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莲华、普贤十大愿及安宁缓和医疗
敬礼具恩根本 智敏.慧华金刚上师
具恩根本 智敏.慧华金刚上师秉持与历代传承祖师、诸佛菩萨不二的本怀,不忍众生沉沦苦海,又感于舍报后的助念仍是晚了一步,特别慈悲开示“一念莲华”,在现有帮助亡者舍报后助念的基础上,将助念的时机提前到“人快要断气、还没有断气之时”,帮助他念佛,让他在舍报的最后一念,眼见佛像、耳闻佛号,从而心中忆佛、念佛,则此生才一结束,下一生已于极乐净土开始。本门心法传承第三代祖师—莲华生大士,曾在尸陀林(即坟场)修行,而今吾辈弟子则在临终者和亡者身旁修行。“一念莲华”不仅行“无畏施”,更是六度齐修,况且我们去为他人关怀、助念,实际就是在学习—自己将来在临终时如何安住。 师父开示如此殊胜的修行法要,吾辈弟子感念师恩难报,当戮力以赴。
然而,正如【慧明法师开示录】中所言:“学佛人开始就要行,所谓依法奉行,但行是根于愿来的”、“凡作一事,必先有愿,无愿绝对不成,所以名曰愿力”。每在法会开始之初,全体同诵“普贤十大愿”,诵此大愿,有何功德?根据【普贤行愿品】云:“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由此可知,“普贤十大愿”和“一念莲华”皆能让众生临终往生极乐。
而安宁缓和医疗强调四全照顾—全人、全家、全程、及全队的照顾模式,同时兼顾病人身、心、灵三方面的需求,是一个相当优良的医疗理念。而其最终目标,也是希望当病人走上这段生命最后的旅程时,痛苦减轻,而安祥舍报。
虽然“一念莲华”、“普贤十大愿”、“安宁缓和医疗”层次不同、角色不同、做法不同,但三者其实有共同的归向。
具恩根本 智敏金刚上师开示:“一念莲华的实际目的,就是成就一尊菩萨!”参加“一念莲华”就是在行“菩萨道”,是修行的一部份。临终众生,心神涣散,根据佛法上关于死亡的过程,此时身体上会经历四大分离的痛苦,心理上彷徨无依。【地藏菩萨本愿经】中〈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鬼王白佛言:是阎浮提行善之人,临命终时,亦有百千恶道鬼神,或变作父母,乃至诸眷属,引接亡人,令落恶道,何况本造恶者。”可知,在临终之时,若没有修持,在身心受到巨大痛苦时,几乎不可能安住心念,更不知道正确的方向。一旦走错了路,就来不及回头!若是这时候,能听闻“一念莲华”的要旨,在最后一念安住正念,称念佛菩萨圣号,即能超生人天,甚至往生净土。之所以能有如此的力量,是乘著诸佛菩萨的大悲愿力啊! 师父开示:“放光供佛之时,要行普贤十愿。”(华藏世界第四十期第七页)普贤十愿:一、礼敬诸佛。二、称赞如来。三、广修供养。四、忏悔业障。五、随喜功德。六、请转*轮。七、请佛住世。八、常随佛学。九、恒顺众生。十、普皆回向。人人悉具佛性,在面对临终众生,从事“一念莲华”之时,面对的就是一尊尊未来的菩萨。菩萨在未成就之前,总有众生的习气,所以应众生之机,配合世间法的圆融,也是重要的一环。可知上承 师父的加持,和十方诸佛相应的愿力,以及圆融的世间法,方可圆满达成这伟大的使命。
之一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 师父勉励我们:“学佛就是要成佛!”成佛不仅是为自己,更是“要为众生而成佛”。在学佛的过程中,都是在学习如来的行愿,就如普贤十愿。
一、礼敬诸佛:“礼”著重于身体上的表现,如合掌、跪拜等;而“敬”则著重于意念上的表现,要屏除妄念,摄心虔诚恭谨地礼佛,不然徒劳而无功。所以礼敬要从内心做起,起甚深的信心、悲心,安住于礼敬,而行于外,行最端肃的礼拜。然若身体力衰,或卧榻病床,仍可做观想礼敬,如同身体力行。
二、称赞如来:如来即是佛,称扬赞叹佛的名号。如来具足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释迦牟尼佛于娑婆世界示现出家之相而成佛,是应众生之机而示现,是为应化身;其报身如来为卢舍那佛,法身如来为毗卢遮那佛。称赞仍是从意念发出,由衷的赞叹。除了赞佛偈,持咒、念佛、诵经亦然。佛的意义是觉,自觉觉他。就体性而言,如来和众生本无差别,只因众生迷而不觉。广而言之,众生和佛体性一如,当称赞如来之时,也不忘赞叹众生之善行。
三、广修供养:供养诸佛,一一皆有广大果报,释迦牟尼佛于燃灯佛前也行供养。所供养物不出五尘,加上密法加持成为“妙供”,来供养诸佛。但所有供养中,以“法供养”最为殊胜。“法供养”包括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为何法供养如此殊胜?因为诸佛世尊都尊重法,而且如行上述七种法供养,自己将来就能修成正果,如此的供养才是真正最上的供养。
四、忏悔业障:忏于过去,悔于未来。过去的罪业,在上师诸佛菩萨前深切反省改过,请其忍受悔过;未来更要战战兢兢,不可再犯。如有再犯,要即时忏悔。忏必须要事理双忏,事忏是行为上的改变,除身口二业;理忏是实相忏,除意地业。业由心生,报由业生,业就是我们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语、所作所为。业有三种:善业、恶业、不动业。所谓恶业就是由身口意之业所做出的杀生、偷盗、邪淫(属身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属口业);悭贪、嗔恚、邪见(属意业);能不做以上十恶,即是十善业。行十恶堕三恶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行十善业超生人天(修罗道、人道、天道);而修禅定可居色界、无色界诸天,色、无色界即是不动业。此三种业都能障惑自己的真心(即体性),使得众生无法超出生死的轮回。所以要真切地忏悔三业,以求命终能往生净土。
五、随喜功德:功德分两种:一、世间法,为有漏功德,如做慈善事业,造桥、铺路、建寺等。二、出世间法,为无漏功德,即是了生脱死,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师父曾开示:“能随喜赞叹,则功德与之相等”。众生多忌妒心,若多能随喜,有力量则帮助,力量不够时则赞叹之,如此而修,则世上争斗减少,和平有望焉。
六、请转*轮:劝请能除法障,而生起慈悲的善根。轮有速疾义、取舍义、降伏义、镇已伏义、及上下转义。说法如转轮,佛说法一句一句皆从心中出,一般大众闻法,亦应由耳闻而入心中。如今释迦世尊已入涅槃,未来弥勒尊佛尚未降世, 上师或法师说法,应众生之请,是代佛说法,即是转*轮也。小乘自度,仅度其自身;菩萨悲悯他人,故须劝请,请佛普降甘露,自他均沾。
七、请佛住世:【唯识论】说有四种涅槃:自性清净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无住涅槃,其中无住涅槃,谓出障真如,大悲般若,时常辅翼。因大悲的缘故,不住涅槃;因般若的缘故,不住生死。尽未来际,利乐有情,即用即寂,故称无住。佛已入灭,如何请佛常住?其实心即是佛,若众生心清净,见佛常住;但若众生心垢,则见佛已离世。可知,佛之常住与否,是和众生心之净染相应。
八、常随佛学:佛从因地而到果地,是如何发心,经历何种行事,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释迦世尊在成佛的过程中,经历许多苦行难行之事,但仍坚持到底。我们一样会有苦行的时候,在那当时,不生怨恼,仍称念当初欲成佛的本愿;而遇到快乐的事,也不沉浸其中,仍勇往直前。在所面临的环境下,引出自己的心志,随如来学,先求自利而后利他。
九、恒顺众生:以体性而言,如【华严经】所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然众生迷而不觉,才沦为众生。诸佛如来悲悯众生沉沦苦海,运同体大悲,而救度之。菩萨学佛之发心,而生起菩提心,即自觉觉他之心,从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然而众生有各种差别,种种习气,须随顺而转,转迷成觉。而我们流浪生死已如恒沙数,三界众生皆可能曾经是我们无始以来的亲亲眷眷,何忍不拔苦与乐?于是以大悲为本,行恒顺之行,用以饶益有情,乐利众生,此即利他。
十、普皆回向:回向很重要,功德如同一杯水倒向大海,量等同大海。回向有三种:一、回自向他,回向法界一切众生,则其功德即无边际;二、回因向果,为众生回向极乐净土,来日同成佛道;三、回事向理,所作功德善事,无非因缘所生,所以不须著相,自然理事圆融。
吾等从事“一念莲华”面对临终众生之时,正是在其旁修行,各随次第,顶戴著 师父、自成本尊,心中放光供佛之时,行普贤十愿,承佛回光,再二度放光加持所观想的一切众生,不论同这位众生导示,或与其共同持咒或诵佛号,都在这样的观想中进行。
之二
然而临终众生对世间的一切仍难以放下,加上面对死亡毫无准备,即使听闻如此殊胜的“一念莲华”,其信心不坚定,愿力不广大,仍难以确实做到。对于此困难,“安宁疗护”带来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安宁疗护”医疗团队的目标就是让病人善终、安祥、有尊严地走向死亡,若能加上“一念莲华”,死亡就不只是终点,更是另一段生命旅程的起点。之所以提到“安宁疗护”,在于这群病患已面临生死关头,必定要认真的思考如何面对死亡,病患灵性部分的重要性于焉被突显出来。“一念莲华”的实践,当然不限于“安宁疗护”,实行“一念莲华”之时,仍是承著 上师诸佛菩萨的加持,普贤十愿的愿力,以期摄受众生,使其“信愿行”坚固,临终往生净土,成就菩萨位。
安宁疗护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当疾病已无法治愈时,对病人作积极完整的照顾。疼痛与其他症状的控制,以及对精神、社会、和灵性问题的处理是很重要的。缓和照顾(即国内称安宁疗护)的目标是达成病人与其家庭的最佳生活品质。缓和照顾的很多观念可以提早运用在疾病的治疗过程,包括抗癌治疗上。”
在自己行医的过程中,不止一次听到前辈医师说“医生是要医治病人,不是单单医病”。安宁疗护不过是将医疗回归本来,以人为本,而人有生理上、心理上、灵性上的需求,所以安宁疗护针对三个需求提供全人、全家、全程及全队的四全照顾。
生理上:包括减轻身体上的病痛,避免不正确的姿势,及不适当的环境等,需要病患、家属及医疗团队协力的照顾。生理上的需求是最基本的,因为若无法满足,心理上及灵性上不易安定,更遑论增长了。
心理上:经由个人学习过程和成长的环境所衍生来的。这方面的需求要心理师、社工师、家属,甚至社会资源合力来满足。同样的,心理不安宁亦会影响生理和灵性。
灵性上:宗教上而言,是生命最根本的元素。平常较被隐蔽,因为生理及心理上的需求往往会大过灵性的需求。不可讳言,若要灵性上的稳定成长仍要根基生理上、心理上获得满足。
在二OOO年六月七日“安宁缓和医疗条例”正式公布施行,为安宁缓和医疗下了定义:“为减轻或免除末期病人之痛苦,施予缓解性、支持性之医疗照顾。”这次我们基金会主办“安宁缓和医疗(临终关怀)”种子培训研习,虽身为医疗团队的一份子,但仍从内心深深的感动,由衷钦佩授课讲师们实际从事安宁疗护如菩萨般的行径。
一、从荣总大德病房林护理长看人性的医疗:听护理长娓娓道来如何让病患得到最适当的照顾,不仅清洁他们的身,更安适了他们的心。听到护理长以平常的口吻叙述在各种皮肤或黏膜的清洁护理,以各种方法达到目的,包括徒手,甚至连一点床单皱折都不放过,那是多么细致贴心,多么专业啊!
二、从台大缓和医疗病房王护理长看“病情告知”的扣人心弦:在报喜不报忧的传统观念束缚下,往往会忽略了事件的真实性。有时医疗人员被要求内心全然了解病情,外在却若无其事的从事专业任务。有时候,一个无心的回答,可能会导致紧绷的病患和家属关系,一触即发。王护理长用闲话家常的口气来说明一个个的病例,其同理心就好像佛菩萨的大悲心,悲悯著众生。
三、从马偕医院安宁病房李社工师看“悲伤辅导的幽谷伴行”:就如讲义上引述:“悲伤是极私人的感受”,一颗颗受伤的心都要小心呵护著,无怨无悔的陪伴悲伤的家属走过一段一段岁月,从而让他们重新站起来、走出去。当社工师提及一个案例,自身从家中十万火急的冲到医院,只为了不让这个病患被突然巨大的悲伤给击倒,这种利他忘我的情怀,怎不让人动容。
四、从台大缓和医疗病房宗惇法师看“灵性照顾的全心投入”:听法师详实的描述案例,其对病情的了解度,如专业医疗人员一般。这位病患想向法师求皈依三宝,法师洞察其心愿未了,并非真信,于是先和家属沟通,让他世间法上的挂碍放下,最后在临终前,为其皈依三宝,而后患者安祥舍报,法师重法的精神,以及应机施教,令人不禁从内心发出无比的赞叹!
医疗救人的色身,佛法救人的慧命,目标是一致的。医疗团队的人员几乎都是以救人命为最高指导原则,但是做法上还无法和佛法上该做的完全配合。如何完成救人的目标?需要圆融的世间法及高度的智慧才能达成。“一念莲华”以“安宁缓和医疗”为一个据点,更要推而广之,对其他不是安宁疗护的病患,仍要劝请其念佛持咒。一个善念,一个发心,一个行动,都会播下菩提的种子。“安宁缓和医疗”让我体会三种美丽—知性之美、人性之美、及灵性之美:
一、知性之美:“四全”的照顾,病人为主角,家属为配角,医疗团队在跑龙套,而跑龙套的包括不同专业背景所组成的团队,有医疗、护理、心理、社会、宗教……,至少有六张以上的文凭共同来照顾一个病人,以非常专业的角度从事病患的照顾。
二、人性之美:整个医疗团队所表现出来的,不著学术匠气的痕迹,因为他们已经将他们的专业融入实际的医疗照顾行为中,并且以满足病人及家属的需求为他们的第一目标,人性的尊严在这儿受到完全的尊重。
三、灵性之美:当临终病患面对大限来临之时,往往才深深省思生命的本质。医疗团队细心照顾病患的身心灵,投入心力、时间,伴随病患及家属,让他们终于接受善终的安排,甚至宗教的关怀,如临终告解、或助念。人生虽然不完美,但在这辈子最终的时刻,所散发出来生命的光芒是如此的灿烂。
“安宁病房”成本不低,各医院无法全面以安宁病房的模式来设立病房,然而“安宁疗护”的理念应该全面的推广至各医疗体系。
【普贤行愿品】说:“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一般对临终或无生命征象之病人,会施予心肺复苏术急救,包括气管内插管、体外心脏按压、急救药物注射、心脏电击、心脏人工调频、人工呼吸或其他救治行为,这会让病人非常痛苦,为“诸障碍”之一。而安宁缓和医疗条例明定:由二位医师诊断确为末期之病人,得签署意愿书,不施行心肺复苏术,此为净除急救之障碍奠下法律的基础。病人的不舍、执著,放不下世间的一切,为诸障碍之二。安宁疗护的团队照顾病患的身心灵,让病患得以表达其未完成之心愿,再进一步帮助家属圆满病患的心愿,使其在世间的心愿得以满足,放下对家人及世间的不舍与执著,安下心来面对自己的死亡。虽然安宁疗护的工作只到病人死亡即暂时告一段落,但因为他们的作为,已使得病人在面对死亡时障碍减少,在随后接受“一念莲华”或舍报助念时,能更专心、更安定,成就更殊胜。可知在本门从事“一念莲华”助念之前,安宁疗护团队已默默做了扎根的工作,虽然这最后的“临门一脚”很重要,但对于团队的付出(尤其是他们相对于我们,需要付出相当长的时间及精力),我们应更谦虚圆融地配合,以期能圆满达成最终重要的目标——利他、往生净土。
之三
行笔至此,我惭愧得无地自容。身为 师父的弟子,承受 上师及历代祖师无比的加持,去从事利生的事业,全然是 师父的加持力及愿力,才使得此事业顺利圆满。而随之而来的赞叹,却使自己心生憍气,忘了最初的发心与愿力。利他在普贤十愿中是第九大愿—恒顺众生,【普贤行愿品】曾提到“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正如 师父在结业典礼上引述【六祖坛经】〈般若第二〉的无相颂中四句偈:“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法,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众生有种种习气,应机而摄受,可说是随顺而转,转迷成觉,化暗为明。我有幸得获如此殊胜的密法,更应放下身段,以圆融的世间法来完成度生的大愿。世间法有许多种,自己更应虚心向贤能之士学习。
在从事“一念莲华”之时,对于生理现象,如病情变化、治疗等,以佛教或个人的观点来解释时,必须非常审慎。如在做“临终关怀”之时,为病患念佛,见到“黑水”自其鼻胃管流出,内心观想这位众生罪业随这“黑水”流出体外。但如将此观想告诉家属,可能会与医疗团队的解释冲突,因为以医学的角度而言,鼻胃管流出之“黑水”可能是肠胃道出血,经过胃酸作用而变色,而病症并发肠胃道出血,可能是一个病情危急的警告。原本好意想舒缓家属的焦虑,却可能引发医疗团队质疑,造成家属无所适从,到底要听殊胜的观想,还是专业病情的告知?
又如在心理辅导方面,在对家属开导的时候,依著佛经上的开示,内容正确,固然发心纯正,但也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在此生死交关的时刻,家属的内心可能非常脆弱、敏感,家属若听到该如何做,但偏偏做不到,也许就会心生愧疚,若一时想不开,极端的走上绝路,这种责任是谁都担不起的。所以柔软的语调,劝请的口吻,体贴的心,是绝对必要的,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要慎重考虑。
师父曾开示“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愿力随身”。几个实例,内心很感慨,也深自反省,略陈述如下:
一、一位肾衰竭的患者,原本信奉天主教,后因为女儿向佛,而随之学佛,平日有念诵佛号、佛经的习惯。这次因急性恶化来到医院,原本要洗肾,后又因尿毒影响脑部并发癫痫症状。在症状控制后不久,有一日睡醒之后,向其家属陈述其梦境:“梦中只见远方有一尊佛,因太远不甚清晰,但身旁有许多声音,教唆我去骂佛,我流著泪坚持不从,心想著,远方是慈悲的佛啊!我不要如此做。”醒来后,就向其家属表达,请他们准备办理后事,并发愿要往生净土,随阿弥陀佛修行。家属辗转联络到本门“一念莲华”团员前往关怀,结缘金刚明沙宝盒和念佛机,并劝请其念佛千万不可停止。现病患已转往中医治疗,全身水肿及喘息的现象已获改善,原本要洗肾的建议也延后再议。一个善念,一个愿力,也许就能改变业力,改变生死。
二、有一次耕莘医院牧灵部周修女演讲“安宁疗护”,其中有些案例,令人印象深刻。一位癌症末期的病患,后转到耕莘圣若瑟病房,一开始时很沉默,有一日,主动找周修女说话。周修女本著一贯亲切照顾病患的态度回应他,后来这位患者主动向修女表达想入教的心意,经评估后,确是其本人意愿,于是为其办理入教手续。但其家人是传统宗教,几经沟通,临终时尊重病人意愿,以天主教方式进行,家人仍以传统宗教方式为其祈福。又另一案例,一位病患近来常梦见猫来索命,原来他在年轻时,曾不小心伤害了一只猫,心中一直不安,想准备香烛供品来拜祭之,但住在天主教的安宁病房,不知如何是好。周修女知道后,帮助其协调院方,在圣堂内摆设供品祭拜,一了这位病人的心愿,之后其怖畏的梦境不再出现。周修女如此的心量,圆融的处事,真是值得学习。“一念莲华”本应依众生的信仰而使其安祥舍报!
三、一位癌末患者,生前根据“安宁缓和医疗条例”签下了“预立不施行心肺复苏术意愿书”,准备安祥的舍报,并已预备联络本门助念团前往助念。这原本是一个很好的安排,怎知等到第一班助念团员前往时,病患已出现尸斑,推估死亡时间应在六小时以上,但本门助念专线接到通知是刚过世不久。原来这位病患(或其家属)没有放弃急救药物注射,从当天早上开始,血压即下降,院方给予注射急救药物,因药物作用的影响,虽然病患已死亡,但心电图显示仪器上,却仍一直出现波动,没有呈现一直线,所以无法宣告死亡,无法通知助念团前往助念。家属怀疑仪器故障,多次找医护人员确认、理论,甚至找来警察人员,家属心中不安,根本不能定下心来陪其念佛。在助念时,儿子还在问旁边的长辈:“这么晚才通知助念,对妈妈会不会有影响?”签了想“安宁”的意愿书,却仍然不得安宁。
具恩根本 智敏.慧华金刚上师慈悲传授“一念莲华”方便门,用以度他。吾等弟子从事“一念莲华”之时,亦是自我的修行,累积福慧资粮,最终的目标,是求了脱生死,究竟解脱。这和普贤十大愿的目标相同,【普贤行愿品】提到“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依 师父传授的“一念莲华”法要,发起普贤十大愿来度众生,承著 上师及传承祖师法乳加持,又承普贤十愿的愿力,方能圆满。而“安宁疗护”是“一念莲华”的一个据点,培养世法圆融的娴熟度,定能为“一念莲华”推广奠下很好的基础。之所以学习“世间法”,是为了度人。度人虽难,但难行也要行。一个一个“有相”的度,费力耗时,而仍有许多未度的还有待我们努力。想到这里,不禁自惭力有未迨。欲增进自己的能力,唯有精进修持。
我们大家都可能扮演主角(病患)、配角(家属)!当我们在扮演跑龙套(医疗团队及智工)的角色,内心在被感动之余,不禁思考:要如何面对人生?正如孙越先生在VCD中说道:“将每一天都当做是生命的最后一天,好好认真过,以求了无遗憾。” 师父也不断地叮嘱我们:“要为死的时候做准备工作。”每一个人都会面对死亡,当死亡来临时,我们准备好了吗?
华藏祖师在【佛教的宇宙观及人生观】中 开示:“吾人所居世界,号曰娑婆。娑婆者,忍受烦恼之义。所以蒙此名为大众同分妄见,恒为烦恼缠缚故。就缠缚之现象言之,凡分三界:一、欲界,二、色界,三、无色界。”“欲界具含六道,曰天、曰人、曰阿修罗、曰鬼、曰畜生、曰地狱。”从这次种子培训课程,我们体会到“病苦”,事实上娑婆世界只是一个堪忍的世界,其中的痛苦尤以轮回之苦为最。即使为善禅定而生人天善道,福报享尽了,仍要堕落轮回。所以究竟的为死亡作准备,是超出三界,是要了生脱死,要修行啊!人生苦,唯修行是岸;人道胜,因为人可以修成佛道。 师父开示“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是随时要提醒自己身体力行的座右铭。从有相的度提升到无相的度,直到众生都听闻“一念莲华”而往生极乐净土,实无一众生得度。因为如 师父的开示“因为自身是幻,众生也是梦幻,我们就是这样,以如幻之身,度如幻之众生,成如如之佛。”
一切成就来自上师,生生世世永难忘怀!
一切成就用于度生,生生世世永不退转!
唵.啊.吽.梭.哈!
参考书目
1.慧明法师开示录
2.普贤行愿品辑要疏【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3.六祖坛经
4.地藏菩萨本愿经
5.佛教的宇宙观及人生观
6.华藏世界第四十期
7.“临终一念往生”小册
8.“安宁缓和医疗(临终关怀)”种子培训研习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