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文殊智慧中的“和谐”原理(肖黎民)
 
{返回 文殊菩萨专题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15
文殊智慧中的“和谐”原理
  山西省五台山文化研究中心 肖黎民
  提要:文殊通过“六妙”智慧与空相应、与真相冥、与外相通、与内相融、与人相和、与物相谐,从而大而化之、圆而通之、等而齐之、和而谐之,进而获得超越之意、和谐之理、圆融之境、自在之法和善转之力。这既是对文殊智慧本义的系统还原,也是对文殊智慧特色的哲学重构。文殊智慧中所蕴涵的有机整体观、辨证思维、超越精神以及对待诸矛盾大而容之、圆而通之的和谐圆融精神,在当今矛盾重重的多极化社会里仍然富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文殊智慧  六妙法门  和谐原理  佛教哲学  人文精神
  Principles of Harmony in Manjusri Wisdom
  Xiao Limin
  Abstract:
  The Sanskrit name Manjusri is interpreted as “excellently auspicious," i.e., Manjusri Wisdom is hard to express in words and inconceivable. Corresponding with emptiness, responded with truth, interlinked with outside, fused with inside, harmonized with human, and communicating with objects by the Six Excellent Dharmas. Manjusri thereby regards all existences as perfect and interfused, all things as equal, all things as harmonious and unified. Because of infinite hugeness and infinite smallness, no boundaries could be seen and one could attain a sense of transcendence, the principle of harmony, the state of perfect penetration without obstruction, the dharma gate of freedom and the power of excellent transformation. By studying Manjusri Wisdom we not only return to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Manjusri Wisdom systematically, but also reconstru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njusri Wisdom in a philosophical sense. It is the systematic principle of harmony and perfect penetration which is inherent in Manjusri Wisdom that makes it possible for us to finish modern transformation creatively in the new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supplies intrinsic basis of Buddhist principle for constructing a new humanistic systemnew “Six Harmonies",namely People's geniality, family harmony, interpersonal amiability, humanistic peace, social harmony and world peace.
  Manjusri Wisdom is an organic compon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s well as the cream of eastern Buddhist culture. Manjusri Wisdom contains the organic view of integrity, dialectical thinking,transcendence, and the spirit of perfect penetration and harmony. In addition, it is significant to the contradictory multipolarized society today, and undoubtedly it is a best remedy that brings relief to all beings in curing all kinds of “modern diseases" caused by “duality" (separatio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self and others etc.). In the course of the Return and Reconstruction of Civilization, modern people may gain distinctive inspiration and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from the Wisdom.
  “文殊”的梵语意译即为“妙”,以彰其智慧“妙不可言”和“不可思议”。文殊智慧不仅是指“文殊的智慧”,作为佛家智慧的代表和般若的象征,文殊智慧同时也是佛陀智慧,或者更准确些说,所谓文殊智慧就是带有鲜明的文殊个性印记和语言乃至行为标识的佛地智慧。其基本来源,就是表现在大乘佛典里,由“文殊所说”和“佛为文殊所说”或文殊的其它“所说”共同构成的文字般若。
  作为大乘法会上“智慧第一”的首席菩萨和“法王子”,文殊极大地辅助了释尊的教化,并在此过程中表现出鲜明的东方个性和“外乡风格”。文殊的“妙智慧”妙就妙在妙达“第一义谛”、妙圆“不二法门”、妙入“自在三昧”、妙转“烦恼菩提”,进而妙言“不即不离”、妙喻“淤泥莲花”诸妙上,可谓无往而不妙。如果从文殊智慧的内蕴上讲,文殊法门就是这“六妙法门”。这“六妙法门”既集中地反映了大乘空宗的通义,又彰显出文殊智慧的鲜明特色和独有的“家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六妙法门”所彰显的文殊智慧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
  在西方的语汇里,哲学一词就是“爱智慧”的意思。看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智慧皆是人类共同的永恒追求。智慧有别于聪明。如果说聪明是人们在处理某种形而下的具体问题上的一些机巧的话,那么,智慧就是人类对形而上的根本问题所具有的终极关怀。艾略特所谓“我们到哪里去寻找在信息中丢失的知识?到哪里去寻找在知识中丢失的智慧?”即指此意。追释尊、文殊原初以圣言设教之本怀,归根到底是为了救度人间苦难,解脱人生烦恼。文殊智慧的“六妙法门”门门都是救度苦难、对治烦恼之法。
  所谓妙达“第一义谛”,就是让人们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是“度一切苦厄”的根本所在,它“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或者也可以这样说,面对烦恼,要通过般若甚深智慧来深观法性,追溯元点,还原本来,探显究竟,将所遇到的形而下层面的任何具体问题、现实问题、人生问题皆与终极问题、“第一义谛”相联系,也即与空相应,与真冥合,与天地精神独往来,具有一种形而上的终极关怀,这样就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透过表层看到深层,透过“有”看到“空”,以妙达“第一义谛”之空性来解构烦恼、放下烦恼、忘却烦恼、淡化烦恼、转化烦恼、超越烦恼,从而获得拯救和解脱。要想妙达“第一义谛”,就必须超越相待直至绝待、超越自我直至无我、悟空直到我空法空二性俱空的境地,最后空其所空,将这个空也空去。于第一义中,一法不立,一法不舍;从空起用,真空妙有。妙达“第一义谛”的智慧就是将这个“空”的过程视作一个无限否定、永远超越、“永不疲厌”的过程。每一次的否定都离肯定更近,但还不是肯定本身。所谓肯定就包含在无限的否定和无限的超越中,而“第一义谛”就同时隐含在无限否定所潜伏的空间里。这种“空”化的过程是一次次脱胎换骨式的蜕变、升华和质的超越的过程,是在否定中不断解构烦恼和超越烦恼的过程。它从本体论的根上刨掉了烦恼习气所赖以存在的依据。当悟到烦恼之“空性”时,烦恼也就立转为空,如一滴水顿时会消饵于空性本体的大圆觉海中。所以,妙达“第一义谛”的智慧可说是一种否定的智慧和超越的智慧。为了有别于其它类型的否定智慧和超越智慧,我们可以再加一句,“第一义谛”的佛家空慧就是无限否定的智慧和无限超越的智慧。它最后的肯定只是在无限的否定中显示出来。
  “不二法门”是“第一义谛”的另一种妙达方式,它为悟入“第一义谛”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认识门径,人们可以通过“不二法门”更好地认识“第一义谛”。如果说“第一义谛”意识到存在的终极性,看到色中之空,有中之无,看到事物在现象背后的本质性,那么,“不二法门”则看到事物在差异背后的同一性、同构性、平等性、和谐性和圆融性;如果说“第一义谛”是通过存在的终极性和本质性来解构烦恼的话,“不二法门”则是通过存在的同一性和圆融性来解构烦恼。既然“第一义”为空,那么空中万象就是同一的、平等的,因而也是相通的、和谐的、圆融的、无差异、无对立的;既然烦恼的根源皆由“二”而起,二是无明之源,那么,只有不二,才能破除由二带来的无明;只有不二,才能消融和泯除由各种对立、相待、矛盾、攀缘所造成的“二”,从不二中看到存在的同一性、和谐性和圆融性,即可解脱烦恼。这其实是站在对二进行否定和超越的角度来谈“第一义谛”的。二即有漏,不二即无漏。但不二非一,而是第一,是对一的再否定、再超越,这又是一个无限的过程。这种“不二法门”的确不可思议。要想真入“不二法门”,必须达到“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甚至无有语言文字”(文殊语)的超绝境地。文殊妙圆“不二法门”妙就妙在他既意识到“不二法门”的不可言说而没有像众菩萨那样直接去说,但也没有选择维摩诘般的沉默不言,而是道不离言,以言遣言,说不可说,在语言中超越语言,从而不落有言和无言的两边,在道不可言和道不离言的紧张关系中圆融无碍,达致和谐。
  在佛家看来,这种第一不二的不思议境界需要在禅定中证悟。文殊禅法的特质即为“自在三昧”。它由文殊在所说中显示并被佛陀所揭示,体现出“无心用道”的特点。所谓般若无知,故无所不知;般若无得,故无所不得;般若无为,故无所不为。无知、无得、无为中故可圆成大自在。这是文殊般若的方法论。
  依第一不二之的形上之理,生出烦恼即菩提的“逆转”之法。烦恼由“二”招致,从世间法的常见来看,它是菩提的反面和敌人,两者是“二”和对立的。如果我们与烦恼为敌,或者以二法去对治二,那么结果会出现更多的二,出现更多的烦恼;此二刚伏,彼二又生。但是如果依“第一义谛”的“不二”之理作整体观照和辨证思维,烦恼其实又是菩提之母,失败是成功之母,逆境是顺境之母,二者又是统一的、相反相成的。如果善于转化,烦恼即是菩提。烦恼正可成就菩提。果能如此,我们就会从此不怕烦恼,而且还会正视烦恼,与烦恼和解,战胜和转化烦恼,化烦恼为菩提之大用和资粮;有此“善转” 之功,我们就可将危机转化为良机、将逆境转化为顺境、将不利转化为有利、将非道转化为正道。这是由“第一义谛”和“不二法门”所带来的力量和无穷妙用,由此也可成就“不即不离”——以出世为入世的即世人生和出污泥而不染的清莲人格,转染成净,转识成智,转凡成圣,转迷为觉,转烦恼为菩提。一个人是一个“不耐烦”的人,还是一个“耐烦”的人,关键看是否能够用这种大智慧完成这一转。处于现实生活的人们,不可能脱离自身所处的环境,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在人间寻求解脱之道,在烦恼中解脱烦恼。“第一义谛”、“不二法门”和“烦恼菩提”就是在人间寻求解脱之道,在烦恼中解脱烦恼的“不二法门”和可行之法。所谓人间佛教,所谓佛法在人间,不离世间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只有在烦恼中解脱烦恼,才可让我们直面人生,正视烦恼,以一种积极的、勇猛精进的态度来转化人生、创造人生,不断为自己开辟出新的人生境界,并达到人与天、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与人、人与己五维和谐圆融的境界;才可让我们以无限广大的胸怀来包容世界,包容他人,包容自己,并减少无谓的纷争,将干戈化为玉帛,将竞争变为合作,从而在“心”上彻底完成一次根本的蜕变和质的飞跃。
  文殊通过妙达、妙圆、妙入、妙转、妙言、妙喻这“六妙”智慧与空相应、与真相冥、与外相通、与内相融、与人相和、与物相谐,从而大而化之、圆而通之、等而齐之、和而谐之,进而获得超越之意、和谐之理、圆融之境、自在之法和善转之力。它们彼此之间的逻辑关联是:以不二门圆第一义,以第一不二的互通理,化转烦恼为菩提。一而三,三而一,无心用道,自在三昧,圆融无碍,最后成就以出世为入世的“即世人生”和出污泥而不染的“清莲人格”,这既是对文殊智慧本义的系统还原,也是对文殊智慧特色的哲学重构。正是文殊智慧本身所固有的这种业已“打通”的体系化的和谐圆融之理,使我们今天在新的历史环境中创造性地完成佛教的现代转换,构建“新六和”即“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人间和美、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人文格局具有了一种内在的佛理依据。
  由文殊所表征的佛家智慧不但是东方佛教文化的奇葩,而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文殊智慧中所蕴涵的有机整体观、辨证思维、超越精神以及对待诸矛盾大而容之、圆而通之的和谐圆融精神,在当今矛盾重重的多极化社会里仍然富有启发意义,对疗治由主客、人我“二元对立”所引发的各种“现代病”,可谓是一剂提神醒脑、济世利人的“红尘清凉散”。在文明的回归和重构中,浮躁的现代人或许会从中获取一种别样的灵感和有益的价值参照。

{返回 文殊菩萨专题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五台山与文殊菩萨
下一篇:爱心中爆发的智慧——文殊智慧的教育启示(张焕粉)
 大智文殊菩萨
 五台山大智容百家
 文殊菩萨给你智慧和吉祥(如瑞法师)
 文殊菩萨圣诞开示(黄念祖)
 文殊菩萨开智慧(邓来送)
 文殊菩萨的事迹与思想
 略论文殊法门的圆顿与渐次----以《维摩诘经》与《诸法无行经》两部经典..
 浅谈文殊信仰在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积极意义(释如瑞)
 文殊智慧:一个内在和谐的佛教哲学体系(肖黎民)
 文殊菩萨(文殊的事迹、文殊的思想)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三宝原理与皈依法通俗解说 第一节:导论[栏目:多识仁波切]
 《中国佛教大百科》自序[栏目:王志远教授]
 想想自己以前和现在的行为,心里常常羞愧难过,觉得自己罪业深重,肯定不堪为法器,今生也只能是种一点善根..[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浅谈佛教的财富观(刁梦洲)[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和睦相处的重要性[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法句经 34 沙门品[栏目:法句经·白话文]
 This Precious Opportunity[栏目:Jetsun Khandro Rinpoche]
 禅修开示 法念处 一、五盖[栏目:禅修开示·性空法师]
 《心经系列》成观法师(五)[栏目:成观法师]
 亚欧美佛教之鸟瞰[栏目:太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