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第二节 心法
 
{返回 广超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867

第二节心法

八识名称表

┏眼识━┓

┃耳识┃

┃鼻识┿━━━前五识┓

八┃舌识┃┃

┃身识━┛┃了别境识━━┓

识┝意识━━━━━第六识┛┃唯识

┝末那识━━━━第七识━━思量识━━┛

┗阿赖耶识━━━第八识━━异熟识━━━本识

论文: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在讲解这段论文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什么叫做心、意、识?佛法中经常讲到心,大乘经典《华严经》甚至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在佛法中,心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定义,略分为三:心、意、识。而心、意、识有时可合称为心,即是心王,是缘外境的精神主体,为虑知的根本。这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等八识。因为心有很多种作用,如有特别指明,那就有不同意义了。

简介心、意、识

1.心:为集起义。集就是收集;起就是生起之意。即是此心能够收集吾人过去世所造的种种业,同时又可以从心中生出种种的果报。

2.意:为思量义。即思维、分别的意思,也就是心东想西想,要这要那等等的作用。

3.识:为了别义。了别之意是:心依六根接触外境,第一刹那的心念。即是心第一念知觉所对的境,没有加任何的语言称呼它,称为了别。

心、意、识都是心,只因心有种种不同的作用,故有如此的分类。《大乘百法明门论》中的心法,是指前面所说的八个识。它可分为三种类:

1.心━━阿赖耶识。 2.意━━末那识。

3.识━━前六识,即眼、耳、鼻、舌、身、意识。

佛教著名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即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无数一刹那、刹那能够知道外境的生灭的心,聚集在一起,称为识蕴。心、意、识中的识,就是能知外境的心。比如:眼睛能看到颜色;耳朵能听到声音;鼻子能嗅到香味;舌头能舔到味道;身体能感触到东西;头脑能够想事物等。此能够知道外境的心,一念念的生灭,没有一念相同,它们无常生灭。每个心所的活动,有其生起的原因和活动范围。分为: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等八种。普通叫做八识心王。

根境识表

根有发识取境之用

┏眼识━━眼根━━色境

┃耳识━━耳根━━声境

识根境┃鼻识━━鼻根━━香境

┃舌识━━舌根━━味境

┗身识━━身根━━触境

根据《大乘百法明门论》八个心王排列的顺序,第一个心王是眼识,但为了使你们更加容易了解,我不依照它们的顺序来说,我先讲解“意识”。(一)意识:依止意根,以法尘为境而生起了别,随所依根立名意识。意识就是念念生灭,能知法境的心,法境与外界无关,纯粹是心中的境界。法境又称为法尘。所谓法尘是过去的的经验,种种心念,以及我们心念中能够想起的各种名称、相貌和事物等。比如:你曾经看过电脑,内心有此记忆,再度见到时,就知道那是电脑,这就是法境(法尘),它是我们过去业识中种种的记录,现在一念念生起,形成我们一念念的心境,即是心所生出来的法,意识能知道它。比如:我们内心默念:“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的这些念是法尘━━心所生法;能够知道这些念(法尘)一、二、三、四、五的心是意识。一般人往往把法尘当成能知的心,那是错误的。心境是意识所对的法尘,也称为法境,是一种外境,此境是心法,又称为心境。请别把心中的境当成能知的心。我们的心念要相当细微,才能区别它们。比如:当我们很入神地看书时,可能听不到外面的声响,那是意识不在耳根作用;当意识转移到耳根作用时,耳朵是能听到声音的。比如:走路时,我们知道脚板踏到的是软或是硬的东西吗?知道,但,当时你在想它吗?没有。所以能够知觉的心和所想的念头是两回事。又比如:修净土宗的人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时,每一念,每一念都有一个意识知道那个声音,当我们心念“阿”的时候,意识知道“阿”;当我们念“弥”的时候,意识知道“弥”……。所以每一念有不同的法尘与意识在生灭。这时心中一念念生起的念头,它们念念生灭不已。我们的心散乱时,就不能觉知;我们比较冷静、专心一致时,就能够觉知它。有些人念佛时,妄念纷飞,佛号不知到哪儿去了;有些人却能对念阿弥陀佛的每个念头,了了分明,非常清楚。意识念念分明,非常清楚地知道阿、弥、陀、佛这些念。念阿弥陀佛的心念是法尘,它是外境,被心(意识)觉知。并不是看到、听到的才是外境,心中过去记忆的事物被心所知的都是外境。

(二)眼识:依止眼根,缘明显色(光线)为境,而生起了别,随所依根立名眼识。

(三)耳识:依止耳根,缘声尘(声音)为境,而生起了别,随所依根立名耳识。

(四)鼻识:依止鼻根,缘香尘(嗅觉)为境,而生起了别,随所依根立名鼻识。

(五)舌识:依止舌根,缘味尘(味道)为境,而生起了别,随所依根立名舌识。

(六)身识:依止身根,缘触尘(触觉)为境,而生起了别,随所依根立名身识。

现在让我以眼识为例,来解释眼、耳、鼻、舌、身识的作用。

眼识是念念生灭的心,它能够知道色境,佛法把色境称为色尘。眼识依眼根缘色境,此话之意是:因为“眼识”从眼睛生起,象树根能长出树木般,故眼睛被称为眼根。即是我们要依靠眼睛,能看的心(眼识)才能够对色境(光线)发生知觉,让我们知道色境。当眼睛接触色境时,心知道色境的第一念,就是眼识。

眼识与意识的差别:眼识只知道颜色而已,它不知道颜色里所表示的事物。比如说,眼睛看到一朵菊花,眼识只知道颜色中的黄、绿色,不知道是菊花还是叶子。也就是说,当眼睛接触色境的第一念,只知道一片颜色。然后心念中想起菊花、叶子━━法尘,法尘是眼睛接触色境后的事。我再问你们:我身上穿的袈裟是什么颜色?你们就想起橙色。但是我还没问时,你们有想它吗?没有。那就是你的眼识知道颜色罢了,眼识不知道它是袈裟,也不想起那是橙色。当我提起时,你的意识就去分别,分别这是橙色的袈裟,所以眼识时时刻刻都能够知道颜色。但是,当眼识知道颜色的同时,还有另外一层的作用,待会儿我们再谈。

眼识只知道现前的颜色,过去的颜色它就不知道了。好象现在灯开着,灯一关,没有了颜色,眼识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因为它看不到刚才的颜色。所以说眼识只能看到现在的颜色,看不到过去的,也看不到未来的颜色。然而一般人却以为看到物体,然后意识分别颜色所表示的事物。刚才我们说过眼识接触色尘━━色境;意识接触法尘━━心境。色尘与法尘是不在一起、不相同的东西,它们是怎样连贯起来的呢?根据唯识的《大乘百法明门论》中说:眼识在作用的当时,意识也在作用;耳识在作用的当时,意识也在作用;━━即是前五识在作用时,意识也都在作用。

刚才我已经讲解了意识,现在我要补充的是,意识可分为二种:

1.独头意识:不与前五识俱起,唯是意识单独的活动。

①定中意识:即是在禅定中生起的意识,这与外境无关。

②梦中意识:即是在梦中生起的意识。

③独散意识:即是平时生起的散乱意识,比如:看东西时东想西想,就是独散意识。

2.五俱意识:即与前五识同时、同境而生起的意识。包括眼俱意识、耳俱意识、鼻俱意识、舌俱意识、身俱意识。比如说,当我们的眼识作用时,意识里的眼俱意识同时生起,与眼识同(类)境;如色境所接触的是菊花,心境所接触事物是法尘里的菊花。

┏五俱意识

意识▏

┗不俱意识┏五后意识▏

┗独头意识┏定中

▏独散

┗梦中

意识和前五识有悬殊的不同点:就是它,非但能和前五识同时俱起,又能帮助它们发生作用,因此一名五俱意识。就是说,前五识中有一识作用时,意识便同时俱起,帮助它发生作用。意识不但如此,有时却能离开前五识单独作用,如梦中的独头意识即是。

眼识依据眼根现量能知色尘之红色。以红色做比喻:当眼睛看到红色时,眼识(能知的心)生起时,它只了别红色,没分别那是红色。如果眼俱意识生起,它就会分别那是红色,不是黑色。现在让我们来了解:眼俱意识依意根同时作用,它能够知道法尘中红色的法境。那就是说,眼识了别色尘━━红色,能够知觉红色的心是眼识,在它生起的同时,眼俱意识也生起,这就好象汽车的引擎推后轮,后轮牵引前轮般,两个同时走。我们的眼识与某一类的意识同时、同境生起。所谓“同境”是指色尘的红色与法尘的红色是同境,法尘的红色不是同眼识所对的境。当眼识在看(了别)红色时,意识同时在知觉(了别)法尘中红色的事物。如果法尘中没有红色的门,那么就不能想象眼前的红色门;反之,它就知晓那是红色的门。当我们第一次看到的东西,法尘中没有记忆,有如与夏虫语冰,不知如何是好?反之,就会东想西想:那个东西叫做什么、是好或坏、漂亮与否,等种种念头就随之而生起。

什么是法尘中的红色?比如:你们闭上眼睛,想前面有一个红色的太阳,是想到,不是看到的红太阳,就是法尘中的红色。当看红色时,这个法尘的红色和眼识了别红色是同时、同境生起。此业习使我们以为意识能知道色境中的红色。其实不然,它根本不知道眼识前面的色境,而只是知道红色的法尘,这使我们知道外境。与眼识同时作用的意识,称为眼俱意识;与耳识同时作用的意识,称为耳俱意识……,还有鼻俱意识、舌俱意识、身俱意识。

在五俱意识意识生起之后,独头意识继续分别一连串的意念━━法尘,它分别此红色表示的是什么东西,此分别是比量,非现量。

意识缘外境的作用有二种:一者现量:现量就是不加推理比较,而能准确地直觉境界的自相作用。二者比量:比量就是由推理比较对照,认识出来的作用。好象刚才我问袈裟是什么颜色,你一想起它是橙色时,就是根据过去所见,推理比较而知之,称为比量。当我还没问起时,你们看着我,也看到橙色、袈裟,当时你没有比较,那叫做现量。现量是我们接触境的第一念知觉。比量是我们接触境后,意识与法尘接触,通过比较而知道各种事物,所以心有层层的作用。意识的作用很强大,它能够知道过去、现在、未来的法尘。眼识只知道现在的颜色,因为是现在的光线射到眼睛;譬如眼识现在看到袈裟,但一旦关了灯,刚才的颜色经已经过去,就看不到了。所以佛陀说眼睛只知道颜色,不知道颜色中所表示的是什么?耳朵只知道声音,不知道声音里所表示的是什么?……。即是前五识能了别外境,不能分别它。能够知道颜色、声音里所表示的事物的是意识,这些事物是它一念念编织出来的故事。比如心想:“我要吃饭。”“那是白板。”等过去的事;同时,五俱意识能够知道现在的法尘;意识也能够想到明天上班、几点起床、去搭巴士等未来的事物,这是眼睛无法办到的。你一睡醒来,甚至现在坐在这里,意识一直在作用。它能涉及三世,普缘一切过去、未来、现在的诸法。可见它的作用范围之大,作用力之强,使我们生活在意识中,不清楚眼识的作用,也不清楚耳识的作用,……即是不清楚前五识的作用。所以眼睛能够知道外境,而眼根接触外境的一刹那的心(第一 念)却不知道,而落入意识中去知道它。

了别与分别的不同:什么是了别和分别呢?了别是心王第一念知觉所对的境,没有加任何的语言去称呼它;分别是在了别以后,我们的心对于外境进一步加于名言的了别。

(七)末那识:我辈凡夫妄起我执的根本,它是以第八阿赖耶识为所依的,所以阿赖耶识生到哪里,它也就跟随到哪里。譬如说,第八识生于欲界的人中,此识也就随着系属在人中。即是在识蕴中某一类能够知道外境的心王━━第七识,它念念恒审思量,执著第八识是我,这就是末那识。我们在睡觉时,前五识会停止作用;如果一觉安眠无梦时,那意识也停止作用了。但是,末那识就不同,即使是在睡觉,它也没间断其作用,还是执著第八识是我。所以论中说:“第七识名末那识,恒审思量我执深。”修行者一断我执,即刻证阿罗汉果。所以佛陀、阿罗汉、大菩萨的末那识可以停止作用。三果━━阿那含果的圣者,进入灭尽定,末那识也会暂时停止,但是当他出此定后,末那识又开始作用。我们凡夫的末那识却是永不间断地恒常在那里思量,执著有一个我。(八)阿赖耶识:我们过去所造的业因(种子)聚集在一起,称之为阿赖耶识。好象一座山,聚集了很多的沙、石头、树木、树根、树枝和树叶等,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我人善恶业的种子,都藏在阿赖耶识里面,故阿赖耶识一名种子识,所谓种子就是业潜势力的别名。我人的身心以及宇宙,莫非由它所变现。此是唯识宗的讲法。就是说,佛教讲因果,过去所造的业,因果成熟了,它会变现成我们的身心,以及所居住的器世间的果报,让我们知道、看到、感受到。此外,阿赖耶识又是一切业报种子所寄托的地方。就是我人过去造一个业,它并没有消灭掉,而是变成业因,储藏在阿赖耶识中。然后因果成熟,因缘到了,它从阿赖耶识中变成果报。阿赖耶识是含藏宇宙一切色心的种子,故能变现:有漏、无漏一切法,因此叫做藏识。通常藏有:能藏、所藏、执藏等三义。阿赖耶识本身能够收藏一切业的种子,有如金库之能藏一切财宝,故它被称为能藏。因为一切业的种子都寄托在阿赖耶识,故它也被称为所藏。我人在六道中轮回,就是阿赖耶识中整群业的种子,一直向前延续的因果变化,称之为轮回的个体━━众生。阿赖耶识是所有业的种子聚集在一起的一个整体,并非一个东西。好象很多的水蒸气聚集在一起,因为光线照射,它反射给我们看到,我们就认为天上有云朵。阿赖耶识也是一样,它是很多过去业的种子,聚集在一起作用,一连串的因果向前推动,生灭不已,形成了所谓的轮回。所以阿赖耶识是众生轮回的主体,又称之为执藏。

 


{返回 广超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第三节 心所有法
下一篇: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序 第一节 简介百法
 普贤行愿品讲记 二、个别解释大愿 4、忏悔业障
 四圣谛讲记 第八卷 净心观法
 普贤行愿品讲记 二、个别解释大愿 3、广修供养
 定慧之路 第三讲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第六章 清净慧菩萨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第十二章 贤善首菩萨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第三章 普眼菩萨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第六节 无为法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总结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第五十八课[栏目:量理宝藏论 第九品 观现量]
 相应7经 色之思经[栏目:相应部 25.入相应]
 毒蛇喻[栏目:成功的理念·迷悟之间 ]
 索达吉堪布UC开示(2012-5-27)[栏目:索达吉堪布]
 皈依问答(八):静坐十分钟,思维导师佛陀的功德与恩德,并记录自己的感受。[栏目:益西彭措·皈依问答录]
 试论鸠摩罗什的大乘佛学思想[栏目:刘元春教授]
 晓夜[栏目:菩提洲·佛子心语]
 守得住[栏目:管理三部曲·迷悟之间 ]
 从三聚净戒论菩萨戒的时空适应 九、结论[栏目:菩萨戒指要]
 不过一碗饭[栏目:日常的佛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