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四圣谛讲记 第五卷 集~业海无边
 
{返回 广超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718

第五卷 集~业海无边

现在,我要跟大家介绍业力的因果现象。

(一)业的定义:

古印度语称为竭摩,梵语(Karma),巴利文(Kamma),中文翻译为"业",意思是行为、造作。在佛还没有降生印度之前,印度人已经相信有业力因果这回事了。他们相信人们起心动念所做的行为,就会造成一些果报,将来要受报,所以印度的外道也讲业力的现象。

佛特别为我们阐明业力因果,但是佛所开演的业力因果与印度外道的有些差别。根据佛法说,我们众生起心动念的时候,如果对外境迷惑执著,生起种种执著的烦恼心,去做种种行为,此时所做的行为就有所谓的业。这些行为可以分为身、口、意三方面:用身体来做的,称为身业;用口来说的,称为口业;心中所想的,称为意业。这些身、口、意业的行为造作将来会有果报,这是佛对业的解释。

印度外道对业的解释是:一切造作都是业,有个我在造业;但是佛的教导是,只有众生的烦恼、迷惑的心去造作,那才称为业,其中无我在造业。

因为业将来会形成果报,如果我们从因果来说,既然有果报,就有因啰,那么,众生在造业的当时,就种下业的因;将来得到的果报,就是业的果。从业的因到形成业的果,期间要有因缘来助缘--现前的烦恼心来去推动,那些过去的业力的因就会变成果报。

原来业的因本身有一种力量推动,把业转变成果报,所以在佛法中也把业的因称为业力。在因果中,我们就没有把因称为因力,但是在因果业报中我们认为业是一种力量,因为心一直在推动它前进,造成一种力量,所以我们也把业称为业力。我们在讲业力,就是业的因的力量一直在推动着。

一、业因:我们在造作行为时,就是种下业的因。依据佛法说,这些业因是众生的烦恼心去推动种下来的。如果没有烦

恼,我们就不会去造那些业,所以烦恼才是造作(业)的真正的因。

以佛法来说,善的心是烦恼,恶的心也是烦恼,它们都会造业。即造业不一定是恶的,我们会造善业,也会造恶业。

二、业力:我们造作的行为会形成一股力量,即业的力量,称为业力。它的形成是当我们的行为造作过后,行为本身已经消失,但是业的力量在推动着,因此,我们讲业时,不注重讲业的因,只注重讲业的力,因为业的因已经消失了。比方说,现在我骂你一句王八蛋,你听了之后,这句话已经消失了,我造了一个口业;你听后就生起烦恼,这样推动向前,将来我们这份业的力量就会产生一些因果报应,你就会骂回我。所以说,业的因--所做的行动,以业力因果来说,它已经消失了,这是一般上部派佛教的见解,但是它认为业的力量没有消失,一直到果报出来了,业的力量才消失。

三、业果:我们说业报,其实是业的果。关于业报,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一句话:"种如是因,得如是果。"就是你造了这样的业因,它的力量造成你将来会得到相应的果报。这个相应的果报要有外来的因缘引发,即业力与外来因缘--众缘配合,果报就出现;反之,果报是不会出现的。所以佛经中说:"若经千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意思是说,我们造了业因,业因形成业的力量,它会延续到很长的时间,乃至千百劫,只要果报还没有出来(消失),因缘相遇的时候,将来还是要受这个果报。这句话是佛亲口讲的,其意是:如果没有其他的因缘破坏这个业的力量,它就可以持久到千百劫,等待因缘成熟,而形成果报--受报。所谓因缘成熟,是讲业力的因果时间到了,因缘具足,它的果报出来了。

(二)业的分类:

一、以身、口、意三业来分:

01、身业:身体的行为是一种造作,所以身体的行为就是身业。

02、口业:用心驱使口讲话,是一种行为造作,所以讲话是口业。

03、意业:我们的思想也是一种造作,所以驱使心去思惟事物,就是意业。

比方说,现在我起一个要去杀某某人的心念,过后我真的拿刀枪去把他杀死,这个行为就是身业;我心中要杀死他的心念就是意业;所以在杀人的时候,一般上都是身业与意业同时进行;当我心中想要骂人,口骂几句粗话,我就生起意业与口业而造作。因此,身、口、意业经常都是意业跟随身业、意业跟随口业。有时候意业自己独立行动,比方说,我们心中想杀某某人,整天只是想,没有做。虽然没有做,但是这个心念一直加强、加强……也是有业报。所以佛法说,身、口、意三业个别不同,有时候一起行动。

二、以业的性质来分:

01、善业:我们做一些行为,将来会得到好的果报,即是快乐、乐受的果报,这种业称为善业。经常有人说,造善业会有善报,这不是佛教用的语句,佛教说:造善业会得到乐的果报。当你造善的业时,你是以善的心去造业,但是当你在受果报时,里面并没有善心、恶心,果报不能用善、恶来说,但是果报会让你觉得痛苦或快乐,因此,我们只讲乐报或苦报。所以应该说,善的业将来得到乐的果报。

02、恶业:当你用恶的心去做恶的行为,将来会得到苦的果报,并非恶的业将来得到恶的果报,因为果报本身不是恶的,它是一种苦。

03、无记业:我们造作的一些行为,它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称为无记业。比如说,我们走路,这其中无善也无恶,是无记;身体发痒,你抓一下痒,没起嗔心,也没起善心,也是无记。如果身体痒的时候,你很讨厌,生起嗔心,那个时候扒痒的动作就是恶的了。我们有很多习惯的行为--业习,也是一种业力因果,它们很多是无记的。再比方说,当别人问你是不是呀?你拼命点头说是呀!点头这个行为也是无记的。

有人说无记的业是没有果报的,这是不正确的。根据大乘佛教的说法,无记业是受无记的果报。比方说,我在路上走,无意间踏死一只蜗牛,当时我的心中是没有善的,也没有恶

的,这样就是无记。那只被我踏死的蜗牛,虽然它不会认为我是杀它,或没有杀它,但是,如果它起嗔心要报仇,将来因缘具足时,我将会被它杀,这就是所谓无记业也依然会有果报。但是有一些阿毗达磨论师认为,既然是无记业,就无报,那是错误的。

一般人以为业的善、恶是以我们起心动念的善、恶来衡量,这并不完全正确。以佛法说,是以果来看这个业,凡是能够得到乐的果报的业,称为善业;凡是得到苦的果报的业,称为恶业。并非起善心的业,称为善业;起恶心的业,称为恶业。

有些人虽然很愚痴,但是也会生起善心,不过善的心却造恶业,比如有一个人病得很苦,愚痴的你看到病人很可怜,活着真的没意思,就认为他死了会更好,那个病人也觉得死了会更好,然后你就帮他断了命--杀死他。你是生起善的心杀死他,其实你杀人的身业是恶业,你生起杀心本身是杀业,也是属于恶的。你的心希望他不要受苦是善心,希望杀死他是恶的心,都有果报。但是你认为你杀死他,帮他脱离苦海,其实并不见得。因为以业报因果来说,他病的因果还没有受完,那个势力还在的话,下一世他还会继续受同样的果报,所以你只不过将他的果报拖延罢了,而你以为把它解决了。所以佛法说,有任何的善、恶业,在受报的时候,你应该用果报来决定是善的,还是恶的,不应该说我的心是善的,一定是善报。因为你善的心,不见得就是善。

三、以共业与不共业来分:

01、共业:我们造一些业,互相影响,关系密切,大家一起受同样的果报,称为共业。

02、不共业:我们造一些业,与别人无关,只影响个人的身心,个人受报,称为不共业。

每个人过去所造的业,形成今生的身体、好心、善心、恶心等等,是我们不共业所形成的果报。因为不共业是你个人所做的,个人自己享用,别人不能享用,那么,你的身心是你自己享用的,所以是一种不共业。

如果一对夫妻住在一起,他们共用的房子、家具,就是他们

共业的果报所形成的。我们住在新加坡,就有新加坡人之间共同的新加坡的共业,但是新加坡人有不同的家庭,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不共业,所以我们说共业、不共业的时候,在共业中有一些不共业。

除了有共业与不共业的分别之外,业还可以分成正报与依报。

正报:指众生的身体。因众生的身体是依过去的业因而感召得来的果报正体,即众生的身心、样貌,心的善、恶,聪明或愚痴等等。

依报:即身体依之而住的果报,如国土、山河大地、房屋、器具等等,又名依果。

如果一个人修行好的话,他就会到依报好的地方去。如果他过去世有修一些智慧的因缘,他今生的天资就会比较聪明,如此这般的不同。以佛法来说,当菩萨修道成佛的时候,其正报就是得到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佛身;其依报就是出现在世间最殊胜的地方,依大乘说法,菩萨修道成佛时的佛净土,就是佛的依报。那么,佛依报的净土,并非我们人间的人所能够看到的。

四、以定业与不定业来分:

业报有所谓的时间和果报是否肯定的区别。

01、定业:一些业的果报与受报的时间都已肯定,称为定业。比方说,我们杀死人,其果报是将来要堕入地狱,称为报定。如果堕入地狱的时间不肯定,那就不可以称为定业了;如果杀人的果报肯定堕入地狱,堕入地狱的时间也肯定,那么,这个业称为定业。所以必须报定,受报的时间也定,才叫做定业。在佛经中说,弑父、弑母、弑阿罗汉、出佛身上血、破和合僧--五逆罪,死后下一世必定堕入地狱,称为定业。

02、不定业:一些业的果报和受报的时间都不肯定,称为不定业。一般上很多的业都是属于不定的,因此,我们就能够转变它。

有很多人学佛之后,听说通过拜佛忏悔能够把恶业忏除,这是错误的。因为拜佛忏悔并非定业,而你造的可能是定业,就不一定能够转,除非你拜佛忏悔所造的业的势力很强,过

去所造的恶业会先出现,不过,一般人是很难扭转这种业报的。

依据佛法说,佛有三不能,其中之一就是佛不能转众生的定业。有很多佛教徒希望通过拜佛忏悔把恶业消除掉,其实这是不可能的。如果定业不能转,一定要受报的话,那修行不是白修了吗?那也不是。所谓善的业有它应得的果报,恶的业也有它应得的果报,果报是不能相减,也不能相加,它们有个别所应当受的,这是业力因果现象。所以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国王叫做阿阇世王,因为听信达多的言,把父王频娑罗囚进监牢,篡位称王。后来频娑罗王病重,在监牢里死去。阿阇世王知道自己做错了事,向释迦牟尼佛诚心忏悔,归依三宝,做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依据佛的教导而修行,然而死后还是堕落地狱。虽然如此,但是他有很大的功德力,堕落地狱中还能忆念佛,很快又出离地狱,免掉了很多苦,很快就转到善道去受报。但是,虽然如此,他的地狱的果报还是要受,这个定业还是要兑现。

如果你所做的恶业可以通过忏悔法门而忏除的话,这就有一个毛病:如果你杀死我,我要找你报仇,结果你去修行忏悔,企图把恶业消除掉,那我就不能报仇了啰,这是不可能的!甚至于你的道行修到阿罗汉,如果你有杀业要兑现的时候,你还是要被对方杀死,所以佛有好多阿罗汉弟子是被别人杀死的,其中一位就是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阿罗汉已经解脱生死了,但是还不能摆脱业报,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以我们不要期望能通过忏悔把业消除掉。因为忏悔是在你这边,要寻仇报应的人是对方。

再跟你们讲一个故事:中国有一部很著名的忏悔法门,叫做《慈悲三昧水忏》,水忏中的主人翁是悟达国师,他十世做国师,十世之前杀错一个人,那个人要寻仇,仇家等了悟达国师十世,而悟达国师在十世中都修得很好。到了第十世他当国师时,皇帝赐沉香为法座,他起了傲慢心,结果修行功德退了,而恶业果报就有机会兑现,仇家就在他的腿上生了一个人面疮。这是一个很著名的故事。不管你修了多少善业,恶业是不能对消的,其果报还是要来,只是因缘不具足让它

兑现罢了。当你的善业力量退了,那恶业的力量就可以出现,所以果报业力并不定,是随着因缘的力量转来转去,但并非消除。势力强的业报先出现,以前的业报慢出现,就是这样的差别而已。

五、以引业与满业来分:

01、引业:我们造了某些业,可使今生死后到六道中的某一道出世,称为引业。比方说,你造了一个业,今生死后要投胎去做猪,你就有做猪的引业。

02、满业:我们投生到某一道,必须要有一些业报,使这一生的业报完满,称为满业。比方说,我投胎做猪,如果福报好,那只猪吃得饱饱,天天睡觉,那么,那只猪就有一些善业,可以享受吃、喝、玩、乐。那就完满我这一生,这些就是满业。

我们今生来做人,就是因为过去世造了一些做人的引业,但是每个人又有不同的果报,这就是除了引业以外,还有其他的业,这种种业与引业配合起来,才圆满我们这个人生,这些业报,称为满业。

业的分类有很多,我就大约这样的介绍。

(三)业的活动:

业的活动就是一种因果现象,也就是因果在活动。有些人把业的活动解释错误了,当我们在造业的时候,所造的业的活动已经消除了,当我们在受果报的时候,已经不是原来那个人了。另外,你在造业的当时,跟你受果报的行为是相反的。假设你骂某某人,当你受报的时候,不是你骂他,而是你被他骂。那么,在这期间是怎么把果报转过来?因为这个业可能等待几十生、几千万年过后才变成果报出现,在它还没有出现的时候,业到底在哪里呢?就有人把它解释成:业可以被收藏起来。这是错误的讲法。释迦牟尼佛从来没有说业是可以被收藏的。因为业是因果的现象,其活动方式就是一种因果律的活动。以因果的活动来说,力量很强的时候,其因果活动就比较快出现;力量比较弱的,就会比较慢出现。因此,业出现得快跟慢,佛法把它称为重跟轻。就是说,重的业比较快出现,轻的业比较久才出现,它拖延久才出现,是

因为它的活动慢了,并非它被收藏起来。

假设我现在要种苹果和黄瓜,我把苹果和黄瓜的种子同时种下去,二三个月后,黄瓜就有收成了,苹果要等待几年后才有收成。苹果可能几年后才有收成,并非被收藏起来,它是一直在发展,时间到,苹果就长出来了。我们千万不要想象苹果被收藏了几年后才出现。

我们造业就是这样的情况:在造业的过程中,所造的业的因果活动,会继续在你的身心世间活动,但是你没有能力看到它。为什么呢?因为你迷惑眼前所看的东西,眼前看不到的,就以为它被收藏在哪里,或者认为它不存在。对于相信业力的人,看不到那个业出现,不会认为它不存在,就以为业被收藏在某某地方。其实业是不可以收的,它一直继续在活动,只是你现前看不到。对于有神通的人,就能够观察到你的业,甚至于你的业在变化,他也能够知道。所以我们要明白,业是不可以收藏的,它是一种因果现象。

当业在我们现前--六根境界前出现的时候,这就是业变成果报了。当它还没有在我们的六根境界之前出现,我们不叫它做果报,只是说这是业力,它继续在变化,所以业力变化到你的六根境界前出现,称为业果。

我们在造业的时候,也会熏习我们的旧业。比方说,你过去世有一些不好的习惯,今生在造业的时候,也会继续影响那些不好的习惯,一直加强、加强……虽然说你没有看到它,但是,最后它会慢慢地兑现出来。比方说,我前世杀人放火,今生我出世在一个好的家庭里,那我就没有去杀人放火啰,但是不等于我杀人放火的业就停止了。不是的,那个习惯会表现在我的生活中,它很慢地发展,可能我在玩玩具、游戏的时候喜欢打打杀杀,或者我经常喜欢跟别人打架,这习惯就表示我过去世杀人放火的业习继续进行,只是你看到的不是杀人放火,这个业习也并非被收藏起来。又比方说抽烟,假设我在二十岁服兵役的时候染上烟瘾,服完兵役后,我没抽烟,这并不表示我戒烟了,烟瘾还在,碰到境界我又再抽。烟瘾还在,那习惯性还在,并非把它收藏起来,因缘到它就出现。

当业的活动在我们眼前出现的时候,就是业变成果报了,在这个果报当中,我们可以继续造业。就是说,我们的业并非做完了以后就没有了,也会继续做下去。比方说,我喜欢打小动物,我时不时打,一直在增加、影响这方面的业习。

有很多人对业的活动有误会,以为我们身心的业统统都是前世的,这也不一定。我们所有的业都是过去带到今天,但是,所谓过去是包括过去世跟今生的过去,所以不要以为前生造了业,今生就注定。不是的,你今生也可以继续造业,继续转变它。因此,业力因果现象是一直在转变,它可以随着你的心念转变而转变。但是,如果是定业,一般上你是没能力去转的。比方说,你已经做了女人,要转变成男人,那是很难的。

刚才说我们的业可以从过去世继续影响到今生,又继续再加强力量影响到你今天来受报,但是有些业并非前世做的旧业,是你今生新做的。可能你今生才开始学习抽烟,染上了烟瘾,然后你就要得到烟瘾带来的种种果报。你今生抽烟,前生不一定就会抽烟。你今生随着种种因缘,就遇上抽烟的因缘,慢慢地加强抽烟的习惯,我们把它称为业习。其实业习是心中的业力因果现象,就是习惯。所谓习惯,就是那个因果,那样重复做,推动着。

如果一个人生病了,他认为生病是前生的业报,就不要去看医生,这也是错误。我们生病,有时是自己今生造成的,有时是过去世的业力因果造成的。如果昨天我淋雨,着凉感冒了,我不能说这感冒是前生带来的。有一些业是我们今生做完,就今生受;一些业是今生做完,今生不用受,要等待来生,或等到几生后才受。所以业有所谓过去做,过去受;或者过去做,今生受;或者今生做,今生受;或者今生做,来生受。这些业报都不一定,要看它的势力强弱的因素来决定。

因此,有些人误会,某某人做了很多善业,为什么他还这样多病苦?承受这样多痛苦的事情呢?这一点我们要弄清楚,有可能他今生受的苦是过去世带来的,他今生做的善业没办法去扭转过去世所造的恶业,而且这个善业的果报只能在来生受,那他就不能影响了。如果他今生活得很苦,他做了很

多善业,那么,他就先受善业的果报,这也有可能发生。就是说,他所造的善业很重,那善的果报就快来,他受苦的果报就延迟了。

所以业力变化无穷,很多人不明白,以为有很多坏人在享受荣华富贵,真是不公平。然而我们要知道,坏人享受荣华富贵自有他的业报因果,他坏蛋有他的业使他今生坏蛋,这些业个别都要兑现,我们不能说今生好的人一定会得到快乐的果报,甚至以业力因果的观点来说,好人也会造恶业,我已经在讲《烦恼》的时候解释过了。

业不能被储藏,也不是静止的,因为因果本身一直在活动中。因为我们没有能力接触,就以为业是静止的,其实不是。假设明天你会有一个果报--某某人将请你吃一些东西,可能是因为你过去有缘请他吃,今生他请回你。当你明天遇到他时,他就请你吃一碗火腿。并非有一碗火腿收在业里,等到时间,让你看到,让你吃到。不是的。因为你的身心活动,他的身心活动,一直在变化、变化……最后他请你吃火腿了,千万不要以为这个业是停止着,不动的。

因为业力因果是一种因果现象,那么,我们所看到的世间,我们的身心、样貌--正报,我们生活的地球、国家等--依报,都是业力因果形成的。因此,依照佛教业力因果的说法,甚至于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也是我们众生共同的业所形成的。地球会有毁坏的一天,后来又会形成,谁去推动它呢?是众生的业。业的活动就是心的活动,那么,地球就是我们众生共同的心念去推动而形成的。

我们眼前所见到的山河大地、屋子、一切花草树木等,就是业带来的。依据大乘佛法说,我们所见的一切是心做的,因为过去的心做,现在的心又把它带动出来,让我们看到。所以有些佛教部派说,我们眼前所见的一切都是心创造的,其实,它的含义就是业创造的。

(四)业的造作者:

以佛法说,业的造作者并非某某一个人,并非一个"我"在造业,而是五蕴当中的"行蕴"在造作。行蕴当中包含我们很多的烦恼,这些烦恼没有主人,它随着因缘而生,没有因缘烦

恼就不生。比方说,你们坐着听佛法录音带的时候,没有机会生起骂人的烦恼,你们就不会骂人,所以烦恼要有原因,才会生起来。当一个人烦恼生起去造业的时候,我们只能说有一些烦恼的因缘等等在推动,而完成造业的行为,所以说造业时,并没有一个主人。如果修行者修得好,消除了某一些烦恼,他就不会去造某一些业。当他不去造那些业的时候,你不可以说没有一个人在造业。而是不论圣人或凡夫在造业的时候,都没有造业的人。并非因为烦恼断除,证阿罗汉后就没有人在造业,而是在造业的当时没有造业者。如果你要去找寻,到底是谁在推动业的活动呢?那我们只能说,是烦恼在推动,使业继续向前活动。我们过去造了很多业,这些业的力量与烦恼配合,它就继续再造业。即是我们在受业的果报的同时,又再造新的业。

所以我们要明白佛法所讲的业现象,与印度外道的讲法是不一样的。印度外道说有一个人(主人)在造业。以佛法说,不但没有造业的主人,甚至于受果报的人也没有。这句话怎么说呢?原来是种种烦恼心与种种业力配合,让我们感觉到在受果报,并非有某某人在受。讲的更简单一点,就以牙痛为例,当你在牙痛的时候,你的脚不会痛、眼睛不会痛,只是牙齿那一部分会痛。牙痛的原因或是牙蛀了,或是虚火上升而造成的。但是我们认为有一个人在受牙痛的果报。其实不是,是那一部分的肌肉在痛而已,身体的其他部分是不痛的。因此,我们要弄清楚,并非有一个人在受报,而是种种因缘造成牙齿痛了,痛的部位在痛,不痛的部位是不痛的。

以佛法来说,如果你一定要讲受报,我们只能说在五蕴中的受蕴认为它在受报,并没有另外一个受报的人在受报。造业也是一样,是五蕴中的行蕴的某一些心念在造作,使业继续被推动向前,在一切的业力因果中是没有主宰者的。因此,业力是因缘变化,它不是实在性的东西。

(五)业的止息:

我们众生有无量无边的业,要怎样去止息呢?关于业的止息,这是很多人的邪见--错误的见解。以佛法来说,业是不可能把它止息的,也不可能把它切断。如果你可以把业切

断,即认为因果是可以中断的,那是断灭见。有人认为必须受完所有的业,业才止息,这也是错误的见--外道的见。就是说,印度的苦行外道,他们普遍的见解是认为我们过去世造无量无边的善业和恶业,恶业的果报必须受完,才会消失。因此,他们认为应该赶快去修苦行,把苦受完,然后乐的果报就统统出来了。佛否定这种见解,认为没有这回事!业是不可能把它受完的,因为当我们受业的同时,还会造一些业,那么,你过去世无量无边的业,在这一生是受不完的,还要无量劫才可以把它受完,所以你无量无边的恶业,今生哪里受得完呢?不可能!所以佛说,不可能把恶业灭除以达到解脱。

那要怎样解脱呢?原来你的业(过去你造的因),以因果来说,这些因没有助缘,是不会生成果报的;反之,业的因的力量就会变成果报。如果你在修行的时候,懂得不要把那些业的因引发出来,你就不会去受果报了。那到底是谁把过去的业因引发出来呢?是烦恼。你无量无边的业不能自动生出来,要有那些烦恼的心把它带动出来。如果要解决业的问题,只要解决烦恼心;如果烦恼心没有把业带动出来,它就不会继续。当业不再继续的时候,今生死了,你的烦恼心没有想要出生、再来这个世间、再来继续存在,那么,你就不会再继续受那些业。这样,业就不能形成你将来的果报,如此,我们说这个修行人解脱了。

所以,解脱并非把业报断除,也并非把业报受完,而是修行人觉悟到无生。即是觉悟到生死没有生可得,他不再来生了。这样,他自然就不必再去推动那些业前进。刚才说过,业力不可能自己推动自己,它是众因缘带动的,在众因缘中,烦恼是现前最主要带动业的原因。

所以,佛在教导众生修行的时候,从来没有教导我们怎样把业灭掉,反而是教导怎样去观察,让烦恼不再生起来;烦恼不生,就不会去推动业,那些业自然就不前进了。

我在解释十二因缘的时候,就讲植树的比喻:如果你去浇水、施肥,那棵树就会越长越好;如果你不浇水、施肥,树最终要干枯死掉,不再继续活动。我们的业也是一样。所以我们

要弄清楚,业是不可以把它断除掉,但是业也不会自动前进,业是有烦恼的因缘带动之下才一直前进。所以修行并非去清理你的业,而是要清理你的烦恼。因此,所谓业的止息(停止),并非业停止,而是业没办法前进。即是烦恼不再去推动,而不是把业停止住。我们明白了这点,在修行的时候,就要弄清楚,千万不要误会,认为要去处理无量无边的业,应该处理的是烦恼。

有些人在修净土法门--念佛,因为他不了解,认为我的业这样多,怎样往生净土呢?其实不是,净土是带业往生。虽然你有无量无边的业,但是只要造另外一种业--净土的业,那么,你将来就能够往生净土。你能够往生净土,是修了净土的业,但是不等于其他的业被消除了,才往生净土。同样的,当你有做天人的业,就生天;当你生天的时候,不等于把其他的业都消除了。所以佛法说,往生净土的人是带业往生。

业是一种因果现象。佛法说,一切因果都是因缘生灭变化,在这因缘变化中,它没有本体,不能保持自己,是众因缘来维持它的存在,因此,我们说这众因缘是没有本性、没有自性。业就是众因缘的变化,它也是没有本体的。所以说业本来是空的,不要执著业是一种实在、一直存在的东西。

业既然没有本体,怎么可以继续活动呢?不但业没有本体,可以继续活动,也正因为一切因果没有本体,它才能够继续活动。我们不要以为在五蕴身心中有一个我,才能够推动业的活动。其实不是,五蕴身心是众因缘在推动,业也是一样,是众因缘在推动它的活动。

所以在龙树菩萨所著的《中观论》中说:诸业本不生,以无定性故,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意思是,我们一切的业本来没有所谓生,没有生就没有所谓灭。为什么呢?因为业本来不是固定的东西,它是因缘一直转变、转变……然后我们就执著这一段因缘叫做某某的业,那段因缘叫做某某的果报,这样,我们就看到业因果的现象了。其实,它们的因果变化不是固定的。如果我们明白,是我们在因果变化里面执著某一段因缘叫做造业,那就看到业造成业因了,那也看到

业变成果报,业本身不过是一个名称。即是这个叫做杀业,那个叫做杀业的果报。但是以佛法说,它是因缘在转变中,并非一个固定的东西,从过去世带到今世来,不是某一个东西,而是众因缘在变、变、变……一直变到今生来,我们就看到众因缘所显示出来的果报现象。有很多人误会了,以为我造了某某业,是那个业收藏到今天才兑现。不是。

在《中观论》中也说:若诸世间业,从于烦恼出,是烦恼非实,业当何有实。意思是,世间的一切业都是烦恼带动出来的,但是烦恼不是真实的,是众因缘在变化,那么,业也不是实在的。正因为烦恼、业这一切都不是实在的,那么,我们才能够因为觉悟而解脱。为什么呢?原来烦恼跟业是心在迷惑的时候,执著认为有这种现象。当你觉悟了,心不再迷惑的时候,就知道原来这个现象是心执著而认为有的。比如你的心念执著有一辆汽车,就说汽车在路上行驶,甚至说汽车相撞了。其实并没有一辆汽车,是众因缘配合,很多因缘的法在路上跑;众因缘在作用,那些因缘在互相撞击,但是你一直认为有一样东西--汽车在相撞。同样的,因为你迷惑执著,就会认为有发生烦恼、业报等种种的现象。因此,业不是实在的,烦恼也不是实在的,我们才有可能解脱。

大乘佛法说,不但烦恼不实在,也没有烦恼约束着你,只不过有一些业因果现象在变化而已。然后,在变化中,你执著里面有一个我,认为"我在业里面,从无量劫轮回生死到今天,我将继续轮回到下一世"。那是烦恼告诉你的。如果修行者觉悟到无我,就不认为有一个我在生死,他知道一切都是因果变化的现象,没有实在的众生在里面受果报,也没有一个实在的人解脱了。这样,我们就说这个人觉悟,这个人解脱了。

刚才我说过业是由烦恼带动的,我们今生所受的果报,很多是你过去世的烦恼推动的,今生你来投胎又再带动它。比方说,如果你过去世是一位音乐家,今生没有碰到培育你成为音乐家的环境,就不会去学习音乐;反之,如果你今生有学习音乐的环境,再加上过去世是音乐家的习惯--烦恼,一碰到音乐,心就喜欢,要学习,然后你把那个习惯拿来用,

加以培养,你又成为音乐家了。意思是说,你的烦恼把过去的业行为再增广,继续加大,这就是烦恼把业报带动出来了。此外,我在讲《十二因缘》时,已经解释过,当人死的时候,有一些烦恼心希望生存在世间、希望我继续存在,因为这种希望的心--烦恼,他看到一些境界,感受到一些现象就去追求,然后,当过去业的一些境像出现,他在里面反应,就随境去投胎了,所以说烦恼带动他去投胎。就是说,人死后,是不会因为过去的业而自动去投胎的。对阿罗汉来说,当他死的时候,眼前没有我们一般人死时所出现的境界,因为他没有那些烦恼去推动,没有那些境界,就不会去投胎;他也不会想要生存、没有所谓的我要继续在这世间存在,这样,他就不去转世投胎了。因此佛法说,我们的业都是由烦恼带动出来的。你的烦恼带动使你得到今生的身心,甚至与一些有缘的人碰面,这是你们之间的共业;这些共业就是对方的烦恼和你的烦恼,参杂在一起,把业带动出来。

关于业的受报:阿罗汉要受报,不只是如此,甚至成佛了,果报还会显现。上次我说过释迦牟尼佛头痛三天,是佛过去世敲了鱼王(琉璃王的前世生)的头三下,今生受这个果报。是佛要受的吗?佛有烦恼把它带动出来的吗?不是,这是琉璃王的烦恼带动,并非佛的烦恼带动的。

关于业力因果,是大家互相影响而牵动出来的。如果修行人修成为阿罗汉,虽然他没有烦恼,但是跟他有缘众生的烦恼也会把业带动出来。如果阿罗汉死了,不在这个世间,他没有碰到跟他有恶缘的人,那么,跟阿罗汉有恶缘的众生就不能带动业的发展,这个业就不能影响到他了。所以说,业是烦恼带动出来,就不应该把它区分成是我的或是你的,是大家互相在影响。但是,当我们说造业的时候,是我的烦恼在造业,不是你的烦恼在造业。受果报的心不是造业的心,那是另外的因缘。所以说,烦恼把业带动出来,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就是我这边的事,业力是大家互相因缘,不是单方面的事。比方说,我如果杀死了你,将来你修行修得好,下一世你碰到我的时候,你不一定要杀我,因为你通过修行,心转变,不想杀了,我不一定要受报。所以,虽然我杀了你,我

将来不一定会受报,而受报不受报的转变竟然发生在你那边,不发生在我这边。为什么呢?是因为你的烦恼要把那个果报加在我这边来,那是你在带动,不是我在带动的。因此,我们要弄清楚,这个果报的兑现不纯粹是由造业的人在推动,受害的人也会推动。所以说,业是因为烦恼的带动而出现的。

当我们明白这样的因果现象,你就不会有阿罗汉解脱了,那他过去世所造的业就不必偿还吗?关于这一点,我们要弄清楚,业是烦恼心带动的,如果修行者证悟阿罗汉果后还没有入灭,还在人间活动,他过去的仇家有机会遇到他,仇家的烦恼就会活动,可能把他杀死。因此,这个业就被推向前,但是阿罗汉并没有杀心,他被杀,就了结了,而杀害他的人的烦恼心又继续加强,这种烦恼心就使他堕入地狱,带动自己的业继续前进。

如果我过去世杀过你,假设今生我证阿罗汉果,你今生修得很好,你可能不杀我;如果你修得不好,你可能想杀我,我依然要受报。但是,如果我不再来转世,你没有机会碰到我,那么,你就不会生起杀心。就是说,你要找我报仇,必须有缘遇到我,你的烦恼才会生起来;反之,你的烦恼就没机会生起来,也不能把那个因果带动出来。所以,当一个人解脱生死,不再来这个世间,不但是他的烦恼不生,连过去的仇家对他起的嗔心也没有机会生起来,佛法把它称为非择灭无为。就是说,当一个人证悟阿罗汉果之后,入灭了,有一些法就没机会生起来,这不只是阿罗汉这边而已,他所欠债的仇家也没有机会生起恶心了。不要以为那个人依然会把恶心收住,是因为没有因缘,恶心不能生起来,就没有报仇不报仇这回事。我们说阿罗汉的业了结了,实际上并非了结,而是对方没有机会生起恶心,他就不能把业带动出来,业自然不继续了。


{返回 广超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四圣谛讲记 第六卷 灭即无生
下一篇:四圣谛讲记 第四卷 集~烦恼迷执
 普贤行愿品讲记 四、总结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第十章 普觉菩萨
 普贤行愿品讲记 二、个别解释大愿 5、随喜功德
 佛学基础知识 四念处
 普贤行愿品讲记 一、正说大愿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目录 序言 金刚经的流传 现代的金刚经讲记 释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第十二章 贤善首菩萨
 大乘、小乘、密乘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第十一章 圆觉菩萨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第七章 临济法门(二)——黄龙宗派 二、渊源和背景[栏目:禅宗宗派源流]
 名僧与山水的对话——试论慧远对山水诗的影响(游芳铭)[栏目:佛教与文学]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