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经典禅诗 第四章 曹洞宗禅诗 一、石头希迁的《参同契》
 
{返回 吴言生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504

曹洞宗禅诗

一、石头希迁的《参同契》


吴言生

[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

第77—83页

    曹洞宗最为显著的思想是理事、正偏的兼带回互。它的思想渊源,远可以追溯到《华严经》、华严宗,近可以上溯到石头希迁。希迁的禅风圆转无碍,时人称为“石头路滑”。其五言偈颂《参同契》,借用东汉末年炼丹方士魏伯阳著作的名字,展开各种思想的会通(《洞山悟本录》):
   
        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
        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
        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
        执事原是迷,契理亦非悟。
        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
        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
        色本殊质像,声元异乐苦。
        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浊句。
        四大性自复,如子得其母。
        火热风动摇,水湿地坚固。
        眼色耳音声,鼻香舌咸醋。
        然于一一法,依根叶分布。
        本末须归宗,尊卑用其语。
        当明中有暗,勿以明相遇;
        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
        明暗各相对,譬如前后步。
        万物自有功,当言用及处。
        事存函盖合,理应箭锋拄。
        承言须会宗,勿自立规矩。
        触目不见道,运足焉知路。
        进步非远近,迷隔山河固。
        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
   
    《参同契》中,“参”意为参差不齐,指世间万法分殊,各守其位,互不相犯;“同”,意为万法虽殊,同归真如;所谓“契”,则是二者的统一。具体说来,心、物有别,内、外有别,理、事有别,但这些分别,归根结蒂,不过是体用之别,从本质上看是一体的。石头的《参同契》,就是既要分辨出它们的不同,又要辨明它们的契同,达到理事圆融。

    “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石头在一开始就强调《参同契》所颂的是佛陀的心法。佛陀将涅槃妙心传付给迦叶,历经二十七祖,传至达摩。达摩东渡来华,禅宗遂开始了“东西密相付”的历史。

    “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在传授禅法的时候,由于人的器根有利钝愚鲁的不同,所以悟道也有顿、渐不同,由此生起了北宗的渐修和南宗顿悟的差别。但就求道悟道而言,并没有高下之分,所以不能有南宗、北宗的门户之见。

    “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灵源”,指心、理,即本体。“枝派”,指物、事,即现象。自心自性,即是万法之源,光明皎洁,但它并不是单独的存在,而是显现在一物一事之中。树木有千百条枝干,河流有千万条支流,但树木的根部只有一个,河流的源头只有一个。“灵源”正像树木的枝干、河流的枝派一样,流注在万事万物之中。虽然物、事只是个别,只是殊相,只体现了真如的一支、一脉,但真如却暗暗流注于其中,所以它们同样是真如的全体。理、事虽有体用之别,却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二者不能偏废,更无高下之分。

    “执事原是迷,契理亦非悟。”“理”是渗透在千差万别的现象界事物中的理体;“事”则是被法性渗透的现象界中千差万别的事物,属于用的范畴。执着于千差万别的某一现象界事物是迷,仅仅体会了寓于事物中的理体也是迷。换言之,执着于事相而求法求道是迷妄,执着于契理而不识事相差别同样也是迷妄。只有理事融通,才能无所执着。

    “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宇宙间万事万物就是“门门一切境”,它们的关系是既回互而又不回互:“回互者,谓诸根境互相涉入,如帝网珠也;不回互者,谓诸根境各住本位,未尝混杂也。虽互相涉入,而实各住本位;虽各住本位,而实互相涉入,此非意识之境。”〔永觉禅师《洞上古辙》卷上《参同契注》,收于《永觉元贤禅师广录》卷二七,续藏第一二五册。〕 

    “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事理之间尽管界限分明,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互相依存,互相作用,同时又保持其独立的个性。事与理虽然彼此相依相涉,却各有分限,互不淆杂。

    “色本殊质像,声元异乐苦。”明确了理事关系的基本原则之后,还要深入了解万法殊相,从纷繁复杂的森罗万象来悟入理体。“色”大约相当于物质,凡是我们的六根所能感受得到的,都可纳入“色”的范畴。“色本殊质象”,是说我们的六根所感受的现象界事物的本来面目,与六根依缘六尘而生的六境是很不相同的。这是因为我们习惯于从一己的立场来看待世间万物,由此而产生对事物表象的虚妄认识,与色尘的本来面目大相径庭。同理,“声元异乐苦”,人们的耳根所依缘声尘而生的耳识,与声尘的本来面目差之千里。“暗”与“明”的关系犹如理与事、体与用的关系,“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浊句”是说,在本体上似是符合上中根机的言句,放在体用的角度去看,却又是清浊分别见之境了。

    “四大性自复,如子得其母。火热风动摇,水湿地坚固。”构成色法的地、水、火、风四大要素,火性暖,风性动,水性湿,地性坚。由于四大和合的原因,使其自性不能显现。只要透过四大和合的一切现象界事物而见到四大的自性,就会在用中见体,如同因子而见其母。“母”与“子”,就是体与用,也是共相与殊相、一般与个别、理与事、心与物。

    “眼色耳音声,鼻香舌咸醋。然于一一法,依根叶分布。”人们认识外物,眼根所对为色尘,耳根所对为声尘(音声),鼻根所对为香尘,舌根所对为味尘(咸醋),身根所对为触尘,意根所对为法尘。六根执着于六尘。如果洞知五蕴本空,六尘非有,则佛道自成。站在权宜方便的角度上看,有四大、六根之分;站在根本的立场上看,世间纭纭万法都是由真如之根所派生出的枝叶。

    “本末须归宗,尊卑用其语。”明确了体用关系之后,就可以灵活地运用禅机了。“本”就是心性,性理;“末”就是万物,事相。在运用机锋之前,首先要把所涉及的理、事的内涵、性质辨析得准确清晰,然后要分清二者在这段机语中的主从、轻重关系。

    “当明中有暗,勿以明相遇。”这里的“明”、“暗”,有两层含义:

    其一,事相显豁为“明”,性理深奥为“暗”。当学人悟道处在用中有体时,作为师父不能单纯地从用的角度去接引他;“当暗中有明,勿以暗相睹。”当学人悟道处在体中有用时,作为师父也不能单纯地从体的角度去接引他。

    其二,明白的语言称为“明”,含蓄的语言称为“暗”。“当明中有暗,勿以明相遇”是说对明白显豁的道理,不要以明对明,流于浅薄;“当暗中有明,勿以暗相睹”是说深奥的道理,应当注意语言的通俗易懂,不要以暗对暗,流入晦涩。

    “明暗各相对,譬如前后步。”理与事、明与暗各自相对待而又统一于真如之体,如同人在行走时两足有先有后,不可偏废。

    “万物自有功,当言用及处。”世间万法各有其功用,学人当明其“用”与所用之场合。世间万法纷然,既不能妄立一法,也不能妄废一法。

    “事存函盖合,理应箭锋拄。”事存在于理体中,如同函盖一样的密合,有事就有理;理如同一竿接一竿疾飞而来的箭,没有一件事不被它所贯串!理遍在万物,好比箭穿靶心,一以贯之。

    “承言须会宗,勿自立规矩。”石头告诫弟子,以后各自开山立派时,切不要失却本宗,秉承祖师言教,必须理会其宗风,不得自立规矩以坏祖师家法。

    “触目不见道,运足焉知路。进步非远近,迷隔山河固。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从理事圆融、“回互不回互”的立场出发,一切皆是真如理体的变现。因此大修行人彻悟第一义时,就会触目皆是菩提,就能进步(悟道),就能顿悟真如;如果执迷于事理之别,不明“回互不回互”之理,则与道相隔,就像山河阻隔的坚固了。大道无南北、内外、心物、理事、顿渐之别,因此要抓紧有限的光阴努力修行,以免枉坐竹榻蒲团,虚度时日。

    根据《参同契》的思想,理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一切事物又在理的统摄下各各呈现出差别。因此在把握事物的本体时,不能昧失其现象界的差别;在认识现象界的差别时,又不能昧失渗透于一切现象界中的“理”。不明白“不回互”的道理,就会混淆事理;不明白“回互”的道理,就会孤立片面。事事圆融,回互而又不回互,这才是完整的体用关系和理事关系,是真正的“石头路滑”之处。只有明白了事理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区别的道理,才能作到理事会通,圆融无碍。这成为曹洞宗正偏回互说的理论基石。


{返回 吴言生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经典禅诗 第四章 曹洞宗禅诗 二、云岩昙晟的《宝镜三昧》
下一篇:经典禅诗 第三章 沩仰宗禅诗
 经典禅诗 第四章 曹洞宗禅诗 六、曹山“五相”偈
 经典禅诗 第五章 云门宗禅诗 一、涵盖乾坤
 经典颂古 第三章 公案颂古与禅门机锋 二、赞叹机锋相酬
 经典颂古 第二章 公案颂古与不二法门 六、打通圣凡
 云门宗禅诗研究
 经典禅诗 第八章 二、黄龙三关
 经典颂古 第一章 公案颂古与本原心性 二、本心的迷失
 祖师禅的精髓:生活禅
 沩仰宗禅诗研究
 经典禅诗 第二章 临济宗禅诗 四、无事是贵人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学习圣贤修自心[栏目:传喜法师]
 《佛祖统纪》与中国宋代僧人的史学思想(韩毅)[栏目:佛教历史文化研究]
 圣者言教 第二十九课(五)贪心的过患[栏目:圣者言教]
 师徒之情[栏目:人间佛教的人情味]
 中国古代诗僧与僧诗的审美解读(高琼)[栏目:佛教与艺术]
 我的佛教革命失败史[栏目:太虚法师]
 地藏本愿经讲记[栏目:慧律法师]
 以身体的根识来做利他的修持[栏目:狮吼音·开示集]
 宰制己念[栏目:找回内心的平静]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栏目: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