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看清它超越它
 
{返回 体方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85
看清它超越它
      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在每一次的障碍、或者是困难、或者是逆境、或者是烦恼来的时候,要作反省、要作思惟。针对我们的问题,去发觉他的原因,你就有机会去改变他,精进而超越。所以阿湿波誓虽然遭这麽大的病患,但是他又制造了一个因缘,因为佛陀去看他,给他开示,他反而在正法的熏习之下,当下不但是解脱啦,病也好啦。
      那我们就知道,人间也是一样,当我们碰到逆境、困难、挫折、失意的时候,正是我们突破的一个因缘,修行的过程中有一点障碍、不如意的时候,千万不要退悔。更应该要看清楚我们今天所谓的逆境的因缘是什麽。我们心还会起退悔,还会起烦恼,还会不自在,可见我们不受用,更要惭愧。发精进心、猛勇心,把那个障碍再次的克服,这个才是佛弟子应该有的现象。
      不要怕困难,修行不是说没有困难,修行不是在求一切都顺利,修行不是在求一切长命百岁、没有病,这个不叫修行。真正的修行是透过我们的苦难、逆境、烦恼,而作增上缘,在这里去观察它的根本而去超越它,所以经历它又超越它,这才是佛法的根本。
      我常常讲,如果一个孩子生出来,你家环境很好,有的是钱,爸爸妈妈都很爱护你。从小到你一百岁才死,你都不经历世间的事,要吃要用都有,然後在深山中又不跟万法接触也没有污染,那你说这个人是不是很清净,就解脱啦?这种人能解脱吗?能成道吗?能悟道吗?不能!就是因为我们在人生的历练中,经过了酸、甜、苦、辣,经过了很多的考验,才能知道怎麽样超越痛苦、烦恼、恐怖,才会有超越的智慧,没有烦恼就没有解脱,没有人生就没有成道。
     各位要明白喔!今天为什麽不求天上而在人间,因为人间可以让你体会跟历练、可以让你成佛,其他的(地方)没有(这样的历练),所以我们一个佛弟子,千万不要跟世俗的人一样求没事,每天在拜的目的是保佑我平安,人家儒家都讲‘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是不是?生命不求没事,人家儒家都懂,难道我们佛弟子连这个都不懂吗?但是世俗的众生总是在贪瞋痴中,所以总是求,保护这个我没事,每天求啊、拜啊,都要求安乐啦,得到很多啦、钱也多、要什么有什么,那样的心态就是世俗众生的心态。
      我们佛弟子不求这个,逆增上缘反而是成就的因缘,要明白。如果你明白这一点的话,人间逆境来,正好利用这个因缘,看清楚它超越它,这个才是难得的因缘。明白了正见正法,才有方向、才有目的、才有方法,这个都很重要。好这一经就讲到这里。

{返回 体方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根、尘、触
下一篇:正思维
 苦由何来
 解脱之道讲记 b18 三法印的统一
 解脱之道讲记 c11 七、正念
 解脱之道讲记 a28 十二因缘 第二项 行(业) 五 人死以何业受报..
 有所依者 则为动摇
 不正思惟故
 发菩提心即至佛地
 生命只有当下
 闻我说法 分明解了
 解脱之道讲记 b31 从生死说起 二 报由业感 业从惑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吸烟之毒害(姜胜芝)[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梵网经》菩萨戒与《优婆塞戒经》大乘戒比较(下)[栏目:戒律学研究]
 何谓传承法脉清净?[栏目:柯日密咒洲·佛法答疑]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143集[栏目: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净空法师]
 做人的佛法 自己的路自己走[栏目:做人的佛法]
 动物死後,也有魂识[栏目:心念与命运·第1册]
 四十华严 第四卷 第56讲[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四十华严]
 佛教丛林观 第二章 丛林法器 第二节 庄严具 八、须弥坛[栏目:佛教丛林观]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五讲之:智眼相牵,盲人得度[栏目:入中论讲记·110]
 相应5经 善语经[栏目:相应部 8.婆耆沙相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