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之浅释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超凡
所谓十大行愿,即:
一、礼敬诸佛 二、称赞如来
三、广修供养 四、忏悔业障
五、随喜功德 六、请转*轮
七、请佛住世 八、常随佛学
九、恒顺众生 十、普皆回向
第一大愿:礼敬诸佛愿
普贤菩萨,自己礼敬诸佛,为行,同时希望大众都能礼敬诸佛,为愿。愿与行,合二为一,一分为二。礼敬诸佛者,即俗称拜佛。普贤菩萨拜佛,欲人人皆彼拜佛。普贤菩萨所礼敬者,尽法界遍虚空诸佛,皆是当人自心之佛。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自觉我身跟前有诸佛,诸佛前皆有身;是故一一尘刹中皆有佛,一一佛前皆有普贤,一一普贤皆合掌礼拜。则一普贤之身,遍人一切普贤身内;一切普贤,皆摄归一普贤身内。以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当前。《大经》云:“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诸者,不一之称。此界彼界,十方三世一切佛,故谓之诸佛。过去佛为已成之佛,未来佛即在当前,我们大家,人人都是。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礼敬者,由心恭恭敬敬,运于身口,而遍行礼拜。若身虽拜跪,而心则重重妄想,功德微少。普贤行愿,除有慢障,必起敬意,统身语意业。身业敬者,显佛有天眼通;语业敬者,显佛有天耳通;意业敬者,显佛有他心通。常修礼敬,一心不乱,五体着地,深入法性,离能所相,即说偈曰:“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阿弥陀佛影现中;我身影现弥陀前,头面接足归命礼。”是则内佛外佛,同一实相;随礼,若佛若礼,重重无尽。法界即是我心,我心即是法界,我欲礼敬诸佛,须先放下万念,清清净净。每一拜中,一面观想,一面念:“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世尊,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又“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及十方法界常住诸佛。”经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心中忆佛,名为修慧;身跪口念,名为修福。福慧双修,礼敬事毕之。普贤如是礼敬,即为普贤行愿。普贤不在外来,而在各人心中求。普贤乃众生心中之普贤,众生乃普贤心中之众生。普贤心、释迦心、众生心、菩萨心、无二无别,以心体同之。行普贤,愿亦普贤;行非普贤,愿亦非普贤。如此,心向诸佛如来,我心即诸佛如来。心不向诸佛如来,我心即非诸佛如来。这是因为,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普贤礼敬诸佛,是普贤行,是普贤愿;我等礼敬诸佛,是我行,是我愿。如年老体弱者,不便站立跪拜,可以坐拜,心中观想,面对西方三圣,恭恭敬敬,与跪拜无异。如旅行在舟车中,或病卧床榻上,不能身向西方,可堪作观拜跪,与面对西方佛前而礼敬之功德等同。此皆为拜佛法门。只要我心恭敬,则佛心显;不恭敬,则妄想多,妄想乃众生心,非佛心。故偈云: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第二大愿:称赞如来愿
称指称述,赞即赞扬。称述圣德,赞扬其美。又谓称扬赞叹。如者,如如不动,妙道圆融,即自心不生不灭之体,湛然寂照,亘古而不变。来者,去来也;即讲如如不动之体,无去无来,能去能来。如来即是佛。佛为通号,意取三觉圆备义。如来亦是通号,后佛出世,如同先佛再来之故。义翻为觉,觉者即是不迷。宇宙万物,本来不迷,如柳绿花红,鸦啼雀噪,皆宇宙真理之所显现,只有众生不能觉迷。若一旦转迷成觉,转识成智,即能见宇宙之真理与万法,无不与我妙合。宇宙万法为法身如来,万法妙合之我,之报身如来,即宇宙之真理为法身,其所感得者为报身。而感得此真理应众生之机根,出现于世以示说者,为应身如来。此法身、报身、应身三者,谓之如来。三身同一真理,不过以其体为法身,以其相为报身,以其用为应身,即大方广体相用。释迦如来,能应用其所感得之真理,而现三身,随机说法,本为应身。因说法而现千丈卢舍那如来报身。在华严会上,现毗卢遮那如来法身。三身虽分而实一,如离法身无报身,离报身无应身;见法各异,而其所归为一。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具三身;而众生一身,亦当具足三身。此有正缘了三因。正因即法身,如《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具佛性,如来常住而不变易。”缘因即应身,如劝大众念佛、拜佛、听经,功行满。了因即报身,如大众听经,句句入耳了解。
以上是正缘了三因之果,次释如来三身之义。《金刚经》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又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是为法身如来。《佛顶经》云:“性真常中求于去来了不可得。”《转*轮经》云:“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佛顶经》云:“明极即如来”,是为报身如来。《成实论》云:“乘如富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佛顶经》云:“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是为应身如来。这些是如来名义,而当体如来,即诸佛与众生,同为清净法身。清净法身,原系自性天真佛。以人人皆具佛性,即心即佛,是心作佛。又行种种功德及礼拜,庄严清净法身。报身,其受用有二:一为自受用报身,二为他受用报身。报身者,则为应身,人九法界,各各差别,分身度脱。《地藏经》云:或现男子身,或现女人身,或现天龙身,或现神鬼身,或现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于人,悉皆度脱。或现天帝身,或现梵王身,或现转轮王身,或现居士身,或现国王身,或现宰辅身,或现官属身,或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乃至声闻罗汉,辟支佛菩萨等身,而以化度;非但佛身,独现其前,称赞法、报、应三身如来偈曰:“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又赞法身如来云:“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赞报身如来偈云:“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感令登彼岸。”赞应身如来偈云:“堂堂黄金相,巍巍不动尊;天上与人间,无不咸恭敬。”此即具前礼敬之中,此身业礼,以口业赞,以意业敬,是则名为三业供养。法身如来如遮那,报身如来如弥陀,应身如来如释迦等,皆以德彰名。现在称扬赞叹,是为了歌颂如来之万德洪名。释家对此赞佛偈甚多,不胜枚举,或唱或念,其功德都不可思议。有一最简便、易行的方便法门,无论男女老幼,人人能赞,即是念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或“阿弥陀佛”四个字。念弥陀虽为称赞弥陀,即对十方世界诸佛,以一念赞尽。十方世界一切净土,总摄于西方极乐净土。念西方佛,亦即念十方佛。故偈云: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第三大愿:广修供养愿
所供之境,有竖有横。竖则指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佛,横则是讲尽法界遍虚空十方一切佛。普贤菩萨修行,夫论三世十方一切诸佛,悉皆供养,愿亦如是。所供养者,不外乎财供养和法供养。财供养者,自己没有金钱,即不能行此供养,但外财供养用金钱,而内财供养不用金钱。《法华经》云:用身口意三业恭敬供养,是为竖供养;若出门在外随时随处供养,为横供养。至于外财供养,有财应施,有财若不施,是名悭食,为生死根。悭贪心一起,慈悲心不显,则背宇宙布施之妙用。修行人,具大慈悲人,随缘施舍,尽心供养,即一香一华,亦称理成就。偈曰:“愿以此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菩萨、二乘僧。”供养过去佛,若释迦如来;供养未来佛,若弥勒如来。那么现在无佛时代,怎么供养?《十六观经》:“孝顺父母,奉侍师长。”对于生我养我的父母,必孝必顺,对于师长,服劳奉养。若女子之嫁,对于公婆,克尽妇道,殷勤侍奉,皆属供养现在佛。我们大家,当体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只是表象的差别不同。修行人,不仅针对人类礼敬、供养,即畜生之类的众生,亦当以戒杀放生为重,如是恭敬供养,缘慈悲心,起慈悲心,可拔一切业障根本,随时随地,修此供养,是名广修供养。
法供养者,历代大德以转迷启悟为宗旨。众生在迷,大德本慈悲心,为开众生觉路,即为法供养。如“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万德,逢人即劝,逢人即念。凡修法供养者,对于财法二施,均由小至大,先劝一家及他家,从一方至十方,其实普贤缘性起修,一字一句,周遍法界。偈云:
以诸最胜妙华矍,使乐涂香及伞盖;
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第四大愿:忏悔业障愿
业障如不忏悔,则广供不广供,赞叹不赞叹,礼敬不礼敬,皆为业所障。若在睡眠中,梦想颠倒,早起则妄想愈多,殆被业障所缠身,善业少而恶业多,此由心所造,心能止恶,心能修善。所行善恶者,皆与身与口与意关系密切,谓之身业口业意业。三业正,善业自然而修,恶自然止。三业不正,恶事则成。成恶事者,乃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即杀生、偷盗、邪淫,皆由身所成之恶事。口四者,即妄言、绮语,恶口、两舌,皆由口所作之恶事。意三者,悭贪、嗔恚、邪见,此由贪、嗔、痴三毒而成,为一切恶业之根本。由三业造十恶,止此十恶,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不悭贪、不嗔恚、不邪见之十或是为十善。作恶之人当堕恶道,行善则功德无量,当生善道,殊不知善亦障心,难出三界。若行上品五逆十恶身,感地狱道身;行中品五逆十恶身,感畜生道身;作下品五逆十恶身,感恶鬼道身。作下品十善者,感修罗道身;行中品十善者,感人道身。单修上品是十善,得生西天王及忉利天宫;修上品十善至未到定,得生欲界空居四天。色界四禅,共十八天,初禅三天,难逃水宅;二禅三天,未离水灾;三禅三天,犹遭风灾。四禅九天,无云、福生、广果三天,凡夫住处,修禅者得生其中;无想天外道所居,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五天,第三果居处。未得四果,尚有分段生死。以上十八天,离欲粗散,未出色笼,故名色界。七来三途是恶业、欲界六天是善业,色无色界,是不动业。这三种业,皆能障心均不免为生死牢笼。所以,三界皆苦。古德云:“万般皆是苦,惟有业随身。”
业之净化,惟求忏悔。忏者,忏其前衍;悔者,悔其后过。忏悔之法很多,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句佛号,是忏悔最简便易行的法门。经云:“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又云:“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故能念佛持咒,则业障自除,事理自然明了。生者已生,死者当求正念分明。求正念分明,须要至诚恳切,用身、语、意正业忏悔。偈云: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第五大愿:随喜功德愿
关键在德字。功德分二种:一、世间法的有漏功德。如慈善业,造桥修路斋僧建寺等,广悦赞叹,不生烦恼。二、出世间法的无漏功德。了生脱死,广修六度。世间功德为有漏,出世间功德为无漏。以能随喜而修,以世间一切之因,回向无上菩提,亦可转有漏为无漏。有力则助力,无力则赞叹,切实量力,随喜而修。凡夫障重,对诸功德,不但不随喜,且心生破坏,晚近提倡净土念佛忏悔法门,方是了生脱死功德。对善信者,策励之;对未信者,称扬之,为普贤菩萨随喜之功德。故偈云: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第六大愿:请转*轮愿
肉眼凡夫,所见受空间所限,不能见远。初见道位须陀洹,能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仅见一四天下。二果修道斯陀含,能断欲界九品思中前六品尽,得见中千世界。三果修道位阿那含,能断欲残思尽,进断上八地思,则见大干世界。无学道位阿罗汉,能断见思俱尽,始见三千大干世界。初地菩萨,能断一晶无明』:J见三千大干世界。乃至十地菩萨,能断十品无明,则见千千万三千大干世界。普贤位同等觉,则见十方世界。所见之眼界有差别,则所转之*轮亦有不同,说法如转轮,不信佛法,习无主宰,胡思乱想,不能去恶向善,转凡成圣。比如谷子,入舂去壳,方成白米,米之洁白虽本生成,然非辗转,不能出现。佛说法,一句一句,皆从心中露出,大众闻法,一句一句,皆转人身心,成为妙法。现世释迦已成佛,弥勒未降世之时,居士们请法师讲法以了无边生死之苦。法师代佛说法,即为转*轮。应诸大居士之请,即为请转*轮。大众当深信无上清净心,闻法时始显然出现,为将来随喜而生功德。今日能请转*轮,诚有无量之功德。偈云: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轮。
第七大愿:请佛住世愿
凡夫众生执着佛说《涅槃经》后即人灭,以为佛已舍世不能请佛住世。殊不知,请佛住世,即请自己佛,是心是佛,即心即佛。众生心净,见佛常住,众生心垢,见佛舍命。所以佛是否常住,皆与众生心之净染相应。若念念是佛,即时请佛住世。勤修六字,则净念相继,佛当即显现。偈云: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
惟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第八愿:常随佛学愿
佛广说《法华》,普渡众生,是为先觉。而众生闻法,广修佛事,以了生死,是为后觉。凡夫无有普度之大力大量,当善治一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此与孔圣大学之道亦相融合,为人世法所不可缺之。先自利然后利他,常诚心托佛,从因至果,引得心智,随之而学。时常如此,始终不变,即常随佛学之大旨。偈云:
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
供养过去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
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
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第九大愿:恒顺众生愿
发大悲心,植菩提种,以饶益有情,利乐有情众生,即要“恒顺”。纵观十法界,佛占其一,众生占九,地狱、饿鬼、畜生,皆因造恶业所至。天道悦乐,人道苦恼,修罗嗔恚,乃三善道之众生。声闻是自了众生,缘觉是孤调众生,菩萨是大道心之众生。对此九界众生,当怜愍、饶益、成就之,以慈心广修佛行,无一不是布施,无一不是恒/顷。佛心即大悲心,为菩提之根本。树无根,则枝叶不茂;心不悲,则度生不切。一切众生,是我福田,宜恒顺之。偈云:
所有十方一切刹,广大清净妙庄严;
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
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
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
第十大愿:普皆回向愿
回向分三种:一、回自回他。凡作一切事悉当回向一切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二、回因向果。将自己每日念佛功德,为众生回向极乐净土。三、回事向理。以上所释普贤十大愿王,是导华严海众,归到极乐。即以礼敬诸佛回向,以称赞如来回向,以广修供养回向,以忏悔业障回向,以随喜功德回向,以请转*轮回向,以请佛住世回向,以常随佛学回向,以恒顺从生回向,是为普皆回向。回向是学佛者极要紧之事,所作功德·,无论巨细,乃至一毫之善,一尘之福,皆可回向西方,庄严净土。如投少水于大海中,量即同海。个人所积之功德,其功有限,如能回向法界众生,则其德无边际。如将所作功德,如念佛、诵经、持咒、礼拜及一切慈善功德,均可回向西方,与一切众生,同成佛道。无论世间、出世间之善事,或大或小,一一无非因缘所生,即空即假即中三谛之理,全理成事,全事即理,一一事理,自然理事圆融,竖穷横遍。故偈云:
三世诸佛所称赞,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