;“当暗中有明,勿以暗相睹。”当学人悟道处在体中有用时,作为师父也不能单纯地从体的角度去接引他。

    其二,明白的语言称为“明”,含蓄的语言称为“暗”。“当明中有暗,勿以明相遇”是说对明白显豁的道理,不要以明对明,流于浅薄;“当暗中有明,勿以暗相睹”是说深奥的道理,应当注意语言的通俗易懂,不要以暗对暗,流入晦涩。

    “明暗各相对,譬如前后步。”理与事、明与暗各自相对待而又统一于真如之体,如同人在行走时两足有先有后,不可偏废。

    “万物自有功,当言用及处。”世间万法各有其功用,学人当明其“用”与所用之场合。世间万法纷然,既不能妄立一法,也不能妄废一法。

    “事存函盖合,理应箭锋拄。”事存在于理体中,如同函盖一样的密合,有事就有理;理如同一竿接一竿疾飞而来的箭,没有一件事不被它所贯串!理遍在万物,好比箭穿靶心,一以贯之。

    “承言须会宗,勿自立规矩。”石头告诫弟子,以后各自开山立派时,切不要失却本宗,秉承祖师言教,必须理会其宗风,不得自立规矩以坏祖师家法。

    “触目不见道,运足焉知路。进步非远近,迷隔山河固。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从理事圆融、“回互不回互”的立场出发,一切皆是真如理体的变现。因此大修行人彻悟第一义时,就会触目皆是菩提,就能进步(悟道),就能顿悟真如;如果执迷于事理之别,不明“回互不回互”之理,则与道相隔,就像山河阻隔的坚固了。大道无南北、内外、心物、理事、顿渐之别,因此要抓紧有限的光阴努力修行,以免枉坐竹榻蒲团,虚度时日。

    根据《参同契》的思想,理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一切事物又在理的统摄下各各呈现出差别。因此在把握事物的本体时,不能昧失其现象界的差别;在认识现象界的差别时,又不能昧失渗透于一切现象界中的“理”。不明白“不回互”的道理,就会混淆事理;不明白“回互”的道理,就会孤立片面。事事圆融,回互而又不回互,这才是完整的体用关系和理事关系,是真正的“石头路滑”之处。只有明白了事理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区别的道理,才能作到理事会通,圆融无碍。这成为曹洞宗正偏回互说的理论基石。


{返回 吴言生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经典禅诗 第四章 曹洞宗禅诗 二、云岩昙晟的《宝镜三昧》
下一篇:经典禅诗 第三章 沩仰宗禅诗
 “六如茶痴”林治君新作《茶道养生》序
 经典禅诗 第十章 名僧禅诗欣赏 五、修雅《闻诵法华经歌》
 经典禅诗 第五章 云门宗禅诗 三、随波逐浪
 经典禅诗 第一章 前分灯时期的禅诗 一、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
 经典禅诗 第一章 前分灯时期的禅诗 二、永嘉大师的《证道歌》
 经典禅诗 第七章 杨岐宗禅诗 一、超越对立
 经典禅诗 第六章 法眼宗禅诗 三、法眼宗禅诗与大乘佛典
 经典颂古 第三章 公案颂古与禅门机锋 三、激赏大机大用
 楞伽妙谛印禅心——论《楞枷经》对禅思禅偈的影响
 经典颂古 第二章 公案颂古与不二法门 三、悬搁语言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喜乐的曼达拉 前行(六)[栏目:喜乐的曼达拉]
 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是否违背众生自作自受的因果?[栏目:开愿法师答疑]
 四念处内观智慧禅法 增锐诸根[栏目:舍弃我禅师]
 驱散乌云 觉性朗然[栏目:济群法师·微教言]
 公道[栏目:智空和尚讲禅]
 大悲咒句解 76、南无喝啰怛那 哆啰夜耶[栏目:大悲咒句解]
 密宗的持诵与辨境[栏目:冯达庵居士]
 Commentary on Blue Cliff Records Case Number Eight..[栏目:Shunryu Suzuki]
 佛教的社会观点[栏目:韩廷杰教授]
 福报的由来 十八、福从何而生[栏目:福报的由来]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