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真面目 第二章 传译 第一节 幼稚时代
 
{返回 冯达庵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976

佛教真面目
冯达庵大阿阇黎 著

   第二章  传译

  佛灭后二百余年,阿育王统治全印,小乘之教大行。中国正当嬴秦最强之时。始皇未称帝以前,相传沙门室利房等十八人入秦弘化,被逐出境(见朱士行经录)。虽未获流通之效,却为中国佛教之见端。汉武帝降昆邪王得金像长丈余供养于甘泉宫。其后张骞使西域还,以印度有浮图(即佛陀异译)教闻于朝,中国乃知佛教由来矣(见《魏书·释老志》)东汉之初,明帝梦金人飞行殿庭,身长丈余,顶有白光。此固机感所召,藉武帝所供之像为增上缘,开作梦境也。通人傅毅以印度之佛对,或根据张骞之报告而言。及专使蔡暗等十八人西迎沙门迦叶摩腾、竺叔兰二尊者来洛阳,建立白马寺以居之;中国始有传译佛教之举。厥后演进状况,分四时代:
  印度古尚梵语,佛教流传中国,不可不译为汉文。摩腾、法兰初来,经律略有译;流传后世者惟《四十二章经》一卷;乃针对汉代习尚,摘取佛典中契机之语而口述之;笔录之人,仿儒教孝经体例,精心结撰;文章高古,与子书等;非佛经正翻也。八十年后,方可谓之正式传译耳。


  第一节 幼稚时代
  东汉末至西晋末百六十年间,为翻译佛典幼稚时代。梵汉对照名词,既罕根据,双方互异文法,更未融会;只有节取梵本大意约略传译而已。此中仍有足述者:
  其 一 东汉
  东汉桓灵献三朝,译师十人,居士占其一;余皆沙门。国籍颇杂:或隶安息;或隶康居:或隶西域;或隶月支;或隶印度;中国只沙门严佛调一人(临淮群人)而已。录其最著者如下:
  (1)安世高者,本安息国王太子。以厌世故,让位于叔而出家学道;博通三乘教,由是历化诸邦,终抵洛阳;先习汉文,继翻佛典,自桓帝戊子至灵帝庚戌二十余载,译出九十五部一百一十五卷;小乘经最多;大乘无量寿经等亦有数种;惜佚。
  传称世高前生亦安息王子,以沙门身游广州,遇少年客手刃之;预知有此报,故来偿也。再生为安息王太子,复现沙门身。来汉传译竟,到庐山化度蟒神,云是前世同学僧也。后到广州觅复仇客,皤然老矣;为述少年事有徵,客遂厚供之。高云:复须到会稽偿夙冤。客随行,高果被人误杀于稽市;客乃深信三世因果之说,逢人宣传。高能从容历世如游戏,功行殊不可测。
  (2)支娄迦谶,亦简称支谶,月支国沙门。行深性敏,持戒精进;桓帝之世,来游洛阳。自丁亥始讫灵帝之丙寅垂四十年,先后译出佛经二十三部六十七卷,多属大乘;而以方等大集经二十七卷最钜;惜不传。谶只口译,笔录者河南孟福、张莲二居士也。谶译大乘诸经,方等部外有《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十卷,大般若中第四会之文也。又有《兜沙经》一卷,则《华严》中名号品及光明觉品之少分也。是知谶乃大乘实教之学者。月支亲承马鸣菩萨法化未久,宜现此等作风。
  其二 三国
  三国之中,魏吴皆有佛化;蜀独无闻;或由交通未便也。魏吴译师各五,皆外国籍;惟吴得一居士,余尽沙门。择要述之:
  (1)昙柯迦罗(义为法时)中印人也。尽通俗学;后乃出家。通大小乘;专精戒律。魏嘉平(曹芳年号)间至洛阳弘化。先是安世高虽有大小乘戒经之译,而汉地僧人只循例出家,未尝依律行羯磨法;至是乃请迦罗提倡此道。迦罗以律部繁广,未适初机;只传译《僧祗戒心》略本,以备朝夕之需。然中国僧伽之守戒律则自此始。又有康居国沙门僧铠、安息国沙门昙谛,皆译昙无德部羯磨以辅之。
  中国所得广本戒律,先后共有四种,其目如下:
  (甲)四分律 属昙无德部(昙无德义为法正,乃集四分律之人,因以名部)。
  (乙)十诵律 属“萨婆多”部(萨婆多义为一切有,此取宗派以名其部)。
  (丙)僧祗律 属“摩诃僧祗”部(摩诃僧祗义为大众,此取类别以名其部)。
  (丁)五分律 属“弥沙塞”部(弥沙塞义为不著有无观,此取行法以名其部)。
  魏世中国所行者只(甲)(丙)两种简律而已。羯磨者,作业之义;授戒忏罪时,种种殷重宣言属之。
  (2)支谦,本月支国居士。汉末游洛阳,有智囊之称。后入东吴,广译大小乘经典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方等、般若、华严密咒皆有之故;知其通实教大乘者。嗣有康居沙门僧会,以东吴未有佛寺,藉舍利之灵,摄化孙权皈信三宝;因造建初寺。江左佛法从此而兴。会亦有大乘经论之译,七部二十卷。
  谦祖父于汉灵帝时归化中国,拜中郎将;时谦只数岁耳。十岁学汉书,十三岁学梵书,兼通六国语言;佛学则支谶再传弟子;世出世法无不明达;赋性仁慈,闻者叹服。后避乱东吴,吴主孙权欣其才德;拜为博士,使辅导东宫。时江左佛教虽得僧会提倡,而经卷未充。谦于政余,自译所得梵本;三十年间译成百余卷;所谓现居士身行菩萨道者。
  其三 西晋
  西晋五十二年间,译师十二人;所出译本几六百卷;诚幼稚时代之渐趋发达者矣。其中沙门九,居士三,内外籍各半。举要于左:
  (1)竺法护者,敦煌郡人。八岁出家;师事外国沙门竺高座,遂从竺姓。经书过目成诵,日恒万言;随师历游西域诸国;通晓外国语三十六种;所遇经教无不练达;赍归梵本甚多。自敦煌至长安,经洛阳抵江左,终身传译不辍;共成一百七十五部三百五十四卷;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磐各部,以及律论两藏均有之。初期传译此为最富,有“敦煌菩萨”之称。
  护译如此浩繁,宜需助手。居士聂承远、聂道真父子,皆笔受校勘之人也。后各自当译师。道真所传多至二十四部三十六卷,皆菩萨法。是固在家菩萨矣。
  (2)无罗叉者,于阗国沙门。晋惠帝元康元年,被请至陈留水南寺,特译《放光般若波罗蜜经》二十卷,居士竺叔兰传语;七阅月而毕。此经本属《大般若经》第二会;竺法护既有译本,题曰《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凡十卷;今译二十卷,较详;且其梵本出自于阗;有一段重要历史,故佛徒特请无罗叉译之。
  《大般若经》第四会,东汉时曾由印度沙门竺佛朔揭其大旨,译作《道行经》一卷;支谶传语(后谶自译十卷)。颖州沙门朱士行尝讲此经,不能通其深义;乃发愿西游,寻求梵文般若详本。以曹魏甘露五年由雍州首途,至于阗国;钞得第二会六十万余言。晋武帝太康三年,遣弟子十人送还洛阳。将启行,于阗小乘教徒谮言于王,谓非佛说;请禁出境,免乱正法。士行愤慨,乞以烧经作证。誓云:“若是正法,应传入中国者,火不能烧。”誓已,投经于火,不损一字。王及大众骇服,乃许出国。后展转存于陈留水南寺,适于阗沙门无罗叉至,遂有请译之事。传语之竺叔兰居士,后自译大乘经二种;皆佚。


{返回 冯达庵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真面目 第二章 传译 第二节 发达时代
下一篇:佛教真面目 第一章 教源 第五节 密乘发展期
 佛法要论 小乘篇
 学密须知 五、菩提心戒
 学密须知 二、唐密
 心经广义 第一章 破五蕴 第一节 观音特性
 学密须知 十、阿阇黎
 佛教真面目 第二章 传译 第一节 幼稚时代
 心经广义 第四章 般若总持 第一节 通赞
 心经广义 第一章 破五蕴 第三节 五蕴空相
 法华特论 第五 穷子喻品---信解品
 法华特论 第八 大通如来品---化城喻品(上)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八章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上)第三节 南北朝禅学[栏目: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净土三经 1 无量寿经[栏目:净土三经·白话文]
 上网时一定要谨慎取舍善恶[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2年]
 祝印度佛教的复兴[栏目:太虚法师]
 相应132经 鲁西遮经[栏目:相应部 35.六处相应]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四三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三集]
 为官不廉,与盗何别[栏目:心念与命运·第3册]
 念药师佛治愈白内障[栏目:药师佛感应录]
 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二)[栏目:能利法师]
 6 拖耳耳长[栏目:大机大用]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