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摄大乘论讲记 第十七卷
 
{返回 净界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88
第十七卷
 
《摄大乘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十一页,「丑二、广释闻熏习」。
 
蕅益大师在《佛遗教经》的注解当中,把佛陀的一代时教分成二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善业力,第二个部分是正念力。所谓的善业力,就是说我们依止布施、持戒、忍辱这样的造作,能够成就世间的功德;所谓的正念力,就是我们依止精进、禅定跟智慧的修学,能够成就出世间的功德。蕅益大师就把《佛遗教经》分成了善业力跟正念力这二种的功德。这二种功德,在《大宝积经》,佛陀作了一个比较,说:「设满恒沙界,珍宝供养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假设我们今天用满恒河沙的七宝来供养十方诸佛,即使这么大的善业,也比不上我们能够专心的,乃至于在一天当中来修习寂静。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因为我们依止善业力所成就的安乐,这样的力量不能够去抗拒、或者说是调伏我们心中的烦恼罪业。所以我们只是靠善业力的资持,我们的安乐是非常的脆弱,随时有被烦恼、罪业破坏的可能性,所以这样的安乐是暂时的安乐。我们内心当中,能够产生正念的观照、产生寂静的力量,这种安乐是不可破坏的,是究竟永恒的安乐。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身为一个佛弟子,刚开始修学,当然是依止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来成就善业力;但是等到我们开始上路以后,如何赶紧把心中寂静的力量生起来,我相信这是所有佛弟子共同的目标。这个寂静的功德,如果详细的分析,有大乘跟小乘的不同。小乘的寂静是安立在空性的体性上,大乘的寂静是安立在真空妙有。换句话说,小乘的寂静,他只能够自受用;大乘的寂静,他在自受用当中,能够生起大悲心,广泛的摄受众生,使令众生也能够得到安乐,有他受用的功德。从小乘空性的寂静,到大乘妙有的寂静,这样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要建立阿赖耶识。假设我们在观察生命的时候,忽略了阿赖耶识的存在,生命的相续就变成不可能,所谓真空妙有的真理也就不能建立了。所以在观察缘起的时候,建立阿赖耶识,能够使令我们从一种完全的空性,进入到真空妙有的真如,从空性到真如的转捩点的一个过渡时期,阿赖耶识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它非断、非常的一个相续的力量,就能够使令我们从小乘的空性,而建立到大乘的真如。
 
第十七卷
 
所以本论当中,论主讲到大乘的十种殊胜法门,第一个讲到所知依,就是要在我们内心当中,很深刻的建立阿赖耶识缘起的一个观念。这个观念,在本科当中,讲到「广释闻熏习」,就是讲到依止阿赖耶识,所生起的杂染缘起跟清净缘起,这一科是讲到清净的缘起。前一科是一个略说,这以下是广说,广泛的说明我们这个阿赖耶识如何生起清净的善根?善根是怎么生起的?生起以后,它如何的相续?乃至于这个善根有什么样的差别品类?在这一科当中都会详细的说明。
 
丑二、广释闻熏习(分四:寅一释妨难;寅二辨品类; 寅三明所摄;寅四显次第增) 寅一、释妨难(分二:卯一释净心种;卯二释种所依) 卯一、释净心种(分二:辰一别问;辰二总答) 辰一、别问(分二:巳一染为净种难;巳二未习无种难)
 
巳一、染为净种难
 
「广释闻熏习」当中分成四科:「一、释妨难;二、辨品类;三、明所摄;四、显次第增」。就是把这个清净善根生起的因缘,它的差别品类,以及它生起的次第,都作一个说明。我们先看第一科「释妨难」,「释妨难」是问清净的善根是怎么有的?这当中分二科:「一、释净心种;二、释种所依」。「净心种」当中分成二段:「一、别问;二、总答」。「别问」当中分成二科:「一、染为净种难;二、未习无种难」。我们先看第一科,「染为净种难」,看论文:
 
复次,云何一切种子异熟果识为杂染因,复为出世能对治彼净心种子?
 
这一科「染为净种难」,这个「染」就是杂染法,说杂染法怎么能够生起清净心的种子?就是你是杂染的,怎么能够创造一个清净的种子呢?提出这一个问难。好,我们看论文。为什么身为「一切种子异熟果识」、这个阿赖耶识,它是一个生死「杂染」的「因」缘?我们可以这样讲:所有的烦恼、罪业,所有老、病、死的果报都是阿赖耶识所延伸出来的,所以它是一个「杂染因」。阿赖耶识身为一个「杂染因」,怎么能够生起「出世」间能够对治杂染法清「净」性的「种子」呢?就说你是杂染的因,怎么能够生起出世间对治杂染的清净种子?这个地方的大意是说:阿赖耶识的生起,是有种子才能够生起的,这个种子有本性住种跟习所成种。「本性住」是本来有的,「习所成」是后天的熏习才有的。这一段是问难本性住种,就是说阿赖耶识怎么会本来就具足无漏的善根种子呢?因为你是杂染,这个善根种子是清净的,你怎么能够把它生起来呢?这一段是问难「本性住种」,这个是「染为净种难」。
 
巳二、未习无种难
 
这个地方是问难「习所成种」。如果我们今天幷没有经过清净心的熏习,怎么会有善根的种子?就是没有熏习,不应该有种子的!看论文:
 
又出世心,昔未曾习,故彼熏习决定应无。 既无熏习,从何种生?
 
无始劫来,我们内心的状态,简单的讲就是「心随妄转」,每一个人不管造善、造恶,都是活在无明妄想当中,没有离开十二因缘的「无明缘行」,乃至于「生、老、病、死」的力量。所以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当中,从来没有生起这种清净的无分别智,这个「出世心」就是根本无分别智,我们没有这种清净心,换句话说我们「未曾」有清净心的「熏习」。没有这种「熏习」,清净心的「种」子是怎么产「生」的?因为你要有种子,一定要有这个现行法的熏习,有二个法的熏习:有清净心跟阿赖耶识在那个地方同时同处的运转。那我们没有生过清净心,怎么会有这个种子呢?这段是问「习所成种」。就是以这二个问题,来问难大乘的阿赖耶识是怎么能够生起善根的?
 
辰二、总答
 
论主以一个答案,总答前面二个问题。
 
是故应答:从最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种子所生。
 
身为一个生死凡夫,我们内心寂静的力量,这第一个因缘是怎么生起的呢?这当中有二个重要因素,能够使令我们生起寂静的力量:第一个,「最清净法界等流」。「最清净法界」是佛陀自受用的一个大般涅槃的境界,佛陀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内心安住在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离诸对待的安乐法界,这个法界是最极清净的,没有烦恼障、没有所知障的垢染。佛陀在这样一个自受用当中,依止他的大悲愿力,生起他的等流正法,这个等流正法广泛来说有五层:色、声、香、味、触;狭义来说,主要就是语言文字这种佛陀的教法。佛陀的教法为什么叫做「法界等流」呢?就是说它本身虽然不是清净法界,但是它能够引生我们趋向于清净法界。比如说:这个船,船本身不是彼岸,但是我们内心当中依止这个船,能够引导我们趋向彼岸,它本身不是彼岸,但是它有引导我们趋向彼岸的力量,所以叫做「等流」,它有这种等流的力量。也就是说,必须有佛陀的出世说法,我们众生才有得度的因缘,这是第一个,必须有佛陀「清净等流」的教法出现于人间,这是第一个因缘。第二个,「正闻熏习种子所生」。弟子们必须要经过历代善知识的传承,能够正确而不错谬的听闻,经过听闻乃至如理思惟以后,我们就能够生起这种寂静的善根。第一个必须有正法的流传,第二个要如理的听闻。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智慧善根的观照力,主要的因素就是靠听闻。
 
在禅师的语录当中,讲到有一个禅师,他读到《法华经》的一个偈颂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他产生了疑惑,不明白。说:一切法有很多的生灭相,为什么说每一个法的本性是寂灭的呢?他在生灭跟寂灭当中,产生一个矛盾的疑惑。这个时候,他就去参禅,内心当中不断的去思惟、消化这个文字的义理。长时间的打坐,秋天过去冬天到来,冬天过去春天到来。在春天到来的时候,他在寮房打坐,听到黄莺的鸟叫声,突然间开悟了,豁然开朗。豁然开朗以后,他就讲出他体验的偈颂,他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春到百花开,黄莺鸣柳上。」说:一切法的本性虽然是寂灭相,但是这个寂灭相是不障碍缘起的,虽然一切法是寂灭,但是有春天的因缘,使令百花盛开,黄莺也在柳枝上叫。所以说,身为一个禅师,他的内心刚开始是活在自己的妄想当中,这个时候「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这是清净法界等流正法,刚开始进入到这个禅师心中的时候,它的力量是薄弱的,对他的生命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力。但是这样的一个文字,在心中不断的串习、不断的消化,总有一天,这个种子不断的熏习累积,它就会产生一个光明的力量,使令在妄想当中,对生命产生如实的观照。
 
所以这个人的清净心怎么生起?他为什么能够通达生命的真相,产生这么大的觉悟、产生这么大的一个行为的
 
扭转?他刚开始也是一句话进去而已,就是从「最清净等流」正法,我们「正闻熏习」产生一个「种子」,这样子慢慢慢慢引生我们的出世心。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讲,佛陀的出世,给我们很多很多的好处,但是最重要就是:佛陀演说很多语言文字的正法,使令我们有得度的因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因素。这个地方是总答这个清净的善根刚开始是怎么生起的?就是由于听闻正法、如理思惟而生的。
 
卯二、释种所依(分二:辰一双关征难;辰二答喻俱转) 辰一、双关征难
 
他经过听闻以后,生起了这个无漏的善根,生起以后,它依止什么而住呢?它应该住在哪里呢?这个地方是讲到无漏善根它如何的相续。这当中分成二段:「一、双关征难;二、答喻俱转。」先看「双关征难」,看论文:
 
此闻熏习,为是阿赖耶识自性?为非阿赖耶识自性?若是阿赖耶识自性,云何是彼对治种子?若非阿赖耶识自性,此闻熏习种子所依,云何可见?
 
当然我们听闻以后,是一个无漏的善根。那听「闻」正法「熏习」的这个善根,它是以「阿赖耶识」为「自性」?还是它不以「阿赖耶识」为「自性」?就是阿赖耶识是杂染法,你是清净的,那你到底是要跟它在一起?还是不跟它在一起?你的体性到底是跟它相同?还是不同?提出这个问题。「若是」你这个无漏的善根体性,跟「阿赖耶识」是相同的体性,你是跟它相同,你怎么能够去「对治」、或者说是消灭阿赖耶识的「种子」呢?说你跟它相同,你们二个应该是和合的、随顺的;但是,不是!你这个善根种子进去以后,对阿赖耶识的这种生灭性,这个阿赖耶识是「恒转如瀑流」,它是启动我们生死业力一个最大的动力。生命的水流为什么能够相续?就是有阿赖耶识有漏种子的推动,那我们听闻这个佛法的善根,进入到我们心中以后,它产生一种对治生死的力量。如果说你的体性跟阿赖耶识相同,它怎么会「对治」阿赖耶识呢?如果是不同于「阿赖耶识」,你是清净的,阿赖耶识是杂染的,你不屑跟它在一起,这样子的话,你这个「种子」的依止处到底在哪里呢?你不依止阿赖耶识,那你依止谁而住呢?这一段的征问是说:我们凡夫的思考,在没有经过大乘的熏习之前,我们都是有自性执。就是说这个杂染法跟清净法是不两立的,汉贼不两立,你是杂染法就不应该跟清净的法在一起,你是清净法就不应该跟杂染法在一起,染净不能共存,所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难。以下看论主怎么回答:
 
辰二、答喻俱转(分二:巳一寄识中,巳二非识性) 巳一、寄识中
 
「俱转」,它跟阿赖耶识是共同在一起运转,这当中分二科:「一、寄识中;二、非识性」。先说明它是「寄」住在阿赖耶「识」当中的,看论文:
 
乃至证得诸佛菩提,此闻熏习随在一种所依转处,寄在异熟识中,与彼和合俱转。犹如水乳。
 
我们凡夫在「证得」无上「菩提」之前,就是在这个金刚道之前,这个时候,第八识异熟识都是存在的。我们在因地的时候,所积集的戒定慧的善根,都是依止在阿赖耶识当中。怎么依止呢?「随在一种所依转处,寄在异熟识中。」「随在一种」,就是说随在一种三界的果报当中,阿赖耶识有不同的转生处所,你就住在这一期阿赖耶识的转生处所当中,跟阿赖耶识俱生俱灭同时的运转。比如说:你是一个人,你在人道的时候,栽培了听闻佛法、如理思惟的无漏善根,你来生生到天人,你这个时候是一个「所依转处」,你的阿赖耶识就变成一个天人的阿赖耶识,这个时候你虽然看起来外表是有漏的,但是你这个天人跟一般的天人不同。比如说:他是一贯道的信徒,他也修习善业到天人去了,他也现出天人;你是佛弟子,你修习戒定慧,但是你还没有成佛之前,你也做天人。你们二个是隔壁,看起来没什么差别,但是有差别!就是你这个有漏的天人果报当中,内心有无漏的善根,这一点是不共于一般的天人。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当中,也讲到一个情况:白鹤听法而转成一个禅师。说:诶,你看它是一只白鹤,是一个畜生道的五蕴身心,但是这只白鹤,它虽然过去生有一种罪业的力量起现行而变成白鹤,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它这个有漏的、带有罪业的身心当中,它有无漏的善根,它能够来到法师的说法处来听法。所以在《瑜伽师地论》上说:菩萨在因地的时候,栽培无漏的善根,即使堕落到恶趣,「若堕恶趣,终不久留」。就是说有善根的人,在苦恼当中,他很容易生起惭愧心,所以他的罪业会比一般人早一点结束。也就是说,当我们听闻佛法以后,这个善根,在成佛之前,生生世世随着我们某一期生命当中的转生处所,就寄在这一期的异熟识当中,跟异熟识和合俱生俱灭。讲一个譬喻:「犹如水乳」。这个「乳」指的是杂染性,「水」是清净的,水跟乳虽然体性不同,但是它们二个能够完全和合的混在一起;说水是清净的,乳是有杂质的,虽然体性不同,但是不影响它们之间的和合相处。就好象这个善根是无漏的,阿赖耶识是有漏的,但是它也可以暂时的寄住在阿赖耶识,这是合理的。
 
巳二、非识性
 
然非阿赖耶识,是彼对治种子性故。
 
虽然这个无漏的善根,它是暂时寄住在杂染的阿赖耶识;但是它本身不会被「阿赖耶识」的杂染所同化,而且它会去消灭、去「对治」这个阿赖耶识的有漏「种子」,这个就是说明染净相依、染净不二。有时候我们也会觉得很奇怪,比如你在修行的时候,你说:我修行的这一念心,到底是杂染的?还是清净的?有时候你会觉得很奇怪:诶,有时候我的心生起戒定慧,我在佛堂做功课的时候,心与佛合、心与道合;但是有这个杂染的因缘来刺激我的时候,我的内心就会出现贪欲、瞋恚、高慢、嫉妒的烦恼。如果我的心是清净的,那它就不应该起烦恼;如果我的心是绝对的杂染,它就不应该生起清净的戒定慧?其实我们的心是不决定的,染净相依的,它有杂染的功能,也有清净的功能,就是这么回事。就是说,善根是寄住在阿赖耶识,这个杂染法跟清净法是可以和合共住的:是迷悟的因缘来启动你的心,就带动了善根;是依止颠倒的因缘,就启动了杂染的力量。这一段是说明善根的依止处所。
 
寅二、辨品类
 
这个善根有什么品类?
 
此中依下品熏习,成中品熏习;依中品熏习,成上品熏习。依闻、思、修多分修作得相应故。
 
这个善根的种子,依止它势力的强弱有三品:刚开始叫「下品熏习」,这个「下品熏习」叫做「闻」所成慧。闻所成慧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去熏习善根的时候,是透过我们正确而不错谬的听闻;听闻了以后,我们内心当中产生一种正见;有这个正见的观照,产生一种惭愧心;有这个惭愧心来灭恶生善。但是这个时候的惭愧心是不坚固的,有时候信心具足,惭愧心很强;有时候信心羸弱,惭愧心就消失了。所以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内心的善根,跟这个广大的烦恼罪业作战,我们有时候战胜,有时候失败。所以一个初学佛法的人,刚开始的情绪是变化很大,晴时多云偶阵雨,你看他昨天好象正念现前,今天却起烦恼。就是说他在跟烦恼对抗的时候,有时候是正念强,有时候正念薄弱,因为他的善根是薄弱的。所以他要面对无始的烦恼跟罪业,有时候就有很多的变化,这个我们都叫做闻所成慧。
 
第二个,当然我们可以再进步,仰仗我们不放弃的道心,慢慢的随着我们修行时间的增长,就到了「中品熏习」。这个「中品熏习」叫做「思」所成慧,就是我们经常在生命当中,利用这个空档的时间,在寂静的心中,思惟、消化这些语言文字的教法,把语言文字的教法,转成内心的智慧。这个语言文字是一个心外之法,但经过你的思惟以后,就变成你的心内之法,它就是有这种力量,这种对于佛法的善根,就叫做胜解,一种坚定而有力量的理解,这个时候,我们对烦恼的调伏力量就增加了。这个思慧,一个人思慧产生以后的相貌,古人说这个人修行上路了,这个人上了高速公路了(哈──)。就是你刚出家的时候,在这个市区上到处转,今天用功、明天懈怠,烦恼情绪的变化很大,因为你还没有找到上高速公路的交流道。这个思慧不同,虽然他的内心当中,还有很多身口意的过失没有消除,也有很多诸佛菩萨的功德还没有生起;但是他内心当中不容易退转了,这个是时间上的问题而已,在他的生命当中,每一天都在增上当中,而他的情绪也稳定下来了。内心有再大的烦恼,对他来说都有办法去调伏它,虽然不可能说没有烦恼,但是他有抗拒烦恼、调伏烦恼的力量,这种人叫做修行上路了,就是这个人上了高速公路了,他到台北去,只是迟早的问题而已,这个叫做中品熏习。
 
当然我们不应该得少为足,「依中品熏习,成上品熏习」,不断的加强心中的禅定。这个「上品熏习」就是「修」所成慧,他能够依止一个专注的力量,以这个禅定力,在心中观察、思惟诸法实相,这个时候,就能够断惑证真,转凡成圣,所以这个上品熏习是能够转凡成圣、断除烦恼的。总而言之,「依闻、思、修多分修作得相应故」,所有的善根要能够进步,都是有闻、思、修的相续,而不间断的修行,才能够成就的。这个地方是把这个无漏的善根,分成了三个品类。
 
寅三、明所摄(分二:卯一明非阿赖耶识所摄; 卯二明是法身解脱身所摄) 卯一、明非阿赖耶识所摄
 
这个地方把善根的体性作一个说明,这当中分二科:「一、明非阿赖耶识所摄;二、明是法身解脱身所摄」。我们先看第一个「明非阿赖耶识所摄」:
 
又此正闻熏习种子下、中、上品,应知亦是法身种子。与阿赖耶识相违,非阿赖耶识所摄。 是出世间最净法界等流性故,虽是世间,而是出世心种子性。
 
这个「正闻熏习」的「种子」,就是一种无漏的善根种子,它有「下品、中品、上品」的差别。虽然强弱有闻、思、修的差别,但是它的体性都是「法身」的「种子」。这个「身」就是依止处,生命的依止处。凡夫的依止处叫做业报身,我们是由有漏的业力,所招感的一个果报体,叫做业报身。三世诸佛的「身」,叫做大功德法之所庄严,故名「法身」。不过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如果我们今天是研究般若系的,或者讲性宗的经典,般若系的法身,它所强调的是一个我空、法空的理性,因为在般若系的法身跟报身是分开来的,这个缘起的功德是约着报身,清净的理性是约着法身。但是在唯识学讲法身,它是把法身跟报身混在一起,「大功德法之所庄严,故名法身」,所以它这个法身是有庄严的。也就是说,我们听闻大乘的法义以后,它未来的功德是能够引生诸佛的法身。「与阿赖耶识相违,非阿赖耶识所摄。」所以它的体性跟阿赖耶识的杂染性是相违背的,它不是阿赖耶识所收摄。我们前面也说过,阿赖耶识它是「恒转如瀑流」,你要研究阿赖耶识,你不能忽略第七意识,其实阿赖耶识的本来相貌就是我爱执藏。就是阿赖耶识它为什么会像流水一样不断的流动?从人间流到了天上,从天上流到畜生道等等?就是这个第七意识的我爱执。所以我们听闻佛法的善根,它跟「阿赖耶识」生命的力量是「相违」背,它有对治有漏生命相续的力量,它是引导我们趋向清净的法身,是出世间无漏的等流性所生的一个胜妙五尘。所以它在因地的时候,「虽是世间,而是出世心的种子性」,虽然它的体性是暂时的寄住在阿赖耶识的有漏世间,但是它未来的果报能够引生出世心的法身德。所以说,我们佛法的修学不共于外道的就在这个地方。佛法也从事一些世间有为的善法,但是他在从事有为善法的时候,内心当中也栽培了出世的善根,「虽是世间,而是出世心种子性故」。这个地方是说明,听闻佛法所成就的善根它的体性。
 
卯二、明是法身解脱身摄(分二:辰一先明世间胜利 ;辰二正辨三乘身摄) 辰一、先明世间胜利
 
前面是一个否定,它不是阿赖耶识所收摄。那它是什么所收摄呢?是法身、或者是解脱身所收摄。分二科:「一、先明世间胜利;二、正辨三乘身摄。」看第一段「先明世间胜利」:
 
又出世心虽未生时,已能对治诸烦恼缠,已能对治诸崄恶趣,已作一切所有恶业朽坏对治,又能随顺逢事一切诸佛菩萨。
 
我们在听闻佛法、栽培善根的时候,虽然我们正式的清净心还没有生起,换句话说,我们还是活在过去的杂染心识;但是我们这个无漏的善根,在心中会产生一种观照力,这个观照力对我们的生命有三种的好处:第一个,「已能对治诸烦恼缠」。我们无始劫来,每一个人都有很多的烦恼,各式各样,有些人贪欲重、有些人瞋心重,各式各样的烦恼是不同的。如果你出家以后,你的修行都是心外求法,就是修习一点善业力、拜拜佛,修习一些慈善事业,那你只是在杂染的心中,多了一分善业的力量,如此而已。那烦恼呢?你在家的时候烦恼有多重,你现在的烦恼也是多重,没有什么改变,就只是在这个烦恼的细缝当中,多了一些善业力,如此而已。但是我们能够去栽培佛法的善根,然后在心中依止佛陀的言教去思惟、观察生命的真相,「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时候我们观察烦恼是一种虚妄相,烦恼最怕的就是被你真实的观照,你不断的观照烦恼是虚妄的,这个时候烦恼就轻薄,虽然不是说没有烦恼,但是轻薄。你一次一次的观照,它的势力就一次一次的淡薄,因为烦恼的根源是无明、自我意识,那你又直接从根源上去破坏它,使令烦恼的根不断的松动。所以说,一个人他有在心地法门用功,他的出家生涯久了以后,你看他烦恼轻薄,调柔清净,这种相貌就容易表现出来。为什么他调柔清净呢?因为他心中有不断在观照、调伏。
 
「已作一切所有恶业朽坏对治」,前面是破除烦恼障,这一段是破除业障。我们在学佛之前,或者前生,乃至于今生,都可能造了很多杀盗淫妄的罪业,这个罪业都还没有得果报。但是我们内心开始如实的观「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也会从清净的心当中,看到了生命的缘起。在清净的心中,因为杂染的因缘成就痛苦的果报,因为清净的因缘成就安乐的果报,我们对善恶的法,会产生一个坚定的抉择,这个时候,内心的增上惭愧心就会生起,而惭愧心正是消除罪业最大的力量。你在正见观察的时候,透过你对染净诸法的假观,就会产生惭愧心,这个时候,你的罪业也会在惭愧心当中,慢慢慢慢的淡薄。在唯识学上说:一个人能够灭罪,不是说你有罪业,你去布施就能够灭罪,不是这样!灭罪是靠惭愧心。你在拜《八十八佛》的时候,没有惭愧心,那你只是跟十方诸佛结缘,你只是在修归依而已。所以拜《八十八佛》的心态,一方面是修归依,观察诸佛的功德;一方面要观察自己的过失,生起惭愧心。所以你这个惭愧心生起的时候,就能够灭除你心中的罪业,灭除这个业障。
 
第三个「已能对治诸崄恶趣」,这个是对治报障。我们在还没有学佛之前,有可能来生会有到三恶道的危机,一个人有罪业就有危机,这个时候因为修行的关系,能够避免到三恶道去,这个是约破恶来说的。第二个约生善,「又能随顺逢事一切诸佛菩萨」。我们不但是对恶法的破除,对十方诸佛的功德,也能够生起强大的归依,不断的礼拜、赞叹、供养,来随顺承事一切诸佛的功德,以后能够生到有佛住世的净土去。这个是讲到今生的利益,讲到无漏善根灭恶生善的力量。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返回 净界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摄大乘论讲记 第十八卷
下一篇:摄大乘论讲记 第十六卷
 现在念佛人的通病
 摄大乘论讲记 第二六卷
 摄大乘论讲记 第二三卷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十四卷
 把生命的树慢慢往西方倾倒
 佛遗教经讲记 六
 摄大乘论讲记 第十七卷
 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四卷
 资粮方向在哪里?
 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九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海量[栏目:管理三部曲·迷悟之间 ]
 华雨集第四册 三 中国佛教琐谈 二 死[栏目:印顺法师]
 大喝(方杞)[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长阿含经》的【三学·定型句】[栏目:林崇安教授]
 宝鬘论[栏目:五部大论专集·入中论·参考]
 菩萨戒[栏目:卡塔仁波切]
 为什么感受?[栏目:葛印卡老师文集]
 牛在何处──第二届两岸禅学会议感想[栏目:吕建福教授]
 华雨集第五册 二一、『慈航大师纪念集』序[栏目:印顺法师]
 十牛图[栏目:依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